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本質是什麼?大學的職責又應該是什麼?
大學的本質其實就是給了你更多的成長機會和更好的成長平台。大學的職責是培養更多有思想的人才。
當你走出大學校門的那刻,你發現自己不會再是那個當初讓父母擔心你獨立的孩子,因為大學這四年里,你成長了,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你不會再哭著鼻子,對爸媽說想家,因為你知道總有一天你會獨立的,總有一天你不會再讓爸媽為你擔心。
你不會再迷茫的刷著空間人人微博朋友圈,在上面寫一些矯情的文字,因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知道了怎麼去排解寂寞,怎麼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你不會再稀里糊塗的愛上一個人,不會再去為了戀愛而戀愛你更願意一個人享受著美好的生活,直到那個真正對的人出現為止。
你不會再整天抱怨學校的小氣,老師的功利,也不會再抱怨同學的冷漠,因為這一切你都習以為常,你學會了接納,終於你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現在的你或許更願意坐在圖書館,看看自己喜歡的書。飯後更喜歡散散步,聽聽音樂。遊戲對你來說已經過了那個年紀,你會偶爾感慨身邊的學弟學妹們的單純與稚氣,卻不會再去改變什麼,因為很多事情需要真真切切的去經歷。
現在的你感激曾經的自己,大學讓你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逃課,第一次通宵,第一次掛科,第一次翻牆……你做著曾經自己不敢做的事情,不停的刷新著自己的三觀,終於有天你穩定下來。
原來,大學教會我們更多的不是知識,而是讓我們學會了成長,摒棄了浮躁,做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說大學的本質是讓我們學會了成長,大學職責是培養出了我們這些比沒上大學更有思想的人們。讀書,交友,旅行,走出象牙塔,拓寬自己的世界觀,擴充自己的人生觀,完善自己的價值觀。不要被「就業」壓倒,「就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看到,生命是健康、家庭、事業、愛情、朋友、財富和成長這七個維度的平衡與向上。例如我,希望能在25歲時找到自己的事業,在這之前,是不斷尋找自己、豐滿自己的成長過程。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其實最終都歸結到「學習」這個辭彙上來。1、多觀察,對周圍世界充滿無限的好奇心(例如看一下知乎、果殼等)。2、多思考,想想為什麼會是這樣子(why),怎樣可以變得更好(how);小到公車上的廣告,大到當代中國的改革。
3、尋找渠道和資源,充分吸收。多看書,多去掌握有用的資源(如我會經常上google、知乎、雪球、@warfalcon 的博客、金融家、FT中文網等)。
4、開始構建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詳見《你的知識需要管理》。5、不斷地實踐,包括將學到的方法論(如營銷管理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反覆總結;也包括思想的提煉、思維的概括,最後將它表達出來(如寫文章)。6、與朋友分享討論,或在微博、博客、知乎上表達出來。一方面傳遞你的思想,讓它更具價值;一方面鞏固你的思想,讓它更加深刻;一方面,讓別人知道你有想法,這對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有好處。祝順。順便分享一個我的獨立博客:http://luodaoyun.com分為「我以為的大學」是怎樣和「我所知的大學」是怎樣來回答。
我以為的大學:
教年輕人(多數是年輕人)學會思考;通過大學這個濃縮的社會來接觸、適應社會;在某一領域專精的發展和研究;從大學出來的人不一定都是人中龍鳳、品學兼優,但是大多數都會通過大學的幾年讓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開始模糊的確立,起碼、起碼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我所知的大學:
先講一個故事——我一位朋友,特別想做教育,我問為什麼,他答曰:「很賺錢、可圈地!」再講一個故事——一位朋友,小我1歲還是2歲,大學之前成績那叫一個好,某國家級重點中學前十的童鞋,老師評價:「想上北大還是清華,全看他自己喜歡哪一個」的那種程度。結果,大學裡邊,因掛科太多留學一年,我問他大學學了些什麼,他答曰:「不知道!」
套用前幾天看到的一句話:大學裡邊,老師假裝上課、學生假裝聽課。昨天晚上李開復老師(一直習慣稱呼為「老師」了)的微博這樣寫的:「在母校CMU活動上,薛瀾教授問我,如果我成為某中國高校校長,可以改變三件事情,我會改什麼?1)引入國外tenure制度,用客觀peer review評估資格,淘汰不合格教師,2)高薪或合作模式,引入最好師資,3)允許學生選擇或者換專業,停止調劑。還有第四個,不過如果我已經成為校長,那就表示已經改了。」我想,我不用寫更多了。哎,這又是一段YY的回答。問題得分兩部分回答:
1.大學之本質是什麼?
