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是如何使用的?如何立起來?


張英鋒的答案過於武斷了,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定論,我不贊成任何一元的肯定說法。

小口尖底瓶被認為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半坡出土之後就成為學術爭論的熱點。最初考古學者將其定位為水器,「自動傾倒汲水」說則由七八十年代的物理學者參與到器物研究之後得出,目前該說已被實驗所推翻,但是教材和大部分博物館的說法尚未更新。

尤其是把小口尖底瓶和酒聯繫起來的說法僅僅是推測,並不確實。有人從裴李崗、河姆渡、磁山文化的糧食堆積和陶瓮推測當時有釀酒行為,但也僅僅是推測。何況,被認為的酒器的陶瓮和小口尖底瓶也並不能混為一談。小結:使用小口尖底瓶的仰韶時代,沒有發現這個時代有酒的確實證據。

比較確實的釀酒遺址,一是在大汶口出了一系列的釀酒、濾酒和發酵的陶器,一件陶缸上還有一副畫被認為是釀酒圖,所以推測其主人應該是釀酒師;一是舞陽賈湖遺址的陶器殘片被美國學者分析之後認為有果酒的殘餘。學界的共識是龍山時代已經開始釀酒,但是細節並不清晰。

目前對小口尖底瓶的主要觀點有:

1.小口尖底瓶能緊貼腰部適於搬運,應該是一種運輸液體的工具

2.部分小口尖底瓶的外壁有泥土痕迹,可能是釀酒的時候把小口尖底瓶長時間的固定在一處發酵形成的,所以是釀酒器

3.部分小口尖底瓶花紋繁雜,口部繁縟,所以是禮器

4.有學者認為小口尖底瓶是一種魂瓶,是喪葬具

5.有學者認為小口尖底瓶是欹器,但是隨即被否定。

6.有學者認為,小口尖底瓶出水量小,和原始的點播農業相適應,所以應該是灌溉用具。

如果仔細分型分類,小口尖底瓶可以分為以下三型

不同的類型可能有不同的用途,在仰韶文化的遺址中,小口尖底瓶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可以說在當時人類的生活中普遍使用,甚至就古代來說器具分工沒有現代這麼專業,一器多用也是可能的。

2017年,劉莉教授在《早期陶器、煮粥、釀酒與社會複雜化的發展》一文中公布了對半坡和米家崖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內容物和口沿擦痕研究結果。內容物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殘留物中包含有豐富的黍亞科、早熟禾亞科和根塊植物的澱粉粒,以及來自黍和大麥穎殼的植硅體;其中澱粉粒具有經過發芽和釀造產生的形態變化特徵,化學分析發現有草酸。證明這些陶器用於釀造谷芽酒,其成分包括黍、大麥、薏苡及若干根塊植物;口沿擦痕研究結果顯示,現有口沿擦痕與用蘆葦摩擦陶片後留下的痕迹接近,推測小口尖底瓶有咂酒群飲的功能。據此判斷,小口尖底瓶既是釀酒器、貯酒器,又是飲酒器。

但是小口尖底瓶數量巨大、類型多變,劉莉教授研究的小口尖底瓶屬於較大的類型,較小的小口尖底瓶是否也有這樣的功能尚待進一步研究,畢竟小口尖底瓶是現代人根據形狀所取的名稱,很可能不同類型的小口尖底瓶用途並不相同;以及還有一些小口尖底瓶內容無物,劉莉教授的研究可以證明小口尖底瓶可以用於釀酒、運輸和共享,但也許還有其他用途,即小口尖底瓶未必是酒類的專器。以及,劉莉教授研究的小口尖底瓶是否是其最原始的功能,也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揭示。


多圖預警!

糾正一個廣泛流傳的錯誤:小口尖底瓶不是用來汲水的,在教科書、博物館以及百科網站上關於汲水的介紹也是錯的。

小口尖底瓶(尖底瓮)的使用場景不是汲水,其主要用途是為了釀酒、運酒和存酒,類似於酒桶、酒罈子和酒瓶的作用。正因為酒器的用途,才衍生出祭祀、禮品、收藏以及再生利用的用途。

尖底瓮有眾多的規格和尺寸,很多尺寸的尖底瓮根本無法汲水。

圖片來源:小口雙耳尖底瓶不是「侑卮」

尖底瓮更合理的用途是酒器,可以很好的解釋不同尺寸尖底瓮的用途。大尺寸的可以供釀酒者來釀酒,中等尺寸的可以供商人用來運酒,小尺寸的則可以供家庭用來保存酒。

小口尖底的設計便於密封,防止酒的酸敗、促進酒的澄清

釀酒時需要酵母在無氧狀態下進行發酵,酒類的保存也要隔絕氧氣,防止酒變酸和酒精的揮發。

釀酒專家包啟安老先生對尖底瓮設計的分析:

用狹口瓮減少空氣的接觸面積以防止酸敗,如果裝滿就可以做到幾乎無空氣存在的可能,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措施。

採用細長的瓮體,可以促進渣滓的沉降,尖底部可以有效地集中沉澱物,促進酒的澄清,增加澄清酒液的高度,以利吸飲。這種造型還可以減少插管時攪起沉澱物。【1】

圖片來源:Cyril Aldred, Tutankhamun』s Egypt.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ew York, 1972, p.60.

上圖是圖坦卡蒙時代的敘利亞人用吸管喝尖底瓶里的酒。

尖底瓮是證明中國古代釀酒技術遠早於商代的證據之一

在古代,「酒」和「酉」兩個字是可以通用的。"酉"字的本意可能就是這種尖底瓮。注意下面「酉」的甲骨文圖形【2】

象形字典

下面是酒的甲骨文,也可以看到尖底瓮。

象形字典

尖底瓮的早期形態可能類似磁山文化的紅陶小口瓶。

磁山文化距今10000~7000年前【3】,遺址內發現了50噸碳化的黍和粟,分布在189個窖穴里,其中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達2米以上。這說明早在約一萬年前就出現了大量的糧食剩餘,為釀酒提供了原料基礎。在同時代的賈湖遺址中,從類似的陶器上發現了酒的成分。百度百科賈湖遺址的詞條介紹:

2004年12月,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對賈湖陶器壁上的附著物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證明,附著物內發現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九千年前,中國先民已會釀酒。被證明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酒」,其原料主要有稻米、山楂、蜂蜜等。研究成果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

下面的圖片是賈湖遺址出土的小口瓶。

圖片來源:【4】

所以,中國釀酒技術的出現應該在10000~8000年前,遠早於3500年前的商代,略早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明啤酒的時間【5】。目前已經有人在做尖底瓮的殘留物分析,估計不久就會有更堅實的證據。

新石器時代的不同遺址中,很多尖底瓮的形狀具有相似性,說明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跨區域的酒類貿易,出現了釀酒、運酒和販酒的商業分工。

酒販把酒賣掉後,也會同時把尖底瓮作為容器賣掉,一些家庭也會把尖底瓮用作存酒或其他用途。就像我們喝完酒,會把酒瓶用作油瓶或花瓶是同樣的道理。

尖底瓮在古代世界廣泛分布

尖底瓮不僅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土,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第安都有大量出土,時間上跨越了新石器、銅器和鐵器時代。

尖底瓮有時被稱為雙耳瓶,英文Amphora。Amphora來自兩個希臘單詞的組合,一個是anfi,意思是雙面、雙耳,另一個是phora,意思是運輸的。【6】

古巴比倫

圖片來源:Exhibit at Oriental Institute to show how ancient cultures commemorated the dead

兩河流域Khafajeh遺址出土石刻上所見烏爾王國(公元前2600-前2350 年)的尖底瓶用法,這是抬到宴會上的禮物,注意後者右手拿著一個圓形坐墊,以便放置卸下來的尖底瓶。 【7】

古埃及

圖片來源:Charles K. Wilkinson

埃及第十八王朝Rekhmire墓葬(公元前1479–前1420年)所見送往底比斯太陽神廟的盛酒的尖底瓶,用網套把它五花大綁後,兩人用棍棒把它抬在肩上;小的則用雙手捧住直接放在肩頭小的一人肩扛。

圖片來源:Ian Shaw and Paul Nicholson,1995,第23頁圖

埃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1069)的釀酒場面,注意尖底瓶是放在草編的桶形器上的。【7】

