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崇拜的英雄都是失敗的?比如關羽,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
只有這些人崇拜到被稱為神的地步
越是在艱難的處境之中越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素養和英雄主義氣質,大家崇拜的不是失敗而是這些高尚情操,但是在艱難的困境之中想要憑藉個人之力力挽狂瀾希望是極其渺茫的,所以看上去像是大家崇拜的都是失敗者,其實只是因為大家崇拜的人誕生於艱難的環境之中,個人力量微小無力回天所致。
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忠也。為其信仰民族而死,幸也。寧捨生而求一死,勇也。用這三點來看,這種人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要供起來的。中國文化的精髓。不以成敗論英雄,只認人的氣節精神--這是人的價值所在。呵呵,現在人的三觀都毀了,不理解這個啦……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題主的問題有兩處難以苟同:
1. 按題主思路,衛青,霍去病,李廣,唐宗宋祖,戚繼光,鄭成功怎麼說?
2. 題主所列人物很難用「失敗的」來標籤化。也許這些人物的最終結局不是普通老百姓期待的Happy Ending,但他們的事迹都流芳至今得到歷代稱頌,不是也可以說他們都很」成功「嗎?只能說你知道的歷史太少了
1,你對失敗的定義是什麼?2,你知道的歷史太少了
武將死後為何受到崇拜?原因無非如下:
一、戰功顯赫。這類人當中不乏成功的,比如曾國藩、年羹堯、狄青、李廣、謝安等;二、地位高,子孫多。比如福建漳州人崇拜的開漳聖王,是一位負責拓荒的武將,當地人認他為祖先。這種人通常只受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崇拜,影響力不大;三、威望曾經很高,最後慘敗而死,君主為了借他的死鼓舞士氣、拉攏人心,便誇大其事迹,並立祠紀念。關羽就是這一種,曹操建造關林也是為了顯示自己愛才;四、威望曾經很高,最後死於政治鬥爭,民眾同情他,就立祠紀念,並口述其事迹。久而久之,祠堂變成廟宇,事迹在口頭流傳過程中不斷被添油加醋,這個人就神化了,在百姓心中成為理想的完人。岳飛屬於這一種,各種說岳故事就是民間神化他的結果;
五、威望曾經很高,最後被君主處死,不久後改朝換代,新王朝正好藉此宣傳舊皇帝的昏庸,於是把武將的形象美化。袁崇煥就屬於這一種,他是被清朝抬高了的。成功的英雄,咱只能記住他作的孽
任何組織越是初期越重視宣傳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穿褲衩的當然比那些臭不要臉節操盡碎的值得人們尊敬,你問我值得尊敬在哪?咳,至少人家還知道穿條褲衩嘛
1. 成功者需要外部條件的支持,不是每人都能複製;且崇拜成功者容易激發過度的競爭!2. 我們崇拜的不是失敗者的事業的失敗,而是他們的精神的成功!
于謙
順風順水可以提現人的能力和機遇,但是在逆境中的堅韌不拔更能提現氣節。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我們信仰的是以弱抗強的反抗精神,與成敗無關。
中國人崇拜悲劇式英雄。不以成敗論英雄。
自古以來,中國人看得很透徹。
現實主義=成功
理想主義=覆滅而你要做理想主義的英雄,就是選擇了覆滅的道路在做理想的事情。這樣的人不偉大么?
為什麼會成為神,神化他不是為了讓他保佑你,更多的是為了紀念他。讓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他。
你寫成詩,寫在書里,很多人讀不到。
放在廟裡拜,拜的時候人家會想為啥要拜他,小孩子會問媽媽,小弟會問黑社會大哥。然後就會告訴他,岳王如何如何,關雲長如何如何。為了讓民間記憶故而神話,為了鼓勵人們的理想故而崇拜。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寧願身死,不做賊官,孤忠大節,可歌可泣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說起文天祥,好多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很有骨氣與氣節的人,但是問到他怎麼有骨氣了,具體做過什麼樣的事情呢,估計有許多人便不是很清楚了。
他的《過零丁洋》與《正氣歌》,都是足以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讀來可謂是動天地、泣鬼神,絕對是中華千百年來最慷慨的愛國主義詩篇,這些詩句,是文天祥本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人生讚歌。讀來沉鬱悲壯,卻深感浩然正氣貫長虹!
