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開復在2017.1.21《奇葩大會》節目中的發言?

今晚剛剛播出的《奇葩大會》最新一期,新選手中居然有李開復。不過他沒有參與辯論只是分享了關於人工智慧的幾個觀點。作為創業導師,他的地位顯然和其他的選手不一樣。他的表現應該如何評價?


都講人工智慧,羅振宇是「棒喝」,李開復是「溫柔」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出現在昨天新上線的《奇葩大會》節目當中,宣講過去半年多里他見人就談的主題——人工智慧。這讓我想起2016年12月31日羅振宇在深圳衛視直播的跨年演講。那次演講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專門描述人工智慧,也在網上火熱討論了一陣子。

一個月內,兩位「意見領袖」相繼向最廣大的電視、網綜觀眾上了兩堂人工智慧的公開課。都是講AI,那他們倆講的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仔細的翻看了他們的節目視頻。我發現,雖然在普及AI基礎知識上共同點頗多,但兩個人的著眼點,希望傳達給觀眾的觀念,以及或樂觀或悲觀的情緒,實際上體現出了很大差別。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三個:

1. 羅振宇的重點是「演講」,李開復的重點是「人工智慧」

每天羅振宇都會拿出60秒錄製一段微信錄音。他和他的「羅輯思維」數年來持之以恆,向有心上進卻不知路在何方的青年,孜孜不倦地講述人生的基本道理,並且希望他們通過自有的書店、學習群、得到App等學習體系,付一點小小的費用,來收穫一點人生的經驗。

在很多「羅輯思維」粉絲看來,羅振宇是一個專業的內容輸出者,一位有豐富經驗的演講家。回到他並不陌生的電視舞台,羅振宇充分利用幾小時的時間窗口,講了利用碎片時間、知識更新換代、構建共同價值觀等諸多問題,一台演講包羅萬有。人工智慧篇幅不算短,但在紛繁複雜的內容中,還是有些被淹沒了。

相比之下,李開復的主業並不是做演講和知識傳播,而是投資。他一直在做AI相關的觀點輸出,幾乎已經把這些詞背了下來,因此脫口而出的那些內容,才能和他之前說過的觀點如出一轍。

算上這一次在《奇葩大會》的露臉,李開復向至少三種不同的聽眾做過關於人工智慧的公開發言。去年6月,他為「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做了題為《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的演講,並整理為萬字長文。演講中,他大量涉及對普通人來說艱深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學術概念。此後他在36Kr的活動與正在瑞士達沃斯進行的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探討人工智慧的商業潛力,以及分享自己的相關投資經歷。所以,李開復分別針對從業者、投資者、吃瓜群眾三種群體輸出對於人工智慧的理解,講的內容也是由深到淺,因人而異。

在《奇葩大會》上,李開復的分享體現了他的三重親歷者身份——AI輔助投資的參與者,AI輔助醫療的受益者,AI企業的投資人。即使只能講些最簡單、最基本的常識,我們也能從他的親歷當中,體味人工智慧的真正魅力,價值以及邊界所在。說句實話,如果只是知識的分流者與販賣者,他能自己領會,以至於對他人闡述的部分,是難以與親歷者等量齊觀的。

可以說,單就人工智慧這個話題,李開復的分享比羅的「含金量」略高一些。不過考慮到羅胖講了相當多的東西,也就難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我認為普通觀眾如果看了羅胖的跨年演講,還想繼續對AI有點認識,就可以打開這期《奇葩大會》,直接把進度條拉過去看一眼。

2. 羅振宇給人當頭棒喝與危機感,李開復則提供光明前途和信心

跳出傳統媒體的羅振宇,還是把跨年演講選在衛視平台播出,力求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結果也如願以償。他傳遞的信息,可以說網路原住民早已無感,但後知後覺的電視觀眾仍可深受震撼。這形成了一場「降維打擊」,還在當晚11點左右創下了一個收視小高峰。

這種儘力填補信息和知識鴻溝,向大眾普及新知識、新觀念的做法是「叫好又叫座」的。所謂「叫座」自然就體現在商業利益上——依靠知識輸出盈利的羅胖必然要讓觀眾看完之後有所行動,成為他搭建的知識平台的用戶。

和其他內容一樣,羅振宇演講中的人工智慧部分瀰漫著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通過一定程度的危機預警以至於恐嚇,來喚起觀眾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感,藉此將觀眾導向行動。

