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武元甲大將水平到底怎麼樣,和國內哪些將領能比較?


略談武元甲的軍事能力

聲明一下,此文為本人原創。

提到越南人民軍大將武元甲,不僅在越南可謂無人不知,在世界範圍內也是赫赫有名。由於在第一次、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即越南抗法、抗美戰爭)中打出了威名,武元甲曾先後於1966年1月、1968年2月和1972年5月三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同全世界讀者混了個臉熟。西方軍界給他起了不少綽號,如「奠邊府之虎」、「紅色拿破崙」等,連很多西方老百姓都知道東方有個「甲將軍」。武元甲指揮的一些著名戰役,也是西方軍界多年來經常研究的課題。然而在中國,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國人對武元甲的評價並不高。甚至有很多軍迷認為武元甲當「師長都抬舉他了,正常也就是個團長水平,發揮超長撐死旅長」,「矮子裡面拔將軍」,「只配給陳賡端茶送水擦桌子」等。那麼,就有必要探究一下武元甲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高,是否真的「正常也就是個團長水平」。

首先應該明確一下,武元甲是個什麼級別的人物。他是團長嗎?是旅長嗎?是師長嗎?甚至軍長打得住嗎?都不是,武元甲是越南人民軍第一大將,長期擔任政府常務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並以越共中央軍委書記身份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也就是說,武元甲是越共黨內分工軍事的最高負責人,是軍隊的統帥級人物。那麼就應該知道,要來評價武元甲的軍事能力,必須要有一個符合其身份的基本水平線來進行衡量,而不是不分四六一鍋亂燴,也不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武元甲本人亦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進步,終於達到了一個相對固定高度的。能夠想像評價毛澤東的軍事能力不是從指揮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出發,而是根據大柏地戰鬥毛在山頭上光頭跳腳高呼革命口號嗎?能夠想像評價評價彭德懷的軍事能力不是從轉戰西北、抗美援朝出發,而是根據他帶領幾百紅軍從井岡山突圍落荒而逃嗎?能夠想像評價林彪的軍事能力不是從大戰平型關、揮軍掃東北出發,而是根據他轉戰晉西穿著日軍大衣騎馬招搖過市挨了一黑槍嗎?能夠想像評價粟裕的軍事能力不是從奇兵孟良崮、履險戰豫東出發,而是根據他南昌起義南下途中腦袋中彈差點掉隊嗚呼哀哉嗎?答案很清楚,自然都不是。他們的軍事能力有多高,只能從他們所取得的穩定軍事業績的系統表現上看。在這裡木桶理論不起作用,衡量的標準是木板的平均高度,而不是有多少短板。

很多人一直拿陳賡為例子,說50年陳賡率領中國軍事顧問團入越援助,幫助越軍打勝了邊界戰役,那是陳賡在教武元甲怎麼打仗。應該說,這種評價與事實基本符合。畢竟此前武元甲的軍事積累主要出於自學成才,經驗也在游擊戰方面,越軍的素質能力非常有限,如果沒有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幫助,自己想實現超越轉型是非常困難的。那麼問題就來了,越軍還是那個越軍,在武元甲手裡打不了勝仗,陳賡來指揮怎麼就能贏?陳賡的軍事能力是怎麼體現的?

如果細究邊界戰役的過程就能夠了解到,越軍從游擊武裝整合成正規部隊的時間並不長,軍事素質有限,缺乏攻堅經驗和堅韌鬥志,在實戰中的表現也很令陳賡失望,甚至很苦惱,這不是短時間能改變的。陳賡所能做的,是幫助越軍統帥部下戰役決心,在戰役計劃的制訂上對其進行指導,在戰役的關鍵時刻牢牢把關,決心不變,嚴厲鎮場,堅持「最後五分鐘」,然後勝利到手。而在前線具體拼搏戰鬥的還是那支越軍,至於其在實戰中怎麼人海衝鋒,怎麼協同不力,怎麼屍橫遍地,怎麼頂不住了要跑,那是基層指揮員應該負的責任,是在平時的組織訓練中要予以解決的問題,卻並不是陳賡需要面面俱到親力親為的。否則任何統帥都沒法打仗了,轉身上個廁所工夫西瓜就要婁,那還咋玩?

