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無障礙設施究竟如何?
學校的新一期工程的新圖書館和教學樓都有無障礙通道但是之前跟坐輪椅的男朋友出門的時候覺得挺多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都挺不方便的。
被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看到有人提問,那就順便來說幾句吧。
一、根據大家平日所見,國內的無障礙設施可能已經很好了。會有這樣的印象,大概是因為:
1、在國內大部分城市的路邊、地鐵站、火車站、機場等地方,我們經常會看到盲道。
2、2008年我國舉辦了殘奧會,官方在那段時間對公共設施做了很多無障礙改進,這個大家應該都有看到或聽說。同樣的還有2010年廣州的殘亞會期間。
二、其實,目前國內的無障礙設施還沒想像的那麼樂觀。以下我想結合親身體驗,說一下現狀。
說是親身經歷,那我自己當然就是需要用到無障礙設施的人了。我是一名視障者,就是平時大家說的盲人。所以下面就從視障者的角度,來說說國內的無障礙設施。
1、盲道
大家可能也發現了,人行道上通常都有盲道(城市一般都有),就是人行道地上呈條狀、有明顯凸起的那些玩意兒。正常來說,盲道是提供給視障者判斷方向用的。要走人行道時,視障者需要沿著盲道才不容易走偏,盲道的拐彎處會有一些凸點作為提示(而非直線段那種突出條狀),這樣視障者就可以完全依靠盲道獨立出行了。
但這只是理想的狀態。再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盲道可能只是一項面子工程。
現實中,國內很多盲道並不是持續的,中間可能會突然斷開一段,斷掉的這一段上很有可能會出現一棵樹、一個沙井蓋或其他阻礙物。既然盲道是幫助盲人走路而存在的,為什麼還在中間給盲人製造障礙甚至危險呢?如果有盲人經過時這個沙井蓋沒蓋著,後果將不堪想像。
而且現實中,盲道往往不只有本身設計不合理造成的障礙,還常出現一些人為造成的障礙。舉兩個例子:一是路邊攤,很多攤販根本就不會注意到或尊重盲道的存在,直接將攤設在盲道中間;另一個安全隱患是共享單車,近兩年出現滿大街的共享單車,方便了大家的出行是個好事,但有很多共享單車被直接放在盲道上面就不好了,那些亂停單車的人可能沒有想過或意識到,盲道的通暢和安全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
2、紅綠燈
視障者在中國過馬路,通常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很多外國的紅綠燈會有聲音加觸感提示,而目前在國內,帶導盲聲音和觸感提示的紅綠燈是很少見的。幾年前我家附近還有一個帶導盲聲音的紅綠燈,但這兩年這個聲音消失了,據說是因為有人投訴太吵就被關掉了。
這些原因導致我們視障者在馬路這條生死線上掙扎這麼多年……我作為視障者,急切地期待這種狀況能儘早得到改善和解決!因為有人嫌吵就把能保障視障者生命安全的東西撤掉,在我看來是不妥的。況且,即使撤掉聲音導盲,其實還是有替代方案的,例如加裝震動感測器,這樣至少視障者可以通過觸摸來判斷是否可以通行。解決問題並不難,只要足夠重視。
也聽到不少人提出疑問:是否真的需要為滿足少數人的需求,而做無障礙設施優化呢?先不說這年代我們倡導人人平等,單從障礙人群數量來說,國內需要用到無障礙設施的人還真的一點都不少。空說無用,還是借數據來科個普吧。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中國有2億多的障礙群體,其中包括1700萬視障者、2000萬聽力障礙者、7000萬讀寫障礙者、1.5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等等,加上其他各種類型障礙人群,這些障礙人士加起來佔中國人口總數20%以上。
看了這些數據,還會覺得需要無障礙設施的障礙人士不多嗎?加上我在另一條提問下的回答也提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無障礙支持的時候,說到底,無障礙設施最終也不一定是專門給特定某一個群體設計的,詳見這條回答: 在對「信息無障礙」的理解和實施過程中,有哪些常見誤區?
