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 VC/PE 從業者選擇去做 FA?

1、這種現象跟中國未來經濟走勢有什麼關聯?

2、這種現象是否對初入或者未入行的畢業生/朋友有警醒作用?


看到很幾個業內人士都回答得很詳細了,我補充幾個自己的簡單觀點吧

1. VC/PE有很多種,FA也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

這個一點很多回答者沒有意識到,還是以自己的圈子為中心在回答問題。先說VC以及更早期的天使—preA機構,這個類型的企業,其實在國內是比較小眾的,因為國內的錢大部分還是短視的,厭惡風險的,導致這類機構的人民幣募資極難,所以數量一直無法壯大。

但是,即使這樣,也不能認為紅杉、IDG、GGV這種美元基金出生的機構就是VC的主流,其實從數量來說,這些肯定是非主流,VC的整個管理資金規模要大大低於這些機構,工資水平也是大大低於這些機構。同樣,也不能認為真格、險峰、梅花是天使-PreA機構的主流,從數量來說,這些也是非主流,投天使的機構數量要比VC多不少,其中還夾雜了很多個人團隊,真格一年投80個,但可能市場的平均水平是投3-5個,就是有這麼大差距。當然,員工待遇也是有較大差距的。然後說到PE,這個就差距更大了,看到其他同行答案里有說到PE的待遇有多好,中層工資幾百萬這樣,我只能呵呵了。你們覺得KKR,TPG,凱雷、黑石以及其他在國內小眾的美元大PE才叫PE嗎?要知道,中國PE的主流是全國各地各種叫XX創投的機構,這種XX創投,雖然名字叫創投,其實都是PE,這類機構少說有幾千家,管理的錢只有幾千萬人民幣的大有人在,它們和管理幾十億美元但中國辦事處只有3個人的PE待遇能一樣嗎?即使是深創投、九鼎、中科招商這樣的還算知名的國內PE,管理的錢似乎也不少,但你要想想實際到位的錢有多少,其中管理費是否真的能收到的又有多少,再想想他們有多少人,就能算出大體的待遇了。我見過的待遇最低的國內PE投資經理,月薪5k,2010年的時候,如假包換。同年的,另外一個大美元基金PE投資經理的月薪是150k。

最後說到FA。FA就更複雜了,首先可以大體分為PE套利型FA、併購FA、風險投資類後期FA和風險投資類早期FA。對於PE套利型FA,很多人是不了解的,尤其是一直做早期投資的人。其實從數量來說,在A股好的時候,PE套利型FA的數量才是主流,這類FA的主要作用是幫你擠到成長型公司或擬上市公司里去。這類FA往往是有資源的個人搞的,比如某某證監會官員的誰誰誰,或者某個地方政府的誰誰誰,是躲在暗處的,也不做PR,無法規模化,主要做傳統產業。併購FA其實在國內一直沒做起來,雖然很多券商有這個部門,但其實很多投資機構和個人本身也幫忙出謀劃策,因此專業在這塊做的好的很少。風險投資類後期FA,主要就是和大VC和BAT玩,做大單的,比如華興資本(不是alpha),以及這幾年做的不錯的泰合資本。風險投資早期FA,那就是華興alpha,以太、小飯桌之類的。早期FA的特點是人多,人海戰術,但因為對資源和經驗無要求,門檻低,很適合年輕人去。

2. 適合做什麼,和個人的知識背景相關

很簡單,分幾個維度舉例子。比如你是個純理工科的背景,以前是BAT做互聯網產品的,工作5年,年薪40萬左右,那你首先肯定不適合去PE,PE要靠財務DD過活,你不懂沒辦法,大美元PE肯定不會要你,小人民幣PE說不定嘗試要你,但給你年薪15w你肯定不會去。去FA的話,基本也不會有人要,且即使去了也是浪費之前所有的積累。那你適合去哪裡呢?最好的選擇是大一點的美元VC,因為要投互聯網,所以你的互聯網產品經驗派上用處了。再比如,如果你是純土鱉,就不要想美元大PE了,它們基本不招聘純土鱉。再比如,如果你是個應屆畢業生,那麼你似乎除了FA以外,沒有其他任何選擇,因為VC、PE基本都不招聘應屆生。

3. 適合做什麼,和個人的資源背景有關

這個主要就是指的是PE和前幾類FA。大部分人民幣PE,要搞Pre IPO,基本都是要考特殊的資源和信息渠道的,沒有點關係,很難混得好。那麼大美元PE?非常不好意思,大美元PE對人的背景要求比人民幣PE還高得多。那些自稱自己有背景認識誰誰誰的小人民幣PE的人,在大美元PE面前那直接被秒成渣,整個團隊都是二代三代。這也很正常,一分錢一分貨,大的二代三代,也只有美元大PE養得起。如果你是平民,這些地方就別想了。然後說到FA,顯然,PE套利型FA、併購FA也都是有很強的特殊資源依賴的,只有風險投資類的FA才適合平民去做。

4. 適合做什麼,和個人的經濟條件有關

經濟條件意味著對錢的需求有多強,對來錢的時間忍受力有多強。投資機構的商業模式大家都比較了解了,就是管理費+carry,但這個carry往往就有較大不確定性了。一是回報時間,PE機構一般比較短,3-5年,而VC和更早期的機構,就更長了,可能是5-10年的回報期;二是回報值,PE機構一般管理錢多一些的話,實現一個穩定IRR,基本時間到了能分錢;而VC和更早的機構,往往需要依靠一兩個超級明星項目帶來回報,不然能不能分到錢都是問題。而FA的商業模式不太一樣,是做一單拿一單錢的,立刻拿到錢。但是,如果項目成功,FA拿到的錢,和他做交易的對家基金比,還是少很多。所以,簡單來說我覺得其實早期VC是適合本身就很有錢富人來做的,在美國也是這樣,都是成功的創業家在玩,因為他們生活無憂,能憋得住很長很長時間,來期待巨大回報。而PE更多是履歷光鮮的職業經理人或者想將權力變現的官二代來做,他們沒有那麼多錢,但喜歡不錯的薪水和3-5年的回報期。而VC和PE里的年輕人來說,就有問題了,因為他們可能苦等了5年後,也分不到太多錢,因為carry都被合伙人拿走了。而FA,從某個角度來說,FA適合窮人來做。早期風險投資的FA,則更精準的適合窮的年輕人來做。因為每筆交易,個人都可以快速拿到一筆不小的獎金,能快速改善生活,做的好的話兩年到中產不是夢。如果你是個90後北漂年輕人,急著要買房結婚壓力巨大,那FA確實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5. 適合做什麼,和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有關

