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有可能在本世紀追上中國嗎?為什麼?


當然有可能,但追上中國不取決於印度,而是取決於中國是否內部出現問題。

離本世紀末還有80年,一個國家出問題,20年時間足夠毀掉一個大國。

看看前蘇聯就知道,如果1940年代,問一百年內中國經濟能否超過蘇聯,會有99.9%的人認為不可能,但僅50年蘇聯自己崩潰了。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所以,我們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


印度的外部環境總是比中國好:跟美國、蘇聯(現俄羅斯)、歐洲關係都要好於中國。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藍色星球上所有的強權都已經深刻的認識到印度的本質——基本無害

看到左上角那個用大而友善的字體寫的don"t panic沒有?不要恐慌。不要在患上「全面勇奪世界第一恐懼症」的時候還要患上「全面遠遠甩開第二恐懼症」。

我在中印邊境上當兵多年,現在在中尼邊境混口飯吃,我一點都不認為信印度教的國家有可能超越中國,再給800年怕是都難。恐怕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印之間的差距根本就不在工業、經濟、制度這些東西上面,而是在最基本的民族性格上面,這是屬於集體潛意識裡面都算是很基本的東西,還有83年時間讓印度追上中國,我覺得這點時間遠遠不夠。

說白了,就是印度人懶得要死

知乎上有一種否定勤勞、否認勤勞的決定性作用的傾向,好像埋頭苦幹就是錯的,投機取巧才是正道。問題是世界的規律不以知乎眾的愛好而改變:這個世界就是個人勤勞就得到的多,民族勤勞則國家發展快,如果再聰明一點就不得了。

印度人懶成那個樣子,他憑什麼發展?憑什麼追上中國?憑什麼躺著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知乎來給補貼嗎?

印度人的文化里就透著一個懶字,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在拉薩你總能碰到不少文青,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混南亞回來的,只要一見面一天到晚就跟你叨叨印度教文化。我往往就一句話懟回去:印度教教義總結起來就一個字——懶。

拉薩圈子裡都知道一個規律,北漂混不下去就來拉薩漂,叫拉漂,拉漂還混不下去就去加德滿都,叫加漂,加德滿都都還混不下去就只有去印度了,這部分人太少甚至都沒有專屬名詞。

懶,表現在生活上的懶,再有前途收入高的工作,說不幹就不幹了,想怎麼干就怎麼干,老闆說了不算他自己說了算。

懶還表現在精神上的懶,乾脆就懶得思考,不去想工作怎麼做,不去想日子怎麼過,說老實話還沒有現在好多工業機器人干工作用心。

人一懶了就喜歡撒謊糊弄,滿嘴跑火車,不靠譜,不較真。在這種環境里想要找個有點誠信精神的人簡直難上加難,商業經濟體系根本就無從建立。對於壓迫根本就懶得反抗,逆來順受才是美德,你就是把他活活剝削死了也懶得站起來哪怕象徵性的反抗一下。印度獨立靠的是什麼?非暴力不合作?根本就是英國人覺得這幫人太懶了沒什麼用嘛。

我在中印、中尼邊境都見過印度、尼泊爾的底層人民,跟他們經常打交道,這些哥們兒非常的逗比,人也算不上壞,就是讓你透心涼的懶,從裡到外的懶。我在口岸上碰到過一個跑到中國這邊打工的印度人,在一個中國人開的超市裡面打工。我去超市買了一大堆東西,小哥在計算器上裝模作樣的按了幾下,38。我當時就覺得不對勁,不可能這麼多才38塊吧,就站著看了一會兒。我後面另一個顧客也來了,還是裝模作樣按幾下,還是38。老闆娘衝過來一句正宗川罵MMP,一耳光就抽在後腦勺上,當場炒魷魚滾蛋了。原來這位大爺拿漢語說數字,只會說個38,反正也不是自家東西,那就什麼都賣38得了,你買一袋鹽是38,買空了超市也是38。

在邊境上尤其能夠清醒的認識到印度的真正實力,就倆字兒:扯淡。邊境小鎮上中國人、印度人、尼泊爾人混居,一眼就能看出差距來,對待這個世界對待自己的人生在態度上有著本質意義上的不同。

中國人一天都不願意歇著,只要閑著就難受,總要找點什麼事情做心裡才踏實。還特別會動腦子,想盡一切辦法,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印度人、尼泊爾人就完全不一樣,你工具少了一樣對不起老闆你先備齊了工具再開工吧,看這天要下雨了哎呀不行明天再說吧,都是這個樣子。

最明顯的結果就是:漢族小工280塊一天搶著要,尼泊爾印度小工100塊一天根本就沒人用,都是干一樣的活,漢族小工一個能頂三五個。除了扛石子扛水泥包這種根本就不需要智力的活兒,絕對不會有人請尼泊爾印度人干。

經常,你逛遍整個邊境小鎮,一家印度菜、尼泊爾菜餐館都不要想找到。剛開始我還想著邊境上,抬腳過去就是印度,找個正宗印度餐館應該很容易吧,一問當地人,最近的一家印度菜餐館在拉薩,800公里之外。本地人根本就懶得賺錢,非要鳳毛麟角的勤勞人才會想到開一家餐館賺錢,這種人又根本不屑於在你一個邊陲小鎮開餐館了。

兩種文化、兩個世界對比最直觀最實際的地方就是在交界處,多去走走,腦子裡面是不可能出現「印度經濟有可能在本世紀追上中國嗎?」這種略顯奇葩的問題的。

中國境內一視同仁,一個圓圈一個「拆」,說明你到了中國地盤了。這樣的房子,比印度海關大樓還要強。

山那頭就是印度了。

西藏這邊邊境上常見的塔塔車,這個是尼泊爾人的,尼泊爾人太窮買不起東風貨車,只能買塔塔的。這種神奇的車隨時會讓你深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它居然能夠不散架呢?只能解釋為濕婆神附體吧。

邊境上,中國國旗往往意味著靠譜,你大概率不會碰上什麼過於奇葩的事情。

邊境上搞農村電網改造的四川民工們,一天擼下去十來根電線杆子不成問題。

中國這邊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基建,路、橋、房子、電、通信。印度那邊是死一樣的寂靜。

我覺得印度人如果不能拿到外星人的無條件支持,中國人再集體患上懶病,可能本世紀印度經濟能追上來吧。


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但這種可能性正在降低,儘管賬面上看印度的經濟增長貌似很喜人。

這副數據圖想比很多人都已經貼出來了,沒錯,中印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實際上是在不斷擴大的

來源:GDP (current US$)

下面是印度歷年的經濟增長率變化表

來源:GDP growth (annual %)

其實印度在20世紀曾有兩段在世界上最風光的時期,一個是1960年,當時的印度有繼承自大英帝國,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想都不敢想的龐大經濟與制度遺產,還有相對穩定的內外部環境(第一次印巴戰爭已經結束10多年,而下一次印巴戰爭還未到來,與中國尚處在蜜月期,而且得益於不結盟運動,美蘇對印度都是拉攏態度),印度經濟在1960年的增長率一度達到了7%,加上當時印度還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其國際地位舉足輕重,那時印度在世界上的實力恐怕是現在的印度很難比擬的

一個是80年代,即甘地/尼赫魯家族執政末期,三次印巴戰爭已經結束,印度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令外部威脅減輕了不少。核試驗還沒有招致嚴厲的經濟制裁,加上印度軟體業在拉吉夫甘地政策的影響下開始蓬勃發展,到1988年時印度的經濟增長曾經達到了9.6%。而在1982年印度更是風風光光的第二次舉辦亞運會

而印度在20世紀的兩次黃金時期,其整體經濟實力僅僅是略遜於中國,彼時的中國不是受到波高浪險的政治運動影響而增長乏力,就是受到外部威脅的壓力而自顧不暇。再加上那時中國的國際地位遠非今日可比,國內又面臨太多不確定因素,在這兩個時期,印度要想彎道超車一舉超越中國,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然而,印度沒有做到。。。

時至今日,印度已經從當初經濟實力緊跟在中國之後,變成僅僅為中國1/5的地步,被中國遠遠的甩在後面

我知道,一個世紀時間很長,現在我們也只是站在21世紀之初這個時間節點上,未來依舊是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但21世紀畢竟不是20世紀。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極其風雲激蕩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殖民體系崩潰,蘇聯崛起與解體,中國從積貧積弱到崛起,信息技術革命等等,這些歷史性時間都集中在這短短的一個世紀內發生,

你可以對比一下,在2017年這個時間點上去回望2001年那個時間點,與在1917年這個時間點去回望1901年這個時間點,有何不同。1901年剛剛被八國聯軍洗劫後的中國人還在留著辮子供奉著一個朝廷,1917年中國不光帝制結束沒了辮子,新文化運動興起,而且軍閥混戰的大幕已經拉開,而當時攻入北京的八國現在都已經被捲入了世界大戰,而且還有兩個列強即將崩潰,一個列強已經革命變天。而從2017年去看2001年呢?恐怕除了911事件足夠刺眼,除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到世界老二的位置,世界的政治經濟版圖恐怕沒有像20世紀那樣被根本性的改變

這就是21世紀的大體趨勢,世界已經從亂紀元逐步走向恆紀元,世界政治經濟版圖已經基本固化,局部地區的衝突與戰爭僅僅是這個版圖內的局部微調而已,換句話說,蛋糕已經瓜分完畢,分蛋糕的人除了守住並適當擴大自己的份額外,沒有太大顛覆瓜分規則的慾望,而之外的勢力又沒有能力擠進分蛋糕的行列。

在時局動蕩卻又充滿機遇的時代,印度尚且沒有把握住機遇,在今後,趕超中國的難度會越來越大,目標越來越難以實現。能夠回到20世紀那兩段黃金時期,都有些吃力

所以說,印度經濟要超越中國,是有理論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正在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降低


看到評論裡面的垃圾場景真的震撼人心,我就垃圾這一點專門描述一下現在我國農村的垃圾處理的景象。坐標四川一小山村,我們那裡在五年前都是垃圾亂扔,生活垃圾什麼的基本上扔河裡。但這幾年幾乎每個村的道路邊上都隔距離修了垃圾堆放池,然後村子裡面每隔幾戶就會放置兩個大垃圾桶,村民自覺把垃圾扔到桶里,然後村上請一個年老的負責人的人專門負責垃圾的清運,每天往返數十次把垃圾載到大路邊上堆放到修好的垃圾池中。然後鎮上也會有專門的垃圾車每天兩趟沿路清運垃圾池的垃圾,統一載到城郊的垃圾發電廠。就是這樣一點小小的政策,我們村現在山清水秀,河裡基本看不到任何白色垃圾,垃圾發電也較好的處理了難以安置的污染源,還解決了少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真的是一舉多得!!在中國西部山區一個村子都能做到垃圾的生態處理,而在印度呢?


只能說:成也甘地,敗也甘地.

玩經營戰略遊戲,頭開不好,失敗是大多數局的結果.

甘地沒有大他四歲的譚嗣同看的明白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注釋一:甘地是印度教教徒百度百科-甘地

注釋二:印度教百度百科-印度教

注釋三:全球範圍內的暴力-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知乎,好像印度繞過去了.遂了甘地的意.


戳穿印度經濟高速增長的畫皮!

印度的GDP水分極高!

為了提高GDP增長速度,2015年初,印度政府調整了GDP統計演算法,以市場價格而非要素價格作為衡量GDP增長的基準,將基準年從2004-2005年切換至2011-2012年,統計演算法的改變使得GDP增長數字暴增:2014財年的GDP增長數字從原來的增長4.7%調高到了6.9%!無數不明就裡的三哥們舉國歡呼「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中國啦,世界第一啦」 !

印度政府甚至把羊糞牛糞摺合成肥料計算在GDP之內(註:這真不是玩笑),令人大開眼界!這真是名副其實的「牛糞GDP」!

經濟增長了,到底增到了哪裡呢?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就能看出來!吃的豐富了、住的房子變大了、路更寬更長了、出行更方便了……在中國,這數十年的變化莫不詮釋了這一點。

2016年印度的GDP達到了22564億美元,與2005年的中國22576億美元GDP幾乎完全一樣!因此,在印度三哥看來,中國只領先印度11年!無數三哥為此歡呼「印度要超過中國啦」!三哥的這種邏輯比較搞笑,就像「阿里巴巴成立於2006年,2017年我成立了阿里瑪瑪,所以馬雲只領先我11年,11年後我就要超過馬雲了!」

實際的真相如何?我們從GDP的構成: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個層面深度剖析,來看看印度的這2萬億美元GDP的含金量到底如何、其經濟增長的速度究竟如何。

【一】農業

民以食為天,如果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那麼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就是一紙空文、自欺欺人!所以先從農業入手,對比一下中印兩國的農業生產狀況。

中國耕地面積1.282億公頃(128.2萬平方公里)。印度耕地面積1.6億公頃(160萬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是平原),僅次於美國;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多了25%!印度的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光熱條件充足,糧食作物一年3熟,而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糧食作物一年僅1-2熟!印度農業條件好的簡直令人嫉妒,然而真實的農業生產狀況卻令人大跌眼鏡! 先看幾組數據:1949年、1990-2016年的中印糧食產量、人口數量、人均糧食產量:

從上面這個表格中可以發現極為有趣的現象:

【1】從1949年到2016年快70年了,印度的人均糧食產量居然一直沒有達到中國在解放前1949年的水平,幾乎沒人能想像得到! 印度人均糧食產量最高年份的2014年,其人均糧食產量也僅僅200公斤出頭,這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呢, 與最貧困的黑非洲的水平相當!這也直接說明了印度的農業生產水平極其低下。

解放前的日子有多苦,中國人民記憶深刻!可是,GDP「高速」增長了幾十年的印度人民的人均糧食產量居然還及不上1949年的中國,這還是在耕地面積比中國多了幾億畝的情況下!

