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葡萄酒兌雪碧、威士忌兌可樂很土鱉?
在短片《跪族》里聽到的解釋是:
人家歐洲人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做葡萄酒,就是想方設法把酒里的糖分提取出來,你這一倒雪碧,就回去了。但是我覺得並不成立,葡萄酒分干紅、甜紅。製作甜紅還要再加糖。還有一種解釋是:最純正,最正統的喝法,就不是兌雪碧的。人家還對溫度有要求呢。但吃東西本來就是很個性化的事情,自己愛吃什麼樣的就吃什麼樣的。所謂傳統、習慣、風俗能凌駕於每個人之上嗎?
PS: 威士忌兌可樂我是剛剛聽說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83077從回復來看,也被認為是土鱉的行徑。
不土鱉啊。
原來採訪過一個香港酒商,他說某次老外笑中國人不會喝葡萄酒,往裡面兌雪碧。他立馬反擊道:你們英國人會喝茶嗎?你什麼時候見過中國人往茶裡面加糖加奶的(他的意思應該是指漢族人)。
隨後,對於西方人喝茶加糖加奶、中國人喝葡萄酒兌雪碧這兩個問題,他說了說看法,我覺得挺有趣的。他說幾百年前,茶葉從廣東、福建運往歐洲,要經過漫長的海運,等茶葉運到了,多少都有些發霉變質,如果按照中國人的飲茶哲學,這些茶葉不僅沖泡不出清幽淡雅、潤而回甘的滋味,甚至還有霉味。一定程度上只能加糖加奶喝。隨著時間流逝、經驗積累,加糖加奶的飲用方式也就成了一種文化。
葡萄酒的情況也類似。十幾二十年前,中國人對葡萄酒文化比較陌生,多數進口葡萄酒在運輸途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有的酒放久之後味道早就變壞了,至今還有朋友拿出在家裡放了很多年味道早已變壞的廉價葡萄酒,問我這酒怎麼樣),這些酒本身味道已經不行了;其次,多數中國人對於不甜的葡萄酒本身就沒有形成審美習慣,自然也不適應。然後為了適口一點,喝的時候就兌雪碧唄。這樣總比捏著鼻子吞咽,還昧著良心說很好喝要坦誠得多。
所以說早期喝葡萄酒時兌雪碧其實很正常。說到底,這歐洲人一開始喝茶加糖加奶的情況差不多。如今葡萄酒文化漸漸普及,進口售賣過程保存得也越來越規範,所以兌雪碧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隨著葡萄酒文化普及,如今、以後往葡萄酒里兌雪碧土鱉嗎?
我覺得也不是多大個事,不了解葡萄酒文化,不適應干白乾紅的味道,兌唄,兌不兌是你的自由。不過喝葡萄酒時有個普遍性規律,就是隨著你越喝越頻繁,一般人都會漸漸從喜歡甜葡萄酒漸漸變得喜歡不甜的葡萄酒,因為甜味常會掩蓋葡萄酒里很多複雜的香氣。所以如果你喝得多了,自然就不兌雪碧了。不過對於好的、貴的、陳年的葡萄酒和威士忌,我覺得最好是別摻兌別的東西。這些酒也許你喝不慣,但釀造這些酒的人、風土都賦予了它很多風味、變化,而且通常都陳釀了很多年。對於懂酒、會品鑒的人,能從裡面嘗出很大的樂趣。出於對這瓶酒、釀造者、時間的尊重,你最好是和喝懂酒的人一起學著品鑒它,或者把它留給真正喜歡品酒的人。
最後,有很多葡萄酒飲品就是要加糖或者兌雪碧的,我有時用橘子丁做西班牙人常喝的sangria,就喜歡加一點雪碧。一謝邀。
葡萄酒+水果切片+白蘭地+蜜糖……聽上去並不比葡萄酒+雪碧高雅吧?那是西班牙的國民飲料Sangria。
伏特加+橙汁攪一攪,聽上去也土鱉吧?那是著名的螺絲起子/螺絲刀雞尾酒,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里有。
法國人到了冬天,要喝vin chaud熱葡萄酒,葡萄酒里加砂糖、肉桂、姜甚或其他香料,都有。所在尋常。江南人黃酒里加薑絲甚至枸杞。北方人白酒里泡藥材。這都不是事兒。