首先說性格,FA對於和人的溝通能力要求是最高的,需要隨時協調雙邊的溝通。你說你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那你很難做好FA了;而PE同樣要涉及搞人,因為雖然是甲方,但你的對家往往也是很大的企業和極有經驗的中年企業家,不會和中年大叔溝通,那肯定也不行;VC是唯一內向的人能幹的活,因為VC在業務上甲方地方更穩固,不用花很多心思在人際維護上,更多比的的是思考研究。然後再說說價值觀,PE在中國一直是存在非市場化行為的,非市場化一定會涉及複雜人際關係的問題,如果你不喜歡吃飯喝酒搞關係,不喜歡灰色操作,那肯定這個行業不太適合你。FA呢,FA有時候為了調和,需要在語言上做一些處理,或者說一下非惡意的假話。VC理論上是最純潔一些的,不用吃飯喝酒,不涉及複雜人際關係,尤其不涉及政府權力,但也是承受風險最大的。

6. VC/PE 從業者去做FA,可能只是一個短期的現象

市場好的時候,FA能掙更多塊錢,這個是沒有疑問的,很多人出於短期利益去干這個,我很理解。但我的觀點是,隨著信息不對稱的打破,早期風險投資FA的數量可能會減少;而PE套利型FA則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會逐漸消失;而風險投資後期FA和併購FA會走在一起,並最終成為精品投行。很簡單的對照是,在美國,基本不存在早期FA這個行業,當然也沒有PE套利型FA。因為我自己的職業關係,和早期風險投資FA比較熟,這類FA解決了信息不對稱,肯定提供了價值,但是這個價值可能在未來沒有這麼大-我的意思是,早期風險投資更大的價值肯定是在思考和研究,而不是渠道。因此,這類FA最終拿到的錢,最終不會太大,而思考和研究者本身的拿到的利益會更大。因此,就不會有投資機構人員盲目地去做FA的潮流了,反而應該是FA的年輕人不斷進入投資機構才對。(我不是說大型FA公司本身的利益不大,而是說FA員工個人相比投資機構的個人。大型FA公司人員規模巨大,當然總體利益是大的)。當然,有些人本來就適合做渠道,而不是思考研究,那去做FA當然無可厚非。

7. 去年的轉做FA熱,和中國經濟未來走勢有什麼關係?

仔細想了一想,真沒什麼屁關係,不要上綱上線好不好

8. 去年的轉做FA熱,對初入行的和未入行的畢業生有什麼警醒?

就早期投資來說,對於已經入行的人,警醒有p用?對於未入行的人,我覺得能加入好機構,那還是應該加入。中國的早期投資行業才剛剛迎來發展。

---------------------------------

如果要問我青銳創投作為一家新興早期投資機構,怎麼解決年輕同事想去做FA的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

1. 我的團隊只招聘善於研究和思考的年輕人,而不是專註渠道和人際的;

2. 給予大家足夠好的利益分配方案。說白了就是合伙人少拿利益,團隊其他人多拿。說起來簡單,願意的很少。我願意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尚沒有深入研究相關的統計數據,所以並不能武斷的認同其結論的科學性。樓上的各位已經回答的非常完備,加之42章經 @曲凱 《為什麼我不做VC了》刷爆創投圈的盛況,我們作為一家很in的FA機構,謹從我們自身、我們與VC的區別與關係角度,以及我們身處圈內對早期創投圈的一些理解,做一些簡單的分析。

首先,必須要承認的是,VC和FA 「本是同根生「,可謂是同一個圈子中兩個聯繫密切又各有不同的職能。

第一, VC和FA接觸的人群相似,都要大量接觸創業者、跟創業者交朋友。

第二, VC與FA的基礎技能相似,都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行業,並且懂得如何判斷項目質量。

在FA出現並走向成熟之前,sourcing也是VC的基礎技能之一,也就是說,當時的VC要兼具FA的技能。伴隨著FA行業的誕生並逐漸發展壯大的進程,使得行業的分工更為細化,確保VC可以更專註的做專業投資;FA和VC相互依賴、各司其職,並且程度正在變得越來越高,這是創投領域當中的一種趨勢。

當然,行業分工下,VC和FA區別也是顯而易見。

首先,兩者的收入模式不同。

VC通過所投項目的資金退出獲取收益,是「放長線釣大魚」的過程;而FA通過單個項目成功融資獲取傭金,「一槍一個」,是一種相對而言「短平快」的收入形式。

所以從短期來看,FA的收入更加可觀。當然,也正如 @黃宇Jason 所說,FA的收入受市場的影響比較大,市場行情好的時候,FA做成deal會明顯增加,相應的收益也會更加樂觀。

但是,融資本質上還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有融資成功率的問題,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項目交割過程是否順利、能不能最終收到錢,其中的不可控因素比例也相對較高;另一方面,FA在每個項目上所賺取的傭金恐怕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

其二,兩者的核心能力屬性也有不同。

FA的hard skills(做model、寫BP、pitch技能、對流程的把控和法律條款的掌握程度等等)需要很過硬。對單個領域項目來說,FA需要接觸行業更多的公司、做詳細的研究、也需要不斷跟投資人和創業者進行溝通。所以FA獲得的信息量會更多、信息面上也會更加寬廣。

