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古典甚至日本民樂是如何在消費市場把中華民樂比下去的?中華民樂差在哪裡?

可能這個問題的關鍵可以簡化為:

為什麼中國傳統音樂在中華文化很有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仍然不被消費者買單?反而外國製作者的中國風作品表現更佳?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705102(商業視角版)

歐美古典音樂在影視配樂中表現突出,創作出不乏經典旋律的新作品。。即使是中國風的影視作品之中西樂也佔大比重。在同樣以西樂為樂理基礎的格局下,日本民樂無論在影視配樂還是商業表演里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格和出色的旋律,那怎麼中華民樂卻沒有這一種突破反而越來越沒有feel了呢(°_°)…反而在創新中的"中華音樂即不受年輕人歡迎,也讓傳統音樂人覺得風格找不到北。似乎這麼下去傳統音樂的發展是沒有未來的!?歐美古典甚至日本民樂是如何把民樂比下去的。本人琵琶十級,也想聽聽大家反響。答了上述必有贊(????????)哦

對於不承認民樂處於狼狽形勢的朋友,中國風音樂有廣大的市場需求量,但群眾消費時就是不買單,這還不能說明我們的民樂出了大問題么?反觀老外做的中國風作品,功夫熊貓之類什麼的,狠狠的在亞洲市場大賺一筆,在配樂方面旋律精彩配合影視作品效果出色還不足已大打中國傳統音樂一耳光么(O_O)?

最後本題對民樂的定義是廣義上所有使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的音樂以及所有在中國本土為傳統樂器創作的音樂的總稱。


今人欣賞音樂的標準,幾乎整個建立在西樂的體系上,和聲思維、十二平均律、配器規律、律動,已經根植潛意識之中,難以回歸古人對待音樂的哲學(實際上西樂從某種角度更符合現代人在賞樂方面的生理需求)。

在創作上,新民樂看似洋為中用,其實大多是徒具中樂之型,而未得其骨

好比非用中文去寫十四行詩,無論如何都有一種怪異感。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西樂的那部分,自然比不上純正的西樂;如果想要去做回歸本來面目的民樂,好像已經不太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和需求。

如何解決?

作曲方面,也許可以剝除過多的西樂成分,去創造符合現代人需求的音樂(在你沒辦法呼喚大多數人回歸古人的欣賞哲學的情況下)。

這方面已經有一些作品存在,比如王建民的《第四二胡狂想曲》,如果能有一些類似的小編製就會更好。

形式方面,不要拘泥,有很多人討厭一堆樂手抱著民樂器扭來扭去(十二樂坊),但這實際上是日本人的審美需求……從形式上,我們可以創造更符合國人審美需求的演奏方式(但是不意味著把民樂器當西洋樂器使用,本身獨特的韻味還是應該保持)

這方面,可以參考二胡演奏家趙磊(我十分看好這位,天分極高,又異常努力),以及中阮演奏家馮滿天(喜歡他那種比較輕鬆的演奏方式,尤其是那種有京味的樂句,但是不喜歡直接拿中阮彈搖滾的部分)。

另外,還是要提一句,在大約30年之前,崔健寫出了《一無所有》幾首作品,其中那些嗩吶、古箏的樂句和搖滾的融洽程度實在是神來之筆,時至今日還是讓人刮目相看的。

最後……近幾年的古琴好似是民樂中的一個異類,飽受追捧,不過實際上只是被炒家們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作為音樂的出路,遠遠比不上作為「器」的出路。

觀點比較反常,怕罵先匿了


既然題主更新了問題,那麼就針對這幾個「比下去」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1. 大小商業演出民樂的弱勢:

這其實上面的答案也有答案,中國一直在接受西方體系的音樂教育,大家對西方的樂器的熟悉與音樂形式接受度比國樂高一些是不爭的。而且諸如搖滾、交響、流行樂這些東西都是建立於西方音樂體系之上,而且相比民樂其推廣的投入又比較多,因此有大批擁躉也是正常的。而民樂不僅群眾基礎薄弱,而且宣傳投入也不大,也難關沒有熱度與關注度。

2. 中國風的影視作品之中西樂也佔大比重:

這個還是得根據樂器屬性來看,中國的音樂審美與西方最大的迥異在於西方追求的是一種「融合」的聲響,所以才有提琴家族,銅管家族,木管家族。而中國音樂則更注重「個性」,一件樂器如果特點不夠鮮明,那麼就會在發展中逐漸被淘汰,因此今天剩下的這些樂器都是十分有個性難以融合的。另外一個區別在於中國的樂器頻率分布很集中於中高頻,而不重視低頻,而融合性的音響在頻率上會更為豐滿一些,從心裡聲學來說,人們普遍更喜歡頻段飽滿的作品,因此選擇西方樂器尤其是弦樂組之類來配樂是最好的選擇。

