標籤:

如何評價李安對其執導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採用120幀/秒的3D拍攝?

不明覺厲,厲在何處


11月的電影市場實在有點猛。

《奇異博士》(11月4日)、《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1月11日)、《神奇動物在哪裡》(11月18日)均已經確定同步引進,而且一刀未剪

而迪士尼動畫《海洋奇緣》(北美11月23日上映)、災難片《深海浩劫》、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北美11月4日上映)也都有可能在11月登錄內地。

再加上改檔至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等國產片……

前兩天,我們還在為10年來首個負增長的國慶檔憂心忡忡。

現在看來,11月才是2016年最值得歡慶的時刻。

其實所謂「市場萎靡」本質上還是佳作太少,換句話說,觀眾不好騙了。

有好片誰不願意去影院欣賞?

不過11月的好電影雖多,最吸引叔的還要算《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為什麼?

也許你會說道:這部電影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

但是叔覺得,技術層面的創新雖然耀眼,但這還不是李安對於娛樂產業做出的最大貢獻。

究竟這部新片有什麼樣的魔力,聽叔來說道說道。

1、120幀、4K解析度

這是大家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新聞中聽到的最多概念。

但其實大多數人的內心是:

李安採取的拍攝和放映技術是一個十分超前的完整體系。

超前到什麼樣?直到現在,這個格式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

我們只知道它在索尼的工作名是「ImmersiveDigital」,翻譯過來就是「沉浸式數字化」。

相比較「IMAX」、「杜比全景聲」、「6FL」這樣在市場上已經叫開的技術標準來說,這個格式的要求之高令人驚嘆。

之前所說的120幀和4K解析度只是它的拍攝格式,要算上放映格式,這種技術應該有如下這些特徵:

每秒120幀畫面

3D拍攝

4K解析度

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

6原色激光放映

28福特朗伯(FL)

這一切都是帶有很大實驗性的,用李安自己的話來說「做電影就得拚命」。

120幀這個概念大家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每秒銀幕上出現了120張的畫面(FPS=Frames Per Second)。

而以往這個數字是24幀,從所以電影也被稱為「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讓-呂克·戈達爾)。

但事實上,這個技術標準之所以延續了快100年,主要原因是……

這樣做比較省錢(因為24FPS人眼已經識別不出來斷續感了)。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祖制」卻限制了很多技術的發展。

比如,當你在觀察一些快速移動的畫面時,是否會產生拖影感(尤其是在觀看3D電影時)?

叔在觀看《X戰警:天啟》時,在開頭這段移動畫面里感受到了非常強烈的拖影。

電影在誕生之初,可沒有人打算拍出《諜影重重》這樣手持攝像的作品。

越來越多的運動拍攝,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撕裂畫面。

此前彼得·傑克遜用48FPS的格式拍攝《霍比特人》,就是為了要彌補這種缺憾。

3D拍攝大家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在拍攝時就使用3D攝影機,而不是後期轉制出的「疊影重重」。

4K解析度在電視市場上已經被吵得很熱,也很好理解。

目前絕大部分的電影畫面均為2K格式,採用4K格式放映意味著畫面信息是2K的4倍。

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HDR)其實已經在很多人的「手」上了,很多相機和手機都提供HDR拍照模式。

簡單來說,HDR就是在拍照時以不同的曝游標准拍攝多張照片,再合成出一個成片。

(圖片來源:蜂鳥網)

利用這種技術,可以讓觀眾看到畫面中更多的細節。

6原色激光放映技術能從兩組各3原色光源中分別產生左右眼不同畫面,無需像單組光源那樣輪流產生左右眼畫面,提升了光的利用率。

而激光放映可以大幅度提升亮度,還比燈泡光源有更好的可維護性。

福特朗伯是亮度單位。28福特朗伯(FL)意味著超高亮度。

高到什麼程度?目前6FL影廳在國內都算比較稀罕的玩意,大多數人體驗的依舊是原始的3D放映系統。

換句話說,此前看3D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暗了

除了影廳故意調低燈泡亮度節省成本之外,3D電影本身就有亮度不足的先天缺陷。

一般2D電影放映時的亮度是14FL,但3D電影只有3FL左右。

這讓人怎麼愉快的觀影啊?

所以要想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大力提升亮度,也就是目前高亮度影廳不斷建設的原因。

至於李安這次的28FL么,天知道會有怎樣震撼的感受!

如果你仔細品味這些技術細節,會發現它們之間也是相互支撐的。

比如更多畫面細節,要求要有更高亮度的放映設備。

而選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影片當這種新格式的試驗田,也有其原因。

在預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影片對現實(中場)和回憶(戰事)的交叉展現形式。

中場部分正是夜景,也正是HDR技術和高亮度放映技術展現魔力的大好機會。

在夜景下,感受體育場中的種種細節,感受煙花落下時光影效果的變化。

這種體驗一定很奇妙!

但如果用現在的技術體驗這種場面,一定是一場災難……

比如正在上映的《賓虛》,戰車戲還好,但海戰戲和賓虛返鄉等場面均為夜戲,戴著3D眼鏡的觀影體驗實在很差。

相比之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戰事部分更突顯了新技術的意義。

在120FPS的格式下,戰鬥會變得前所未有的真實

這也是為什麼影片中並沒有使用戰爭片常見的慢鏡頭。

像《變形金剛》這樣戰鬥場面眾多的影片,經常使用慢鏡頭來展現戰鬥過程的驚嘆。

一些原因是導演的個人喜好,但另一些是因為在24FPS下沒法在短時間內展現更多細節,只能讓時間變慢,也就是慢鏡頭。

而對於李安來說,120FPS/4K的拍攝格式保證了戰鬥中的種種細節都已經收錄到鏡頭中。

剩下的,就是把戰爭放到觀眾眼前了。

距看過完整格式放映樣片的觀眾描述,影片中的戰鬥場面「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

2、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讓李安當「技術嘗鮮者」,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這應該是詹姆斯·卡梅隆這樣到過地球最深處的探索狂人才會做的事。

其實他的確在技術上已經有比較激進的做法,那就是用60幀的格式拍攝《阿凡達2》。

結果么……大家也懂得。

不跳票,不超支還叫卡神?