今天,烈酒封侯本期人物,便來用文天祥的誓死明志的詩句,開始講述他成仁取義、問心無愧的人生故事。
《過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要「以一正氣而敵七氣」,歌中吟道:「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乃千古絕唱。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在他入獄後得知愛妻與愛女皆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此時的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家人便可脫離苦海。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自己的忠義氣節。他隨即回復家人信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一句爹爹管不得,讓人潸然淚下......
正氣歌
2
文天祥為人正直 宦海幾度沉浮
文天祥其人,據史料記載,相貌堂堂而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放到現在,這也絕對是成熟與氣質兼具的男神級別人物。文天祥最開始的時候,其實不叫文天祥,初名雲孫,也就是文雲孫,字履善,參加科舉成為貢士的時候,才以天祥為名,後又改字宋瑞。
據說在宋理宗寶祐年間,也就是1256年,文天祥赴京趕考,殿試時,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皇帝趙昀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讀到文天祥的卷子,覺得真棒,把文天祥的卷子提為第一名。當時參與複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讚道:「此卷,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忠心肝膽好似鐵石,吾等為陛下得到此賢人致賀!」當然,皇帝看卷子的時候,卷子是密封的,當拆開一看時,考生姓名是文天祥。這時候皇帝太開心了:「天祥,天祥,乃是天降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也就是那之後,朝廷重臣也就把「宋瑞」當做天祥的字了。
在文天祥很小的時候,看見當時學校里所祭祀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他很是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算真正的男子漢。」這句話,聽來怎麼這麼耳熟,原來和項羽見到秦始皇出遊的儀仗時說的「彼可取而代也」,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文天祥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時,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他寫的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所表現出來的才華橫溢與思想境界,深深的折服了當朝統治者與朝廷重臣。不過在這之後,他的父親不幸去世了,文天祥不得不回家丁憂守喪。
丁憂是什麼?在封建社會,遇父母去世,為官的子女須服三年喪期,一說三十六個月,一說實際為二十五個月,三年內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應考。西漢時規定在朝廷官員須丁憂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業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凡官員遇丁憂,必須解職守孝,三年期滿後起複原職,故對仕途升遷略有影響;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凡喪三年者,百日剃髮,仕者解仕,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入公門,不與吉事《會典》:不娶妻納妾,門庭不換舊符」。但有時朝廷因政務需要,不讓官員服喪期,稱奪情起複,有移孝作忠之意。若官員遇丁憂,匿喪不報,將可能遭到御史彈劾(如李賢與張居正),一般都會遭到革職處分,因各朝均標榜以孝治天下之故。但是有時候為了應付某些局勢,需要丁憂的官員可以「奪情」,即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由於皇帝無法不理政,所以遇到類似情況僅需持服二十七天,略作表示即可。
公元1259年,此時的文天祥也已經守喪結束回朝復職,恰逢蒙古大軍襲來,形勢緊迫,忽必烈統率蒙古軍突破長江天險,圍攻鄂州,宦官董宋臣這時候對皇帝說,咱們最好還是要遷都吧,保命要緊,朝野上下,竟然沒有人敢議論說這是錯的,沒有骨氣的。當時的董宋臣,是宋理宗的貼身內侍,非常善於逢迎,深得理宗的歡心。
文天祥當時入朝任命的官職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皇帝「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可是他的這一建議沒有被採納,因得罪了皇帝身邊的寵宦,文天祥便選擇請免職回鄉。不過後來的文天祥,官職卻逐漸升至刑部侍郎。而對應的董宋臣也高升為都知,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哪個朝代,官場鬥爭是一直存在的,入官不易,為官更難!如果入職仕途,斗官斗民斗自己,斗財斗色斗名位,鬥智斗勇斗良心,斗虎鬥狼斗蒼蠅都是在所難免的,文天祥出於內心的正義,再次上書皇帝,一一列舉了這位寵宦的罪行,但是,這一次依舊沒有任何迴音,反而是自己被出調任職,任瑞州知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高安地區,後來文天祥改遷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書左司郎官,官職沉浮,也曾多次遭台官議論罷職。