而影視配樂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音樂很好地表現畫面」。弦樂組可以演奏出如歌的旋律,激動的顫音,激烈的斷奏,可以表現幾乎任何情感。而民樂則很明顯沒有這種特點,古箏琵琶笛子都是有很多做不了的事情的,可以表現的情感較為局限。二胡雖然也可以奏如歌的旋律、可以斷奏,但是這個樂器始終沒有一個完整的樂器組,而且,就算有了高音二胡和低音二胡,這個樂器的聲響還是過於有個性了,有時候會喧賓奪主,這和「音樂為畫面服務」的理念相悖。

所以,民樂在配樂里始終只能作為色彩性樂器。

3. 同齡人對於吉他小提琴鋼琴的熟悉比民樂熟悉: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大學裡的民樂課老師也說,小孩子不要一開始就學民族樂器,最好是先學鋼琴。因為小孩子的話,並不是要培養他們的演奏能力,而是要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而鋼琴無疑是最好的學習工具。鋼琴首先是一個和聲樂器,對於理解和聲和樂理的幫助是巨大的。其次鋼琴是全音區樂器,相當於一個縮微版的交響樂隊,從最低音到最高音都可以在鋼琴上表現出來,而且可以演奏多聲部,對訓練一個人的多聲部思維也很有幫助。學好了鋼琴,再轉其他任何樂器都很容易。而民樂明顯沒有這個優勢,中國樂器里就沒有能夠輕易演奏和聲的樂器。

4.似乎這麼下去傳統音樂的發展是沒有未來的!?

其實民樂還是挺有未來的。只是這個未來不是像西樂一樣席捲全世界成為主流。但是有一個流派叫做World Music即除了西方音樂之外的音樂的總稱,中國音樂完全可以在這個流派里佔有一席之地,和印度音樂、東南亞音樂、日本民樂等等一樣,做出有自己特色的民樂。

//更新:

評論里有說中國也有和聲樂器的,雖然確實有很多樂器,比如阮,琵琶,古箏,笙,揚琴等能夠同時演奏多個音。它們確實也可以演奏和聲,然而卻不是好的學習工具,因為很多高級和弦和離調轉調是演奏不了的。而且就算是可以演奏簡單的三,七和弦,很多時候voicing也是有限的。


一夜這麼多人關注感覺很惶恐。我想說的是

1、我承認現在民樂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你不能告訴我民樂就是要完蛋了要消弭了,這些問題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需要摒棄。至於音準問題,我再說一次,吹不準長號的也大有人在,這是技巧問題,不要讓樂器背鍋,不然你怎麼不直接學電子琴用合成器?那個最准了。

2、我不承認我國的頂尖民樂團比任何國家的交響樂團差。如果你想反駁我,先去聽聽中央民族樂團的印象國樂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音樂會。在數量上,拿一個發展中國家比歐美幾十個發達國家本來就是耍流氓。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的發展水平問題是國人的經濟水平導致的欣賞水平還不夠決定的。不是因為學民樂的人「泥古不化」、「自視甚高」不懂得吸納和揚棄。如果真的是這樣,別說民樂,中國都早就亡了。

4、你看不到的不代表沒有。央視音樂頻道各種新民樂編演,B站各種民樂翻彈。如果你的眼界不夠,不要隨便說話讓民樂和民樂人背鍋。我相信在這裡回復的人不可能是做過千人以上市場調查拿著數據來說話的。

5、包容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最精華的部分之一。文化的交流融合都需要包容,踩一個捧一個都是鍵盤俠的作風。我們學校的管樂團主管老師是國交的首席,對我們從來都是鼓勵照顧欣賞的,老師們之間交流也都是有禮有節。我相信瞪著眼睛痛罵民樂如何不好的人最多也只是個二流樂手,只是喜歡跪舔西洋,找找成就感罷了。也不知道自信都是哪兒來的。

【還有,直男癌請別再發聲了,不想再多解釋什麼。撕累了,再遇到我就直接拉黑了】

以上是我的全部思想內容。還差兩天考研,評論就不一一回復了。

手動分界線

看了襲玄的回答要被氣瘋了…

「重低音樂器無論是管樂、弦樂、還是打擊樂器均缺乏;大型合奏沒有合理編製與配器方案;」

你是沒聽說過有種低音樂器叫馬頭琴么?音高相似於大提琴。你是沒聽過中國大鼓么?比低音鼓還要低。你是沒聽說過抱笙么?誰告訴你管樂沒低音的?大型合奏沒有合理編製與配器方案?幾百年前我們就有弦索十三套了!