古希臘

圖片來源:Museo Gregoriano Etrusco I

古希臘人在慶祝豐收時,抓住底部尖端從尖底瓮里倒出葡萄酒。

圖片來源:土耳其Bodrum發現的各種規格的尖底瓮。【6】

古羅馬

圖片來源:Redirect Notice

古羅馬馬賽克裝飾畫中的尖底瓮。

有人根據地中海沿岸發現的球形雙耳瓶,研究了地中海的商業貿易網路

圖片來源:Antiquity Journal

北美洲和南美洲古文明

上圖尖底瓮分別來自墨西哥(特奧蒂瓦坎時期)、玻利維亞、秘魯(奇穆王國時期,公元1000年~1300年)【8】。

也就是說,從北美到南美的印第安人也使用了同樣的設計。

尖底瓶的設計細節

瓶口的設計:並不是簡單的小口,而是細頸寬口的設計。就是瓶身快到出口時首先變細,然後在瓶口處又加寬。

這樣應該是便於用繩子捆紮封布,封住瓶口的木塞或封泥。

瓶身的設計:既有細長也有矮胖。細長的設計是為了釀酒時增加澄清液的高度,便於吸出酒液。矮胖的設計則是收集吸出酒液,這樣便於大家圍坐在容器周圍直接飲用。

瓶底的設計:為了能更穩定的放置尖底瓮和便於抓握,後來的尖底瓮都增加了圓形托盤的設計。

圖片來源:Panathenaic Amphorae

而中國酒罈子的設計則是把底座簡化成平底,既保證了穩定性,也充分利用了空間,成本是最低的。缺點是抓握不易,只能使勁抓住罈子口和托住罈子底倒酒,凡是倒過酒罈子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

國內對尖底瓮是用來汲水的判斷是錯誤的

汲水的分析之所以錯誤是因為違背了生活常識。

  1. 常識告訴我們,細口的瓶子在水裡時,瓶口朝下不會進水,瓶口朝上也不會進水,只有瓶口和水面保持水平才可以進水。

  2. 進水時,細口的瓶子湧出的空氣會阻塞水的流入,水流入速度很慢,漂在水面上更不容易取水,如果要快速灌水,必須瓶口朝上把瓶子壓入水裡才可以。

  3. 日常生活都是用水桶這樣的寬口容器取水,這樣才方便,誰也不會用細口的瓶子去河裡或井裡打水,這樣做完全是自虐。

國內教科書對半坡遺址尖底瓶的解讀也是錯的,原始人同志一定很糾結吧!

http://61.130.174.222/hmj/admin/down/810022/index.htm

博物館裡的圖示看上去可行,實際的可操作性極差,用水桶更容易實現。

圖片來源: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圖示

這樣的尖底瓮能取水嗎?

用下面這個尖底瓮取水,是不是只能坐船到深水區了,或者抱著在水裡游泳?

但是如果是酒器就很容易解釋,尖底、細長的容器增加了澄清液的長度,便於吸取酒液。

下面這個分析只適用於極個別的尖底瓮,不具有普適性。

圖片來源:尖底瓶做低耳幹什麼?

如果尖底瓮是酒器,是不是把用途一元化了?

「酒器說」不會把尖底瓮的用途一元化,相反還為其他用途提供了合理解釋。因為酒器的用途,可以衍生出祭祀、禮品、收藏以及再生利用的用途。

古人祭祀中需要酒的參與,尖底瓮也可以看作禮器。商人為了提高其附加值,也會把尖底瓮裝飾的精美一些。甚至把酒做成禮品,便於人們送禮。所以很多尖底瓮的製作非常考究,馬家窯的尖底瓮就在表面繪製了美麗的花紋。古人喝完酒之後,也可以把尖底瓮再生利用,用來存水、煮水、插花。

現代家庭也會把酒瓶子用來裝油、裝醋、裝醬油,好看的酒瓶子也可以當花瓶,而插上煙香就可以祭祀了。很多高檔酒因為用於送禮,酒瓶做的像藝術品,很多人還有收藏酒瓶子的愛好。所以每個家庭都會保存很多的酒瓶子。史前人類也會基於相似的原因保存很多尖底瓮,所以史前遺址中才會出土大量的尖底瓮。

尖底瓮雖然能一器多用,但主要用途就是裝酒,但如果因為尖底瓮可以裝水就說不能裝酒,這種捨本逐末才是武斷的。

尖底瓮不是「水器」

因為水器無法解釋尖底瓮小口、尖底、細長的設計特性。

裝水的容器設計應該像水缸、水桶和鍋,採用寬口、平底和矮胖的設計,既便於放置,又便於加熱,還便於加水和取水。

細長的尖底不容易放置、不利於充分受熱、小口也不利於灌水和取水,而大尺寸的尖底瓮更難以操作。如果把水器設計成尖底瓮完全是自找麻煩。

所以水器說是站不住腳的。

參考資料

【1】包啟安:史前文化時期的釀酒(一)酒的起源http://www.xjqg.edu.cn/sfweb/jps/jps2010/sp2010/files/011_kczy/wh/nr21.pdf

【2】從小口尖底瓮看我國酒的起源

【3】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78631/

【4】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 and proto-historic China