人均肉類、禽肉、禽蛋、水產品更是少的可憐,看2016年的數據,折算一下,也就是1個印度人平均每個月只吃0.67斤的肉、1年只吃1隻雞、每個月吃1條1.3斤的魚、每周吃1個雞蛋!

更加搞笑的是印度卻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2016年的出口量達到了1000萬噸,同時也是最大的牛肉出口國,一半的牛肉用於出口,2016年的出口量達到了250萬噸!反觀中國,2016年的糧食進口量達到了2199萬噸,大豆的進口量更是達到了8391萬噸,加在一起超過了1億噸!

這就是印度所謂的GDP「高速」增長几十年的成果!增長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食的角度)連解放前的中國都不如!哈哈,是不是很諷刺!

【2】1949年-2016年,中國的人口增長了1.55倍,凈增8.4億人口,人均糧食產量提高了1.14倍,凈增長237公斤;而印度的人口增長了2.66倍,凈增9.6億人口,可是人均糧食產量僅增長了10%,凈增長不到30公斤! 【3】1990年以來,印度的人口凈增了5億,但是人均糧食產量卻沒有什麼增長,一直在人均200公斤上下浮動,也就是說近30年來,印度的糧食產量增長速度已經及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了,這是很可怕的現象!

尤其是2000年來,印度差不多每6年凈增1億人口,30年後最少凈增5億人口,總人口突破19億的可能性極大!因為隨著人口基數的增大,人口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可以預期印度的人口大爆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發生, 所謂的 「人口紅利」就是個笑話!

而印度的糧食產量的增長以1991 -2016這26年為參照,極為不樂觀,30年後總產量能達到3.2億噸就了不得了,每天2頓飯都已經是奢侈!

再來對比一下2005年中國vs 2016年印度的農業GDP以及實際產出情況。

2005年中國的農業GDP為2799億美元,而2016年印度的農業GDP為3046億美元,印度略高於中國!再來看看實際的產出,糧食產量中國是印度的近2倍,肉類為8倍,水產品近5倍,蔬菜近4倍,水果2倍!棉花兩國持平,油料中國的略少,印度唯一有亮點的就是糖類(因為印度的甘蔗種植面積非常大),絕對數量上也就比中國多了1300萬噸!所以雖然2016年印度的農業GDP稍高於2005年中國的農業GDP,但是從實際產出上看,中國至少是印度的2.5-3倍,這還是在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多了幾億畝的情況下!可見,要麼是中國的GDP少報了,要麼是印度的GDP摻水太多!

實在是令人無法想像,同樣是2萬億美元的經濟體情況下,2016年印度的農業GDP還稍高於2005年的中國,但是實際產出卻相差那麼多,這是絕大所數人都想像不到的!

牛糞GDP,名副其實!

【二】工業

工業是國家民族強大的基石,也是強大的農業和服務業的基礎。

1949年中國剛剛建國時,印度的工業實力是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的,主要工業品產量除了煤炭持平外,其他的都遠超當時的中國,粗鋼產量的差距甚至達到了8倍!那麼近70年過去了,情況又如何呢?

印度的GDP構成比較奇葩,明明是世界上最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是其GDP構成卻與發達國家類似,2016年工業在印度GDP構成中僅有14.4%的份額,而且這個份額還在逐年降低,反觀同等體量時的2005年的中國,工業佔GDP比重近一半!

2005年中國的工業GDP超過1萬億美元(2016為45000億美元),而2016年印度的工業GDP僅為3200億美元,是印度的3倍多(如果同為2016年度比較,中國是印度的14倍)!

煤炭、粗鋼、水泥、有色金屬等基礎工業品的產量,2005年的中國是2016年印度的最少3倍;化肥、乙烯則是1.2倍;

製造業中,電子類的,2016年印度產量與2005年中國相比,整體至少差了10倍以上,基本就是中日韓的廉價組裝廠,不說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甚至連越南、泰國、墨西哥等都不如;

相比電子類,汽車業可以說是印度工業中少有的一個亮點,2016年產量超過了400萬輛,其中乘用車近300萬輛,商用車(卡車、大巴)140萬輛,總體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少了130萬輛(2016年中國的汽車產量超過了2800萬輛);雖然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差距較小,但是乘用車的印度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僅為15%,可以說慘不忍睹,比2005年時的中國還不如!

進出口方面,印度幾十年來年年逆差,因為其根本就沒有什麼有競爭力的產品。2016年其出口總值國家排位僅僅排在第20名,連台灣都不如,跟泰國一個檔次!進出口總值排在第14位,稍高於新加坡!反觀2005年的中國,出口額、進出口總額均排在世界第3位,遠遠強於2016年的印度!

最後再看看基礎設施方面的對比,2005年的中國更是遠遠超過了2016年的印度,其中新增電力為印度的4倍、鐵路3倍,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差距甚至達到了幾十倍!再看看存量,高速公路:2005年中國4.1萬公里(2016年13萬公里),2016年印度僅有1300公里!照三哥的這種速度,到下個世紀,也達不到2005年的中國的高速公路水準!

所以,從工業的角度,印度GDP的含水量有多高可想而知,因為這是實打實的硬指標!

【三】服務業

工業是服務業的基礎,沒有強大工業為後盾的服務業就是個笑話。

服務業在印度GDP構成中佔了主要的份額,而且其份額佔比一直在增加,2016年度服務業對其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6.1%,GDP佔比更是超過了70%,這個比例甚至比日本還高,令人嘆服!

在印度的GDP「高速」增長率中,大部分都是服務業創造的!2016年其服務業創造的GDP達到了1.6萬億美元,幾乎是2005年中國服務業GDP的2倍!

印度把其服務業總體上劃分了四大部分:酒店及貿易服務業、金融類服務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建築業,2016財年佔GDP比重分別為:25.3%、20.8%、17.1%、8.9%。

【1】從印度的劃分角度先說說建築業。 2005年中國建築業GDP佔比為7%左右,摺合1600億美元左右,2016年印度的建築業GDP為2000億美元左右,比中國多了25%。 在建築業中,房地產佔據絕大部分份額。2016財年度印度的商品房銷售了不到30萬套,而2005年的中國卻是600多萬套,是印度的20多倍!可是2016財年印度的建築業GDP卻還比2005年的中國多了25%,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印度政府把貧民窟、馬路邊等的貧民用竹竿、塑料布搭起來的窩棚都算做了建築業的GDP,哈哈!是不是很諷刺?!在中國連農民兄弟自建的房屋都是不計入GDP的! 僅從建築業的這個角度,就能看出印度GDP的水分究竟有多大!所謂建築業的高速增長,實質上就是幾個新進城的賤民搭了幾個窩棚!

【2】再說說社會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在印度GDP的構成中的佔比居然高達17%,比其工業的佔比還高,2016年的GDP貢獻達到了3800億美元!為什麼印度社會服務業的GDP佔比這麼高呢?因為印度政府把無法計算的個體經濟都折算進來了!舉個例子,路邊的煎餅攤,小販賣了多少個煎餅在中國是不計入GDP的,也沒法計算。可是在印度,這卻是要計入GDP的!印度政府把路邊的小攤販、人力車等等甚至小費(在印度收小費是傳統)統統計入服務業的GDP,而在中國類似的這些個體經濟是不計入GDP的!

一句話總結印度的社會服務業:路邊小攤販、人力車夫等創造的服務業「GDP」遠超其工業創造的真正GDP!

【3】金融類服務業。金融類服務業在印度的GDP構成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佔比超過了驚人的20%,而執世界金融之牛耳的美國金融業GDP其佔比才僅為7%,印度的金融業佔比是美國的3倍!從這個角度看,印度比美國還超級大國!2005年中國金融業GDP佔比也為7%左右。為什麼印度的金融業GDP佔比這麼高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政府把股市的市值增長都算做了GDP,這在其他國家是無法想像的,太奇葩了!僅僅站在金融超級大國美國的角度看,印度的金融服務業的水分得有多大!

【4】酒店及貿易服務業。印度的這種劃分比較奇怪,酒店及貿易服務業在印度GDP的構成佔比中達到了1/4,佔比最高,2016財年達到了5600億美元,這其中IT服務外包佔了較大的比重。IT服務外包(軟體研發外包、運營服務和維護服務,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面的呼叫中心就是IT服務外包中的運營服務外包)是印度為數不多的比較有競爭力的產業,2016財年的出口額超過了900億美元,世界第一,而2016年中國的IT服務外包出口額僅為290億美元,這方面印度目前有一定的領先優勢。注意IT服務外包不是軟體,不是硬體,是一種服務!無數印度三哥引以為豪的「軟體大國」、「印度的IT業遠超中國」實際上僅僅是IT服務外包。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普華永道出的「2016全球軟體百強企業排行榜」,沒有一家印度企業。印度是軟體大國?這是個誤會!印度的IT業遠超中國?這就是個笑話!2016年印度的IT業(硬體+軟體+服務含外包)總產值僅為1500億美元,而2016年中國IT業總產值超過了2萬億美元!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沒有強大工業為基礎的印度三哥的服務業基本就是個笑話,含水量超過了人體的含水量!更加搞笑的是,不少印度三哥偏偏以此為榮 「這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

【四】總結

綜合以上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產出分析就可以極為明確的看出,雖然2016年印度GDP與2005年的中國相當,但是其含水量實在是太高,簡直不忍直視!農業生產水平極其低下落後,按照實際產出計算,其農業GDP至少一半的水分;工業水平更是如此(連拜的神像都要從中國進口);至於所謂的服務業更是個笑話!

通過更改統計演算法提高GDP增長率,甚至把牛羊糞都計入GDP,各種服務業的「偽GDP」,各種注水,這就是印度GDP「高速」增長的真相!

最後,從企業的角度再次稱量一下印度GDP「高速」增長的含金量,也算作為最終結論的另一個佐證。

企業目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最基本社會單元,尤其是大企業更是如此。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就是一個最直觀的指標,因為經濟高速增長了,那麼總體而言企業的總體實力也會隨之高速增長。

從兩個角度進行橫縱對比:

【1】同GDP體量的橫向對比(2005年中國與2016年印度)

2005年中國有18家企業(含台灣2家)入圍世界500強,其中有3家進入前100名(中國石化31、國家電網40、中國石油46),入圍企業數量在所有國家中位列第6;

2016年印度僅有7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前100名一家沒有,排名最靠前的是印度石油公司,排在161位,其他6家是信實工業公司215 、印度塔塔汽車公司226、印度國家銀行232、巴拉特石油公司358、印度斯坦石油公司367、Rajesh Exports公司423,排名都很靠後;入圍企業數量在所有國家中僅位列第14位。

從這個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無論從入圍的企業數量,還是入圍企業的排名以及國家間的排位,同等GDP體量的2016年的印度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差距極大!這與前面得出的印度GDP含水量極大的結論是一致的。

【2】相同時間條件下的縱向對比

2005年印度就已經入圍了5家世界500強,該年度中國入圍18家(含台灣2家),與中國的差距為13家,中國是印度的3.6倍,可是11年後的2016年,印度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僅僅比2005年多了2家,總數量為7家,幾乎沒什麼進步,可是中國的入圍企業數量卻飆升到了110家(含台灣7家),是印度的16倍,印度連中國的一個零頭都不到了!其進步連中國的台灣都不如(台灣由2005年的2家漲到了2016年的7家,富士康甚至排到了第25名)。

看看中印歷年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的曲線,從2005年到現在10多年了,印度幾乎就沒什麼變化,基本就是一條橫線,反觀中國簡直一飛衝天,500強企業數量年年飈增!為什麼中國的漲這麼快?這與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是分不開的,表現在企業上就是大企業的實力也隨之暴增,所以數量越來越多,這也從側面進一步證實了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是實打實的!

反觀印度,三哥吹噓的GDP高速增長,增長到了哪裡?這進一步證明了印度GDP「高速」增長的水分到底有多大,也進一步證實了印度的GDP所謂的高增長本質不過是貧民們多搭了幾個窩棚、小攤販多賣了幾杯奶茶的「偽GDP」而已!

結論:本世紀內超過中國?三哥想多了!

(註:本文已經於11月24日正式發表於觀察者網)


大夥談論印度超過中國的可能性無非是因為莫迪,但其實我覺得莫迪帶來的這輪發展的上限是很低的。

這是因為如今世界經濟低迷,總體處於過剩狀態,通過出口賺外匯拉經濟的餘地很小。印度即便拚命壓低勞動力價格,也低不過越南、孟加拉國還有衣索比亞,在國際市場上沒什麼競爭力,賺不來外匯。所以莫迪這次拉動的經濟發展無非是又一輪的進口替代,也就是「市場換技術」,用印度十億人的市場來吸引外商投資,生產的產品主要在印度市場銷售。由於市場在內而原材料、技術、零件、設備都來自外國,印度的逆差很可能反而擴大。莫迪統一稅制、改革貨幣很可能僅僅有利於國際巨頭進佔印度內部市場,而本土的小商販小生產者反而會被重創。最後的結果就是國民經濟對外依賴加深。如果匯率有波動的話很可能會死翹。

隨便搜了一下,印度的逆差確實在暴增,但是國際媒體還在給印度灌迷魂湯呢。

Forbes Welcome

India"s Trade Deficit Rises - Don"t Worry, India Should Have A Trade Deficit


以數據說話。

1962年,中國GDP佔全球比重3.10%,印度GDP佔全球比重2.85%。

2015年,中國GDP佔全球比重14.84%,印度GDP佔全球比重2.80%。

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印度在全球經濟佔比反而下降了0.05%。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聯合國統計部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印度那句話果然有道理,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謝謝!


