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養成閱讀的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做讀書筆記?
- 如何了解自己閱讀的目的;
- 如何了解閱讀的優勢和局限;
- 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 如何做讀書筆記;
- 如何將書籍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鑒於我是一隻標準的圖書狗,雖然算不上是資深讀者,做圖書編輯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但對於這個問題,好歹有些自己的看法,所以看到了之後很想認真地回答一下。
作為圖書編輯,經常有人來找我介紹書單,或者直接問我某本書好不好看。又作為圖書編輯,經常有人給我私信,問我要怎麼樣才能也去做編輯。每次我都很受驚嚇地回答:哪裡想不開要來做編輯?圖書行業不景氣,所以做編輯著實賺錢不多,而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就是,現在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在互聯網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很多人獲取信息知識以及休閑娛樂的途徑都只有書本雜誌和報紙,可是現在,我們有了手機平板和電腦。書,早就不是唯一的能夠閱讀的選擇了。
很多人不僅不看書,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麼去看書。所以每次看到有人提問,該如何去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都有種淡淡的心酸。- 如何了解自己閱讀的目的;
- 閱讀的目的,總體來說,有下面幾點,實用工具書,休閑打發時間,提高文學修養,專業書
- 實用性的書有很多種,比如烘焙師教你怎麼做菜,還有托福英語啊之類;
- 休閑打發時間的書,差不多漫畫書,不過腦子的輕小說之類,輕鬆不用動腦子的都可以算作這個
- 提高文學修養的,嚴肅的小說,散文,文學性的書,看了之後真正能夠感受了文學的魅力的。
- 專業書,往往就是某個專業系統性的介紹和學習,比如心理學,社會學,或者理工科,信息互聯網之類的各種
- 那麼如何了解自己閱讀的目的呢?其實很簡單,看你需要什麼就好了。如果你只是想要看看書打發時間就看看小說,漫畫一些通俗易懂的暢銷書就好了,就跟你平時看美劇韓劇綜藝節目一樣,如果你有一些學習的要求,就去看專業性的理論書籍。
- 如何了解閱讀的優勢和局限;
- 我一直相信的一點是,閱讀是性價比最高的學習方式。這或許就是閱讀最大的優勢。很多時候,閱讀能夠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比你想像中,要多很多。比如我當初換工作,在此之前,其實從未接觸過圖書行業,也沒有做過任何和圖書編輯相關的工作,剛入行的時候對編輯這個職業屬性也幾乎一竅不通,那麼這時候,去買這個行業的書來讀,是最快地了解這個行業的方式,你的同事不會有空教你太多,你的領導更是不會手把手什麼事都親自指導你,在日常的工作里,你也只能接觸到流程和具體的工作內容,可是關於這個行業有那麼多知識和技能需要掌握,那麼看書,是最直接和便捷的方式。任何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堅持長期深入的閱讀。如果你想在某個行業有突出的發展,必須堅持不停地學習和研究。讀書,其實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 而局限的話,我覺得,大概就是相比較手機和電腦這些具體形象的呈現媒體,它真的有些看起來不夠吸引人吧。閱讀本身並沒有局限,局限的只是閱讀者本身。
- 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
- 就跟你如何養成睡前刷微博,大便的時候刷微信公眾號的習慣一樣。把這些換成一本書就好了。那你要記住一點的是,沒有人強迫你去閱讀,如果你需要考試的話,所以能否堅持下來,只看你對手中的這本書興趣有多大了,就我自己而言,是一定會去哪兒里都會隨身帶著一本書的,平時工作太忙的話,在公交上地鐵上以及吃飯等人的時候,都可以拿出來翻一翻,這種時候,帶短篇小說集或者隨筆集一些通俗易懂的書最合適。睡前也會拿起書翻一翻,這時候看些稍微有深度一點的文學作品,比如毛姆卡爾維諾之類的外國文學,周末沒事的時候,會選擇一本專業一點的樹看一看,比如最近在看的《故事》《文案創作完全手冊》之類,還有一些歷史類的大部頭也會放在假期有空的時候看,比如最近看的《蔣碧微回憶錄》——如果閱讀能夠讓你感覺到樂趣,那麼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閱讀,而如果閱讀讓你感到痛苦,那其實不讀書也沒什麼,看看美劇和朋友出去玩也是一樣的,開心就好。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 從淺到深,從簡單到複雜,從概括的了解到專業的細節。還是回到第一點,看你自己的需求,你希望從書中獲得什麼,那就去選擇什麼樣的書,這個沒法細談。沒有適合的書籍,什麼書都適合人去閱讀,關鍵問題是,你想看什麼樣書。你先了解自己的閱讀目的,然後在這個目的上去選擇合適的閱讀方向。如果一開始覺得困難,就先從最簡單的開始讀起,入門的知識感覺差不多之後,再去了解自己更感興趣的。
- 如何做讀書筆記;
- 我不做讀書筆記,坦白說,我覺得沒必要做讀書筆記,我都是直接在書上寫寫畫畫的。當然,如果書是借來的,可以適當地做做筆記。大體上來說,還是那句話,你想記什麼就記什麼,比如記下這本書的主要論點和小標題,或者某段讓你印象深刻的話。
- 如何將書籍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 思考。看書看的只是別人的觀點和方法,而具體要內化為自己的,則需要反覆的思考。
