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天皇沒被審判?
據說天皇跟麥克阿瑟有一筆政治交易?防止共產主義入侵日本和幫助穩定日本國民情緒?還有吸取一戰後嚴厲處罰德國帶來的軍國主義復仇情緒導致二戰從德國興起的教訓?
具體來說的話,當時確實有「天皇起訴論」這一看法存在。
天皇起訴論的首推者是澳大利亞。因為在戰爭中本土遭到了日本的多次空襲,澳大利亞對於佔領日本的態度是「從根本上,消滅包括天皇在內的日本全部戰犯」。然而這一提案首先遭到了其宗主國英國的反對。
英國在對日佔領上的態度是:盡量減少開支以及本國軍隊的駐紮。而產生這一態度的原因很簡單:在大戰結束之後,英國需要儘早騰出手來,以防備蘇聯在歐洲的擴張。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德國法國一片焦土,義大利西班牙偃旗息鼓,而整個東歐已全部納入紅色軍隊的帳下。蘇聯如果沿著希特勒的路線向西擴張的話,恐怕拿下整個歐洲大陸都不是什麼難事。因此英國提出的方針,是儘早儘快解決日本佔領問題,而將本國戰略先著眼於西歐世界的重建。
而美國軍方也確實因為是否起訴天皇而對立過。麥克阿瑟與天皇是否有交易不得而知,但在會面之後,麥克阿瑟給美國陸軍部的彙報中,確實強調了日本天皇在穩定戰後佔領方面的「不可替代性」。無論是作為「傀儡政治」的模式,或是形成「日本人治日本」的形勢,都可以明顯降低被佔領下的日本的反抗情緒。換句話說,美國是由於認定昭和天皇可以作為其利益在日本的代言人,而選擇了保留天皇制度並免於對昭和天皇的起訴。
儘管澳大利亞於1945年10月將「徹底消滅日本政權」的提議提交給聯合國戰爭犯罪委員會(UNWCC),但這一提案被美英同時否決。
另一方面,蘇聯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在蘇共中央委員會中形成了「不起訴天皇」的決議,而具體的原因尚未解密。
所以在1946年4月3日,遠東委員會正式作出決議,「免除日本天皇作為戰犯的起訴」。除了政治考慮外,還有個問題就是天皇到底在侵略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
&
- &
- 首先,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天皇權力里有「軍隊統帥權」這個東西,但這個權力是非常虛的。就算明治自己,所擁有的權力也不如大家想想的大。明治維新雖然掛了他名字,但實質上是下面一幫維新元老主持的,只是抬他出來罷了。後來2個天皇,也不太干涉下面事情,基本還是類似一個虛位君主。& &
- 其次,他的確不是侵略戰爭的主導者、策劃者。從9 18、77到珍珠港,都是軍部策劃,找他追認。& &
- 但是,他還是捲入不少軍國主義的事件中,比如出席一些儀式、發表一些講話,也沒明確反對一些罪惡的決策,並且認可了一些決策。但有多少是自己主動真實的想法不好說。在226事件中他明顯表露出對軍部不滿,後來他的內臣里有人提醒他少說兩句,當時軍部暴走已經很明顯了。還有在對美開戰的御前會議,他突然問:「當初對中國開戰也說一年,結果拖到現在,為什麼對美開戰這麼有把握?」,把下面的人問得愣住,只好糊弄過去。& &
- 最後,這哥們在一些事件當中,一些言行表露出這個人可能沒有大家想想的那樣軍國主義。比如226事件,陸軍一開始拖延鎮壓,他大怒要自己帶近衛師團出動;9 18,把軍部大臣叫過去臭罵一頓,有一個後來還擔心過度嚇死了……他老師是西園寺公望,維新元老中的議會派,算是壓制軍部的勢力。& &
所以要判他個罪,應該不難,畢竟那麼多事情在。但要弄到甲級戰犯水平,恐怕不行,更何況肯定會有人出來替他扛一些事情。法庭還是要講證據的,定不了太大罪名,訴訟成本還很高,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戰後事情會好辦不少。
正好今天課上講到,來分享一下:(大家可以結合上面幾個答案一起看下,會有更全面的感知)