再舉一個例子。在1947年初的汾孝戰役中,陳賡晉冀魯豫野戰軍4縱的一個連隊進攻中街村,由於沒有發現敵人一個側射火力點上的3挺重機槍,結果導致全連在衝鋒時壯烈犧牲。陳賡在戰後視察戰場,發現整個連隊呈戰鬥隊形倒在地上,犧牲者的頭都向著前面,沒有一個向後的,連長在連長的位置上,指導員在指導員的位置上……有人可能就要罵了,這指揮員的水平太差了,簡直是豬突衝鋒,草菅人命!這裡想問一下,哪個指揮員的水平太差了?陳賡嗎?可能說得就是陳賡。君不見79年對越作戰初期我軍傷亡較大,結果無數人破口大罵許世友,根本就不要提什麼指揮能力了,完全是貶得一團漆黑。許世友手下至少還沒出現整連排隊玩完的事情,輪到比他更嚴重的陳賡能例外嗎?陳賡就這軍事能力嗎?

當然不能這麼評價陳賡,就和不能這麼評價許世友一個道理。陳賡需要每天盯著這個連隊教他們如何規範戰術動作嗎?不能吧,那陳賡是當縱隊司令員的還是當營長連長的?陳賡應該做的就像他在這次戰鬥後總結教訓時說得那樣:「你看這是我們的戰士不勇敢嗎?嚴防敵人的側射火力,是指揮進攻戰鬥的常識,可是我們團的指揮員卻沒有注意到,這是置9連於死地的關鍵。你們看,旁邊不到20米就有一道坎兒。如果順著這道坎兒打,只受正面火力的威脅,不但不會有很大傷亡,而且肯定會打進去。」陳賡只需要這麼指示一番,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指導,以後如何貫徹那就是下面的事了。如果屢教不改,還出這種事情,帽子需要往陳賡頭上扣嗎?難道陳賡沒有體現出他這一級首長應該有的軍事能力嗎?那軍隊的各級組織都是幹什麼吃的?全是飯桶是嗎?只靠司令員一個人玩是嗎?這恐怕說得不是地球上的事,至於是哪個星球的可以自己去找。輪到許世友也一樣,79年他下了命令30分鐘把坦克給我開進東溪,這就是總指揮一級的決心和要求。至於下邊的步兵是跑步去,還是用背包帶捆在坦克上拉著去,那是下邊指揮員應該做的事,不是老許需要具體管的,他要的就是結果。部隊就是要打勝仗的,上邊下了決心下邊就要想方設法達成上級的意圖,標準只有一個:打不了勝仗的就不是好部隊。如果步兵綁在坦克上行軍半路遭襲擊挨槍子就直接黑許世友的指揮不行,那與中街村一個連隊全部衝鋒無一生還來黑陳賡有什麼本質不同?評價陳賡和許世友的軍事能力,不從他們所在的地位來衡量,而是把他們降職八級去負基層軍官應負的責任,那這說得到底是司令員陳賡、許世友,還是連長陳賡、許世友?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沒有標準的評價誰誰的軍事能力有多高,隨著自己的心情張嘴就黑,那不是討論歷史,不過是在寫小說罷了。

作為一名軍事統帥,應該具備的能力主要有想像力、判斷力、決策力、計劃力、組織力、執行力、應變力、意志力等幾大項。在冷兵器時代,偏重於統帥的個人素質,上述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神機妙算」,正是統帥能力的體現。而到了熱兵器不斷發展的近現代,軍事體系構建已經相當嚴密,對上述個人能力要求有的便明顯弱化,如計劃力、組織力,可以交給參謀團和各級組織去完成。但其餘幾項仍是統帥所必備的基本能力,也是達成戰役勝利在指揮上的基本保障。對於統帥來說,所謂指揮能力正是基於上述幾項基本能力來對全局進行指導。