「拒絕樂器的現代化改造,仍然死板的採用玄學的所謂「傳統工藝、傳統設計」;拒絕和世界主流合作。」

首先我們樂團老師是三弦專業,已經跟工廠合作開發了電三弦,沒事兒跟著國內某知名樂隊玩搖滾,還曾經跟譚維維合作擔任編曲和主旋律樂器。而且現在基本所有民樂團都會配備大提琴和貝司。許多國外來演出的樂團也會專門準備一首和民樂獨奏合作的樂器以匹配國人的口味。其次什麼叫玄學所謂傳統工藝?本來就是木質的琴,發聲方式也是木質音箱的弦震原理難道你讓我改成金屬琴身金屬琴弦么?

「一個洞簫,幾千年,一個音階吹下來無論對什麼律制都准不了,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傳統?這叫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簡直想爆粗口。現在國內的琴也是十二平均律,古箏二胡按不準都是因為演奏水平,琵琶的定弦從來都沒出過岔子。鋼琴都要調琴的難道你以為西洋樂器就沒音準問題么?

「那些說民樂合奏也一樣優秀的,我大天朝軍樂隊禮儀隊國歌種種都是西洋樂,你們不羞恥么?不羞恥么?不羞恥么?還是你們說選國歌的初代國家領導人崇洋媚外?」

你是沒聽過大學裡面的民樂團還是沒聽過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和中央民族樂團?每年的春節組曲都是花好月圓你是選擇性失聰還是選擇性失憶???

民樂現在也許發展態勢不如西洋樂,那是由於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不如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決定上層建築,把心思花在弘揚國樂上的人不少,只是現在市場就這麼小。別說民樂聽的人少,就算管弦樂團芭蕾舞團話劇團來演出,北上廣以外也不見得有幾個人買票吧。

而且西洋樂基本包含了歐洲美洲全部樂器和音樂文明。連非洲鼓都算西洋樂器。現在的定義基本上是把所有東方尤其中國以外的樂器全歸納到西洋樂器裡面了。在數量和區域上我們本來就不佔一點優勢,可以說這麼比屬於耍流氓了。分開來按每個國家有兩個樂團來看(不管什麼國家大部分數得上名的也就兩個),我們國家的廣播民族和中央民族一點兒也不掉份兒。

不懂就不要瞎說話。不要裝作很懂的樣子去跪舔西洋樂痛罵民樂。不要自己貽笑大方還噴傳統文化。

有點尊重和敬畏沒什麼不好。這種行為和語言只能讓我想起噴漢服的周立波,跳樑小丑而已。


恰好畢業論文寫的和中國民族音樂有關的內容,我來說說自己的觀點。

首先要明確一些基本概念:

最能代表我國音樂文化的是中國傳統音樂而非中國民族音樂,具體內容較為複雜請自行百度。而且從題主所提問題來看,似乎認為「民樂」就代表了中國傳統音樂更是非常不妥的。

對於中國傳統音樂的界定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爭論,較為公認的是以王耀華、杜亞雄先生編著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所界定的概念為主,即「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其中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中國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作品。

其中「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屬於傳統音樂之範疇。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所講中國傳統音樂大致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四類;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然後要明確一個前提:

中國傳統音樂並不差,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兩者並不屬於一個音樂體系,沒有太多可比性,不能僅從主觀上判斷一個音樂的先進與否。要想做出改變必須要擺脫近年來西方的文化輸入帶給我們對於自己文化的自卑感,不盲目的崇拜外來文化。

當今世界的音樂體系是以西方古典音樂體系為基礎構建的,所以在當今社會西方古典音樂必然會佔主導地位,我們也應該認清這個事實。

而對於問題中所說的日本傳統音樂(題主好像說的是日本民樂)把中國傳統音樂比下去更是無稽之談,日本大量的傳統音樂是古代從中國、朝鮮傳入日本的,只不過近代日本比較重視對傳統音樂的保護與發展所以名聲在外面比較響。不僅是日本傳統音樂,其他譬如印度音樂、非洲音樂等民族音樂因為重視對自己文化的保護,所以近年來發展迅速。而中國傳統音樂卻在這方面差了很多,但總的說起來中國傳統音樂的博大精深遠非日本傳統音樂可比。

中國傳統音樂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當今社會無論是音樂基礎教育、高等音樂教育還是普通人對於音樂的審美都是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實踐方式與審美標準都套用了西方的標準,這很大程度上使中國傳統音樂喪失了主動權。