英國人紅茶里加糖與奶,伯爵茶用香檸檬油調味。王婆和西門慶時代喝茶,茶里加果仁松子。類似的混雜喝法古已有之,世界各地都有,以後也會一直延續。好喝就成了唄。這個命題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在國內,某些語境下,葡萄酒和威士忌都被當成外來酒類,被儀式化了。
如果改成黃酒加可樂、白酒兌可樂,聽著是不是就沒那麼誇張了?物離鄉貴啊。國內親友有時問我,在巴黎是不是天天喝紅酒吃牛排吃布朗尼……殊不知在巴黎,自己烤一份牛排,買瓶普通村名酒,半斤布朗尼,可能還不如貝爾提埃街某拉麵館子一碗鱔絲面貴……好紅酒當然值得珍惜。看到梅多克的好年份,或者朋友送一瓶好羊酒啦、瑪爾戈啦,還是會認真喝的。但可不是沾了葡萄酒三個字,就得讓人戰戰兢兢。普通些的酒,那就普通喝喝得了。
至於這段:人家歐洲人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做葡萄酒,就是想方設法把酒里的糖分提取出來,你這一倒雪碧,就回去了。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好酒不能甜?但稍微懂點酒的都知道:加強酒,比如波特、雪莉、馬德拉,又或者是貴腐酒,那就是甜的。
法國的確是越往北普遍口味越干,但越往南大家還越喜歡甜酒呢。干與甜是私人口味,這裡沒有高低之分。老酒鬼,比如喜歡波爾多酒的,是會喜歡Cabernet Sauvignon那種結構的酒,還會有人嫌Merlot摻多的太甜太順——但那是建立在老酒鬼的基礎上了。有許多初喝酒的不太理解何謂結構,何謂強度,會很奇怪有些老酒鬼為什麼覺得沉澀的反而棒——那是因為老酒鬼著意的是酒的結構與潛力,或者喝多了口味變重了(確實也有這類人)。但絕大多數的好酒,到最後依然得是:平衡。
而且:酒到最後,畢竟是讓人喝的。好的魚,用來蒸到不見血,略加一點豉油就好,鮮。但如果用來紅燒,也沒問題,只要吃的人樂意。
好的松茸,用五花肉烤出來的油襯底略烤,下薄鹽最好,鮮。但如果用來蒸蛋,也沒問題,只要吃的人樂意。酒,同理。好的瑪爾戈、羊酒和拉菲,醒好了喝,好;下雪碧喝,只要你樂意,也沒問題。至於推論到「一切酒都不可以加雪碧,不然土鱉」——人自己樂意,怎麼了?
一切調味方式都沒有錯,酒與飲食到最後,是伺候人的,人可不能反過來被酒給奴役了。——這個季節,巴黎人都在往熱紅酒里加香料呢。更進一步:明明是個人飲食習慣,通過儀式化的規程找優越感……那不是笨,就是別有用心。很多沒見過荔枝的美國人見到了覺得它長的很奇怪,不願意嘗這種奇怪的水果。
這時候就應該讓他嘗一下荔枝馬提尼。我聽過不止一個人說,「This is the best martini I"ve ever had」,還有說「This is the best fruit I"ve ever had"的。
I know every restaurant that serves Lychee Martini in Atlanta. Guaranteed good date if you order the girl this drink. And you can tell her about 楊貴妃, making up some romantic shit about emperor"s love. 百試不爽可樂爽
-----------------------------------------------
不過對於有經驗的酒鬼來說,加任何帶糖的飲料兌酒都是業餘的表現。倒不是因為土或者口味不好的原因,而是因為糖分會讓你更容易脫水,第二天hangover會更嚴重。
所以想要第二天神清氣爽接著喝,最好還是指加冰,蘇打水或者湯力水。這樣可以讓脫水和補水同時進行。
經驗之談, VodkaSoda絕對是重要party(婚禮/晚宴/工作應酬/酒會)上效率高的功能性飲料。不僅"相對健康",不易喝醉,而且由於無色無味,不小心濺到禮服上也沒關係。80後和90初的人大概會對小學微機室的嚴格管理還有些印象:有專人負責,打掃得比校長辦公室還勤,進去要穿鞋套,有服裝上的要求,這不能動那不能摸生怕弄壞了,哪個學生損壞了電腦那可是要報告教導處甚至驚動校長的大事。