不少人認為一定要做到哪個軍、哪個師,或是哪個旅、哪個團到哪個位置,手在地圖上一卡一卡才叫指揮,那這個理解未免有點窄了。統帥必須指揮到哪個軍、哪個師嗎?那還要方面軍、集團軍級的指揮員幹什麼呢?就像蔣介石那樣,直接插手下級指揮,包辦代替,指揮到哪哪裡失敗嗎?顯然其中的教訓與分別一說大家就應該明白。林彪喜歡越級指揮到師,那是他的個人風格,並不是說只有這樣才叫指揮。陳賡就不鳥林彪,難道陳賡就沒能力指揮了?在一個嚴密的軍事體系里,計劃就應該由參謀團作出,然後交下面執行,軍師旅團營連各司其職,保證上下聯絡通暢,及時反饋信息。統帥應該做的則是定下決心,掌握全局,及時指導,謹慎應變,迅速決策,監督執行,主要從指導的角度來推動整個計劃執行。而不是具體插手哪一級的指揮,一定要手指地圖,口報番號,電話傳達才叫指揮,實際上那是參謀長的職責,統帥是要站在參謀長背後做好把握全局、交代意圖和監督報告等工作。所謂指揮千軍萬馬,首要的是把統帥部里的幾個人指揮好,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否則無從談起。林彪、粟裕喜歡倒背地圖,口授計劃,那是他們的天才所在,自己也喜歡這樣,卻不能要求所有統帥都這樣。就像不能要求毛澤東不光只做決策,還不能當甩手掌柜,必須得向周恩來學習才行。毛就是喜歡當甩手掌握,讓周恩來負責全盤操作,充分尊重前方指揮員的機斷決行,然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毛不是天才的戰略家、軍事家嗎?還非得讓他親自做計劃,下命令,手指地圖一卡一卡才叫軍事家的能力嗎?

有了上述的鋪墊後,就可以來說武元甲了。誠然,在50年代的抗法戰爭中,武元甲仍然處於學習階段,其所取得的輝煌戰功有相當一部分要歸功於中國軍事顧問團,特別是啟蒙老師陳賡大將,這是需要予以承認的。而到了漫長艱苦的抗美救國戰爭及最後總奮起時期,最終領導北越打贏戰爭並完成國家統一的,首功便是越共軍事領導人中排名第一的武元甲。衡量他的軍事能力,這一時期是最好的試金石。

首先,從1954年《日內瓦協議》簽訂後,中國和蘇聯都是不支持北越以武力統一南方的,胡志明也一度轉為了這一看法。而在越共黨內,武元甲和黎筍是最為積極主張在南方開展武裝鬥爭的領導人。在他們的竭力推動下,越共中央不顧中國和蘇聯的反對,於1959年1月越南勞動黨擴大的二屆十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在越南南方建立武裝力量,以武裝鬥爭與政治鬥爭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決議。其後便建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表面上是南方主張國家統一的獨立政治組織,實際由越南勞動黨南方局領導,並派出越南人民軍的第二大將阮志清赴南方組建武裝力量及負責軍事指揮。可以說,這一歷史事件顯示出了武元甲對戰略走向的判斷力,也由此才打下了北越最終以武力達成國家統一的基礎。