要想從根本上轉變中國傳統音樂的地位,必須要從最底層做出改變。 建立起傳統音樂的理論體系,用適合傳統音樂的方式了解、熟悉、解讀傳統音樂。關於中國傳統音樂體系的發展建立,包含了傳統音樂的發展歷史、思維方式、美學、價值觀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只有深入研究和探索傳統音樂的民族文化特性,建立適合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體系,才能使中國傳統音樂慢慢恢復生機。

但是然後我認為除非當今社會發生較大變故,中國傳統音樂很難恢復到其最輝煌時那個高度。畢竟大多文化只屬於其所存在的那個時代。

第一次那麼認真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只希望自己花那麼多時間寫畢業論文的研究成果不是躺在學校的儲藏室里而是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我覺得吧要寫出真正帶有中國風味的曲子太難了。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接受的那種審美路子根底上就是西方的(也包括中國音樂的黃金一代78屆那些前輩接受的就是西方音樂教育),先不說現代的新作品,就說那種純古曲(平沙落雁之類),幾個年輕人受得了那個速度?耐得下性子去感受吟揉間的韻味?幾個老年人具備欣賞的品味?明顯西方的流行文化更具有直接的感官刺激性。功夫熊貓,拿幾個中國元素,拼貼一下,交響樂成熟編製,自然比中國的老的和新的音樂都要好下咽。是正宗的速食麵,速食食品。不得不說,中國音樂好作品是有的,譚盾的《bitter love》、《鬼戲》、《地圖》等一系列作品,葉小綱的《林泉》,郭文景的《悠空山》、《蜀道難》等等……這些作品十分具有中國風味,同時又將西洋的配器與中國的音樂語彙做了一次融合。這些音樂不是簡單的幾個宮商角徴羽這種皮毛,而是真正的中國新音樂。但是,同時它們就沒有那麼好理解,沒有那麼流暢的旋律線條,沒有古樂中已經熟悉的旋法,別說是普通大眾,就算是專業院校里的學生對於理解這樣的作品都得經過大量的曲目聆聽經驗與理解力。這樣的作品,首先就不具備像小蘋果一樣洗腦的能力。請別把商業音樂和嚴肅音樂搞混了,商業音樂就是為了迎合觀眾,嚴肅音樂沒這個義務。但中國音樂整體態勢略遜於國外也是不爭的事實,這裡牽涉到更加複雜的社會文化問題,非我幾語言能言明。但好作曲家好作品量不夠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作為有幾百年音樂傳統積累的西方,中國在新作品上數目量肯定是不夠的,而大多數古曲又因為記譜法不夠成熟,缺乏和聲思維難以侵入其他的文化。不過,作為學習民樂的人,更應該有發揚本民族文化的一種使命感嗎,雖然這話說起來有點大,但是我在學習民樂和大量聆聽西樂的過程中感覺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不是一句笑談,在我聽遍西音史各風格後,我突然對西方音樂產生了厭倦感,反而在國內的新作品上找到了新的審美愉悅感。正如音樂人類學所倡導的那樣,音樂應該放棄「西方中心論」,音樂是屬於全人類的,中國音樂也是音樂(複數)家族獨樹一幟的一員。(笑


我看了一遍答案之後感到悲傷的是 太多人連現在民樂發展的形式和現狀都不知道 外行的說著貌似很內行的言語


我認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音樂,不同的風格應當作為養分,而並不是一種競爭的關係。在新時代的音樂創作中,最好能夠吸取各種音樂風格的養料,仔細分析各種風格的特點,來供給出更豐富的聽覺體驗,給人以新鮮有趣的享受。

民樂的一個特點在於它強調旋律遠超節奏以及和聲,作為 Lead 音色其實很有自己的特色。

舉例來講,我和朋友們一塊做的一首民樂 DNB:

醉陶 -《昔話》收錄曲_原創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裡面主要是把笛子作為主奏樂器,用它來勾勒主旋律,效果感覺上還不錯。

另外一點,討論民樂的話,最好順便把戲曲也拉上來。

戲曲腔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在於,它的裝飾音複雜且巧妙,節拍更加自由婉轉。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不利於基於 4/4 拍舞曲的要求,但對碎拍或節奏更自由的爵士等明顯有借鑒參考的意義。

舉例來講,我和朋友們一塊做的一首改編戲曲 DNB:

【VY1原創曲】百寶箱【次世代動漫社《昔話》收錄曲】_VOCALOID·UTAU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先忽略為什麼是日語填詞)