但是VC則更加專註,一年投兩三個好案子其實就是很OK的,所以要求對項目未來的發展潛力、趨勢有獨到精準的判斷,對市場機遇有敏銳的嗅覺,確保下手「穩准狠」。

最後,VC和FA的日常工作狀態也有不同。

FA因為更多的是做項目服務,所以在時間和決策上相對VC而言會比較自由。

但是相對應的,FA因為需要更積極的追隨市場、做deal,以及覆蓋更多的融資技能,工作的節奏也會更快,花費的時間更多、壓力也會更大。

綜上所述,基於FA與VC的關係,其二者的聯繫與不同;我們傾向於認為,與其探討誰好誰不好,不如說更多去看具體的人更適合做哪一個。

當FA變多變強的時候,VC一定程度可以解放一部分工作,和FA合作的更好。說到底,FA從根本上講是服務於VC的;當FA的服務能力變得更好,VC對FA的依賴程度也會自然的更高。


作為一個從VC出來做FA的人兒,來說兩句。

此文有點長,如果懶得看,請直接跳到最後一句……

首先聲明,賺到錢的那些人肯定不會來這裡回答,大家都默念長者的那句教誨:悶聲發大財……所以只好由我這樣的人默默敲字……

好了,回歸正題,作為一個年輕的(其實也不年輕了)從業者,首先講一下選擇職業的幾點考量標準:

1.時代性

我特別信奉的一點,叫「做方向不正確,越努力越尷尬「,這句話中的方向,講的就是時代性。和做投資一樣,每個人在職業選擇的時候,都是在做天使投資,最大的成本是時間成本。說白了,時代性是考驗對賽道的選擇和把握。就像當年進快消進諮詢,五年前進互聯網行業一樣,我們自身的振幅是有限的,唯有和時代共振,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價值。所以現在選擇TMT這個賽道,還算搭上了末班車。

一個好的賽道,就像一個加速的扶梯,可以幫助你用最短的時間,看最多的風景,同時最快速的到達目的地。

2.成長性

在我看來,VC的成長性主要分成兩個維度:

第一是跟著該基金的老大學習方式和判斷邏輯。這就是大基金為什麼有魅力的原因。說白了,不僅僅是頂著大招牌可以站上更高一層的鄙視鏈,更重要的是大基金之所以可以在市場上多年不倒,關鍵還是那幾個合伙人。畢竟投資是極其個人化的事情,沒有沈南鵬很難有今天的紅杉中國,經緯公眾號做的好並且無法被模仿和超越說到底是因為它在輸出張穎個人的整體價值觀,所以為什麼那麼多有才能的人還會在VC,是因為這些大佬們的智慧在其他渠道無法學習也無法替代。某家美元機構待遇差的業界聞名(我就不點名了),但還是有人前赴後繼的求收留,為什麼呢?不就是希望老司機帶帶我嘛……

第二是跟著被投企業學習深度和行業知識與公司治理方法論。說到這點,VC投資人關鍵的要點就是多出手多管理,多參加董事會。如果只是淺嘗輒止的約談,收穫往往有限。所以說現在入行做VC肯定不如前幾年好,因為資本寒冬,整體出手的機會少了,發展的比較好的項目也不太會交給新人來管,最多你就是作為觀察員去蹭蹭董事會,但由於未能參與企業從1到5的發展,所以很多精華也是錯過了。

3.能力的複製性與拓展性

按羅胖的說法,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都應該過過「U盤式生活」,即擁有手藝(hard skill)+擁有獨特的社會節點價值(soft skill),所以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應該從這兩方面考慮。在互聯網公司中,大家都喜歡用騰訊的pm+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歸根到底就是平台所給予的能力背書。所以不同平台擁有不同屬性,平台的標籤通常也會成為個人的重要標籤。

做VC或者FA同樣如此。不過VC畢竟尷尬的是沒太多hard skill(尤其是中早期),這也就是大家經常吐槽的「浮躁」,這也沒辦法,因為的確有一代VC就是自我學習能力強,野蠻生成起來的。但的確就是那樣一個窗口期,為一些幸運的80後的VC成功搭建了social ladder,進入變革期的快車道,讓他們一臉懵逼的獲得了最大化soft skill。所以新一代VC很尷尬,沒有財務能力,很多技能點不落地,幸運的soft skill直升梯也幾乎滿員了。一畢業就頂著知名VC的大招牌被送上了食物鏈頂端,其實地基是不牢的。就像我今天和一個光華畢業的小朋友聊天,他說作為某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一畢業就被送到那個位置,每天盤問創業者的時候,內心總是有點虛。

4.收入

90後這一代,大家可能都沒有那麼關注收入了,畢竟能從名校畢業又有見識可以被VC或者FA挑中的人,家境一般不會太差。不帶任何歧視觀點的說,北大每年新生中農村戶口比例逐年降低(好像近很多年一直也沒高過10%)。儘管家中後盾再堅挺,大家還是想保持自己收入不掉隊同時不啃老,還得符合消費升級大浪潮,這也是人之常情。

綜上,我來對比下VC和FA的差別:

1.時代性角度考慮,VC和FA基本屬於一個賽道,唇亡齒寒,資本寒冬大家都難受。

2.成長性來講,

1)如果你能跟著牛逼大佬,VC勝;如果不是,那一線FA &>二三線VC,比較作為FA你還能通過項目和大佬產生點聯繫,比如一起開會,跟大佬溝通融資方案等等,如果做VC,切忌坐井觀天,還是要多跟同行交流,多看看市場的玩法。

2)伴隨式成長這點,前提還是你要跟著項目足夠久,且它能成長起來,這兩個缺一不可,你的收益才最大化。這點來說FA和VC各有優勢,FA的好處是反饋周期短,試錯時間短,廣泛性更好,因為FA會在接觸項目的這段時間裡和團隊高頻密集接觸,所以對於時間成本比較高的人來說,FA勝;VC相對比FA深入一些,但是反饋周期長,對於以後想做企業的人來說,VC勝。如果是富二代且有志於管理family fund的人,去VC還是比FA要好一點。