目前《阿凡達2》已經定檔2018年12月,距離最早說的「2014年上映」已經跳票了不知道多少次……

畢竟,像《阿凡達2》這樣的大項目,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

而李安從確定拍攝《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到影片上映,也就用了2年多的時間。

事實上,整個項目也是臨時決定的,因為當時李安打算拍攝的拳擊題材電影進展不順,所以才決定先拍一部「小製作」再說。

這期間,李安要完成選角、拍攝等日常工作,還要把這些超前技術整合到一起。

而整部電影的成本才4800萬美元……

更不用說期間還有不少戰爭場景,天知道李安是如何用如此少的預算,用如此先進的技術打造出這部作品的。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讓小製作影片當技術驗證平台也意味著更低的風險。

千萬不要覺得這樣做無非是「畫面更清楚了點」,在拍攝中李安需要面對很多顛覆性的改變。

比如當攝影機可以捕捉到角色更多的信息時,化妝的意義就被顛覆了。

講述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如果角色時時刻刻帶著妝,會顯得不真實。

這在傳統電影的拍攝中無所謂,因為攝影機沒法拍攝到如此清晰的細節,化妝可以幫助演員更好詮釋角色。

但在4K畫面下就需要做出改變,所以片中的演員都是素顏出鏡。

化妝師也被換成了營養師,因為需要演員用更好的氣色去表現角色。

此外,由於畫面變得更清晰,燈光師也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策略。

甚至很多基本的拍攝技法都因為新格式需要推倒重來,因為之前的定律統統失效了。

這一切,都需要李安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自己探索。

讓叔說,這真是為華人掙了口氣!

誰能想到,一個61歲、外表溫文爾雅的人,會用這樣一種方式成為技術領航人?

叔突然想到了這張照片。

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許只是想得太多。

所以李安來當「外來和尚」,看似是機緣巧合,實則是某種命運的必然

電影行業太完美了,需要一個破冰者,而他只需要有一顆熱愛電影的心就好了。

對於自己的舉動,李安表示:「我現在用的高規格,到將來大家都習慣以後,就根本不需要什麼運用的理由了」。

簡單,有力。

當然,任何創新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彼得·傑克遜用48幀/秒格式放映《霍比特人》之時,就有人反饋「沒了電影的感覺」、「畫面太清晰了」。

沉浸在「真理」中太久的人們,對傳統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

你會發現一邊有人用更清晰的畫面講故事,一邊有人呼籲拯救膠片電影。

對於此次李安的創新之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就曾經表示「我不喜歡高幀率,因為那會讓電影看起來不像電影,像真實的世界。對我而言,看電影是為了逃離現實,我不想去複製現實」。

不過詹姆斯·卡梅隆卻對此讚賞有加,表示這是「新白金標準」。

兩方面的觀點都沒錯,這正反映了這個娛樂方式極速進化的年代,電影面臨的困境與機遇。

3、李安給未來帶去了什麼?

如果你是個遊戲愛好者,會發現最近一段時間144hz顯示器已經開始進入到大眾消費領域,隨著《守望先鋒》這樣的遊戲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雖然電影和遊戲都是藉助「視覺殘留」現象讓靜止畫面動起來,但由於電腦顯示器每一幀的畫面都是顯卡計算出來的,不存在「曝光時間」這個設定(相當於一台有無限快快門的相機),原始畫面沒有動態模糊。因此一般遊戲需要60FPS以上才會讓人感到「不卡」。

一些競技類的射擊遊戲,專業選手會使用100FPS以上的刷新率進行遊戲,獲得更為優秀的體驗。

你也許會問,這和電影有什麼關係呢?畢竟,兩者是不同的娛樂形式。

但叔覺得,未來的娛樂趨勢一定會讓電影和遊戲產生相當程度的融合

而李安用於拍攝電影的技術,將會對兩者的融合產生助力。

近幾年, 越來越多的遊戲提供了「電影級」的遊戲體驗,還有不少直接利用專業演員進行動作捕捉。

類似像《量子破碎》這樣的「播放式遊戲」已經從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界限。

在VR技術不斷成熟的未來,我們也許完全可以躺在床上進入「西部世界」,在其中為所欲為。

而真人影像的製作,一定會成為未來終極娛樂項目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電影也在不斷突破傳統邊界,你可曾記得不久前的《硬核亨利》?

遊戲越來越像電影,電影也越來越像遊戲了。

電影因為記錄火車進站驚嘆了世人,又因作者屬性被讚譽為「第七藝術」,同時依靠其商業屬性在全世界產生廣泛影響。

但在未來,當虛擬現實技術大大進步,電影是否會被重新定義

人們走進影院,並不是因為《變形金剛15》或者是《復仇者聯盟10》,因為他們都只會發售「虛擬現實」版,提半互動式的觀看體驗。

人們走進影院,只是因為出於對藝術作品的支持。

影院會變得和畫廊一樣,變成有逼格但又有距離感的地方。

李安之所以選擇了120FPS這個格式,就是因為它既是24FPS(電影通用格式)的整數倍,又是30FPS(電影通用格式)的整數倍。

這使得將影片轉化為哪種格式都會有比較好的經濟性。

不過反過來說,讓電影和電視格式升級到120FPS呢?

人類的視覺影像格式,終究會得到統一。

當然要看到這一天還需要很長時間,不過這種趨勢不可阻擋。

目前李安關於拳王阿里的下一部電影,也已經決定採用這種新格式製作。

而與《霍比特人》的毀譽參半不同,目前全球已經有5家影院決定升級設備,將完整版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展現給觀眾。

更幸運的是,5家影院中,中國就佔了3家,北京、上海、台北各有一家。

前些天叔在博納悠唐看《逗鳥外傳》,還在奇怪為什麼這家影院突然進行範圍如此大的裝修工作。

但現在看來,叔是肯定要在11月回到這裡,重新認識電影了。

4、回到影片本身來吧

上面說了很多技術層面的東西,那麼影片本身到底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講了這麼一件事:19歲的美劇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的一次戰鬥經歷被媒體捕捉到,意外與7名戰友成為大眾焦點,並被塑造成英雄。之後他們返回國內,在橄欖球賽中場休息時授勛,在這短暫的時光內,他回憶起了在戰場發生的事情……

看起來有點玄妙,但其實這是個諷刺故事

小說被譽為當代的《第22條軍規》,通過比利·林恩的回憶,人們會對戰爭、政治、生命等議題都有新的認識。

用影片中的一句話描述,那就是:一堆人來慶祝我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一個小彩蛋,那就是李安的兒子也在片中出演了一個角色。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會有怎樣的收穫不好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將成為電影史的重要「節點」。

就像軍人必須義無返顧走向戰場一樣,李安也在踐行著一個電影人的使命。

和電影一同衰老,一同進化。

身為影迷,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歡迎關注叔的微信UncleFilm)


11月24日凌晨,伴著零下七度的寒風,從團結湖騎行二十分鐘到朝陽門,帶著朝聖的心,我看了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初,不覺驚奇。細細品味,別有滋味。

我們已經習慣了24幀或者25幀或者30幀的電影,習慣了那種觀影體驗下的「電影感」。就像當年無聲片到有聲片,黑白片到彩色片一樣,來自視聽習慣上的不適應,不自覺的讓人很難進入故事。期間反覆幾次摘下眼鏡,去分析到底是調色還是攝影還是120幀本身帶來的這種不真實的電影感。

不真實,這是我的反應。

120幀將動作細節還原的非常到位,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動作都被完整捕捉,按說應該是更加真實才對。然而,這卻放大了攝影機的存在感。因為不同焦段的透視關係,景深區別也被更加清晰的標註出來了。讓人始終感覺到「哦,這有個攝影機一直在拍」。