羅胖提到,人工智慧降低了參與門檻,導致對一些低技術含量工種的部分替代。他引申到,被替代的人在機器面前將完全沒有競爭力。他更將人工智慧比作一種人們創建出來的「新物種」,將人與AI的關係稱為是「跨物種合作」。他更警告,未來大量的人會被替代,大量的人際關係會被解體,每一個人原先的生存基礎都在動搖,「有些人類甚至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

那怎麼辦呢?他希望人們做「知識的游牧民族」,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當然沒有錯——如果跟著羅輯思維的付費產品來學習那自然更好了。羅振宇推薦了一本《未來簡史》,認為該書可以有效回答「未來社會怎麼樣」的問題。他還適當地植入了「得到」平台,由此進一步推動觀眾向用戶的轉化。

相比之下,李開復在《奇葩大會》的十分鐘分享就溫和得多,講的都差不多,可是看完之後你不僅不會被嚇到,反而會覺得未來還是有希望的,是光明的。

同樣是講人工智慧的應用,李開復更側重提搜索引擎、推薦引擎、語音助手、金融、醫療等方面。他引用自己患癌的經歷,提及人工智慧作為輔助人類決策的工具,幫助醫生想起了冷門藥方,增加了治癒可能性。李開復堅持人工智慧是工具,且只有有限效果的觀點。他認為人工智慧的引入是方便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完成單位工作的時間和人力,可以總體上改善,而不是降低人的生活質量。

同樣是講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李開復如近來一貫的說法,表示未來10年內有50%的現有人類工作會被替代,如交易員、助理、秘書、中介以及偏理工科的,需要大量重複勞動的,要求精準而不是要求創意的工作。

然而這並不是對觀眾的恐嚇——李開復強調了育兒和個人提升需要轉向文化、藝術、美學等創意領域,以及幽默、編劇、電影、遊戲等娛樂領域。這兩個後AI時代的人類就業方向,一是為了回答人的生存意義問題,一是為了滿足人的消費需求。

他說到,讓家長不要再給孩子都報理工科專業,是因為之前不管台灣還是大陸,家長和孩子都活得太艱苦了,在強大的生存壓力之下,哪怕有人擁有藝術細胞,也多是改了不喜歡的專業,抹殺了成才的另一種可能性。而如果AI將人類從繁雜勞動中解放出來,人類轉向創造力和休閑生活的領域,將會更大地解放天性,顯著提升幸福感。

這很能撫慰人心。這一切的基調都是更光明,而不是更陰暗的。

3. 在知識普及之外,李開復還有一份無可替代的悲憫

李開復並非盲目樂觀,他其實非常深刻地體會到了AI帶來的危機,並努力尋求出路。今年達沃斯論壇上,他參與《金融時報》圓桌,討論科技變革以及人類如何應變的問題,就指出了AI帶來的工作替代,會帶來社會治理的新挑戰。

他提出,家長要轉變觀念,不能指望孩子找穩定的工作,而要培養其隨機應變的能力;個人也不能淺嘗輒止,小富即安,應該儘可能向本專業的深度方向挖掘。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深度專業人士都是從最基礎崗位做起的,而且不是模擬培訓——總有一天,新手也得上陣實習。當最基礎崗位都不存在的時候,怎麼培養人類的專業人才呢?

一部分有希望的人類,必須有意識的去做那些可能已經毫無意義的初級工作,並且從中篩選和培養。這種類似社會福利的培育工作到底該怎樣完成?此外,那些已經來不及轉型的中老年人,他們會遭遇新的,更嚴重的「中年危機」。也許他們唯一的選擇是進入服務業,可是他們會願意這樣聽從差遣嗎?……

這種對社會倫理的討論已經相當深入。不過在《奇葩大會》上,面對最廣大的普通觀眾,李開復依然主要講了AI的正面,樂觀的一面。大多數時候,他都像是一位和藹的長者在寬慰著觀眾們,還有門路,還能做事,不要那麼緊張。

我看到高曉松說起,他在李開復患癌治療期間拍過紀錄片,從而了解到了一些人類的情感,包括生命存在的意義等等。高曉松說這些也是人工智慧所不能理解的。整個對話當中瀰漫的溫暖基調,我覺得就是李開復在經歷癌症以後,對生命有了更深更多的反思和敬畏的結果。這使得他不再如早年那樣,有一點在高處俯瞰眾生的樣子,而是試圖悲憫的給所有人來找出路。

