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之外,香港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電影節?它們的業界影響力和質量如何?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城市發現·香港,更多香港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個我們HO,先從定義上來梳理一下。香港金像獎不是一個電影節,它是一個工業獎,很多設置都參考了工業獎的典範-奧斯卡。電影參選的條件裡面很重要一條必須上映。它的評選過程也很注重整個工業的價值觀。比如要拿最佳導演獎,香港電影導演會的會員們,他們的投票,對這個獎的歸屬幾乎起很決定性的作用,最佳攝影,那麼同理,票的權重很大部分來自香港電影攝影師協會。當然,影評人的投票也有用,前提是,只要你是金像獎協會邀請投票的會員。在整個頒獎期間,協會是不會特地向民眾開展入圍作放映的,他們只是收集業內意見,然後總結結果,並頒發。
可電影節不是。比如常常有人拿來和香港金像獎相比的台灣金馬,看似兩個相近,實際上差很遠。金馬的評審人數相對金像獎來說,少太多了,幾乎是一種審美意見的收集。金像獎幾乎是集結電影工業裡面幾個大工種協會的專業意見,金馬獎只是每一年邀請一些相關的工作者和影評人,來密集看片,密集討論,得出結果,頒獎。這個流程,和康城(內地名戛納),柏林,威尼斯類似。他們希望吸引每一年的文藝片,以及注重電影文本質感的片,參與進去,不見得要公映,(甚至很多電影根本沒法公映),它只是一群人集中在一起,邀請每一年的一些電影來舉辦展映,選出結果的。歐洲的三大影展更可怕,他們甚至要求,如果你要參選,就必須在影展首映。當然因為他們是頂級影展(電影節),電影人和電影公司都願意這麼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很多個層面來討論了。
我們可以分成幾類:評選但不展映的獎,評選又展映的獎,展映但不評選的電影節 來討論。
評選但不展映的獎,每年可以當作香港金像獎前哨戰,其中有導演會頒發的獎項。這個獎不太開放給公眾,是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每一年的聚餐時頒發的,其性質是導演協會的會員投票選出當年他們認可的最佳導演,最佳新演員,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影片。剛才講了,導演會的會員,也就是金像獎投票的會員,而且在最佳導演這個類別佔比重很大,所以基本上他們頒發的導演獎,八九不離十就是當年的最佳導演。同理有編劇家協會的最佳劇本,他們也是聚餐時頒發。這些獎項雖然沒有那麼正式的頒獎典禮,但是傳媒仍然有機會獲邀參加。
另外反其道而行之的,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每年頒發的獎。評論學會的會員都是影評人,(他們是真的影評人,不會寫槍稿,不會做水軍,不收紅包)也許觀點和普通觀眾就不太一樣,他們特別注重電影的文本,導演的思考,劇本的寫法等等,所以他們的選擇相對來說,是香港電影類獎項裡面即本土,又文藝的。(這文藝不等於清新,大家可以搜索一下過往他們的頒獎結果)。這個獎很特別的一點是,並非採用報名制,是會員們主動從每一年的發行名單中逐個討論,逐個投票的,因此相對來說,每部電影的機會比較均等。工業獎項,大作還有注重宣傳的電影永遠機會更多一些。
對想了解香港電影的一般觀眾和愛好者(是啦,我知道數量不多)來說,知道這幾個獎項的提名,足夠你把每一年值得留意的香港電影都看到了。還有一些獎項,也有紅毯和明星訪問,及頒獎環節,相對來說也許都有人為因素,如果你喜歡明星,喜歡娛樂圈八卦,也還是可以都關注的。那些獎項都會有大明星入圍,你注意到一定不難,就不再挨個挨個說了。
此外,也有一些完全不商業的獎,我隨便提一個,比如香港藝術發展局做的鮮浪潮短片獎,是鼓勵香港本地年輕的影像創作者參加的,那些短片很難會有公開放映的機會,至少內地能看到的機會相當相當少,入圍作品會上傳到Youtube,但這個網站內地不存在嘛。
另外,香港電影投資會,每年會召集大家投劇本參選(HAF),以鼓勵本地+東南亞地區的劇本創作,很多編劇想寫不是很商業化的故事,或者故事一時沒有足夠的資金開拍,都會參加這個獎。這個獎入圍的劇本,日後很有機會拍成電影,不過,基本從入圍,到拍成電影,歷時四五年很常見,比如2015年放映的《哪一天我們會飛》和《踏血尋梅》這兩部戲,都有明星擔綱,(比如且不限於:楊千嬅,郭富城,)這兩個劇本都有入圍香港電影投資會的HAF電影項目,哪一年入圍的呢?2011年。
又評選,又選映的影展,有亞太影展。不過這個獎的提名範圍比較廣,選拔規則比較難以量化,對工業沒有什麼太多指導意義,不過因為名字歷史悠久,所以還會繼續辦下去,不過已經不是五六七十年代那麼重要了。
對影迷來說,香港真的是大中華區的一個福地。沒有審查,每年大大小小放映的電影節數不勝數。最大的應該是香港國際電影節,它的放映影片之多,幾乎是香港之最了。三大影展每年的贏家,以及年度修復的經典電影,都可以在這裡看到。每年電影節主辦方都會出一本放映節目手冊,基本就和一本雜誌一樣。在電影節的那段日子裡(三四月),影片是密密麻麻上映,可以把你看到虛脫。如果你是上班族,是絕對沒有可能看完香港國際電影節當年的所有節目的。不只因為片多,而且很多放映時間可能互相影響,每一年拿到電影節手冊,我都要花兩個小時安排電影節的行程。最後往往只能看十部左右。