講倆件事:第一件是我們設計的一個機場,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施工方是中國人,有部分工人是中國人,都有手藝。純體力活就僱傭當地人。工地負責人說當地工人遠沒有中國人踏實,有錢全造掉,完全沒有攢錢的概念。沒錢了出賣體力,或者偷搶。總之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第二件是一家美國建築公司的中國分公司,因為中國成本增長,中國分部整體搬遷到了印度。一年以後印度分公司經營不下去了。因為印度人總是按期限交不了圖。最後還得回中國找分包商。

我想說的是,人口紅利,地理位置,領導決策,經濟制度對一個國家影響固然重要,但是決定成敗的還是人的素質與民族的本性。

我不是說哪個民族就差人一等。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人的隱忍,吃苦耐勞,在中國的經濟騰飛中作用巨大。印度人也很吃苦,但是不守時的缺點也在阻礙自己的騰飛之路。當然,印度那些耳熟能詳的缺點也很多。哪個是最要命的,真不好說。


當初起點印度不比中國差,國際環境更比中國好,發展了60年,GDP搞到了中國的1/5,我好奇的不是印度能不能在本世紀追上中國,而是印度還能不能熬到下個世紀。

話說真不是黑印度,看著俄國、歐洲、美國、以色列這些國家在軍火這件事上摁著印度輪著薅,真怕印度被薅死,話說真不能換隻羊嗎?


這個問題是2015年提的吧,且不說到了2100年中印對比會怎麼樣,就是30年以上的預測,哪個智庫敢做?即使是世界頂尖的智庫,對於預測方面的最多也是20年左右的情況,超過這個時間段,很多事情就很難判斷了,不知道知乎上的大神什麼時候這麼厲害直接把80年後的情況都能預測出來?印度落後的原因:種姓制度?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水平低下?工業能力落後?思想觀念落後?等等,這些都是原因,但是要是把這些可變因素放到80年這麼長時間跨度來看就是扯淡。什麼都是可以變的。

要是當年70年代蘇聯有知乎這樣的平台交流,他們會不會提出50年內中國能否超越蘇聯這樣的話題?50年後他們又會做何感想?當年的蘇聯年輕人也許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樣嘲諷印度。但凡是對手,就要有敬畏之心,當我們嘲諷印度骯髒不堪,遍地牲口,種姓制度時候,想想日本宅男嘲笑中國食品安全,空氣污染,貧富差距,以及把中國說的一無是處的場面,難道今天的我們就不是昨天的他們了嗎?

80年的跨度太長了,蘭德公司有一篇關於中印2025對比的Report,是2008年做的,我拿出來看一番。

1.人口方面

在總人口方面,蘭德公司的預測如下:

大約在2025年左右的時候,印度的總人口就會超過中國,之後印度的總人口將持續增長,而中國的總人口將萎縮。

總和生育率能?如下

總和生育率方面,中國的生育率低於印度一截,大概在1.5左右,低於世代更替率。

蘭德公司通過多方面數據分析得出印度的人口優勢相對於中國要大得多,具體數據如下:

在人口結構方面:

左邊是中國,右邊是印度,到了2025年左右的時候,中國的老齡化將遠遠大於印度,屆時印度的年輕勞動力將遠遠多於中國。

而在各個年齡段的人口總數中:

假設15歲之後,64歲之前可以算作適齡勞動人口,可以看出印度在這方面優於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多於中國。預計以後經濟活力將會進一步體現。

而在64歲以上的人口中,印度遠遠少於中國,老齡化程度比中國弱不少,這將為印度提供很大優勢。

蘭德公司的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遠遠高於印度,在這點上超出印度不少。這也將是中國可以利用的一個很大優勢。而且中國在2025年左右的城市化率大概在58%左右,而印度大約在38%左右,在這點上弱中國不少,在這點上中國佔優勢。

在人口板塊的總結中,蘭德公司的觀點如下:

在2025年左右的時候,印度的人口結構將優於中國,印度的老齡化將遠弱於中國,中國的適齡勞動力將在2012年開始下降,而印度這一數據到了本世紀中期才會出現。在2030年之後中國適齡勞動力會迅速下降並少於印度,這是中國的弱點所在。此報告強調,到2031年左右的時候中國面臨的老齡化壓力將陡增,而印度在這點上佔有很大優勢。

在此之上,此報告陳述不論是現在中國的人口劣勢還是印度的人口優勢,能否轉換為人口紅利還是人口毒藥完全取決於該國的政策的實施。中國需要進行科技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而印度要提高其人均受教育水準,提高基礎設施水準和勞工技能,綜上。

在經濟方面:

首先在經濟增長率方面:

在2020-2025之間,印度的相對經濟增長率要高於中國。這是某國際經濟組織的預測,而此報告團隊的預測不論高中低。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都高於印度,這點已經被pass了,中國的新常態估計還沒到L型的橫杠上。在未來可預見的10多年內,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將高於中國。

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對比如下:

中國將在生產率,投資比,基礎設施方面高於印度。印度在制度(有點不信),信息技術和民主制度方面優於中國。

而在GDP按照購買力摺合之後預測如下:

Low China 和 Average China首先排除了,因為2016年中國購買力評價的總量在21萬億美金左右,遠高於7萬億和18萬億,最有可能出現的將會是情況3,中國的購買力平價經濟總量將是印度的2.6倍。

此報告還闡述了科技與軍事兩方面,有時間了再添加吧。蘭德公司認為2025年左右的時候印度有中國綜合實力的40%,至於本世紀末會如何?太扯了,這樣的預測即使千萬美金的報酬,世界頂級智庫都不敢預測。


印度追上中國的障礙是什麼?

中國!

沒錯,印度想追上中國的最大障礙恰恰就是中國!所以答案呼之欲出了,只有中國藥丸了,印度才有希望追上中國;只要中國不丸,印度就幾乎無法追上。

其他答主談了太多印度發展中的障礙和不穩定因素,我這次不談種姓、敏煮、宗教、教育,我來從產業鏈的角度為大家淺度解剖一下為什麼中國會阻礙印度的發展。

(我們這裡不討論新加坡、香港、澳門、瑞士、冰島這些國家/地區,因為他們體量太小,只需要一點服務業or資源產業就足以)

一個大國的經濟實力不是憑空吹上去的,必須要有相應等級的產業鏈做支撐,尤其是製造業。

以美、日、德、韓為例:

美國佔領了醫藥、製造業、互聯網、金融等幾乎所有產業的最高端,所有才能支撐起3億多人的高端發達經濟體(人均5萬GDP);

德國、日本則佔領了從日化、電子再到化工、機床的幾乎所有高端製造業,這才支撐起來日德2億人的發達經濟體(人均4萬GDP);

韓國、台灣佔領了機電、日化的部分領域,所以也撐起了共7000萬人的中等發達經濟體(人均2萬GDP)。

下面我們先討論中國目前的位置:

中國目前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是中低端製造業,所以只能撐起人均8000美元GDP,怎樣能夠讓14億人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那就必須進行產業升級!

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進行產業升級是很困難的,因為全世界的高端產業是有限的,不可能70億人都去從事高端製造業,那製造出那麼多產品給誰消費呢?所以想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那就必須要搶佔一些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尤其是德國、日本、韓國的中高端製造業。

不僅僅需要邁入高端產業、還要將歐美國家擠出高端產業。因為肉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想吃肉,就必須讓發達國家去吃土!

這就是中國要做「發達國家粉碎機」的原因,你不粉碎他們,你就無法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可以想像這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中國在某些領域有了一些成就,值得欣喜:軍工、航天、高鐵、核能、新能源汽車、互聯網、通信、機電都有所突破。北上廣深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城市已經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不過我要給各位潑點冷水:中國幾乎不可能達到美國的人均GDP水平,最理想的是達到韓國人均GDP水平。

為什麼?因為世界的高端產業根本無法容納14億人,目前的高等發達國家人數大概也就8億左右;美國在所有行業領先的情況下,也不過才使3億人過上高等發達水平;韓國在多個領域領先的情況下,也不過才讓5千萬人進入中等發達水平而已。

所以中國即便是像美國一樣,進入所有產業鏈的高端,也最多只能讓14億人達到中等發達水平(美國人均GDP的一半)。

不過大家也不用失望,如果真能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那中國綜合國力絕對已經世界第一了。

下面我們來說印度的問題:

印度最大的問題是,連「中等收入陷阱」、「產業轉型升級」都還遙不可及。因為印度連中低端製造業都少得可憐。

剛才說了,中國要想更進一步,就必須從中低端製造業轉型進入高端製造業,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

同理,印度想更進一步,就必須從很少的製造業擴大至大規模的中低端製造業,然而世界不需要兩個「世界工廠」,所以印度必須成為「中國粉碎機」。

20年前,在亞洲四小龍跟著歐美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後,留下了大量的中低端產業,當時東南亞和印度都未能抓住機會,讓中國吸收了這一波產業轉移的大部分,成功霸佔了世界中低端製造業中心的位置。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產業轉移良機呢?恐怕暫時沒有,雖然新聞頻頻報道去東南亞、印度投資,不過那只是一部分最低端的服裝紡織工業轉移,工業製造業並沒有受到影響,就連富士康都不願意離開中國。

尤其隨著工業機器人、3D列印等技術的發展,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性正在逐漸下滑,想純粹的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就想吸引產業轉移,這在以後會越來越難。

對於印度來說更糟糕的是,雖然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但勞動成本卻並不低。環境污染、基礎設施差、法制不完善、改革無法推動、工會阻力強、工人素質低等等,都讓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印度連最基本的武器彈藥、日用品都要大量進口,因為本地製造成本高、質量差。而20年前的中國製造雖然質量也不高,但成本絕對是低的。

非常樂觀的估計,即便印度現在能夠立刻開始推動改革,大規模吸引外資,提高人口素質等等,那也要先把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搶佔過來才行,而這個的難度,顯然並不比中國搶佔歐美日韓的高端製造業的難度低。

恐怕要等中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後,印度才能接手「世界工廠」的位置。當然,印度也要先打敗東南亞才行啊!


印度本世紀能否追上中國,我不知道。但是印吹們說印度能追上中國的幾個優勢(人口紅利,民主制度和英語優勢)我恰恰不以為然。

這附帶給大家破解一下網上比較普遍的一種共識,現在我們還有西方特別看好印度,覺得印度很有希望。他們有三個觀點:第一就是印度有英語,這樣利於國際化;第二就是印度民主,政治穩定;第三說印度人口比我們年輕。實際上這三大理由都是可以質疑的。

就英語來說,作為一種工具對國家學習外國經驗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不是那麼重要。我們搞國際關係的朋友都知道日本人英語是不好的,但是日本的現代化搞得很好。反例是辛巴威也屬於英聯邦53個成員之一,受英國統治,基本上是全民講英文的。可是辛巴威創造了經濟史的奇蹟,就是通貨膨脹世界第一。辛巴威交易已經沒有津元了,現在是用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作為貨幣,他廢掉津元的那一刻一美元等於3000萬億津元,我覺得這是人類的巔峰。其實印度天天講英語的也就是一億人,比例很低。大家知道盧比上面有15種語言,這都是官方語言的,都是有人講的。所以英語其實不是一個絕對變數,可以排除。

還有一個就是印度的民主。你看英國的歷史,英國的現代民主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而不是前提。但印度是反過來的,印度從外來移植了現代元素和現代法治。然後它的工業化、它的城市化還在進行中,就導致它的民主化其實對於它的工業化城市化是一個阻礙,而不是正面的幫助。

坦率講,印度唯一超過中國的就是人口,這一點是比較有利的。但是,人口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對於一個現代國家來講,立身之本是現代製造業,這是由工業人口決定的,不是由人口決定的。37年日本全面侵華,日本本島就6000萬人,咱們這邊是5億的,但是我們打不贏他,國民政府是進行了英勇抗戰,共產黨員參與加入這個抗戰過程,我們很英勇,但是我們丟了一半國土。

印度有一大挑戰,就是要讓它的新興人口適應現代工業。現代工業人口,有三個變數,第一呢,得有工作的願望。第二呢,要有工作的技能,因為現在工作越來越複雜,必須會交流、懂技術、會管理。第三個要有工作紀律。人類的現代化從一個角度來講就是人類的效率不斷提升的過程,而人類效率提高有兩個路徑,一個叫科技創新,一個就是科學管理。這兩個途徑都可以提高效率,但是科學管理要求參與工作的人要接受分工,接受紀律。

印度能不能讓它的年輕勞動力符合這三個標準是很難說的,它的宗教因素很重,它還跟信奉一神教的西方不一樣,印度是多神教,好多神,有人誇張地講說3.6億個神。他們信生死循環,能忍耐,就是說你這輩子欺負我,我下輩子欺負你,所以他不著急。

我們可以把工業化以前的文明大致分三個取向:一個是環地中海文明圈,它們信奉一神教,擁有一個完滿的人格,注重未來;第二是南亞文明圈,它是多神教,看過去的,講究循環;還有一個就是中華文明圈,我們是看現在的,所以中國人不會吃虧,你打我,老子肯定要報復你。咱們中國人的上進心太強了,我們的工作願望太強了,而且現在小朋友從媽媽肚子裡面就開始競爭。另外我們的工作技能也沒有問題,中華文化圈對教育的重視在世界上除了猶太文明,沒有誰可以跟我們比,就特別重視教育,只要是中國文明覆蓋的地方,都有學區房,你看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都是這樣。現在越南也有了,儘管是一樣的房子,只隔了一個街區,只要是好學區,就會貴一倍。這看上去是個經濟現象,其實是一個文化現象。