大學,首先得大。胸懷大,責任大,圖書館大,視野大。我沒能讀到一所牛逼的好大學,使我不能讓大學來開拓我的眼界。
我只能自己往外跑,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大學,大大學,何為大大學。先是範圍要大,各方面都有所耳聞,能聽懂不一定能用。再者,是學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實際上這離不開大學應該帶來的本質問題。要能解決這個問題。2.大學的職責又應該是什麼?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育人,育之漁而非魚。很多大案都是高科技人才犯罪的。教了牛逼的學生,都往外國做貢獻了,或者心思放在了不好的領域,比如一些需要用到化學分子的危害人類身體的東西。很多朋友都說,大學不是給他們一個好的方向,好的工作,反而是一種精神。
每所大學所教育出來的精神。即便今日之大學,已非大學。官僚腐敗,學生腐敗,教育變成一種賺錢機器的生產加工廠。
名利場,處處充斥在學生的心理。有多少人,還認識自己?有幾個大學,還是育人,而非愚人。大學的本質是讓學生的人生得到升華,清洗自己,在進入社會的染缸之後依然保持自己的內心所想要的,所需要堅持的,能夠學會怎樣去做好一件事,做好自己一個人的「本分」。
大學的職責是讓學生擁有一種責任感責任心,擁有一種特有精神,在今後的人生中處處見到身影。
常言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大學,最終就是讓人學會什麼是修身,該如何修身,是否能修好,是否能齊家,看個人修為。而今之大學,非大學。其實大學以來這麼些時日,一直看到周遭無數的人在困擾,何為大學,我為什麼要來大學,在大學該做做些什麼。
而筆者眼中的「大學」則是一個過程,一個拍散,篩選,再聚集的過程。
以下筆者所云皆為非985、211等優質學校下的學生,但是你若是有拖延症,不建議立馬查看。
何為大學
維基百科說,大學作為一種服務機構與教育研究中心,主要功能是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促進改革創新,推進文化傳承創新。
百度百科說,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的高等教育組織。
九年義務教務從小學開始,語數為主(今下為語數英甚至全面),科學,自然,音樂,美術為輔,小學的課程簡單,主要為培養7-13歲階段學生適應「學習」,小學的教育應該是以告知和引導學習為目的,如今小學教育所偏離的,筆者不談。
初中讀完一部分人上了高中,一部分人選擇離校,其中上高中的仍然占絕大多數,這裡統稱初高中為中學階段,中學的課程較小學有所深入,在高中未分學科之前所有科目都為必學,但由於科目眾多所分配下去的教學任務有限,例一周五天課,一天7節正常的課時,一周35節,語數英史地生政化物,加上少許的體育課、音樂課等課程,每門課程的課時平均一周四節,一學期按5個月22周來算,一門課5個月內才能上88個課時,用於一門課程的時間約為66個小時,而學生需要用幾個66小時來學習這麼多課程。
筆者所云並非說高中課程廣泛而無力,而是中學所需要的就是平均分配的時間給各方向打下一定基礎,而下才談大學。
若把「教育組織」一詞以及大學四年算進去,那大學便是「從社會中騰出來較為輕鬆學習供大學畢業後工作的專業知識的四年時間,是高中至社會的過渡期,引渡期。」說的好聽的叫做「屌絲逆襲的四年沉澱期」說的難聽一點的「屌絲氣質的四年沉澱期」。
但是若把「教育組織」這一詞性拿去,「小學」所指窄,程度淺,入門級的學習;「中學」所指和平,中等範圍的學習,此時的學習涉獵學科均為已定,主要培養思維和學習能力。而所謂大學,更應該分之為兩塊,其一為人生「大學」其二亦稱知識「精學」,即大而廣地涉獵人生的知識,小而精地攻打專業知識。
所以與小學中學相較,何為大學,筆記言之,學習之內精益求精,生活之中大而廣的涉獵各種知識。
我為什麼要來大學
由於筆者的大學既非985又非211更談不上名校,無非山野海邊一住宅,所以筆者所討論的肯定不是名校學生,相比而言接觸的名校生對於這類問題的提出機會較少,但不乏仍然迷糊的人,所以筆者此處所言所訴皆為同等校資水平的大學生。
那麼究竟「我為什麼要來大學」所常見的答案無非以下幾種。
回答一,「父母想要我念」,父母甚至老年輩「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仍銘記心中,但是又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知識,又如何改變命運,那麼就對了,去學校吧,讀完大學你的命運就改變了。當然這是一個正確的觀念,可是抱著這個觀念來到大學的人,幾個懂得到底怎麼「改變命運」呢?
