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的發現會讓天體物理專業火嗎?

如題,各位業內人士及愛好者各抒己見,引力波的會不會讓物理學中比較冷門的天體物理方向火起來?怎麼火?

或者是會帶動物理學哪些領域的發展?

題主一方面很好奇這個問題,另一方面我本身也是物理專業的在讀本科生,正在考慮方向問題,也參考參考。


去年到今年,連著有數個天文領域的大新聞爆出,帶動整個社會對天文話題關注度的顯著上升,這一點做天文科學傳播的人士感受都非常明顯。去年以來,我個人感受非常明顯的是開普勒發現「第二地球」、火星發現液態水、引力波發現被確認三次,我在知乎的單日漲粉數分別是大約1800、900、1900。這幾次事件都在全社會製造了數千萬乃至以億計的展現量,成為全民性話題,天文熱點事件以這樣的頻次和強度在社會上呈現,以往是罕見的。

實際上歷年天文熱點事件都會鼓舞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學子走進天文專業(或至少成為天文愛好者),當年馬化騰都在哈雷彗星回歸的感召下差點入天文坑。以他的智慧跟勤奮,當時真去了南大天文系的話,現在也該是國內有影響力的天文學家了。我相信在近期的輿論氛圍下,會有不少學生選擇天文專業——尤其是是在近幾年全國多所大學紛紛設立天文系,迄今已有十二三家大學開設了天文系的情況下,在大學學習天文專業的門檻比以往已經降低很多了。

另一方面,國際上的天文科學進展肯定會為國內天文學界爭取經費帶來口實,給國內科技政策制定者帶來壓力,從而會通過一些我也不知道的方式影響國內科研經費撥發的方式。這對天文界一定是利好,硬的方面會幫助中國上馬更多天文設備和項目,軟的方面會給人才培養、科研教學崗位的增加提供支持。

具體到引力波帶來的影響,可以參考這段話:

天琴計劃主要將分四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完成月球/衛星激光測距系統、大型激光陀螺儀等天琴計劃地面輔助設施;

第二階段完成無拖曳控制、星載激光干涉儀等關鍵技術驗證,以及空間等效原理實驗檢驗;

第三階段完成高精度慣性感測、星間激光測距等關鍵技術驗證,以及全球重力場測量;

第四階段完成所有空間引力波探測所需的關鍵技術,發射三顆地球高軌衛星進行引力波探測。

完成全部四個子計劃,大約需要20年的時間,投資大約150億。

題主感受一下這是多少人的飯碗。這還只是一個項目。

當然中國經濟稍微有點不景氣,科學領域的投資是不是能保持過去十年間的高速增長,還有待觀察。天琴這麼個大項目一下吃掉這麼多預算,會不會招來天文界分不著這杯羹的人群起反對,能不能順利推動,這都有待大人物們在幕後進行博弈。且走且看。

=========廣告==========

幫助更多青少年與天文學人產生連結,隨時了解高大上好玩天文活動信息,敬請關注「青年天文教師連線」微信公眾號(TeachForAstro):

http://weixin.qq.com/r/KUnZwS3E2XCmrWmi9xw7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是誰都能學,該學的都會去學。


屠喲喲得到諾貝爾獎會導致生物專業火嗎?


看到天體物理想到的還是Raj的我可能想學也學不會。


談什麼學生的興趣、從業者的奉獻都沒用,都是畫餅。直接告訴我能拉來多少錢投入就可以了。

錢多自然火。

一分投入一分產出,科研這玩意兒,最可能多投少產,極少有少投多產。

痴迷於什麼多快好省的,經濟上還可能藉助奴隸制混一混,科研上門兒都沒有。


不會,頂多科普讀物和三體再火一把。


覺得只是因為最近什麼都能火,以前也有很多重大發現但是並沒人知道,感興趣的自然會學,不感興趣的引力波也波不到他


在國內這個大環境下,不會有多火的可能,你自己想想現在人們普遍的價值觀是怎樣的,是去學掙錢快的專業呢還是做比較苦逼的研究?當然這裡不分對錯,主要看個人愛好。


不會。因為無法快速變錢。


你們想過今年高考學生的感受嗎


我跟你說,理論物理,天體物理方面的人才早就供大於求,嚴重超編了

火了有啥用?培養出一群準備改行的天文人才?


應該是引力物理吧,不是天體物理。不過老一代的幾個搞引力物理的學者退休後,我國引力物理已經斷層了。


看過一個微電影,叫《星空日記》


不會。


呵呵噠,北大南大這種名校,天文班連三分之二的人都不會繼續學天文,一般人也就是嚼嚼舌根罷了


牛市會讓金融專業火么?熊市會讓解剖專業火么?


會的,但要等到下一代,這一代沒啥戲。

倉廩實而知禮節,一失足而知榮辱。不,衣食足。

學術研究雖然不是貴族的專屬,但貴族出身更適合搞科研。

目前中國還沒多少貴族,等到貴族多了,科研就能搞起來了。

譬如即將成為貴一代的我打算生四五個孩子把他們一股腦都送到MIT去讀書,成績不好去不了就踢他們的屁股。教育我也要親自抓,教師也沒幾個貴族出身的,教學能力有限,還得我這個當年的學霸親自上陣。

其實實話雖然難聽但確實是那樣,窮逼搞啥科研嘛,努力掙錢打造經濟基礎才是正途,要不當了教授也是老想著灌水撈錢。不是貴族出身的情況是有,比如陳景潤等,但要考慮普遍狀況嘛。


推薦閱讀:

大牛們,你們寫論文會「偷藏一手」嗎?
各位醫生和科研工作者穿著白大褂如何上廁所的?
生物信息學領域有哪些牛刊?
如何評價深度學習文章平台Distill?
你所在或了解的領域有哪些技術上不是很複雜,但創意非常好,很有原創性的研究?

TAG:科研 | 物理學 | 天文學 | 留學生 | 天體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