帶著這種間離感,我慢慢進入了故事。

一個普通美軍士兵在伊拉克的一個普通任務中救了自己的班長,他成了全美英雄,受邀回國參加一次活動。他的英雄事迹被無限放大,供人參觀評價,他在演奏國歌時流淚的特寫畫面別放在體育場內巨大的屏幕上,甚至每一個毛孔的變化都能被觀眾準確捕捉。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英雄。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理解和評價比利林恩。一整天的活動下來,比利也感覺自己所處的世界極不真實,他迫切想回到伊拉克戰場,那個殘酷卻讓他感覺真實的世界裡。

不真實,這是劇中人物的反應。

突然覺得,這或許就是李安導演用120幀來表現這樣一個故事的用意:放大這種不真實感,讓觀眾能更加理解人物。

劇中出現在體育場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那麼的臉譜化。他們的內心想法完全寫在了臉上,然後被4K和120幀再一次的放大,讓這種「演」的感覺更加明顯。比利慢慢發現,沒有人是真正想了解他,想與他溝通交流的,人們都急於通過他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或者自己的喜好。比如自己認為自己很偉大的商人,對槍械和殺人興趣盎然的球員,歧視同性戀的觀眾,還有隻愛英雄政治無比正確的拉拉隊員。這些人在同一天里排著隊出現在比利面前。他開始思考班長生前跟自己說的那些關於生命意義,宗教之類的他壓根沒去想過的事情。最終,他選擇了逃避,放棄了自己姐姐苦心為自己安排的一切,拋棄了視他為唯一支柱的姐姐,用「我不能拋棄我的戰友」這樣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逃回了伊拉克,因為那裡讓他感覺真實,有安全感。

人們口口聲聲的說喜歡嘗試新東西,然而不熟悉的感覺帶來的大都是恐懼。120幀下的真實世界,放大了比利的這種恐懼,雖然他用責任和勇氣試圖掩蓋,但是並沒有什麼用,他最後的選擇說明了一切。他當初去伊拉克是為了給姐姐湊醫藥費,而他再回伊拉克是為了他自己。這讓我想起了《拆彈部隊》里的傑瑞米雷納,他頻頻回到戰場並不是因為他想當英雄,而是因為他熟悉那個地方。

出了影院已是凌晨兩點半。突然腦洞大開想起了之前的一個新聞,科學家斷言「我們的世界是真實的」這種可能性不足1%,或許我們只是活在某種高智慧生物的實驗室里,我們的這個宇宙不過就是個培養皿,他們躲在一個角落,偷窺我們,研究我們,我們的周遭充滿了攝像機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然而我們依舊樂此不疲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習慣了這種「真實感」。我們選擇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逐漸喪失了曾經揚帆起航的初衷,甚至還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安慰自己。

可憐又可悲的人類。


先說一個插曲。電影快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在議論3D眼鏡怎麼不一樣了,鏡片左邊是淺色,右邊是深色,戴著看屏幕特別不舒服。有個男人站起來大聲地問工作人員眼鏡有問題。結果電影正式開始之後,馬上沒有「色差」了。

它在原有3D之上做到了4k高清和120幀(有的版本是60幀)的流暢度。所以當你觀看大屏幕的時候,畫面會同時具有立體感+高清高+流暢感時,有如親眼看到主人公所處的真實世界,畫面細膩、真實。如果沒有浸入式的視覺技術,也不會有浸入式的視覺效果和扣人心弦的感覺。技術只是幫助導演找到了一個更好地視角去傳遞信息。而影片的色調幾乎沒有處理過,可以理解為沒有加濾鏡,所見即所得,畫面色彩更趨向於現實世界。(影片調色我不是很懂,歡迎懂行的知友補充)

另外,這種新技術會對電影的製作甚至表演藝術產生影響。由於畫面高度清晰,鏡頭方面,《比利·林恩》里用了很多面部特寫和第一視角,幫助導演在意圖表達上多了一份助力,也對演員的面部表演功力和內心戲要求更高;場景道具甚至化妝衣著方面也要力求真實、力求不能有bug;同時,當一部以畫面講故事的影片使用了這項技術時,也更考驗了觀眾的讀圖能力。


哈哈哈哈第一次看到這張圖的時候怪激動的

因為距離我上次關於杜比影院和沉浸感的話題答題也才幾個月,關於杜比影院沉浸式觀感這個概念,似乎已經開始走向大眾,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我在那個答案中就提到過,沉浸感是一種追求和享受,技術的發展推動電影的表現力不僅僅表現在電影鏡頭內部,還有觀眾看不見的電影背後。(具體見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20386/answer/102542999)

至此我依然認為,觀影是包含在電影製作里的,他們是一個整體。一個好的導演,從一部電影的創作開始,就已經考慮好了能為觀眾做到的最好的一切。

而李安就在做這樣的事。

關於這個電影,大部分人的問題都集中在以下幾點:

1、120幀

2、哪些影院能放映、區別是什麼

3、票價是不是很高

4、120幀到底對電影有什麼樣的影響

以下我想講一下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一,關於120幀:

《少年派》算是李安導演生涯的一次分水嶺,似乎從《少年派》之後,李安對電影的挑戰點開始轉向技術。在《少年派》中的海上虛擬老虎拍攝的震驚過人之處還沒在觀眾心中平息的時候,李安又開始了在新作品《比利林恩》中挑戰起120fps的拍攝技術。

而這部作品從開始籌備到製作上映,就一直備受關注。所有的關注幾乎都圍繞在「120幀到底是個什麼效果」這個點上。作為看著24幀影像走過來的所有觀眾,在電影誕生百年至今,沒有一個人知道120幀到底是個什麼效果。當然我也不知道。

但是能知道的是,120幀意味著更加連貫,尤其對動作細節的捕捉更加完善。在電影院看24幀的電影,遇到一些快節奏的動作的時候,畫面會出現掉幀、卡頓的情況,但是120幀會避免這樣的問題。

比如影片中拳擊手出拳的場景,觀眾能在看清出拳的同時,看清演員的面部表情變化。

這樣的觀影體驗,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痛快」或「爽」,同時能拓寬觀眾對影片內容的賞析力度,看清一個演員的動作和看清演員的動作和表情,這會帶來很不一樣的感受,可以說,120幀改變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解讀。

二,關於影院放映:

拍攝技術的成就離不開放映系統的支持,最近更熱的探討是關於全國有哪些城市支持120幀的格式播放,大概看了看,包括月中旬即將運營的影院,全國目前大概有8個城市支持放映,其中6個城市是因為有杜比影院才能支持放映120幀版本。在120幀的這場電影技術革新中,杜比影院凸顯了優勢。

我曾在這個回答中具體講過杜比影院和普通影院的差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112259/answer/109538093