回答二,「社會要我念」。你不讀大學你要幹嘛,去找工作。你讀了大學以後要幹嘛,還是去社會找工作。那麼我們把「找工作」作為「最終」目的來判斷,如今社會大學文憑儼然成為一個尋找好一些的工作的敲門磚,但是不得不提敲門磚也有其他的,例如「特技」,「我的技能點都點到美術上了」「我的技能點都點到編程上了」,這類擁有著實技能的人大可以以一己之力推開好的公司的大門,那麼又對了,「我又不會這些」,那你會什麼呢?「我會念書,會睡覺,會打遊戲。」對了嘛,所以你才需要文憑當你的敲門磚,因為你沒擁有無法「展現」出來技能。
回答三,「岳父母要我念」,此點對於男生而言為主,古人為挑女婿會作何定位?無非期盼那男子「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次再「身軀凜凜,相貌堂堂」。而今對有為的男子有何定位?甚至不說定位,最低標準是什麼?學歷起碼大學畢業,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當今丈母娘看女婿都一定要看所謂學歷,沒有學歷仍然不是乏乏之輩的大有人在,可是如何「一眼判斷」一個人是否可靠好像第一反應就是問「他什麼學歷」?這與第二個回答其實系出同門。
回答四,「為了消磨時間」,土豪朋友請您這邊走,不送。
綜上三點答案,看似都是問題,都是大家所迷茫「我為什麼要來大學」的問題所在,但是把問題一攤開來看,答案不是又出來了么。
所以正常所看來迷茫與「我為什麼要來大學」無非就是在為「在大學裡的我不知道現在該幹啥」找個好講一些的問題了,可是你環顧四周,(不是叫你現在環顧四周),一個有方向在努力的人什麼時候有空來問「我為什麼要來大學」了。
那麼到底該怎麼度過大學生活呢?
在大學該做些什麼
此處筆者要引兩句話,第一句是筆者開頭所云,「『大學』是一個過程,一個拍散,篩選,再聚集的過程。」
第二句是筆者一良師所提「做人、做事、做學問。」歷久彌新,難以忘懷。
為敬良師,先為其解釋,不過不得不先提筆者於第一段對「大學」的解釋中「而所謂大學,更應該分之為兩塊,其一為人生「大學」其二亦稱知識「精學」,即大而廣地涉獵人生的知識,小而精地攻打專業知識。」
師之所言,做人做事做學問由重至輕,做人做事皆為人生「大學」之中的問題,與高中固定的班級學習生活相比,大學將接觸更多的人與事,原先佔據巨大比例的「學習」開始縮水,更多的時間將花在學習以外的時間上。
做人,筆者引《大學》中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治國平天下不是吾等平凡之輩所言所行。所以只談修身與養性。修養身心,調養心性。擇其中,就是自我反省體察,培養與自己溝通,與他人溝通的學問。再談,就是「眼界」與「經驗」的問題,詳細會以筆者所言來擴張。
其二,做事,如今早已經不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何況對於大學生而言,身邊的事多起來根本沒機會估計天下大事,更別談拋下事去與書獨處,想必想在能做到這樣的人也不多。所以談到做事那就有的說了,在大學,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Team,那麼相對的團隊合作肯定很多,強大的獅子有時候都需要團隊的幫忙,所以請不要說我不需要團隊而時刻選擇一個人單幹,那麼既然有各式各樣的團隊,就會被分配到各種事情去做。從需要獨自操作的任務,到團隊配合的任務,再到對外擴張的任務,怎麼做如何做好,便是頭等大事了。
其三,做學問,做學問排在第三不是他不重要,而是他是「大學」本質的一個屬性,他是固定以及被需求的,但是由於需求性沒有變動,所以拍到第三。為什麼大學會要求按學院按系別按專業來區分每個人的學習,這與前面幾年十幾年的教育是不同的,原因是為了「小而精地攻打專業知識。」也就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所學必有所用,所以用心做學問。
簡單概括,還望不對良師所言有所誤解。
接下來解讀關於筆者的這句話。
「『大學』是一個過程,一個拍散,篩選,再聚集的過程。」
為什麼筆者會想到以這句話來概述大學呢,這得感謝兩件事情,或者說一種觀念和一件事情,一個觀念是「頭腦風暴法」,筆者不做過多闡述請自行查找,另一件事就是關於辯論賽。
筆者大學之中最大的投入就是辯論賽,而在辯論賽拿到觀點做剖析的時候,恰恰就是一個拍散,篩選,再聚集的過程。
其中「拍散」就是運用頭腦風暴的一個想法,圍繞辯題提出一切觀點,無論是非對錯的一切觀點,再利用「思維導圖」將他們集合在一個平面上,這個過程是對辯題觀點的一個巨大擴充。
借著「篩選」,觀點多了定然有好有壞,這個階段才通過及眾議來篩選之前提出的所有觀點中的一部分,甚至最後只留下幾個。
最後「聚集」,將剩下的觀點做統一,成為自己的主要核心觀點以及方向。
如果要比喻的話,筆者更願意將「打鐵」非科學化,將一塊生鐵拍在地上散成千百塊小鐵,取其中優質的鐵塊再進行融合,打成新的精鐵。
那麼筆者為什麼要將辯論賽呢,這個觀點為什麼和大學有關呢。
淺談一下你的大學擁有什麼。
第一、較為充裕的自由時間。
第二、自由自配的少量金錢。
第三、自由選擇的朋友。
連談三個自由,是的,大學將會是不少人一生之中較為「最自由」的一段時間,而這麼寫時間就會是前者提到的「改變命運」的時間。
若把大學裡的你比作一個辯題觀點,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個拍散自己的過程。不過可不是想打鐵那般把「原有的自己打散」,而是「往自己身上添加新的東西」,亦或者說,打鐵是把1打散,而這裡的拍散是把自己在1的基礎上,不斷擴充。
為什麼說這個擴充要在大學來?因為你有較為充裕的自由時間,你有自由自配的少量金錢,你有自由選擇的朋友。這些是大學裡的你得天獨厚的優勢,不要說什麼「畢業了一樣可以奮鬥」,第一,你有拖延症,得治;第二,畢業了你的時間還在么。