3)hard skill肯定是FA勝,不過現在的FA也很浮躁,如果不做model不做行業研究不寫bp,那完敗,所以說在FA中也分中hard skill的還是重soft skill,基礎的hard skill還是要懂要會;soft skill的話,FA應該略勝,畢竟兩邊協調的事兒,特別考驗情商;

4)收入的話,VCer是進入一家機構,平均概率是看100個項目投1個,投出的這個項目中能發展的不錯概率大概是10%(優質基金,非行業平均),發展壯大後能VC能順利退出概率10%(優質基金,非行業平均,這兩年看到拉著VC一起倒下的獨角獸並不少),退出後你還在這家機構並且能分到carry的概率是10%(這概論已經很給面子了),所以說1%投出概率x10%發展概率x10%退出概率x10%分carry概率,根據基金的irr,你大概可以算出來回報了。當然了,運氣很重要,我看到不少窗口期成長起來的投資人三四年就上岸升par分carry,是真的人生贏家!

p.s.我忘了有些機構是有投出獎的!這有點牛逼,就是投出一個項目就給獎金。還有些機構現在拆了很多vie所以退了好多deal,剛入行的小朋友也跟著大佬喝到了湯。反正運氣好的人,人生總不會太差……

FA的話很簡單咯,很簡單的多勞多得,當然也有運氣成分在,不過如果是跟到了比較牛的人,或者自己本身比較牛,基本上收入是線性增長(VC還是有指數增長的機會呢,幫各大機構畫個餅~)。

反正我經常開玩笑的教育身邊的妹子(FA行業的確妹子居多),睡二級的人,嫁一級的人,比較保險。相當於一手做FA一手做VC:)

在此引用兩個已經跳出VC圈的人的觀點:(蹭蹭他們的粉絲)

參悟此道華麗變身VC圈第一自媒體網紅的 @曲凱 總結的很好:

互聯網因素少了,潛在獨角獸也就少了,而年輕的 VC 從業者同時卻多了不少,從供需關係的角度來說,現在做 VC 也不是個好選擇。所以這就是我不做 VC 的第一個原因,在市場處於交替期、本身不那麼理想的時候,繼續做 VC 會讓自己的學習曲線變緩,那麼在這個時候轉身回到行業內做些更實在的東西,也許能夠更好得為自身做好準備。

其實,在我做 VC 以前,一直覺得 VC 最看重的是判斷力,但入行以後,發現最入門級的其實是 Social 能力。

如果把所有的創業項目比作一個金字塔,每上升一層就是融到新的一輪的話,那麼能投到最上層好項目的前提,是能看到最底層絕對多數的項目。

首先能看到,才有機會判斷,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所以 Social 能力在前,判斷能力局後,而在這方面 VC 比拼的就是人脈和信息,所以新入行的這一波年輕 VC 迅速變得 FA 化,而很多 FA 則直接變得房產中介化。總之,大家都是銷售。

靠信息不對稱的行業永遠是最讓人心累的,而且很多時候平台給你的一些東西,會讓你產生一種很強的錯覺,感覺是自己擁有的,比如很多所謂的人脈、信息,但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你的平台和身份而得來的。

再比如作為迷妹的我必須引用前VC知乎跨界偶像級大神@庄明浩(rosicky311)所說的:

一級市場的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其實最後都是看「命」的,當然這裡不是迷信,而是說早期投資人在選擇創業者的時候其實往往都會有傾向,這種傾向的緣由就是投資人自己的性格,成長的經歷和世界觀這些;

所以很多人說一個早期投資人能投資到什麼項目,老天其實早就定好了。而做VC的人,因為每天都面對人性赤裸裸的考驗,所以做久了之後你其實特別能了解自己,自然而然你也就大概知道能夠投資到什麼樣的創業者和項目,當這種趨勢越來越明朗的時候,要麼就是你離成功很近了,要麼也就是該離開這個行業了...

最後說一句,其實金融從業者大多是賣方,在某些人心中VC只是鄙視鏈更高一級的賣方而已,說到底還是合伙人的internal FA……哎,最後弱弱打個廣告說我們還在招人……


前華興員工,現啟明創投投資人。

1. 為什麼越來越多VCPE從業者選擇去做FA?

這裡先要提及一些基礎的觀念,就是VC/PE 和 FA本身賺的是什麼錢?

首先,媒體上面很多人容易把VC / PE的資產管理規模和VC / PE的合伙人身價聯繫在一起,這裡我要先告訴大家,這個概念是絕對錯誤的。

本質上,VC / PE做的是資產管理,我們和今天散戶能夠買到的公募基金、信託產品沒有本質的區別,也是理財產品的一種。只是因為周期很長(人民幣基金一般是5-7年,美元基金是10年+)、單筆投資額很高(人民幣一般要在1000萬起步、美元500萬美元+)、風險很高(流動性不好,vc基金不賺錢的比比皆是),所以一般人接觸不到,就會顯得比較神秘。而VC / PE基金的一般收入就是靠管理費(頭3年收管理基金規模的2%,後3年收1%)以及超額收益分成(基金賺取利潤的20%,保底8%內不做分成,英文叫做Carry)。

FA則是個純粹的中介業務,和券商做的投行業務類似,客戶需要融資了,來找FA,FA在融資成功之後收一個融資金額的百分比(一般行業裡面是3%-5%)。

考慮到,我比較熟悉VC的回報情況,我們拿單個VC和單個FA來簡單算一筆賬:

  • VC:每年投5個項目,單個項目5000萬人民幣,一個基金投3年,總共7.5億的基金。每3年需要募資一次,大概9年總共投掉22.5億。整體這個基金的管理費大約如下:

考慮到事實上80%的vc不賺錢,所以,如果以管理費來衡量這個VC的確定性收入,在9年之內大概1.8億人民幣。

  • FA:我們以同樣的標準來看FA,大概9年的收益是VC的一半。

考慮到一般基金其實募資至少需要兩個合伙人,可以說,在比較穩定的經濟環境下,作為機構本身,FA和基金是收入是差不多的。

但從商業角度會有一些區別:VC因為募資是前置的,所以收入的穩定性會比較好一些。不管投資步伐快慢、市場的冷熱,從管理費的角度來說收入是恆定的。而FA因為收的是項目成功融資費,所以在市場熱的時候,close項目的數量和成功率會大大提升。這也是為什麼在市場很好的時候,會有很多VC從業者加入FA。

2. 這種現象是否對初入或者未入行的畢業生/朋友有警醒作用?