- 實踐。知識和技能永遠是拿來用的,而不是顯擺的,而具體該如何用,則需要反反覆復地實踐和嘗試。比如我是做文字工作的,平常經常寫文案和廣告語之類,所以看了一大批這類的書,確實學到了不少,可是並不是說看了書之後我就會寫了,書里提供的只是一種方法和思考方式,而如何寫出令人滿意的文案,則需要你在這個基礎上去不停地嘗試。
- 如何了解自己閱讀的目的
大多數能堅持下來的閱讀,都是基於興趣,而非目的。抱著某個目的去讀書(如期末考試),往往在目的達到後(考試結束)也就失去了閱讀的動力了。如果硬要擠一個目的出來的話,我覺得是:我希望了解這個世界更多一點。我們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不可能去經歷這世上的所有(從廣度和深度上來說都是如此),但我們有了解這個世界的渴望,在我看來,閱讀是充分了解這個世界的必要條件。
- 如何了解閱讀的優勢和局限
優勢:你可以完全跨越時間的局限,因為除卻影片出現的這麼短短几十年,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都是以文字的信息記錄的,這裡面提供了你畢生都難以窮盡的可能,所以你必然能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
劣勢:雖然這樣說過於極端,但是寫在紙上的東西畢竟都是二手經驗。當然,這在很多時候是無法克服的劣勢,比如你想體驗某個特定時代的某個特定地區的某一類特定人的生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只能通過一些歷史記載或者同時代作品來推敲。但保持對二手經驗的警惕仍然十分有必要,在閱讀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盡信書不如無書。
- 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
說實話,習慣的養成沒有什麼捷徑,就是堅持。因為閱讀和學習應該是人類的本能,只要你願意花時間,你必然能找到符合自己的閱讀對象和領域,你就能從中體會到樂趣,那之後就無所謂什麼『養成』,但那之前,你的確需要堅持。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多嘗試,閱讀的世界包羅萬象,從零開始的確很困難,需要你自己選一個你覺得可能感興趣的大方面,然後挑選其中的熱門圖書(多數人推薦的)來讀,只要能有一本你喜歡的書或者一個你喜歡的作家,那麼之後的事情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自動源源不斷。具體參考:如何在除了書評和朋友推薦發現適合自己的好書? - 林胤的回答
- 如何做讀書筆記
如果是很強的學習目的的,推薦用思維導圖,具體效果:如何閱讀一本書_大家上圖來晒晒你的讀書筆記,學習下不同的筆記模板? - 林胤的回答。如果只是興趣的,我更喜歡抄在紙上,雖然這樣的效率很低,但是過程是無比享受的,而起寫在紙上的東西你總是會有更大的動力再翻開看看(當然可以用Evernote代替,還方便搜索)。
- 如何將書籍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實踐。我是學計算機的,最好的內化一本技術書的方式就是用書里的方法去寫代碼;非技術類的書,看過之後我都會寫書評,然後和朋友討論,在你總結和使用這些書中的內容時,你就在內化。最後,真正的好書讀一遍是不夠的,就像你不能看一遍老友記就能學會英語一樣,閱讀也是需要反覆的,多次反覆的閱讀才能使你的理解更豐滿立體。
我講講怎樣養成閱讀習慣。
由於經常講讀書方法(在知乎上也開了讀書方法Live),有些朋友就諮詢我怎麼養成讀書習慣。讀書習慣這事,我發現很多人存在誤區。
他們知道讀書慣肯定有幫助,但就是一看書就困,就頭大,就煩躁。
而平時,他們都是看手機,一屏一屏看,注意力和耐心都碎了,長文章看不進去了,更長的書更難看了。
都這樣了,怎樣才能養成讀書的習慣呢?
我們先說怎樣能養成一個習慣。
過去的回答是堅持才能養成習慣。這看似正確,但做不到。
你想想你有哪個習慣是靠咬著牙堅持最後形成的?看手機、玩遊戲、做個吃貨?
如果只靠堅持,那是與習慣養成規律相背的。
習慣都是順著人性慾望才容易養成,而你理性思考,想養個習慣,不喜歡鍛煉的想跑步,上午十點起的人想早睡早起,知道應該這麼做是一回事,但做到是另一回事。知易行難,知行合一最難。
在習慣面前,理性是沒用的,靠的是渴望和激情,還是要靠自己內心深處「我要」的這種慾望。
這裡區分一下,我理性想了想我應該做什麼,和我非常渴望想要什麼這兩種狀態是不同的。
習慣養成機制是這樣的:
有外界信號觸發了心裡的情感和慾望需求。然後你帶著期望去行動,獲得了獎勵。重複這個過程,大腦逐漸就減少臨場思考,最後就想都不用想就做了,這就是成習慣了。
靠堅持,心裡沒慾望只有抵觸,外界信號觸發就如同一個火星落到濕柴火上,是點不起火的。
那沒有慾望,又想要成習慣,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死結?
是的,求仁不得仁。
養成跑步習慣,一個抵觸運動的懶人不能奔著跑步去,你不重視健康和運動,憑啥會因為健康去跑步呢?你只能看有沒有別的事是你渴望的,也許能順帶手用上跑步。比如追男神女神,Ta愛跑步,你會很有動力去跑的。追得上追不上你可能都改變了自己。
想早起,最好有早上必須完成的事,而且還巨大壓力,你才能早起。或者你有一個自驅動的夢想,能代替鬧鐘叫醒你。
別看養成新習慣難,其實人都是在克服舊習慣,不運動和晚起的舊習慣,舊習慣的拉扯力很大的。
總之,習慣是個副產品。你想把抵觸的東西養成習慣,你得用個非常渴望的事情帶帶它。
你不渴望,就沒法直接養。你只能退而求其次,看看有啥你渴望的,順帶手需要這個習慣來幫你實現目標。如果實在沒有,那也別浪費時間了。習慣是看緣分的,強求不來。
我們回過頭來說養成讀書習慣。
直接沖著「我想每月看一本書」去的,為了養成讀書習慣而去讀書的,都敗了。記住習慣是個副產品。
在讀書這事上,過去很多人都是被傷著了,上學時候看書學習學傷了。再就是覺得看書沒什麼用(這就是看書方法有問題),沒有獎賞激勵,這一壓一鬆懈,多半堅持幾天就都失敗了。
而我覺得可行的辦法是:
你不要衝著養成習慣去,變變思維,先形成對書的親近感,對讀書不抵觸,看幾頁書不頭皮發麻了,再說別的。
親近感怎麼形成?