其次,對於越南人民軍的建軍方向,自50年代中期後,以操練游擊戰出身的武元甲卻認為應該實行正規化和機械化,將一直師從中國轉向師從蘇聯。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但在黨內遇到的阻力很大,還多次受到過胡志明的批評。經過妥協後,越南武裝力量定型為以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三種武裝力量相結合的體系。在武元甲的努力下,其中主力部隊的規模不斷膨脹,武器裝備也得到了一定完善。在抗法戰爭結束時,越軍已發展為12個師、11個獨立團、2個工兵團和4個炮兵團,以及通信兵、工程兵、炮兵和高射炮兵等兵種部隊,總兵力達33萬人。到60年代,北越又相繼組建了海軍、防化兵、武裝公安、裝甲兵、空軍、防空軍、特工部隊等軍、兵種,同時組建了軍一級的作戰部隊。由此,越軍具備了一次實施10萬人以上級別戰役的能力,得以在寮國和南越大打出手。等到越南完成南北統一後的70年代末,越軍的總兵力已超過了100萬人,轄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地方部隊和公安部隊等較為齊全的軍種,裝備大量中美蘇東歐製造的先進武器,實力已今非昔比。正是在這種軍事實力的基礎上,越南才能夠悍然全面入侵柬埔寨,打出了一場有20多萬部隊參加的海陸空聯合的「閃擊戰」,迅速擊潰民柬政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綜觀這一篳路藍縷的發展過程,沒有領導層強大的計劃力、組織力、執行力是難以做到的。作為軍隊最高級別的領導人,武元甲是這一歷史過程的主要推動者。其時美國臨門,中蘇在側,既要擋住敵人,又要爭取援助,還要自己發展,何者曰能?所謂建軍,不過如此。誠然,中國和蘇聯都對越南進行了大力援助是不假,但正如我們一向強調的哲學觀點,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沒有越南人自己的頑強努力和不畏犧牲,也不會結出上述豐碩的軍事成果。美國人還大力援助過南越,也大力扶植過伊拉克現政權,等到他們走後怎麼樣?只看到兩支沒有軍魂的軍隊,不堪一擊,令人嗤笑。怎麼沒見這些拿了大把美元的軍人自稱「世界第三」?不能成天把援助過別人掛在嘴上,一切都從此出發,那樣看到的只能是歪曲的世界。中國還拿過蘇聯大量援助呢,由此打造出了一個基本的工業體系,難道中國的成就就全成蘇聯給的了嗎?顯然沒幾個中國人會這樣說。怎麼到了評論越南的時候就以自我為中心了呢?