中國小孩的工作技能都很高的,印度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因為印度現在的文盲率很高。解決工作願望的問題,就要跟宗教博弈,解決工作技能就要改善教育體系,守紀律,就要去克服散漫的傳統。如果印度未來新增的勞動力不能夠解決這三個問題,那所謂的人口優勢就是經濟上的負擔,而不是財富。

我認為只要是中華文化圈的孩子,天生都具備這三個東西,天生就是好勞動力。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國際資本的流向。國際資本首先會往發達國家跑對吧,因為發達國家市場成熟透明開放,第二就是往東亞國家跑,別的地方不怎麼去的。不然你看非洲拉美中東還有南亞,年輕人烏泱烏泱的,那麼多勞動力,國際資本為什麼不去?人家是精算過的,因為在發達國家和東亞能賺到錢,證明這個地方的勞動力很優秀。金政委《未來十年的世界大變局》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108f4c0102xilj.html

考慮到中國在本世紀中葉應該就能超過美帝,一旦沒有了外部壓力,中國很容易陷入內鬥模式。也就是孟子老人家說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國外孟德斯鳩也說過,小共和國亡於外部威脅,大共同體亡於內鬥。所以,我倒是挺希望印度能一直在中國後面緊追不捨甚至在某些領域超過中國,就像當年蘇聯和美帝競爭一樣,反而間接地促進了人類科技和社會的發展。


印度去年的GDP增長率超過中國,引發了很多的討論,但是我想去過印度的人應該並不多,每個人都從自己臆想的角度去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真的很簡單,如果一個暫時落後的國家要趕超上來,最根本的就是你的進化速度要比其它國家快,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社會層面,就象過去三十年中國相對於歐美,從2009年至今,我基本每年去一次印度,雖然基本僅限於幾個大城市,但是在印度我絲毫沒有這種感覺,如今的孟買與中國的幾個大城市相比,十年間的差距不是縮水而是持續的擴大。上個月和一個印度的朋友交談,他說其實印度之所以這兩年GDP增速亮眼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石油價格處於低位,就是這麼簡單。至於人口紅利,你可以去看看印度的人均壽命是多少。這個有些人眼中的人口紅利,對印度而言卻可能是未來不可承受之重,最簡單的說吧,如果你覺得目前印度的人口結構中二三十歲的比例是優勢,那麼三十年後這一代人步入老齡化,印度要想繼續保持這樣的人口結構,那麼印度的總人口需要達到多麼驚人的數量。


先給大家看一些我上個月在印度拍的照片

以上是我以一個「攝影師」的角度拍攝的

------------------------------------------------------------

以下是我用手機隨手記錄的

我在朋友圈上發了這些照片的對比,標題就叫做「攝影師都是大騙子」

需要強調的是,因為全程有當地嚮導兼司機陪著我,所以我一直都不好意思去拍那些最髒亂的環境和最貧苦的人,覺得那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只能在旅遊景點的時候偶爾偷偷摸摸隨手拍一些周圍的環境,然而文字、影像、照片其實都無法準確描述真實的情況。真正最糟糕的狀況都沒有在照片里出現,而且比照片更惡劣許多。

---------------

因為工作原因在印度待了兩個星期,我就說說自己的見聞吧,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我自認為是一個不算挑剔、寬容度很高的人了,去過的不發達國家也不少,然而印度還是讓我兜不住。

第一印象:印度真的太髒了

即使是拉賈斯坦邦這樣印度北部相對富裕的地區,仍然髒亂差到非常可怖的境地。無論城市鄉村大街小巷目之所及全是垃圾,不是只在農村、不是只在城郊、不是只在城市的衛生死角,是你張開眼能看到的幾乎所有地方,除了機場酒店博物館…這些公共建築的室內吧。我在印度期間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很多垃圾看起來已經長年累月腐爛風化了,然而並不是在垃圾堆里,而是任意散落在街道的每個角落,城市人行道的地面上都堆積起厚厚的油污和黑垢。

有一天在齋普爾這樣的大城市、北方重鎮,只是一場午後的雷陣雨,雨量不大時間也不長,就讓街道全部積水,因為道路上的垃圾都漂浮起來順水流動堵塞了排水通道(如果有排水道的話),所有的行人都脫了鞋或者壓根沒穿鞋在這垃圾河裡赤腳涉水而行,街道上汽車、卡車、人力三輪車、突突車、馬車、自行車、摩托車、驢車、野狗、牛、駱駝、行人……全都混作一團,各自以最大的力氣在鳴笛嘶喊,街道兩旁長長的騎樓下很多攤販在製作食物、煮牛奶、賣小吃,各種濃烈的味道在8月濕熱的空氣中混雜,讓我胃裡一陣翻騰,攤販的旁邊地上就躺著三三兩兩衣衫襤褸的遊民。 這還是外國遊客眾多的大城市的觀光景點附近的主要幹道。

去印度之前很多人叮囑我一定不要隨便亂喝水,要喝酒店提供的瓶裝水。我在齋普爾住的酒店算是頗為奢華的高級酒店,宮殿式建築,要價也不菲。一直謹遵教誨只喝酒店的塑料瓶裝水,喝到第二天才發現原來每天送到房間的兩瓶水竟然都是開過瓶的,瓶口那個一次性的小環根本是脫落的,瓶身也是臟臟舊舊的,是用舊瓶子灌的水!果然之後那些天腸胃都不舒服。唉,說多了都是淚

然後從城市驅車去鄉下,印度的城郊、小鎮和鄉下都有很多路邊散養的豬,豬是灰黑色,身上有長毛的品種,個頭都很小,身體上的毛全都東禿一塊西禿一塊,毛被泥疙瘩糾結在一起,聚在路邊綠的發黑的泥坑旁喝泥水或者吃垃圾。

然後進村,村裡的道路那也是讓人慘不忍睹不忍直視啊,泥土路坑坑窪窪積水泛綠,散發惡臭,我強忍著不讓自己去想那些都是污穢。

這個村子在一個野生老虎保護區旁邊,我要去找一個動物保護方面的專家。(順便說一句,印度在保護野生老虎方面的確做得非常好!值得中國多多學習。BBC的紀錄片The Hunt最後一集講的就是這裡。)村子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寺廟,是當地人會去的地方。印度像這種幾百年上千年的寺廟保存完好,大大小小的隨處都是,建築也都很精美。然而寺廟旁邊的環境著實讓人震驚,那大概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大的垃圾山了,完全沒有任何要處理的跡象,上百隻的猴子就在垃圾山上竄來竄去找食物。一步之遙的寺廟裡正在舉行宗教活動,當地人在載歌載舞,真是非常魔幻的場景。

9.24

-------------------------------------------------------------------------------------------------

村子裡的道路實在太顛簸逼仄了,車輛很難通行。後來我雇了一輛駱駝,然而要從駱駝上下來真是費了老鼻子勁了,因為前一天下過雨,沿路上全是混雜著人矢人溺牛糞羊糞駱駝糞的污水坑,根本無從下腳。來印度之前已經聽說印度一半人口都沒有廁所,全靠露天解決,可是真實體會到以後還是非常震驚。即使在大城市,人群密集的公交車站後面,幾塊破鐵皮圍起來一塊空地就是露天廁所了,大小都能解決,氣味刺鼻不堪聞問。

從齋普爾通往相鄰城市的收費「高速公路」,並不是封閉公路,道路狹窄,感覺更像是村鎮公路,大部分路況坑坑窪窪,行人、車輛、動物、攤販……混在一起。「收費站」都是簡易窩棚式的關卡,人工收費員對著價目表手動核對價格。

齋普爾是非常著名的旅遊城市,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古代皇宮叫「琥珀宮」,宏偉壯觀,是世界文化遺產,琥珀宮在齋普爾的地位相當於故宮之於北京。就在琥珀宮旁邊咫尺之遙有一條河,河上是另一個重要景點叫「水宮」,就在這擠滿世界各地遊客川流不息人群熙攘的重點景區,一半的河面都漂浮著垃圾,綿延整個河岸,臭氣熏天,像這樣(可惜手機鏡頭不夠廣角):

然而你在旅遊書上看到的是這樣

我已經儘力克制自己的文字了,實在不想讓自己再次充滿負面情緒。只能說,文字、圖像都無法準確描述,只能自己親身去經歷吧。


剛才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答案,很說明問題:

下面是原答案:

很難。所謂的龍象之爭都是基於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個前提。實際上,印度統一的基礎是很薄弱的。印度不像中國,幾千年前就是大一統國家。印度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實際上是英國人人為劃分的,在歷史上印度這塊土地上是有好多的國家的,擁有各自的語言和風俗。所以,現在的印度實際上是英國殖民體系的遺產。之所以雅爾塔體系下仍然存在至今,是因為印度對中蘇具有牽製作用,是符合美國人利益的。但未來如果美國人對亞洲的控制沒有那麼強了,印度的命運是很不好說的。

這是一方面,如果我們研究印度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個統一的印度也屢次與工業化失之交臂。這裡指的工業化,不是點和線,而是面。優勢的商品競爭力,可以稱之為點,優勢的產業競爭力,為線。優勢的全體系工業優勢,稱之為面。一個大國,之所以能成為大國,全面的工業體系是必須的。沒有這個基礎,不足以談大國,更不足以談成為強國。所以,印度的這個問題還需要更深入的探討,要深入到文化層。文化決定了一個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印度的歷史,看看文化層上,印度出現了什麼問題。

一、屢次與工業化失之交臂

印度有建立全體系工業的體量和人口。而且,它的歷史機遇,比中國好的太多了。印度要想超過中國,早就超過了。世界史上最近的三個強權國家,英國,蘇聯和美國,都翻過印度的牌子。這種機會,中國人做夢都不敢想。英國,蘇聯,美國,對中國的基本思路不外乎三點,利用,戒備和遏制。而對印度,他們都曾經付出過真愛。

英國人來了,給他們建設了龐大的下水系統,鐵路系統,還建了個那麼雄偉的火車站,看樣子英國人是想長期呆下去的。後來為什麼英國人又跑了呢,不是印度人鬧獨立,英國人不得不讓印度獨立,而是印度對英國來說,已經成了一個大包袱,他巴不得早點甩掉這個包袱,又見甘地那麼鬧騰,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讓它獨立好了。英國人走了這麼多年,印度基建的底子,還是英國人留下來的。他們自己,一點長進也沒有。

英國人不想走的話,憑藉甘地那些人的裝死撒潑,沒有任何的可能會趕走英國人。英國人走,是灰心了,覺得這個國家爛泥扶不上牆。讓幹活,不幹。不僅不幹活,還要堵著英國人的大門要吃要喝,打他們,不還手,殺他們,他們反而更高興,認為死了之後就能去更美好的世界,過上更好的生活,反正對他們來說,現實生活都是假的,死了也就解脫了。當年沙門們反對婆羅門的那一套,又重演了。英國人的內心,估計很崩潰。

英國人走後,蘇聯人來了。印度獨立後,雖然在政治制度上是英美的那一套,在經濟制度上照搬了蘇聯的那一套。他們搞這種混合制經濟,每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有2%左右。1949年中國建國,印度經濟在各方面都優越於中國。他們在蘇聯的支持下,搞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反而越來越落後,被中國反超後,又被遠遠的拋在了背後。

蘇聯解體後,印度經濟的保姆沒了。於是開始倒向美國。美國把印度抱在懷裡,又是各種疼愛,打算傾力把它打造成自由經濟體的世界樣板和標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崛起,中國崩潰。龍象之爭,制度優勢,什麼都出來了。然後呢,幾十年過去了,除了印度經濟因為改制,所導致的長期經濟低效率的結構性反彈,印度經濟並沒有獲得根本性的發展。花了幾十年,連優勢產業都沒有建立起來。

印度值得一提的製藥業,不過就是美國製藥業廢棄不用的垃圾專利,授權給他們進行再利用,生產仿製葯。這是一個拾荒產業,保姆喂餅產業,並沒有什麼經濟上的亮點。另一個是軟體產業,因為印度缺乏中國這樣的內需市場,所以印度的軟體產業,做的都是外包,做一些給歐美企業搬磚的粗活臟活。因為缺乏龐大的內需市場,他們想從搬磚的升級成包工頭,設計院,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嚴格的說,這也是一個保姆喂餅產業。

美國對印度經濟的保姆式扶植,幾十年不過就是餵了兩個餅,它並沒有讓印度經濟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就更不要說建立完備的工業體系了。印度進行工業化升級,有這麼好的歷史機遇和外部條件,可是他三次機會都沒抓住。這不是巧合,而是內因,是印度自身的問題所致。如果印度不解決自身的內因問題,就算外星人來幫他們發展經濟,他們也發展不好。

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來說,印度都沒有參加大國競爭的資格。鑒於它現在的人口體量,很多人認為,印度的未來肯定會崛起。那麼分析印度,就只有看它的潛力了。因為它現在的狀況,沒什麼可分析的地方,亮點都沒幾個。

龍象之爭,是美國華裔經濟學家黃亞生提出來的。這個人,跟章家敦一樣,都是拿著美國政府的錢,為美國政府提出來的政治課題做研究。龍象之爭,和中國崩潰論,都是這種政治學術的產物。他的研究經費,來自麥克阿瑟基金會。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落後,是在經濟發展模式上的政治不正確。即便印度不能追上來,也要大力的宣傳,在未來印度一定會崛起。就如同,即便中國經濟不崩潰,也一定要渲染中國經濟未來一定要崩潰。這種政治正確的燈塔國御用學術,除了文宣效應,對經濟本身幾乎沒什麼現實影響力。完全是不用腦袋看問題的屁股決定論。

對於這種屁股決定論的東西,龍象之爭,不值得人去用腦袋分析。直接用屁股對著他們就行了。印度經濟的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並不是外因可以改變。不要說它現在屁股坐在美國懷裡,就是它屁股坐在雅利安人諸神的懷裡,它也一樣的發展不好經濟。