之後文天祥又與朝廷重臣賈似道有了些許過節,當時起草聖旨誥命的內製沿襲要呈文稿審查,文天祥沒有寫,賈似道不高興,便命令台臣張志立奏劾罷免文天祥。文天祥經過幾次被斥責,無奈之餘,援引錢若水的例子退休,當時的文天祥,也就三十七歲。當然,歷史上這麼有名的人,不是說退休了真的退休了,要是那樣的話,後面的故事也就沒法講了,公元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為荊湖南路提刑。當時罷官賦閑的宰相江萬里,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非常欽佩,有一次文天祥前去看望他,這位宰相與文天祥聊天時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當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任治理國家的責任,不就是在你嗎?希望你努力。」說這話的時候,這位被罷官的老宰相神色異常憂傷。他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與歲月的無情,而自己已經老了,老了。
江萬里
這裡不得不聊一聊江萬里了,他是南康軍(今江西省都昌縣)人,出生於今都昌縣陽峰鄉府前江村。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千年來培養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狀元,2700多名進士。任正式官職91種,三度為相;一生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諫,憂國愛民。在國破家亡之際,江萬里與其子江鎬,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喚醒「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眾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墮宇內」,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範之楷模。江萬里是江西著名的地方先賢之一。
江萬里一生歷兩朝,宦海幾度沉浮,先後任過吉州、隆興知府、駕御郎官、尚右兼侍讀、監察御史、右正言殿中待御史、左丞相兼樞密使,但他無論是位高權重還是貶謫期間,始終不忘愛國,正所謂「屆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罷官賦閑後的江萬里對前來探望的學生文天祥執手相看淚眼,囑予國事並寄予殷切的希望。
文天祥
3
變賣家產,率軍勤王
公元1274年,宋度宗趙禥病死,在位10年,活了35歲。謝太后召集大臣商議立帝,賈似道擁立全皇后的4歲幼子趙顯,就是宋恭帝。宋恭帝即位以後,尊謝太后為太皇太后,全皇后為皇太后,封異母兄趙昰為吉王(當時7歲),弟趙昺為信王(當時3歲)。賈似道依然獨專朝政,絲毫不作抗元救亡的準備。
元軍勢如破竹,在文天祥勤王之前,元軍自漢水渡江,夏貴戰敗逃跑,鄂州都統程鵬飛投降。元朝左丞相伯顏留阿里海涯守鄂州,黃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將望風而降,安慶不戰而降。
鄂州失守以後,群臣紛紛上書,要求賈似道親自出兵抗元,賈似道被迫出兵。公元1275年2月,賈似道率領諸路精兵13萬,不過哪裡抵擋的住元軍鐵騎,最後兵敗。鎮江、寧國、隆興、江陰等地宋將紛紛棄城逃跑,太平、和州、無為的守將相繼向元軍投降,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趙溍也棄城而逃。江淮招討使汪立信退到高郵,見大勢已去,只得自殺殉國。接著,元軍攻陷饒州,知州唐震、故相江萬里不屈自殺。
公元1274年,就是在文天祥見過老宰相江萬里一年之後,朝廷委任文天祥為贛州知州,1275年,蒙古起兵攻打南宋,南宋朝廷下令各地「勤王」,長江上游告急,文天祥看到皇帝的詔書的時候,流涕哭泣,聖上危難,身為士大夫的他,怎能不心痛,文天祥隨即召集士兵,江西境內的各英雄豪傑也群起響應,很快就聚集了兵眾萬人。勤王,也就是指君王有難,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文天祥有了隊伍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朝廷,宋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名義率軍入衛京師。這時候,有人奉勸文天祥:「此時的元軍分三路南下進攻,攻破京城市郊,進迫內地,而你以烏合之眾萬餘人赴京勤王,你這與驅趕這一群羊同猛虎相鬥沒有什麼差別。」文天祥不這樣認為。
天祥曰:"吾亦知其望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文天祥把家裡的所有資產全部變賣作為軍費。每每與他人聊到時局便痛哭流涕,撫案說道:「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的人,也應憂慮別人憂慮的事情,以別人的衣食為衣食來源的人,也應為別人的事而至死不辭。」這裡的別人,便是當朝皇帝。
