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如何培養孩子的藝術潛能?


擴充孩子的生活體驗

記得有一次帶米粒去歐洲旅行時,我們在盧浮宮裡參觀,大大的展廳里,會聽到有孩子的哭聲,然後就會看到一些老外夫婦,抱著特別小的孩子在欣賞名畫。也許小孩未必真能看懂什麼,但我相信,讓孩子從小就浸泡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其實會帶給他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別擔心孩子年齡小,理解不了,小孩天生就有靈性,他們所感受到的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現在的孩子們都很幸運,在大城市有很多機可以欣賞到一些高水準的藝術展覽,甚至能夠親眼目睹藝術大師們的真跡,還可以去看高質量的兒童劇和音樂會……這些體驗都能讓孩子的精神世界獲得極大的豐富。也有不少家庭熱愛旅行,一到假期就會帶孩子在路上遊走,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領略多樣的文化藝術,這樣的經歷都會擴充孩子的生活體驗。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幾年前去西班牙旅行,在巴塞羅那有幸見到了建築大師高迪的很多建築。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我走進聖家族教堂時,心靈和視覺所受到的震憾。

在教堂的展室里,我了解到,高迪的設計靈感全部來自於大自然的動物和植物,那些曲線的設計原型其實取於動物的骨架、蝸牛殼上的螺旋、烏龜殼上的碎紋還有貝殼上的花紋、植物彎曲的藤蔓、動物的翅膀及形態各異的花瓣……這些都在高迪的建築中得到靈活的運用和展現。

我在展室中得知,原來高迪在幼年時因為身體不好,沒有上學,於是他經常在家附近的樹林中獨自玩耍,他從小就生長於大自然中,這樣獨特的經歷帶給了他無窮無盡的靈感來源。

所以我們要時常帶著孩子到自然中去,觀察每一片樹葉、每一朵小花,那些樹葉的紋理、色彩的變化、花瓣的不同形態、花開的奇妙過程,走在自然中隨地可以撿拾到的落葉、枯樹枝,還有成熟的樹種和果實,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姿態。帶孩子去細心地觀察和感受,把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寶貝收集起來帶回家,在樹葉,石頭及貝殼上進行彩繪,用枯樹枝做各種創意,一些果實可以和粘土結合成為活靈活現的小動物……這些天然素材的靈活運用,會帶給孩子很多新鮮的靈感。

觀察和發現身邊的美

藝術是源自生活、融入生活的。父母平時在和孩子相處時,要注意隨時開啟孩子發現的眼睛,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都足夠豐富,但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有技巧的引導和打開。

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每一樣東西,對孩子來說,都可能是美育的啟蒙。

我們帶孩子讀繪本,孩子學到的不僅是書里的知識,他還能感受到書的質感、書籍的裝幀藝術、書裡面美麗的畫面……;我們帶孩子去聽音樂,看展覽,耳朵里輸入的是優美的旋律,歡樂的節拍,眼睛裡看到的是色彩的衝擊,不同畫面的表現形態,未知世界的樣子……打開孩子的各種感官體驗,不知不覺中他們對美的感覺就會慢慢提升。

無須刻意,藝術存在於每時每刻的生活細節中。若想對孩子有好的引導,父母自己也要打開發現美的眼睛,而且我們也會從中受益——當你能發現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美的時候,心情自然就會愉悅,這種愉悅也會自然傳遞給孩子。

讓藝術啟蒙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發生

很多父母會說,工作太忙,沒時間和孩子去進行互動。其實,對孩子的藝術啟蒙不一定要特意的進行,我們只需要抓住各種生活的瞬間。

比如,帶孩子外出,看看天上的雲,問問他,那些雲朵讓他聯想到了什麼?和孩子行走在大自然,找找草叢裡的昆蟲,撿撿地上的落葉,小樹枝,碎石;當你在廚房做飯時,也可以讓孩子來參與,讓他去聞聞不同食材的氣味,認識各種蔬菜的形狀........生活中處處都是孩子的美育機會。