得設計一個過程,那個目標是你想要的,渴望的,這個過程捎帶著讓你用讀書來達到那個目的,最終你實現了目標,也就讓你減少抵觸,讓你親近了。
這個過程,簡單說,就是根據問題看書,帶著你當下急切要解決的問題去找書看。
為了解決問題,用書找答案和方法,這樣做幾次之後,嘗到了甜頭,才能有親近感。
至於是否養成習慣其實到最後就不重要了。在遇到問題要想辦法的時候,你能想到去找書來參考一下,有這個習慣性想法,你就成功了。
至於是不是要一休息下來就拿出書來看,甚至把讀書都當成休閑放鬆的生活方式,那就看個人造化了。大部分人沒必要追求這個。
讀書只是你獲取知識迭代自己思維的手段之一,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高人指路都是學習方法。也沒必要強制自己非要養成讀書習慣。在你需要的時候,能不抵觸讀書,能讓它幫到你,這就OK了。
任何習慣其實道理都是這樣。打怪是副產品,你得找到你的慾望,找到你想要去的西天取的經。
謝邀
大家的回答很全面,我再補一句:一切從興趣開始鏈接:培養閱讀習慣的五個方法 - 高效學習法 - 知乎專欄
讀書的好處不勝枚舉,如何愛上閱讀已經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問題。但現實是:打遊戲、玩電腦、看電視、聊天逗樂、約會等等是很多人閑暇時光的全部,而讀書則是越來越少。可能是因為閱讀本身並沒有太多樂趣,所以慢慢的被我們淡化;或者想讀,但提不起興趣、落實不了。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在閱讀方面的經驗。
1、培養興趣,本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感興趣才去做這件事,你可以換個角度,尋找或制定一個目標。
就比如工作:真正純粹對工作感興趣,滿懷激情和熱情工作的人是不多的;我們享受的更多是工作能給我們帶來的回報,滿足我們對生活某種追求的期許,這一目的就會促使我們更好的去工作。
讀書大抵也是如此,純粹的靠興趣驅使閱讀固然好,但是很難。更多的人選擇多讀書,是因為:通過閱讀,可以增長我們在某一方面的知識、提升我們內在的氣質、吸引力等等。而且,制定目標可以激活大腦,當你有一個明確的閱讀目標時,大腦就會在書本中自覺搜索能夠幫助你實現該目標的內容。
2、在選書的時候,不一定要去刻意的追求新書或是排行榜上的別人吹捧的書。也許是一天偶爾聽到的一句話引起的對該作者的興趣,也許是想迎合自己的一段時間的一段心情而去閱讀。
也不要盲目買書,可以先了解或試讀書本中的一小部分,真正感興趣了再買。當然,也可以選擇電子書或者去圖書館閱讀(對於學生,校內圖書館就更應該好好利用了)。不同的人會偏好不同題材的書籍,所以趕緊去探尋自己所愛的書籍吧。如果你實在不喜歡讀,聽有聲圖書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效率會低一點)。
如果發現自己挑的書並不怎麼感興趣,那就趕緊放棄吧,強迫自己看自己不喜歡的書只會讓你對閱讀產生反感。換一本書,說不定你的興趣就會上來了。如果你對複雜深奧的書感到厭煩,剛開始就挑一本通俗易懂的看看吧。
3、閱讀不是關鍵,思考才是。不要只是讀過、止於閱讀,要學會思考。沒有思考的閱讀會讓你成為書獃子,腦袋永遠只是別人的「跑馬場」,也很難感受到"看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
在腦海中想像書中的場景,可以試著去體會每個角色微妙的心理。
假如自己身處書中的情景會怎樣做?你會比「他」做得更好嗎?
想像書中角色的樣子。你心中的各大角色不必非要按照作者描寫的那樣來想像,你甚至可以把他們想像成你認識的人。
你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遇到過與主角類似的情形,然後看看他/她的處理方式與你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等等
4、讀書的過程中或讀書之後,可以考慮做讀書筆記。簡單寫寫內容小結或讀後感,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迹、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今後的某一天,這可能會成為你寶貴的財富,而且,光是回顧一下自己讀過的東西也不失為一件趣事。
而且,對於很多人來說:邊閱讀邊在書上做筆記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注意。你也可以在閱讀時划出自己喜歡的片段、不認識的字詞,或者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疑惑等等。當然,只有自己的書才能做記號哦。
5、讀書就像談戀愛,只有與一個人接觸的多,才會知道她或他的好,才會有愛的萌芽,讀書也是如此。
閱讀的興趣就好比雙方的一見鍾情,一見鍾情固然美好,但相互了解、日久生情更為可靠。所以,先要培養起愛的感覺來,而這種感覺的培養,最可靠的途徑就是多讀,從強迫自己讀,到自己主動去讀。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速讀記憶。
抱歉來晚了...我稍微調整一下回答順序並整合一下答案。歡迎交流^_^
閱讀目的
閱讀的目的因人而異,有人只為應試;有人想豐富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有人為遇知音,尋求共鳴。筆者認為不為閱讀而閱讀才是自己追尋的真諦,那是一座無可企及的巔峰,只能努力接近。閱讀的優勢與局限
閱讀的優勢很多,其他答案中也有很不錯的闡述,在此筆者不一一贅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閱讀的「局限」的個人看法。有人會問:閱讀這麼高大上雅俗共賞的活動還有局限么?!筆者認為確實有。我們可以將工作分成四大類: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既不重要也不緊急。人們將精力放在第一大類和第三大類事務上,疲於在緊急的事務中奔波,這樣的生活會讓自己精疲力盡。閱讀屬於第二大類,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類。往往成功與失敗取決於如何對待第二大類事務,如果大家意識到此類事務的重要性,就必須將之提上日程,按照計劃嚴格執行(此處「計劃」指閱讀計劃)。但這裡會出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此類事務佔據大量時間,別人在看書你在看書,別人去嗨你還在看書。
拿自己舉個例子,我每天整理China Daily ,早報晚報的整理基本各佔據一個半小時(因為我要整理兩遍),也就是說每天有3 小時的時間我只能做這件事。有段時間忙著考編製,報考試總要奔波各地,時間都耗在路上,等定下心來已經精疲力盡,早晚報只能閱讀,根本沒心思整理兩遍(算了,就是懶吧……)落下三天早晚報,也就是6份,待整理。我清楚地記得花了一天半的時間耗在平板前整理,因為很累,效率也不高,原本計劃8小時做好的事講,竟多用了4小時來完成,整理完我覺得不適。這極其效率低下,不能容忍,我也清楚記得那天的感受,再也不能讓那樣的事情發生。彌補比堅持更讓我難受。即使每天耗費時間也總比一下子惡補好。
閱讀書目的選擇
知乎上有很多推薦的書單,我看過一些相當不錯,可以嘗試。但在嘗試之前,有一項必須要完成,那就是你要知道自己的喜好以及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喜好呢?
STEP1;廣泛閱讀!要相當廣泛的那種!比如,我是英語專業的學生,但我也會瀏覽【學習中國】APP上的內容,閱讀中外優秀文學作品,對了,我最近在看《三體》有興趣的童鞋可以交流交流啊~我也涉獵合同法之類的法律文書。STEP2: 參考各路大神推薦的書單!STEP3: 了解專業需求,職業需求,選擇書目!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養成前文有所提及,關鍵在於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並堅持!閱讀筆記
我不會在書上寫東西,但我會寫讀後感。讀後感的內容一定要是合上書頁,寫下概述和評論。這個過程和內化有關。一開始真的好難好難好難...對於一個怕寫作的人,每一個字都擠得極其艱難。後來分析這樣的原因有二:一是看得少,寫得少;二是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成熟邏輯體系。堅持吧,騷年!0. 怎麼了解自己的閱讀目的?