這裡簡單總結一下:杜比影院的放映用的是激光放映機,擁有100萬:1的超高對比度,讓同一幅畫面中黑色更黑,亮處更亮,色彩更豐富。在放映3d電影的時候的亮度,能和目前標準的2d峰值亮度相當同時黑色保持了如墨般的純粹。遇到一些昏暗的場景的時候,細節也能被看清,不會出現失真的情況。聲音方面杜比影院用的是杜比全景聲系統,頭頂和四周圍全方位的環繞是杜比全景聲的最大優點,有了以上,在這樣的電影院看120幀的電影,體驗值會大大上升。

我也堅持一貫的觀點,最好的電影就要在最好的影院觀看才能看出最好的效果。《比利林恩》已經舉行過首映,我也看到朋友圈不少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都說120幀更清晰,更完美。有一個評價印象很深,說的是120幀給他的感受是「如氧氣般自然的存在與環繞」。這對於在屏幕上「面」的表現來說,已經是算是至高無上的肯定了。

我覺得有空的朋友可以把兩種形式的放映都看一下,去看一場普通24幀的放映,再去杜比影院看一下杜比視界120幀的放映,這樣差別體驗應該會很大。電影的初創就是為了放鬆和享受,在電影院看電影更應該得到不一樣的視覺體驗,這一點後者應該會給我們極大的滿足。

三,關於票價:

粗略看了看,比起過去看過的所有電影,《比利林恩》的價位都是高的,有關這點,我的感受第一是市場供求決定,稀而貴。第二是新的技術成本的確高,價格高的有理由。我個人感覺還是值得一試的,雖然在可見的未來120幀一定會在一定程度走進市場,但是能作為第一批迎接他的觀眾,杜比影院100多塊錢的代價,怎麼看都很值啊。

四,關於技術對電影的影響:

這個問題只有看了才知道說實話,我也只是從別人看過的評價中總結出的以下兩點:

其一,內容上還是李安一貫的方向:人性的魅力。

其二,視覺上的確有了很大的不同,有人覺得就像是一個近視多年的人第一次戴上眼鏡的那一瞬間,整個世界都在眼前清晰。有人覺得視覺上過於清晰,削弱了畫面的電影感影響了他對故事的投入性。

這兩種感受也是大部分已經看過電影的觀眾給出的,至於其他感受我還是那句話,要自己看了才知道。

最後聽說在清華大學的見面會上,有個男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認為李安用120幀這樣的技術拍攝「中場」這個題材是種浪費,為什麼不用來拍《阿凡達》這樣的電影,應該交給諾蘭去拍個《盜夢空間》這樣的電影。而李安給出的回答,用來回答現在這個問題我想也再合適不過了。

「每次新介質出現,都喜歡用大場面和動作片去引誘觀眾,我其實不太管這些,實際上什麼題材都能拍。我認為3D最好看的部分就是人臉,是戲劇,場面都是其次,3D其實比2D更窄小,除非銀幕再變大。而《少年派》那樣的電影,我也拍過,你要做大場面影片其實需要很多特效,《阿凡達》可能連60幀都做不到,因為成本太大了,我現在一下子跳到120幀,能做的只有精簡。這是我的方式,至於這部電影如何在時代里找到他的位置,我認為不重要。」

電影百年,我們已經在24幀停步了很久很久。之前彼得傑克遜在《霍比特人》中吃過了螃蟹,使用了48幀的拍攝,已經讓觀眾在《霍比特人》中感受到了別樣的美感,如今李安帶領電影敲開了120幀的大門,大門背後是什麼的發展誰也不知道,但是能確定的是,門打開的一瞬間,我們都能看見光。


影片故事還是李安的人文內核,就像王家衛拍《東邪西毒》,只是套用了金庸筆下的角色身份,骨子裡還是墨鏡王鏡頭下都市男女的人情冷暖。不管是否技術革新了,李安還是那個李安,他依舊見微知著地來講著人性,講著個人的選擇、成長。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重點也根本不在戰爭片,更多的還是面臨選擇、個人成長的故事。比利的姐姐因為車禍毀容(後基本治癒),男朋友在醫院提出分手,比利為姐姐復仇,砸了負心男友的豪車,為了不被起訴,比利只能應徵入伍,參與到了伊拉克戰爭,成了一個19歲的美國技術兵。在軍營他認識了新的家人,B班的軍人兄弟,其中有自己的精神導師蘑菇。在一場遭遇戰中,B班班長蘑菇遭到劫持,為了營救班長,比利不惜鋌而走險去救班長,救人過程被偶然拍下後,比利因此名聲大噪,成了家喻戶曉的民眾英雄,然而鮮有人理解比利和戰友所遭遇的一切,比利最直觀感受到的,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被人讚揚,那天他的兄弟離他而去,他和敵人近距離肉搏險些被殺,在伊拉克的大兵們被當地人仇視,他懷疑著這場戰爭無意義的時候,最最諷刺的,偏偏是因為這樣的一天,比利成了英雄。

為了安葬班長,B班得以短暫回國,並受邀參加了一場德州的橄欖球賽。比利的姐姐對弟弟感到內疚,想讓他回歸普通人生活。影片就此以比利的視角展開,隨著球場慶典的開幕,比利的內心愈發沉重和不安,周圍的經紀人、球迷、大老闆、普通民眾對這場戰爭有著不同的理解,左右著比利內心天平的兩端,也左右著比利的選擇,一邊是有著血緣關係的姐姐,一邊是沒有血緣兄弟情深的B班,他如何抉擇?離開還是留下。戰爭並非影片探討的重點,比利的選擇才是。選擇不是指選擇的答案,而是能否獨立權衡下定決心,自己做出抉擇,這無關對錯,關乎成長和責任。可以說選擇困境是比利的成年禮。

通篇來講,這是個諷刺的故事,比利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被人讚賞,如果由昆汀、馮小剛、姜文來拍,臆想一定是黑色幽默、光怪陸離表象下諷刺人性的尖銳片子。但李安導演,依舊是相對平靜、剋制地敘述,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但隨著情節的推動你總能被細微的情感打動。

李安溫文爾雅,深諳中國中庸之道,少有的口碑一直極佳的華人導演。但別看李安溫文爾雅,他在片場絕對是個「暴君」,對拍電影發自內心的熱忱,才讓李安一直為觀眾喜愛。之所以分析李安性格,是因為電影作品免不了有導演的個人性格參雜其中,畢竟藝術家的作品說到底是創作人對這個世界的表達。李安的電影也映射著李安的性格,影片表面平靜、情感克制、沒有煽情橋段,但隨著劇情鋪陳、內里情感涌動,能見微知著,表達深刻的命題。

除了中規中矩的李安式故事,《比利林恩》最大的噱頭點要屬120幀/4K/3D,單單這一點已經讓無數影迷朋友們高潮。頂配版全球只有5個城市的5個影院能看,博主地標北京,只有博納(悠唐店)能看頂配版,買票堪比春運搶票,至今仍未搶到120幀的票,目前看的是60幀/3D版本,也來聊聊觀感。

