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講話夾帶英語單詞為什麼有人覺得是裝逼?
老是看到大家說夾帶英語單詞的人是在裝逼炫耀留學經歷,大家怎麼看?
----------------題主不褒也不貶啊……噴我幹什麼……純粹只是我自己也是留學生也有這個毛病,想知道大家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那我不得不「裝逼」啊,我在Google是做crash system的,難道我跟別人說「大家好,我是陳萌萌,在谷歌做『破爛系統』的!」嗎!?!?!?!?
有想過我,我老闆,毛子謝爾蓋和那些谷歌神教教眾的想法嘛!?
-------看到評論區的吐槽忍不住更新一下---------
大媽A:對了,阿萌。你在哪工作啊,聽說你做什麼電腦的,百度還是扣扣啥的?陳萌萌:哦,在谷歌啊!大媽A:呵呵(神馬亂七八糟的,做電腦的不就是淘寶、百度還是扣扣什麼的么)大媽B:那你公司的大老闆是誰是啊?馬雲嗎?聽說他好有錢。陳萌萌:哦~我老闆有倆——大媽A:我知道,還有那個叫馬化騰的是不是!他們倆兄弟呢,都去了那個什麼西雅圖的什麼互聯網什麼論壇嘛,還跟習大大合影呢!陳萌萌:不……他們一個叫拉里佩奇,一個叫謝爾蓋布林!大媽B:拉、拉什麼布林?什麼人來的,都沒有份跟習大大合影,感覺不咋地啊。你是不是被忽悠進什麼小公司了……大媽A:那你在公司里做什麼的啊?陳萌萌:哦,我做、我做……我做……崩潰系統,哦不,破爛,也不對,總之是崩潰……(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啊!!!)
大媽A:看來你很不受重用啊,在公司里盡撿些破爛什麼的。大媽B:也不怪她,妹紙才出來工作沒幾年。年輕人一開始進公司,撿些破活在所難免。大媽C:也對,最近經濟危機。微軟都裁了很多人呢,阿萌能找到個小公司,拉什麼林子,撿個破爛也不錯了。大媽A(小聲跟大媽B交頭接耳):阿萌也不外如是呢,我兒子上什麼知乎還說她多厲害多厲害,不也就是在什麼野雞公司幹些破爛活……先界定下範圍:如果談話的人群中所有人都是留學生或者在英語區生活的華人,那隨便怎麼說都無所謂,但是如果交談對象中有英語不太流暢的參與者,那麼教你個簡單的辦法判斷是不是裝逼或者不懂社交禮儀。
如果句子里簡單的單詞是英語,複雜的則是中文,那麼裝逼率估計會超過80%,例如:這個災後創傷恢復的project是不是又要delay啦,這下項目預算又不能cover了,你下一個Monday之前給我寫個項目風險預警report上來。
如果句子大部分是中文,但是地名和某些複雜的單詞是英語,那不是裝逼,那是翻譯不過來或者翻過來也沒人懂,比如:新的MSDN里關於Socket WMI的部分你仔細看了嗎?下午在Sammamish有一個會議,請你們公司的CXO也去參觀下。
說這是裝逼的,你講一個全中文的給我聽聽?
「新的微軟開發者網路里的網路套接字的視窗系統管理規範的部分你仔細看了嗎?下午在色迷迷有一個會議,請你們公司的各種首席官們也去參觀下。」
像人話嗎?
