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提高學習專註度的方法?

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


謝邀。

其實我個人覺得通常內部干擾更麻煩,就是自己內心的干擾,不過你既然沒提,我們就只說外部干擾好了。

有些方法和時間管理法有一些關係,如果想了解更細緻,可以去看相關的書。

簡單來說,就是:

(1)學習的時候,關掉手機。

對於現代人來說,光是關掉手機,就已經斷絕掉了一半的外界干擾了。

(2)告訴別人自己要專心學習,那麼有些人會配合你的。

(3)選擇相對封閉的環境,比如去圖書館就比在寢室學習更好。

……這些大家都會提,而且也比較好懂,我就不多說了。

如果是大學生,或者工作以後的人,那麼一個麻煩的干擾源是「電腦」。

就像我現在這樣,有時候工作著工作著,就莫名其妙的點開了一些網站,知乎什麼的,然後就被這個邀請所「干擾」了。

斷網神馬的,不現實,因為工作需要用到網路。

這個我也沒有辦法完全消除掉,不過只要能夠控制在某個範圍之內就可以了。能夠保持80%以上的工作效率,我覺得就已經滿足了。

(就像我把回復這個問題的時間放到了所有今天該做的事情做完之後。如果沒有做完工作,那麼坦白說回答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屬於很次要的事情,我很可能延後,或者乾脆就不回復了。)

我講兩個我自己認為很重要的的個人體會:

(1)如果遇到「不可抗干擾」,那麼就接受之。

這點很重要。不管我們如何安排,總會有一些干擾是不可抗的。

比如你是學生,正在自習,本來打算突破自己的某個弱項,但忽然數學老師推門進來,說:「同學們,我們這節課考個試。」

或者你正在工作,集中精力構思某樣任務,忽然領導過來了,說:「小張啊,去把那個什麼工作做一下的。」

再或者你周日正在家裡學習,但樓上卻開始裝修廚房,聲音很吵,你為了鄰里關係不好意思張口。

這些事,都是「不可抗」的。

對於這種事情,首要的就是判斷自己能否「拒絕」,如果發現不能,那麼立刻要在內心接受之。並且要給對方的行為「合理化」。以消除自己情緒的波動。

——事情本身的干擾,往往比不上自己情緒的波動所帶來的干擾更大、更持久。

比如老師佔用自習課考試,你如果說敢不做題交白卷,那你就交,但如果不敢,那麼就服從,如果自己內心「不爽」,那麼就想:「數學老師也挺不容易的,估計這套卷的內容還是蠻重要的。萬一這裡面的題目高考中出現呢。」

總之,要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這樣,這個考試完成之後,你接下去的任務仍然可以比較順利的完成,不至於造成連環的損傷。

(我記得好像《學習之道》裡面提到過,有個叫做「漩渦」的,就是類似的一個體會。)

只要內心不亂,其他的事情就好說。

那麼,怎麼控制自己的計劃呢?

①開始制定計劃的時候,就要預留一定的餘地。

②計劃是用來引導方向的,並不是拿來一定實現的。

所以,只要大局把握住就可以了。

我高考前的計劃,TM的沒有一次實現了的,每次都定高了,而且每次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干擾、想不到的事情,不過,只要方向正確,最後的結果都挺不錯的。

PS:其實制定計劃時目標過高並不要緊,關鍵是要知道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法。

很多人都死在這上面了,而不自知。

(2)鍛煉自己的「鈍感力」。

其實很多「干擾」,只有你注意到它的時候,你在意它的時候,它才是干擾。

否則就不是。

比如,我曾經和某個同學在教室裡面學習,外面有小孩在鬧。

說實話,我開始都沒有注意到,因為小孩雖然在鬧,但還沒有到影響生理的地步。(如果是飛機起飛,那麼其分貝是會影響到人的生理的,這是有研究的。)