很多人覺得閱讀不應該有目的,其實不是的,我們閱讀都是有目的的。打發時間是一種目的、讓自己讀得爽是一種目的、長知識是一種目的、get技能是一種目的、增加日常談資是一種目的、滿足自己的興趣追求是一種目的、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一種目的、裝逼是一種目的,用閱讀去把妹子也是一種目的……讀書的目的確實存在,而且很多。
如果不是從小就在父母活著老師的引導下養成持續閱讀習慣的的人,到了大學才開始閱讀的一般都是因為跟風才會閱讀,到了後面才慢慢主動去閱讀;對於那些出來工作了才開始閱讀的人大多都是因為工作的需要,然後就是滿滿的主動去看一些書。
無論是出於怎樣的目的開始閱讀,只要養成持續的閱讀習慣之後就會很明確自己閱讀一本書的目的。
1. 如何了解閱讀的優勢與劣勢。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大家都肯定聽說過馬雲說不要讀太多書,那是他跟他的員工說的,只是希望他的員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讀書上面,而是加班加點的為他工作而已。
書籍幾千年發展過來,可以說沒有哪一種文明比得上書籍了。
閱讀書籍的好處有:
閱讀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整體的了解一個行業或者一個理論體系,這是知乎和微信上面的很難做到的。在一本書裡面,那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被重複多次的提到,以至於它讓人印象深刻,這是學習任何多事的第一步。閱讀惟一的壞處就是需要時間,持續的閱讀就是需要大量的時間。
2. 如何養成閱讀習慣。
只有懶惰的習慣才會在沒有強制性意識下就可以養成的,也就是說:養成閱讀習慣就需要給自己強制性的意識。
具體方式可以是給自己列書單、寫閱讀筆記、分享閱讀心得外。剛開始最好挑那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文科生不要一開始就是什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相對論》這些就連學數學和物理的人都看不太懂的書,你應該選擇《上帝擲骰子了嗎?》這類書。
還有一個,在列了閱讀清單之後,千萬不要使用「發到朋友圈說這個月的閱讀清單,接受大家監督」這些幼稚的方法。因為發送之後你做的是刷新朋友圈等贊,你哪有時間記得閱讀這個事。再不好的就是被別人嘲笑,然後就是心灰意冷,或者意氣用事一次性逼著自己閱讀完這些清單,然後覺得自己這樣活著很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3.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剛開始的大可以不要一開始就是把『名牌大學校長推薦的100本書』這類讀書清單來作為自己的閱讀目錄,應該按照自己的專業、興趣和需求去閱讀。比如我在大一的時候選修了關於『國際政治與經濟』課程,很感興趣,課程中老師推薦我們去閱讀哈耶克的《通往奴隸之路》這本書,我買回來看,發現真的很難看懂,看了三分之一就放棄了。後來我買了《漫說哈耶克》和《哈耶克傳》回來看,這兩本書我看得懂,而且看完之後對於哈耶克的基本觀點有了個了解,然後再去看《通往奴隸之路》時發現容易很多了。
我要說的就是先從簡單的看起,慢慢深入,看不懂無所謂,跳過去。這樣才不會打擊自信心。還有就是有的書翻譯過來超爛的,讀起來一點也不順。
不用擔心這樣做會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怕自己以後不願意讀大塊的著作。完全不用擔心,養成了閱讀習慣之後就會沒有意識的逼著自己去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
4. 如何做閱讀筆記。
我沒有做讀書筆記,因為我從來不回看我自己寫的筆記的。但是我會標註,偶爾會寫閱讀心得。
5. 如何將書籍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帶著問題和實際需求去看書就是最好的一種方法,並且不斷的重複在工作中用到。
很多書本上面的知識我們用到了,只是我們無法感知而已。
謝謝閱讀…讀書和聽歌有很多相通之處,形成習慣後,你會感知到有一雙無形的手,把你的思維不斷向上提拉,好像總也到不了最高點。
鮑勃·迪倫,在外界的驚訝聲中拿下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在文學界,他音樂玩的最好,在音樂圈,他歌詞寫的最棒。在他那些極富哲理性的作品裡,處處都是思想和生活的沉澱物。
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不可能像老鮑一樣去精研音樂、宗教和文學,而且基本可以肯定,到死咱也得不上諾貝爾文學獎,這樣想來,混吃等死貌似是上上之策。
自己那麼渺小,對面的世界卻大的讓人心慌,錯綜複雜and日新月異。如果要在萬物中挑一件一輩子不能丟棄的東西,那只有書了!
閱讀可以讓思想盡情的奇幻漂流,一漂就停不下來,還總能捕撈到新鮮和奇妙。那讀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沒有盡頭,你最好讀到老。
世界讀書日剛過,最近經常有朋友留言說起閱讀的障礙,成蹊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常見的幾種情況:
?我不是不讀書,我讀不進去呀。
?該讀什麼書呢?完全木有頭緒。
?為毛我讀完就忘?跟沒看一樣!
?雖然常讀書,可沒有任何收穫。
?太忙啦,根本擠不出讀書時間。
如今是碎片化信息時代,面對著鋪天蓋地的標題黨和垃圾資訊,如何與這些信息搶時間?如何讓閱讀更有效率?如何通過閱讀真正得到收穫?如何培養讀書的習慣並保持下去?……
行,今天就聊聊這些問題。下面的一些心得只是成蹊自己的淺見,如果覺得有用,你大可一試,如果感覺在扯淡,請直接無視。
閱讀的時間分配
你不是沒時間閱讀,而是你根本沒有安排好時間!
你敢不敢做一個計算,看每天有多少時間送給了無謂的事情?比如肥皂劇、娛樂八卦、網購或非正常交際等,算完之後你肯定大吃一驚。除去睡覺外,本來就緊缺的時間還被浪費了不少。
只要你想讀,無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地點,你肯定能得逞。
我一般早晨6:30-7:00起床,半小時看新聞雷打不動,目前堅持了差不多十年吧。看的主要是與公司業務相關的東西,移動互聯網、商業趨勢動向等。理財類和汽車類算個人興趣,也會順便瞄一眼。這半小時的閱讀是為了保證自己不要與大環境脫節,汲取一些有用的商業知識。
中午1:00-2:00,我會選擇聽歌或看些自己完全不懂的知識,也就是說,我把每天中午的一小時定為嘗鮮時間。去知乎看看專業人士的回答分享,如旅遊遊記、購車心得或時政分析等。在網易雲音樂搜一些不同類型的音樂,試著去欣賞去理解。
晚上9:30-10:30,要麼看電影看美劇,要麼看紙質書。忙了一整天,這時候需要沉下心來,半休息半閱讀。紙質書不限範圍,有哲學,有歷史,有小說,有散文……一旦讓我停下在閱讀中吸收營養,那種恐懼如芒刺背。
看《阿甘正傳》的書籍和電影都算是一種閱讀,雖然兩者帶來的感受完全不同。現在的閱讀早已不僅僅是紙質書一個途徑了,一部優秀的美劇、一部深刻的電影、一首好聽的音樂,這些都是閱讀量的儲備,前提是必須真的懂了!
