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地震?


謝邀。

如果要問歷史上哪一次地震對一個國家的國運,以及對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影響最大,1755年的葡萄牙里斯本地震肯定名列前茅。這場地震發生在1755年11月1日當地時間上午9點40分左右,震中在距離里斯本不遠的大西洋海底,地震引發了海嘯及大火幾乎摧毀了整個裡斯本,單是這座城市的死亡人數就估計在八萬左右,相當於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英國和法國的一些沿海地區也遭到了海嘯的破壞。根據後來的研究,人們推測這場地震的矩震級(Mw,不是我們常說的里氏震級)大概是在9級左右,算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之一。

地震引發的海嘯傳播時間示意圖(來自網路)

這場地震對葡萄牙以及世界歷史有哪些影響呢?

首先說對葡萄牙的影響。眾所周知,葡萄牙是歐洲中世紀之後,在大航海時期率先崛起的殖民大國之一。早在1494年,葡萄牙就和西班牙一起簽訂了瓜分世界的《托爾的西里亞斯條約》,大肆開闢海外殖民地。到了17世紀後期,葡萄牙雖然實力已不如當年,但它佔領下的巴西發現了大量的金礦,這讓葡萄牙在面對後起之秀們(英國、法國、荷蘭等)的競爭中,仍然保持著歐洲土豪的身份。而作為葡萄牙首都的里斯本,則被建成了聞名全歐洲的繁華都市,人們提到里斯本,想到的都是揮金如土的富豪生活,頗有現在迪拜的感覺。同時,里斯本也是歐洲重要的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英法荷瑞等國的船隻經常在里斯本中轉貨物,而許多殖民時代珍貴的文物和典籍,包括達伽馬的航海日誌等,也都收藏在里斯本市內的修道院和教堂中。

18世紀中期的這場地震,把里斯本這座世界級城市付之一炬。地震和海嘯直接摧毀了市區八成以上的建築,之後由於大火的蔓延,包括達伽馬的航海日誌在內的諸多文獻都不復存在。這是對歐洲歷史文物的一場浩劫。但對於葡萄牙來說,更糟糕的是,許多集中在港口的商品貨物,也在地震之中損壞了,葡萄牙的許多商人一夜之間血本無歸,甚至包括王室成員的財產也被一掃而光。這對於葡萄牙的經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國家財政瀕臨崩潰,甚至沒錢重建城市,後人估計的GDP損失更是高達32%-48%。

經濟上的災難只是一部分,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這場地震發生的時間也恰到好處:萬聖節。葡萄牙是受天主教影響很大的國家,於是在地震後,教會發話了:這場地震是上帝給葡萄牙人帶來的警告。當時,葡萄牙國王緊急啟用了以辦事雷厲風行而著稱的龐巴爾侯爵(此時尚未封侯,為方便敘述,就以侯爵稱之)來指導重建城市,但一些教會領袖卻站出來,阻撓侯爵的工作,不許進行城市重建,因為這違背上帝的旨意。龐巴爾侯爵的政敵們趁機向他發難,聯合教會把救災工作攪得烏煙瘴氣。龐巴爾侯爵非常憤怒,便再度展示了他「鐵腕」的一面,他給帶頭鬧事的宗教領袖馬拉戈利達羅織了一堆罪名,比如說他試圖分裂教會等,並向羅馬的教皇舉報。羅馬教皇旋即剝奪了馬拉戈利達的許多特權。之後,龐巴爾侯爵對馬拉戈利達和他的黨羽們進行了窮追猛打,一番大清洗後,馬拉戈利達被處死,他的黨羽被驅逐出境,天主教會在葡萄牙失勢。

然而,這橫生枝節的宗教和世俗之爭,耽誤了重建里斯本的進度。由於城市幾乎被完全損壞,許多人無家可歸,被迫遷徙他鄉,這讓葡萄牙白白損失了幾十萬的人口。由於里斯本、本菲卡、薩爾瓦多等重要城市皆受災,葡萄牙全國物資供應陷入癱瘓,包括生活物資在內的所有物價都飛漲,市場一片混亂。而在地震後,各國的商船也不再到里斯本中轉,由此帶來連套的經濟損失更是無可彌補。

動蕩之後,里斯本雖然在英國、荷蘭及普魯士的財政及物資援助下快速重建,且改善了城市規劃,但它的輝煌早已不再。從此之後,葡萄牙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了一流強國的行列。而領導救災的龐巴爾侯爵,卻趁機壯大了自己的羽翼,後來成為了葡萄牙的獨裁者。

後來的藝術家對這場地震的描繪(來自網路)

這是里斯本地震對葡萄牙的影響。那它對世界歷史有哪些影響呢?

首先,還是宗教問題。在當時,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的對立,在歐洲各國都很普遍。其中讓歐洲各國最為討厭的一個教派,就是馬拉戈利達所在的耶穌會,因為它反對宗教改革。見到馬拉戈利達被處死,西班牙、法國、帕爾馬、奧地利、馬爾他、那不勒斯、西西里等國家紛紛向羅馬教廷施壓,要教皇也剝奪耶穌會在自己國家的特權。教皇迫於壓力,最終取締了耶穌會。此舉無疑是世俗權力對宗教權力的一次重大勝利。而遭此打擊的耶穌會從此在西歐各國飽受迫害,部眾大部分流亡到處於分裂戰亂中的德意志地區(神聖羅馬)、東歐的俄國等地,以及遙遠的北美洲(美國的喬治城大學、波士頓學院、福德罕大學、以及一堆帶有「羅耀拉」的大學,都是這些人及其後裔建立的),直到19世紀才重新獲得教廷的認可。