曾經和好友 @胡博予總結過到底什麼樣的人適合做VC投資,我們總結下來有3點:

  • 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本身而不是賺錢
  • 對自己有一股近乎「無恥」的自信,願意去面對自己真正的錯誤
  • 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能夠不斷總結經驗然後進步

一級市場投資(PE/VC)是個反饋周期非常長的工作,每天新鮮的idea層出不窮、在短時間內無法驗證對錯(大部分公司到了所謂「獨角獸」估值都未必能夠活下來,而且不像二級市場可以藉助股價作為參考),實際上需要從業者有著用不完的熱情以及強烈的自省和學習精神,是一項很有挑戰的工作。

至於FA則是另外一個不太一樣的邏輯,為了能夠形成對比,我也淺薄地總結2點吧

  • 擁有超強的執行力:FA本質是服務創業者的,無論市場好壞,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創業者成功融資無疑是最重要的素質。現實中往往1個FA同時在執行2-3個案子是很正常的。11年我還在華興資本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同時背著6個項目一起做的時間,那個時候往往是剛做完1個pitch book就在趕第二個BP,接著陪第三個項目開會的時候悄悄在做第4個項目的Model。不管你有多忙,Get Things Done ON TIME是最基礎的能力
  • 擁有不錯的People skill:作為財務顧問,協調投資人和創業者以及投資人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是家常便飯,大部分交易當中的矛盾不在於誰對誰錯,更多需要FA通過自己的經驗找到common ground。華興資本的老闆包凡在業界出名也是因為他善於擺平交易當中出現的矛盾。

最後,對於未入行的畢業生/朋友提些很中肯的建議吧:

1) Follow your passion: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導師,在職業生涯早期多去嘗試,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並堅持下去就是一個職業生涯最好的起步

2) 把自己當成一家創業公司來運營:設立明確的目標、把時間當作有限的資源來分配、多總結,千萬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3) 選擇好你的圈子:深度的思考能讓你和最好的夥伴產生共鳴,人都喜歡和能夠帶來正能量的夥伴一起。不管做任何事情,2/8原則決定了80%你見到的人都是讓你在做無用功,和什麼樣的小夥伴在一起決定了你自己的思想深度和高度


哎呀 大家都不好意思揭傷疤那就我來吧

首先 今年VC裁了很多人 你說干這行的離職了不幹FA還能幹啥 連FA都幹不了就只能失業了。

其次 多數VC從業人員掙錢沒FA多 反正這行幹活兒的基本沒carry 大家在一線城市平時人五人六看看這房價就知道這輩子也買不起。要想富,要麼在VC做投資做牛逼了將來到MD及以上,要麼去FA直接人脈變現水平好的立馬百萬年薪很正常。

最後 實際上現在一級市場錢實在太多了 好項目就那些 錢多了就貴 加上今年大家特別謹慎 很多人看了一年項目啥都沒投出去 還不如去幾家大的FA說不定能參與一些好案子學到些東西。

本來就不是多高端的行業大家平常心就好,FA幹不了還可以去賣房賣黃金呢,技能點差不多說不定大媽還更慷慨些。

補充一下:一級市場是遠遠不需要這麼多錢的,一定會有超過一半的機構和錢在未來幾年被洗出去。但是FA競爭格局就好多了,總有買賣嘛,活得都還行。所以現在FA也都還在招人,VC就幾乎不招了,某家去年誇下海口的你們到底將來要不要管理費呢?沒管理費怎麼活啊,這行大多數機構最終就靠管理費的,別想什麼超額收益了。anyway,以太前前後後都400人左右了,人家這狀態,至少不天天擔心失業流落街頭啊~


星橦的觀點你們要是信就傻逼了,作為一個投資經理,實話實說我認為原因只有一個:

vc投資經理得到的往往只是死工資+n年後的大餅(carry),年終獎也是看合伙人心情,而FA賺的是實實在在的現金傭金,是真正富起來的人。沒看到FA = 「發」嗎?


結合前面 @黃宇Jason 師兄的高票答案,再補充一點心得:在更高的維度上,FA和VC有相當程度在更高維度上是統一的。

1. 作為基層員工,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別的,只有自己的勤奮、資質和經驗。說具體一點,一年能看到多少項目,能夠深度訪談多少項目,能夠有效覆蓋到一個細分賽道多少明星項目、明星創始人和明星專家。真正有深度的判斷,需要清晰的思路和複雜的邏輯解構和建構能力,但最基礎的則是信息,特別是優質信息的搜集和歸納能力。同樣一個方向,A深入看了100個項目,B深入看了300個項目,年底PK行業經驗,在沒有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讓你選一個人當下屬,你選A嘛?別逗我~

2. 作為中層員工,除了具備紮實的業務能力外,還應當具備相當的團隊管理能力個人魅力。畢竟,VC和FA本身不屬於大資本業務,意味著資金本身很難構築成為決定性的壁壘;而行業強非標化的特性,又使得用統一管理動作去規範團隊往往未必帶來最高的產出;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對個人能力的強調,更增大了員工管理的難度(有能力的「刺兒頭」在這兩個行業都不罕見)。