第三,自從美國介入南越後,越共黨內就有在南方是以政治鬥爭為主,軍事手段為輔,還是加快軍事力量建設,轉變為以軍事鬥爭為主的爭論。武元甲是後一主張的堅定支持者。為了達成目標,他還大膽推動以北越正規軍滲入南方,迅速壯大南方解放陣線武裝力量,全面與美軍和南越軍展開爭奪的戰略行動。著名的「胡志明小道」成為了越南戰爭中的不朽傳奇,其中就有武元甲的無數心血。所謂越戰並不只是越南境內的戰爭,國際上稱之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戰火遍及印度支那三國。為何會如此?遠的如越共想統一印支三國的傳統理想就不提了,單從軍事角度上說,組織軍隊跨境作戰,從抗法戰爭時期就進軍寮國,將越南和寮國作為一個戰爭全局來調度,這其中就有越軍總司令武元甲的重要因素。而通過「胡志明小道」從柬埔寨過境,利用中國提供的「買路錢」可以實際使用柬埔寨的部分領土,到越戰結束後越軍仍賴著不走,終於導致越柬交惡,越軍可以有所謂借口大舉打進柬埔寨,這背後就有著戰略上的深謀遠慮。自從主張持久游擊戰的南方最高軍事負責人阮志清大將1967年在前線突然死亡後,武元甲得以能夠在南方組織規模宏大的1968年新春攻勢(又稱「順化戰役」,西方稱「春節攻勢」)。儘管這一戰役越軍損失慘重,沒有達成戰術目標,但在戰略上可謂成功,嚴重挫傷了美國人的信心,激起了其國內巨大的反戰浪潮,實際上成為了越南戰爭的轉折點。到了1972年,越美巴黎談判已見成果,美國急於從越南脫身的意圖顯露無遺。為奠定美國人撤走後北越在南越境內的優勢地位,武元甲策劃與組織發動了著名的春夏季攻勢(又稱「阮惠戰役」,西方稱「復活節攻勢」),第一次公開將軍隊跨過北緯17度分界線大舉南下。儘管這一攻勢在美軍提供火力支援和南越軍組織兵力反撲之下遭到遏止,但北越軍卻在南越境內牢牢站住了腳,實際在軍事上否定了北緯17度分界線。無論基辛格如何在巴黎的談判桌上搖唇指責,北越代表黎德壽卻巋然不動,最後美國人只好認可了這一既成事實。春夏季攻勢儘管使越軍受到較大傷亡,但卻進一步沉重打擊了南越政權,為1975年的統一總攻勢(越方稱為「總進攻和總奮起」)準備了最基本的條件,在戰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對在物質技術上占絕對優勢的敵人,弱者只能付出更多生命為代價,這是無奈的客觀現實。把目光移到長津湖和砥平里,志願軍不是一波一波踏屍而行奮勇衝鋒嗎?難道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恐怕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不會嘲笑志願軍的行為,那有什麼理由嘲笑越南人的犧牲?所謂客觀評價不是只用嘴吐手打幾個漢字,那是需要評價者用他的態度來證明的。總之,綜觀上述的一系列歷史過程,充分顯示了武元甲的戰略想像力和應變能力,為最終取得戰爭勝利和達成國家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四,當越美簽訂《巴黎和平協定》,美軍基本從南越撤走後,對於如何統一南方,越共黨內還是有爭論的。有的領導人主張戰爭打得太久太殘酷,北越損失太大,應該先停戰緩一緩;有的領導人認為美國人一走中國和蘇聯的軍事援助立即便大幅度削減,形勢對北越不利,硬打下去軍事上承受不起;有的領導人主張北越可以轉為休養生息,像蘇聯那樣搞緩和,依靠經濟競賽超過南越,從而促進南北統一等。武元甲卻不這樣看。他認為停止武裝鬥爭搞經濟競賽促進統一是不現實的。南越政權一旦得到喘息機會,一定會像當年《日內瓦協議》簽訂後那樣,在南方大肆屠殺越共黨員和革命群眾,摧毀黨組織和群眾基礎,在南方辛苦創建的基業將會毀於一旦。美國人為什麼撤走了?因為打不下去才走的。既然走了,一時半會就不會再回來,其國內政治壓力不允許。越南付出了這樣巨大的民族犧牲,好不容易贏得了歷史機遇,怎麼能夠輕率放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旦南越政權得到了鞏固,那時再想統一就困難了。武元甲的主張得到了越共最高領導人總書記黎筍的堅定支持。這一黨一軍兩位最高級別的大佬堅定攜手,敢於拍板,終於平息了黨內的反對聲音,確立了繼續「武統」的決策。此後,武元甲根據政治局決議,主持指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擬訂了1974年至1975年度作戰計劃,確定了主要突擊方向,並組織完成了一系列發動戰略進攻的準備工作。前方的具體戰役指揮由總參謀長文進勇、副總參謀長黎仲迅、南方解放軍代司令員陳文茶、南方局書記范雄等人組織實施。黎筍和武元甲在河內密切注意前線局勢,根據最新信息及時調整決策和部署,對前方予以指導,重大問題都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解決。於是,1975年4月30日中午,越南人民軍第203坦克裝甲車旅390號戰車第一個衝進西貢總統府,在獨立宮頂樓升起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紅藍金星旗。艱苦卓絕的越南統一戰爭終於結束了,武元甲和黎筍以其強大的決策力創造了歷史。

