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獲得Docker在中國的運營權,對國內雲計算行業有什麼影響?

基於合作,雙方在開源容器技術以及發展方向上共同努力,並提供本地化的Docker服務。Docker公司選擇阿里雲平台作為其Docker Hub在中國運營的基礎服務。阿里雲也獲得Docker Engine商用版以及Docker DataCenter運營權,並為Docker客戶提供企業級支持和諮詢服務。同時,阿里雲將成為Docker官方支持的雲服務提供商。阿里雲獲得Docker在中國的運營權,將改變國內雲計算生態格局


雲棲君來回答一下。

以下是對阿里雲產品技術負責人李津的採訪整理。

阿里怎麼看待Docker技術

Docker其實類似於早期的LXC,是由namespace和CGroup兩個技術疊加出來的,但又不完全是。Docker的最大價值其實是讓DevOps開發和運維的一體化能夠輕鬆落地。早前DevOps很難落地,因為去部署、發布、運維和管理那些應用的過程很麻煩,所以在雲上面衍生了大量的編排類的服務出來。

Docker通過鏡像分發,可以快速部署;這種把配置和環境解耦的方式,讓快速部署變成可能。這就意味著Docker的彈性非常好,而且速度很快。他可以快速擴容部署一百台,然後再迅速縮容到一台,隨後再快速部署一百台;這是Docker從誕生開始的優點,所以運維的人很喜歡他。Docker的出現改變了很多過去的開發形態。Docker是一種非常輕量級的開發和部署環境的形態,它提高了開發效率。此外,因為Docker會適配很多東西,所以底層虛擬化變得更簡單。我們認為Docker在未來3—5年裡面,變成一個非常主流的開源技術和商業生態,這個時候很多開發者會在上面做牽引,搬到Docker上面去。這種模式會變成一種方向,而這個方向的代表就是Docker。

不過在Docker的使用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使用時需要拉取Docker鏡像,第二個是後期維護的比較困難。因為鏡像分發會遇到一個存儲的問題,鏡像文件非常大,保存在哪裡?存在存儲上。之所以出現Docker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是因為中國開發者使用Docker Hub服務不是很方便,所以看起來它很熱,但是使用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而對於大公司,開發規模動輒幾百上千人,Docker鏡像的訪問也會變成一個瓶頸,這是非常討厭的事情。

Docker今天的原生態服務在中國沒有用起來,大家都是拉碼下來之後自己去搭建。很多線下的專有雲或者私有雲去使用Docker的時候,後期的維護並不比不用Docker簡單。基於這些看法,不論是今天我們和Docker的合作,還是讓Docker去支持我們的OSS,都是為了提升當前的產品、效率和能力,我們希望以一種平台式的方式分享出來。我們必須跟Docker官方合作,因為目前阿里雲我們是全球第三的概念產品。這種官方服務,會提供出來今天真正的那些技術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改碼,簡單改碼就沒有意義了。

關於此次合作

一、達成三方面內容

這次合作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Docker公司選擇阿里雲平台作為Docker Hub在中國運營的基礎服務。Docker Hub等服務落地中國,可以更好地服務國內開發者,促進中國技術社區的成長。得益於阿里雲強大的雲基礎設施,將會極大提升國內用戶對Docker服務的訪問體驗。阿里雲也是首家在國內獲得Docker Engine CS(商用版)以及Docker Datacenter (DDC)銷售權,為Docker客戶提供企業級支持和諮詢服務。阿里雲將利用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市場影響力推動容器技術在國內企業落地,和合作夥伴一起幫助企業利用容器技術提升效率、實現業務創新。阿里雲將成為Docker官方支持的雲服務提供商。Docker可以更好地支持阿里雲能力,提升用戶體驗,把阿里雲打造成為容器運行的最佳平台之一。

二、關於Docker Hub的詳情

關於Docker Hub,阿里雲和Docker公司會一起攜手合作,具體時間表之後會官方發布。阿里雲會成立相應的團隊,一方面幫助Docker服務落地中國;另一方面支持Docker商業化軟體的銷售、服務和諮詢等,和國內的合作夥伴一起在企業中推廣容器技術。阿里雲不會對Docker Hub的官方鏡像做任何修改。用戶可以從Docker Hub中國站得到與現有Docker Hub中完全一致的、可信的Docker鏡像。