但是對桌椅板凳就沒有那麼客氣了,平時隨便用隨便搬,打掃衛生時候拿來墊腳,搞活動時候用來搭舞台,學生在上面寫寫畫畫一般就是簡單的批評教育。
葡萄酒這種價格不算高的飲品,在有些人眼裡是桌椅板凳,在有些人眼裡是電腦。補充一句話,我反對的,是通過把踐踏別人的喜好來彰顯自己逼格的德行。有裝逼的地方,就有歧視。 各位混跡八卦的女子們一定知道,明星的粉絲里有嚴苛的,詭異的等級之分。歐美(劇)粉看不起日飯,日(劇)飯看不起韓(劇)飯,日(劇)飯看不起港台(劇)飯,港台飯看不起選秀粉,全宇宙看不起韓飯。 各位混跡酒圈的男子們一定知道,喝單一麥芽的看不起喝調酒的,喝調酒的看不起喝啤酒的,喝精釀的看不起喝哈啤的,喝哈啤的看不起喝伏特加兌橙汁的,喝白酒的,鼻子一哼傲視全世界。 我一個做咖啡師的客人,據說非常不屑星巴克,「我昨天剛做了一杯手沖,用了四五種單品豆子」我笑笑,心說您喝的時候一定很酸爽。
承認吧,席絹永遠比毛姆好讀,威士忌可樂永遠比martini好入口,林夕永遠比鮑勃迪倫讓人有共鳴(我說說的),今天複合的八卦永遠比蘇格蘭獨立到底有什麼好有談資,豆瓣不及格分數的恐怖片就是比聖丹尼斯獲獎電影容易下飯。所謂接地氣,不就是憑一個通俗易懂好親近么。我不斷提醒自己,沒有高低貴賤,沒有孰好孰壞,堅決不能漂亮了標籤,委屈了自己,得不償失。
對,標籤。我想,人們樂此不疲的評論別人,比拼品味,洗白自己的黑歷史,大概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微博標籤更好看一些。有的人花畢生精力營造人前的形象,只是看客眼裡,你也不過是一個情報渠道而已,每逢美食+自拍的定番,一半人在問是哪裡,另一半人心想你臉上哪裡動過。 為什麼說葡萄酒兌雪碧,威士忌兌可樂很土鱉?類似的大約還有各大夜店流行的軒尼詩兌康師傅。土鱉嗎,不好說。whiskeycoke 是美國酒吧里點單率前五的雞尾酒之一,美帝青少年趴體里的必備武器。紅酒加上各種水果,汽水(乾薑水,雪碧,等等),衍生出各種經典的宜人sangria,用冷泡茶,加點干白,加點水果白蘭地,再來點檸檬,羅勒,就是夏日極好的punch,龍舌蘭加橙汁,那叫tequila sunrise。國外有葡萄酒加雪碧嗎,有。你還覺得土鱉嗎。可你當真因為我說的,覺得葡萄酒兌雪碧不土鱉的時候,又有一些些諷刺了。 酒好不好,對於我來說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喝舒不舒服,好東西,你懂,自然不會糟蹋。好東西,你不懂,喝得開心它也不能算沒盡其責。日本人把威士忌加蘇打水變成了一款經典雞尾酒high-ball,若中國的酒客和酒保攜手讓葡萄酒兌雪碧變成合理,也未嘗不能算是件壞事。============================雪碧示愛分割線=======================惡意補充:關於雪碧在雞尾酒中的幾個用法:
四分之一杯龍舌蘭,四分之一杯雪碧,杯口緊扣住杯墊,往桌面上猛烈撞擊,一口飲下:tequila boom
Pimm』s No.1,一種稍甜的英式果酒,並以金酒(Gin)為底,經典做法即是加片檸檬,加上雪碧,叫做「pimm"s cup」
伏特加,白朗姆,加雪碧無妨,看下面六十年代的海報~
(雪碧若換成七喜,你會覺得不土鱉一點么,沒有挖鼻屎的表情,差評)
微信訂閱號:deepdrink(食酒) 歡迎關注撒。
http://weixin.qq.com/r/DkO_pmbE9DuLrSLF9x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其實吧,我就是想喝點雪碧,但是覺得光喝雪碧太土鱉了,就順便兌了點紅酒啊啥的進去。
有沒有感覺我喝雪碧的姿勢變得高大上起來了呢!!