【5】曾經位居神壇的啤酒

【6】Amphora at Bodrum Castle

【7】尖底瓶的用法和再談尖底瓶的用法

【8】artefacts


這種形制的瓶,大都是用來掛的,一般在肩部都會有耳,用於穿繩子。


試答。先說結論:
這種尖底瓶多用於祭祀。

看到題主的問題第一個想起來的是這隻「旋紋彩陶尖底雙耳瓶」,其實在尚剛老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一書中也能看到這隻瓶子,尚剛老師對其的解釋是「尖底瓶為汲水器,據測試,尖底的設計頗為合理,能令汲水方便省力,也便於插進土中放置。」另見中央台拍攝的「瓷路」紀錄片,也是做出了同樣用於汲水的解釋。但其實只要我們自己研究瓶子的容量體積就會發現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這種尖底瓶的高為25.5厘米,口徑為7厘米,可以說由於容量太小,用於汲水是非常不便的。

從尖底瓶的特點分析可知:

1、容量小,更顯得酒液貴重;

2、「耳」可用於祭祀時將其高舉過頭頂

3、底部尖可在祭祀時將其插入土中

4、裝飾繁複表面磨光造型完整,應該不是日常功用。

由此可見,這種尖底瓶更有可能用於祭祀,這也是現在業界更傾向的說法。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的涇、渭水上游,以及白龍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類型分布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布則更為向西

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

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

從年代上看,馬家窯文化晚於仰韶文化,但也晚於西亞、中亞的文化。

在論述馬家窯文化的起源問題上,有一點特別引人注目,就是中國的考古學家一般只比較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彩陶在器形、紋飾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似乎很少見過馬家窯文化與西亞、中亞文化彩陶的比較

事實上,西亞、中亞文化的彩陶在器形、紋飾上也有與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相同或相似的。

出土在尼羅河畔屬於埃及文明的銅石並用時期的彩陶壺罐,其器形和紋飾(螺旋紋、曲折紋),與馬廠類型很相似;在敘利亞幼發拉底河流域出土的彩陶器,其器形和紋飾與馬家窯、半山類型相同或相似;土耳其境內出土的有耳彩陶罐,不僅器形、紋飾和馬廠、辛店類型酷似,且年代時期也相去不遠;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地界上出土的一批時代較早的彩陶器,其紋飾、器形和中原地區的彩陶相像。

在中亞、西亞文化彩陶紋飾中常見的對角三角紋、平行線紋、棋格紋等,也都在中國西北地區彩陶紋樣中常見

如果我們從彩陶器形、紋飾上的相似得出馬家窯文化淵源於仰韶文化的結論,為什麼就不可以說馬家窯彩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西亞、中亞的彩陶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呢?

新疆的彩陶常與青銅工具、石器、骨器同出, 新疆的彩陶年代可排除鐵器時代。而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除外)與銅石並用時代基本是同期的,它們的區別不是在於年代的先後而是在於文化水平的高低,它們都屬於公元前第四千年和第三千年。可見,即使新疆的彩陶文化已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也未必就比馬家窯文化晚很多。

 我們承認新疆的彩陶受到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影響,但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影響,另外的文化系統也有介入。在新疆哈拉墩出土的彩陶是在粗砂紅陶上塗一層白粉麵,用色筆塗畫簡單紋飾或作三角紋,有的是平行條紋,很少渦紋或方格紋,與仰韶彩陶不同,可能是另一文化系統

馬家窯文化時期,甘、青地區卻以自己的特有面貌發展進步,與關中地區的聯繫就沒有先前那麼密切了。考慮到這時特里波列文化、安諾文化等中亞地區的彩陶在器形、紋飾上與甘肅地區的十分相似,在年代上也略早或相當。因此,很難否認中亞彩陶文化對新疆、甘肅、青海地區的彩陶有影響。

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的不同,是否因為有一部分不同於蒙古利亞人的人種進入了甘肅地區,從而在馬家窯文化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彩陶文化?

馬家窯文化彩陶並非自始至終都只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它之所以能達到中國彩陶藝術的巔峰,歸功於多方文化因素的合力作用,是史前不同系統的文化,包括中原仰韶文化、西亞、中亞文化、甘、青地區土著文化,以及新疆、蒙古文化,印度、西藏文化匯聚於甘、青地區,以甘、青地區土著文化為主體相互融合的結果。


做外貿百貨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新奇的設計和創意,如果是來自本國的文化,則有一層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為什麼一定要立起來,不是很懂你們未來人。