人聲旋律部分是崑曲的皂羅袍選段,奼紫嫣紅那一篇。為了與拍節更好貼切,再加上 vocaloid 本身作為電子樂器的限制,只能犧牲一些旋律的自由度;但是實驗下來,我認為散拍的方向本身是可行的,日後如果有機會和崑曲演唱者合作的話,說不定可以開拓出一番新的思路。

實際上脫離了其他音樂的養分,現如今一種風格很難獨立形成流行風尚。即使是西方音樂本身,近現代以來真正爆發出大眾流行,也是吸收了黑人音樂的養分之後才達到的。

泥古不變的藝術只有死路一條,時刻反思自己,時刻從其他地方吸取養分,我認為才是民樂乃至一切民族藝術發揚光大的坦蕩通路。


非常不同意 @襲玄的高票答案。

襲玄同學的回答,正是題主問題的答案。

且把民族音樂聽眾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分為兩種:偶爾聽中國民樂的人、經常聽中國民樂的人。

襲玄同學大概是偶爾聽聽民族音樂的那一類人。既不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當下的發展水平,也不懂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更不知道民族樂器在過去的百年里獲得了多大的改良。

民族音樂是個寬泛的概念,交響樂團演奏的《茉莉花》算不算傳統民族音樂?《春節序曲》算不算傳統民族音樂?《黃河》、《梁祝》算不算傳統民族音樂?如果你說因為是交響樂團演奏的,所以不能算傳統民族音樂,那用二胡拉的《野蜂飛舞》是不是就得算中國民族音樂了?

在民族樂器裡頭,琵琶算是比較難學的樂器,演奏技巧多,音域很寬,且可以演奏和聲,題主妹子學到十級不容易,不過既然學到了十級,就不該拿民族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以及日韓音樂比,這是關公戰秦瓊啊。

題主問,「為什麼中國傳統音樂在中華文化很有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仍然不被消費者買單?」

誰說中國傳統音樂很有市場需求啊?讓中國最好的琵琶演奏家去一線城市以外的城市開音樂會,看看票能賣出去幾張?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都是帶著琴童的家長來瞻仰大師風範的,另外還有些是獲得贈票覺得扔了可惜才不情不願地來的,還有些,純粹為了欣賞美女,然後拍張舞台照發朋友圈,真正的聽眾,百分之十都到不了。

不要提什麼78級四大才子,好像除了四大才子之外沒人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大部分民族音樂作品,都是建國後的作品,2000年以後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更是精彩紛呈。我們今天使用的大多數民族樂器,和民國時期相比,改良程度已經相當大,演奏技巧也一直在豐富和發展中。

更不要提「中國風」。方文山的歌詞還被很多人稱為中國風呢。關於其作詞水平,知乎上有寫得很好的評論,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差在哪裡?就差在近幾百年的發展上。

看看西方音樂主要的樂器、樂理、演奏無一不是在文藝復興後發展定型的,鋼琴發明至今也不過三百年歷史,西方音樂緊隨著西方的現代化進程發展成為整套的、科學的、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音樂體系。而反觀我們中國的音樂呢?近幾百年國家封閉,科技、文化、軍事全方面退化,音樂自然也不例外,看看二胡、琵琶、古琴、古箏,我們兼以歷史悠久而自傲,但站在另一個角度,這就是食古不化,更別我們對「伶人」、「樂戶」的歧視持續了上千年,音樂發展落後那是活該。

日本的音樂為何牛?雖與中國同為東亞國家,但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後就開啟了現代化進程,全方位得到跨越式發展,到如今一百多年了,人家音樂也牛那是應該的。

中國現在也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傳統音樂勢必會煥發新的光彩,但是我們才起步,耐心等吧,如果還是追不上,那就淘汰吧,新的淘汰舊的,這是歷史趨勢。


最近有很多電影用到了大量中國傳統樂器甚至中國傳統音樂的律法來做電影配樂,比如功夫熊貓系列等,他們好聽嗎?

當然好聽,而且很棒。

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使用中國的樂器和調式,卻不拘泥於此,不強調所謂的「純粹」,沒錯,純粹就等於泥古不化,自己陶冶陶冶尚可,想要市場,沒門。新世紀誕生的流行全球的音樂沒有幾個是純粹的,即使是民族氣息極為明顯的凱爾特音樂,也大量運用管弦樂隊來烘托。

中國傳統音樂到底能不能發展出適合現代人審美的效果,當然能,而且這些電影配樂已經給出了一種選項。

問題是,某些老頑固們,你們真的想帶著你們的高傲把這些東西帶進墳墓嗎?