手動更新:
我小時候看到過一個笑話,說一個人問神父,祈禱的時候可以抽煙么?神父說不可以,這是對上帝的不敬。
然後那個人又問,那抽煙的時候可以祈禱嗎?神父說可以!時時刻刻都想著神,才是虔誠。
講真,喝個飲料都能喝出優越感,這件事本身就很土鱉了。
有些人,尤其是小資產階級的,一定要在某種行為上和大家不一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
但是這些小資產階級又不是真的資產階級,這就很尷尬了。
因為他們能買得起的酒,我們也買得起。
都是喝酒,他們就要想盡辦法和咱們不一樣。
比如我們習慣了兌雪碧喝,那他們一定不兌。
等到有一天我們不兌了,他們肯定會接著兌。
反正立場是可以隨便改的,今天他們說歐洲人幾百年喝紅酒都不兌雪碧,明天他們就能說希臘人幾千年前就喝可口可樂了。
目的無它,就是單單的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有一次我和一個有點文藝病的同學聊天,他問我平時愛喝酒么?我說還行,但是不多喝。
在我眼裡酒就是一種飲料,和王老吉,加多寶,可口可樂,美年達,還有紅牛這些沒區別,就是一種飲料,只要是我覺得價格合理的,我買過來就喝,就嘗個新鮮。
小資產階級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又要比群眾有品位,又要比富人有文化,但問題是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富人也開始有文化,群眾也開始有品位,小資產階級很難再在人群中讓自己顯得那麼特殊了。
就和旅遊這件事情差不多,小資產第一個號召要旅行不要旅遊,把拖著行李參加旅行社的人批個遍,然後大家都開始背包旅行了,他們又說,不要旅行要窮游,他們光著腳豎起大拇指四處搭車,等到大家都知道窮遊了他們現在又開始批窮遊了,我估計他們下一階段的目標就是自駕游,等到人人都有車了,我就想看他們啥時候去火星。幾位答主回答都很不錯,其中的核心觀點,我也非常贊同,你是喝酒的,是來享受的,而不是被酒以及儀式化的東西牽著鼻子走的。
對葡萄酒儀式化,虛擬抬高葡萄酒溢值的營銷和宣傳,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和反對的,表面上對於我們這些葡萄酒從業者是個利好,可以賺到更多的利潤,但是從長遠來看,對我國葡萄酒業的長遠發展無疑是非常不健康的,我國葡萄酒文化短暫,沒有太多的底蘊和潛在受眾,虛高的價格讓「試錯」成本變得高昂,很容易讓潛在客戶望而卻步。
對於本問題,我想從更務實一些的角度來回答。
在我看來,有些朋友之所以選擇在葡萄酒里兌雪碧,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干喝「不好喝」
葡萄酒從糖分多少來分,有干型,半干,半甜,甜酒等很多種類型。這裡兌雪碧顯然是干型的。
我國葡萄酒類市場來源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國產酒,一種是進口酒(你這不是廢話嘛)。
讓我們先看看國內的葡萄酒:
可以看出來,赤霞珠的種植比例接近一半。可以比較粗略的說,你在購買國產葡萄酒時,有接近一半的可能是買的赤霞珠釀造的(這裡暫時不討論多種酒葡萄調配的狀況)。而我一向認為,赤霞珠是對初次品嘗葡萄酒的人非常不友好的一個品種,赤霞珠,最典型的風味就是「青椒」和「黑醋栗」了,你想想,你第一次喝葡萄酒,就有股奇怪的「青椒」味怎麼想,更別說,赤霞珠擁有在所有品種中也稱得上「強勁」的單寧了(就是你喝乾紅時,那股子像有個小手攥緊你舌頭的收縮感和澀味)。這也就不奇怪,很多初次接觸葡萄酒的朋友,都會皺眉說不好喝了。
再來說說進口酒。不客氣的說,我國葡萄酒市場特別是進口酒,真是一片亂象,部分無良經銷商以次充好,山寨頂級酒庄,都算的上是良心了,市場上低於30元的所謂婚慶酒,簡直就是假酒的天下.
我曾做過市場調研,80元到150元這個價位是銷售量最大的,為了調查同類競品,我和酒庄的工程師,陸陸續續喝過超過300種市場上這個價位葡萄酒。
這個價位的葡萄酒,多數都是比較年輕的,評價標準無非從果味,平衡感以及單寧這簡單的三大標準來評價。結果令人很失望,質量良莠不齊。
其中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酒對得起這個價格,有一種或沒有明顯缺陷,或者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優點,比如單寧順滑,果味清爽等。
還有大約百分之二十,只能說勉強能喝,多數都有比較嚴重的缺陷,有的還不止一種,要麼生青味重到無法忍受,要麼有詭異噁心的香氣,要麼果味過熟接近腐敗,要麼單寧寡淡到無骨。
剩下的百分之七十,真的無法入喉。說句難聽話,這些爛酒和雪碧擺在我面前,我寧願去喝雪碧。
這也不難理解很多朋友要兌著雪碧喝了,擱我我也兌!