三、覆蓋私有雲和公有雲

此番合作涵蓋了私有雲和公共雲等領域。用戶購買的Docker Engine CS和DDC既可部署到自己的數據中心,也可部署在公共雲上。同時Docker將支持阿里雲作為認證的公共雲提供商。雲平台可以提供了彈性的基礎設施,而Docker變革了軟體交付流程;有機的將二者結合起來將重新定義企業的IT基礎架構。

Docker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以輕鬆在不同環境中進行應用部署,這大大加速應用上雲過程。同時可以方便地實現混合雲方案,當業務出現峰值流量時,可以快速將本地數據中心應用擴展到雲端。在阿里雲發起的中國容器調查報告中,70%的用戶選擇將Docker用於公共雲,而45%的用戶會選擇利用容器構建混合雲方案。在公共雲上,阿里雲容器服務在兼容社區標準的基礎之上提供了和阿里雲能力的深度整合和優化。容器服務提供的存儲插件可以滿足不同應用負載對存儲的需求;利用VPC的網路能力,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容器互聯方案,並且支持混合雲;利用ECS,支持容器集群節點的彈性伸縮,可以輕鬆應對峰值流量。同時容器技術不是銀彈,無法解決一切問題,容器服務可以方便地組合容器和雲服務實現一個完整的應用棧,比如容器中的Java應用使用由RDS提供的高可用、高性能的數據存儲能力。

未來阿里雲會繼續推動自身的容器服務發展,進一步推動虛擬化和容器技術的整合。除了對用戶直接提供服務外,容器服務還會為阿里雲其他的雲服務提供應用基礎環境。比如在阿里雲「輕計算」中,存儲服務了提供一系列即開即用的數據處理功能,比如視頻轉碼;而容器服務就是其底層的資源調度和執行系統。

在深度學習應用中,傳統方式存在部署複雜、迭代緩慢的問題,而HPC和容器服務團隊一起攜手實現了支持GPU加速的應用快速部署、彈性伸縮和DevOps的全鏈路支持,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與傳統的硬體虛擬化技術不同,容器技術是操作系統級別的虛擬化。在Linux宿主機上,所有容器會共享相同的操作系統內核,只是通過namespace、cgroup進行隔離,並利用SELinux等安全策略限制容器內進程的許可權。

目前而言,容器的安全、資源和網路的隔離能力都弱於虛擬化技術。在雲環境中為了保證用戶應用的安全和SLA,阿里雲容器服務結合了虛擬化和容器技術。用戶的容器應用是運行在用戶獨享的虛擬機之上,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虛擬化技術來保障隔離性和安全。同時還可以完全復用成熟的虛擬機熱遷移、存儲、網路等能力。

阿里雲的容器服務

阿里雲非常關注容器,阿里雲在2015年底就推出了容器服務,並在2016年5月正式商業化。容器服務為用戶在雲端提供了一個高性能大規模的容器應用管理服務,支持在一組雲伺服器上通過Docker容器來進行分散式應用的部署、更新和彈性伸縮。容器服務在產品定義之初就制定了全面擁抱開源生態、深度整合阿里雲自身能力的目標。容器服務完全兼容Docker API和Docker原生編排技術(Docker Swarm/Compose),可以方便地和三方工具集成並復用任何Docker鏡像和Docker Compose模板,這也將大大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

在此基礎上,充分實現了容器和阿里雲能力的整合。比如利用Docker的Volume和網路插件,實現了對阿里雲存儲服務(文件存儲、對象存儲等),網路能力(比如VPC)的集成。除此之外,容器服務在資源調度、微服務支持等方面有很多獨到之處,而這些擴展能力大多是在Docker技術框架下利用聲明式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出來的,比如用戶可以簡單地在容器啟動參數中添加label,就可以描述應用的可用性約束(比如跨可用區部署)或者操作SLB實現服務路由。

在和Docker公司的討論中,Docker公司專家非常讚賞阿里雲在兼容Docker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創新,這非常吻合Docker社區技術的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雲+容器的獨特價值。阿里雲容器服務團隊會推動Docker社區對阿里雲的支持,比如我們會將之前為阿里雲存儲、網路等提供的插件逐漸開放到Docker社區,這將大大提升容器應用在雲端的能力。同時阿里雲團隊也會更多參與到Docker社區中推動Docker Engine的開放性,允許通過合理設計的擴展點支持不同應用類型需求。