作為非藝術行業的家長,我只能勁量給孩子更多的機會接觸各種形式的藝術,讓她自己發掘興趣點了。

她要是有天賦,那就找專業老師深入,沒天分那就玩玩開心就好。


謝邀。

我自認沒什麼藝術天賦,不知道為啥那麼多人邀請我……

我一向主張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芽芽要是對什麼感興趣,我只能在體力上和金錢上支持她。

培養和引導,真是無處下手啊。


藝術是寶寶認識和把握這個世界的方式之一,是對世界認識和表達的一種方式。3歲前寶寶的藝術能力,指寶寶能夠在藝術活動中具有初步的感知和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能夠體驗藝術的快樂。

藝術對寶寶的重要作用:1.促進寶寶的感官發展。寶寶隨著音樂有節奏的晃動身體,發展了寶寶的節奏感、身體整體協調性;繪畫能力對於寶寶視覺以及空間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語言表達能力、聽覺能力也在寶寶的藝術發展中得到了發展。藝術能力與感知覺能力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藝術能力的發展與寶寶個性發展相互作用。藝術表達的過程是寶寶心境和情感的表達。也許他很高興,因為顏料的塗抹可以帶給他快樂;也許他很不高興,可以藉助對樂器的敲擊發泄他的不滿。

3.愉悅寶寶的身心。藝術最重要的是要帶給人們審美的快樂,讓寶寶享受快樂才有存在的價值。寶寶圖畫了一張作品,當他興緻勃勃的拿給爸爸媽媽看時,他帶給寶寶的快樂是無法形容的。

培育寶寶藝術能力的5個措施:1.為寶寶準備充足的藝術材料。為寶寶準備各種各樣的顏料,讓他自由的探索各種顏色帶來的快樂,或許不久之後你就會發現,寶寶創作出了一幅「印象派」化作;為寶寶準備各種各樣的小樂器,讓他自由地彈奏、敲擊或吹奏,或許不久之後,你會發現寶寶創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緒激昂」的「軍隊進行曲」。2.與寶寶一起創作詩歌。3歲前寶寶語言能力發展非常迅速。您從來沒有跟寶寶講過的話,他突然有一天自己會說了。如果您經常與寶寶一起唱兒歌、讀詩歌,潛移默化中,寶寶的語言能力就會有相應很大的提高。3.與寶寶一起做音樂遊戲。在寶寶最喜歡的活動方式----遊戲中,讓他體驗音樂的樂趣。音樂與遊戲的結合可以讓寶寶在遊戲中自由的進行創作和表演,更直觀的感受到音樂的抑揚頓挫。4.用動作來感受藝術。3歲前寶寶的思維特點是動作性佔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寶寶藝術能力時,要注意讓寶寶用具體的身體活動來體驗和感受藝術。比如寶寶喜歡「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讓寶寶揮動胳膊學小燕子飛,感受小燕子是怎麼飛的。5.藝術感知與體驗。藝術感知與體驗是藝術創作的前提,並未創作與表現提供素材。因此,您不能只注重寶寶創作了什麼,而應該注重寶寶創作之間這個體驗呢的過程。

此外,在培養寶寶藝術潛能的時候要注重趣味性,不要一味追求孩子的證書考級。藝術巨大的潛能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和無限表達空間,培育的方式千變萬化,每個寶寶的具體情況也不一樣,關鍵是您有沒有從觀念上重視寶寶藝術能力的發揮。如果您重視,寶寶的創造力一定會讓您驚喜的。


謝邀。這麼多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很訝異哈!因為我其實很少談孩子的事情。

作為家長的應該先挖掘出孩子藝術細胞的方向,這需要家長和孩子之間因為長時間相處形成的很深刻的了解。

作為家裡有三個孩子的媽媽,我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藝術細胞,而且傾向都不相同。

比如我家老大,從小是個樂天派,他的願望也很簡單,希望大家都快樂。所以他從小就喜歡聽笑話看笑話講笑話,並且經過這麼些年大家的打擊——面癱臉(因為他開始的時候講的真的不好笑),現在還在堅持,居然有時講的還不錯,讓人冷不禁的樂了。這是他的藝術細胞,而我們之前送他去學鋼琴學畫畫統統都是白搭。不過是幾本超市買的笑話書,不到一百塊,就引導出了他的藝術細胞,他沒事的時候自己聽些郭德綱岳雲鵬的相聲,圖個樂。我覺得吧,在學習之餘真的能解壓,他的性格也很開朗陽光,還可以娛人樂己,效果也就達到了。