1755年的歐洲局勢

同時,馬拉戈利達生前提出的觀點,即這場地震是上帝對葡萄牙的警示,也在歐洲各地引發了熱議。當時的歐洲正處於啟蒙運動之中,人們正在努力地反對封建迷信,追求自由和科學。因此,人們試圖從哲學和科學上來解釋這場地震。哲學方面,諸如康德、盧梭和伏爾泰等大師,都或多或少地對這場地震發表過看法,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方面,這場地震導致了現代意義上的地震學的誕生。

為地震學誕生做出了極大貢獻的還是龐巴爾侯爵。在重建城市的同時,他也順帶做了一件事:採集和這場地震有關的數據。在城市及全國不同的地區,他都詢問倖存者一些問題,比如在這個地方,震動持續了多久,有多強烈,不同材質的建築物是如何倒塌的,震前震後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河水和井水有什麼反應,等等。這些數據被龐巴爾侯爵一一記錄在案,彙編成冊,存進了檔案館,為後來的人們研究這場地震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幾年後,英國的一位對工程和理科感興趣的神職人員約翰·米歇爾開始著手研究這場地震的成因,根據這些詳實的資料,米歇爾率先提出了地震波分為P波和S波這一理論的雛形(他並沒有直接說P波和S波,但他意識到了地震波有兩組,一組是壓縮震動,一組是水平晃動,它們一前一後相繼而至)。雖然他的理論還很不成熟,但這是人類研究地震所邁出的第一步,不再拘泥於天譴論等說法,因此米歇爾也被一些人譽為地震學之父。

對地震的研究也激發了米歇爾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後來他投身於自然科學,特別是對地球的研究。他曾經聲稱找到了一種測量地球質量和密度的方法,但可惜的是在去世之前並未完成實驗。不過,他帶出的一位徒弟可是大名鼎鼎,那就是測定了空氣成分、發現了硝酸、測定了萬有引力常數的科學大咖——卡文迪許。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1755年的里斯本地震,震跨了老牌強國葡萄牙,動搖了天主教會在歐洲各國的地位,也推動了地震及地球科學的發展,因此它無疑是歷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地震之一。

關於這場地震對葡萄牙以及歐洲經濟的具體影響,可以參見https://www.york.ac.uk/media/economics/documents/cherrydiscussionpapers/0603.pdf

這篇論文相當有意思。

知乎專欄:地球的那些事兒

微信公眾號 山中雜說 (ShanYeTalking)


12?16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 ,寧夏南部海原縣和固原縣一帶發生里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8.82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波及範圍最廣的地震,寧夏、青海、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福建等多地有感,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里。此次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之罕見,亦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台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環球大震」。

海原地震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以來最高烈度的地震,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全球96個地震監察局錄得此次地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據1949年以後調查,地表斷裂帶從固原硝河至海原縣李俊堡開始向西北發展,經肖家灣、西安州和干鹽池至景泰,全長220千米。此震為典型的板塊內部大地震,重複期長。

海原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數字是世界上除了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外最多的一次。海原和固原為其極震區,其中海原縣死亡73064人佔全縣人口的59%,佔總死亡人數的31.2%,固原死亡39068人;通渭死亡人數18208人;靜寧死亡人數15213人,震中所在地海原縣,死亡人數佔全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地震還壓死大量的牲口,造成大量房屋倒塌。這一次強烈地震給震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災情慘重。

在此之前的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和海原地震相提並論。據有關資料記載,這次地震將200公里外的蘭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使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門窗暴響,房搖牆踏,被毀房屋約有百戶「;距震中700公里的太原「房屋間有倒塌,人民微傷」;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更遠的上海「時鐘停擺,懸燈搖晃」;廣州「掉繪泥片」;汕頭「客輪盪動」;香港「大多數人感覺地震」。其有感範圍超過了大半個中國,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觀象台上也有「時鐘停擺」的現象。從古至今,我國共有3次地震被認為達到8.5級,除海原地震外,還有1688年山東郯城地震和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脫地震,但海原地震是我國唯一震中烈度定為12度的地震。


大家講了很多歷史上很有名的地震,我講幾個知名度相對低一些的。

公元447年希臘地區強烈地震,摧毀了東帝國邊境的防禦工事,包括君堡城牆也出現了破裂,阿提拉趁機率領匈人發動入侵,狄奧多西二世為了抵禦阿提拉派出野戰軍北上禦敵,在今日的羅馬尼亞境內與阿提拉會戰,雖然失敗了但是讓阿提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使其此次入侵止於溫泉關。

公元526年的安條克大地震,摧毀了東地中海最有名的三座巨城之一的安條克,死亡人數不詳,考慮到安條克此前的三十到四十萬的人口體量,估計死亡在二十萬以上,加上之後又被連續不斷的餘震摧毀的初步重建的城市和震後橫行的盜匪,總共死亡估計達25萬。

528年後的安條克的重建是查士丁尼初期的重要政績之一,普羅科比詳細的講述了皇帝重建這座巨城的過程。(在十幾年後「靈魂不朽者」庫斯老一世攻克安條克時依然為這座重建後的巨城所驚嘆)

公元551年敘利亞地震摧毀了羅馬帝國的法學教育中心貝魯特城,之後羅馬帝國的法學教育中心就轉移到了君堡。


謝邀

允恭地震,日本文獻記錄里最早的地震記錄,發生於413年8月23日(允恭天皇5年7月14日)的首都飛鳥(現·奈良縣明日香村)。

這場地震出處是《日本書紀》。是作為一個政治事件的開端而出現的,具體傷亡情況與地震規模因為沒有記錄,所以都不清楚。

五年秋七月丙子朔己丑。地震。先是命葛城襲津彥之孫玉田宿禰。主瑞齒別天皇之殯。則當地震夕。遣尾張連吾襲。察殯宮之消息。時諸人悉聚無闕。唯玉田宿禰無之也。吾襲奏言。殯宮大夫玉田宿禰非見殯所。則亦遣吾襲於葛城。令視玉田宿禰。是日。玉田宿禰方集男女而酒宴焉。吾襲擧狀具告玉田宿禰。宿禰則畏有事。以馬一匹授吾襲爲禮幣。乃密遮吾襲而殺於道路。因以逃隱武內宿禰之墓域。天皇聞之喚玉田宿禰。玉田宿禰疑之。甲服襖中而參赴。甲端自衣中出之。天皇分明欲知其狀。乃令小墾田釆女賜酒於玉田宿禰。爰釆女分明瞻衣中有鎧。而具奏於天皇。天皇設兵將殺玉田宿禰。乃密逃出而匿家。天皇更發卒圍玉田家。而捕之乃誅。 —《日本書紀》·第十三卷·允恭天皇

