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直以來在中國的科普文以及最近的自媒體科普節目中,很少提到中國內地科學家或科研團隊的名字?


我反對中國科學家普遍口頭能力表達不行的論斷!毫無根據,憑空想像!就舉個例子,我們要去忽悠橫向或者贊助的錢,那都是要將自己的科學講成大白話,讓企業家聽得懂然後給錢才行。而且越是牛爆的科學家,這種語言技術就越老辣。

之所以很少有知名科學家來科普,主要有幾個原因:

1、科普作為一種「行業」,而非政府行為,是到了近年才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整個行業還非常年輕,甚至不成熟、不完善,無法吸引科學家入駐。

2、科學家整天忙得要死,沒時間。(哪像我這種網癮少年,整天刷知乎,吃棗藥丸。)

3、科普媒體請不動科學家,尤其大牌的。

4、科學家由於職業關係,說話很謹慎,比如限定語很多,還有喜歡使用「可能」「幾乎」這類非全稱性的語言。但這顯然不是媒體喜歡傳播、大眾喜歡聽的語言。

5、有社會經歷的人都懂什麼叫媒體的「剪輯」行為。將來報道上有偏差,等於科學家也有責任。但這個鍋我們不想背。

其實在一些地方台的新聞裡面,涉及科學問題,還是有很多記者會去找渠道採訪當地高校的教授什麼的。


因為中國科學家或團隊做出的貢獻也只是最近的事情


1.不要先入為主認為我國的科學家團隊都是書獃子,實際上,他們只是太忙或者不喜歡去搞人際關係而已,你想,那麼複雜的科學問題都能爛熟於心、視為生命,能深入理解和撰寫外行看起來如同天書的的專著,你覺得他們蠢么?記住,能在我國混下去的頂級科學家,個個都是人精,頂級人精,要相信基本素質,這些人不做科學工作,投身別的行業,一樣是非常優秀的;

2.我國的評價體系,對於科普工作沒有任何推動作用,實際上我接觸的一些優秀科學家是非常樂於去做科普的,因為我國國民科學素質實在堪憂甚至堪稱笑柄,而各路神棍、崔永元這樣的反智混混大行其道,但一來確實忙的要死,第二現行評價體系下做科普是沒有回報的;

3.時間,科學家真的太累太忙了;

4.最近十幾年,國內的科普水平一直在穩步提高,任何事物都需要積累,科研工作和科普也是的;

5.有一個回答說科學家不善言辭,竟然還有很多人信了!呵呵呵呵呵……不會講段子的科學家不是好廚子!~不然你怎麼把你的故事講給別人聽,怎麼撰寫出頂級論文和專著啊。


謝邀!

我不是搞科研的,但據我的觀察:搞科研的中國人(應該說「老中」 ------ 兩岸三地、海外華裔都算上),口頭表達能力普遍不行,尤其是講故事的本事。科研內容對外行來說是非常枯燥的東西,要把它講得引人入勝,實在是一門大學問。這方面我最佩服的是美國黑人天文物理學家 Neil DeGrass Tyson。去 Youtube 上 可以找到很多他的視頻:天文、天文物理這類「具有強烈催眠作用」的東西,到了他嘴裡都快變成評書《三國演義》了!確實值得所有的科學家、老師們學習。


國內搞大眾科普對獲得經費或業績提升幾乎沒有幫助。

通常傾向於獲得「權威性」的評價認可。


中國廣大民眾的內心恐怕是拒絕的,哈哈哈哈哈哈


因為科研團隊需要的能力和科普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兩者都需要的是對於某領域文獻的全面以及批判性的掌握。但是科研團隊更看重的是實驗動手能力(實驗科學),提出假說,驗證(或證偽)假說的實驗設計/操作能力。科普團隊,更看重的是把晦澀的科學進展使用簡單準確,大眾又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兩種技能都高度發達的人是很少的。我倒是有興趣做一點科普的工作,因為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歡迎強人組團勾搭。


科普節目裡邊還是有科研工作者的,至於自媒體,人家有些閑工夫跟你去搞科普?大眾眼中的科學無非就是一些手機電腦而已。


推薦閱讀:

學術界有哪些知名的爭吵?
天上總是有一顆超級亮的星星 叫什麼名字呢
建造風洞有什麼難度?進行風洞實驗的投入有多大?
在知道半夜聽到的彈珠落地聲的真相是黴菌之前,你們是怎麼猜測或者怎麼理解的?
面巾紙、餐巾紙、衛生紙、手帕紙等等紙類有什麼不同?

TAG:科普 | 科研 | 果殼網 | 科學家 | 中國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