對一些老手來說,每天的點滴生活都是閱讀的過程。
閱讀的關鍵是思考
之所以讀過就忘或毫無收穫,根源是閱讀時沒有伴隨思考,導致知識沒有被最終吸收。
舉例來說明一下。很多偉人都喜歡王陽明,普羅大眾也有不陽明先生的崇拜者,但請想想這幾個問題,王守仁為什麼牛?他怎麼就牛了?他的閱歷對他的成就有哪些影響?他在融合前人思想流派方面有什麼創新?為什麼他的心學最完整最先進?他的學說在今天有何價值?
就算你讀完《王陽明全集》,也未必找得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如果在讀書時帶著問題去讀,一邊思考一邊佐證,那收穫就大大不同了。不被書百分百帶著走,不放棄主動思考的權利,讀任何一本書都加入自己的判斷和總結,還可以通過讀書筆記的形式來加強記憶。
我讀一些偏深刻的書時,喜歡讀讀停停,在停下的間隙里,對照書中的理論,在現實生活里找參照物,有時候是具體事物,有時候是相關事件,不想通透了絕不接著讀。我管這個過程叫代入式閱讀~
有時我還會逆向揣測作者的意圖,他在寫這段文字時是什麼心境?是何種經歷讓他有了這樣的感悟?我有什麼類似的閱歷?假如我是他,我會怎麼想,會怎麼寫?如果我遇到了書中的情況,如何處理最為科學?
既然都花費時間看書了,那就看懂嘛,否則豈不是白白搭上了寶貴的時間。讀書時,可以讓自己的思想忙起來,儘可能的打開思維融入書本,這也極其有利於獨立思維的養成。
消化式閱讀才能學以致用
兩人共讀一本書的話,有莫大的好處,相互之間的分享討論,會讓收穫加倍。1+1>2!因為分享的過程就是消化。提一個個人觀點吧,消化式閱讀!
書,並不是讀完就完了,眼睛看和大腦想,充其量也就是做好了開頭,更重要的工作還在後頭,那就是消化!只有消化了才能吸收,才能學以致用。
閱讀即是吃雜食的過程,隨時可能遇到完全不懂的新知識,尤其是未知的領域和門類。每天在固定時間將讀過的東西再咀嚼一遍是極有必要的。
我會在晚上臨睡前,把當天的工作先捋一捋,再把轉天的工作大體理出思路,最後一步便是細細過濾白天讀過的文字。
對其中那些非常有用的結論,多咂摸幾次,對那些悠美的詞句,反覆默誦幾遍。這個複習的過程是重要且美好的,因為你能感覺到有些東西正在緩緩被堆積在心裡,一層又一層的積累。
比如在《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里有這樣一段描寫:隱瞞真相何其痛苦,就算抓住了幸福,也不會有幸福的真正感受,只會終生抱著自負,得不到片刻安寧。此時靖子覺得,忍受這煎熬,也算是一種贖罪。她試著將戒指戴上無名指,鑽石真美,若能心中毫無陰霾的投入工藤的懷抱,不知該多幸福。但那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因為自己心中永無放晴之日。心如明鏡不帶絲毫陰霾的,世上只有石神。
短短几句話,就把幾個角色的現狀描寫的立體而糾結,有心理活動,有動作描寫,有歸納升華。讀完之後,讀者的心裡就像壓了一塊巨石,這是文字營造出的強烈的代入感,與好歌有相同的功效,值得多次回味。
一旦養成咀嚼的習慣,你會驚喜的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結會變成自然而然的事兒,而且每次咀嚼所需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
讀書有什麼好處
在《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有句名言,金錢不是真實的資產,我們唯一的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我們的頭腦。讀書能讓頭腦變得愈發清晰和強大,能為生活帶來莫大的力量和轉變。下面這些益處是成蹊切身總結的,不一定全面。
1、對龐大的世界而言,每個人都在管中窺豹,閱讀能最大化的打開視野。
2、讀書,最好雜讀。不拘泥於喜好,不局限於門類,讀得越多越雜,獲得的新鮮越多,請相信,開卷有益是真的。
3、讀的書多了,會不斷推翻之前的認知,進而將思維拔到新高度,形成不盲從、不跟風的獨立思維。
4、閱讀,即是充電和進步!它能讓我們在氣質、財富等方面與別人拉開距離。閱讀=希望。
5、閱讀能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一種身心和思想的自由,一種奇幻漂流的自由。
看完前面這些,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說,哇,讀書這麼難啊,難於登天……我想說,再難的事情都可以形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就看你想不想要這習慣。
我們讀的從來都不是書,而是人生。讀懂了人生,人人都是思想家。
文章來自 (微信公眾號 一路有家駒)
先去看嘛,從自己喜歡看的看起,不做就問目的,跟你說一千道一萬你都不懂。
第一步:高效閱讀
1、確立讀書目的。要提高讀書的效率,首先就要確立讀書的目標。帶著主動意識去閱讀會更加專註,閱讀後更容易有所收穫。
2、摘取關鍵信息。在正式開始閱讀一本書之前,首先應花幾分鐘的時間確認三項信息:序言、目錄和後記。通過這三部分大體可以了解這本書的基本信息、內容要點和大綱,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這本書的內容。對於大部分書籍而言,重要的內容只佔全書的20%,也就是說一本200頁的書,重點的部分只佔30—40頁左右。知道這點以後,我們在瀏覽全書框架的時候,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哪部分重點閱讀,哪部分可以粗略地閱讀。
3、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4、有意識地「輸出」。用輸出倒逼「輸入」,反而更容易記住書中的內容。所以掌握一本書內容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向他人講述」或者「寫下來」。如果每次都要找人講述,恐怕朋友也沒那麼多的時間,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某些自媒體的寫作平台註冊帳號,然後把書中的內容以文章的形式總結出來給大家看(或許還有意外的收穫哦)。
第二步:巧記讀書筆記
1、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問的、重要的等等地方就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在書本上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勾畫和書寫;另外把你認為重要的記錄到本子上,也可以是電腦上),以備份查閱。