日本最早的震災記錄是599年5月28日(推古天皇7年4月27日)發生的7級地震·推古地震。

七年夏四月乙未朔辛酉。地動。舎屋悉破。則令四方俾祭地震神。 —《日本書紀》·第二十三卷·推古天皇

這次地震雖然帶來了災難,但經聖德太子對推古天皇的忽悠,天皇宣布減稅,地震反而給民眾帶來了福利,算是因禍得福。

春三月。太子候望天気。奏曰。応致地震。即命天下令堅屋舎。夏四月。大地震。屋舎悉破。太子密奏曰。天為男為陽。地為女為陰。陰理不足。即陽迫不能通。陽道不填即陰塞而不得達。故有地震。陛下為女主居男位。唯御陰理。不施陽徳。故有此譴。伏願徳沢潤物。仁化被民。天皇大悅。下勅天下。今年調庸租稅竝免。 —《聖徳太子伝暦》

白鳳地震後的海嘯,是日本文獻記錄里最早的海嘯記錄。發生在684年11月29日(天武天皇13年10月14日)。地震非常激烈,多數建築倒塌,死傷無數,四國島的土佐受到了海嘯襲擊,很多田地沉進了海里。

壬辰。逮於人定大地震。擧國男女叺唱不知東西。則山崩河涌。諸國郡官舍及百姓倉屋。寺塔。神社。破壌之類不可勝數。由是人民及六畜多死傷之。時伊豫湯泉沒而不出。土左國田苑五十餘萬頃。沒爲海。古老曰。若是地動未曾有也。是夕。有鳴聲。如鼓聞於東方。有人曰。伊豆嶋西北二面。自然増益三百餘丈。更爲一嶋。則如鼓音者。神造是嶋響也。 —《日本書紀》·第二十九卷·天武天皇下

奈良時代,聖武天皇時期,天平17年(745年),發生了無數次地震,天皇令諸寺院念佛,還給沒有姓氏的人賜了姓氏。

甲寅。詔。依巡察使上奏…… 是日。通夜地震三日三夜。美濃國櫓舘正倉。佛寺堂塔。百姓廬舍觸處崩壊。

五月戊午朔。地震。

己未。地震。令京師諸寺限一七日轉讀最勝王經。筑前。筑後。豊前。豊後。肥前。肥後。日向七國。無姓人等賜所願姓。▼是日。太政官召諸司官人等問。以何處爲京。皆言。可都平城。

庚申。地震。」遣造宮輔從四位下秦公嶋麻呂。令掃除恭仁宮。

辛酉。地震。」遣大膳大夫正四位下栗棲王於平城藥師寺。請集四大寺衆僧。問以何處爲京。僉曰。可以平城爲都。

壬戌。地震。日夜不止。▼是日。車駕還恭仁宮。以參議從四位下紀朝臣麻路爲甲賀宮留守。

癸亥。地震。」車駕到恭仁京泉橋。於時。百姓遙望車駕拜謁道左。共稱萬歳。▼是日。到恭仁宮。

甲子。地震。」遣右大弁從四位下紀朝臣飯麻呂。掃除平城宮。時諸寺衆僧率淨人童子等。爭來會集。百姓亦盡出。里無居人。以時當農要。慰勞而還。

乙丑。地震。」於大安。藥師。元興。興福四寺。限三七日令讀大集經。」自四月不雨。不得種藝。因以奉幣諸國神社祈雨焉。

丙寅。地震。」發近江國民一千人令滅甲賀宮邊山火。

丁夘。地震。」讀大般若經於平城宮。▼是日。恭仁京市人徙於平城。曉夜爭行相接無絶。

戊辰。奉幣帛於諸陵。」是時甲賀宮空而無人。盜賊充斥。火亦未滅。仍遣諸司及衛門衛士等令収官物。▼是日。行幸平城。以中宮院爲御在所。舊皇后宮爲宮寺也。諸司百官各歸本曹。

癸酉。地震。

乙亥。地震。天皇親臨松林倉廩。賜陪從人等穀有差。

—《續日本紀》·第十六卷·聖武天皇

震了十幾天…… 想必天皇的心是崩潰的……

平安時代,863年7月6日(貞觀5年6月17日),清和天皇在位,發生了越中·越後地震,死傷者無數,傳聞直江津有幾個小島沉沒了(存疑)。巧合的是,地震的第二年,發生了富士山噴火(貞觀大噴火),不知和地震有關係沒有。

鎌倉大地震與得宗專制

鎌倉時代的一個地震·鎌倉大地震,影響了歷史。發生在鎌倉時代1293年5月27日(正應6年4月13日)。地震摧毀了鎌倉包括建長寺在內的多數寺院神社。

當時,幕府八代執權北條時宗去世後,14歲的北條貞時接繼了時宗的位置,由外祖父安達泰盛與乳母之父平賴綱共同輔佐,兩人在政治上有著很大的對立,泰盛支持御家人勢力,賴綱支持御內人勢力,最後賴綱發動了霜月騷動,消滅了泰盛及其支持者,從此在幕府里很有權勢。他的主君九代執權北條貞想消滅他,終於在鎌倉大地震發生後,找到了機會,貞時趁著地震後的混亂,派軍隊向賴綱宅邸發起了進攻,賴綱等人被殺,賴綱政治終結(平禪門之亂)。以此為契機,貞時確立了著名的得宗專制。