現在莫迪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印度製造。從戰略上看,印度製造這個理念,它是逆歷史周期的。因為全球工業化的進程,已經升級到了後工業化階段。製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關閉。印度這時候列印度製造牌,無疑是大家都趕集回來午飯都吃完了,印度才想著說,我要起床了。

大歷史周期上,工業化階段已結束,全球經濟進入了後工業化階段。小的方面講,目前的世界經濟正在步入收縮,在這個收縮周期中,全球經濟主要表現為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這個周期,可能會長達10年以上。在這個節骨眼上,印度製造,根本就不具備競爭力,一群餓狼盯著僧多粥少的需求市場撕咬,印度這時候想加入競爭,是不自量力。

製造業歷史窗口關閉,意味著,印度巨量的人口規模,不僅不能為它的經濟帶來紅利效應,反而是一種負擔和包袱。在後工業化時代,製造業型的人口多,不是優勢,而是短板。後工業化時代,需要的是大量經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口,因為在後工業化時代,智力才是生產要素,而不是體力。而印度呢,他們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

不僅製造業的歷史窗口對印度關閉了,後工業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歷史窗口,也不會對它開啟。最近互聯網界有一股歪風邪氣,鼓吹印度風口論,說白了不過就是一樁生意,給中國手機廠商,到印度傾銷廉價手機的輿論造勢。

互聯網經濟,說到底還是要有實體經濟的支撐。不可能在實體經濟落後的環境中,二產三產都沒有,就直接發展第四產業。就跟造樓一樣,不可能一樓二樓三樓都不蓋,直接就蓋一層四樓。

如果生意真這麼好做,花1000億美元,免費給非洲人每人發一部廉價的智能手機,給他們連上網。這樣一下子有了十億用戶,相當於再造一個阿里巴巴。然後包裝成公司上市,估值2000億美元,凈賺1000億美元,這麼好的生意,為什麼沒人做?印度風口論,道理也是如此。

印度的未來,比較暗淡,製造業的歷史窗口已對他們關閉。後工業化的歷史窗口,也不對他們開啟。在一波輿論造勢中,又淪為了中國廉價手機的傾銷目的地。印度的製造業大國夢,和印度的互聯網大國夢,都因為一團像爛泥一樣的經濟基礎而變得虛無縹緲。

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內因是什麼呢,它是一個全方位的內部貧困。文化上的貧困,政治上的貧困,經濟上的貧困。在這樣的一個全面貧困的國家,建設經濟,和在一塊爛泥上面建房子,難度一樣大。現在我們詳細解析一下印度的文化,就能明白為什麼印度總是與成功失之交臂。

二、兩千隻茶壺在圍繞著太陽公轉

印度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嗎?其實被稱之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那個古老的哈拉巴文明,和現在的印度文化,基本上沒有關係。印度的文化,出現了斷層。後來的印度文化,是一系列的外來入侵者,和當地的土著文化一起混雜而成的。

哈拉巴文明,處在印度河流域,從公元前23世紀開始,消亡於公元前17世紀。哈拉巴人,從他們的遺址出土的文物看,沒有兵器,說明他們的社會比較平和,沒什麼戰爭。從文明系統上看,他們造出來的文明輪子不夠完備,因為他們不懂軍事。一個文明,如果沒有進化出來軍事能力,只需要外族入侵一次,就要被滅亡了。哈拉巴文明,應該就是這麼滅亡的。

哈拉巴人的宗教,是冥府宗教,和後來的吠陀教,婆羅門教,都不一樣。冥府宗教,大體上是瑜伽和冥想這個方向的東西,但是沒有瑜伽和冥想那麼膚淺。他們留下的文字不多,所以無從了解這個古老文明的更多細節。哈拉巴人和他們的文明消亡後,入侵的雅利安人,成了印度這塊土地的征服者。

印度歷史上,總共遭到過超過300多次的外族入侵。除了在孔雀王朝時期,他們打平了一戰,其他的都敗了。南亞次大陸,從最早的哈拉巴文明開始,就有這麼先天不足的缺陷,軍事能力十分低下。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沒有軍事能力,就意味著,文明上缺乏深度生長,總是剛發育出來一點苗頭,就被後來的入侵者打斷,每一次新來的入侵者,覆蓋掉上一層的入侵者留下的文明足跡,每一層都很淺。

這個後果很嚴重,導致印度一直都沒有能走出蒙昧階段,他們幾千年,社會運轉和生活的中心,就是神話和宗教。他們對理解現實世界,缺乏興趣,對現實生活,也不怎麼在意,他們更在意的是,在那個虛構出來的神話世界和彼岸世界,死後會怎麼樣,而不是關心現實中的生存狀況。

因為大家都沒死過,所以活人們關於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各有各的說法。舉個例子,一群人在討論,有一隻茶壺在圍繞著太陽公轉這件事。大家都沒見過這隻茶壺,這個茶壺到底長成什麼樣,理論上,隨便說它長成什麼樣都可以。一個說,我剛才自修自證過了,發現圍繞太陽旋轉的那個茶壺,有四個壺嘴。另一個說,好巧啊,我也剛剛自修自證過,可我看到的明明是五百個壺嘴。誰也說服不了誰,導致最後就有成千上萬個茶壺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印度人管這種事,叫做辯經,辯經,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印度人沒有歷史,嚴格的說,也沒有文化。因為有文化的前提是,這個民族得先開化。討論了幾千年的大茶壺之類的話題,他們甚至很認真的認為,現實世界都是假的,只有那個大茶壺才是真的。每天吃飽了沒事就聊這個,很難說這是一種文明人的文化。神話,是不理解現實世界所導致的,因為不理解,所以只好虛構出來一個不存在的世界來解釋現實世界。為什麼不理解現實世界呢,因為理解力低下,因為愚昧。

茶壺到底長什麼樣,到最後,還是看誰拳頭硬,誰說的算。作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他們說了算。他們的神,他們的宗教,在混合了一些被征服土著民族神話的情況下,統一了印度的茶壺界。到了公元前6世紀前後,印度又再次遭到大規模的來自古波斯人的入侵,波斯人,也是雅利安人。這次文化上的碰撞,為婆羅門教帶來了古波斯的拜火教基因,業力輪迴思想。

前面的文章中講過,人類文明中,裝神弄鬼的始作俑者古埃及人,他們只是主張靈魂不滅,認為光明可以脫離蠟燭獨立存在,人的靈魂也可以脫離肉體獨立存在。古波斯人,在古埃及人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升級了古埃及人的神話,認為不僅靈魂不滅,言行思,都不滅。拜火教的這一思想傳入印度後,婆羅門教,進一步改頭換面,就成了《奧義書》裡面的業力輪迴思想。

怎麼理解這個業力呢,好比說,有個人對著天空唱了一首《小蘋果》,他認為唱完了,這首歌也就消失了。但是拜火教和婆羅門教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就算這個唱歌的人死了,這首歌都不會滅。不僅不會滅,而且在這個唱歌的人死了之後,這首《小蘋果》還得去輪入到下一個地方,小蘋果所可能去的六個地方,叫做六趣。後來漢傳佛教把六趣翻譯成了六道輪迴,其實跟道這個字,一點關係也沒有。來世去哪一趣,取決於生前所有的言行思,於是,因果報應,就由業力輪迴推導出來了。

婆羅門教,一直都是印度文化的正統。就好比中國文化里,長期以來,儒家是正統一樣。婆羅門教有四大主旨,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種姓制度。婆羅門作為最高種姓的祭祀階層,壟斷了和神的溝通權,印度人能不能死後有福報,能不能解脫,都得靠婆羅門。為了能死後待遇高一些,印度人窮竭一生,都得不停的贈送財物給婆羅門。從食物,家什,房子,到土地,什麼都送。婆羅門最喜歡笑納的,是土地。在婆羅門的神權統治下,土地兼并現象很嚴重。

在公元前6-5這時期,印度國內的狀況十分糟糕,社會秩序崩潰,幾百個小國林立,戰亂頻仍。又攤上波斯人從外部入侵,整個印度,徹底崩潰了,出現了無數的流民。雅利安人,摧毀了很多土著們的國家,並把他們洗劫一空。這些亡國的土著,失去了國家,也失去了土地,什麼都沒有了,被驅逐到了樹林子里,成了林居人。

這些林居人,漸漸的形成了一種和婆羅門相對立的新的文化思潮,沙門。在印度那種熱帶地方,住樹林子里,反正也凍不死。不過要解決食物問題,就只能靠要飯了。平時看到的,佛經裡面老說叢林,老說菩提樹,是因為原始佛教徒和其他沙門僧人一樣,都是林居人,樹林就是他們平時住的屋子。如果當時有橋洞,他們住橋洞的話,可能就會喜歡用橋洞代指智慧了。

這些住在樹林子裡面的林居人,聚在一起,印度的沙門思潮一時興起。當時出現了幾百個沙門教團,他們互相有爭執,通常也爭辯大茶壺之類的問題,也會在要飯問題上,產生地盤上的糾紛。但是對於婆羅門,他們是團結一致的激烈反對。沙門諸教認為,婆羅門教的祭祀萬能不對,婆羅門的所有思想都不對,他們主張禁慾,並認為苦修萬能。一個人死後能不能解脫,不需要靠婆羅門的祈福與禱告,需要靠自己苦修。

這些沙門僧人除了幾件遮羞的衣服和一隻要飯的腕,沒有任何其他的財產。所謂的衣缽,就是指幾件衣服和一隻要飯的碗。耆那教最傳奇,它們覺得穿衣服也是一種慾望,要徹底的禁慾就不能穿衣服,所以它們連衣服都不穿,他們的教團也叫天衣派。對於原始佛教而言,它們並沒有任何的宗教儀軌,它們的法器,不過就是三件衣服一隻要飯碗。頂多再加上一根棍子,要飯的時候可以打狗用。

沙門不事生產,行乞要飯的出家制度,是模仿的婆羅門。不過,婆羅門因為是社會正統的上流階層,人們都排著隊給他們布施食物和財物,他們不用擔心吃飯的問題,而且婆羅門祭司,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會結婚生子,生完孩子再出家。而沙門則不然,他們要飯很難,為了吃頓飽飯,不得不到處陌生拜訪去要飯,他們管這個叫化緣。因為食物短缺,吃了上頓沒下頓,他們無法負擔起妻子和孩子的生活,所以他們模仿了婆羅門的出家制度,但是他們不生育後代。並且,因為女性在要飯方面,效率不高,如果女性信徒加入教團,就會對他們造成食物壓力,所以很多沙門教團對女性,是非常憎惡的,佛教更是如此。

這群沙門諸教裡面,有幾個比較出名的網紅,沙門六師,和佛教教團的釋迦牟尼。牟尼,指的是一種修行境界比較高的人,神通廣大,可以騎著掃帚在天空飛來飛去。這是當時沙門中,對修行境界的一種追求和嚮往。釋迦族裡面,有一個人厲害得能上天,所以他的追隨者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這群住在樹林子裡面的要飯的幫派組織,為當時的印度正統文化所不容的異端,開始向婆羅門發起一次次的宗教戰爭。他們沒有任何的軍事能力,要攻擊婆羅門,也只能靠打嘴仗。

佛教對婆羅門教的攻擊,還是很凌厲的。針對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的創世說,佛教提出緣起說,徹底否定了婆羅門的創世論。緣起說認為,世界沒有第一因,世界是世界自己生自己,緣就是條件的意思。具備了什麼條件,這堆原材料就合成出來什麼東西。但是這堆原材料最初怎麼來的,釋迦牟尼拒絕別人問,問了也拒絕回答。緣起說,是佛教的基本世界觀,也是佛教理論大廈的第一公理。

根據緣起說,既然整個世界都是碰巧才造就成這樣的,那麼就可以推導出來「諸行無常」這個推論,諸行無常,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這下把婆羅門教裡面,那些永恆的永在的神,宇宙的本體梵,也都推翻了。接著,既然世界都是無常的,那麼人的自我,也是無常的,也就是諸法無我。這個諸法無我,又打倒了婆羅門教的梵我合一。不能梵我合一了,那麼婆羅門的修行就不復成立。沒有修行神功不能再和神溝通的人,就無法再保持祭祀萬能這個神奇的法力。以前的解脫之道,祭祀萬能被破了,那人們以後靠什麼解脫呢,佛教說,靠寂靜涅槃。

針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佛教又提出了眾生平等說。至此,婆羅門教的四大主旨,在打嘴仗層面上,似乎是被佛教全推翻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也叫佛教的三法印。三法印是佛教的最基本理論,它並不是釋迦牟尼腦袋被閃電擊中一樣的突然想出來的,而是和婆羅門尖銳鬥爭的產物。原始佛教的思想和理論元素,都出自婆羅門和沙門諸教。佛教自身並沒有什麼原創和獨創的思想,只是對婆羅門和沙門諸教的思想進行了一些改編。所以,脫離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來理解,佛教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產生,就只能弄出來一堆的車軲轆廢話,甚至是腦殘粉的昏話連篇。

三法印就是把婆羅門的四大主旨給顛倒了過來。而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則是改編自沙門諸教的苦修實踐。八正道,是綜合了沙門和婆羅門的具體修行方法。而到了十二因緣,業力輪迴和因果報應,又跑回到婆羅門的懷裡去了。再比如,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佛性則成了一種本體,被打倒的梵,又復活了。原始佛教思想,因為彙編自不同的宗教和宗教團體,所以在邏輯上,很難自洽,處處自相矛盾,整座理論大廈,千瘡百孔。