但這個同學就受不了,跑出去大喊那些小孩:「QNMD,一邊玩去~」

當他喊完這句話之後,我才注意到外面有小孩。(小孩其實是在樓道的另一端)

他這麼喊,內心是肯定靜不下來的,即便外面沒有小孩鬧了,他也學不下去了。事實上,他當時的狀態,連外面的鳥叫也開始讓他心煩意亂了。

我高考前神經衰弱,稍微有一點響聲,就睡不著覺。在家的時候常常因為被吵醒而發火。後來去了大學,就不能隨便發火了,於是就告訴自己:這正是一個好的時機,可以鍛煉我的鈍感力。

上床了,睡不著就眯著,有時稍微練習一下冥想,開始不大習慣,還是睡不好,久而久之,外面說話,只要聲音不是太大,我都能睡著了。

其實你看,本來說是「外界干擾」,結果說到後面,我又回到了「內心」了。

為什麼呢?

因為外界的「原因」和「方法」好找,但往往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我們只要想一想外界的干擾源是什麼,常常自己就能想出來方法了。只要內心不亂,其實方法1、2、3……都很容易想出來的。

比如,某人遇到某事(干擾源),心情很煩躁,我問他: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遇到這種事情,你會建議他怎麼做?

其實也就無非那麼幾種處理方式。

人常常是被情緒所蒙住眼睛。

比如我自己第一次參加高補的時候,旁邊坐著一個體育生的女孩,她整天不上課,去訓練,然後自習課回來後就找四周的人說話。

我開始還應付兩句,到後來就直接跟她說了:「你找別人聊天吧,我要學習了。」

結果把她得罪了,此後再也沒有給過我好臉色看。

幸好她每天都要去訓練,基本不回教室,所以我還能忍受。而且後來來回輪座位,就和那個女生「分手」了。

如果不是這樣,我可能就會跟班主任提出來換座位了。

但是,當時的那個班級,補習班,紀律特別差,自習課常常全都是說話聲音,我坐在前面,其實紀律相對也還算好。

有一段時間,我前面的女生,和我後面的女生說話;我左面的女生,和我右面的女生說話,中間坐著我這麼一個「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勁的做題。——這還是班級的前面,而且這幾個女生說話還比較收斂,可想而知如果其他地方是什麼樣了。

這種環境下,我怎麼辦呢?班裡就沒有更好的地方了。我能怎麼辦?

換班?別逗了,一個補習班的學生,換什麼班。

我只能是獨善其身,自己悶頭做題而已。

就這樣,過了幾天,我被班主任叫到辦公室,班主任問我:「××說你影響她學習了,要求把你換走。當初看你態度誠懇,才收了你進來,你怎麼能影響其他人學習呢。」××就是坐在我周圍的四個女生中的一個。

當時我直接楞掉了,我沒有想到我悶著頭學習,居然還「影響到她們的學習」了。

我跟班主任說:我沒有,不信你去問其他同學去。

其實每個人的學習態度,班主任也能看出來的。所以班主任也就沒有再提這件事了。

我回去之後,仍然是和以前一樣的態度對待他們,也包括那個女生。

為什麼我能做到這一點呢?其實不是我情商高(我被公認是情商很低的人),而是因為我當時要參加高考以改變人生命運,我不會在這種小事處和別人糾纏。

蘇軾有一段話,我一見鍾情,深愛不渝。

他說: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專註一定得沒有任何能分散你注意力的事物。

所以,買一個主動降噪耳機,讓你隨時處於安靜的環境,很有用。

別信邊聽歌邊做事情會更有效率。聽歌時就要專心的欣賞歌,哪有其他精力去做別的事情?

訣竅:一次只做一件事。


愛好,興趣,學進去就好了。


最近熱播的青春劇《夏至未至》勾起了很多人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看著劇中陳學冬和白敬亭飾演的兩位學霸男孩,我不禁想起了高中時代,班級里就是有那種明明沒怎麼看書學習卻次次考試優秀的學霸存在,讓日日夜夜猛啃書本然而考試成績一般的我們情何以堪。你周圍是不是也有這樣輕輕鬆鬆就能考出好成績的學霸呢?