一個地震毀滅了一個戰國大名

戰國大名內島氏,據地在岐阜縣的歸雲城,經營有礦山,曾擊退過姐小路賴綱、上杉謙信的進攻。在佐佐成政以越中國為本處時,內島氏臣服了織田信長,跟著織田軍一起攻打下了上杉謙信的魚津城。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秀吉對抗,被秀吉命令的金森長近攻下了歸雲城,最後內島氏臣服了秀吉,幸運的是,家名與領地都安然無恙。高興的領主內島氏理大開宴會,叫了能樂師來表演,與內島一族一起慶祝。但所有人萬萬都不會想到,接下來會發生滅頂之災。深夜,天正大地震發生,山體崩壞,滑坡把歸雲城與城下町全部淹了,內島一族與領民全員遇難,戰國大名內島家從此滅亡。

雖然內島家全族全滅,但是氏理的弟弟因為入了佛門,沒有在歸雲城,所以沒有遭災,不過好像沒有後代。

另外,因為內島家是開發礦山的,找到了幾個金山,所以出現傳聞說歸雲城有很多金子,地震後被埋在了下面(內島埋藏金)。但是,這個傳聞無法確認是否是真實的。當時山體崩壞後,發生了大洪水,當時的人們都找不到歸雲城的位置,現代也沒找到,所以,即使金子真的存在,也無法尋得。

這個結局真是無厘頭,挺過了上杉謙信的進攻,與豐臣秀吉為敵最後還保住了家名與領地的內島家,竟然在慶祝宴會的當晚被地震全部消滅。

遠處的山上的白色痕迹就是當年天正大地震的山體滑坡遺迹

(註:因為地震和地震後的洪水,歸雲城的正確位置至今都無法找到,這個石碑標誌的地方不是正確位置)

圖片中間處是天正大地震山體崩壞的遺迹


1960年智利大地震(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是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其矩震級為9.4~9.6級。這次地震也引起海嘯侵襲智利、夏威夷、日本、菲律賓、澳洲東南部與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

震中靠近智利,位於聖地亞哥以南700千米附近,而瓦爾迪維亞是受到影響最嚴重的城市。地震引起的海嘯嚴重衝擊智利海岸,掀起高達25米的海浪。主海嘯穿越太平洋摧毀了希洛。距震中一萬千米的地方記錄到10.7米高的海浪,並且波及到遙遠的日本和菲律賓。如此大範圍的災難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及經濟損失無法精確得知。對於這次地震和海嘯導致的死亡人數有著不同估計,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引述,死亡人數為2231、3000或5700人,另一來源估計死亡人數達到6000。不同來源估計經濟損失在4億到8億美元。(或加上通貨膨脹,約為今日的32到64億美元。)

海嘯影響範圍圖。

1960年5月21日的智利當地時間06:02,也就是在智利大地震之前,在阿勞科省發生了一個小地震,使智利南部的通訊中斷,因此當時的總統豪爾赫·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不得不取消伊基克戰役紀念日的傳統慶祝活動,來監督緊急援助行動。政府才剛要開始組織對受地震影響地區的援助時,第二次地震就在隔天(5月22日)14:55 UTC發生於瓦爾迪維亞。

第二場地震涉及到整個智利(塔爾卡和奇洛埃島之間)超過400,000平方千米的面積,沿岸村莊如托爾坦便因此消失。在接下來的研究聲稱,從5月21日一直持續到6月6日,這次地震實際上在長達1,350千米的南北海岸線中共有37個震中。在瓦爾迪維亞的主港口科拉爾,於開始退潮前海平面漲了4米。在當天16:20 UTC,一個高達8米的浪襲向智利海岸,主要在康賽普西翁和奇洛埃。於十分鐘後,另一個記載為10米高的浪再次襲來。

不光是海嘯,這場地震亦引起十分罕見的地裂,有數個地方地表產生新斷層並錯位,有數量不明的罹難者被認為是在地裂發生時,墜入裂縫中失蹤。

有數百人在海嘯發生當時就死亡,一條名為「卡內羅梅樂號」起航於瓦爾迪維亞河河口的船,在浪前後推1.5千米後沉入河下,「卡內羅梅樂號」的桅杆在去向Niebla的路上還能看見。

從1906年到2005年的全球地震能量釋放圖,圖中顯示大約四分之一的能量集中在智利大地震中釋放。


元大德七年,山西地震,按照相關縣誌記載,喪生在二十萬以上。

(七年)八月辛卯,夜地震,平陽、太原尤甚,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壓死不可勝計,遣使分道賑濟,為鈔九萬六千五百餘錠,仍免太原、平陽今年差稅,山場河泊聽民采捕。

(八年春正月)是月,平陽地震不止,已修民屋復壞。

(九年夏四月)乙酉,大同路地震,有聲如雷,壞官民廬舍五千餘間,壓死二千餘人。懷仁縣地裂二所,涌水盡黑,漂出松柏朽木,遣使以鈔四千錠、米二萬五千餘石賑之。是年租賦稅課徭役一切除免。

(十年閏正月)晉寧、冀寧地震不止。(九年五月,以地震,改平陽為晉寧,太原為冀寧。


正好讀大學時在圖書館手抄了一份清朝8級及以上地震記錄(共9次),可以部分回答這個問題。

1、順治十一年六月初八(公曆1654年7月21日),甘肅天水8級地震,史料記載「歷觀前志,間逢地震之災,未有此甚」,「共計壓死兵民三萬一千餘人,以及牛馬牲畜無數」。

2、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戌時(1668年7月25日),山東莒縣、郯城8.5級地震,如其他答案所述,這是中國東部地區發生過的最強地震,史載「共計壓死四萬餘人,實為曠古奇災」。

3、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時(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8級地震,史載「壓死二萬六千餘人」,「天壇旁裂出黑水」。