阿里如何看待用戶對Docker商業化軟體的私有定製需求?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所以定製能力和可擴展性是企業軟體的必備能力。一方面,Docker Engine本身提供了擴展機制來應對應用執行和運維的多樣化需求,比如存儲、網路、日誌等。在Docker商業化產品上也提供了一些擴展點,比如應用的路由和負載均衡等。另外一方面可以用戶或者ISV可以通過容器化的解決方案來滿足企業的特定需求。比如可以部署一個容器化的Jenkins服務來支持企業的CI/CD流程,等等。Docker公司、阿里雲和三方的軟體商、合作夥伴都會為企業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阿里看Docker的生態發展

一、與國內Docker創業公司是同路人

國內現在有很多Docker創業公司,所有國內容器的創業公司都是我們的同路人,因為我們都相信容器技術的價值,並一起推廣容器技術在國內的普及和應用。隨著Docker落地中國,更多開發者可以接觸到容器技術,而更多的企業會開始基於容器技術實現業務創新,這都將大大加速容器技術成熟和市場的擴展。容器基礎設施和商業落地本身就意味著更多的創新機遇。在美國的容器初創企業的生態非常豐富:容器基礎服務(存儲、網路),管理服務(監控、安全),應用服務(Serverless、大數據、機器學習、IoT),開發服務(DevOps)等風起雲湧。同時容器生態的成熟將促進相應的培訓、諮詢、實施等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阿里雲願意和國內的容器創業公司一起推動這次技術變革和產業鏈升級。

二、致Docker創業者的一些建議

阿里雲彈性計算總監張卓曾表示「比起來單純地做Docker解決方案,更好的思路應該是深耕Docker生態圈中的技術創新」。我非常認同張卓的觀點,由於平台化公司自身擁有良好的規模優勢,並可以迅速整合自身能力和上下游產業鏈,技術初創公司只有深耕技術創新才能擁有自己在市場上獨特的定位和價值。

我們知道,對於初創技術公司,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在自己擅長的垂直領域迅速建立競爭門檻並形成規模效益才能獲得長遠的成功,同時要借力推動生態的建立。Docker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一個初創公司,他首先利用簡化的用戶體驗迅速建立起容器應用社區,很短的時間裡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和Docker化應用。之後通過一系列對業內頂級團隊的收購,不斷實現自我進化,抬高了競爭門檻,從而確立了自己的技術領導地位。同時,Docker公司也在和雲平台和IT企業公司的合作一起拓展生態。這次Docker公司選擇阿里雲作為合作夥伴,就是希望借力拓展國內市場而非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

談到創新的機會,Docker公司的創始人 Solomon Hykes說過 「Nobody cares about containers, it"s the application that matters!」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容器只是一個技術,而應用才是王道。我想信越來越多的容器創新將圍繞著應用、解決方案創新而出現。

三、願容器技術生態繁榮開放

阿里雲非常希望看到一個繁榮、開放的容器技術生態,我們非常歡迎各種編排技術在阿里雲落地。阿里雲做了很多工作來推動容器技術在中國落地,包括對Docker等開源社區的支持。Docker是目前容器引擎的事實標準,尤其目前超過40萬的Docker鏡像更是其最大的一筆財富。其他容器引擎比如CoreOS的Rocket也會有自己的細分市場。開源社區OCI(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也在推動開放的容器鏡像和容器交互標準。在2016年10月, OCI的參考標準的1.0 RC版發布,我們也期待在這個開放框架下能夠帶來更多的創新。在容器編排領域,目前Kubernetes、Mesos和Docker Swarm三雄爭霸,各有所長,各有適合的場景和活躍的技術社區在背後支持。從技術上而言Kubernetes對微服務應用的支持比較完整;Mesos在大數據領域目前一枝獨秀;Docker Swarm出現雖晚,但強在易用性和與Docker生態的良好兼容。一方面,用戶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技術能力選擇合適的技術;另一方面技術的良性競爭也會讓用戶收益,比如K8S最新的1.4中大大簡化了部署複雜度,而Docker Engine內置編排能力也不斷增強。

四、容器技術之於雲計算

關於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我們先給出我們的理解。PaaS為應用提供了一個支撐環境,讓用戶關注於應用自身,而平台會通過自動化的方式解決應用部署、伸縮等複雜性。阿里雲一直基於容器探索PaaS服務領域,從早期基於LXC到現在基於Docker技術。一方面,阿里雲已經有一些服務化的基礎產品供大家使用,如容器服務、API網關、函數計算和彈性web等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會通過適配阿里雲的計算、存儲和網路等能力來幫助客戶在阿里雲上部署開源的PaaS產品,如Cloud Foudry、OpenShift等。