嗩吶已經能吹半音階了。

那些說純古琴曲就是高雅,說不好聽的都是垃圾的該想想出路了。

再給個例子,火影忍者的配樂中的一大部分,最出名的如青鳥。你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其中屬於日本民族特有的例如尺八,三味線等樂器。這方面中國的很多作曲家也有很好的創造,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玩民樂的能承認這才是民樂的未來?

逆著潮流走的東西不一定不好,但一定不會被大眾接受。

再給個例子,小刀會序曲,這個算一個相當成功的方向,兼具了民樂對旋律的掌控和現代人對節奏感的追求,可謂傳統民樂在新時代的強音,可惜這樣的作品目前不多。

86西遊記的主題曲對民樂和電音的結合也是相當漂亮的選擇。完成效果一點不輸於當時的世界頂級配樂。


我認為其實是大眾平均欣賞水平和媒體傳播導向所致。而且畢竟中國民樂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時間也不過幾十年,長時間以來中國其他領域的相對落後性也形成了一種「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思維偏見。而且如今中國民樂的發展方向始終還是嚴肅音樂,對於流行元素的考量實在還是太少,畢竟在系統性和科學性上民樂要追趕西方音樂還有很長的距離。更何況,「賺大錢」、「受追捧」本身就不是藝術追求的成功方向,其實中國民樂的滲透範圍已經很廣了,從過年過節的慶祝音樂,到學生非專業樂團數量和質量上的迅速提高,起碼從我讀大學的城市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學校樂團的專場還是專業團體的售票演出,幾乎都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所以不知道題主如此認為的依據在哪。即使這樣,民樂發展形勢越來越好的前提下,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借用我之前回答其他相似問題時候的一句話:民樂的未來很廣,路很長。

PS:第一次寫嚴肅的回答,我非科班出身,只是作為一個愛好者寫下了自己的觀點,如有不對,還望包涵。


因為很多聽眾無知,又無能。其實大多數人對交響樂也沒什麼興趣,就現在來說,鄉村重金屬情歌,才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最愛聽的。我不騙你,我放的維瓦爾第被鄙視過,她說我給你聽個牛逼的,放出來的大概是,你是我的情哥哥,我是你的情妹妹。。。。

另一方面,失傳的太多。


本人屬於強行答題,而且是裝逼式的強行答題。

題主說的不是國樂比西樂差,而是國樂怎麼不流行。

比如這三首音樂

西方代表 Karunesh 的earthsong,

日本代表 故鄉的原風景_宗次郎

大中國的 中國道教音樂 雲海林飛

前面兩首都是有中國元素,點睛之筆都是中國傳統樂器,很顯然前面兩首流傳更廣,聽眾更多,更別說中國的很多類型節目、影視劇用作配樂了,這無疑是二次免費推廣了。這話題如果要從為什麼更流行這個角度來討論的話,那得從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和知乎很愛討論的另一個運動說起了。

但,音樂好聽就我理解有四個層次,

一、好聽入耳

二、好聽入腦

三、好聽入心

四、好聽入神

而第三首雲海林飛是屬於第四個層次的。


民樂沒問題,比誰都不差~

要不你以為《我是歌手》里動不動就搬出幾個民樂師,因為是真特么的加分啊!!

好民樂都特么被趕到各種音樂節了~所以題主從主流渠道聽不到就感覺落後~

簡單說兩個原因:體制和媒體素質~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樂器的裝逼性!!

我國現階段中堅社會群體的70後普遍性格特點就是:裝逼!!

所以什麼裝逼他們欣賞什麼,什麼裝逼讓孩子學什麼~

二胡和小提琴比你覺得哪個逼格更高~葫蘆絲和黑管薩克斯比哪個逼格高……

民樂在大眾眼裡就一個字:土!!

這跟給房子裝修是一樣的,你以為為什麼那什麼「簡歐」的丑爆了的裝修風格那麼流行~

而這方面原因說白了也跟媒體輿論的引導有關,說到底還是媒體素質的問題~

當然真正懂樂器的人是知道民樂其實是更裝逼的~

但是這逼說實話裝的太大了,一般人接受不了~


這是我一段時間以前寫的:

昨天晚上花了兩百多兆的流量搜不到一個可以排的民樂曲子,我和我們朋友又提出那個老梗,民樂難排,昨天晚上也向一些專門搞音樂的朋友請教了一下這個問題,加上我個人分析大概是這麼幾點