那麼又怎麼「擴充」,引兩句不知出處的話。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是的,要麼讀書,要麼上路。
書有很多種,路有很多條,但是他們帶給你的東西都是無法替代的,書里的觀點,路上的風景,遇到的行人,在這個過程之中收穫到的都是「你以外」的東西。對於這句話的解釋網上太多,筆者不做過多敘述了。筆者也渴望做一個行在路上以及行在書上的雙重旅者。
在這之中,你會了解到各種各樣的世界各種各樣的觀點,從原來為1的你的自身上,將會擴充許多可能性的分支,而這個過程很長,從看書和行走之中學習到的東西會成為你的分支,你可以一段一段時間做選擇,而一旦他倆成為分支,我建議,一輩子。
「學習任何你想學習的東西。」好吧這是筆者自己編的。
為什麼現在學?有錢,有時間,任性!大學最有的就是時間了,該拿他來幹嘛,除了上述以外,這是另一個大觀點,這也是所有人都在喊都知道的一個觀點。
我學的是金融,但是我想學畫畫。
我學的是土木工程,但是我想會一門樂器。
我學的是設計,但是我想學編程。
我學的是編程,但是我想學雕刻。
我是學管理的,但是我想學德語。
想畫畫,就去買工具,去認識一兩個藝術生,或者乾脆就去報一個培訓班,投入進去學。
想學樂器,學校總有社團,加進去,纏著會的師長師姐學,自己練。
想學編程,買了電腦別裝遊戲,省錢去買編程的書,不會就去找專業的問。
想學雕刻,網上找一個雕刻小組,到處請教,自己買一些小工具,從小的學起。
想學德語,找視頻,買書,運用網上的一切認識一個德國人。
在大學,你想學什麼都是有辦法有路子的,尤其現在的科技,網路這麼發達,網上的課程多的是,最怕的就是三天熱度,最怕的就是拖延症,這是病,得治。
「去為實現夢想積累。」
老生長談,筆者不談。
其實所謂拍散,更應該是一個擴散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你可以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東西,見識各種各樣的機會,因為在大學你有這個優勢。或者一年,或者兩年,更伸著三年,等接觸的東西多了,人會達到一個爆棚的狀態,這個時候就要進行篩選了。
或者一個人在大一的時候想的是,「我想學畫畫,我也想學編程,我還想學雕刻」或者「我用閑暇時間走過中國的大江南北,見識到了各種各樣人的生活。」這個時候冒出來的就是「我不知道什麼是我所想要的」,那麼篩選吧。
接觸了那麼多的東西,總有一個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安靜地沉澱。
見識了那麼多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總有一個是吸引你的,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交談。
當圍繞著「你」的周圍存在無數分支的時候,就是要做篩選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你需要靜下心,好好分析圍繞著你的每一個分支,在每一個大的分支下你總得去掉絕大部分最後剩下一個,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而且相對而言其實是很痛苦的,你不得放棄一些機會,只為了更好地發展其中的一個,當然絕對有那種可以全面發展的全才,但是那種人應該不會看到這篇文章。
例如在「畫畫,編程,雕刻」之中,最後選擇了編程,這個便是篩選的一個過程,而這個篩選會應對與大學的方方面面,由於太過詳細筆者無法一一談及。
最後便是聚集了,將所有選擇下來的分支正式完全地融入到自己的1去,如果原來是「『我』喜歡『雕刻』想要『看更多的書』」就得變成「喜歡雕刻想看更多書的我」,對,把他們正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讓自己的1變成2,甚至10。
而大學整個過程,就是不斷讓自己從1擴大的過程,等到你可以憑藉自己擴大到足夠的時候,所謂文憑不過是你大學生活的一個贈品,不再是什麼敲門磚,改變自己的命運,憑藉自己就行。
等一下,你要問了,敲門磚是用來打開企業大門的,你超級精通雕刻和企業有什麼關係?萬事皆無准,你若真心投入到了雕刻之中,為什麼不能試著想把自己的雕刻,作為行業呢?那還需要敲門磚么?對於這點,筆者保持個人意見。
總的來說,放心接觸,精心篩選,用心發展。
此文將的都是一些范范的大觀點,但不乏為一個大學的方向,具體的施行因人而異,能做到多少,就得看看客們了。
大學應該是不同於社會。大學本質就應該是教書育人。職責則是給予學生所渴求的,讓學生的思想得到表達。學生就應該在大學學會質疑,並學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證明自己的質疑真偽。然後就是發現一些看似廢話,很早就知道卻不懂的話。慢慢的懂一些,這樣。不算白讀大學。
思考獨立、人格自由、自主學習
篇幅較長,想要了解大學起源的可直接跳到第二部分,現代大學在第三部分
一、對大學的質疑
我之所以會產生研究大學的起源與發展這一主題的念頭,是因為我對周遭與我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強烈好奇心。直白點來說,即我討厭因自己對身邊常見事物的無知而產生的不明所以的被動感。很多人都質疑大學的必要性及其功能性。因為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時不時便能從互聯網或者書本上獲知又有某某成功人士創業成功,而其在大學或高中就已輟學,甚至有些只有小學文憑。這些人對於仍身處大學校園掙扎的我們是極具衝擊性的,更不要說這其中還有諸如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喬布斯等改變世界的全球性革新人物。