2017年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世界盲人聯盟(WBU)也呼籲全球,把2.53億的視障人士或盲人視為平等的社會成員。
三、結合上面提到的現狀,提兩點不成熟的小建議吧:
1、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和建設,需要充分了解障礙群體的需求
很多無障礙設施的設計者,未必真正了解障礙群體的需求,很多時候沒有考慮是否真的能滿足障礙群體的特定需求,因此很容易導致上面提到的這些令人難堪的狀況。所以希望設計者們多了解無障礙概念,充分考慮各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設計和建設出符合無障礙標準的設施。
2、普通人群不了解障礙群體,我們需要更廣泛地被社會感知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沒有機會真實地接觸到障礙群體,甚至不知道障礙群體的存在。知道障礙群體存在的人,也往往以為障礙群體難以做好工作甚至不能工作,需要依靠別人生存。這些印象與事實是有差距的。說到這,再跟大家分享一組數據: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2017年國際殘疾人日(12月3日)前後發布的《關於視障人士保險需求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
信息無障礙研究會通過線上(PC秘書等視障者活躍的平台及社區)、線下(面對面及電話)等多個渠道,共收集到1078份有效問卷,對視障群體進行了調研分析。調研顯示,有45.3%的視障者月穩定收入在2000到4000元之間,33.8%的視障者月穩定收入在4001到6000元之間,13.5%的視障者月穩定收入在6000元以上,7.4%的視障者月穩定收入在2000元以下。據了解,生活在一線城市和沿海較發達城市的視障者月收入相對較高,他們從事的工作也較為多元化,除按摩外還有從事IT技術、音樂調律、教育培訓、心理諮詢等工作。
當該報告發布的時候,很多人大呼意外。這證明了普通大眾對障礙群體還是不夠了解,希望各界對此的宣傳力度能再加強,讓障礙群體能夠被社會正確地充分感知,以便獲取該得的資源,可以獨立出行和生活。
不過話說回來,上面講的這些情況,近幾年也已經得到不少改善。比如,現在國內大城市公共場所的人工服務越來越好了,公共交通工具的無障礙設施慢慢在改善。加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藉助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實現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比如準確地通過手機打車。雖然現在我們還是很難在無人陪同的情況下順利出行,但出行便利性和自主性也比從前改善很多。
說到底,這些還是得益於一些部門和組織的關注與傳播。比如我所在的機構,就一直專註「信息無障礙」領域,十幾年來致力於推進我們中國無障礙的進程,這些年一直在向社會傳播無障礙的理念,從當年的盲人電腦培訓,到現在推動和協助很多有擔當的企業,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無障礙改造。這些,都是直接能改善我們障礙人士的生活和工作的。
時候不早了,關於國內無障礙設施情況,就先聊這麼多吧。關於無障礙的更多信息,可以關注我們的機構 @信息無障礙研究會 (微信號:siaa2005)
--------(7月19號凌晨更新,這次添加了關於在天津出行的方式的無障礙設施體驗)---------