3. 沒當過高層員工,老闆的想法還是不多考慮也考慮不清楚,專心搬磚~

———————————————————————————————————————————

想分享的一個體會是,任何一個行業,能夠長期存在,都必然有其相應的價值。與其浮躁焦慮,不如靜下心來思考行業的護城河到底在哪裡。我很推薦《保守主義》這本書(我看的是劉軍寧著版本),用保守主義的眼光在不斷地執行中修正和延展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往往勝於大拆大建動輒推倒重來。用保守主義的觀點去看個人成長和行業演化,往往更容易還原行業的真相和本來面目。

另一個體會是,見過FA和VC的大佬們,至少給我的感覺他們之間的區別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不能深刻了解VC判斷邏輯的FA很難在行業中得到長期的認可,同樣不了解FA的投資人在資本運作能力和人脈槓桿方面的能力也似乎值得懷疑。事實上頂尖的FA往往是通過成功的個人投資實現了財務自由,而頂尖的投資人也會經常相互之間推薦項目,扮演FA的角色(而且這種服務也未必是免費的)。更顯著的特徵是,這些大佬的成功,往往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在一波歷史賦予的機會面前,結伴集體冒出。他們之間,其實經常在一起玩耍。

至於門檻之類的,感興趣的同學自己去看投資銀行的演化史,去看看最早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人都是一些什麼人。我相信歷史的邏輯是可以復用,更加相信,一個新行業的成長成熟,需要的不一定是所謂的」藍籌「人才,而是那些真正跳出標籤化人格思考方式,敢於打破常規勇於實踐的人。對於是否存在「行業鄙視鏈",個人觀點有別,無需強求。更多時候我覺得,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作為一個VC/FA,我如何積累更多的價值、如何體現更多的價值、如何發揮更多的價值。在一級市場這個嚴重成果導向的行業中,只要有真本事,就不愁沒有發光發亮的機會。

至於我自己,為什麼沒有從事VC而是FA,有很多理由,但其中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善於長遠布局和謀劃的人,而是需要在工作中得到相對短期的及時反饋。在我VC實習的經驗中,我會發現,講出一個邏輯自洽的故事鏈並不難,但對這個故事鏈在多達程度上能夠與現實契合,往往需要較長的驗證周期;而在FA,反饋周期是相對短暫的,你融資的判斷有多准、執行能力有多強、行業了解有多深,都可以從融資的速度、質量和服務深度中很直觀的反饋出來。

無論是做VC還是FA,對自己始終高標準嚴要求,才能建構真正的核心壁壘。畢竟世界的可能性是無限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辜負每一天,在任何變化面前,都能立於不敗之地。(怒灌雞湯一碗)

From一個出身還不錯的學校,混跡過還不錯的投行,待過還不錯的互聯網公司,在一線VC實習,而跑來做FA的小兵~


我來說說我創業的初衷吧,也許有代表性。

先簡單說下背景,九鼎-藝龍投資部-永遠合伙人-無穹創投創始合伙人-潛力股創始人。

無穹是我參與創立的一個天使基金,1.5億規模;潛力股是我創立的做老股轉讓的公司,類老股轉讓領域的FA。

為什麼要從無穹到潛力股,其實很簡單。

因為我發現再做五年天使,我依然窮屌絲一枚!!!不信給大家算筆賬。

每年管理費:1.5*2%=300萬,3個合伙人2個員工,房租水電一年40-50萬,還剩250萬,2個員工工資+社保之類共30萬,還剩220,差旅得50萬左右吧,還剩170萬,三個合伙人全部分了也就50萬多點而已。這是說工資!!這個工資水平,坦白說,一定不算高,互聯網3-5年,或者去個PE好點VC都超過,華興經理級別也不比這個地吧?

外算CARRY:假設5年後基金牛逼,成功退出,收回6億,這個回報在國內基金領域一定是很好的了。假設我們很牛逼,真有這麼好業績。按照20%收益,(6-1.5)*20%=9000萬,這是管理公司退出收益,扣掉所得稅25%,還剩6750萬,四個合伙人(處於某些原因,還有另外一個gp股東),假設平分,6750/4=1680萬,再扣掉20%的稅收,每個人還剩1350萬,平均下來5年,每年賺270萬。

加上前面工資,一年賺320萬,看起來不錯了吧?可是,我們還沒算概率啊,有多少天使基金5年能退出?有多少5年能整體賺4倍?如果乘以個哪怕50%的概率,就會發現掉到100多萬了。

有人說,你們可以募集新基金啊。。天知道募集基金有多難,據說今年很多一線基金都沒募集到錢。。。

天使投資機構的人員,薪酬水平都很低,比如我所了解的某壁,某峰,某諾。。。

投資機構的人員頂著甲方的光環實際比fa公司的小夥伴們苦逼的多了去


在美國專業醫療類VC當過一年跑腿,後來拿到美國最大的VC之一的offer,雖然決定放棄轉而回國創業,面上和私下也接觸了不少裡面的人。

為什麼很多VC/PE轉去當FA,先說結論,這個市場養不活這麼多所謂的投資人。

美國風投界大概也就是6000人,入門要求是常春藤加頂級投行或者諮詢兩年以上,醫療專業VC的底層跑腿男孩通常都是MD+MBA,很多年齡都在35歲左右了,判斷力非常成熟。

回國的2015年號稱國內有百萬基金經理,很多是剛畢業的本科大學生,專業基本不對口,記得去年基金考試,朋友圈刷屏,難度低,但是通過率很可憐。

所以這百萬雄師里至少有95%的人要淘汰,機靈的早點跑掉去做FA賺快錢,運氣好的跳到好的企業任職拿點股份,剩下的就是慢慢失業,淡出這個行業了。

說實話,國內絕大部分風投只有死亡一條路,平時節目上的最多的那些基金主要也是在騙管理費,合伙人無所謂,反正都是收入,中低層拿著一萬來塊錢跟狗一樣跑的基層投資經理,想靠被投企業上市或者併購,打出名氣打出錢途,基本沒有希望,還不如做FA更靠近眼前的利益呢。