然而,大多數人在產生質疑的下一瞬間便不了了之了,他們羨慕,嫉妒,憤慨,然後在這複雜的情緒中大呼大學無用論。可笑的是,他們可能連大學的起源和本質都不了解,甚至只有完全錯誤的認識。此刻身處大學的我同樣嚴重質疑著現在就讀著的大學的意義,因它並沒有給予我內心深處一直追求的答案,雖然連我本人也不知道我的問題是什麼。前幾天第一次看韓寒作品集時,他的語錄里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居然還不知道自己以後的理想是什麼,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那真是教育的失敗。我想這句話便可說明我對大學的質疑,對我自身作為大學生的質疑。
我同樣不了解大學的起源與發展,更別說理解其本質,因為我們的大學專業不教這些不能產生實際價值的知識。我質疑它,所以我要先了解它,認識它,然後才能理解它,才能進一步的解除我的質疑。我發現身邊絕大多數人的行動沒有自己的理由,即使看起來他們好像都有著極其正統的合乎社會價值觀的理由,然而他們並不明白自己主動做和別人要求他做的本質區別,雖然他要做的是同一件事。不能否定這是當代大學生之所以迷茫的根源之一。打破這種困局,需要我們的積極主動。
在未查詢相關資料之前,我認為大學理應教導它的學生具備三點基本的素質:
1、對知識的純粹的熱愛2、自主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3、終身學習的意識
如若一名大學生畢業之後不能具備以上三種素質,那麼,我敢斷言,這所大學是一所不合格的大學。
二、歐洲中世紀大學
以下是摘自《大學的興起》(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的內容:
1.大學是中世紀的產物
2.只是到了12、13世紀,世界上才出現我們現在最為熟悉的特徵的有組織性的教育,即以系科,學院、學習課程考試、畢業典禮和學位為代表的教育機構。
3.在起源時期,中世紀大學沒有任何諸如圖書館、實驗室、博物館等屬它所有的實質性建築物,它只是一個類似於學生和教師各自為陣結合而成的類似社團的流動組織。
4.但以上差異的特徵仍改變不了20世紀現代大學是中世紀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的直系後裔。在1100年至1200 年間,一股新的知識潮流以強勁的勢頭湧入了西歐,這股新的知識潮流衝破了主教座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枷鎖,創造了學者的職業;它吸引著眾多的熱血青年——他們就像下一個時代里喬叟筆下的牛津教士「心甘情願求學,心甘情願傳授」——翻越山嶺、越洋過海,彙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了許多學術團體,這些團體給了我們最早的也是最好的大學定義,教師和學生的社團。
5、早在11世紀中期在那不勒斯南部的萊薩諾就已有一所醫科學校,大致在200年的時間裡,它一直是歐洲最負盛名的醫學中心。儘管它在醫學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薩萊諾大學對大學制度的發展並未發揮多大作用。
6、由於遠離故土,又沒有防衛手段,他們就聯合起來尋求彼此間的保護和援助,這個外來學生或者異邦學生的組織就是大學的開端。事實上,一般說來,大學一詞最初就意味著這類組織或社團,只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它才僅限於指代教師和學生的行會。
7、世人時而批評大學超然冷漠,時而批評它一味追求職業教育,時而批評它過於安樂,或者取消入學資格,或者去除所有不能直接把學生們引向麵包和黃油的制度:但是對大學而言,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它的主要職責——培養學者,保持學習和調研的傳統。
從這本書里,我多少認識了一些大學起源與發展的一些皮毛,了解了中世紀歐洲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學生群體的生活狀況,同時敢於對自己身處的大學下一個不大好聽的定義——即「去除所有不能把學生們引向麵包和黃油的制度」外衣包裹下的一所「一味追求職業教育」的大學。得出這個結論並不在我的意料之外,只是經過查證後的確認為心頭多添了一絲涼意而已。然而,事實是,我在這本書上並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它只是在歷史的層面上幫我稍微理清了大學的發展歷程,看到了無論在哪個時期都不缺乏道貌岸然的老師和迷茫懶惰的學生這個現象(書中教師團體與學生同鄉會之間的那些事)。
從這本書里,讓我感受頗深的不是作者大篇幅敘述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而是作者輕描淡寫之間如影隨形的以教皇為權威的天主教世界對大學的影響。這影響讓我這個身處21世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學生嗅到了一絲熟悉的味道,好像這股味道自我讀書以來就不曾消散過,不那麼強烈切始終如影隨形——中世紀歐洲的的天主教世界以《聖經》為真理,確切地說是以教皇為中心的教會組織解讀的《聖經》為宗旨,凡是與其衝突的皆為異端學說,而自初中開始便陪伴我們至今的「馬哲,列主,毛思」又何嘗不是當代中國社會的《聖經》呢?當然,其表現手法沒那麼極端卻更加潛移默化而已。
這時,我想,在這方面天朝我黨的大學怎麼感覺那麼「古意盎然」呢?