我家老二,耳朵很靈,喜歡聽純音樂,鋼琴獨奏,吉他,弦樂啊,都喜歡,襁褓里就能一聲不吭聽半個小時。他的情感就很豐富,愛笑,每天都是笑呵呵的醒的,見人都笑,而且笑容很有感染力,有那種真誠的感覺,大家都喜歡他。我覺得聽音樂讓他每天心情開朗,如果他長大點有興趣,再送他去學琴。其實樂器那麼多種,沒有必要一直盯著鋼琴學,畢竟純練習曲是很枯燥的,小孩子喜新厭舊也是很正常的,多換幾種樂器,他找到自己喜歡的了自然會堅持。

我家幺妹,不愛笑,板著個臉,特別愛嬌。明明和小哥哥是雙胞胎,她就是不太愛聽音樂,連兒歌也不喜歡,一首都不聽。我一直以為她沒有音樂細胞,直到有次實在沒辦法了唱起了最喜歡的一首爵士歌曲,她居然覺也不睡的聽了很久很久(後來頂不住了用手機放),然後聽興奮了,玩鬧到半夜。經過此事,我發現,多嘗試新事物才是發現孩子藝術細胞的不二法門,所以隨後我又發現我家的小美妞特別愛美,喜歡看漂亮衣服,長頭髮,漂亮姐姐和阿姨。後來發現她對顏色特別敏感,到一個空間去,必然是先看色彩最絢麗的位置——通常都是畫。比如媽媽戴了件新首飾,亮閃閃的,她第一時間就看見了,伸手要摸,但兩個哥哥往往能在第二天發現就不錯了。美這種東西,其實是一種微妙的平衡,能夠欣賞到,也是一種對藝術的理解。所以我準備,如果將來她感興趣,就送她去學學畫畫。

最後我的結論就是,多和孩子相處,做家長的興趣要豐富,要知道會鑒賞也是一種能力。畢竟我們愛吃什麼不一定非得會做它,當然如果孩子有興趣並且主動要學,做家長的要默默的在背後支持,一定不要讓孩子覺得是為了父母而學。這樣的孩子不容易放棄,身心都有一個寄託,不容易學壞。

*每個孩子都有藝術細胞,耐心觀察,它就會閃亮

*自己都不會,不要逼著孩子什麼都會

*又不靠藝術吃飯,學太多真的沒用(學得專和精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不如保持精力做主要的事情(我覺得孩子身體健康,心情好,性格開朗,學習認真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不要功利化,又不是要上音樂學院,為了考級去彈那些好枯燥好枯燥的練習曲真的有意思嗎?只是發展興趣的話,全家人,彈幾首流行歌曲,大家一起唱,不比去歌坊唱K有意思多了?(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我就是一俗人,請不要因為古典音樂和鋼琴練級的事和我撕扯。我就會彈個5歲小孩水平曲子,我還天天聽我家樓上小孩彈鋼琴(特棒,每天彈的都不一樣,行雲流水,很歡快),我覺得生活很美好。如果我的答案讓人失望了,很抱歉(鞠躬)。


謝邀!

只能引導!

美,是都一樣的。

文字,圖畫,雕塑,平面等等。

但引導需要足夠的自身修為

自己能夠努力嗎?

修身齊家

君子四德,元亨利貞

還有天性與命

見諒!目的性過強,適得其反!


我們每個人的思想就像河流 只有接受積極的好的豐富的東西越多,然後這些東西衝擊你的河床,然後就會越來越寬,然後就會改變。

今天我想來說說藝術這個話題,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藝術?藝術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力?

為了讓孩子學會畫畫?

為了讓孩子以後成為藝術家?

為了培養孩子欣賞美的能力?