首先是改觀了對3D電影的看法,以往看3D電影,眼睛腫脹感覺要瞎,看了比利林恩,才感概3D只是背鍋俠,電影幀數提高後,3D電影也能像德芙巧克力,如絲滑般順滑。這裡涉及歷史慣性問題,2D電影一般都是採用24幀,但發展至3D電影,為何還是採用24幀?從2D到3D,多了縱深的維度,還是採用24幀,這使得觀眾在觀看電影中運動著的物體、或者場景時,肉眼已經能感覺到畫面的跳躍、不連貫。

3D電影還是採用24幀,在我看來是默認行規下的偷工減料。但李安的120幀是不是未來發展方向還有待商榷。個人還沒搶到120幀的票,目前看的是60幀/3D版本,已經能感覺到3D電影的畫質清晰度、連貫度明顯提升,甚至看運動畫面,眼睛基本上也沒疲累感。至於120幀版本會不會像多數影評人詬病的,太真實反倒顯得不真實?還沒看120幀版本,先存疑。說下看60幀版本的體驗,影片中有一段士兵點名環節,每個士兵給了臉部特寫,面部的紋理都能分辨,這本該顯得更加真實,然而這裡反而讓我跳戲,士兵逼真的面部特寫讓我恍若看現實中的人,但攝影的景深效果(為了突出特寫的士兵,後排的士兵是模糊的),又有違我正常的現實體驗,這種錯亂顯得奇怪,我不太能沉浸其中。伴隨3D電影的技術革新,恐怕電影語言同樣需要改寫,當然這不會是一部電影能解決的事,李安也說了,他權當拋磚引玉。不僅是電影語言,觀眾新的觀影體驗亦需要培養

但不管怎麼說,李安的這一次技術試驗,都是會被載入電影史的嘗試,至於是否成為電影史的轉折點,我們猶未可知。


一般電影都是每秒24幀,看過《霍比特人》吧?他用的是48幀拍攝,你會發現清晰度完全不同,在慢鏡頭的處理上,相較之下,48幀可以輕鬆勝任。

其實120幀用在如今的確很超前,但是以革新的角度,是革命性且必要的,我們利用技術讓虛幻世界變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對於3D電影,幀數高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它。

簡單地說,就是讓觀影感受更好,再好一些。


李安導演獨到的東方式含蓄的敘事方式,在不經意間蘊含雷霆萬鈞之力。

很多情節、隱喻、意蘊,隱藏在細小的動作、表情、言語中。這就突顯了3D+4K+120幀的新技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這種新技術,被李安導演用來展示豐富的人物內心世界,而非預告片里的戰爭場面,太正確,太值得了。其與導演手法相得益彰,簡直是天作之合。

我覺得,新的技術一定會得到廣泛應用,甚至會大於《阿凡達》之於3D放映的效果。這並不是來源於市場需求,而是源自創作需求。

高清高幀率,明顯地豐富並拓展了電影語言,是以往需要通過情節設置、人物衝突來展現的內涵,有了新的更加細膩的表達途徑。這不是技術革命,而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巨大進步。


每一次技術革新都伴隨著爭議,但這不會妨礙它前行

一開始是沖著技術的噱頭喟嘆,120FPS×4K×3D,《霍比特人》的48幀每秒已經有身臨其境之感,120幀能直接將觀眾放進熒幕里實地觀看。全球目前有紐約(AMC林肯中心影院)、洛杉磯(好萊塢弧光影院)、北京(博納影城朝陽門悠唐店)、上海(SFC上海影城東方巨幕廳)、台北(台北京站威秀影城)五個影院有設備播放最高規格版本,大部分杜比影院能看到60幀的版本。

期待了很久,它在北美地區上映時評價卻是一邊倒的差。

以下Rotten tomatoes的評分

新鮮度47%,不及格。

Metacritic53分,不及格。

IMDb6.4,勉強及格。

看國內評分

目前豆瓣是8.5的高分。

粗略看了一些低分評論

低分原因大致有二。

一劇情線薄弱,故事不夠豐滿,二是120幀的人眼即視感產生觀影不適。

而高分理由大多提及這是一次技術革命,無論如何都應給予鼓勵。

先來看大家最關心的技術部分,120幀的會產生什麼樣的真實感。

我的體驗是,毫髮畢現。

比利軍裝禮服的質地你能夠通過肉眼辨析,就像此刻你能切身觸摸到到你身穿衣服的質地。

近景鏡頭你能看清人物臉上的絨毛,能感受到他呼吸的頻率。

在伊拉克集市的過肩鏡頭,你不會覺得你置身影院,你會覺得自己就置身於這群B班大兵的身後。相比於我們習慣的24幀每秒,120幀幾乎等同於人眼視物的真實感,對光源穩定性要求極高,4K的解析度加上高亮的容光率,人眼動態模糊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得以在銀幕上呈現,肉眼已經無法察覺到頻閃。

這樣的效果,已經消除了觀眾對於銀幕的間離感。

再來看故事線。

林恩最主要的3條故事線。主線為與戰友在伊拉克參戰,在一次戰役中衝出去救下中彈的Shroom,被記錄儀記下成為當局宣揚的英雄,與B班一起受邀參加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支線一交待了林恩入伍因由。姐姐Kathryn出車禍被未婚夫甩,林恩砸了姐姐未婚夫的車並將其痛扁了一頓,在林恩父親的斡旋下林恩免受法律制裁,但條件是入伍參軍,為此姐姐心懷愧疚一心想讓林恩退伍回家。支線二是林恩和剛認識的啦啦隊隊員Faison的感情線。

這三條線並非順序敘事,一再被國外網友吐槽的割裂劇情的大量「flashback」,即閃回,穿插在三條線中,形成了絕妙的平行蒙太奇。

在中場表演中,B班的大兵在上台時被盛大的煙火激起PTSD反應,及至他們站在台上,盛大的焰火與狂歡的人群與伊拉克戰爭中的炮火來回切換,對於狂歡的人群這是焰火的聲音,對於B班大兵而言這焰火衝天的聲音就是戰場中的槍林彈雨。焰火愈盛,槍彈的火力愈猛。將焰火與炮火槍擊平行剪輯,歌舞昇平與硝煙滿地對比,人物的惶恐疑惑反而在狂歡中被襯托得無比清晰。

鏡頭從林恩的背後往前推,林恩彷彿是一個孤獨的局外人,冷靜而迷茫的看著一群人的狂歡。

B班大兵身在這場盛大的表演中,他們集體站立在台上,一動不動。

身邊的演員載歌載舞,甚至對他們投以嘲諷。他們在伊拉克戰爭中槍林彈雨的事迹飽受讚譽,被當局宣傳成美利堅英雄,在這場表演中他們一動不動的站立,成為了最鼓舞人心的裝飾品。

這組平行蒙太奇,割裂時空地點,會讓觀眾思維斷層,同時也會產生更強的衝擊力。

安叔在紐約點映時說「it is not just a new technology, it』s a new habit in watching movies」,對於觀影不適,安叔已經料到觀眾的觀影習慣會被120幀的真實感衝擊,但為什麼越發真實會讓人產生不適?