三、現代大學
為了進一步認識到中西方大學的差異,我又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論文資料,世界公認的「第一所現代大學——柏林大學」便走進了我的認知世界。
這時,我個人在三個月查閱資料期間的G點便隨之而來了,在查閱過程中加深的疑惑也在這一刻豁然明了。
在了解柏林大學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現代大學」。
我們的度娘是這麼定義的:
「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大學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科學管理。現代大學制度涉及規範和理順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的關係,涉及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改革。現代大學制度的構架包括兩個層面,即宏觀層面(學校與外部的關係):政府宏觀管理、市場適度調節、社會廣泛參與、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微觀層面(學校內部):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
然後,我們再用度娘搜索一下,世界公認第一所現代大學——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以下簡稱洪堡大學)成立於1810年10月,這所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是當時的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創辦。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柏林洪堡大學2012年6月入選為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其創學理念是:
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的新學校,他也希望洪堡大學能成為
「現代大學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ten)。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的人才培育。
洪堡認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說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著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
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研習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堡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
——(我:即古代歐洲的職業教育)
對此間定義上的明顯差異,天朝我黨是這麼解釋的:
「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中,現代大學制度是作為褒義詞使用的,它特指一種理想的大學制度。作為一種好制度,人們把一切美好的價值都歸於現代大學制度之中。洪堡的柏林大學因重視「學術自由」以及「教學與科研的統一」而被認定為現代大學制度的源頭,美國的大學因崇尚「3A原則」(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中立)而被推崇為現代大學制度的黃金標準。因此,人們常常把現代大學制度等同於西方的大學制度。這種邏輯體現了「理想導向」政策範式,較少考慮中國文化傳統和具體問題。中國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應該堅持「問題導向」的政策範式,政府倡導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旨在解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我:這種堅持「問題導向」的政策範式,就是現代中國大陸職業教育,或者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我們再來看看建立在洪堡大學三原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統一」之上的洪堡五原則:
一:科學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它取決於人類對真理和知識的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追求過程、取決於研究、創造性以及自我行動原則的反思。
二:科學是一個整體,每個專業都是對生活現實的反思,惟有通過研究、綜合與反思,科學才能與蒼白的手工世界區別開來。 三:科學首先要有自我目的,而真實性的重要意義也僅僅位居第二。當然,有真理進行的這種目標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發掘出最具實用性的知識,並能服務於社會。 四:科學是與高等學校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惟有通過學術研究、科學交流以及對整個世界的反思,才能培養出最優秀的人。大學生要學的不僅僅是材料本身,更重要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惟有這樣,才能形成獨立的判斷力以及個性,達到自由、技藝、力量的境界。 五、高校的生存條件是孤寂與自由,這就是「坐冷板凳」的學術自由,國家必須保護科學的自由,在科學界中永無權威可言。因此,從世界公認的「一三一五」這兩個原則上來看,我們可以很明確地認為中國大陸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哪怕一所現代大學。
四、我是大學生
查閱至今,我心中對於大學大方向的疑點其實基本已然明了,至於中西方大學制度其中的「內涵」差異,以我現今的認知程度,也只能暫且吐血接受天朝考慮中國國情和現實意義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了。
然而,即使不把話題抬高到國家政策的層面上,就我們當代大學生群體意義上來看我們會更接受哪一種現代大學的定義呢?個人並不否認國家根據建國初期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甚至全無的情況,「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對我國教育事業的貢獻,但就以目前「國內大學生遍地都是」的國情,如若國家再不調整政策,放開政府對大學的行政管控,中國將永遠難以躋身真正的學術強國之列。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純學術的研究,就沒有真正革新世界的科技人文成果,中國目前僅莫言一人獲得諾貝爾獎而且還是文學獎的現實狀況不能不說不是中國學術落後的現象之一。
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一代學生個人的欲求早已不再滿足於為填飽肚子而讀的職業化教育,他們具有不同於老一輩人的強烈探索欲,勇於掙脫生活枷鎖的衝動,他們感謝老一輩人的貢獻,但不能停下為下一代人創新的腳步,這股時代潮流需要打破傳統道德的束縛,需要不浮躁的社會風氣,需要社會提供的平台,而大學正是最佳的革新起點!如若大學都不能給予年輕的新一代以自由創新的平台,社會上哪裡還能有?社會又怎能受惠於新一代人付出全副身心而得的高質量研究成果?