都不是。

你先來感受一下:

英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在名畫鑒賞一書的自序中,說了下面這段畫:我會講畫當做一個整理來欣賞,在確認主題之前,先去感受它的整體衝擊力。這種衝擊力是由畫的基調和擴充性,形狀與顏色之間的關係創造出來的。這種第一印象的衝擊力是瞬間的,如果商店的櫥窗里陳列著偉大的作品,即使坐在時速三十英里的巴士中,驚鴻一瞥,我也依然能夠立即感受到它帶給人的震撼力。

如果是一個沒有接觸過藝術的人,他可能看過這幅畫後沒有印象,因為他可能從來沒有感受到。藝術要求我們花大量時間努力觀察現象,並且花更多的時間和氣力表達你對觀察的理解。比如我們看到一杯水,可能想到自己是不是有點渴,目光一掃而過。但是接受過藝術的人會感受的更細節:比如杯子在盛水時的顏色,杯身上的指印,水面的凹凸部分的光澤,以及杯子所投射的半透明的影子等等。

當我們沉醉於成績的起伏,收入的高低,名譽的大小,卻走馬觀花一樣面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而藝術的力量,如英國詩人雪萊所言,會讓靈魂驚醒過來。藝術會讓我們更懂得自己,我們從藝術作品中看到了自己,這種體驗就是弗洛伊德所講述的"即陌生又熟悉的感覺",發現了另一個自己。

藝術的魅力在於,它帶我們去了遠方,但讓我們感受到回到了家。

藝術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神秘,就說畫畫吧,這個行為可以使一個普通的孩子,一下子擁有一個自由敘述的途徑,可以無拘無束的進行心靈的秘密對話,甚至先於語言。

起初孩子在紙上隨意的塗鴉,線條雜亂,無目的,無次序,完全處於最初的感知狀態。線的組織和形成都是偶然。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去控制什麼,線條的緩急成型完全取決於孩子的性格。不過這個動作本身和視覺聯繫到一起了,孩子開始從視覺的角度來感受他的動作,天性引導孩子變化動作,來獲得變化的視覺結果。

如何增強孩子的感受能力呢,這就涉及到你是怎麼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世界,怎麼讓他探索周圍的世界,接下來關鍵點開始轟炸,如何讓孩子看,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沒有孩子不喜歡藝術,他只是還沒有學會看,或者說沒有讓他們有感覺的看。

說到藝術的時候,我們可能看過了數百幅藝術作品,但是腦子裡面一張也沒有留下印象。這就是不走心的看,沒有感覺,只是瀏覽,根本不過腦子,更不會進入心靈。

所以,給孩子的藝術教育,第一是要讓他們有感覺地「看」到。我們試圖幫助孩子解讀這些藝術,用非常深入淺出的語言讓孩子了解藝術,同時讓他們享受我和他們介紹的一切。

一、首先是讓孩子感受線條和動作的因果關係吧,因為他在創造線條!

孩子剛開始感受藝術最好的工具是木炭。因為材質軟,畫出來的線條可粗可細,可淡可濃,既可以橫過來畫出大塊面的調子,也可以細細的譜寫點和線。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然後過度到鉛筆,碳筆,毛筆,粉筆,油性筆,板刷,排筆,水彩筆。這裡推薦爸爸媽媽可以讀一讀林青青寫的《和孩子一起享受藝術》,她的孩子小其,從22個月開始,能自言自語地就這很多偶然畫就的線或形做些說明,在小其依然抽象的畫畫上,出現了與他最初的塗鴉明顯有異的對比和協調。

二、我們可以讓孩子感受顏色的豐富與可能性。

比如一種顏色的乾濕不同,色彩飽和度不同。

同一種顏色,調上不同量的白,色彩明度不同。

同一種顏色,調上不同量得灰色,色彩亮度不同。

同一種顏色,和不同顏色並置,視覺效果不同。

我們可以來感受一下: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還有,同一種顏色,面積大小不同,色彩作用不同。

同一種顏色,利用對比色(紅綠,黃紫,橙藍)的原理,造成畫面的反差不同:紅綠同明度,空間感弱;黃紫明暗對比最強,其空間感也最強;黃為進色,紫為退色;橙藍冷暖對比最強,空間感強;