文天祥勤王雖然很忠義,但當時的宰相陳宜中對文天祥並不是很重視,認為他統率的是烏合之眾,不准他入衛臨安,只派他擔任平江知府。當然,不久之後,平江被元軍攻下,文天祥等人退到臨安。張世傑領兵往援平江,見平江陷落,也領兵入臨安。文天祥、張世傑商議再戰元軍,但是陳宜中卻一意求降,對於文天祥等建議完全不予採納。
公元1276年,臨安被圍,南宋王室也是慌了,決意投降。太皇太后封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去元軍營中議降。雖然文天祥去議和議降了,但是因為表明了自己堅決抗爭的態度,最後被扣留了,後來找到一個機會竟然得以脫逃,繼續抗元,轉戰於贛、閩、嶺等地。
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榮王趙與芮投降。伯顏將全太后、宋恭帝以及宗室、官吏押解北上。太皇太后謝氏因病留臨安,不久也被押解到元大都。南宋至此,實際上,已宣告滅亡。
宋恭帝趙顯4歲即位,6歲被俘,在位僅僅2年,也是一個可憐的小孩。到元大都後,元世祖降封他為瀛國公,後來還命他出家為僧,最後死在了北國。
文天祥
4
率軍抗元,崖山海戰
逃脫元軍的文天祥,還在繼續抗元,公元1277年,文天祥從福建路進入江西南路,一路上招兵買馬,人們紛紛響應。文天祥憑藉新招募的士兵,奪取了不少縣城,進駐興國,派部將趙時賞、鄒沨分別領兵攻打贛州和吉州的州城。元軍李恆部發動反攻,趙時賞、鄒沨均戰敗,與文天祥一起撤到廬陵。元軍追至廬陵,文天祥部下的老將鞏信率領兵士數十人守住方石嶺的山口,掩護文天祥撤退。鞏信身負數箭,仍坐在大石上巍然不動。第二天,文天祥又被元軍追及。趙時賞自稱是文天祥,被元軍捉去,被害犧牲。文天祥躲過追兵後,收拾殘部,進入五嶺山中。次年2月,才又進兵廣東海豐,向潮州移動,準備和張世傑部會合。文天祥,再敗再戰,勇氣可嘉,可歌可泣,忠義無二。
此時的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宋端宗等逃上海船,開至泉州,後又逃往廣東潮州。
1278年3月,宋端宗趙昰在驚恐中病死,在位僅僅2年,死時也僅11歲。宋端宗死後,陸秀夫、張世傑又擁立八歲的衛王趙昺作皇帝,繼續打著宋朝的旗幟,在新會縣南八十里的海中,有一座崖山,可以據險自守,宋帝昺的小朝廷,便遷到了崖山。文天祥聽說趙昺即位,彷彿又看到了宋朝勝利的希望,繼續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戰鬥,他的母親和兒子也已經全部在戰火中死去。
元軍再次進攻,以張弘范為都元帥,準備最後消滅宋軍的殘餘,最後,文天祥兵敗,不幸與劉子俊、杜滸等人被俘。文天祥想要服毒自殺殉國,但是沒死成,劉子俊自稱是文天祥,與文天祥爭著承認。元兵判斷出真偽後,將劉子俊烹死。杜滸憂憤不食,不久也死去。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到張弘范,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視不屈。張弘范為文天祥解去繩縛,以客禮相待。文天祥堅決請死,就是要死,什麼也特么的別說,張弘范卻就是不許,覺得文天祥這人太有骨氣了,捨不得,將他押在船中。
公元1279年初,張弘范得知宋軍在崖山,於是發水軍大舉進攻。元軍艦隊到崖山,張弘范要文天祥給張世傑寫勸降信,文天祥卻寫了他在經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作的一首詩,以示回答。
這,就是文章開頭說的那首詩,
這首詩在中國,家喻戶曉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軍進攻崖山,宋軍兵敗,許多將領紛紛解甲降元,張世傑、蘇劉義堅持到最後,自知無望,斬斷船索,擁楊太妃突圍,但是風濤很大,張世傑船翻溺死。蘇劉義出海洋,為其部下所殺。宋朝這支殘存的抵抗力量,終於完全覆沒。南宋至此,徹底滅亡。陸秀夫看著皇帝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於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隨後背著九歲的宋帝趙昺赴海而死,年僅44歲。這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戰 。
崖山
這場戰爭,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一場戰爭。據史料記載,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今屬江門市)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戰船沉沒,海上浮屍10萬,最後的這場戰爭,給南宋王朝划上了徹底的句號。 南宋最後一位皇帝趙昺享年9歲,沒有廟號,只稱宋帝昺,在位僅僅1年。
現在的史學界,有一種說法是,崖山之後,已無中國,這是流傳很廣的現代一批民族主義者的觀點,並不是誰先提出來的。只是表明在蒙古族入侵之下,蒙元消滅南宋崖山一役,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損失殆盡。 當然,這個說法的對與否,並沒有塵埃落定。
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
5
崖山戰敗後,元軍主帥張弘范對文天祥說:「作為宋臣的你,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范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被羈押的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沒有吃飯,但是卻沒有死,後來才又開始吃飯。到達燕京之後,元軍對他態度很好,館舍侍員很殷勤、陳設非常奢豪,但是文天祥沒有入睡,坐待天亮。