有些高票說FA是淘汰的,我倒是覺得這是一波聰明人,知道趁亂釜底抽薪,我有柴就行,你們的過幾年死活也不影響我。


沒發覺身邊多少同行去轉全職FA哈,倒是有不少FA背景做得好的轉投資了。某幾家FA不是最近也在募資做VC,PE嘛

個人感覺來說的話。可以一定程度上把VC看作已經募集好資金,並有項目投資決策權的FA

VC本職工作來說:看行業看得更深,更細。這行千萬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邏輯和判斷

好的項目自己基金能投最好。

種種原因不能投也可以幫這項目做個FA的活

或自己真看好投些錢進去也可以

現在無論VC,還是FA從業者都不少。拋開那些草台班子來說,大家的硬體條件都不差

理清手中的牌,看看自己擁有的資源,做到自身的差異化優勢,多跑,多聊,多看,多研究,多總結,我覺得無論對做VC還是FA都很關鍵

你不夠強換哪行都沒用,夠強就算短暫失敗還是能大有作為

所謂靠人不如靠己,打鐵還需自身硬哈


Vc要錢,fa不要錢


VC/PE 從業者選擇去做FA就只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他不適合做VC/PE。換句話說,他們是loser,做不了VC/PE,離開這個圈子更加無法生存,不做FA,還能做啥?

下面我來闡述一下我觀點的來由。鑒於VC和PE的不同性質,我先講PE。真正的PE公司(不說那些山寨野雞空殼的PE),基金規模很大,例如一個基金30億;所以管理費非常多,每年2%,相當於一年6000萬管理費。然後20個人分。所以PE工資高。投資額也很大,一個項目5000萬-5億。一般好的PE能做到年化複利8%-20%。就說8%,看起來是很小,但是基金整體規模大,最終退出時,回報總額巨大。由於回報總額太大,所以PE的投資經理一般沒有carry,他們只能拿獎金。我的幾個朋友都是從其他行業跳槽到PE,associate級別(相當於投資經理),平均年薪加獎金,一個60萬,一個100萬。去做FA,有這個收入?別逗了。由於PE工資高,所以PE對員工的要求也高。尤其是PE失敗的案例90%是因為財務造假,所以PE招人一般是從四大和投行去挖人。

再說VC,VC和PE大不一樣,VC風險更高,而且更不賺錢,所以募資往往很困難。而且因為基金規模小,所以工資偏低,很多VC機構的合伙人的年薪和PE的vp一樣多。再加上vc面對項目往往很早期,沒什麼財務數據,甚至運營數據,投資很多都是看人,靠直覺。同時由於VC項目實在是太多了,天天都有很多創業項目冒出來。合伙人一時看不完,所以就產生了投資經理。投資經理等於是初篩,而且要拚命的覆蓋行業,最後把還算靠譜的項目推薦給合伙人。這其實是一個很低端,很拼人海戰術和體力,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工作。換句話說,VC恐怕就是真正的金融民工,核心技能是聊天。所以這個行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能聊出好項目就是牛。所以這樣的VC轉行去做FA,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堅持做VC呢?往往是因為VC和FA最致命的區別,就是VC有錢,可以直接投資項目,可以名利雙收。

但是VC是不是真的就沒有hard skill,全是soft skill呢?不是的,沒改行去做FA的VC往往還真是因為自己的hard skill。舉幾個例子,1. 很多投資機構布局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無人駕駛等高科技方向,合伙人往往是該領域的大牛,投資經理也是技術方面的通才,可以快速的不停的學習新技術。你說FA能做這個生意嗎?能看的懂項目嗎?看不懂,那隻能做FA,收收中介費,項目的好壞,少BB。2.優秀的VC投資經理往往需要紮實的行研能力,和券商研究所的分析師是一樣的,要求都很高。985+CFA什麼的。FA的門檻比這個低多了。3. VC的hard skill到底是什麼?是行業+企業運營+法務+財務+金融的綜合知識。參考券商保代。全部了解和掌握,才能快速發現新的賽道,挖掘企業價值,並且對企業提供幫助。4. VC最後一個hard/soft skill是看人。別小看這個。當然相面什麼的是純忽悠。但是看人準不準不是相面,而是往往來自於投資人自己的生活閱歷和閱讀量。這個其實是自身長期的積累,沒這個積累,就很容易去投資神奇百貨這種項目。古代人做官為什麼喜歡讀歷史,毛澤東蔣中正為什麼喜歡讀資治通鑒,就是因為讀史書,了解人性,看人准。

所以為什麼很多VC轉行做FA,因為他沒有上述的能力,投不出項目,推薦的項目一直被合伙人否定。你說,他還不改行做FA?


就跟做招聘的,現在都涌去做獵頭。


因為被我嗆的。

某VC拿了一個項目出來,看了十幾分鐘直接說 ,這個公司需要的是財務融資和VC背書 ,其他都是假的。而且融資額度不大。

放在你那裡就是給你佔便宜。

先把幾個專利做保護,然後申請如下xxx ,新項目訂單下來後,xx能做融資,然後再去申報xx,爭取年底之前幾個下來,資金明年到,這個時候我再找xxVC做一個明股暗債 然後去xx科技銀行貸款。接下來就是做省里項目就好。給你們意義不大。


瀉藥~

既然題主問了兩個問題,那我一個個來回答。

1、跟目前或者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有什麼關係。

我不能說我一定能對經濟發展的趨勢作出一個很好的研判。

但有一點題主說對了,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融資的時候會選擇FA。作為PE,從我們項目的來源也可以看出,FA忙前忙後的不亦樂乎。FA在整個資本運作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也就造成了對FA日益強烈的需求。這是簡單意義上的供求關係。