另外我再說一句(不敢用btw了),這個宣傳片確實很裝逼的,This is China"s english.
http://m.weibo.cn/5347921655/3893167021812854//
多年之前,在我們公司內部也有過類似的大討論,起因是一個外企過來的副總經常在郵件中使用英文,有不少員工抱怨,支持者認為:「中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員工在工作中學習到商務英語也是不錯的福利。」,反對者卻覺得強迫英語不好的人看英文郵件是不人道的。
最後以老闆的一封群發郵件結束了爭論:「公司運營中,即使所有交流都使用母語,也會存在大量的溝通問題,使用外語不僅僅是可能不尊重別人,還會誤事,因此公司郵件中除了縮寫和專用辭彙,不建議使用中文以外的語言。」
我老闆是海歸,僅供參考。其實一個評判標準就是看他替換的辭彙難度。
今年暑假北京新東方總部南樓,碰著過兩人,一男一女老師打扮,一進電梯就開始對話
男:我tomorrow有個meeting,so 可能 cant eat together,after 你 meet到了那邊人,you can tell them 我們這邊已經準備ready了。
女:OK no problem,我明天會把這些stuff提前get set,餐館已經book好了,你later可以check一下,我之前 used to 在那裡吃,還不錯。談話內容大概如此,盡量復原了,最後的used to印象比較深刻,因為是個高中片語。
我當時沒反應過來聽得一愣一愣的,還以為什麼電視節目真人秀之類的。
當然關鍵是 這種對話後來持續了接近2分鐘!
電梯里還就我一個外人!還記得後來出現了個none of ur business,就是新二第一課那個。快到一層時我已經聽得如痴如醉,狀若神遊,就差摁響警報了。
所以說,摻雜英語可以,但個人建議最好摻托福以上辭彙,要不碰著旁人脾氣不好的很容易發生衝突。
--------------------------
跑題了,總結一下,不是摻雜英語就是裝逼,留學在外確實很多專有名詞沒法翻譯,這是第一類情況,摻雜合情合理。第二類就是高頻辭彙,用慣了,或者短時間內沒法精確翻譯,例如paper midterm officehour之類種種,這種摻雜也可以理解。如果對著你蹦高中英語辭彙的話,就得特殊關照一下了。講中文也是很不容易的。之前 @shotgun 來西雅圖的時候就想叫我去團結湖吃海鮮,我愣了半天才明白過來他在說什麼。
多少次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說過:我iPhone的USB線呢?
講真。時至今日,我也不太確定presentation的中文翻譯是什麼。
有時候初始學到一個辭彙的時候是英語,要翻譯成中文辭彙是額外知識。
個人不主張說漢語時夾雜不必要的英語,這是需要學習和訓練的。而在專業領域,更加困難。
有時候一些英文縮寫是很難完全用中文表示,記得這個問題以前討論過,例如NBA要叫作「美國職業籃球聯賽」。
專業詞語有時候涉及多次縮寫,例如 MP3 是MPEG 1 or MPEG 2 layer audio III 的縮寫,而 MPEG 是動態圖像專家組(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的縮寫,所以 MP3 的中文應該是「動態圖像專家組-1或動態圖像專家組-2 音頻層III」。注意計算機領域中的遞歸縮寫是無法展開的,例如GNU 翻譯成「GNU 不是 UNIX」也沒有意義。而 UNIX 源自 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改寫成UNIX後也不好譯作其他語言了。
然而,我認為,不能完全用漢語或英語表達(除一些例外情況),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問題。雖然我不是留學生,也有這方面的問題,這並不是值得炫耀的。當然,如果交流對象是同行人士,使用英文專業術語是沒有問題的。
我在翻譯時,也會為中文術語頭痛,為了保持全書的一致性,需要維護一個《遊戲引擎架構》中英辭彙索引表,收錄了1800多個辭彙。在翻譯過程以至出版後也得到很多相關的反饋。雖然我很懷疑覺得現在這年代還有用英文來裝逼的(這逼格得多低啊...)但是同意目前第二高票回答里鑒別說英文是否是故意裝逼的方法。如果夾雜的英文確實是在英文環境下更自然的表達或者是專業性較強的辭彙,那很正常;如果只不過是日常表述的中文替換,那就是刻意了。說到這兒突然想起來看好聲音每次汪峰點評的時候都會來一句"我們這個battle的opening和ending..."