第五,從越南戰爭到統一戰爭打得這樣苦,這樣慘,北越為什麼還要堅持下去不動搖?作為一名軍事統帥,具備鋼鐵般的神經是必需的。前述陳賡指揮素質很差的越軍為什麼能夠打贏邊界戰役?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最後五分鐘」的精神,戰爭的勝負往往就在於這五分鐘。電影《大決戰——遼瀋戰役》大家都看過,林彪對塔山戰局怎麼說的?「給程子華髮報,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這就是統帥。戰爭沒有不殘酷的,也沒有不死人的。淺嘗輒止,見傷必怯,這是什麼樣的戰爭?這是什麼樣的軍隊?恐怕很多人早就大罵了,什麼軟包慫蛋,伊拉克政府軍吧!那麼反過來就要問,對於戰爭中的傷亡怎麼看?朱可夫元帥,打仗唯恐兵力不足,兵器不多,後勤不強,爾後才萬炮齊轟,人海碾壓,至於傷亡多少,從來不在他的眼裡。於是,他成為了二戰名將。再提到許世友,79年初戰不利,傷亡較大,但他意志堅定,將預備隊一支支投進去,猛打猛衝,前仆後繼,終於拔高平,克諒山,打過奇窮河,揮兵震河內。怎麼評價許的軍事能力如何?是看坦克背包帶還是看他堅定的戰役決心?

武元甲有一句名言曾震動了西方軍界,使許多美國將領動搖了在越南戰爭中取勝的信念。這就是:「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萬,成千上萬的人的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麼。」如此蔑視死亡不畏民族犧牲的堅定信念,是以民主為價值觀的美國人難以想像的,更是不能接受的,捲入這樣的戰爭是無法持續的,武元甲的敵人只能為此棄械低頭。面對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強國,只有打到這樣一個程度,也才能夠有取勝的希望。武元甲就是有這樣強大的意志力,使他能夠手不顫抖地指揮千軍萬馬不畏犧牲將這場戰爭進行下去。

說了這麼多,武元甲這一級人物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軍事能力,他實際表現出了多少軍事能力,已經昭然若揭。對於武元甲的要求,就是對軍事統帥的要求,而不是對團長旅長、連長排長的要求。這一點,不需要再進行什麼樣的解釋了。有些人上來就大談軍事能力,這個人如何,那個人如何,卻不懂什麼叫軍事能力,什麼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軍事能力。非要讓統帥級的人物去干團長旅長、連長排長應該乾的活,這不是很扯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1968年新春總進攻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之後,武元甲就靠邊站了。

此後負責軍事工作的是文進勇,比如九號公路——下寮戰役、廣治戰役、春季大捷,他都是以中央軍委代表的身份直接負責指揮。

也就是說,文進勇的作用和貢獻,超過了武元甲。

武元甲在軍事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他最大的優點是待人寬厚,能團結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歡迎關註:南疆烽煙正十年


咱家抖個機靈。

武元甲同志學歷史出身的,本行是個教歷史的老師,管過歷史圖書室。

看來這個隱藏職業確實出軍人啊~!


手機碼字,湊合看吧

我到覺得武元甲可堪盛名,首先從越南軍隊建設角度說,武元甲基本上可算越軍的締造者,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這和朝鮮那種中國給撥去兩個精銳師打底的可不是一碼回事,縱然中國在中間有幫助也不是決定性的,就建軍治軍這一套,恐怕也夠得上大將這一稱號了!

再說那幾場著名的戰爭,其實我國那個時代對外軍援或者說革命輸出並不少,但卻顯少取得類似奠邊府那樣輝煌的戰果,為什麼?難道中國派出的其它指揮官水平都不行么?!恐怕還是爛泥扶不上牆吧,你們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奠邊府戰役的前期準備,運送重武器的過程,講真這世界絕大多數軍隊能不能承受那份艱苦都是個事,放下武元甲指揮水平不講,至少治軍有方不算抬舉吧!再一個,我朝的派去的指揮官是沒有決定權的,只提供意見和建議,大家明白為何陳庚日記中會大罵武元甲么?恐怕武元甲也是有些自己想法的,那場戰爭陳庚的影響也許沒有國人想的那麼大!要知道武元甲恐怕比誰都了解自己一手組建的這隻越軍!難道武元甲的所謂不聽話真的是壞事么?!當然了至於說軍神這說法就得見仁見智了。。。