忽必烈
當時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說:「南宋人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於是派遣王積翁去傳達聖旨,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回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王積翁想與宋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於何地?」此事於是作罷。
文天祥在燕京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但是後來因遇上有人以文天祥的名義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借口,文天祥最終沒有被釋放。忽必烈還是不死心,想要啟用文天祥,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聽到這話的忽必烈,內心即遺憾,又佩服,還不忍心殺他,急忙揮手要他退去。
在獄中,文天祥寫下了那首《正氣歌》,以表明自己的心。
忽必烈幾度勸降無果之後,元廷最後還是殺死了文天祥。
那一天,文天祥,從容不迫的上了刑場,
向南跪拜,終於,最後,還是,被處死了。
文天祥,終年四十七歲。
文天祥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這,就是在文天祥衣服里發現的遺言。
整個宋朝,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志士仁人,比如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等,就算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在朝廷無法抵禦蒙古鐵蹄的蹂躪之下,一些文人志士依舊聳起了自己弱不禁風的肩頭,挑起當時民族的脊樑。讓人欽佩,讓人心懷敬意!
豈止一個文天祥,還有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男子漢!
後人評價其三人: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得知天地間曾有文天祥這般人物
內心澎湃,早已潸然淚下......
天地悠悠—文天祥過零丁洋寫照-許江-鄔大勇-孫景剛-油畫
《正氣歌》
南宋·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
本文首發烈酒封侯
本文史料出自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文天祥列傳》
— END —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閱讀往期文章
王陽明:儒學史上最後一個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
曾國藩: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尊精神偶像
張幼儀,不好的婚姻卻使她成長,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韓信: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
陳寅恪,有這麼一位教書匠,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杜甫說: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蘇東坡: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杜月笙:上海青幫 「流氓大亨的傳奇人生」
李小龍: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辛棄疾:吾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成了爾等眼中的文藝青年
— 是非成敗,人生豪邁 —
— 堅持走心,堅持長得好看 —
于謙:我就在這裡,你們不看我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忍辱而行,是為真國士!這些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氣節所在,放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這些人一樣是要被萬人敬仰的!
順風浪容易,逆風不投是不是不容易呢
敗於愚忠 成於節操
相對而言他們並不算失敗 至少在精神上人們所崇拜的群體其自身也實現了富足
人們崇拜的是寧折不屈的氣節 而因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ω???) 加上中國從古至今宣揚的忠孝??(??ω???)古時為國犧牲以死明志的文武人 自然成為被高歌的對象 不過仕途精神雙贏的也不是沒有啦~推薦閱讀:
※羅布泊人是土著嗎?如果不是什麼時候遷到羅布泊的?有可能是古樓蘭人後裔嗎?
※古代的打更起什麼作用?
※秦始皇是實力派?還是運氣派?
※三國裡面的各個軍閥實力大概是個什麼水準?有多少兵和城池?
※嫪毐是個怎麼樣的人物?
TAG: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