上次我隨手答了個關於自信的題,答案里"presentation"和"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實在沒想到怎麼翻譯,後來評論里居然有人說我答案夾英語裝逼。。實在是醉了。。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在想,其實一個人是否在裝逼,只有在那個領域你的水平不比他低的條件下你才有能力客觀判斷。當你自己達不到那個水平的時候,就不用揣測人家是不是在裝逼了,因為他能唬住你,即使在裝逼也說明人家在那個領域真的比你水平高,而在你單單只是因為自己不懂就說人家裝逼的時候,絕大部分的可能是你真的不懂而已,所以either way這種揣測總是說明了你的水平不知道低到哪裡去了...
其實,這個問題po在心理學話題下很有意思。你看個音樂節目,每次樂評人點評的時候說「氣息」「裝飾音切分點」「旋律行進慣性」,你覺不覺得他們裝逼?可是專業人士能聽懂才能分辨這人到底是在用術語裝逼還是言之有物。一群留學生交談,說到「3PL""simulation""networking",你覺得他們裝逼,但其實如果你說「第三方物流公司」留學生們說不定完全聽不懂會覺得你在裝逼...
所以說,當你無法分辨一個人是否在裝逼的時候,對你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就是,就當長見識了唄。無論人家說英語真的在裝逼還是非常自然的表述,你多學倆單詞肯定比在心裡惡意斷定別人一定是裝逼犯強。
說到最後,我很好奇「presentation"和「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到底中文咋說啊?留學生說個英語都能算裝逼。。。真正裝逼的都說拉丁語古希臘語希伯來語好么?
我有個paper明天就deadline了
這個不叫裝逼
這本book真好看啊,我看完後好happy這個他媽的就是裝逼了被吐槽過的路過(其實是被一同留學的人)
我有時候真的會想不起來一些東西的中文是什麼啊啊啊;有些專有名詞只學過英文版沒見過中文版,談話注重效率所以肯定優先選擇說自己最習慣的。至於那種故意的人,也沒什麼好說的,就讓人家裝去吧。
就說我自己的幾件事情:
一次去星巴克等人,又不好意思不買東西,就點了一杯冰美式,然後那小哥問我要多少冰,我隨口說了一個「extra」。然後小哥像看sb一樣看著我,我也像看sb一樣看著他,兩秒之後我突然反應過來了:我艹我剛才說了什麼?然後我就趕緊說「對不起,對不起,幫我多加點冰。」
---這樣的情況我想不太會被認為是裝逼吧……之前在尼泊爾做志願者,10月11月去的,是唯一一個中國人。這是我目前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純英語環境。以至於在酒吧里和一起來的朋友玩的時候,被同胞們拉住問我是不是中國人的時候我連著問了三遍「pardon me」才聽懂他的話,然後在他們第四遍問我的時候我鬼使神差的回了句「yep」。我能體會到他們肯定是深深的鄙視我的,我也只好道歉說自己一下沒轉過來。
現在和一些cbc或者移民很久的小夥伴聊天的時候,也會出現從英語聊成中文這樣循環往複的情況。基本上就是下一句話你感覺用什麼語言說出來最方便就用什麼。
最重要的一點在最後面。凡是受過相對良好教育的留學生應該都是明白這樣一件事的:你說話的時候得要考慮到對方的語言水平,你說一堆別人卻聽不懂,就是你說的人表達能力有問題。另外,說的東西(語氣,辭彙,語言等等等等)不符合當前的語境和背景的話,正常人應該都會道歉的。
至於你說「tomorrow我要去starbucks喝coffee」這種,這不叫裝逼,這叫腦子不好用。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現實情況:
確實有些人在中文中夾雜英文單詞是為了裝逼,這常見於某些留學生人群、香港居民、上海居民等等。。。。(舉個例子,非地域和人群歧視,不要噴我哭哭)。而一旦這種不好的印象產生了廣泛的基礎,時至今日很多人都會聽到夾英文的人就覺得裝逼。再舉個相似的例子,世界各國的政府和媒體均有不同程度地「否定外星人」,他們在各種場合和媒介上不斷告訴民眾那些UFO現象不過是:氣象氣球,光衍射和反射,好事者造謠,吃得太肥的鳥類......於是乎,經過多年的宣傳,時至今日無論在多麼明顯的證據面前,仍舊會有人嗤之以鼻。很多時候人類都會傾向於在意識形態上排斥一些他們不想理解,無需理解,不能理解以及被過度「洗腦」的東西,在態度上就產生了抵觸和不高興。再者,早些年的時候咱們國人對英語掌握的平均程度不理想(現在會好一些,但仍舊不算理想,不過很正常),當XXX和你說話的時候夾雜著英文單詞的時候,很多人聽不懂但出於面子問題會顯得尷尬,於是正常的自我防衛心裡就啟動了:「好好的中文夾英文單詞,裝什麼B?」
所以認為「說中文夾雜英文就是裝B」的理解既有確鑿事實的基礎,又有簡單心裡層面的原因,很好理解。
那麼,歸根結底,說中文夾雜英文有不裝逼的情況嗎?或者換個說法,那些沒有想要裝逼的人,為什麼要說中文夾英文?