至於為什麼,分享一個最近在談項目中遇到的事情:最近在談一個無論從公司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乃至治理規範性都基本達到IPO水準的公司。按照以往的經驗,這樣的公司是PE最喜歡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項目。但是在跟對方董秘閑聊的時候,他無意中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他們現在還在找FA幫他們物色合適的投資機構。當下覺得很詫異,你們這樣的公司還需要找FA嗎?就是等著PE找上門來的節奏吧。結果董秘笑眯眯地跟我說,我們說實話不缺前來找我們談合作的機構。但是我們在猶豫,對我們來說,誰的錢都是一樣的錢,知名大機構給我們的2億我們是這麼花,小機構給我們的兩億我們也是這麼花。我們公司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其實更看重的是資源

所以,整段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兩個字,資源

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變得逐漸成熟,以及各種玩法被人們廣泛的運用。公司對於融資上的需求也不僅僅只是為了錢這麼簡單了。從初創,到A輪,B輪,上三板,輔導,IPO。這是一條很清晰的路。每一步的間隙都是可以吸引天使、VC、PE進場的時機。但是,很多公司在逐步發展的同時,一旦確定自身是有這樣的潛力,有資格在資本運作遊戲最頂端嘗試一下的。那麼,他們往往不會選擇走一步看一部。而是希望將單純的融資轉變成尋求一個戰略合作者的過程。而往往這個時候,FA的用處就顯現出來了。他們不單單能成為企業融資的一種渠道,更能發揮「advisor」這個作用。他們能為企業找到對其所處行業了解,有一定資源,能夠幫助企業拓展業務(初創期),資源整合(達到一定規模),開拓業務(進入穩定期)這樣的投資方。

如果你認同了上面的觀點,那接下來的問題很簡單了。那麼,請問怎樣的FA能在這些方面幫助到企業呢?毫無疑問,你需要了解VC/PE投資的心理,需要了解同業的特點,試問,如果FA需要這樣的人,不去VCPE挖人,還能去哪?

當然,如果題主是想從個人發展,薪資水平這方面來回答的話,可能要讓你失望了。對於這塊,我還真沒怎麼仔細去了解。坦白說我喜歡投資,喜歡這種博弈的過程,所以對FA內部並不怎麼關心。

2、這種現象是否對初入或者未入行的畢業生/朋友有警醒作用?

看完上面的回答,我相信你應該就知道了,首先,遠遠沒有到需要警醒程度。FA作為資本運作當中的一環,是不可能逃離上下游獨自存活的。並且,如果你立志要做FA,對於PE/VC行業的經驗積累對你來說也是一份寶貴的經驗或者說是優勢。

對於應屆生,我想說圈子就這麼大,我們出去談項目,了解了半天發現又遇到之前一個項目的競爭方這種現象太平凡不過了。所以,你與其考慮入哪行還不如想想怎麼能先進相關行業的公司,然後如何在你現在的公司能夠學到更多,能夠慢慢積累自己的人脈和資源。

行業相關,你先進入這個行業再說啊~對這個行業只是建立在聽說這樣的層面,什麼警醒,建議,未來發展其實不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么?

最後,說個題外話,答主目前人在帝都出差。白天在計程車上聽見司機師傅在打電話,說幫家裡的親戚在找機構融資2億,為了在內蒙古的一個3線城市開發房地產,電話里跟對方信誓旦旦的說,就差2億,15-20個點我還是可以跟你保證的。房地產現在哪裡會虧錢,你放一百二十個心吶!突然想到一句話:要讓其毀滅,先讓其瘋狂。。。言盡於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VC 的從業者參差不齊,一線美元和其他基金差距明顯,不要被尾部的行為迷惑,多去看看一線美元從業者的流動方向,創業,加入創業公司的大有人在,但不會有人去做FA的。

頂的最高的小妹妹的很多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愛這個行業的人都是認識到這些,知道要承擔風險,並做好準備的,所以如果你完全接受了她的觀點去做了其他選擇,那隻能是一個恆定的弱者了。


西部發現金礦

大量的人去西部掘金

挖金子的人太多了

很難挖到金子

賣鏟子的發財了

挖金子的人又去賣鏟子

但是這個鏟子生意能火到什麼時候呢?

你們有考慮過金子的感受嗎?

真有那麼多金子嗎?

創新說:「不如你先破?」

房地產說:「我後面綁著信用體系,組織已經決定了,還是你先。」


認識好多投資經理,有一個今年辭職和幾個同事朋友註冊了一個FA,然後馬上做了幾個大單,今年收入幾百萬美元,相熟的一個做了五六年現在一個月掙兩萬多手裡項目沒幾個好的的投資經理聽了以後眼睛都紅了。。。

真掙錢啊!!!二環買房啊!!


簡單說,來錢快

做VC/PE 畢竟有LP在身後看著你的收益率 項目投出去賺不賺錢不是你發幾個通告 拿幾個獎就行的 看的是實打實的收益率 沒有收益率就靠2%的管理費是賺不到的

FA呢 只要有公司需要融資 只要你幫著融成了錢 就能收費 國內FA一般3-5個點 也就是說 融一個億 一般能賺300-500萬 而做成一單生意 大概一個組4個人就夠了

更有甚者 接個私活 兩個人 一個人畫PPT 一個人幫忙聯繫投資人 幫創業公司融成功了 分分鐘一百萬不在話下

這麼看是不是比VC/PE辛辛苦苦做專家訪談 盡調 搭模型 blabla之類的賺錢容易多了

==========================================================

只談現狀 不說好壞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特點和竅門 嚷嚷聲高的未必好 悶聲的也未必不能賺大錢

==========================================================

好好讀書才是正道啊


因為賺的多。

FA做成一單賺一單,VC賺錢得等n(≥4)年退出後才有真實收入,做項目的人還不見得能分個百分之幾。


推薦閱讀:

如果有好的創意怎麼才能找到投資?
如何評價 Y Combinator?
跟項目投資人洽談,需要做哪些準備?
Term Sheet 中見過遵照 Cayman 的法律,有的寫遵照 BVI 法律,還見過美國加州或特拉華州的,這些選擇是根據什麼而定的呢?
羅永浩的股份為什麼稀釋的這麼多?

TAG:風險投資VC | 投資 | 融資 | 私募股權PE | 財務顧問F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