接受美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期待視野」,由德國接受美學的大家堯斯提出,意思是說,作為主體的接受者在藝術接受之前或之中,基於個人和社會的原因,心理上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並希望在欣賞中得到滿足。我們已經習慣24幀下銀幕與觀眾席安全的間隔感,我們知道銀幕正在上演故事,卻不會將自己替換成人物活在銀幕中,但120幀在視覺效應上,已經實現了真實人物帶入感。我們由安全的觀眾席,被帶入了槍林彈雨的銀幕里,在銀幕里,我們是只有視角卻沒有軀體,全然隱形,這不是24幀培養出的觀影習慣。

再者,閃回或蒙太奇,都會割裂時空與距離,視覺上我們不斷被帶入故事裡,但剪輯又將我們從不同時空中抽離,二者形成的矛盾需要連續跳躍的思維將其維繫在一個時空里,不然,感受到的就是劇情平淡散漫甚至無力。

再者,在本?方丹的原著中,這個故事就並不以衝突見長。如果按照好萊塢標準三幕式敘事結構來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的敘事並不出彩,裡面的衝突矛盾都不夠激烈,不論是姐姐Kathryn極力勸阻比利退伍的家庭與個人責任的衝突,資方Norm投資資金驟縮到5500後與大兵們的利益衝突,還是演出結束大兵與工作人員的肢體衝突,都沒有用來直接推動劇情發展,反而成了安叔表意的途徑,用來塑造比利的人物形象,傳達比利的信念與困惑。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部好萊塢典型的三幕劇。可是他沒有講清楚故事嗎?也不盡然,畢竟百科上一句話就能概括完這個故事。既然它不是一部以衝突節奏見長的片子,又為什麼要用這個標準來欣賞它呢?你用《兩桿大煙槍》的敘事標準來欣賞《聶隱娘》,那《聶隱娘》每一幀都美成一幅畫也不能達標啊!

如果我們來看看安叔想表達什麼,那這個故事就會明晰許多。

比利和這群B班大兵更像是一個群像化的符號。被宣傳成英雄受到追捧,在盡到宣傳效果鼓舞了國民士氣後,迅速被打回平凡的人群里。下台慢了,還要被工作人員驅離。大兵們從一開始坐在加長悍馬奔赴秀場時的洋洋得意,到最後迫不及待的逃離,想要回到安全的地方去,而這個安全的地方,是伊拉克戰地。

這群人里,林恩一直保持著困惑的清醒,他自始至終都將自己視作凡人中的一個而已。在德州闖了禍不得不入伍相避,卻被宣傳成入伍保家衛國,被記者反覆追問英勇事迹,他誠實的說明自己救下中彈的Shroom並非像大家想像的英勇,卻被奉為態度謙遜而受萬人追捧,大家都熱烈的回答著問題,林恩一人做黑白去色處理,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及至莊嚴無比的唱國歌敬禮,他的腦海里幻想的都是啦啦隊的Faison,他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清醒地被捧上高台,卻愈發困惑,闖入別國國土,只是因為一個男人有嫌疑就要持槍逼得一個家庭骨肉分離,戰友犧牲他們卻要回國配合一場感恩節的歡慶,這些原本讓人悲傷的事情,卻收到熱烈頌揚與讚許。

這些格格不入的矛盾點,都在三條故事線中穿插著展現。安叔沒有急切的告訴我們任何道理,他只是借林恩的困惑提了一些問題。什麼問題,怎麼回答,都在觀眾自己。

電影技術一直在革新,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的《火車進站》首映,從銀幕里疾馳而來的火車嚇得人群四散,由此有了電影。1992年第一部IMAX HD電影《Momentum》面世,當時令觀眾產生眩暈,直到2009年《阿凡達》的上映,IMAX才得到大規模普及。每一次技術革新,都伴隨著大量爭議,當時不被接受的,都在後世得到普及。120幀,只是將電影技術革新的大道橫向拓寬,會有更多的電影在這條大道上前行,比如,安叔的下一步電影《拳王阿里》。

如果說,Shroom在林恩還是一個新兵時和他探討他並不知為何物的命運,到Shroom犧牲B班回國參加慶典後,他已經開始思考命運,他如何被推上英雄的高位,他將走向哪裡。片末姐姐Kathryn開車來接他,從回國路上就開始考慮的問題,他給出了搖頭的答案,選擇了回去。Shroom打著高光出現,一如在樹下與林恩交談時,林恩重複了Shroom的」I LOVE YOU」,主觀鏡頭切換到現實,不同的是,他得到了B班每一個人的回應,一直羞於將「I LOVE YOU」說出口的班長Dime,沒能回應Shroom,卻回應了林恩。

如果說林恩是被迫入伍被迫接受被當局塑造好的命運,那這次,是他自己選擇了命運,他或許還沒有考慮親戰爭的意義,但他已經知道自己該去往哪裡,以及為何要到那裡去。

創建於 00:1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技術從來都是為藝術服務的!4K 120fps 3D也是李安為了實現藝術追求的選擇!

贊!李安導演的藝術追求也推動電影技術的發展!

可惜現在的影院技術和設備的限制,最終只能在全球有限的幾家影院以4K 120fps 3D上映;

全球發行版本可能是降格為60fps的版本!


我是剛知道這個消息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現在激動的睡不著覺…電影作為藝術的一個新里程不是嗎。上次這種驚訝還是諾蘭的膠片IMAX和速7成功的複製了保羅,不過這次太驚訝了,微博上說長沙有家店11月15號試營業不知真假。至於票價,信仰無價…

小激動


限於條件原因無法去看120幀版,但是先說一下,故事沒什麼問題,內核也依然是安叔哲學。最多的褒貶都在120幀和3d上,好像沒有褒只有貶,但是我認為所有的技術手段到最後都是為了講好電影的故事而服務的。新技術給了觀眾更貼近現實的觀影體驗,而觀眾看的是故事而不是真實,之間形成的差距就讓人無法接受了。


厲在後期處理的餘地會更多。

比如,拍攝幀數越高意味著在後期處理時能夠慢放,同時保留較好的清晰度。

但同時,可能由於過於清晰失去動態模糊,帶來失真的感覺。

所以這就得看導演和特效師的考慮了。

拍攝幀數對觀眾的觀影體驗,電影的好壞影響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電影好壞,最終還是故事。

《阿凡達》只有一個。

我有點煩公眾號推銷員的一些關於電影的文章了。。


題目無關

不知道有生之年動畫有沒有可能做到這一步,成本實在高

我說的是2D動畫每一幀都不一樣……


我雖然不是學電影的…但是我至少是學動畫,做遊戲的…【看到好多影迷的強答簡直叫我頭痛…】

幀究竟代表什麼?