1. 習慣問題,語言的自動篩選天性:
很簡單的例子:reception,這個單詞的意思是前台,比如酒店前台,各種機構的前台等等。但是在國內,酒店裡面叫前台,某些地方叫接待處,有些地方叫做問詢處(英文中問詢處的正規說法是information desk,但不常用,老百姓還是習慣叫它reception)。而英文中就相當簡單了,一個大樓里或者機構里負責接待人員,收付款,回答問題,指引方向等等職能的地方都可以統稱為前台。去銀行先找reception,去酒店入住先找reception,去學校報到先找reception,去警察局註冊也是先找reception.......當你習慣了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部統稱為reception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把reception這個詞語的優先順序排到最高,因為它最簡單,最好用,相比什麼前台啊,問詢處啊等等細分的複雜詞語要朗朗上口得多,講出來可以不經過大腦。當你回國的時候,重新面對那些前台啊,諮詢台啊等複雜分類的時候,你的腦瓜可能會不習慣,自然而然就蹦出了reception這個單詞,真TM不是裝B啊喂!同樣的例子還有offer,這個單詞有入學邀請,入職邀請等等意思。但是在國內同樣有細分,不同情況下的中文叫法不一樣,因此很多剛回國的留學生被曾經的國內老同學、朋友問:「兄弟你準備去哪高就啊?」,很可能你順口而出的就是:「哦,我剛剛收到了XXX的offer,正在考慮要不要去。」完了,又被認為是裝B了。2. 有些概念和辭彙在中文中沒接觸過,第一次聽到就是英文:
這個情況也非常普遍,我在倫敦念書的時候學信息系統的商務應用,裡面很多專有辭彙我之前在國內是沒有接觸過的。比如methodology,我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怎麼對應成中文,後來才聽說正規的翻譯叫做「方法論」,然而當我學深下去的時候發現「方法論」這個翻譯不全面,怎麼辦?別人問我的時候,我根本不曉得怎麼翻譯出來,因為這個辭彙的認知就是通過英文學習得來的,我大腦里的中文辭彙表中找不到對應啊!同理還有各種專業辭彙,在中文中從來沒聽過,第一次接觸就是英文,如何翻譯?3. 語言之間不存在簡單的對譯關係: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酷」,英文原詞Cool,你可以把他翻譯成棒極了,但其實並不完全達意。這個單詞剛進入國內我印象里是2000年前後,那時候可是一個新潮的詞語,「大學生」專用的,好吧現在很少人用酷了,太土了。像是這種無法在原先中文裡找到完美簡略對譯的詞語怎麼辦?直接音譯唄!但音譯的本質就是一種無奈。2000年前後還沒有「裝B」的概念,若是有,估計說酷的人也會被認為是裝B了。不同的語言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發展出來的,不同的語言之間是不存在簡單的對照關係的,否則各種軟體的自動翻譯結果就不會顯得那麼弱智了。如果真的只是簡單的單詞和語法差異,那麼這個世界哪裡還需要「翻譯」這種專業人才?翻譯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嚴復老先生提出的「信達雅」就說明了這一點,若不同語言之間的對應關係那麼簡單,還信啥達啥雅啥呢?但不可能人人都是翻譯家,當遇到這種在英文中普遍存在但中文中無法找到對照的詞語,很多人的做法就是直接上英文原文。然而,在那些不明就裡的人眼裡這就是裝B。不提倡為了」裝「夾雜英文,但是也不要排斥中文中夾雜英文。如果因為你的INPUT就是英文,所以很難找到好的漢語去替代時不得不說或者自然冒出的英語,還是很好的。舉個例子說,你說USB的時候,能找到中文嗎?還不是不得不用英文?