4、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時(1739年1月3日),寧夏銀川、平羅8級地震,史載「壓死三萬八千餘人,一說五萬餘人」。

5、嘉慶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戌、亥時,新疆尼勒克以東8級地震。

6、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833年8月26日,藏曆第十四繞回陰水蛇年七月十三日),西藏聶拉木8級地震。

7、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巳時(1833年9月6日),雲南昆明市嵩明縣楊林鎮8級地震,史載「計十餘州縣相次厄,或裂或墳,或高者谷,或淵者陵,滇池水騰,震延千里」,「嵩明等州縣計倒瓦草房八萬七千六百二十餘間,壓死六千七百餘人」。

8、光緒五年五月十二日寅時(1879年7月1日),甘肅文縣8級地震,史載「壓殺二萬餘人」。

9、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上午11時(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圖什8 1/4級地震。

此外,1556年陝西華縣大地震,據史料記載死亡83萬人,是有記載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而中國大陸範圍內發生過的最強地震則是1950年8月15日的墨脫地震(起初測定震中在察隅縣,1972年青藏科學考察隊實地考察後確認震中在墨脫),震級達到8.6級,是20世紀第六強的地震,造成3300多人死亡。


康熙七年,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和莒縣大地震,這個是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當中記載過的,貌似按現在標準推算的話有8.5級左右,是中國東部地區迄今為止最強烈的一次地震。


聞九寨溝爆發七級地震,但願沒有人員傷亡,九寨溝大司馬還沒有去過,也盼望景色不要被地震影響。其實古代也發生過很多次大地震,都被史書記錄在案,其中有的傷亡慘重,有的範圍巨大,有一場更是影響了兩千多年的軍事形勢。

這一次地震,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武都大地震

嘉陵江和漢江被震成了兩條江

1

公元前186年,西漢王朝進入呂后執政的第二年。這一年年初,武都道(今山西略陽)爆發極大的地震,山崩地裂。

雖然武都道是秦國在西戎故地設置的政區,地廣人稀,這次地震傷亡不大,但持續時間極長。地震從年初一直持續到八月,整整震了八個月,震得陝甘交界處面目全非,把古漢水震成了嘉陵江和漢江兩條江。

原來的古漢水,從陝西寶雞南面發源,沿今陝西省西界流到略陽的「天池大澤」,分為兩條,一條向南流入四川,經廣元、南充等地,在重慶注入長江;另一條向東流入漢中,經陝西南部的漢中地區,貫穿半個湖北,在武漢注入長江。

流域廣大的古漢水

武都大地震把武都道(略陽縣)的天池大澤震成了糊糊,古漢水的河道被震斷,南流的一支與東流的一支逐漸分離。南流的一支就是後來的嘉陵江,東流的一支就是後來的漢江。

這張圖更清楚

勉縣的漢江和略陽縣的嘉陵江原來是連起來的

原來古漢水的上游水量充沛,經此一震,河道震窄,水裡面礁石大增,基本上難以用來有效的運兵和運糧,直到唐朝,附近的水系經過歷史演變,匯合成嘉陵江,航運條件才有所恢復。

因此,從西漢到唐朝的八百年間,關中、漢中與蜀中的直達水道難以再發揮作用,即使到了唐朝以後嘉陵江形成,也難恢復武都大地震之前的舊觀。

從關中到漢中,從漢中到蜀中,從此只有陸路可走,秦嶺和大巴山成為了阻斷關中、漢中、蜀中三地的天塹,中國西部的軍事地理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地震之前的古漢水走廊

2

武都大地震之前,通過古漢水和古漢水上游的支流,部隊可以從隴西(今甘肅天水)出發,經過關中、漢中,向南殺進巴蜀或者向東殺進湖北,知道了當時是這樣的地勢,有助於理解戰國時的秦楚之爭,和秦亡後的楚漢之爭。

戰國初年,秦國佔據關中,楚國佔據漢中,秦國為什麼可以越過楚軍據守的漢中而攻滅巴蜀?

因為秦軍可以從隴西出發,沿著古漢水南行,到達武都後不向東進入漢中,而向南沿著今天的嘉陵江直接殺進四川。

注意秦軍第一段箭頭

其中一部分即是循古漢水而下

當時楚國一直在試圖消滅巴蜀,並且進攻巴國頗有成效,巴蜀兩國也在交戰,楚國完全有可能先滅巴後滅蜀,但因為古漢水的存在,秦軍從隴西順流而下,公然截胡。

楚國要攻打巴蜀,必須逆長江而上,秦國則順流而下就可以了,所以楚國的反應速度不及秦國,秦國用閃電戰攻滅了巴蜀,從此佔據了楚國的上游,取得了對楚的戰略優勢。

此後秦國更順著古漢水攻取楚國的漢中、黔中等郡,殺神白起最終攻陷楚國都城郢都,使楚國一蹶不振。

楚漢戰爭時,韓信能夠暗度陳倉,也是因為古漢水的存在。韓信一面讓灌嬰出子午谷,吸引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三秦王的主力,一面率主力溯古漢水北上,到達陳倉(今陝西寶雞)附近。

到了這裡,韓信又一次聲東擊西,派小部隊出沿古漢水支流西上,做出進攻隴西的態勢,進一步吸引三秦主力,大部隊卻不然從古漢水的源頭散關殺出,沿陳倉故道突入關中,打得三秦王措手不及,關中在數月之內就落入漢軍之手。

黃色箭頭的後半段即古漢水水道

從此劉邦背靠關中,東向與項羽爭天下,賴有關中的優越地勢,屢敗而不蹶,最終反敗為勝,滅楚興漢。

有古漢水的年代,關中、漢中、蜀中的連通是很方便的,一些戰術動作今天看來難以理解,是因為不知道當時的古漢水運兵如此方便。

大地震之後的南鄭天獄

3

但是到了武都大地震之後,關中、漢中、蜀中的交通一下子就變得奇差無比。

武都大地震之後

關中、漢中、蜀中三地的通道

於是劉秀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主力從東線的長江溯流而上,北線沒有特別用心且進展也不大,諸葛亮攻魏與魏滅蜀也因為交通問題而十分艱難。