不過我也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愛上葡萄酒(這樣我生意也好做一些嘛,嘿嘿),好的葡萄酒,豐富的口感層次,順滑的口感,餘味綿長的香氣,都讓人沉醉。
感謝閱讀,祝好。不土鱉啊。
傑克丹尼混可樂是很常見的喝法,甚至傑克丹尼的廠商還專門出過預調版的JackCoke.
紅葡萄酒混雪碧也不是什麼土鱉喝法,而是某些wine cooler的基礎。
而且也和時間與場合有關係。在大航海時代之後的那麼幾百年間,只有海盜才喝純蒸餾酒。同樣,古希臘人喝葡萄酒不摻水是野蠻的表現,照這麼說那些裝逼凈飲的都是一堆土鱉。
古希臘人用於混合酒與水的容器。
當然要是羅曼尼康帝兌雪碧,2011年馬德拉桶典藏版Glenfiddich兌可樂,我只能說某些土豪嫌錢多。
N.B. 有些人的優越感來的太廉價了,剛剛評論區遭遇一個滿嘴噴(田所)的陌生人。是不是土鱉取決於這個人是不是土鱉,不取決於行爲。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威士忌裡兌可樂,表示對威士忌的味道不滿意,不喜歡喝威士忌。可千萬別一邊往裡倒可樂一邊跟別人說自己平常沒事喜歡喝兩口,不,你不喜歡,你非但不喜歡,你還討厭它,我敢保證如果不兌可樂你還是會喝,但是會讓酒從你的口腔進去,儘可能快地通過佈滿味蕾的舌頭,直抵嗓子眼,讓它順著你的食道往下滑,然後你忍受著殘留在嘴裡的古怪氣味,還要再加一句,純麥就是不一樣喔。不行,這樣就土鱉了。若心中深知此舉因何所為,則不土。
Bourbon+Coke 其實就可以算是雞尾酒了。。著名的 Jack and Coke 就是了。一般來說2盎司的bourbon+10盎司可樂左右。(當然很多人可能不會在乎這個比例的啦。。)
雪碧是檸檬味的碳酸飲料,用來搭酒還是比較容易好喝的。
著名的雞尾酒,Gin Tonic,就是金酒,檸檬搭上苦苦的治病用的湯力水(奎寧的碳酸飲料)。檸檬+碳酸是很百搭的配方,尤其和水果口味的東西比較合適。偷偷貢獻個方子,很多水果吃起來挺好吃,但是直接用果肉榨汁就不會很好喝,比如獼猴桃,草莓。這時候在果汁里加入雪碧(根據個人喜好甜度決定),一下就化腐朽為神奇了。。。當然,好的雞尾酒在做的過程中是很考究的,從杯子的溫度,到冰塊的大小,純凈度,甚至酒澆下去是否有啪啪的響聲,攪動時候的手法,都有講究。
喝酒和品酒是兩個事情,是需要大致區分的。不同的標準,不同的玩法和人群,沒必要混為一談。
------說美國和法國酒喝不出味道差別的,是美國酒商一度的重要宣傳策略。法國酒商就不會這麼說,他們講究原產地控制。你說的沒錯,口味是很私人的事,你喜歡巧克力加橡木桶的味道把威士忌勾兌成酒心巧克力都沒問題。但如果喝這東西的時候有他人在場,其實已經啟動了一個傳播事件,那麼就需要認清事實:這事已經從純個人體驗進入了公共領域。
而在中國目前的洋酒消費情境中,公共領域的數量要遠遠大於個人體驗。
比起個人體驗,公共領域的消費就要複雜百倍,因為追逐的往往不是商品本身的效用,而是它背後的符號與話語的權力。消費符號不是光掏錢買下這麼簡單,它有自己專門的操作手冊,也就是時尚。時尚本身的美我們先不討論,單從儀式上說,更像是宗教。時尚媒體是聖經,時尚從業者是祭司,某某潮人是聖徒,按規矩進行的消費是宗教儀式,完成儀式是獲得祝福的先決條件。
你不完成這個儀式,呵佛罵祖,也不是沒得商量,得看情況:
如果你能夠充分體現出業務精通,例如像魯濱遜一樣把煙草浸到甘蔗酒裡面,然後稱自己偶感風寒,問題應該不太大;如果明顯屬於信息量不夠,例如往紅酒裡頭兌雪碧——暴殄天物先不說,咱們還是單論儀式——只能說明你的信息獲取習慣有問題,甚至,連跨越信息鴻溝的基本技能都沒有。為什麼沒有這個信息與技能儲備?無非是三個原因:
1。沒有錢;2。沒有時間;3。智識堪憂。無論是哪個原因,都不會屬於「有閑階級」。
「有閑階級」是什麼?如果時尚雜誌是一本聖經,有閑階級就是這本聖經里的神。按照保羅福塞爾的意思,中產階級總想成為有閑階級。中產一般都能按套路出牌,嚴格跟著儀式走,逐漸獲得祝福直至被加冕有閑。
如果不按儀式走,還不能引經據典說出個道道來,那就是邪道妖僧,是異端。消費領域的異端,就是沒有品位。光沒有品位不要緊,還妄圖消費不屬於自己階層的符號,那簡直是罪大惡極的野心家。
異端加上野心家,這是要變天啊,宗教裁判所為這種人專門準備了一個名稱,「土鱉」。首先,葡萄酒兌雪碧屬於雞尾酒範疇
以葡萄酒為基酒的雞尾酒一般都很上不了檯面。就像飯局上點西紅柿炒雞蛋似的(鮮有人不愛吃 但是卻上不了檯面的一道菜)。最大的原因理應是葡萄酒本身的味道和口感都應該十分複雜,酒體較過輕盈(酒精度數低),所以天性上就不適合做為基酒。調入葡萄酒內的其他原料很容易就可以完全遮蓋住葡萄酒本身的口感和味道。
所以這就引出了第二個話題,兌雪碧的喝法兒到底是打哪兒來的?從我現在見過的人來看,初步判斷應該是起源於地中海地區,西班牙 義大利或者希臘。在舊時候,很多酒庄因為經驗不足,缺乏設備等等原因導致葡萄酒在陳年的過程中氧化。尤其在希臘,近幾年葡萄酒的質量才有所提高,不過如果有機會品嘗老派的希臘葡萄酒的話,經常會遇到氧化極其嚴重的例子。氧化意味著葡萄酒的果香味幾近消失,聞起來帶有強烈的堅果味,氧化過度的時候經常會給葡萄酒帶來爛蘋果味。尤其是白葡萄酒。這些酒的味道和口感本身就不是很複雜(或者說很差),售價十分低廉,考慮到葡萄酒產區的國際化其實也是近代發明。所以在葡萄酒質量不高的產區周圍普遍充斥著各種葡萄酒為基酒的配方,其本源來自於對本地低質量葡萄酒口味的改善,這點也許中國亦是如此。
簡單烈酒兌汽水的美式雞尾酒,是在開小party的時候常見的雞尾酒配方(派對酒)。配方包含烈酒+任意飲料,威士忌+可樂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與西紅柿炒雞蛋的道理一樣,沒有好壞,只是不太上的了檯面罷了。關注一下常見的雞尾酒配方會發現,其實很多雞尾酒並不是按照嚴格的配方也沒有複雜奢華的配料。做出一個好喝/體面的飲料,其中是所原則的,
簡單說就是
1.突出一個結構口味(酸甜苦辣咸)2.通過調配剩下的四個味道平衡結構3.添加香味/複雜度4.裝飾例子-Old Fashioned,Tom Collins兩種美國雞尾酒。很好找,而且做起來不複雜。
葡萄酒沒有辣味和鹹味,裝飾性因素暫且就考慮為杯型吧。大體上還是符合這個原則的。可以這麼說,在高質量葡萄酒里,一款高酸度的葡萄酒幾乎必有殘糖(甜味)支撐,再加入一點果香/礦物味給予複雜度。 Mosel Riesling,這個例子太好,百元左右唾手可得。
烈酒和葡萄酒兌汽水兒同樣也符合這個邏輯,汽水裡大量的糖能夠平衡結構上的口味。二氧化碳對口腔的麻痹作用直接屏蔽掉了許多低質量的香味,反而讓不太好喝的酒變好喝了。但是因為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添加複雜度,也沒有添加任何香味,其實味道很中性(沒味兒)。所以也就進一步說明了為什麼這些喝法大多都被視為低級的。
最後再順手兒提一句,法德的部分產區,美國的Oregon等,法律上都允許部分酒在生產時加糖/加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酒從生產之前就已經調配過了。(這絕不意味著這些酒的質量不好)
Oregon Pinot Noir 俄勒岡黑皮諾,美國這瓶通過加酸來模仿Burgundy的傳統風味雖然模仿的沒有十全十美但是盲品的時候我還是把它判斷成了Burgundy作為釀酒師的判斷,在法律框架內處理葡萄汁也是很重要的希臘的一種當地白葡萄酒 約合人民幣30元 這瓶挺好喝的,但是他的很多同類最後淪為了兌雪碧的命運認真喝酒。我就隨便說說。