首先,你說的國內,是一個很大很多樣化的地方,北上廣和某些省會做的是很好的,但是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都不完善,第二,你說的無障礙包括對肢殘的,視力障礙和聽說障礙的,也是一個很宏大的命題,在此先佔個坑,不定時更新,但回答只針對輪椅出行方面的無障礙,希望對你男友出行能有一點點參考作用。
第一部分:天津的無障礙設施體驗
之所以第一個說天津,是因為天津市是我成為輪椅族之後生活到目前為止時間最長的城市,也貫穿了我大學的後半段時光,因此,首先談談天津的無障礙設施體驗。
1) 出行方式的選擇與經歷
第一, 如果是2到3公里以內,並且不太著急到達的地方,個人選擇是直接導航或者問路,推輪椅過去就好,市區的人行道還是有小斜坡的,方便輪椅的推入。不要到公路上和電動車搶道,除非你的輪椅帶了車頭並且技術嫻熟。
第二, 超過2公里的話,可以選擇滴滴打車,可以記下方便容納自己輪椅的某些車型(思達m2適用的有日產軒逸、大眾寶來、斯柯達明銳等等),其次天津計程車的後備箱可能有氣罐,不方便輪椅的擺放,如果不是打不到車,盡量不要麻煩計程車。我在天津暫時還沒有遇到過有拒載的情況,包括攔計程車和滴滴打快車,至於個人建議某些時候可以認識多一些開車拉人的師傅或者是親友,他們的車你坐過,並且也熟悉輪椅的摺疊和放置,也很大程度避免了拒載的情況。
第三, 談談天津輕軌的服務體驗(客服熱線02265701111),首先無論是乘坐輕軌和地鐵都需要提前向客服諮詢在哪個出口有合理的無障礙設施正常使用(包括樓梯上的升降平台和直梯、斜坡等),如果沒有或者待修理就得及時向客服或者該站工作人員反映情況,或者採取其他合理合法的手段進行反映。
7月8號,我曾經有過一次在張貴庄輕軌出行的體驗,在與客服進行溝通後,得知張貴庄有合理的無障礙設施使用,便乘車過去,到達時張貴庄輕軌站已經有工作人員在某出口等候,也有方便輪椅上台階的升降平台,速度比較慢,但是由坐輪椅的人控制前進,比較安全。進入站台後輕軌的工作人員服務十分周到,詢問了情況後聯繫了地鐵的工作人員在終點站進行交接,在溝通的全程十分禮貌、及時,值得稱讚。
2) 出行的公眾場所體驗
3) 住處的選擇
第二部分:廣州的無障礙設施體驗
1) 出行方式的選擇與經歷
2) 出行的公眾場所體驗
第三部分:北京之行的無障礙設施體驗
1) 出行方式的選擇與經歷
2) 出行的公眾場所體驗
3) 公眾對於無障礙出行便利的共同認知
第四部分:南京之行的無障礙設施體驗
1) 出行方式的選擇與經歷
2) 出行的公眾場所體驗
ps:可以去2012年之後新建的景點和商場,這些地方的無障礙往往不錯,另外,可以交更多輪椅的朋友,他們知道和經歷的往往很多,可以提供很多實用性的建議。
謝邀!親歷的一個故事。08奧運前一個月我在北京看病,離開之時坐著輪椅問火車站工作人員,去站台有沒有無障礙電梯?答曰有,鎖著!能不能打開?不能。又問,不是要開奧運會了嗎?又答:開奧運的時候才會打開!那你們得派人幫忙抬下台階?好。
外表上似乎大城市有無障礙設施,可是有多少是擺設呢?深圳也一樣,有時候開著電動輪椅沿坡道上了一邊人行道,開到另一邊發現,沒有坡道了,只能尷尬地開回去,再從機動車道上走過去。上了幾次當以後我就直接走機動車道了,機動車司機對不起了,就在我後面慢慢跟吧,別按喇叭了!要麼就是個非標準坡道,或者離機動車道路面居然還有個幾厘米的坎每次都得狠狠顛一下,或者陡峭如險峰需要高超的駕駛技術以防翻車(輪椅)。
還有隨時可能停著阻擋無障礙通道的車,讓人無語 。深圳還算好的,因為經常有香港殘疾人過來,為了面子深圳還是不得不搞的像點樣子。至於其他城市恐怕更是要呵呵了。而最糟糕的,是還沒有無障礙的公交車,深圳象徵性地開了一條線路,結果是無疾而終,因為線路完全不合理。坐輪椅的殘疾人只能打車,成本高昂!此外就是某些單位有幾輛帶升降機的巴士可以預約,可也僧多粥少不是?說一下我居住的內蒙古這裡,無障礙設施真的不盡人意,就拿本應該是無障礙設施最好的醫院來說,住院部沒去過,門診樓沒有單獨的無障礙廁所,就在普通的隔間安了個馬桶,地方很窄,沒有扶手。有些老醫院甚至沒有無障礙廁所 各大商場的無障礙廁所,要麼是壞了,要麼是上鎖了,要麼是特別臟,這也和沒人使用有關係。 街道沒有無障礙設施,盲道被佔用。上次去新建的科技館,沒有任何為殘障人士準備的通道,沒有標識。