比如,佛教的第一公理緣起說,和它的第二公理輪迴說,就自相矛盾。既然緣起性空,諸行無常,那麼輪迴的主體是什麼?釋迦牟尼拒絕別人問這種問題,問了也拒絕回答。涅槃之後,得到了解脫,成了佛,到了那個真實的世界。而沒涅槃的,還得留在現實世界這個假的世界,這依然還是婆羅門的那一套。並沒有本質上的革命。這處處的自相矛盾,為佛教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原始佛教教團裡面,有個叫提婆達多的人,釋迦牟尼的堂弟,他十分的厭惡這種剪刀加漿糊的彙編宗教。他認為不應該把業力輪迴,因果報應這種婆羅門教的糟粕加到佛教裡面來。他還十分反感釋迦牟尼認為涅槃之後成佛,說自己是覺悟的人。提婆達多認為,智愚不二,在他的觀念里,你釋迦牟尼妄自尊大說自己是佛,我還覺得你不僅不是佛,和沒成佛的大傻瓜也沒什麼區別。人既然有了佛與眾生的區別,那麼就不再平等了,又回到了婆羅門進行對人們進行精神控制和奴役的老路上來。也就是說,提婆達多這個革命派,認為釋迦牟尼已經成了不可救藥的走資派。

提婆達多的中心思想很明確,不要用婆羅門教那些裝神弄鬼的糟粕騙人,不要吹牛搞個人崇拜,你說你是佛,我還說我們全家都是佛呢,吹牛誰不會。他厭惡釋迦牟尼吃肉,後來釋迦牟尼也正是因為吃豬肉食物中毒而死。還有,他厭惡釋迦牟尼經常和上流社會勾勾搭搭眉來眼去的沒骨氣。反正就是怎麼看怎麼煩這個人。後來實在憋不住了,倆人打了一架,提婆達多帶著一幫小夥伴出走了,佛教陷入了分裂。提婆達多這個革命派一走,教團裡面的走資派馬上全面控制了佛教,把佛教徹頭徹尾的變成了婆羅門教二世,開始光明正大的搞起來了對釋迦牟尼的神話、崇拜和祭祀。大造佛像,佛塔和廟宇,變成了他們曾經反對的那種人。

提婆達多的出走事件,堪比石達開的出走事件。石達開一走,太平天國就剩下了一群蠅營狗苟庸俗無能之輩,原始佛教教團也是如此,提婆達多一走,宣告佛教對婆羅門教多年的革命運動流產。那群要飯的人裡面,唯一的一個正直的,聰明的,勇敢的,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憤怒的和一群革命叛徒決裂了。

隨著佛教的聲勢壯大,雖然也只是一個邊緣性的異端宗教,沒有成為真正的社會主流文化,但是大家都跑出去要飯,都沒人幹活了,對社會生產的危害還是很大的,這招致了統治階級對佛教的屠滅。釋迦族被滅了族,可見佛祖保佑這種事,都是虛的,他連自己的家人都保佑不了,哪裡能保佑一大群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不僅是肉體上的消滅,婆羅門教還對佛教發起了文化上的反攻,在理論層面上,進行滅佛。

做這件事的人,叫商羯羅,他把當年佛教用在婆羅門教身上的那一套如法炮製。佛教有什麼理論,發明一套新理論,針鋒相對的推翻就行了。他把梵一分為二,提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說,宣稱佛教的佛性和空性,都只是下梵和下智的產物。他的滅佛策略簡單的說,就是認為佛教不是真正的茶壺,佛教這種一群要飯的發明的異端邪說,只是一個夜壺。而只有代表著印度文化正統的婆羅門教,和《奧義書》精神,才是真正的大茶壺。《奧義書》對於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意義,相當於《論語》之於儒家思想的意義。

商羯羅大獲成功,婆羅門教捲土重來,恢復了宗教和文化上的統治地位。沙門思潮被打壓了下去,作為沙門的一支,佛教就這樣在本土被剿滅了。這群要飯的異端,離開靠裝神弄鬼要飯吃,沒有其他的謀生手段,他們為了生存,只能向其他地方流竄繼續謀生。往南逃的,演變成了現在的南傳佛教。往北逃的,一隻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融合,變成了藏傳佛教。苯教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和野蠻的宗教之一,大概在血腥程度上可以和瑪雅人的宗教爭奪殘暴界的桂冠。

往北流竄的另一支,到了西域。西域那時候的主流宗教是拜火教。從印度流竄過來的要飯糰伙,在西域吸收了大量的拜火教思想。佛魔對立的二元思想,就是根據拜火教的善神惡神二元論神話而改編,這是原始佛教裡面不曾有的思想。又以拜火教的善神天團,發明出來了一套菩薩天團,根據拜火教的惡神天團,發明出來了一套魔鬼天團。彌勒佛,阿彌陀佛,原型都是拜火教裡面的密特拉。

原始佛教里,根本沒有救世思想。佛教里救世思想的產生,也是來自於拜火教。拜火教的善神,代表著人類中一切光明和慈善面,善神和惡神永遠對立和鬥爭著,在最後的審判中,惡神被打敗,人類和善神們一起,永駐第三個宇宙中的天堂和樂園,這便是西方世界和彌勒凈土的理論原型。佛教的慈悲概念,也是受拜火教的影響才提出的,原始佛教裡面,並不強調慈悲這種東西。苦修追求涅槃才是正經事,哪有時間學雷鋒做好事。

在西域和拜火教充分混合之後,佛教傳入了漢地。進入漢地之後的佛教,再一次變形。彙編了儒家思想中的至善說,提出行善萬能論,代替了原始佛教中的苦修萬能。又彙編了道儒兩家的心性學說,和列子的色空學說,對佛教的基本理論和修行方法,進行了一次大改造。到了魏晉南北朝,佛教對漢地文化的彙編工程,達到了最高峰。

這時期出現了兩個人,他們對後世的漢傳佛教影響深遠。一個是支道林,另一個是僧肇。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佛教剛傳入中國,只是在北朝有坐禪之學,並無義學,漢地佛教當時的經典只有《四十二章經》。朱熹對《四十二章經》的評價是,甚為粗俗鄙俚。而在支道林對漢地文化的佛教化彙編改造中,魏晉玄學,搖身一變,改頭換面成了佛教的義學。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僧肇,這倆人的影響下,佛教玄學化改造差不多完成了,《金剛經》,《心經》,《楞伽經》,《楞嚴經》等等,這些文字精美義理玄奧的佛經,都是玄學佛教化和佛教玄學化工程的成果。原始佛教的經典,並不這麼說話,這點從原始佛教的經典,幾部阿含經裡面可以看出來。

至此,佛教成了一個混雜著婆羅門,沙門,拜火教,儒家,魏晉玄學的大雜燴宗教。到了唐朝,佛教又迎來了一個高峰,禪宗。禪宗,彙編自莊子的思想。它的實際創始人慧能,大概弄明白了一些莊子思想的皮毛,把庄學佛教化了,就成了那本《六祖壇經》。在慧能的思想里,想吃吃想喝喝順其自然就是自性,見了自性,就能見性成佛。把自性和佛性混為了一談。佛教到了這一步,徹底的被改編的面目全非。苦修不用了,涅槃不用了,也不用解脫了,隨便是個人,該吃吃該喝喝,就能成佛。

原始佛教到底說的是什麼呢,按照釋迦牟尼的本意,他說他只教導人苦與苦的止息。他在修行上,是沙門的那一套。可是這個人身在沙門,心在婆羅門,他骨子裡還看不起沙門那群要飯的,喜歡貶損沙門六師是外道。佛教作為一個有著拿來主義傳統的彙編宗教,很難說,佛教裡面到底哪一句才是它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語錄。不僅大乘非佛說,小乘也不是他說的。

佛經的理論大廈,東拼西湊彙編的痕迹太明顯,連婆羅門和沙門這種水火不容的東西,也能裝一起。說明,佛教這個系統,根本就缺乏一個架構師,所以它才會在邏輯上,那麼多漏洞,難以自洽。所謂的佛經的幾次大集結,嚴格的說,就是一群碼農,到處從網上收集代碼,攢的差不多了,大家碰個頭,拼成一套程序。可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架構師和設計師。

不過佛教也有一些長處,就是在產品經理的意義上來說,它總是能迎合當時社會的需求和潮流。雖然在基礎理論,產品技術實現上亂七八糟渾身都是漏洞一無是處,但是不得不說佛教體系里的產品經理們的市場意識是很敏銳的。另外,佛教在對信徒的精神控制上,登峰造極,超過了它的老師婆羅門教。連天主教在這方面,也不是對手。

真正能徹底打倒婆羅門教的,帶領印度人走出愚昧的宗教黑暗,真走向開化和文明的人,不是釋迦牟尼這樣的走資派,而是提婆達多這種理想主義的不斷革命派,他是一個石達開,或者是托洛斯基這樣的人物。甚至可以說,他才能代表真正的佛教精神,而不是釋迦牟尼。提婆達多的出走,使得佛教分裂,對婆羅門的革命失敗。印度文化,又再次回到了一群神棍的控制之下。再次恢復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人活著,不是為了現實生存,不是為了活的好,而是為了死的好。這在中國文化中,難以被理解。所謂的死後的那個世界,在中國文化中,被稱之為鬼。印度人幾千年以來,都堅持認為,鬼才是真的,人是假的,他們管把人變成鬼,叫做度人。他們污衊熱愛現實生活的人為守屍鬼。而他們自己呢,雖然身體上是活著的人,但是滿腦子裝的都是鬼,像行屍走肉一樣,看上去更像是一群活死人和守鬼屍。

長達幾千年的活死人鬼文化,對印度人的精神影響可謂深入骨髓。如果我們把文明理解為活著的人,為了現實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構建出來的一套生存和生產系統的話。從文化這個層面來講,那麼印度人的文明,並不能稱之為文明,因為他們並沒有活在現實世界中,他們活在鬼世界中。

這是一種比貧民窟更貧瘠的,也更黑暗和可怕的文明貧困。印度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印度人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首先第一步,就得從這個鬼世界裡面爬出來,先從鬼變成人才行。他們的路還很遙遠,他們還需要更多的提婆達多。只有如此,他們才能把滿腦子亂飛的成千上萬的大茶壺打碎,從借假修真人變鬼的癔症和幻覺中醒過來,睜開眼睛,走出黑暗,看到真正的世界。只有看到了,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改變,改變才能偉大。

宗教並不是文明先進的產物,而是文明倒退的產物。宗教的發達程度,和文明的發達程度,是一種負相關關係。在印度文明的最初的源頭上,哈拉巴人並不是一個怎麼熱愛裝神弄鬼的民族。他們消亡後,入侵的蠻族雅利安人和當地的黑種人達羅毗荼人的原始神話充分混合,才形成了這種熱愛裝神弄鬼的宗教文化。

所以說,一個社會,它的宗教有多發達,那麼它的文明就有多落後。歸根到底,文明是關於人和現實世界為中心的創造和建設,而不是關於鬼為中心的創造與建設。印度人,幾千年的以死後世界為中心的鬼文化,註定他們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也不可能走出這種大茶壺幻覺,真正的開化,真正的建立起來一套以現實世界和人為中心的文化。

這套以死後世界為中心的鬼文化,使得印度人的創造力和活力都被窒息。他們沒有奮鬥的動力,沒有出人頭地的狂熱,也沒有關於成功的社會學教育。他們認為,在死後的那個真實世界裡,他們才是世界上,宇宙中最偉大的民族。

低種姓人家的小孩,路過高種姓家的門口,被主人開槍打死。小孩的爸爸只是抹眼淚哭,中國駐印度員工問他為什麼不憤怒不報仇,他表示很詫異,用看外星人的異樣目光看著這個中國人,他對這個中國人說,他孩子死後會過上更好的生活。他沒有憤怒,沒有對復仇的概念,只是悲傷了一陣子。在他看來,他孩子死的好,比高種姓人現實世界中的優越地位和生活,是一件更成功和光榮的事。

在政治層面上,印度的社會組織能力和施政能力,也是出奇的貧困。印度有200多個民族,有十幾種官方語言,各個地區,各自為政,整個社會嚴重的碎片化。而所謂的民主制度,又加劇了印度社會的碎片化,使得決策成本激增。這樣就完全沒有辦法形成國家戰略。民主並不是印度的制度優勢,而是它的制度劣勢。

政治上碎片化,那麼經濟上的碎片化,也是必然的後果。在一個政治上碎片化的國家,開展經濟活動,那麼,經濟行為的代價和成本,就會很高,因為社會組織體系的摩擦力太大。這是讓英國人束手無策的貧困,也是讓蘇聯人和美國人徒呼奈何的貧困。印度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沒有把經濟發展好。這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碎片化導致的系統性問題。

全球經濟剛打了個噴嚏,15年印度的進出口總額,就萎縮了25%。隨著全球總需求的收縮,作為初級產品出口國的印度,它的進出口數據還會繼續萎縮。印度主要的出口商品,礦產棉花白糖這種初級產品,價格會越來越低,會導致印度後面的經常賬戶的赤字進一步放大。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也會讓印度政府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長期存在著孿生赤字問題。這將導致印度在後面越來越嚴峻的全球經濟蕭條中,抵禦經濟運行風險的能力不堪一擊。

長遠的看,印度全方位解除文化上的僧侶禁閉,破除蒙昧主義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雖然它在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它並沒有在法律上廢除印度教。在政治上,想要疏浚碎片化的社會,按照印度人的效率,沒有幾十年,這件政治層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經濟上的落後,只是文化層和政治層低效率的向上傳導。

所以說,印度經濟的未來潛力問題,是一個屁股決定論的延伸,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所以它經濟現在不好,未來肯定也要崛起。即便印度未來亡國了也沒能崛起,那麼它在死後的世界裡,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三、印度的失敗與啟示