舉個栗子,比如啤酒里有種風格叫世濤「stout」,這酒有啥特點?口味重。深黑色,類似咖啡的烘焙味佔主流,還有點黑巧克力和穀物味道。這酒評價怎麼樣,在各大啤酒網站里,stout風格都是最受啤酒愛好者喜歡的風格,經常最受歡迎的前十種酒里,世濤風格的佔了7、8種。聽起來是不是特別好?但是我極少見到平時不怎麼喝啤酒的人第一次喝到就喜歡世濤的,因為這酒口味非常重,很多人會覺得跟喝醬油似的。
所以,就有啤酒生產廠商搞出了各種改良款的世濤,比如加乳糖或者奶糖的甜世濤,還有加可可粉的。都是讓它喝起來像甜的牛奶咖啡或者巧克力、提高它的試飲性。讓普通人也能喜歡上,這土鱉么?
我覺得這樣做的酒廠在讓普通人喜歡上他們酒的這件事上的貢獻要比反覆強調這酒兌可樂不好喝的人大多了。
我喝過的好酒還是挺多的,有一個感觸,很多業界公認的好酒(我不是在說好喝的酒),普通人都不見得喜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喝的酒確實是垃圾酒)。
你是要教育別人說這酒是好酒你品位不行喝不出來,還是兌上可樂讓大家喝的開心好?品味這東西,還是看後天,喝得多了,慢慢就分出來了。所以入門的時候兌可樂沒問題,明明不喜歡還要強裝喝懂了才累。甭管怎麼入門,多喝,慢慢喜歡上了,自己就會發現好葡萄酒兌可樂不如直接喝好喝了。所謂兌酒的土鱉行為,我粗略理解為,因對國際上的酒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而導致的一些比較非主流的兌酒行為。
關於葡萄酒兌雪碧七喜,西班牙有種雞尾酒叫Tinto de verano,就是葡萄酒兌雪碧。http://en.wikipedia.org/wiki/Tinto_de_verano
但是我公司某個總監,美國老頭子,愛喝酒尤其葡萄酒,表示這喝法只有中國人會這麼喝,完全不可理喻。
英格蘭酒吧里,威士忌兌可樂是暢銷飲品之一,最常見的就是J.D. COKE了。我認識的各國歐洲人裡面,都沒有表示喝威士忌兌可樂就是土鱉的,相反還有很多人喜歡兌各種東西lemenade啥的,尤其是女生。
看wiki上的詞條:http://en.wikipedia.org/wiki/Jack_and_Coke
傑克丹尼兌可樂也是近年來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飲用方式。比較常見的看法是,對於檔次比較低的酒,怎麼喝是個人喜好。但是對於檔次稍微好一點的酒,尤其是葡萄酒,不勾兌是最能發揮魅力的喝法。你把可樂換成巴黎水+楓糖漿就很有格調了
土鱉與否關鍵自己喜歡不喜歡喝。講一個其他的土鱉事情,好多人說英式下午茶很有情調一樣,其實當年茶葉運輸到英國時候已經發霉了,口感也不好。所以商人就說中國茶就是這樣味道,英國人只能靠做咖啡一樣加入糖和牛奶來調和了。是否我們可以說英國人很土鱉呢?當有人和你討論說開賓士SUV的人是土鱉,沒啥品味只會跟風買車的。討論這類話題的大部分沒車,沒來過賓士,甚至他的圈子裡都沒人開賓士。
&<2015/5/28更新回答&>看到目前唯一的評論,覺得可能因為回答的太隨意,被誤解了。想再展開來說一下。首先葡萄酒兌雪碧當然是很好喝的,至少符合我這種吃貨的口味。但是任何食物都要講究食材的選擇和搭配:頂級的食材本身就足以成為一道菜,即使搭配也不能喧賓奪主地搶過主材的味道。至於一般的食材,並不會成為被所謂美食家品評的對象所以「其實並不應該被列入本次討論對象之內」!切換成吃貨的語言就是:神戶牛肉,長備炭烤,稍微蘸點兒鹽直接吃(沒錯,其他什麼調料都是對口感的破壞);菜場十幾到幾十塊一斤的牛肉,紅燒乾煸炸丸子隨你!