武都大地震之後,關中到漢中的陸路主要有三條,從西向東分別是褒斜道,北段為褒谷,南段為斜谷;儻駱道,北段為儻谷,南段為駱谷;子午道,北段為子谷,南段為午谷。

這三條穀道都十分難走,原來的陳倉故道因為漢水流量減小,道路艱險,很少再被使用。所以曹操消滅漢中張魯後,驚呼漢中、南鄭之地為天獄。

而後來的諸葛亮也深為漢中穀道所苦,不論出哪條道,運糧都是大問題,上邽之戰諸葛亮本來大勝司馬懿,卻因為糧盡退兵;五丈原之戰諸葛亮索性在關中屯田取糧,不全指望從漢中運糧了,準備長久之計,自己卻沒戰勝時間先死了。

漢中到蜀中的陸路也是三條,從西向東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荔枝道和米倉道十分狹窄,難以通行大軍,荔枝道還是後世唐朝才開發出來的,所以大軍入川主要走金牛道。

金牛道上的攔路虎——劍門關

而金牛道更向西,原來古漢水暢通無阻時,可以沿著古漢水直入今天的嘉陵江,從水路入蜀。但很可惜,武都大地震之後,金牛道的起點陽平關(今山西勉縣)和嘉陵江之間的道路被震得崎嶇無比難以通行,入蜀的大軍只能走金牛道,面對劍門關等雄關的一路攔截。

所以當鍾會、鄧艾伐蜀時,鍾會雖能迅速奪取漢中,但卻受阻於金牛道上的劍閣,以十幾萬大軍攻打劍閣數月依然不能攻陷,後方從漢中穀道運糧不便,使得鍾會幾乎放棄。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險道成功,蜀漢幾乎就死裡逃生了。

歷史上的大地震,產生影響的不少,但能如此深遠的影響軍事形勢千年的,只有武都大地震這一次。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做好地震預測工作的同時,對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地理變遷也需要進行預估,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減少損失。

最後,為九寨溝祈福。

歡迎關注在下的專欄,主要推送三國、五胡、六朝歷史,之後還會有十六國南北朝史連載

胡笳漢月 - 知乎專欄 歡迎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們投稿

文史宴二維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點擊鏈接掃碼關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達人的文章。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岐山大地震,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次大地震,間接導致西周滅亡,王朝遷都。


答武都地震影響歷史進程的,是李開元的腦洞。

西漢水東漢水曾經合流,其分流已經是地質時期,遠遠在歷史時期前。任乃強《華陽國志》注釋有詳細討論。

當時的歷史文獻以為東西漢水合流,恐怕只是勘探、繪圖技術不夠導致,後人則在此基礎上腦補。

至於周宏偉的論文《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大概是李開元受啟發的源頭,但沒看到地質學實證,通篇在論證或然性,而非山崩、堰塞湖的年代實地驗證,糊弄人。其周宏偉《「滇池」本在成都平原考》也是類似,沒有科學考察實證,只能叫「發明」歷史(如果將來有科學考察實證,那是可以商量或認可新說)。

怎麼科學考察也可以學學那個大禹治水的堰塞湖論文(結論成立與否先不管),搞這類紙上談兵,又顛覆常識的研究,那就是自娛自樂了。


1933年四川茂縣疊溪地震,強度7.5級,震源6.1公里,整個疊溪鎮整個沉入岷江,岷江被山體滑波阻隔,形成堰塞湖,江水倒灌覆沒村寨20多個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的7.9級強烈地震。地震災區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靜岡、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萬人喪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65億日元。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地震發生後立即派出救援隊,也是當時第一個抵達災區的國際援助隊。當時海軍李鼎新總長調派軍艦兩艘,載運糧食急駛往橫濱拯救災民,並電告上海總商會召集鉅賈及慈善機關,設法捐助大批款項匯東急賑。上海總商會議定派商船十隻,載運食物、藥品分赴東京、橫濱、神戶等處接濟。北平、天津、成都等地成立救災團體,演藝界籌款籌物,梅蘭芳還進行了義演,紅十字會救護隊赴日救災。

前清朝皇帝溥儀在得知地震消息後,立即表示要捐款給日本政府。根據溥儀外籍帝師庄士敦回憶錄的描述,溥儀回應道:「並沒有什麼政治動機,我們真正對日本感到同情。」

廣州的孫文「大元帥」致電日本國攝政裕仁親王(即日後的裕仁天皇):「值貴國京城和國家遭受空前災難,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之際,請接受中國人民的深切慰問。」同時,他還給他的日本朋友們犬養毅、福田雅太郎、大倉喜八郎、藤村義郎、久京房之助、頭山滿、瑩野長知、宮崎寅藏家屬等,致信表示慰問。

已經下台避居在天津的段祺瑞,也成立了「救災同志會」,通電北京中央政府、南方孫文、各省軍政長官及各團體,號召「廣為勸募」,賑濟日災。

正在天津的梁啟超於9月3日發出通電:「救災恤鄰,責無旁貸,謂宜盡吾力所能逮,迅派軍艦商船,募易服食各物,馳往急賑」。

在政府的強力動員下,中國各界達成了罕見的一致行動。日本駐華使領館一時門庭若市,前來慰問和表態的人絡繹不絕。日本駐華的商業機構、民間團體等,也收到了無數的慰問電、慰問信和慰問品。

然而中國社會各界獻出的愛心和捐助卻並沒能阻止日本全面侵華的步伐。


謝謝邀請。

明朝嘉靖年間我們陝西那裡的地震,史稱「華縣大地震/嘉靖大地震」,據說是8.3級,並且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大概80萬左右,但是這次地震以後,陝西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地震,有的也只是其他地方波及的,可能那一次,直接把能量全部釋放完了,當然地理我不懂,可能是其他原因。。天佑華夏,願災難少點。

西安的朋友們,這兩天別太擔心餘震,好好睡吧,秦始皇選的地方,不會有錯。


海城地震,唯一準確預報未死一人的奇蹟。感謝李實同志啊!