再補充一個,就是老山戰役時,當時越軍投入人員最多的一場戰鬥,天幸我朝情報工作做的好呀,越軍多少人數,進入時間,行軍路線,發起總攻的時間,連摸帶算,弄了門清,到了時候,萬炮齊鳴,沿著算好的路線,一頓炸,連續炸了五六個小時,然而一點聲音都沒有,連我軍的前線指揮人員都懷疑所謂的大批越軍到底存在否,然而到了越軍的進攻時間,果然大批越軍發起了總攻,然而我軍早就做好了準備,戰後葉帥看戰場錄像中漫山遍野越軍的屍體,感慨乃淮海戰役後未見之慘烈!還有也是戰後得知,在戰前的萬炮齊鳴打的相當精準,幾乎彈無虛發,事實上,在越軍發起總攻前,已經損失六成戰力,然而仍然能一聲不響繼續前進,並在約定時間發動悍不畏死的進攻,能治出這樣一支軍隊者,稱之為軍神,真的為過么?!

更個小新:

最後再說說68、69年的事,武元甲的指揮權被剝奪原因就是68年的攻勢未達到預期效果,損失卻又遠大於預期,事實上68年那波,越共定的目標本身就有點不切實際,有點類似於朝鮮戰爭的第三次戰役,都是前期打的挺順的,感覺老美就那麼會事,起了畢其功於一役的心,直接統一了完事,但那會兒美國支持打越戰的聲音還是主流,面對美國幾乎無限的人員物資投入,這怎麼可能打贏?!但那一波也真把美國打疼了!當那一波確實打醒了美國,讓美國真正的感受到了事不可為!國內反戰勢力至那以後才真正壓過支持打下去的勢力,應該說那一戰其實是真正的轉折點!再說之後的指揮權易手,只能說是權斗的結果,武元甲同志是胡志明同志最忠誠的士兵(越南官方悼詞就是這麼寫的),然而還是69年,胡志明去逝了,另一派系的黎筍順利掌權,武元甲就尷尬了,這兵權喪失其實就是個時間問題,只是恰好有那理由,後來作為國防部長總覽全局、居中協調也就不說了,文進勇後來打那幾場漂亮仗可用的還是武元甲留下的士兵,能有那樣的士兵,這治軍方面的功勞也是不能跑的吧。。。


可堪與局座一戰?


單挑應該打不過霍元甲

比阮文紹的一幫子將軍強


武元甲大將是文人投筆從戎,若要比我朝大將,胖帥花帥相彷彿也。


你覺得陳庚大將打的怎麼樣。

武元甲就怎麼樣。


大家從娘化圖看出了什麼嗎?


從戰略方面評價武元甲,應該拿朱德彭德懷來類比。

從戰術方面評價武元甲,應該拿陳賡粟裕類比。

類比的不是絕對規模和實力,而是重要性和意義。


午元甲的水平,認真的說,共產黨軍事領袖裡面不太好找參照對象。

按照之前某位知友排出的解放軍第一序列林彭粟陳。武元甲因為越南國力問題無法達到這個戰略或者戰役高度。接著除去政工系領導人的話,都是軍方面指揮官。顯然規格又比武元甲低。

不妨往國民黨軍官考慮,是不是薛岳的水平和午元甲比較像?都適合出正兵,奇兵欠缺。打的苦,傷敵800自損1000類型?


中南半島一霸,硬生生讓黎筍覺得自己真的是世界第三


聽說後來越南國會裡面都不太敢吵架,生怕把革命元勛武元甲氣死,等武元甲死了,國會裡面各種武打


聽這個名字應該是很厲害的


把我放到那個位置,我也是這麼厲害的


推薦閱讀:

抗日戰爭時如果國軍在正面戰場採取運動戰為主的作戰方式,抗戰效果上會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中國沒有娃娃兵的存在?
steam上的insurgency(叛亂)在擬真上做的如何?
如何看待日本計劃從韓國撤僑六萬人?
部隊軍演是真的在演習嗎?

TAG:歷史 | 軍事 | 越南 | 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