記譜:昨天看彈古琴的學弟在用減字譜(下圖一)想到了排曲基礎,那就是譜子。中國傳統的記譜方式除了減字譜還有工尺譜(下圖二),這兩種譜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節奏問題。工尺譜的節奏叫板眼,但至於散板,贈板,一板三眼多長,那就呵呵了,減字譜就更過分了,不僅沒有節奏,還沒有音高……(古人說這是意境)。反正對於我來說,這種記譜方式就跟瞎雞巴彈差不多,我在學竹笛的時候我的老師基本不怎麼強調節奏如何如何,意思差不多就行,但是我學鋼琴乃至後來學小提琴的時候都因為節奏問題挨過批。要知道,將幾個樂器合在一起,節奏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古代的記譜方式(淡化節奏問題)註定我們在排合奏時遇到麻煩。何況,我們中國人在演奏民樂的時候沒有一個叫"指揮"的人在前面比劃,這無疑增加了整體配合的難度。

和聲學:有人說學民樂的不懂樂理,我說對,但是是現在的孩子學民樂不懂樂理。中國有一套相當先進的樂理理論,早在西漢就有人做文章論述自然大調是最優秀的大調形式(相比較於旋律大調和和聲大調),中國的民樂不僅有五弦音階,還有六弦,七弦音階,甚至還出現三分之二度越近的方式。然而這些東西並沒有傳承下來,如今民樂在譜寫合奏的時候如果不使用西方的音樂理論,基本上那就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口。

傳承: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承接上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相應的民樂樂理沒有傳承下來。回答它之前我們先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民樂?如果光從樂器歸屬國來看,那麼二胡啊,竹笛什麼的都是民樂。那麼這些樂器在過去都是什麼地位呢?用一句沿用至今的詞來形容,就是"不入流"。說白了,如今各大音樂院校,以及非音樂專業院校內民樂方面的主力軍都是過去草台戲班子的。過去這些手藝人講究的是師父傳徒弟,這種類似口口相傳的方式自然會引起巨大的偏差,雖然現在引進了簡譜這種記譜方式,但是,就那我們學校民樂部來講,一個曲子三種吹髮那是經常發生的。這些差異導致合奏會出現巨大的問題。另一方面,這些處於社會下層地位的民間音樂由於沒有系統的規範的體系,導致他們本身音樂性就不強,說白了,我們的祖師爺他們合奏水平就不高。那麼,那些真正的高水平的合奏,是什麼樣的呢?

真正的合奏:我們先說一下中國古代宮廷樂器吧。傳統樂器被分成八音即: (鍾、鎛、鐃)、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鞀、雷鼓)、木(柷、敔)八類。這幾個都是古時候的宮廷樂器,沒錯,我不僅知道大家都沒見過,也知道大家連那幾個字念什麼都不知道。我們的祖先中的貴族,聽到的都是這些樂器的合奏。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一個吹竽就特么要三百人(別告訴我這是虛數)可見當初合奏的氣勢規模之宏大。在那些傳統的樂器中,各聲部均衡分部,也就是我們說的soprano, alto ,tenor 以及bass都有,以及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在歌舞昇平的年代,朝廷還特設有樂坊等機構專門研究這些東西,諸如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著名的曲子都在這些機構中譜寫的。然而,那八音樂器如今能見到的只有"琴"(古琴)和"簫"(排簫,不是單管簫),至於編鐘什麼的只有古代科研所才有了,箜篌 什麼的已經失傳了。追其時間,應衰敗於宋元之後,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侵,宮廷樂失去了生存空間,明亡後的清朝更是以前朝為鑒,禁止玩物喪志,加上後來的時局動蕩,外來文化的入侵,中國的國樂到今天基本上算是滅亡了。


宋朝滅亡之後,民族音樂其實已經失傳了。

在蒙古鐵蹄鋼刀下,樂師樂譜什麼的,基本都滅亡了。

只剩下了樂器。

如何演奏?明朝人都不會了。基本是拿著亂彈一氣,沒啥樂理可言。

所以我們無法評價。


感覺是中國人自己拋棄了民樂去建流行音樂這空中樓閣,結果兩樣都是半死不活。

日本在這方面做的就很好。


把音樂看做產品,會發現產品本身的差距,和發展歷程帶來的體系差距,都對音樂本身有影響。

西方古典音樂是開放的原理性體系,經過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家科學家甚至工匠共同推動的發展。參與者的多樣性一是讓體系博採眾長,二是不會被某一個國家的變故打斷發展。