2、做好讀書批註。要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讚美的,批評的,聯想到的以及那時產生的思緒和靈感。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要有懷疑的精神。這是屬於讀者的話語權利,這也是培養自己創造精神的一種途徑。
3、系統結構式,以知識框架的形式來做讀書筆記是個好習慣。這裡其實我覺得挺重要的:不僅對於這本書,乃至於你讀所有的書,甚至一切接收信息獲取經驗,都最好有一個自己的大的「知識樹」這樣你能以一個宏觀的角度,當你有新的知識時就把它加入到這個「樹」上,你也可以知道你缺哪方面的知識。這對於提高效率可不是一星半點的程度。(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多次)
4、寫評論文章或者讀書隨筆。 這要求高於一般的讀後感。在習作里,你可以評價作者、分析作品,也可以引發聯想、提出觀點。
第三步:重溫書籍
對於讀過的書籍、內容,要經常去鞏固。一方面是溫習你的讀書筆記,二是重讀這本書(針對一些好書非常有必要,每次讀你的理解和感悟都會不同)。 再好的知識、觀點,如果你記不住或者短期內沒用就遺忘了,那下次再接觸再學習需要花費的時間就等於是重學。經常花點時間溫習已學的知識,才能做到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靈活運用。
第四步:理解、記憶和運用知識
很多人認為將知識轉化為力量是一個很空的話題,其實不然。將知識轉化成力量的途徑,可以簡單的分為兩塊:一是理解和記住這些知識;二是在理解和記住的基礎上實踐這些知識、觀點。
針對文學類的書籍,你需要做的就是:體會書籍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風格;理解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迹、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包括一些優美詞句,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
針對一些具有指導性、方法型、可實操類的書籍,在閱讀之後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可以簡單的這樣做:第一步,設立行動目標;第二步,思考書籍觀點的可行性,分析現狀和目標的差距;第三步,寫出具體的行動方案;第四步,把計劃、任務細化到每一天去實際執行、檢驗。當然,理解和記住書中的一些重要觀點、知識點,甚至案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題主問了一堆問題,答主只就「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這個問題,分享一點自己的心得。除了其他答主回答提到的興趣以外,再談四點,選經典,選大家,選實用,和系統性的閱讀。
首先,選擇經典。答主一直認為一本經典的價值遠遠勝過幾十本暢銷書排行榜上,那些書籍的價值。譬如,中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著作,唐詩宋詞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文集,還有外國那些經典名著。當然,這些經典書籍數量眾多,閱讀時候,須挑選自己感興趣,能讀下去的,細讀,精讀,反覆讀。以《論語》為例,裡面蘊藏著修身,識人,交友,為學,處世等各種智慧,常讀常新,可以為我們的為人處世提供精神指引,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內心有定力,頭腦有思想,行事有準則,免於隨波逐流,迷失自我。
第二,選擇大家。大家是什麼?就是咱們學生時代,課本上介紹作者背景,經常提到的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詩人,詞人等等。他們都是專長於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領域,他們的著作大多都是自己鑽研數年甚至窮畢生之力的智慧結晶,讀這些大家的著作,才是真正的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第三,選擇實用性的書籍。當今時代科技進步迅速,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大量新技術,新應用,新思想,新知識。如果不去了解新的觀念和新的思想,就會讓我們與社會漸漸脫節。而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實際問題,也需要我們不斷的通過閱讀去尋求解決之道,像如今大熱的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方面關於用戶,產品,運營等方面的知識,我們光靠碎片化的閱讀公眾號推文和一些書摘,是無法完整獲得的,所以我們必須去專門,有針對性的閱讀。特別是從事新興行業的話,更是如此。例如財經類,管理類,科技類的書籍,與自己從事行業公司,任職崗位對應的專業書籍,都是不得不讀的。閱讀此類書籍,能幫助我們更新思想,從容應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
第四,系統性的閱讀。答主個人讀的書不是很多,屬於雜而不精,這應該也是不少人讀書過程中的問題,而系統性的閱讀則可以避免。譬如,讀過《羅馬帝國衰亡史》,還可以找到《羅馬史》《羅馬十二帝王傳》等與羅馬史相關的書籍來閱讀。一者,可以加深對羅馬帝國歷史全方位而深入的了解;二者,可以對不同作者有關羅馬帝國歷史的敘述有一個橫向對比,這樣有利於深入思考,不盲從某個作者的觀點,也能對某個作者書中的遺漏之處進行補充,做到多方面立體,清晰,深刻的了解。
以後就是答主個人的一些閱讀心得,綜合選興趣,選經典,選大家,選實用,和系統性的閱讀,不難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博覽群書,豐富學識,提升思想和具備良好修養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提供極大的助益,精神享受和物質豐富,二者兼備。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人,共勉!