作為一個失敗的國家,印度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反面教材。它的失敗,從文化層,開始逐級向上傳導。因為有了根深蒂固的鬼文化,那麼人活著不過就是為了以後死的更好,他們對在現實生活中創造美好生活和生存條件,缺乏精神動力。

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那麼它的文化就要以現實世界為中心,而不是以那些死後世界的大茶壺和鬼魂為中心。宗教活動,必須不能失控。如果人人都以死後世界而活著,那麼現實社會,就會亂套。陷入妖妄的黑暗和癲狂。文化亂了,就會進一步向政治層面傳導。社會就會出現動蕩。

印度社會以鬼文化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種姓制度,是一種文明之癌。它把社會各階層,徹底的固化。各階層之間,停止了對流。掌握印度社會資源的高種姓階層,裡面的失敗者無法被淘汰。低種姓裡面的有創造力的人,又無法上升到高種姓,進而掌控社會資源。階層固化,最大的禍患,就是把社會中的智力資源和要素資源錯配了。種姓制度,嚴重的窒息了印度社會的創造性和活力。僅在法律上廢除種姓制度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除非在法律上廢除整個印度教才行。

印度的政治,是一個社會熵很高的樣本。熵,測度系統有序性的一個度量單位,一個系統越有序,那麼熵值越低,一個社會越混亂,則熵值越高。在這樣的政治生態中,議政成本,決策成本,施政成本,執行成本,試錯成本,改革成本都很高。有能力的人,有創造力的人,他們想有所作為,成本和代價就很高,效率就會很低。越前行,就越如同在荊棘叢中裸身游泳。只有不創造的人,庸俗無能的人,才會在這樣的生態中,如魚得水,因為什麼都不幹,也就沒有了阻力。

政治上混亂,經濟上想表現出來活力,是不可能的。所謂統治,沒有統怎麼治呢。統,是治的前提。對於印度這樣規模的大國家而言,它只是名義上的統一的國家,實質上,它的碎片化極其嚴重,做不到有效的統,那麼治就不無從談起。不統也不治,又何談經濟呢。

在政治經濟學中,統是最根本的底層。一個國家統一了,然後才能談施政。就好比說,只有在把土地先修整好了,才能談接下來種什麼莊稼。治,是施政的後果和體現。統治體系建立之後,個體的人和組織,才能在這個底層的系統中,煥發生命力和活力,完成自我實現和生長。個人與組織的經濟行為,都是根植於政治這個底層系統中的草木。種什麼,怎麼種,收穫後怎麼分配,這是統御與運籌層面的經。這裡旱了要澆水,那裡澇了要排洪,這個叫濟。

以印度來看,它在政治經濟學上,嚴重的缺乏組織性,沒有統,沒有治,沒有經,也沒有濟。這就是他經濟發展滯後的內因,這是系統內部的缺陷所致,並非系統外部的外因所能改變。所以,無論是英國人,蘇聯人,和美國人,他們都弄不好印度的經濟。而民主制度加自由放任,更是增加了印度的社會熵,加深了印度在政治經濟能力上的貧困。使得原本就缺乏統御的經濟,倒退到了刀耕火種這種更落後的生態。

對於個人來說,印度這個反面教材,給人的最大啟示是,無論生活怎麼樣,無論命運多麼坎坷,都不要用一套死後世界的鬼文化麻痹自己,美化苦難,並以鬼文化來指導自己的現實生活,甚至放棄對現實生活和生存的經營,那將會是後面一系列更大不幸的開始。

一個人的文化人格,會決定他的社會人格,社會人格,又會進一步決定他的經濟前途。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應該提防不要患上文化上的印度病,沉湎於鬼文化不能自拔,每天都在頭腦中思考那些大茶壺,這是一種病態的文化人格。這輩子過不好的人,即便有下輩子的話,下輩子也不見得能過的好。中國人對自己死後的寄託,是自己的子孫後代,而不是那些死後世界裡,根本就不存在的鬼。

什麼是中國人的精神呢,中國人的精神,體現在在《易經》中,在《道德經》中,在《論語》和《春秋》中,那是一種對現實生活深沉的熱愛,和關於對民族永續生存的卓越智慧。這種熱愛和智慧,支撐著中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從幾千年前的一個小部落,繁衍成地球上最大的民族。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的聖人和先賢,他們不討論圍繞著太陽公轉的大茶壺這種鬼文化問題,而是認為這種問題是怪力亂神的癔症,腦子裡的大茶壺跟是不是宇宙真理無關,只是一種病。

中國人討論什麼呢,中國人討論聖人和英雄。中國人追求的是文昌武盛,是百姓安康,是子孫祭祀而不輟,而不是怪力亂神,更不是在死後的世界裡的滿嘴跑火車一樣的不存在的偉大。我們文化的一切,都是以現實世界中人的生存為核心。我們的祖廟裡面,從來不供奉大茶壺,而是供奉聖人和英雄。三皇五帝,老莊孔孟,文廟七十二子,武廟七十二子,還有當代的英烈們,他們都是我們民族中的偉人,他們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昌盛和安定,所以他們就是我們祖廟裡所崇奉的神,也是我們史書中所頌揚的神。

我們崇奉聖人和英雄,並不是為了把他們變成怪力亂神的大茶壺,而是把他們當做一種照亮人生道路的精神明燈,指引著自己和自己的子孫,成為像他們那樣偉大的人,使我們這個民族在未來變得更加的文昌武盛。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在我們的文化里,沒有留給鬼神們的位置,只有被放大的人,只有人,才能創造文明。只有自強不息,才能保證華夏精神永存,才能永續的傳承我們的文明。

——摘自至道學宮《印度,世界文明的貧民窟》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s41yfZkcQS-svMXFOoowvA


印度經濟增速遭打臉,莫迪經濟學的成績有點難看

了解全球局勢,世界趣聞,微信關注一個就夠了:世界說(ID:globusnews)

【寫在前面】

2014年印度大選,印度人民黨候選人莫迪當選印度新總理,終結了印度持續30年左右的多黨聯合執政歷史。對於這個多元甚至多維的國家來說,這次選舉結果被很多人視為歷史性的轉折點,也讓人對於印度啟動第二次改革表示樂觀。此後,莫迪開啟一系列經濟改革,尤其是「統一稅制」、「廢鈔」的行動,博得莫迪經濟學的名頭。不過,最新的數據顯示,這兩項改革效果不佳,尤其是「廢鈔」,看起來相當失敗。

近幾年,印度成為國人投資界的新寵兒,老實說,我本人也對此持樂觀態度。但當下的局面,不能不說是被潑了冷水。當然,看印度的政經發展歷程,不潑冷水才是怪事。接下來印度會不會轉好,或許還可以再一看。

8月31日,印度中央統計局公布最新的經濟統計數據,打了眾多經濟預測機構的臉。

印度本年第一季度(4-6月)GDP增長率由去年同期的7.9%暴跌至5.7%,為莫迪執政三年來的最低數據。自上一季度增長率放緩至6.1%之後,印度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在GDP增長的數字遊戲上落後於中國。

在投資者信心充足、通脹水平可控等有利條件下,經濟增長率竟出現如此大幅下跌,很難不讓人把原因歸咎於「廢鈔」與稅改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上。

數據來源:《經濟學人》

折騰經濟的廢鈔

2016年11月,印度總理莫迪突然以反腐、打擊黑錢和反恐為由,在電視講話中宣布廢除舊版500和1000盧比的紙幣,以新版500和2000盧比紙幣取而代之。政府認為此舉將使大量以現金形式藏匿的黑錢因無法通過合法渠道兌換而變為廢紙,從而有效阻斷腐敗與恐怖活動的資金渠道。

消息一出即在印度全境引起「現金荒」,大批民眾在銀行排隊兌換新鈔。然而出於「保密」需要,印度央行未印製足夠新版紙幣,致使「現金荒」的持續時間超出政府預期。由於舊版500和1000盧比約佔流通現金的九成,許多經濟學家預測廢鈔政策短期內將導致市場現金流動嚴重不足,給印度經濟帶來難以預估的結果,零售、運輸、房地產、建築等多個依賴現金結算的行業恐受重創,特別是長期落後的農業將遭受毀滅性打擊。經濟學家出身的前總理曼莫漢·辛格斷言「廢鈔」將導致印度經濟增速下降2個百分點。

圖源:Gopal Vijayaraghavan CC BY 2.0

面對各界怨言,莫迪頻繁發聲安撫,承諾50天內恢複印度的經濟秩序,消除普通民眾遇到的困難。此後,政府又加大對電子支付的推廣力度,鼓吹「無現金」社會,將廢鈔的好處說得天花亂墜。

然而大半年過去了,儘管人民群眾排隊換錢的「盛況」已不復存在,政府也多次宣布印度經濟已經從廢鈔的「陣痛」中緩過勁來,但廢鈔的負面陰影始終難以散去。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消費因現金不足而銳減,農業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未見起色,農村生存環境嚴重惡化,農民示威活動引發的暴力事件不斷,所有負面消息或多或少都與廢鈔有所關聯。到了今年8月30日,印度央行宣布99%的廢鈔已被回收,讓廢鈔「反腐打黑」的神話徹底破滅。

印度民眾在一家銀行前排隊取款,圖源:Nizil Shah CC BY-SA 4.0

事實上,廢鈔出台初期便有輿論指出廢鈔對黑色經濟打擊能力有限。各類非法經濟活動並不只依賴現金,灰色收入可利用黃金、美元等多種形式藏匿。即便廢鈔令推出後,不法分子仍可藉助多種渠道銷贓,將非法所得現金通過換鈔轉變為合法財產。

因此部分輿論認為莫迪實行廢鈔令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反腐打黑」,而是通過廢鈔減少現金交易,加強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監管,擴大政府稅源。更有猜測稱,莫迪在極為關鍵的北方邦選舉前突然宣布廢鈔,意在打亂競爭對手選前資金準備,同時凸顯自己「反腐」的正義形象。

也許廢鈔已經幫助莫迪政府實現上述兩個目標,但廢鈔「折騰」經濟已是不爭的事實。正如印度前央行行長、著名經濟學家拉詹所言,廢鈔「可預見的短期代價」大於「可能存在的長期收益」。

印度反腐行動,圖源:Nirzardp CC BY-SA 3.0

「陣痛」襲來的稅改,增長放緩當然不能全賴在廢鈔頭上。

7月1日印度啟動獨立以來最大規模稅制改革,正式施行《商品與服務稅(GST)法案》。新稅制將改變此前聯邦與地方政府各自徵稅的混亂狀況,將間接稅、關稅、附加費等納入單一稅收系統,實現簡化稅制、統一全國市場的目標。經濟學家預計新稅法將有效降低商品交易門檻,使印度經濟增速提升1至2個百分點。

然而就在稅改正式啟動前,因新稅影響力難於預期,市場前景不明,大批零售商瘋狂降價、清除庫存,投資者紛紛減產觀望,致使市場運行混亂,新訂單銳減,對製造業形成巨大衝擊。

據印度中央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稅改啟動前的4至6月製造業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0.7%銳減至1.2%,創五年來最低增幅。與此同時,印度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在7月跌破50榮枯分界線,由6月的50.9跌至47.9,創2009年以來新低。7月服務業PMI也在稅改的衝擊下跌至45.9,創2013年以來最低。

印度街頭,圖源:Cycling ManCC BY-NC-ND 2.0

即便GST實施一個月後,關於新稅法的負面消息依舊不斷。新稅有5%、12%、18%和28%四種稅率和多種免稅例外,簡化程度不及此前預期。此外,數字化的報稅單也令不熟悉操作的中小納稅者頭疼不已。一些利益受損的行業紛紛走上街頭抗議遊行,反對新稅法的推行。

雖然輿論普遍相信稅改在長期有助於統一印度市場,擴大政府收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但稅改引發的經濟混亂狀況似乎仍需較長時間才能徹底消除。

增長的數字遊戲還能持續嗎?

在全球經濟有復甦跡象的大背景下,此前被投資者認為「一枝獨秀」的印度經濟大幅減速,令眾多經濟機構大感意外。事實上,即便是在廢鈔與稅改政策出台前,印度的GDP增速已經連續六個季度出現下滑。

有分析人士指出,自莫迪2014年上任以來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歸功與政府擴大公共支出與大量流入的外資刺激,缺乏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對傾向市場原則的莫迪而言,續推自由化改革,改善營商環境,促進位造業發展,吸納就業釋放人口紅利,似乎是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有效途徑。

印度總理莫迪,圖源 :Presidential Press and Information

然而,土地與勞動法改革勢必損害選民利益,整頓金融體系已經引發國有銀行的強烈抗議。在2019年的印度大選到來之前,手握絕對政治優勢的莫迪已經在廢鈔上吃了大虧,似乎不太可能冒險推動改革。

但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經濟增長乏力勢必挫傷選民對莫迪的信心。而對歷來高舉經濟自由化改革與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大旗的印度人民黨而言,GDP的增長數字將直接影響印度教民族主義主導印度意識形態的「千年大計」。

所幸反對黨乏力,莫迪與其領導的印人黨仍有充足的空間與時間下好這盤大旗。

世界說 書劍

發自北京

了解全球局勢,世界趣聞,微信關注一個就夠了:世界說(ID:globusnews)


沒有任何可能性,印度取得獨立的成本太低,換句話說:中國現在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其格局和框架基本在改革開放前就奠定了:

1.最徹底的土地革命 (不僅是瓦解了小農經濟基礎、掃清了工業化障礙,而且在文化上也打到了地主階級)

2.70年代末期就已建立了門類齊全、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3.徹底的農村文化變革及掃盲運動

4.一個組織力極強且講求與時俱進的強有力政黨。 這四個條件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基石,印度一個都不具備!