各大學校,無障礙設施更別說了 壓根沒有。
看到這個話題,果斷要點進來回答下。因為太有感觸了。
近幾年,我去過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發現它們三地的無障礙設施做得都非常好。路上有非常多的障礙人士行走。輪椅人士,有盲杖的視障者,有打著手語溝通的聽障者。
在香港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每個紅綠燈都是配備了語音與觸覺提裝置。甚至地鐵的提醒音也是非常明顯。讓大家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行走。另外,香港有些線路是沒有配置升降電梯,坐輪椅的人士怎麼解決呢?我後來發現,老地鐵站的出口,如果是樓梯型的,它都會再配備一個簡易的電升降滑動板方便輪椅人士上下,而且為了防止找不到工作人員,還會在旁邊特別安裝了提醒電話,通知地鐵工作人員過來幫忙。
另外,國內的無障礙設施,感覺深圳是比較好的。現在它建的設施中,都會考慮到無障礙的使用。如新建的公園中,香蜜湖公園,它就是首個深圳無障礙公園,每個線路都非常人性化,讓障礙人士可以無障礙地瀏覽。其次政府的很多行政辦事大廳都基本配備了無障礙設施,以前去辦事沒發現,現在去辦事時,都發現它有增設與完善了無障礙設施。
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希望能考慮更多行動不便 人士的需求。
我覺得,無障礙設施如何並不重要。早在1969年,近半個世紀前,我親眼見到的故事:在北京小西天——北京師範大學東南角的十字路口。一位盲人要過馬路,在路口徘徊。逐漸的,一輛輛車,公共汽車、卡車、小轎車(那時還沒有私家車的概念。小轎車都是公務車)都停了下來,甚至已經開過路口的車也都停了下來。在路口,形成了一個安靜的由機動車組成的通道。那位盲人好像是明白了什麼,猶猶豫豫的開始過馬路。走了幾步,他突然跪了下來,趴在地上開始往前爬。當然速度就更慢了。但是大家都在靜靜的等待著,沒有一聲汽笛,沒有一輛汽車發動。直到他過去之後,所有的汽車才又發動起來,大家向著四面八方散去。這件事我跟很多人提起過。最多的質疑是為什麼沒有人上去扶一把?
我的想法是:殘障人士早已習慣了在眾人異樣的目光中生活,也早已種下了獨立堅強的生活的理念。他們最缺乏的,是你我對他的尊重。而「視而不見」,默默地關注並儘可能的提供不知情的幫助,才是最佳的方法。
要記住,那是在1969年,離「無障礙」概念被引入中國的1985年,還要早二十多年呢。所以完全是自發的行為。只要人人心中有尊重他人,有將心比心的理念,並能將之付諸行動,其實,趕過去,快那麼幾秒鐘就那麼重要嗎?自從有了共享單車以後,見過太多的同學,隨便把車一扔就忙著去辦事,毫不顧及道路上是否會形成障礙。開車的更是這樣,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就是他們的停車場,任意時刻、任意時段,想停就停,想停多久就停多久。我的哥哥年歲大了,搬到了一個處處有無障礙通道的現代化居民小區。我去看的時候,發現所有(毫無例外)的無障礙通道,必被自行車佔據,所有的無障礙通道前,必有機動車緊靠著停放在那裡。這是心裡沒有公德意識,與有沒有無障礙設施,有沒有無障礙標誌無關。嗯……又是個比較寬泛的問題
不過關於身障人士的話題,除非討論到具體的康復器具或者鍛煉方法之外,其他的都會上升到社會和政治角度。
無障礙設施,中國確實做的不好
作為曾經的美帝留學生表示深有體會比如說:美帝的很多主要出口的大門,要麼是自動感應的,方便所有人。
要麼是在門的二分之一處有個橫杠,如果你雙手拿滿東西或者是雙臂截肢,拿腰抵開也很輕鬆。