有興趣的話,可以來我的公眾號「白露書園」,回復「書單」獲得145本豆瓣高評書籍,還有互聯網思維相關書籍推薦。
當拿著手機看微信上QQ時,有強烈的負罪感啊!拿本書,沒有目的,不為什麼,就是翻開一本書,雜誌、小說都好,看書是為了靜心,要說目的這就是我閱讀的目的。
其他的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不能在圖書館借的書里做筆記,不能在圖書館借的書里做筆記,不能在圖書館借的書里做筆記。
到有需求的時候自然就去看書了,沒需求的時候隨心意隨便看看就好了。
介意不要用Kindle看理論性的書籍,Kindle只適合看放鬆類的書籍
第一,興趣是你讀書的第一要素,當你讀書索然無味時你會很大一種可能半途而廢。當然也有可能是某些專業或知識需求逼迫下的硬性讀書,或者你跟我一樣是強迫症,那隻好硬著頭皮啃完每一本開始看的書…第二,個人認為在興趣條件下堅持每天讀,就算時間很緊也要每天讀一陣子,因為這是一種短期記憶的規律,隔一陣子讀可能會讓人忘掉前面的內容,要麼需要返回重讀,要麼得回想半天,這些無疑都會影響閱讀體驗。第三,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別想在非常嘈雜喧囂的環境中安心讀書,除非是異常吸引你,這種可能只有網路小說有這種魅力了。第四,讀書筆記是一個需要長期養成和總結的功夫,建議先從摘抄書摘和做簡單的備註做起,一步一步做到讀書筆記和寫一點自己的書評以及體會,附上自己最近做的讀書筆記以作為參考。http://www.jianshu.com/p/47a1a3291b20?utm_campaign=hugo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content=note
- 興趣這個詞範圍太寬泛,不過仔細體會一下還是有點味道的,比如進來對歷史有興趣,興趣就會驅動你去了解閱讀。
- 但是單單有興趣是不夠的,興趣的只有驅動力,卻無法促使你去執行它,本人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求知慾,當你覺得自己什麼什麼都不懂缺又想了解一些東西的時候迸發出來的慾望不但涵蓋給了你驅動力,還給你執行力。
- 覺得很有趣這個就不用多講了吧。
- 先說說局限吧,我們能讀到的都是他人咀嚼過的內容、他人的思想、他人的故事、他人的觀點或見解。如果讀者本身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以客觀的角度看讀到的資料,難免會被資料所左右。
- 優勢:我們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最本質的差異是什麼,我覺得是我們的經驗會用文字記錄下來,會留給後人閱讀和交流,,,
- 多多利用空閑時間,本人的習慣是用小而零散的時間讀書,大塊大塊的時間反而效果不好;比如本人在上下班的路上用kindle每天至少有2小時的閱讀時間,晚上睡覺的必備催眠神器啊。
- 讓求知慾替你做選擇吧,一定要讀「好書」。
- 本
人木有做筆記的習慣(本人比較喜歡諸葛孔明的讀書習慣,觀其大略,而筆記則是側重於細節的),最多會有一些感悟,但是這些感悟如上面我所說的,是我們在讀
了他人的知識後得出的(本人覺得這種情況下的感悟不是那麼客觀,價值不大,隨它去,合你口味的自己會經過時間沉澱下來),很少會在讀完一本書後立馬有自己
的見解的。 - 我覺得如果是興趣驅動的書那麼久隨它去,讀過能記下來的才是真興趣;如果是求知慾驅動的書你讀的時候自然會更集中精力,能記多少是多少,如果要靠筆記來是不是得加強自己的理解,那隻能說你讀的太細了。
- 順其自然,你想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讀一遍你沒能轉換為自己的,你會主動去讀第二遍的,,,
我想強調一點「求知慾」,不是求知慾督促你讀的書一般都是小說之類,有趣好玩然並卵;但是有時候讀書有趣好玩就夠了。
如果你需要養成一個習慣,可以去看《21天習慣養成法》之類的書籍。 但是我閱讀都是帶著目的,比如說這本書可以給我帶來快樂,或者幫我應對考試等等,最終的結果只是為了幫我達到一個目的而已。不能達到目的的,多數我會選擇放棄(曾經被一本書封面的高顏值給吸引,買了到現在還沒看幾頁 ,那本書叫《靈魂有香氣的女子》ps:沒有其他意思,只是覺得不合適我個人而已) 讀書對人的思想三觀都有塑造性,所以讀書一定要有選擇性,找靠譜的人推薦三觀正的書。曾經我有三觀被推倒重塑的過程。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慢慢就能夠接受更多的事物,對這個世界會更加的包容。 最後,從從閱讀中你會發現更大的世界。
生活,避不開閱讀
表弟今年剛上大學,卻常常貪玩沒有定性。我告誡他,少玩遊戲,多讀點書,讀書才決定你的將來。
出於一個姐姐對弟弟的關心,我精挑細選了幾本書給他寄過去了。
表弟依舊不領情,在我接二連三的逼迫之下,他義正言辭得表明了觀點:我有不讀書的權利!
我氣得哆嗦,立馬打電話過去:「大學生不讀書還了得,不讀書還能找得到工作嗎?不讀書能知道國家大事嗎?至少你也讀讀經典文學陶冶陶冶情操,磨練磨練你的野性子! 」
表弟卻對我說:「 姐,你就別瞎操心了,讀書對我來說太痛苦了,看半頁就想睡覺 。」
得了,我也不再逼迫他了。唉,心痛之餘,感嘆現在愛讀書又手不釋卷的人幾乎沒了。
為何大家都不愛讀書呢,特別是大多數青少年,看到一摞摞的書籍會心生厭惡之感。開卷本身有益,許多人懂得這個道理,卻依舊不想讀書。
直到我看到一本書叫《高效能閱讀》,才理解了大多數人不愛讀書的原因。
書中說這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人們認為讀紙媒才是讀書,讀厚厚的經典才是讀書,有些家長更是覺得除了教科書和名家經典之外,讀其餘的書都是無用的,從而阻止了孩子讀書的興趣。老師教導學生讀書必須要從頭讀到尾,一字不落,時不時還要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這樣的教育觀念讓讀書變得「麻煩」和「痛苦」。
如何讓不善讀書的人愛上閱讀呢?《高效能閱讀》提到了以下幾點:
一、以好奇心為原點,從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正像我表弟發牢騷時說的,「我有不讀書的權利」,他討厭讀書,也不喜歡寫作文和讀後感之類的。但我發現他也不是什麼書都不看,他看《鬼吹燈》系列的時候,他媽喊吃飯他都聽不見。
要想愛上閱讀,就要先解開不愛讀書之人身上的魔咒。讀書,我們確實有不讀的權利,有讀不完的權利,有隨意讀的權利,有重讀的權利,有讀不擇地的權利,有朗讀或者默讀的權利。
讀書不是非「古今名著」而不讀,從感興趣的地方入手,不要被書所「囚」。
對於無趣的書就停止閱讀吧,人與書存在著「戀愛適齡期」,可能數年後的某一天,以前覺得讀不進去的書突然就有意思了。讀書如種西紅柿,整個秋季過去了它還很青澀,這時候不要丟棄它,只要等一段時間,它已經會變紅成熟。
剛開始,不善於讀書的人從名人的薄書開始讀起,盡量降低讀書的門檻,這樣,有些薄書用一個多小時就能看完。
從每天讀點書開始,從點到線,從線到面,不經意間,自己就會變成擁有「讀書體質」的人。
二、讀書分為「樂讀」和「實讀」,兩者該如何取捨
我想人在生活中沒有辦法不去讀書,因為人有享樂的慾望,還有要工作掙錢的需求。有些人讀書僅僅是為了興趣,他們偏愛歷史類、散文類、小說類等風格的書;而生活中更多的人讀書是以產出為目的。
以產出為目的,人人都會主動去讀書。
就像大學生寫論文,他們分別從圖書館、導師的書架、以及各類期刊網上選取合適的書籍,運用了精讀、速讀,「關鍵詞發掘」、「假設驗證型」等各類讀書方法和技巧,整個過程中不用別人教就能掌握這一套讀書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大家怎麼去讀書是完全不必要的。相同的例子還有商務人士為了完成業務去讀書。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閱讀大量書籍,全是憑藉真正的求知興奮為契機。
讀書才是直接關係到職業生涯升華的學習。
假如我的工作是會計,那我該如何選擇書呢?如果一個月用一百塊錢來買書,應該買會計審計類,還是歷史文學類的呢?這兩類書籍之間如何才能達到平衡?