同一種顏色,因為不同的用筆,對白紙的影響不同。

同一種顏色,因為不同的畫面構成,對紙的視覺分割不同。

再來感受一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孩子感受藝術的初期,反覆多次作這些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在初期,需要我們或老師根據孩子在畫面上很多偶然的塗鴉,及時提出簡單易行的,建設性的建議,鼓勵孩子自己深入挖掘,積極開動腦筋,使孩子在不知不覺的遊戲中,學習到有限的顏色里無限的可能性。

三、調動孩子的感官,全方位的感受生活中的事物。

引導聯想

用孩子無意畫出的點,線,色塊,與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對照引導聯想,也可以結合記憶,互相提問,傾聽音樂,觀看圖片等方式引發聯想。雕塑家亨利.摩爾,也是受許多棄置的石頭,貝殼,骨頭等自然形的啟發,來進行藝術創作的。

細節觀察

某個植物的局部或傢具一角,讓孩子多角度觀察事物。

改變用筆的速度

體驗情緒和創作激情,可以在孩子畫畫的時候配上節奏不同的音樂。

感覺體會

拍光線、體會風的感覺、捏麵糰、砂紙創作出斑駁的色彩

各種畫具體驗

木片,筷子,沙子( 膠水),吸管,噴槍,海綿,漿糊,棉簽,自己的手指手掌

特殊技法嘗試

刮:小竹片;

洗:海綿,紙,衛生紙,毛邊紙,生的宣紙,局部敷色;

噴:撒鹽-半干時撒,出現的畫面特別機理;

印:在玻璃板或其他光滑畫上,先用顏色畫出造型,然後將畫紙覆上,再輕輕撕啟,畫紙上就粘印出與原有畫面略有不同的紋理,也可以拿張對摺的紙,在其中一邊作畫,然後對印,也會有有趣的效果;

彈:蘸了比較稀的顏色,一隻手握住筆末端,另外一隻手輕輕彈,有些大小不一的點落到紙上能產生特殊效果,可以試著隔著梳子向畫畫彈上不規則的點。

所以,觸摸,感受,看,撫弄,聽,嗅都是藝術感受的來源。當我們能夠以更放鬆和更寬容的心態來面對不同類型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生活中的藝術性,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更強烈的感覺自我的存在,感覺到藝術和我的關係,這對於強化孩子與藝術之間「馴養」關係,及其重要。在培養孩子感受藝術的早期,除了視覺美感,更要幫助孩子尋找一種特殊的,開放的觀和解讀世界的角度,避免是用我們固有的感受方式,來取代孩子新鮮自由的天性。

四、提升一個逼格檔次,讓孩子多多欣賞藝術大師的畫。

如果你看一個藝術作品,或者看一個影像很多遍以後,你就會對它有熟悉感。就像你不停看到一個東西,比如說日曆上有一些畫,或者日記本的封面上有一幅畫,你經常可以看到,看過很多遍之後,慢慢就融入你的血液當中就成為你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你就會了解它,慢慢喜歡上它。

孩子也是一樣,我們多讓他接觸到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可以通過優秀的藝術書籍,這樣我們就把藝術和藝術大師請進家裡頭來了。孩子從小接觸這樣的環境,就會讓他以後去畫廊、藝術場所參觀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很奇特,就會覺得非常自然的一種生活內容,像你去購物一樣,生活很自然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能把藝術真正成為讓孩子受到啟發的媒介,帶孩子玩一些藝術方面的活動,同時也讓我們通過藝術的接觸,孩子和我們都會慢慢熏陶成一個很有創造力的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英國非常重視美育教育,美術和音樂課占的比例都比國內大的多。我們有沒有想過英國為什麼要這麼重視美育教育,在讀過《優秀的綿羊》我才了解到:藝術會讓我們看到真實的內在,這個內在不是指人,而是指個人慾望。藝術讓我們學會如何待人處世,認識我們到底是誰。了解到這一點,我有種撥開雲霧見天明的感覺。