從前PaaS的發展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的PaaS有很多限制,用戶需要根據PaaS平台的要求來調整、改變自己應用的開發和運維流程。而Docker提供的交付和部署的抽象化和標準正好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認為CaaS(Container as a Service)是在PaaS領域一個新的探索,它更好的平衡易用性和靈活性的二者關係。

一方面Docker技術在軟體生命周期中提供一個標準化的方法來進行開發、交付和運維,在簡化流程的同時優化效率;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良好的靈活性,允許用戶自由的選擇編程語言框架,並和自己的DevOps流程方便地集成。

以阿里雲容器服務舉例,很難說他是一個純粹的CaaS,首先它管理的不僅僅是Docker鏡像或容器。更重要的是它從應用的視角關注如何組合容器和雲服務來提供應用生命周期的支持。它在兼容Docker Compose編排模板和Docker Swarm集群管理能力的基礎之上,提供了擴展來支持服務註冊、發現、路由,監控,彈性伸縮等微服務架構需求,並提供了良好的DevOps能力,比如支持多種發布策略(滾動升級、藍綠髮布)等,提供一站式應用生命周期管理。我們可以看到傳統PaaS和CaaS技術也在融合,我們完全可以不局限於概念之爭,而是從解決開發者的痛點出發,推出不同垂直領域的服務為用戶提供價值。

從應用架構的角度,容器技術可以方便地支持微服務架構實現應用的現代化,更加靈活的應對變化和彈性擴展。在軟體生命周期管理上面,容器技術可以幫助把DevOps等最佳實踐落地成可運用的標準化工具和框架,大大提升開發效率,加速迭代。在基礎架構層面,利用容器技術帶來的可移植性,幫助開發者和企業更便捷的上雲和遷雲,讓應用在自有數據中心和雲端實現動態遷移,擴大並進一步催熟雲計算市場。同時隨著容器技術和已有雲計算的計算、存儲、網路的進一步融合,將推動從傳統以基礎設施為中心,向以應用為中心的IT架構轉變。站在雲廠商角度看,容器技術是對雲計算、虛擬化的良好補充,可以提供了更加敏捷的軟體交付方式,促使雲計算廠商逐漸將業務從IaaS層演進到PaaS等應用層解決方案,大大豐富雲計算的場景。

容器創業公司觀點

數人云創始人王璞:容器已經成長為一個生態,Docker、阿里雲、容器初創公司都是其中重要角色。多元化的容器技術, 雲計算的巨頭參與,以及容器創業公司的垂直專註,都會推動開源容器生態的快速發展。目前還處在成長初期的容器市場,Docker和阿里雲兩個巨頭合作無疑會推動容器相關市場快速發展。同時,容器相關生態也在動態變化中,更多的容器開源技術不斷湧現。容器生態中的各個角色包括創業公司在內都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才雲創始人鄧德源:阿里與 Docker 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國內容器市場的發展,對創業公司而言實際上是一大利好消息。就目前形式來看,儘管國內市場體量大,企業普遍對容器感興趣,但真正敢於將容器技術落地在生產環境的企業畢竟是少數。相信阿里與 Docker 的合作會極大改善這種局面。容器僅僅是構建整個平台的基石,這次的合作實際上是進一步鞏固了該基石;如果創業公司的切入點是在這個平台能力之上提供SaaS服務,跟Docker實屬上下游的關係,這對於這部分創業公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好雨雲創始人劉凡:容器技術市場正處於成長初期,阿里雲和Docker達成戰略合作,不僅證明了容器技術方向上的正確性,為整個容器生態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專註容器技術的創業者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另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容器技術這一市場體量足夠大、機會足夠多,在這個生態中被大魚吃掉的往往不是小魚,而是懶魚,短期內幾乎很難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Docker的確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容器技術,但在整個容器結構上,編排工具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甚至要超過容器技術本身。以Docker為代表的容器技術+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編排工具才是目前雲計算的方向所在。


這種雙贏的事情想想也在情理之中,這裡也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1)對中國使用Docker的廣大用戶,大家可以更快的瀏覽Docker的官方文檔、下載Docker鏡像,省去了網路問題、使用加速器這些環節,效率會有很大提高,對容器技術在中國的普及起到推動作用