一秒不見得就是二十四幀,更不見得是24的倍數。很多動畫都不是這個數…而遊戲更是,端游的標準是一秒30幀…【這裡提一句,清晰度和幀數多少沒有卵的關係…】720P30幀,會比1080P24幀清晰?

很多人都知道,每一幀是一幅畫。但是這個說法不是很充實。應該說每一個關鍵幀是一幅畫。但事實上在同一段時間線上不同主體物的關鍵幀都不同。這時候就要提現創作者的表現力和取捨…

舉個例子吧,「人打了一拳」那麼描繪的側重點,一定是打這一拳,這一拳的「蓄力,揮拳,緩衝」都是絕對要描寫的。大家可以扔下手機感受一下。

假如一秒我們用24幀,那麼這三個拳頭的關鍵幀肯定要表現,我們用去了三幀。那麼身子的關鍵幀也要描寫,身體轉動,帶動拳頭蓄力,那麼拳頭蓄力這一幀前邊就是身體運動的第一個關鍵幀。擊拳時身體被拳頭的慣性帶動,這裡身體又要有一個關鍵幀。

這很抽象,希望大家可以讀懂吧。總之就是在這麼簡單的動作下,全身下了連鎖帶動會觸發不同位置,在不同時間,產生不同的運動,也就產生了不同物體不同的關鍵幀…

動畫經常不是二十四幀就是因為補幀,雖然這一拳我描寫好了,但是我的蓄力要大,要有表現力,我就得補齊肩膀,身子,腰,腿,甚至腳,腳趾頭的關鍵幀…這樣才看起來流暢,不造作。

那麼更多的幀在電影里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可以捕捉到更多完整的「關鍵幀」。這又意味著什麼呢?這裡就得提到視覺系第一藝術繪畫的本質【在二維平面客觀展現三維物體】時至今日,你們鼻樑上的3D眼鏡和環狀巨幕一樣,雖然一秒24幀已經足以欺騙人類的視覺了但是李安想要真,更真。這就是他的野望吧…幀,即為「真」


關鍵是有幾個影院可以放映,這才是關鍵


感謝魔都能有影院播放。

我是第六排,但是去了發現還是有點靠後,第三排可能更好。

凌晨00:45去看的夜場,仍舊人滿為患。

開場時有李安的感謝致辭

非專業人士,談談自己的感受。

1、這確實是部實驗片,我有理由相信,李安後面一定會用這個技術,來拍一部商業大片。

在這部片子里,有現場球賽、有舞台表演、有戰爭甚至有床戲,有長鏡頭、有近景、有3D出屏、有快速運動、有鏡頭平移等等,有太多的各種場景和鏡頭預言的嘗試。

2、120幀帶來的不僅僅是清晰度。一個普通的鏡頭就能帶來強悍的視覺效果。比如墓地和市集的鏡頭平移,24幀時代,鏡頭快速平移時,會有模糊,所以非常沒有真實感和臨場感,你用手機錄像掃一遍看視頻效果和你轉頭眼睛掃一圈,感覺完全是兩回事。但120Hz掃一遍,加上大屏幕和4K清晰度和3D效果,讓我有種眩暈感,感覺是你在旋轉(轉頭)而不是屏幕畫面,非常爽,臨場感暴增。第一次你是真正感覺你在現場跟隨鏡頭。

3、4K的高解析度,在近景時,尤其是電影老闆對著鏡頭的那個場景,非常清晰且有出屏效果,使得你會感覺真的有個人站在你面前說話,但是這個人臉又非常的大,很奇怪的感覺。又是一個簡單的鏡頭,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

4、亮度很好,沒有之前3D時灰暗的感覺。

看完後感覺,這一定會是未來的電影趨勢,如果這次不是試驗,而是直接出個商業大片,鐵定是和阿凡達一樣的劃時代的作品了。

這個提升帶來的視覺感受,太棒了!

未來如果加上360度全景,天啊,這簡直就是完全的身臨其境了,不知道誰會弄出來第一個?

可惜了,如果現場轉播比賽,能用這個技術,,,,哇哦哦哦哦。。。。。

PS:我很喜歡李安的電影,比利仍然是李安風格的片子,拋開120幀4K3D來說,這也是部很好的電影,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差,沒有大製作大場面就不是好電影了?

彩蛋:觀影不到20分鐘,已經有兩位呼呼大睡鼾聲不斷,畫200跑到電影院來坐著睡,著實佩服。。。


背景

最近熱映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所引發的討論最初更多是在技術層面。因為這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4K/3D/120幀格式拍攝、製作和放映的商業電影。這部影片所開啟的120幀電影放映革命,也對電影終端放映技術也提出了新的命題。

深圳博納國際影城(皇庭店)的放映設備,是從北京博納影城朝陽門旗艦店空運過去的,放映設備在聖誕節前安裝完畢,和深圳觀眾正式見面。成為全球第六家可放映120幀/4K/3D/全景聲的影院。

慕名已久,但一直沒時間過去看。終於在1月8日最後一天的上映,趕上了末班車。

影院

博納國際影城(皇庭店)位於皇庭廣場負一樓,很繁華的商場,購物餐飲都很方便。達到影院後可以看到有一個醒目的走廊來宣傳《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用到的各種技術,非常酷炫。

眼鏡

在影院中一般看3D都需要自備眼鏡,而在門口也有好幾撥兜售3D眼鏡的,不過這次要看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需要特殊的3D眼鏡,據說價值800元人民幣,進廳時由工作人員統一發放。

與眼鏡同時發放的還有兩片擦拭濕巾,用來擦拭眼鏡的。這個服務倒是第一次享受,而且非常實用。進場落座後大家都在仔細擦拭眼鏡。

眼鏡看著有紅色藍色,不過是鍍膜的顏色,戴上看是無色的,不會偏色。上面寫著Dolby的字樣,以及說明含防盜標籤,看來確實價格不菲。眼鏡面積不是很大,也略厚重,導致如果已經有近視眼鏡的話,帶著會比較類。而裸眼戴著的話會把眼睛包裹得比較嚴實,觀影過程中內側局部可能會有水霧產生。這些體驗就不如IMAX眼鏡來得舒適。

3D

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使用的3D效果比較克制,觀看過程中根本感覺不到哪裡非常3D,但3D就靜靜地在那裡,讓觀影人融入電影中。沒有子彈飛過來,也沒有其他嚇得讓人躲閃的鏡頭。個人認為這才是3D真正的意義,讓人更入戲,而不是齣戲。

其中有一個鏡頭主角在一顆豐茂的大樹下對話,兩隻小鳥飛過的時候真的感覺是鳥飛進了電影院。

6FL

FL即Foot Lambert亮度單位「福特朗伯」,2D影片的播放亮度一般為14FL,也是人眼觀看影像時比較舒服的亮度。然而由於技術原因,普通3D的亮度只有4.5FL。通過RealD 6FL認證的影廳將亮度提升到6FL。