藝術培養無處不在,先從這三件事做起

藝術一直是我非常看重的東西,我不希望葫蘆成為藝術家,但我希望他成為一個有藝術感、內心有豐富情感流動的人。

蔣勛老師在《美是最高信仰》談論起高才低能的孩子,他把這個原因歸納得很透徹:我們的孩子,在大環境里淪為了訓練機器,而對人,對人性他太陌生,完全不懂得感情是什麼。

藝術是拯救。懂藝術、懂美、懂溫柔的孩子,不管以後成就如何,在自己的一生中,是拿到了一個武器的,這個武器,就是安撫自己的孤獨。

但問題是,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談起藝術,接觸到藝術呢?我也不是專業的,我按照我的理解,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與他像大人一樣,民主地談論藝術

當孩子在生活里接觸到藝術概念的時候,我對他從不含糊其詞,總是鄭重而認真地告知。

有段時間,我為一本日系美學生活雜誌《樂活LOHAS》做封面撰稿人,每月收到樣刊,這是針對白領和中產的雜誌,我發現葫蘆一頁一頁地翻,看得津津有味。他問我,媽媽,這個凳子怎麼這麼美啊?我看了一眼說,哦,這個是巴洛克風格,你居然喜歡這個?我以為你喜歡簡約風格的,跟你的原木小床一樣。

然後我抓住機會解釋了一下巴洛克這個詞,原意是「不圓的珍珠」,是奢華,想像力、很自由的感覺。

今年,我們在廈門旅行,我和他爸爸想去喝酒,就帶他去了和平碼頭一家酒吧,不一會他很煩躁,說走吧,這裡太吵了。我們立刻換酒吧,然後他終於也可以安定下來,陪我們吹風。他說,媽媽,這個音樂好聽。

我說:「恩,剛才那個音樂是輕搖滾,會比較躁動;現在你聽到的,是薩克斯和鋼琴曲的現場伴奏。」

然後,我帶他到表演台,看了一會演奏,他提出了一些問題,鋼琴為什麼有黑色和白色的鍵,我立刻拿出手機百度,相對嚴謹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我知道看到這裡,大家會很疑惑,跟孩子說那麼清楚,有什麼用呢?他還小,理解不了啊。

是的,我會說出,風格、作者、流派這些辭彙,然後解釋給他聽,就像跟一個小大人在對話一樣,絕對不忽悠他。

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沒有接觸一個理論,小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不要跟他說鴨鴨、貓貓這些疊字,按照大人正常的語序教即可,因為孩子是白紙,大人教什麼,他的理解力就會到達那裡,接受什麼。

也正因為此,多語言環境家庭的孩子,經過短暫的混亂後,還是會自然接受多語言,因為父母給出的世界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樣子。

藝術也是語言體系,只要父母引導的方式真誠,孩子完全可以正確接納它,用相對嚴謹的語言,是幫助孩子正確構架藝術理論基礎。

一定要相信孩子們,不要害怕他無法消化。孩子會像儲存唐詩宋詞一樣把這些東西留在心裡,人生終有一個時刻明白這些東西蘊含的感情,懂得去欣賞它們。

把握一切機會,進行日常藝術思維訓練

藝術不是非要去大山大海、廟宇高堂才存在的東西。只要有心,平凡生活里,藝術無處不在。

葫蘆半歲的時候,我就買了杜萊全套繪本,這個繪本挺有意思的,顏色會生孩子,形狀會有情緒,重點,可以玩起來。晚上關上燈,拿著手電筒對著繪本的鏤空,投影在小小的房間,是葫蘆的驚奇時刻。

藝術教育的一個意義,就是給孩子多重感官,豐富地體驗自己的味覺、觸覺和感覺。

再大一點,葫蘆有了很多玩具,他不願意收拾,我乾脆啟發他玩具混搭。樂高小人坐在蘭博基尼電動車裡,碾壓過了托馬斯軌道;盧迪海洋球,被他整齊排進禮品盒,變成同狀不同色的球組合,他說,這是波普藝術。

他有一個塗鴉毯,沒人陪的時候就自己畫,永遠都是圓圈、線條、有的時候是很多叉,我猜,跟他那天心情有關係,不過我從來沒有拿個什麼繪本讓他臨摹。

藝術教育的第二個意義,鼓勵孩子自由發揮,表達自己。

藝術教育的第三點,激發想像力和共情能力。

睡前故事接龍是我和葫蘆最喜歡的遊戲,我覺得它充分激發了孩子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每天晚上我們躺在床上,關了燈,開始胡亂命題,講天馬行空的故事。比如,昨晚我家第一次開空調,我說,葫蘆講個空調的故事吧。