這並不是說羅振宇打醒那些略顯迷茫的青年就不對,他的貢獻也一樣重要。他著眼的可能是那些有著足夠的承受力和意志,有著足夠變革慾望的年輕人。羅振宇和李開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對社會的獨特貢獻,他們的分享都是寶貴的財富。

這個社會需要強悍也需要溫柔,需要危機感也需要危機干預。如果你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去聽羅胖講故事,找到你的歸屬;如果你覺得前路充滿了陰影,就去聽李開復的話,先找一找信心。缺什麼就可以補什麼,在這個娛樂行業充分供給的時代,我們完全可以各取所需。

最後,我個人更喜歡哪個呢?我覺得,我喜歡李開復的更多一些。這也許是因為我自己也覺得要樂觀點活著,也許是因為我個人的經歷也讓我不害怕人工智慧的來臨;這更可能是因為我這個85後已經老了。


李開復老師描繪了關於人類社會的理想藍圖:所有純理性的重複性事務交由AI打理,人類可以重新回歸人文與藝術---AI無法實踐的領域。個人非常喜歡他的表述和推演。只是我好奇:如果宇宙的本質就是數學與邏輯的話,在美學的博弈上,人類是否必然高於AI.


如果不是頂著原谷歌微軟高管的頭銜,李開復在奇葩說的這段發言實在善乏可陳,而且,符合思維邏輯但不符合現實邏輯,就是說,他實際是搞類似傳銷洗腦搞嘩眾取寵,是在各種場合來拉投資合伙人的,兩字概括「忽悠」。我認為以他的高度,不應該講些AI沒有感情,幽默感之類普世皆知的東西,而是要挖掘一些核心的東西展現給大家。至少有3個現實問題沒有談。

1、比如AI不一定是機器人,我們知道,越像我們的非人類,越可怕,比如殭屍,鬼等等,AI就是機器,而非人,所以在心理抵抗情緒的把握上,是否應該提點拔高一下?

2、其次是,藝術是什麼玩意?我們知道,現存的被推崇的藝術作品,其作者大都是客觀生活環境蕭條或主觀生活環境存在問題的。只有這樣,這些大師才能靜下心來,有時間想問題,出作品,大緊附和李開復說AI普及,藝術會井噴,基本是基於這種設想,但藝術是啥玩意?失業都去搞藝術能吃上飯?很多所謂藝術都是後世人們安居樂意後才推崇挖掘出來的,往往這些藝術大師的一生是不被認可而又窘迫的,我們需要這麼高的覺悟?

3、最後,我們知道企業經營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賴於對人的管理,而對於同質化的AI,如何有效激勵它們積極性,是否可以放棄企業文化建設?造成無差別競爭的問題如何解決?或者會不會造成新一輪的壟斷?

樂觀也得有個基礎,不然就是盲目樂觀,啥時候能來點乾貨?還是完全是資本運作的需要?


奇葩說

作為奇葩說的忠實觀眾,沒有想到竟然會邀請開復男神來講人工智慧這麼一個如此正的話題

最初愛上奇葩說,是因為它的無厘頭搞笑而又多元化的思維碰撞

但說到底,奇葩說確實一直是一個娛樂節目

這次的人工智慧話題,就像一股清流,讓我動了下許久不用的大腦去小思考了下

是的,如果十年後,理智機械性工作真的被代替(其實我蠻期待的),我們還能做什麼

文化,藝術,創造力,甚至娛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我無能為力一直走著一條「正確的道路」

矮大緊說,GPS讓我們不會走錯路,然而我們可能就無法領略到錯過的美好,雖然常有不聽老人言這一類的話,但,路是自己走的,前人的經驗僅僅是經驗,你說那樣做是對的,但我更期待未知的精彩。

或許有一天我會後悔,或許有一天我會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或許我又慫了 ,但誰知道呢


我非常喜歡 曉松最後總結的 內容才是未來!在思想的深度上,智能是不可能超過人類的,就像男神說的,機器,它不懂幽默一樣!不過,這倒讓我反思了自己未來的職業,很多人不愛工作,是不是因為思想懶惰了,所以他不愛了?