以上的發展差距造就了,國樂在技法,內涵,甚至製造技術上的差距,這些最終體現在音樂的表現力差距上。舉個例子,交響樂編製給哈利波特,星球大戰,都沒有問題,而比如一代宗師,柔情片段的配樂選用的是鋼琴。相比,國樂只有在非常需要純粹的中國氛圍的時候,才強於交響樂團,比如你說的功夫熊貓。總之,古典樂體系,更能滿足大部分對於音樂的需求,國樂,適用範圍相對較窄,這個範圍我沒有數據來量化,拍腦門講古典音樂十倍於國樂,為下文打個伏筆。這應該是不同種類音樂差距的核心:誰能滿足更多的不同場景的音樂需求。

在商業社會,古典音樂裡面的每一個細分行當,都有在全球範圍內的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勞動力培養,就業機會,學術,賽事,贊助聊天,衍生產業尤其是影視產業。而國樂呢,在上一段分析了,終端市場小於古典樂,再受贏家通吃的影響,出口就更小了。

但你對問題的解釋似乎聚焦到了音樂在影視產業中的表現,這個跟音樂本身的發展是沒啥直接關係的,而是看影視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影產業差好萊塢幾十年是有的,周邊產業包括數字特效音樂製作落後的更多。

你提到功夫熊貓的案例,我有不同理解。音樂響起,中國風味更濃,中國的符號在世界上還是有認知的,我覺得已經是勝利了。二胡音色一出,琵琶一響,大家只能想到中國,這是勝利,也是國樂的局限。(琵琶一響其實也不一定)


音樂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認同。當你聽慣了西方音樂大小調為基礎的流行歌,就自然聽不慣五聲調式的中國傳統音樂了。當你聽慣了西方音樂的範式和手法,也就自然理解不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手法了。。。而這個過程本又伴隨著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


看到上面的答案 我也要說說我的觀點。本人小學時,二胡十級。後由於興趣,大學時組織樂團 現在規模70餘人。

下面說說我對民樂的認知:

1.樂團接大小商演時,一般是古箏 揚琴 琵琶 二胡 笛子這一類的 小演奏形式,一般以歡快曲子為多。但形式有限

2.我從央音學習民樂的同學那裡 獲得了不少的近幾年來民樂創作曲子,真的,用心聽 很好聽 比西樂的更容易享受。

3.民樂在音域上的限制實在是太大了。(勿噴)就拿弦樂來說 二胡 中胡 高胡 大胡和低胡。5把琴的音域也是有局限性的,中胡高胡分別比二胡的音域絕對值只差4個音,低胡比中胡低一個八度,所以一般的民樂團都會用到大提琴和double bass。來提供低音區。(大胡 低胡真的很少見 也很少用)

還有一種在現在樂團被取代的胡 ---革胡。為什麼取代了,因為無論在結構,發聲原理,定弦,演奏方法上,都不如大提琴。

現在樂團多數中西合璧。馬琳吧 大提琴 double bass 定音鼓 。為什麼,上面說到了 民樂真的很缺低音。

4.胡的演奏方法、技巧比提琴真的難多了,就拿揉弦來說,二胡揉弦有10幾種(專業二胡人士告知,若有錯誤,請指出)而小提琴只有幾種。

但是 胡的不足是 沒有和弦,有人說了 不是可以用弓子和弓毛同時拉響嗎(演奏技巧名稱忘記...)那真的太特殊太局限相比之下不太好聽。

還有一點就是 聲音傳播性了,胡和提琴一比 真的共鳴區域不在一個級別上。

至於音準 感覺民樂的音準難於西樂。但是都需要好好練耳朵的。(對於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自己有時候的音準真的...簡直了...)

5.演奏方面 民樂更多的在於旋律 而西樂在於氣質,從業餘的角度上來說西樂更有排場 因為大多是金屬 聲音大 傳播廣。

6.價格 。老師方面就不說了 名師都很貴。民樂的好處是 入門樂器便宜 除了打擊樂,古箏什麼的 都比較容易攜帶。

7.民樂藝術價值體現的是整體,韻律。西樂風格截然不同,也許氣勢和場面才能更好體現他的貴族

總的來說 音樂沒有什麼可比的 你要愛她就深愛, 但是從民族角度來說 民樂的傳承要繼續下去 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創作、演奏出 深入靈魂深處 的音樂 讓民樂可以更大話的進入到每個人的內心。


推薦閱讀:

腦袋裡自己回放音樂的時候「音質」處於怎麼樣的水平?
為什麼國內音樂科技專業偏向於影視流行音樂製作?
為什麼電子音樂在國內發展不起來?
Beyond 樂隊是「殿堂級」樂隊嗎?為什麼?
如何評價《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原聲音樂?

TAG:藝術 | 音樂 | 文化 | 音樂產業 | 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