所以,在查閱完相關資料之後,我還是認為大學理應教導它的學生具備以下三點基本的素質:
1、對知識的純粹的熱愛2、自主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3、終身學習的意識
一個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居然還不知道自己以後的理想是什麼,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那真是教育的失敗。——韓寒
希望半年之後畢業的自己,大學畢業之後,能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麼,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The End
PS:剛起步練手寫一些東西,並不嚴謹,僅代表一些個人的想法,,各位看官不喜勿噴,歡迎指點^_^ 本來是想先看完《歐洲大學史》(第一、二、三卷)瑞士作家呂埃格的這套書再寫的,但是現實總有出入,囊中羞澀的狀況加上即將面臨畢業找工作的壓力,不得不提前把這個答案草草寫完,資料的收集和文章的整體結構和句式都有著極大的槽點,但想到總比以後忙於工作胎死腹中的好,說到就要做到,多少也為自己的疑惑給了一個交代。^_^——2015.9.15
常識良知,教育應該傳授這個最基本的東西。得此四字,大學教育可矣。
還是先從小學扯起吧。
小學應該是教授生活基本常識的地方。中學應該是教授工作基本技能的地方。大學應該是教授工作高級技能和與交流各科學術核心知識的地方。這麼說不是貶低大學,而是很多人在大學身上寄託了太多太理想的東西,賦予了它太多過低的使命。
獨立、自由、自主、批判、常識……?
這些東西如果到大學才能學到,只能說明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人根本就學不到。人家的公民教育、常識教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等等可以從小開始,我們的就要到大學才能盼到?只能說明我們缺什麼就想補什麼。等到進了大學,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補不回來了。另一方面,世界名校是大學,默默無名的大學也是大學,調子唱得太高,結果恐怕是大多數的大學都要去死。
社會哪裡需要這麼多象牙塔里的學者?社會對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才是最大頭,少數頂尖的大學中少數頂尖學者是知識和思想的核心,兩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能因為後者看上去的美好就忽視了前者應得的主力地位。於是收了消費者(學生)學費的大學的職責就是,好好傳授消費者購買的高級技能和知識,提供研究和交流的平台。把人的思想,反叛性修改成現實中的武器!讓人變的更現實!沒有了鋒芒!沒有了先進意識!即使有了些意識也會被現實流所槍斃!何為現實?現實就是沉默,自保,沒有獨特思考,有思考也沒有執行力!這就是中國大學教育的根本!
半夜夢醒打開知乎第一眼就看見這個問題。 我不是985211大學出身,所以只能根據自己母校的看法做出評論: 現代的大學,給你的是一個平台,不同的只是平台大小範圍,想要取得成績,還的靠自己的努力。 你想學專業知識?好,我們有老師,不相信自己的老師?好,老師的母校是北師大燕大天外,自個找時間去名校蹭課上網上看公開課跑圖書館隨你便。 你想練外語?好,新東方星火隨你學,BBCVOA原生態聽力資料應有盡有,想學別的語種?好,法語德語日語韓語都有APP,下一個慢慢練,語言精通難,但入門憑死功夫綽綽有餘。 你想考證?好,學校各種考試培訓機構都有代理,自個挑吧想考什麼考什麼,計算機會計教師導遊心理學編程公務員。你想找愛好?好,校園論壇發帖聚會聯繫學長,打籃球練吉他騎行田徑造機器人打橋牌下圍棋說相聲唱美聲,想學什麼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還有一切的一切,多的不能再多,多的遠遠大於你的期望值,大學裡得不到的,也可以在你的大學生涯里的到,但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你想,而且你去做了,最後你堅持的做了。
當你把所學的東西都忘光了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質。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氣息,讓年輕人充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並有能力去實現它。
這個問題我一定要回答
依照我之前回答問題的邏輯,我先拋出個問題。當我們這些曾經的大學生回頭看那若干年生活的時候,你覺得你在大學得到了什麼?