他說:「有一個空調,在春天他很孤單,沒有人理他,夏天,他終於開始工作了。」我問,「那他工作得開心嗎、順利嗎?」葫蘆誇張地回答:「不啊,他發現好冷啊!一開口說話都是冷氣,他一下哭了,眼淚也凍住了,好孤單啊!」

把冷和孤單聯繫在一起,這就是藝術的通感,沒有人教,孩子自己就流暢地表達了出來。通感能力很重要,日本人常說的「一個人是否會閱讀空氣」,就是說,一個懂共情的人,才會體貼、謙遜。

藝術訓練無處不在,不需要道具,就看家長有沒有用心。

營造良好氛圍,把藝術生活當家庭傳統

父母對孩子是談不上真正的教育的,更多的是影響。我和葫蘆爸是普通人,我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我們更多的是營造一個氛圍,就像提供一塊土壤,然後跟種地一樣,七分靠等待。

我們制定了家庭小計劃,一年必須帶孩子旅行三四趟,一個月必須看兩次戲劇、電影、展覽。

(今年3月,葫蘆在京都遇到街頭藝術家,主動上前配合完成了表演)

這個事情嚴格執行的結果就是,葫蘆三歲,已經可以在電影院很安靜地看完一整部電影;在看戲的時候,也不會大聲喧嘩,很有禮儀。

去經歷這個過程,不是為了獲得文化的優越感,也從來沒有讓他歸納過什麼感想意義,只是幫助他建立一種生活秩序,讓文化生活變成像穿衣、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事。

我們讓孩子去了解藝術,不是為了培養一個藝術家,而是讓孩子在綿長的生命之中,孤單的時候,有取暖的火;困惑的時候,有求索的路;低谷的時候,有排解的茶。

最後,我想用一個讀者的留言,來結束這篇文章。因為她寫的真的太好了——

「有一天我給三歲多的兒子聊起性別的話題,有一句話這麼說,你長大了,樣子會長得像爸爸一樣,心裡會長得像媽媽教你的一樣。他抗議說,心裡會長得像自己一樣。」

我們為什麼跟孩子談論藝術?

因為藝術是風和雨露,而我們,只是麥田的守望者,默默注視著,見證孩子的心,慢慢長得像他自己的一樣。

(文章來自考拉優教)


我覺得可以讓她|他多去看,多聽,設計展,藝術展。潛移默化地學習一些藝術知識,並不一定以後從事這一樣,但會對她的審美產生很重要的影響,當然必要的物質基礎是需要的。但更多的是父母的時間,你可以在春天時候,帶孩子去野外看綠芽抽出,和不一樣的樹葉生長,了解自然的形態美,你可以去適合戶外播放應景的音樂,培養孩子的場景感。

當然父母的提高也是必須的。平時可以多收集一些藝術設計信息,去看看一些藝術網站。偏藝術點的藝術中國:藝術中國_中國藝術官方門戶網站。國外有一個圖形藝術網站DeviantArt - The largest online art gallery and community,我常去。還有個設計藝術綜合網站,www.sixmins.com,比較全。也可以多去一些藝術大學的網站看看,如中央美院,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等等。


培養藝術潛能,首先要找到寶寶的藝術敏感點,然後再為寶寶的藝術發展提供環境條件。其次就是要注意培養藝術潛能不等於技能技巧的訓練。有的父母往往追求寶寶藝術成果的體現,如會彈幾首曲子,會畫幾幅畫等;有的甚至過早追求過級考證。這些不僅不利於寶寶藝術潛能的發展,而且使寶寶失去了對藝術的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專欄裡面有更多的育兒知識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推薦閱讀:

如何引導兒童看書喜好?
如何向3歲小孩解釋「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
如何讓孩子懂得感恩?
哪些古人的畫適合初學者臨摹?
做回道德帝,現今的網路環境是不是根本沒有考慮過有兒童未成年人?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