要麼是在門附近的牆上有個很大的藍色按鈕,上面有輪椅標誌,你懂的,按一下門就自動打開,而且有足夠的延時等你出去再自動關上美帝的每一個停車場都有身障人士專用停車位,而停在這個車位上的車必須要憑醫院證明辦理的身障人士專用車牌,否則就會被拖車並處以高額罰款(我被罰過一次五百美金……據說上限是兩千……)
美帝的無障礙設施並不會讓你覺得他們在特殊照顧某個群體,而是很自然的存在,就好像它本就該在那裡一樣
那中國呢?我們就做的不好嗎?其實也不然
至少,我看見越來越多的城市會在人行道上設立輪椅標誌,告訴大家這裡有坡道,不用糾結輪椅要怎麼爬上馬路牙子
至少,高鐵站,地鐵站,飛機場這些生活里必要的場所對輪椅和其他身障人士已經非常友好
至少,越來越多的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就算沒有無障礙坡道也會有專門的服務電話而且一定打得通,一定有人應答
至少,就算沒有這些,還有越來越多善良的中國人。
只能說,我們曾經做的確實不夠好,但我們從未停止過變得更好。然而一切都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人的努力。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永遠懷著希望等待明天
國內的無障礙設施做的怎麼樣,還真不能一概而論。印象里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的無障礙建設應該會更好一些,其實真實情況不一定。因為城市建設早,很多現代設施建設的時候還沒有無障礙設施的概念,記得好像是2006年「無障礙」這一概念才引進中國。反倒是一些二三線城市的建築無障礙和交通設施無障礙建設的比較好,比如蘇州、常州。當然,我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發的進步,中國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會越來越健全。
無障礙真的不太行,至少北京二環內都有不行的地方。
有天我出門去交道口南大街那邊,遠遠地看見自行車道上有一輛輪椅停在那邊。因為忘了戴眼鏡,我一開始以為是一輛老年代步車。當時我還在心裡暗罵「為什麼停在這裡堵住如此窄小的自行車道。走近一看原來不是老年代步車,是一位坐輪椅的男士想進一家店修手機,但只能被困在自行車道。他見我走近,就讓我幫忙進去叫店員出來。我發現這條街上可以讓人走的地方窄得令人髮指,有個別的地方甚至走路的人都必須到自行車道走,更別提輪椅了。然後我大約走了四五階台階才到店裡,發現店門很窄小,即使用抬的,輪椅也進不去。然後那天我就很愧疚……因為…我有個表姐(或者說是我媽的表姐的女兒,是很遠房的表姐了)就是坐輪椅的,具體出了啥事不知道,因為她出事那個假期我的課特別多,根本沒有去醫院看她…我記得小時候和她玩得挺好,曾經約好中考後(她只比我大幾個月,和我一屆)一起出去旅遊,因為她受傷了也沒去成。我記得當時我特別不能理解特別生氣,以為不過是坐著輪椅也沒什麼。直到去交道口南大街的那天才懂得,生活真的不易。突兀地立於自行車道的那種絕望……不得已求助別人的那種自卑……要是我的話,肯定堅持不下去吧。說著說著跑題了,唉,真的感傷。希望無障礙設施能越做越好吧。我匿名了,不過我親戚應該不會看到吧但願。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殘疾人,有沒有人會告訴你應該找一個比你差的人結婚?
※怎麼看中國社會對於殘疾人娛樂化,雞湯化的問題?
※古代對「殘疾人」群體的委婉稱呼有哪些?以及對聾者、盲人的委婉稱呼有哪些?
※聾人如何考取國外研究生?
※給盲人講電影有什麼技巧?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