2)阿里將提供對 Docker Engine 和 DataCenter的商業支持,對Docker解決方案感興趣,尤其是信任阿里雲服務的中國企業,就可以選擇將自己的業務逐步遷移到容器話解決方案上來。通過商業化的支撐和引導,經過一定時間應該會為中國的企業帶來真正的價值。但是這次事件最終的影響,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有所體現

3)中國的雲計算企業、或者有雲計算需求的企業對容器技術的重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誰都不想繼續在低版本的雲計算平台上繼續花費更多的精力,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

4)隨著容器技術的普及、標準化,更多的企業會發現自己需要的其實不是簡單的使用容器技術,而是需要一個能夠滿足現有企業的組織結構、技術架構、開發運維模式、安全策略等等非常多樣化需求的平台。而且也不會簡單、快速的按照平台的約束去大規模改造現有開發交付模式,更多的是在專業技術團隊的引導下逐步轉換到容器化,或者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平台上

5)最後,對於立足於容器技術的創業公司,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對中國企業用戶的理解也是寶貴的財富。容器技術的歷史進程也已經發展到大規模調度管理、微服務、以及基於容器的服務編排等核心競爭力上,並延伸到網路、存儲、操作系統等更多領域,不管結果如何,大家都會在各自的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最終為技術的進步起到積極的作用。

最後,我們這些創業企業為容器技術在中國的推廣和落地做出的努力,也希望每個企業都可以在自己堅守的理想道路上走的更快、更遠 :-)


感覺完全自主研發的YunDocker已經在路上了呢!


這不就是所謂的技術買辦?先把官方的牆掉,再找個代理人收費


首先,阿里雲接盤 Docker 的中國業務是鋪平了 Docker 未來發展的道路。國內的容器創業公司反而可以更好的活下去了。這裡應該感謝阿里雲對國內容器圈做出的貢獻。

第二,阿里雲的業務足夠大,容器僅僅是它的一個小環,沒有那麼誇張能撼動整個容器業界的變革。通過阿里的容器雲介面,容器創業公司仍然可以在此基礎上做出更多創新的事業。反而,之前的網路板磚行為會越來越少。

第三,創業公司能生存下來絕不僅僅靠一個通用技術,它一定會構建自己的生態圈,所以阿里雲並不會對創業公司帶來什麼打擊,反而是一種常態的行業發展。


這個協議是排他性質的么?


我大daocloud表示不服( ?′0`)?


昨天,騰訊宣布投資了靈雀雲,後者也是國內數得上號的Docker廠商。顯然,AT正在努力搶佔PaaS的制高點。

內容來源:TO必問 - 文字洞察新知,人脈連接價值


自廢武功,核心技術都不搞了,公司主要方向由研發都變銷售了


怎麼分析這個問題?意義是什麼?和雲主機解綁是用容器的原因之一,這對用戶自建容器相關的服務有哪些影響呢?


說個真事兒 前幾天大學同學聚會 聽說原來宿舍門口 早點攤賣包子的小老闆 現金全款買別墅 2000W 包子誰都能賣 關鍵是得店大有名 譬如慶酆 鼎泰豐 但合口味還得是自己包的 最終不管怎麼賣 只要服務好客戶 都能掙到錢


阿里自降身段,表示容器技術這一塊,阿里主動選擇退出。


1. 宣傳作用更大,主要內容就一捆綁銷售,國內任何一家大點的公司去談合作都能拿到這個package

2. 對國內做Docker的創業公司都不友好。從16年開始,大家都調低了公有雲業務比重,轉而做toB。這就成了阿里雲捆綁銷售的直接競爭對手,且不佔優勢。

3. 對在宣傳上喜歡把自己描述成『Docker native』,『Docker正統』,『受到Docker公司認可』的公司最利空。

4. 阿里雲本身在這個圈子裡沒什麼建樹,而這次合作,又是自降身段的姿態,令人扼腕。(還在一個勁兒在官方博客里說要支持docker集群模式,這眼界也夠可以了……

5. 國內創業公司可能會選擇跟其競爭對手抱團,比如XXX+騰訊雲, XXX+UCloud等等


推薦閱讀:

求大神解讀下IaaS、PaaS、SaaS的區別?
GAE,SAE,阿里巴巴的雲平台都有什麼用,目標是什麼,服務的對象是什麼?
阿里巴巴集團當前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哪些業務?未來又可能會來自哪些業務?

TAG:雲計算 | PaaS | SaaS | 容器 | Doc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