大家可能都聽過黃金比例,但大多數人不知道讀書也有黃金比例,一種被稱為「70:20:10模式」的「投資基準」可引入到讀書中來。
《高效能閱讀》建議,如果讀書不想營養失衡,對現在所屬部門的業務書籍投資70%,對可能成為新業務的其他領域的參考書籍投資20%,餘下10%給未知的書籍。只要有了這個基準,就不會太偏重於專業領域了。
三、備好用於產出的「資料庫」
從不愛讀書到開始對書有興趣,後來會為了工作的提升而知道讀哪類書籍,直到建立資料庫,這個環節由淺入深,對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
讀書有個「輸入」到「產出」的過程,我們上學時寫的讀後感或者讀書筆記就是一種產出。
只有重視「產出」的人才能創造價值,構建自己的體系,輕鬆超越他人!
如今靠手機人人都可以建立一個小型資料庫,將博客數據化,活用「Evernote」,運用信息卡和小箋法等方式可擁有自己的原創內容,甚至可以編寫自己的教科書。
前幾天看到簡書一哥彭小六的文章,說他正在收集關於時間管理的概念和內容,到時候將這些概念分類、分層、畫上連接線,搞清楚它們的「鏈接關係」,建立時間管理的知識體系,到時候就可以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時間管理書籍。他在寫書的過程中必然要建立相關的資料庫,建立了資料庫也就意味著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總得來說,讀書的過程就可以分為以上三個部分,不管是為了享樂還是實用,人們都在不可避免地讀書。用不勉強自己的方式去養成閱讀習慣
日常上下班途中,地鐵里總會有一道年輕人閱讀的風景線,有的拿著kindle,有的拿著帶有淡淡香味的書本,有的使用手機,我在出差之前也是每天從14號線始發站開始找一個位置坐下,閱讀著知識類書籍,時間也是恰好我讀完一小節就到達朝陽公園站了,非常之滿足,覺得新的一天又是滿滿的熱情。
我開始讀書大約也就是新年前後,這個也是得益於老東家的部門文化,鼓勵同事之間多閱讀,多分享自己的新的見解。
最開始的一個星期,是早上6點起來看一小時書,因為那時候我做地鐵要倒15號線和5號線,碎片化時間不足5分鐘,沒有辦法閱讀,只好早起閱讀了。
堅持一周後,我能夠再下班後,在自己座位上讀上一小節書,也能夠在晚間臨睡前讀一小節書,不在拘泥於是早上,中午,或是晚上,也不被地點所約束,只要碎片化時間超過20分鐘,我都可以自然而然的讀一會兒書。
我沒有很強的堅持力,不能像羅胖那樣每天早晨堅持發語音,我想他的內心其實也是抗拒的,而他有很強的堅持力,很是佩服。我的堅持力不如他,我也沒有去抵禦內心對於早起讀書的抗拒,我選擇了放過自己,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堅持閱讀。
養成閱讀習慣不難,難的是找到適合你的閱讀方式.
養成習慣後,我發現了什麼?
閱讀要遵從自己需要
我很清楚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閱讀,那些不需要閱讀的朋友也無需勉強自己,你不讀書,你可以去健身,可以去旅行,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或者沒做過的事情。
人們也並不是喜歡有閱讀愛好的人,而是喜歡他們在做一件自己認為很酷的事情,很酷的事情有很多,你不需要拿閱讀這件事去死磕,結果只能是,你的堅持卻沒有收穫,走了個形式主義。
閱讀要選擇「有趣」的內容
有趣的內容對於每一個讀者都是不一樣的,我一個朋友很喜歡國民時期的文章,她會覺得很有趣,而我就不同,我更喜歡跨時代性的文章。
有趣很多時候是伴隨著有用處的,朋友喜歡國民時期的文章,她自己也能寫出同類型的文章,我拜讀過幾篇,文風有國民文學大家之風範。
如何尋找有趣的內容呢?關鍵詞其實是「圈子」,朋友喜歡國民文學,就會有自己的文學圈子,和各類文學類公眾號有約稿。圈子是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你從很小的地方先進入到圈子,然後看看圈內人都關注什麼內容,你可以嘗試關注,也可以和大家分享最近都在讀什麼書。
社群基礎很好的話,可以嘗試交換閱讀,互相郵寄自己讀完的書籍,也可以分享電子版書籍,慢慢的在圈子裡做分享,你就有了自己喜歡的,並且覺得有趣的內容了。
如何尋找適合的閱讀方式?
每一個人適合的閱讀方式不一定相同,適合的閱讀方式是在時間,頻率,地點,閱讀內容上都得到平衡,讓自己舒服的閱讀,而非勉強自己去和內心的抗拒作鬥爭。
時間上來說,我建議可以嘗試早起,午休,晚上下班,或者臨睡前都去嘗試閱讀,起始階段的抗拒是正常的,你至少要堅持一周,然後再去調整閱讀的時間。你若喜歡固定時間點那就固定下來,你若能接受碎片化閱讀,那就可以和我一樣,只要有20分鐘以上的空閑時間,都可以嘗試閱讀。
頻率上來說,我是每天拿起書本的次數不會超過三次,每次閱讀時間都控制在閱讀一節到三節文章的時間,我會保證自己閱讀的內容得到吸收消化,而非大量閱讀,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容消化能力」去調整閱讀頻率。
地點上來說,我只要是坐著或者站著,沒有人跟我聊天,我能夠安安靜靜的看會兒書就行,地點不重要,環境和周圍人群很重要,閱讀時,最好不要被打斷,斷斷續續的閱讀很難體會到文章的深處。
閱讀內容上來說,大的方向定下來以後,在微信公眾號,和書籍里都會有大量符合的內容,內容不難找,如果你需要互聯網電商,創業,心理學,行為學,產品以及運營類書籍,可以去我的公眾號(職場運營控)里回復「書籍」,即可得到我保存的數百篇經典書籍。
如果你不喜歡用眼睛看書,你下載完PDF版書籍之後,可以用PDF MARKUP這款軟體進行聽讀,可以調整閱讀速度,缺點是人聲的閱讀沒有太多的情感區分,但是普通話很標準,感興趣的話可以嘗試。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高效地讀完一本書?
※如何看待沒有看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卻說它是瞎扯的人?
※看一本書當時看完沒看懂,看了書評後懂了,這樣算不算是對書的不尊重?
※窮逼到底該多讀哪一類書?
※在莆田六中讀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