實際觀影效果確實不錯,亮度很足,能更加真實地呈現作者的創作意圖與畫面細節,觀看時也不容易頭暈或眼睛疲勞。

杜比全景聲

杜比全景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5.1、7.1聲道的概念,能夠結合影片內容,呈現出動態的聲音效果。它結合了動態對象和播放聲道的嶄新混音和聲音定向方式,令觀眾全方位被聲音包圍。杜比全景聲實現了適應性回放,確保在任何環境和不同的揚聲器配置下,儘可能播放最接近原創者設想的效果。

現場效果果然非凡!能夠達到身臨其境的感受,特別是在中場演出的時候,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就在體育場中央,非常真實。

在影院可以看到前後左右一圈的音箱,以及頭頂上4排二十多個音箱,帶來了最自然逼真的聲場。

4K

4K是一個圖像解析度概念,按照國際通用的DCI影院標準,4K解析度即指影片每一幀畫面的像素為4096x2160。

一般電影製作和放映解析度為2K,4K的解析度將像素提高四倍,更加清晰。

實際觀影效果來看,確實非常清晰,如果說電影院中的2K在特寫中可以看到毛孔,那麼4K就像是用放大鏡看皮膚。但是一般人生活中不會看到如此清晰的皮膚,所以效果反而會有些不自然。

120幀

普通電影是以24幀/秒作為幀速率標準,這一標準執行了近一個世紀,直到《霍比特人》48幀上映,高幀率制式的商業化運作才成為可能。

而李安將幀率直接提升到120幀,而且是從拍攝和放映都是實打實的120幀。如此大的步子,導致能夠放映120幀的影院寥寥無幾,此次觀影也是主要看120幀的效果。

觀影體驗就是效果非常明顯,但不是正面的效果。電影一開始就能感受到與普通電影的不一樣,總結一個字就是看起來:。所有人物所有場景,看起來都像是CG出來的,各個動作都像是電腦特技。總體上看跟單機遊戲《使命召喚》之類的過場動畫似的,不同之處在於遊戲中的動畫盡量將其渲染得真實,而120幀卻將實拍的鏡頭觀看效果跟遊戲一般。

而其中的人物動作看起來也違和,感覺像是遊戲中重力或者加速度沒計算好似的。

其實鏡頭都是實拍,但由於120幀太流暢,導致所有細節都被看到,電影拍攝中的任何一點點違和都會被放大看到。

雖然影片的拍攝手法沒什麼大問題,但看過120幀效果的大都會評價這個技術給這部電影帶來了負面的效果,其原因大家也有各種猜測:有的說太清晰或者太流暢導致觀影者太入戲,而電影拍攝布景燈光畢竟跟生活中不同,所以會有違和感;也有說鏡頭景深問題會導致看起來不對勁;也有人認為銀幕信息量太大導致的。

總之,120幀這個影片最重要的技術,給影片帶來了負面作用。

拍攝

本片的攝影風格跟現在的商業片有很大不同。首先就是鏡頭非常穩,固定的鏡頭非常多,牢固得紋絲不動;頂多搖一下,還都是慢慢得搖,到位後又固定住了,四平八穩;劇烈搖晃手持感的鏡頭沒有。

然後就是一般場景下剪輯切換很慢,鏡頭時間平均下來比較長。

其實這個應該是先有了技術,又有的鏡頭語言。電影的目標是120幀/3D/4K,那麼鏡頭的搖晃,頻繁的切換,都會引起觀眾的不適、頭暈目眩,而且可能比一般的3D電影反應更劇烈,所以在拍攝過程中就盡量避免這些。

但這樣的鏡頭帶來的弊端一個是沒有代入感,移動中搖晃的鏡頭很有現場感,而固定住的鏡頭就會感覺像是看照片一樣。另一個問題就是節奏慢,慢悠悠的節奏可能跟觀眾預期中的槍林彈雨有很大落差。

劇情

這電影特別不近人情,故事會讓人看得難受,真實得有點兒殘酷。

大家都喜歡看好萊塢電影,經歷了九死一生後主角英雄得以勝利,然後抱得美人歸,走向人生巔峰。

然而這種劇情只存在電影中,但也是大家喜歡的故事。明星的幕後是怎樣,英雄的經歷又是怎樣,一般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大家都只想看到主角台上光鮮的一面,那是大家的精神食糧。

然而這部電影卻把這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展示在台上。所謂的美國精神只是誇張的宣傳,背後全是假大空;所謂的英雄只是在戰場上倖存下來的大兵,交戰的時刻只是想著活命。英雄事迹大家都喜歡,真正談到錢的時候才知道它是如此廉價;前一刻是萬眾矚目的精神領袖,後一刻成了累贅被趕下台去。美人仰慕的是想像中保衛國家拯救人民的英雄,而不是真實的、活生生的普通人。

這部電影,把幕後的展示在台前,把英雄從天上拉下凡間。

只能說,李安很大膽拍這樣一個題材的電影,也怪不得美國人不喜歡這部電影。


120幀正是psvr的刷新率。想必這部片子可以以360度環繞的3Dvr效果來滿足觀眾帶上3DVR設備轉頭時沒有眩暈的絲滑流暢感。


一直很好奇120幀究竟會是怎樣的體驗,正好周末去魔都,狠心花了200大洋買了上海影城的票

先從技術上的觀感來說,

1.畫面清晰明亮,以前看3D電影的時候總是覺得畫面很昏暗不舒服,這一次終於看到了理想的3D效果,畫面非常明亮很清晰,人物面部的那種微表情都可以很清楚的捕捉到

2.非常具有真實感,影片里有大量的以男主的視角拍攝的鏡頭,尤其是在集市裡巡查的那一段,男主轉頭的時候,絲毫沒有鏡頭轉移的失真,畫面就像是自己轉頭時看到的一樣

3.電影音效非常好,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媽媽拍桌子那一下,電影院里好多人都嚇了一跳。還有打仗時的炮彈聲,中場表演時的歌舞和煙火

從內容上來說,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可惜口拙,無法表達出內心的感想。李安之所以將這麼先進的技術,用在這樣一部電影上,就是為了增加觀眾的代入感,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體會的片子,去跟著主角看他經歷的一切,感受他的內心。

看了一圈發現這部電影口碑很兩極化,但我看的那場電影結束之後,有很多觀眾都鼓掌致意了,還是比較欣慰


在南京站的觀影體驗

南京太陽城萬達杜比影院

120幀 杜比 3D

比利林恩南京站觀影(分享自 @知乎 安卓客戶端)&https://zhuanlan.zhihu.com/p/23802541"


推薦閱讀:

豆瓣評分是否存在問題?
電影釜山行裡面的孕婦聖京像中國的哪個女演員?
為什麼日本演員願意參演中國的抗日題材電影?
大老遠去上海/北京看4k 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值不值得?
如何避免看影視動漫時太入戲?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