其他還有各個國家在香港的文化機構或使館,為了宣傳自己文化發起的電影節。比如法國文化協會在每年年底(就是現在啦!)發起的法國電影節,今年選了六十部法國片來放映(但這個比起香港國際電影節還是不夠,可見國際電影節片該有多麼多!這幾年平均每年200-300套電影),除了年底,每年五月還有一個French May,不只電影,還包括音樂,美食,展覽,五月的電影數量相對比較少。同理當然還有德國電影節,義大利電影節,西班牙電影節。由於產量問題,這些電影節每年的片量就少一些,十幾二十部不等。
當然也有注重亞洲電影的電影節,也是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辦的,叫做香港亞洲電影節(巧不巧,也是現在)主力邀請每年亞洲各國的電影參與,量比歐洲各個組織辦得大。此外還有夏日電影節,動漫電影節,紀錄片電影節(似乎有好幾個),LGBT電影節,猶太文化電影節等等。感覺要總結完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務了。大致如此先,我想想有沒有遺漏的地方。其實香港有一個很重要的影展:ifva, 全名叫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是一個挖掘新導演的重要地區影展。甚至可以誇張點說,沒有這個影展,我們可能失去了一些重要的電影作者,他們將會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這個影展偏重支持一些有突破或實驗精神的短片,到底他有沒有我說的那麼誇張重要呢,我們來看部分的歷屆大獎得主:
歷屆得獎名單 — 第二屆 ifva 比賽
大獎
《美麗的魂魄》/ 余力為 / 16mm / 46′劇情組
金獎
《獨白》/ 周隼 / VHS / 20′《小山回家》 / 趙澤標、賈樟柯 / Beta / 57′後來余力為成了賈樟柯的攝影師,賈樟柯也是在這裡獲得了廣泛關注,讓人知道電影還能那樣拍。
歷屆得獎名單 — 第五屆 ifva 比賽公開組優異獎
《暑期作業》/ 彭浩翔 / 35mm / 11′《青梅竹馬》/ 黃精甫 / Beta / 57′《美麗生活》/ 吳煒倫 / Beta / 22′《愛的教育》/ 林奕華 / DV / 47′《阿偉與婉芳》/ 黃修平 / DV / 4′1999年,彭胖子還沒出名,黃修平距離拍出自己的成名長片《狂舞派》還有10年,然而他們共同出現在了這個影展。彭胖子也憑這個片一炮而紅繼而拍了處女作《買兇拍人》,黃修平隔年憑另一部電影《燦若繁星》拿下大獎,開始在工業里小有名氣。歷屆得獎名單 — 第九屆 ifva 比賽亞洲新力量組
影評人大獎
《Crammed》/ 嚴世龍 / Beta / 11′
《暫時停止》/ 施君涵 / DV / 26′《I Will Follow You》/ 植松淳 / DV / 40′《茉莉花海灣》/ 翁首鳴 / DV / 18′《回家看看》/ 應亮 / DV / 28′這一屆淘到了應亮,他是誰不方便多說,呵呵。他也表示香港之旅改變了他的很多想法。
然後我們跳過,看前年的歷屆得獎名單 — 第十九屆 ifva 比賽亞洲新力量組金獎酥油燈
胡偉 / 中國 / 15′ 00" / 藏語對白,英文字幕一位行走江湖的攝影師,使用不同的背景拍攝西藏遊牧民族。不同的家庭站在具異國情調的背景前拍攝,通過不同的照片,攝影師與每一名被拍攝的村民建立獨特的關係。
銀獎Dreams in the Depths
Armin Isarian / 伊朗 / 12′ 18" / 波斯語對白,英文字幕2007 年 6 月,加沙地帶築起了圍牆,數以千計的加沙居民被大海及高牆隔絕了。一名男孩與父親在加沙與埃及邊境的地道下等候來做買賣的人。男孩想要一輛單車,但父親因為他們生活的境況不好,找藉口不買單車。
特別表揚金剛經
畢贛 / 中國 / 22′ 00" / 貴州語對白,中英文字幕陳昇和老歪來到約好的插著木樁的河邊等「花和尚」,木樁上刻著《金剛經》。陳昇猜想風吹過的時候,四周將得到超度。
第一部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短片5強,特別表揚的畢贛後來拍了《路邊野餐》,這也是他其中一部開始獲得關注的短片作品。
當然這些影展對於導演未來的發展有多大影響永遠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只是能淘到這些影片就已經很厲害。這只是一小部分比較有國際知名度的,當然還有不少從這個影展走出來成為香港行業中堅力量的導演。這個影展相對來講每年的選片質素都很高,有的在歐洲三大入圍甚至得獎的短片都不一定能擠進來。
這個真不太清楚
這個不知道了
還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呢
推薦閱讀:
※去dreamfighter國際義工或日本農場項目的感受,急諮詢?
※在香港開公司賬戶要注意什麼?
※香港用地異常緊張,為什麼不要求大陸派天鯨號與天麟號過去填海呢?
※「香港人,忍夠了」的大幅廣告,體現了大多數香港人的觀點嗎?
※香港確實給了內地很多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