天皇免責是作為美國的主導思路,這個是在戰爭的早期美國已經定下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當時美國儘管在一開始受到很大損失。美國堅信這場戰爭必定可以打勝,所以美國很早就考慮如何處理天皇的問題。在美國戰時,國家情報局的局長第一次在接受記者訪談的時候,那個材料也留下來,留下來,有個日本的老先生記下來,出了一本書,這本書的第一篇就是戰時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就天皇問題答記者問。記者問道,我們這個階層好像是有問題,我們都在講東條英機,講日本軍部,但是我們沒有批判天皇?然後他就講他說2個原因。第一(這個後來成為美國主導思路)就是說從利益上的考慮。天皇在日本被作為神,如果我們攻擊天皇,會增加日本人的反感,促進日本人更有一種向心力來抵抗我們。對我們來說是不利的。這是第一點。第二個,天皇就我們的了解,天皇在日本僅僅是象徵,他無權。所以這個作為主導性的思路,儘管有不同的階級在戰爭後期,輿論和國會不斷要求天皇作為戰犯。當時在整個同盟國的國家裡面,特別是在聯合國戰爭委員會,亞洲委員會在45年12月11個國家,參與的時候。有一些國家非常主張要審判天皇,特別是後來成為東京審判法庭庭長的澳大利亞美國,澳大利亞非常堅決的要審判天皇。
那美國這個時候很早就有這個基調,政府和軍方達成一致,不審判天皇。可是在那個時候他還是在遊離的過程當中,到了1946年2月份,東京審判的憲章公布以後,2月19號公布以後,麥克阿瑟當時就給美國總統美國國務卿寫了一封信,一個是講當時美軍佔領日本的情況,另一個就是如何來處理天皇,裡面明確說,如果我們要審判天皇,美軍的損失可能要達到100W以上,所以功利的考慮確實是有的。如果沒有功利的考慮,他可以更從容的對待天皇問題,這樣也不一定要站在盟國的對立面。還一個他也說,經過我們的深入研究發現天皇確實是無權的,那麼我覺得這點也是他們考量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這個因素,他僅僅是利益考慮,他還是很難站住腳的,他之所以可以理直氣壯的講這個問題,就是天皇是無權的。
中國實際上當時的情況也差不多,中國民間要求處罰天皇的呼聲是很高的,重慶參議會通過決議要求處罰天皇,然後我們現在,很多的報紙也說當時要審判天皇。但是中國政府對這個問題始終沒有明確表態。那麼實際上就是公開說話讓日本人民自己來選擇,自己選擇的話,那麼大家都知道,在日本擁護天皇的還是絕大多數。
中國政府對審判天皇始終沒有表態,現在從台灣拿回來的中國代表團的信函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就是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提出過要審判天皇。但是究竟天皇有沒有戰爭責任呢?這個要從一份美國人那邊的昭和天皇書說起,當時發現這個之後,就送到美國的日本研究協會那,美國的日本研究協會也讀不大透,便送到了日本。當時是使得日本很震驚的,這個呢是一個職員,那時在46年3月份的時候,天皇召集了身邊幾個最親近的機員,他說我做個口述,就是像訪談一下。這個記錄一直沒有公開,然後叫保留這個東西叫SQYC(名字記不清),這個職員娶了美國太太,後來到美國去,在美國58年去世了,後來他們家人一直沒發現這個東西,有一天無意中發現之後就成了世紀大發現。中國這邊一直沒有出來,台灣呢中文版早就有了,不過翻的很次。那個材料里說非常充分的表明了昭和天皇,裕仁呢,他在戰爭當中他不僅有權,而且還有所有重大事件的最終代表權。
然後美國總統,因為美國從來就是沒有君主制這樣的國家,他們覺得日本天皇不是總統,不會有權的。但他還是有最大決定權的。在戰後,新憲法當中,天皇說只是日本國的象徵,但在戰時,明治憲法前17項全是歸併給天皇的大權,這個權包括各方面,包括議會,軍隊,內閣,包括這個戰爭社會所有大全,總攬統治權。所以說他不僅在憲法上有規定,並且這個內容是在東京審判前說的,脫罪唯恐不及,所以所說的權利只有可能有縮水的可能性,不會有誇大的可能性。而他還管了那麼多事。所以說,他無權這點上,他是完全不合事實的。站不住腳。可以說如果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有罪,那麼裕仁更有罪。裕仁有權,就該有責。只是當時就不了了之,具體的深層次的原因都有,很複雜,各國都有出於自己的考慮。
二戰的最後時刻,日本政府同意投降,但前提是不能廢除天皇,也不能審判皇室成員。否則就算全體國民玉碎也絕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繳械投降。可以說,這是日本政府不能放棄的底線,如果不答應,美國再扔多少原子彈也休想讓日本投降,除非徹底佔領日本。
美國由於在硫黃島和沖繩島付出了巨大代價,高層對進攻日本本土很是忌憚。據當時一位高級將領估計,打到東京至少要付出100萬人傷亡。這個代價超出了美國政府和民眾所能承受極限。
另外,如果真要審判天皇,恐怕會激起日本民眾的強烈反應。因為在日本人心中,天皇是神明般的存在,如果被審判,無異於對日本民眾和大和民族的最大侮辱!如果這樣一來,美國佔領日本,利用日本的計劃就會落空,甚至還要死很多人。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得答應日本的條件。但雙方對外仍稱無條件投降。真實情況彼此心照不宣。