題主試著考慮到外企人員和留學生所處情景就不難理解了。歸納以下幾點原因:
英文文本環境的影響,加強英文思維:身邊和電影里常常聽到的比如team、deadline、case等。在外企工作或者留學情景下,基本是全英文的環境。至少你看到的大多數文本,比如郵件、聊天大多數是英文的。這時候以上提到的一些工作學習常用辭彙出現頻率極高。久而久之這些英文辭彙強化了他們在你腦中的關聯,它們的中譯反而成了第二反應。
衍伸到口語環境,避免中英文思維轉換:進一步需要與同事、同學進行口語對話時,大多數時候情景是英文郵件、聊天的衍生。此時談論的一些核心焦點在文本中都是英文辭彙的表述,所以線下繼續用英文單詞表述那些核心概念更加合適。例如郵件上寫"Deadline: xxxx"。在衍伸該郵件的會議上你繼續使用deadline指代這個概念,直接引用英文單詞,避免了眾多聽者進行"deadline = 截止日期"的中英思維轉換。
更簡便,口頭表達言簡意賅:英文的發音比它的中文意思發音更上口、簡潔。office常用詞相對專業辭彙更符合這類。比如一個單音節發音能念出來的"team"你非要用"團隊"字正腔圓說出來,其實更麻煩了不是嘛。有可能在某些環境這樣反而更讓人覺得違和和"裝逼"。
更達意,專業術語避免錯譯、誤會:這條更多適用於術語,應該很好理解。你在英文的郵件、資料上看到一個不認識的英文術語,或者一個你不太確定該翻成哪個義項的多義英文辭彙,繼續沿用英文表述當然最合適了。
古已有之:許多現代漢語辭彙就是英文音譯啊,其實和中英夾雜聽著很像啊。題主這樣的心態到了上海不是要報警了嘛!以我身邊人例子來說,口語流利的從來不夾雜,說中文就說中文,說英文就說英文。有些夾雜的人說,是因為有的時候想不起來一些詞的中文說法了。聽者感覺到不適,其實是因為太過頻繁的不適宜使用。比如,Cindy,我們一會有個meeting,很多boss都會come,你要做個presentation。而,Cindy,我們一會有個會,很多老闆都會來,你要做個presentation。就感覺好很多。presentation的中文表達有些生硬且在這個語境下不是很貼合。
你看,我剛回國時時習慣改不過來漢語里夾帶外語有人說我是裝逼。等我回國適應了,全部說中文又有人說我看不出來哪裡像留學生了。怪我咯?
專業辭彙用英語很正常,日常辭彙用英語叫裝逼
他們應該全英語交流,這樣就連他裝的什麼逼都不懂了╮(╯▽╰)╭
你們還需要學習一個,說個英文就是裝逼?還沒有給你彈一曲你好夏威夷呢
托尼,你是住獨立屋呢,還是住公管公寓呢?
Tony,你是住 house 呢,還是住 apartment 呢?我住白橡樹購物中心旁的私人擁有的公寓。
我住 white oaks mall 旁邊的 condo。其實當年念書的時候,我們確實用「白橡樹購物中心」這樣的表達來裝逼。應該算是調侃,不是裝逼。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