文章摘自《文史參考》2010年第3期

核心提示:1975年9月底,李路過北京時看望了彙報了海城地震情況。說:「據說有預報,損失不大。

說:「別提預報的事了。發了預報後,我心裡更加緊張,如果大地震遲遲不來,影響了生產、群眾生活,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柄不說,省委還有何面目去見關東父老。」

說:「那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無非是後人再給你編一個"遼人憂地"的故事。」

說:「地震後,外面把這次成功預報吹得很高,但我總覺得有偶然性。上午發了預報,下午動員群眾出來,當晚地震就來了,純屬巧合。」

地震預報,既是當今科學研究的難題,也是政府決策的難題。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後不久,我曾和閻長貴先生談起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預報的往事。

他和李很熟悉,當即向李打電話詢問此事。李提供了一篇蘇鐵山撰寫的文章,介紹了當年的內情。

從1974年開始,遼寧營口、海城一帶接連發生了一百多次小震,到1975年初,小震越來越頻繁,震級逐漸升高。省地震辦不斷將情況上報,引起遼寧省委的高度警惕,決定由省委常務書記李伯秋負責抗震工作。

1975年2月4日凌晨,營口、海城一帶發生5級左右地震。李伯秋和時任省委書記的李立即查問情況。省委辦公廳主任尹燦貞彙報:省地震辦綜合各方情況的預測意見是,近期在營口、海城一帶很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

李伯秋問:「破壞性地震具體指什麼?」回答是5到6級地震。李伯秋與李商量,向營口、海城一帶群眾發出地震預報。

李提出,由遼寧人民廣播電台直接播出。李伯秋說:「電台一播,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幾天之內地震還不來,豈不要鬧大笑話。」毛說:「關鍵在於要讓群眾離開不結實的房屋,特別是晚上,不能在室內過夜。」當時室外零下十幾度,地震如果幾天不來,是要凍傷人的。發出地震預報,可能造成恐慌,生產必然會受到影響。

鞍鋼很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營口一帶,影響鞍鋼生產,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商量的結果,預報要發,但採取比較穩妥的辦法。省委電話通知營口、鞍山兩市,先召集海城縣、營口縣及當地駐軍的緊急會議。同時,通過縣有線廣播網直接傳達下去。

當天下午兩點,在海城召開了緊急會議,傳達省委指示:從當天晚上起,遼南地區海城、營口兩縣,所有人員都不要住在室內,生產隊的大牲口、農業機械都要拉到室外。各級幹部、黨員、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戶動員老百姓。在生產隊和城鎮的居民區,用大喇叭廣播動員群眾。

2月4日19點36分,發生了7.3級強烈地震。災情比估計嚴重,倒塌房屋很多,救災部隊迅速到達災區,毛遠新也前往海城、營口等地,繼續組織救災工作。

地震後統計,遼寧全省倒塌房屋一百多萬間,傷一萬餘人,死一千三百餘人。據估計,如果不發地震預報,死亡人數將接近十萬人。可能和汶川地震差不多。

1975年9月底,毛遠新路過北京時看望了毛澤東彙報了海城地震情況。

毛澤東說:「據說有預報,損失不大。」

毛遠新說:「別提預報的事了。發了預報後,我心裡更加緊張,如果大地震遲遲不來,影響了生產、群眾生活,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柄不說,省委還有何面目去見關東父老。」

毛澤東說:「那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無非是後人再給你編一個"遼人憂地"的故事。」

毛遠新說:「地震後,外面把這次成功預報吹得很高,但我總覺得有偶然性。上午發了預報,下午動員群眾出來,當晚地震就來了,純屬巧合。」

毛遠新當時的擔憂,是老實話,並非杞人憂天。2月的東北,天寒地凍。用行政手段讓大批老百姓呆在室外,要冒很大的風險。遼寧省領導人能夠做出決策,並非易事。

10月6日,粉碎了「」。李同日被捕,後判處徒刑17年。他和海城地震的關係,此後不再被媒體提及。李在遼寧當政期間,參與過殺害張志新和鼓吹「白卷英雄」的決策,也參與過海城抗震的決策。害過不少人,也救過不少人。歷史就是這樣複雜。《 帽子扣的好》


南京地震,明宣宗放棄還都。

中國至少有495個地震斷層帶,南京就有四條地震斷層帶,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已勾畫出中國21個大城市斷層帶,南京就在其中。

明代遷都北京,從永樂至正統歷經四代,近四十年的時間,北京的政治地位也經歷了從「行在」到「京師」,再回到「行在」,最後確定為「京師」的過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想法一出來時就伴隨著很大的爭議,但這些爭議因為有了南京地震而停息。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下京師南京,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即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春,成祖下詔「以北平為北京」。同年二月庚戌,「設北京為留守行後軍都督府丶行部丶國子監,改北平曰順天府」。同時「稱北京為行在……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此時北京作為「行在」地位存在,並未成為明朝首都。

永樂四年(1406)閏七月壬戌,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采木於四川丶湖廣丶江西丶浙江丶山西。」由此拉開了興建北京宮殿的序幕。經過十五年的建設,朱棣終於把北京皇宮建好了,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就在遷都的那年4月底,新修成的奉天丶華蓋丶謹身三大殿遭遇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在遷都後的京城過了三年,朱棣駕崩了,傳位給兒子朱高熾(明仁宗)。這個皇帝對南京有感情,早在當太子的時候,朱棣就把他扔在南京主事,自己待在北京。所以,仁宗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非常喜歡金陵繁華。朝臣一看仁宗有這心思,連忙上奏疏提議還都,仁宗大悅。