事後雖然蘇聯和中國政府對此不滿,但已經無法改變什麼了。
就是這樣。冰冷雨天在寫的《天皇的皇上有五顆星》,對這個問題有很好的敘述。http://blog.163.com/icy_rainy_day/
為了穩定日本人的民心吧。。天皇那時候在普通民眾眼裡還是神一樣的存在,這種傀儡可以很好的幫助美國人在日本立足,也可以防止了因為民眾信仰缺失導致的種種不穩定因素
天皇是維繫日本人民的最高精神領袖,自古以來,日本就是單一的民族,天皇是這個單一民族至高無上的權利象徵,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統帥,審判天皇就相當於審判他們自己,《曖昧的日本人》這本書里有詳細得論證過這個問題,樓主不妨買來看看,如果嫌麻煩,可以網上找找,只有了解了這個民族性格的一些基本特性,才能更深刻得看待這個問題。
請參考《擁抱戰敗》
眾所周知,在二戰結束後的東京審判,日本的戰犯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懲罰,但是戰爭的罪魁禍首日本天皇卻免於懲罰,安享天年。這一點也被寫進了我們高中的歷史教科書,被中國人普遍的認為這是日本戰後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最大原因。
有關為何天皇免於審判有很多的分析,有傳言稱麥克阿瑟曾經和天皇達成協議要避免共產主義的死灰復燃,但是具體情況卻無從得知。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曾在她的驚世之作《菊與刀》中寫道:天皇和日本是一體的;日本天皇是日本人民的象徵,是他們宗教生活的核心,他是宗教聖物;萬一戰敗,內閣和軍隊領導該受責備,絕非天皇。
短短一段話似乎揭露了戰後天皇免於懲罰的最重要原因。美軍在所有日軍戰俘的審問記錄中,只搜集出3份輕微反天皇的言論,而他們只是希望能換一個天皇。而大多數日本戰俘表示:只要天皇令戰,哪怕我們只有竹竿我們也會戰鬥到底;只要天皇令和,我們明天就罷戰。
於是乎,結論已經能夠得出:只有天皇的話才能讓日本人民接受戰敗,心甘情願地開始重建,這也非常符合美國當時希望在日本建立傀儡政府的政治意圖。
侵華戰爭的首惡就這樣免於責罰,但我們卻可以再次借用美國人的一句話: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美國人的意圖。
在美帝上過一門日本社會史,其中很多從美帝出發的視角和論點在我們這種第三方看來很有意思。關於天皇為何沒有受審,相當程度上被歸因於當時負責美在日佔領統治(居然用的occupation這個詞= =)的麥克阿瑟本人對於天皇的這個概念非常嚮往,所以力爭保留了下來,而他後期在日作為基本也就是"土天皇"風格。<-老美論點哈
我們老師是這麼說的:
1945年9月27日上午9時,裕仁頭戴大禮帽,身穿燕尾服,親自正式地晉見了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
這次約見全程保密,持續了好多個小時,期間他們達成了一個秘密約定,這個約定一直不被人知曉,總之麥克阿瑟同意了不對裕仁進行宣判,而條件只有他們二人知道。
可是隨著後來日本的發展改革,人們也多少猜到了那次約定的內容,通俗點講就是天皇從那時起就再也不作為日本的實權領袖了,而是只是作為一個精神領袖來為日本作為信仰支撐;並且美國要在日本有駐軍,以防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再度產生。
嗯,大概就是這意思。
從根本上來說,天皇對發動戰爭起到的推動作用,遠不如內閣吧。首先天皇的沒有實權,如果一定要量化,天皇頂多是0.1的責任,但起訴天皇,負面效果是很大的,為穩定計,就免於追責了。
另外,現在的天皇是反戰的,反對參拜神社。始作俑者還是日本政府,右翼上台,天皇老子也沒辦法。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樂視不鳥限韓令,將於12月19日播出4千萬買的20集韓國古裝劇《花郎》?
※如何解決《北京摺疊》中描述的未來社會可能出現的問題?
※目前國內女權的現狀如何?
※猶太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嗎?
※上海外灘跨年夜發生踩踏事故,致35死者。這裡的35有沒有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