個人覺得頂級牛肉也好,頂級葡萄酒也好,先毋論價格,它的重點在於無與倫比的風味。這種風味在同類食物中可以說是達到了在人類目前能力範圍內所能達到的公認的最高層次。
而兌了雪碧的葡萄酒也好,剁餡兒炸丸子的神戶牛肉也好,都是對這些食物的特殊性的一種破壞,一種趨同化。造成的結果是讓這些食物和同類食物不再有明顯差異,弱化了人類極盡所能才賦予了它們的美味(也可以說是特性)。
說白了就是:老子好不容易把它弄得這麼好吃(好喝),你特么炸成丸子(兌上雪碧),老子白折騰了!有錢就造,low了去了,一看就是個妞媽內——你為何不去嗤史!
順便習慣性實名反對目前排名第一@19thway的答案,並高調支持@Shaun Li的答案。
樓主【劃掉】題主的困惑在於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認為個人體驗大於一切但是還是有人在強調葡萄酒不要兌雪碧。而顯然目前排名第一的回答只是加強了對「個人體驗大於一切」的肯定,並沒有對題主的問題做出正面回答。
以下為原文。-----------------------------------------不是專業出身,也不怎麼喝酒。但是我可以給出一個吃貨的邏輯:神戶牛,黑毛和牛中的極品珍饈。那種如大理石紋理般均勻分布的脂肪,以及肥嫩柔韌入口即化的食感,哪怕只是A4級也讓吃過的人回想起來流下失禁的口水。但是如果有人非要拿神戶牛剁餡兒加大蔥炸丸子燴著吃我非抽死他——花同樣的錢你買兩頭牛夠你一家吃上一年,還絲毫不影響你對紅燴牛肉大蔥丸子口感和味道的熱愛。在我看來,喝葡萄酒就和吃牛肉一樣。一瓶風味口感獨到的酒,本身就值得你仔細品味。一旦兌上雪碧——我用20塊錢的酒也能兌出這個味道,你不是敗家、不是牛嚼牡丹是什麼!不要告訴我口味是私人的事情這種話,用20塊的酒和200塊的酒兌上雪碧喝起來都是甜葡萄的味道。2千塊和2萬塊勾兌的我沒喝過,請喝過的土豪來談一下體會順便讓我羨慕嫉妒恨一下吧。一點兒也不土鱉。不是每個人都愛喝酒,有些人只是喜歡軟飲中加點兒酒精,給口感略微添點兒刺激。事實上拿葡萄酒和威士忌兌雞尾酒並不罕見,雞尾酒調製本就沒有一定之規, 葡萄酒兌雪碧、威士忌兌可樂和朗姆可樂、螺絲起子並無本質區別,總地來說就是把酒精飲料的口味調製到一個自己能接受的程度。關鍵還是飲酒的心境——放鬆的、純粹為享受口感的飲酒者與嚴肅的飲酒者本不應互相鄙視,你管人家怎麼喝呢,大家都能獲得各自的樂趣才是正途。
喝紅酒放雪碧土鱉?那他們喝可可的時候放牛奶和糖就不土鱉了?而且他們土鱉到毫無新意,居然喝咖啡的時候也放牛奶和糖!喝咖啡放這些也就忍了,居然在喝茶的時候放一堆檸檬牛奶和糖!這樣破壞了茶的醇厚解膩的質感簡直就是犯罪!還居然不像中國人用紫砂壺泡出茶葉的甘香,只用一些瓷器隨便煮了一下裝進去完事了!這簡直就在暴殄天物!喝世界三大飲品只會放牛奶加糖的,好意思說我們土鱉?
西班牙國民酒「三個梨呀」表示不服。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壽司之神》中小野二郎的"職人精神"?
※我想開一家專門為健身人士提供減脂增肌食物的餐廳,不知道是否可行?
※淮安有哪些美味佳肴啊?
※有什麼適合半夜餓了,好吃又不罪惡的食物么?
※為什麼宣傳圖片漢堡與實物漢堡差距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