仁宗即位後的幾個月中,南京地震十分頻繁,即便在仁宗重新確立南京京師地位時,南京地震依然不斷,但這並未阻止仁宗回都南京的決心。然而,「天人感應」及「災異天譴」思想使當朝的皇帝和大臣們產生恐懼心理。

來源:蔡小平 方誌遠:南京地震與明朝定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網

南北兩京的地震在永樂遷都前各為6次,到了仁宗洪熙元年(1425),南京卻頻發地震,而北京一次都沒有。《明史》記載那年南京地震「四十有二」,月平均達3.5次。即便在仁宗決定恢復北京「行在」地位丶稱南京為「京師」那天,南京卻地震依然。

從仁宗在三月初一命皇太子去南京監國到太子離開南京的五月底,南京共發生過地震25次,一些地震還「有聲如雷」,可見地震的級別還較大。而這段時間太子正好身處地震中心區,其感受可想而知。仁宗在位的十個月中,尤其是洪熙元年(1425)前五個月,南京共發生了30次地震。仁宗緊鑼密鼓地準備迴鑾南京,而南京地震的消息卻不斷傳來。在災異天譴的思想的影響下,地震給予帝王的警示作用可想而知。然而天不遂人願,仁宗皇帝天不假年,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儘管宣德時期南京地震不像洪熙時那樣密集,卻依然不少。前五年為34次,後五年南京僅發生過一次。明太祖在位的31年中,南京地震只集中在洪武五年(1372)和八年(1375),且僅3次。永樂時期地震比較分散,南京地震每隔幾年才出現一次。從洪武至永樂時期來看,地震在南北兩京相當,很難比較出何處更有利於建立國都。

據《明史》記載:洪熙元年(1425)「南京地震,凡四十有二」;宣德元年(1426)「南京地震者九」,宣德「二年春,復震者十。三年,復屢震。四年,兩京地震。五年正月壬子,南京地震。辛酉,又震」。南京地震如此頻繁,相信天人感應的朱瞻基又怎能安心還都南京呢?所以,宣宗朱瞻基沒有還都南京,而是把京師固定在北京了,南京僅僅作為大明王朝的陪都了。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歷史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歷史】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歷史上社會發生劇變的前夜是怎樣的?

脫苦海:有哪些世界歷史冷知識?

脫苦海:歷史上世界範圍內哪個國家或王朝有過類似「一帶一路」的戰略和政策?

脫苦海:黃鶴樓是那個朝代建的?

脫苦海:怎麼看待西漢初年重施分封制的做法?


武都大地震,使得韓信的暗度陳倉成為絕響,諸葛亮北伐註定失敗。

為什麼韓信能夠暗度陳倉,使得劉邦據有漢中而進取天下,為什麼諸葛亮不複製韓信的成功,走陳倉道而謀取中原,反而走迂曲回遠的褒斜道來北伐?這是因為西漢初年的一場大地震,導致漢水的走向發生改變,陳倉道已經不復存在。

韓信北出三秦圖

(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其實都是後人的總結,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其實更為複雜。韓信北出三秦其實是多路出擊,子午、褒斜、陳倉、祁山都有軍隊在佯動,讓章邯找不到主力的軍隊。東漢《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是說劉邦主力出擊的路線主要是子午和陳倉兩條路,只是陳倉這邊先進入三秦。下面有評論說北出三秦的軍事行動不是由韓信所規劃,這種後出的新解,實際上是不值一駁的)

這場地震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

《漢書·高後紀》:(高後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漢書·五行志》:高後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漢初以前(遠古一前186),今嘉陵江上游諸水本是古漢水的上游。由於古漢水上遊河道壅塞,此間在今陝西略陽縣城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間湖泊「天池大澤」。天池大澤的存在,使得先秦以至漢初的古漢水上遊河道有航運之利,從而成為聯繫關中、漢中、蜀地之間的重要通道。

戰國時期,本來七國的結構十分穩定,中國可能會一直處在分裂的狀態而無法統一。然而正是因為有蜀國這個bug級的外掛存在,秦國得以在吞併了蜀國之後打破均勢,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而秦朝的成功,也最終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因為有陳倉道的存在,韓信從漢中而進取中原也成為可能,劉邦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從蜀中而奪取天下的人。

武都大地震之後,蜀地通向外界唯一便捷的渠道也消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成為歷史的事實。

《史記·河渠書》:

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印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

漢武帝時之所以要通褒斜道漕運,是因為以前多走的「故道」一線已變得崎遠難行。因為道路變得崎嶇,漢武帝只能「發數萬人作褒斜道」。

而因為沒有了水路的便捷,諸葛亮想要北伐,運送糧草成為蜀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諸葛亮花了很大的功夫,耗盡了他的聰明才智,雖然發明了木牛流馬,建立了籌筆驛,然而軍需糧草依然是蜀軍的巨大短板,諸葛亮每次北伐需要很多時間做準備工作,而且只能速戰速決,很難打持久戰。

韓信果然是被神所眷顧的人,陳倉道似乎就是為了他所開闢的,一旦他完成了北伐的壯舉,這條路就被地震所掩埋。即使諸葛亮再有能力,也實在是無力回天。


謝邀,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很多:汶川、唐山,還有高中英文課本提到的洛杉磯。


震動張衡地動儀的那次地震……


驗證張衡地動儀的那次地震。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推薦閱讀:

地震後的軍隊救援人員(士兵)是否懂得醫療急救?
汶川地震的時候溫總理寫過「多難興邦「的那塊黑板後來怎麼樣了呢?
學固體地球物理的出來能做勘探地球物理的工作么?這兩個專業差別大嗎?
地動儀真的可以預測地震嗎?
知乎上有哪些關於地震的高質量回答?

TAG:歷史 | 地理 | 地震 | 地質學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