不僅學生時代如此,步入社會的你有沒有發現職場中也存在這樣一群「大牛」?他們不僅在自身行業碩果累累,而且一不小心就成了斜杠青年,管理公眾號、線上辦微課,線下辦講座,還能出書。而我們每天被郵件、微信提醒、電話、會議打擾不斷,一天忙活下來累得像條狗,卻感覺做了的事情沒結果,沒做的事情一大堆。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人與人的差異咋這麼大呢?別急,我們先看下面這個公式。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註度

這個公式是卡爾·紐波特在他的新書《深度工作》中提到的。其實這個公式對於學習產出同樣適用。看了這個公式有沒有明白一點點為什麼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低,產出結果少?關鍵就在於專註度。

1、你的時間被碎片化了嗎?

處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喜歡標榜自己很忙,卻忙不出個所以然。那是因為我們忙於回復郵件、刷朋友圈、回復微信消息,被工作中各種突髮狀況圍追堵截,忘記了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智能手機是一把雙刃劍,讓消息的傳遞更加快速,讓人們之間的聯繫更加順暢,但是也讓我們的時間碎片化了,無法集中精力進行高效工作,也就是處於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的浮淺工作狀態。

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而且容易複製。

本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家。深度工作的說法是他的首創。大學畢業之後十年的時間裡,作者出版了四本書,獲得一個博士學位。發表同行評審學術文章的頻率也很高,還受聘於喬治城大學成為終生教授。作者說他取得了這麼多的成就,但不是通過加班來換取的,恰好是用他在這本書中所闡述的深度工作的方法。他每天的工作都圍繞著精心挑選的深度工作展開,確實無法避免的浮淺活動拆分成小塊兒,在日程的間隙完成。每天3、4個小時,每周5天沒有任何打擾精心安排的專註工作,帶來了很多有價值了產出。高效率的工作是做著擁有更多的,業餘時間用於好好享受生活,陪伴家人。

深度工作(Deep Work)無干擾的狀態下專註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2、為什麼要進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假設。深入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其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夠培養這項技能,並將其內化為工作和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雖然作者非常坦誠地告知,深度工作並非適合所有人。比如公司高管、某些類型的銷售人員、說客。但仍然不能忽視深度工作的重大意義。商業作家埃里克·巴克將深度工作稱為「21世紀的超級力量」。

首先,在這個社會,你無法學習,就無法成功。學習就是一種深度工作行為。深度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快速學習複雜技能的藝術。培養這種能力,可以避免我們由於技術革命而被淘汰。

其次,深度工作讓我們輕鬆面對外界干擾,帶來創意和效率,進行高效工作。

最後,深度工作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而心流能夠產生愉悅,讓我們更加有成就感。掌握了深度工作的方法,你將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你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3、深度工作的六大培養策略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第一部分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客觀地分析了在新經濟形勢下實現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根據他自身經歷和大量實驗數據調查結果,系統地傳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深度工作的具體策略,如深度工作的六大培養策略、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遠離社交網路、 摒棄浮淺等。對於比較重要的深度工作的六大培養策略,我繪製了如下的思維導圖以供參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是這樣理解的,你沒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後分拆成一小個一小個的階段性目標,就一定會懈怠,一定會憂慮。所以要提高專註度,最重要是想好自己要做什麼,然後分拆成小任務,沒完成一個小任務就獎勵一下自己,保證正反饋。


對於學習,不能目的性太強,

但是要有目標,提高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把強迫自己學習變成由於學習內容吸引主動的進行學習

這樣就不會有不專註了


推薦閱讀:

向日葵如何成精?
年輕人沒有一技之長所以想學東西,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這時候需要做些什麼事情?
如何快速學會自行車?
如何做到精深練習?

TAG:學習 | 技能 | 專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