你們說大學是事業的緩衝期,是象牙塔,讓你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泡妞旅行看書把自己偽裝成二逼小青年然後被大公司忽悠的屁都不敢放。畢業之前就匆匆找了工作然後看著還沒有著落的哥們兒心中竊喜。
題主所問的是大學的本質和大學的職責,那麼這一部分我先從反面回答你得問題。大學的本質是用極第的效率培養打工仔的地方,雖然你學的教材基本什麼用都沒有,但略懂皮毛還是能讓你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大學的職責卻是多重的,他的職責包
括但不限於:洗禮一批人並讓社會不同階層暫時融為一體享受同等的教育,精神或肉體上廢掉一批人,用若干年的時間幹完一年的事兒,賜予你一紙敲門
磚.....
然後是正面回答:
大學的本質是讓你在畢業的時候取得競爭優勢,而大學的責任是提供讓你取得競爭優勢的資源。你想在市場上取得優勢的話,教科書上告訴我們有3種方法1.低成本
你一年住宿費+生活費+學費+雙學位費算你1.5萬。能想像你花1200元/年的住宿費就能住在上海市中心?and圖書館不超期不要錢,籃球場隨便打,你要
是能接受校園網的網速上網一個月10塊20塊(同時附帶V6功能),考慮到現在孩子早熟,再給你們5000泡妞/小正太。你去實習8個月基本也就盈虧平衡
了。搬磚的小哥工作一天回家直接累趴,而半夜兩點的你還能通宵準備明天的馬哲。你獲取的信息量=知識總和×知識獲取效率×時間利用率÷獲取成本 (符號只代表正反比關係),可以說你在大學獲取知識的成本是極低的。
2.差異化
無論你就業還是創業,你都擺脫不了行業和分工,要取得競爭優勢你就得差異化。毫無疑問,在中國你上大學之前是個白痴,拜教育所賜,你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學科。。。。你可以不多花一分錢迅速汲取各種知識、選擇你喜歡的學科,比如09選擇了Dota這門科學。大學給你四年思考夢想,讓你在這種差異化面前做出選擇。3.聚焦
聚焦的人在國外退學的居多,在中國掛科的居多。差異化之後你就得開始深耕了,四年的深耕可以讓任何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小有所成,無論你是研究演算法寫代碼還是畫圖紙亦或是搞設計。如果你聚焦,找工作足夠了。不喜歡長篇大論,贊的數量說明一切。感覺國內國外大學概念完全不同啊我覺得在國內,大學的本質是給人一個緩衝期。這段時間相對自由空閑,同時也有一定的壓力在push每個人。既在學習,又和社會有所接觸。在這個階段內,可以比較低成本的嘗試很多事和道路,逐漸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進行起步。很多人正是在這幾年中,開始走上各自完全不同但是非常精彩的道路。但是很遺憾的是,不少人都走到了誤區。有些人鬆散然後以至於荒廢,有些人又全身心奉獻給了gpa。學以致用,不僅要學,更要用。大學階段,就是一個邊學邊用,各種嘗試的時期。
在我看來,大學制度的作用有三: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依賴於極少數天才的努力。大學最重要的作用是從大眾中選拔出這些極少數的天才,並為其促進科學進步提供必要的幫助和環境。2.大學是知識的載體,而知識是社會階級最穩定的等價物。大學應該吸收社會不同階層的「凡人(相對於第一條的天才)」,給他們提供知識,促使他們向更高階級流動,藉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階級流動性,維護社會穩定。
3.大學是國家文化的締造者和傳遞者。國家是基於文化基礎的聯合,大學是國家文化的重要播種機,大學應該促進青年人完成國家文化教育,以實現青年的「國民化」。
重要性,1&>&>2&>3。中國大學的本質?
非中國大學的本質?你沒說清楚可怎麼答,
拿我來說,大學對我的教育目標是:"優秀的社會主義微電子學人才"這是中國其中一所大學,本質就是培養任何人才都是社會主義的,哪怕你是做IC DESIGN,SEMICONDUCTOR,ETC..
所以呢,本質就是 培養一個又一個聽話不鬧事的乖孩子~
大學是人類文明的實驗室,
我們在不斷培養"正確",沒有新的,只有正確的。正確你懂嗎?你懂么?你懂嘛?
你不說話我是不會放下槍的。大學就是一個讓你實習4年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裡,大家各取所需、各展所長。
有的人靠讀書畢業,有的人靠搞定老師畢業,有的人靠讓老師搞定畢業,有的人根本就不在乎畢不畢業,有的人投機取巧偷看偷抄偷請槍手畢業。
別把大學太當回事。專註在你自己感興趣,且將來能有機會養活你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夠了- 促進學術成就
- 服務社會發展
- 培養公民理想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老師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個性?
※中國學校存在對 LGBT 學生的霸凌嗎?
※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相對歐美的兒童教育有什麼缺優點,為什麼?
※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改革初探?
※為什麼我們要更加尊敬老師?老師為什麼可以批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