上述四個要素決定了中國得以六十年間邁過西方兩百年的工業發展階段,奠定真正大國經濟基礎。至於其他什麼印度人態度了,宗教了,民族性都是表象,或者描述的僅僅是小商小販的經濟,大國經濟首先講的是政治,是資源整合,是文化和科技變革!

——————————————————

關於評論區的幾個疑點,下面集中解答下:

一、地主階級該不該消滅?地主和地主階級是不是一回事?下面引用一段話正好解答。

現在有人覺得,當年的地主也有好人,不該搶他們的土地,更不該殺人。

對這種看法,同志們應該怎樣理解?

首先要承認,地主里肯定有好人,而且有很多好人。就中國中央財政弱勢,地方上很多修橋補路的營生,都是地主鄉紳出錢做的。有些地主,說是大善人也不為過。我們要實事求是。

但,地主里有好人,與地主階級是好的,有因果聯繫嗎?沒有。地主作為一個階級,代表著舊土地所有制度,是一個禁錮流動資本、抗擊大工業化進程的反動的集團,是一個佔有不動產產權、收窄不動產資本流轉的落後的階級,從整體上講,是必須消滅的。個人的善惡屬性,與其所屬階級的進步或落後,沒有必然的關聯,這是馬克思主義階級論的核心,也是階級鬥爭的根源。好的地主,和不好的地主,都是激進式大工業化的障礙,在這一點上,我們和資本家們,沒有本質的分歧。

——李學先,原廣東省監察廳廳長,原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1983年《與青年同志的座談》

二、我為什麼說土改是必然,而且意義偉大?

我太爺爺解放前是當地中等規模的地主,在縣城還有一個賭場。我爺爺早年讀書46年參加了革命,解放後家裡地全部被分掉,文革時期爺爺和父親因為成分問題被批鬥過。但是今天作為一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中年人,仍然絕對土改進步意義重大:

1.沒有土改,瓦解不了封建性質的地方宗族政權。大小地主會通過以控制土地為基礎,變相控制地方的司法,行政等權力,甚至豢養私軍。所以封建社會「皇權不下縣」,縣以下地方權力就是靠當地佔有土地最多的幾個大姓掌控,社會黑暗可想而知。(以個人為例,我太爺爺就是當地的「話事人」,地方事情找縣太爺不如他管用,至於公正性如何,呵呵)

2.沒有土改,國家實現不了工業化。工業發展需要人,需要土地,需要資金,但是小農經濟把人,土地,資金牢牢傍靠在土地上——種地收租。所以後進工業國都搞過土改,日本,韓國甚至台灣地區。 (謾罵土改的小清新可能忘了,如果現在還是個農業社會,大部分人只能被束縛在土地上種莊稼)

3.不搞土改,舊文化無法革新。一切舊文化的存在都依附於其經濟基礎,舊社會的納妾,煙毒,歧視婦女,童養媳,主奴關係等等,實質都是小農經濟形態決定的。這些「國粹」你以為喊喊口號就能打倒?所以印度一日不土改,種姓制度一日無法消除。(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你說土改血腥?問過還鄉團和南霸天嗎?開國大將徐海東一家六十幾口被反動派全部殺完,江西紅軍失敗後,蔣的口號是「,石頭過刀,茅草過火,人要換種! 」 共計600多萬根據地群眾被殺戮一空,千墳崗,萬人坑到處都是,被滅族,滅門者不計其數!)

三.怎麼辯證理解毛時代和改革開放的關係?

沒有前三十年打下的堅實基礎,中國只會變成一個買辦性質的半殖民地國家,加上中國的地理位置可能連印度都不如,一個碎片化、封建化的農業國最符合西方列強利益!

毛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中國由一個農業國短短三十年變為工業產值世界第六的工業國,中國基本建立了航天,核武,機械,化工,電子等完整工業體系,同時建立了初級的現代化教育體系,軍工體系,國防體系,擁有了龐大的科研隊伍和一定科研水平。尤其鋼產量,發電量,鐵路里程躍居世界前列。基本三十年走完歐美國家一百年工業化里程。其他諸如社會變革和地緣政治環境的極大改善,可以寫一本書, 沒有這些你談什麼改革開放?印度,菲律賓,南美比中國開放早,開放的多,為什麼現在和中國差距這麼大?引用一段資料示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史以一個小小的工業生產基地為發端,這個工業生產基地甚至比比利時的還要小一些,當時,中國工業的人均產量不及比利時的工業產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質資源最貧乏的基礎上,在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和極少外援的情況下,中國在1/4世紀的時間內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工業大國。

在毛澤東當政期間,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0多倍(如果從1952年算起則增長了12倍),其中重工業總產值增長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國重工業特別匱乏)。從1952年(當時工業生產恢復到了戰前最高水平)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為止,儘管「大躍進」造成了工業生產的混亂,工業產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長。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增長的百分比最大,當時工業增長率達平均每年18%,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還不止。其後一些年裡增長的速度儘管不穩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儘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工業生產仍繼續在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在這個令人驚異的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部門的數據或許值得一提。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140萬噸增長到了318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長到了61700萬噸,水泥產量從300萬噸增長到了6500萬噸,木材產量從1100萬噸增長到了5100萬噸,電力從70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2560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10400萬噸,化肥產量從3.9萬噸上升到了869.3萬噸。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生產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鐵路機車和現代海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成了一個主要的核強國,完成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1970年把一顆衛星發射進了軌道。 」

(本文是莫里斯·邁斯納所著《鄧小平時代:1978-1994,對中國社會主義命運的考察》一書第八章「毛澤東時代的經濟遺產以及毛澤東身後改革家們」的第一部分。)

很多人不懂得這個辯證的道理,沒有毛時代技術和人才的積累,改開馬上會被外來資本和技術爆成渣。

但是工業化積累的初級階段,需要大幅縮減國家的消費品用來擴大科研規模,人才隊伍和購買先進先進設備及技術,這就要求生活水平不能太高,造成很「窮」的印象。

比如糧食產量是增加,沒有毛時代的化肥工業,水利設施和雜交水稻,你以為靠「包產到戶」就能實現糧食產量暴增?

毛不是不懂經濟,是太懂買辦經濟和殖民地經濟,沒有完整工業體系和獨立自主政權的國家,對西方開放其實就是走經濟殖民化,買辦化的道路,只能富裕很少的一批買辦,中國將徹底淪為原料和勞動力供給地,所謂拉美化是也。。


印度經濟會高速發展幾年,但是超過中國,很難。

中央帝國的骨架已經搭好了;

這是世界上最龐雜的交通網;

有世界上最多,最複雜的隧道和橋樑工程;

20000+條隧道,1000000+架橋樑;

有世界第二的空中網路;

230個機場,3500000+個航班;

32000公里的海岸線上,全球前十的港口就有7個;

20000公里的運營高鐵里程,還有10000公里高鐵在建,兩年前就佔比60%以上;

100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100000公里的普通鐵路里程,將會連接每一個20萬以上人口的城鎮;

更為重要的是,所有工程機械可以自產;

每一個交通節點,每一條交通網路,每一套工程機械,離不開計劃經濟體系下對農業的剝削,也離不開市場經濟下的「羊吃人」,背後是無數工人和農民的血與淚。所幸的是,我們最艱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但是印度,他們還沒有開始。


目前看幾乎沒可能,印度人做事的能力和態度就決定了,他們很難超越中國。

我就說說印度一直用來撐門面的「IT行業」,跟大家分享一些見聞吧。相信在美國的IT從業者都會有類似體會。

我們公司想要做一款「全平台ePub閱讀器」。做產品的第一步就是研究競品,所以我們就逐一試用相關的產品。然後意外發現了印度三哥們的奇特作品。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國際大廠 Adobe 的產品,叫 Adobe Digital Edition。這款軟體自稱專為 ePub 閱讀設計,支持 Windows,Mac,iOS和Android,官網做的也十分專業(Adobe Digital Editions)。單看 Adobe 的名字,我們就被鎮住了,覺得我們八成是要當炮灰啦。

可是真正用了之後,你才會發現印度人坑爹的能力有多強!桌面端軟體給人的感覺是「毛坯房」,很多基礎功能都不具備,時不時給你來個卡頓或是死機。但是,最起碼它真的能打開書讓你看!真正讓我跌破眼鏡的是移動端,感覺就跟「爛尾樓」一樣。下面是Google Play的用戶評論信息截圖:

總分只有2.4分,這哪像是國際大廠已經做到第4版的產品?隨便挑2個給大家翻譯一下:

藍色S頭像說:就是垃圾!根本就不能讀我之前買的該死的書,因為這個APP不能同步,而且總是卡出翔!

最後的Mantra2 yo說:絕逼是個垃圾。沒有借鑒其他閱讀軟體上一絲絲的優點。這些小(qi)丑(pa)把開發經費全都花在了開發版權保護系統!

Apple Store上的評論也大同小異,「垃圾」這個關鍵詞出現頻率很高。具體有多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試試。絕對讓你意想不到!

我一開始還很納悶,為什麼大名鼎鼎的 Adobe 會做出這樣的垃圾產品?後來我在「開發者列表」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這是一大批印度人的傑作啊!

看到了嗎?參與人員一水的印度人!一個這麼「小」的軟體,居然會有這麼多人參與,最終還是做出了屎一般的感覺,除了印度人,估計也沒有其他國家能做到了!PS:我們調研的其他軟體中,很多歐美人主導的項目都只有2~3個人,有些甚至是1個人在業餘時間做的,它們的質量都遠遠好於這個印度人「投入重兵」做的 Adobe Digital Edition。

印度人真是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人浮於事」!這麼多人,背靠大公司資源,折騰了N年,居然做出這麼個破爛玩意。你還指望他們能做好什麼?通過這個事情,也大概說明了為什麼1962年,他們前線部隊那麼多人,還是打不贏我們。他們的人啊,真是空有數量,沒有質量。

============分割線============

除了這件事,還有很多我親身經歷(美國讀書期間跟印度人共事過),或是從同窗好友那裡聽到的印度人奇葩之舉(他目前在美國一家公司負責移動端產品線,手下有幾個印度人)。總的來說,可以把印度人的做事狀態總結如下:

  • 道德低下,搶功推責沒有底限。自己只是旁聽了某個會議,在領導面前也好意思搶功說是自己參與討論,「幫助」大家找到了解決方案。請注意,在他嘴裡,是他很隨意地就「幫助」一群開了半天會的人找到了解決方案。但是一旦有問題發生,絕逼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臉皮厚到你都會覺得不可思議!所以我一直懷疑他們的文化中根本就沒有類似「禮義廉恥」的東西。(咱們東亞有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等很多行為準則;歐美則有騎士精神,基督教精神之類的內在約束。但是印度貌似真沒有什麼成體系的行為準則)
  • 拉幫結派,為了上位不擇手段。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把印度人拉到自己所在的團隊,然後還會非常「團結」地把其中一個人「拱」上去當領導。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不惜對上司撒謊,甚至是在代碼中給現任領導留坑。在矽谷,很多中國人Team Leader都是這樣被拱走的。看看矽谷那麼多公司,只要是印度人主導的,哪家做出過「好東西」?技術領域,只要是看真本事的,很少能看到印度人,基本配置是歐美人白人為主,多含有華人成員。比如Google的Android團隊,還有Facebook的React團隊,都有華人主力成員。但是印度人基本絕緣於這種「硬實力導向」的團隊。
  • 工作能力很差,工作態度更差。這是我那個做移動端負責人的朋友跟我說的。只要你稍微不盯緊點,他們就能偷懶就偷懶,把磨洋工磨到了極致啊,真是那種氣得你想哭,又覺得好笑的感覺。幹活的時候,借口blabla一大堆,總結一下就是「時間緊,任務重,干不完,別怪我」,毫無責任感可言。至於學習方面,他們的目的彷彿只是過及格線,或是符合錄用標準,入職之後就基本原地踏步,不思進取,只想著怎麼升職加薪,從不考慮把事情做好。

說實話,上面這些品性,你不去跟他們接觸,都想像不到居然還有這樣一群人!如果是一個兩個人如此,你可以說是「個人問題」,但是如果幾乎所有人都這樣,那就是文化問題了。上面說的這些人,還是出自印度自稱「世界領先」的IT行業,都是印度高等院校畢業的人才。他們的精英尚且如此,還能指望其他人好到哪兒去?

有些人可能覺得我說的很誇張,或是覺得這種人哪裡都有,不足為奇。那我只能說,你們對阿三的神奇還是知道太少啊。中國人中誠然也有類似的廢柴,但是就其程度和廣度而言,完全跟印度人不在一個級別啊。有些事,不經歷過,你是想像不到它會存在的。

最後,祝那些覺得我誇張亂說的人,永遠跟印度三哥搭伴兒合作,哈哈。

====後註:我們的產品信息(算是硬廣吧)====

我們的產品叫 Neat Reader,開發團隊不超過 5 個人。但是做的軟體質量也絕對超出印度人 N 條街啊。目前可以通過瀏覽器直接打開ePub文件進行閱讀,下半年會推出移動端和桌面安裝版。質量絕對秒殺印度人做的 Adobe Digital Edition,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試一試。

中國版網址:www.neat-reader.cn

軟體截圖(取自國際版,所以是英文的):


推薦閱讀:

如何向外國人解釋,中國在國際活動中有四個參賽隊伍?
如何評價澳代表團拒絕入住奧運村 里約市長回應: 給他們找只袋鼠?
為什麼外國人普遍不了解中國?
如何看待日本APA酒店宣布立即撤出被爆含有反猶主義內容的書籍?
在 Quora 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說英國 BBC 對中國的報道存在不真實。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TAG:印度 | 經濟學 | 國際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