貌似有次看電視是說,這個尖尖剛好可以插進泥土裡,保持穩定。

補充下,大概就是那個時候氣候比較濕潤啥的…


有一種尖底瓶,底部有孔。將底埋在土中,倒血,酒等液體,用於祭祀土地


那個時代沒有平坦的水泥地面,平底的器物反而放不穩,尖底的就容易了,隨便在土質的地面挖個洞洞就行啦。


剛巧我在看一本關於提到這個的書

摘自《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王力著,侵刪。


汲水和酒器都靠譜,但汲水的需求遠早於酒的出現,當時盛放水也可能放草籽,工具使用沒有細化。後來到宋元依然有類似器型裝油使用,曾有一線人員發現過用草繩捆在竹竿上的實物,分析提水所用


古羅馬放酒的陶罐也是尖底的,確實是埋在土裡保持穩定的。


尖底瓶放於水中會橫浮,便於灌水。


看到這篇內容,覺得回答的還蠻貼切的,不知道是不是照著這個問題專門做的,感覺這樣普及知識的方式好有意思。


有種說法是尖底瓶放入井中打水時,空瓶入水中會自動橫過來進水,而水滿時會由於重力豎起。如果用平底瓶打井水可能導致瓶子像船一樣浮在水面無法汲取井水。


最近看的一本書寫了這方面的東西。

這種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用來汲水用的,因為器形製成尖底,空瓶進水後重心變化,仍能保持瓶口不斷進水,解決了平底罐汲水時遇到的麻煩,隱含著對物體平衡原理的應用,屬於我國古代力學知識萌芽的一環。

來張圖說明一下。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左邊那個是雙耳尖底罐,右邊是尖底罐汲水示意圖。

鄙人歷史初學者,看到有很多不同意這種尖底罐是用來汲水用的回答,也不知孰對孰錯,僅作一家之言吧。

最後,圖和主要文字來自陳美東主編的《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這本書的21至22頁。

以上。


蟹妖。先講個梗吧,前不久我們文物課老濕講的。說新石器時期有一熊孩子叫小明,一天他放學回來【新石器小學教啥?】,在路邊尿了一坑,然後和著泥捏了一個小碗,拿回家小明他媽大怒順手把這泥niao碗扔火坑了,沒多久這碗就石更了,於是小明他媽拿著碗給小明裝了一碗粥【這碗是啥做的來著】,但是這碗滲水,小明他爹見狀在碗表層上了釉,於是小明可以愉♂快地喝粥了。

講這個故事只是想表達,熊孩子必須死】劃掉】在陶器初顯的時代人類也在摸索,很多器物沒有定型,製作水準也參差不齊,有很多是隨性而作也有是偶有突破的非典型器物,導致個體間存在差異。至於你說的尖底瓶,就我個人來看有這麼幾點,首先最顯著的尖底特徵,讓我們代入原始的思維,他怎麼能站起來【找耄】,很顯然不是插水泥地上的,當時的地面鬆軟程度足以支撐這一尖底瓶,至於取水我依舊認為恐怕那種過度解讀的答案雖然奇葩但我也想不出更合適的就先晾著吧,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曾經在文物繪圖課上接觸過一個器形基本一致的文物【複製品=M=】。仔細揣摩後發現這玩意的內容恐怕還是與水有關,想必當時的人類不可能做出義大利肉醬之類的半流質食物然後丟進去放火燒,他的頸極窄而肩很寬,這種細頸的構造註定了他不能用來存儲大塊紅燒肉,結合磚家所說,嗯想必煮水是極適合的,腦補一下那個場面,一堆篝火里插這麼一個個尖底瓶子,密密麻麻鋪向遠方,燦爛的陽光打在瓶口,每一個杯具都笑開了顏~就我來看這種瓶子構造的確有利於煮水是吧。跑題有點遠,那種雙耳尖底的瓶子就我看來大概是比較成熟的器形了,至於其他的不好說,也許是這種器形成形道路上的摸索吧。

媽了個嘰我昨晚通宵寫了兩篇論文拿出去送mai給妹子,讓我再睡一會。祝題主早日放假。

以上純個人觀點,不喜。。。不喜就不喜吧,複習期間大概沒時間回復噴。 @梁宇迅

————————————————————————

仔細看了一下說是煮水也有點開玩笑了。如果說這是酒器中的貯藏器還是比較靠譜的,當然不反對別的意見,但肯定這玩意不會像過度解讀的那種半自動取水器材2014年最新款。可惜裡面已經空了。

但是私以為煮水也不錯哦~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看的考古紀錄片?
國外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國內外古人是如何處理垃圾,廚餘,和污水等的?有無系統?
為何古人類要遮蔽性器?
如何評價一席《進擊的智人》里袁碩的演講?

TAG:歷史 | 考古 | 中國古代歷史 | 文物 | 新石器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