簡單說,開復在說軟體應用。羅胖在說智能。

開復再指導創業藍海。羅胖描述世界巨頭ceo們的擔憂。

我就不信開復沒想過ai的威脅。我是個程序員,也想過搞一個超級查派出來玩玩,但一想到圖形怎麼識別,就覺得ai以後肯定是個sb,當羅胖說怎麼讓ai知道是只貓,那就讓ai看一萬張貓的圖。我瞬間知道程序怎麼寫了,無非就是硬碟空間大點,cpu的性能高點,gpu高點。還可以把圖片放到服務,需要的時候去泛搜索。這個時代硬體發件的很,根本不需要擔心不夠用,說的就是ai怎麼把自己訓練成第一個天網。有的人又開始說了,訓練要時間,這個時候好好想想什麼最流行,沒錯就是xx雲伺服器,ai植入到伺服器或個人電腦一萬台訓練,一億台呢?好,有殺毒軟體,那就植入路由器。人類,你們完了。


一切憧憬都是美好的

他一直告訴我們,AI不懂美不懂藝術

所以我們讓AI去做那些機械化的工作

而我們人類就可以把心思放在人文藝術這些機器人根本無法理解的領域去

真正做我們愛的事

然後問題來了

什麼是藝術?

哪些算藝術?

如果要分成藝術性的生活和沒有藝術性的生活,要怎麼分?

如果這個劃分首先就沒有弄清楚

那麼之前討論的一切就沒有意義

那不然呢

......

所以下面是我的問題

藝術真的可以被劃分出來嗎?

什麼叫藝術啊?

我真的覺得這是個無法定義的東西啊

舉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

梵高星空現在我們覺得畫得很好

但我們都知道在當時並沒有人能理解

那麼即然這樣,

憑什麼就能保證

現在我們覺得不是藝術的東西

在過了幾百年之後不被人當作藝術呢?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例子不對啊

你舉的這個例子是創作

而創作這種東西本來也是算在藝術這邊的

好吧 這不是我的本意

那我再舉個例子。。

李開復說

我們讓機器人做那些重複性的、機械化的工作

那麼我想問的是

修剪馬路邊的那些小樹算不算

我確實已經看到過很多次了

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在用機器修剪馬路旁的那些花花草草

chua chua chua幾下

又整齊又快

那麼如果這樣

園藝就不存在了

注意

我說的是

不存在真正的園藝了

有人可能又說了

我們分啊

我們把這種工作量大又無趣的修剪拿去AI

但這不耽誤我們有插花的興趣啊

道理是這個道理

可是

你難說你在單純插花的時候能找到最開始發現美的藝術的感受

也就是說

久而久之

你只會去上插花班聽課程教你怎麼造型怎麼修剪

但是你多半麻木

甚至忘了其喜悅的源頭是怎麼來的

那怎麼來的?

不就是從最開始你在別人看似頻繁枯燥的修剪中偶然發現得來的?

因而

藝術源於生活

而生活不只有享受

勞動讓你快樂、悲傷、無奈

而這些情緒

都讓你感知藝術

因此

藝術之所以多姿多彩

是因為生活有悲有喜

而這樣的悲喜

夾雜著生活中的無奈、心酸

甚至是平淡

還甚至是重複

誰說平淡不是一種藝術呢

誰說不斷的重複沒有美感呢

海水時時刻刻潮起潮落

燦爛與星空日夜交替

誰說不美呢

再者,

誰又能夠保證什麼東西是完全重複的呢

太陽每天升起落下

但我們不認為那是重複的

因為我們有追求 有情調

所以同一件事情

你不同地對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而這件事情是否機械化

不取決於這件事情本身

而取決於你自己

因而

不去體驗而光靠想

是遠遠不夠的

生活少了意外還叫生活嗎?

高曉松這次說的我同意

GPS不會走錯路

它直接把你帶到你要去的地方

但是人類如何發現世界

人類發現世界是因為走錯了路

是的

有時候意外是一種美好

那種猝不及防或許更能使你愜意

人工智慧可以把我們要做的事最簡便化

它可以為你排除掉一切不必要的「麻煩」

讓你更快更精準地解決掉一件事

然而對於我來說

這些「麻煩」就是意外

而這些所謂的意外

它並非不是一件好事

你今天因為堵車遲到了十分鐘

但在這十分鐘里

你在車上聽完了廣播里好聽的歌

並有了一上午的好心情

亦或是在這十分鐘里

你在車上遇見了一個白血病的小姑娘

感受了她的生活與哀樂

所以如果人工智慧普及

我們是否難有這種意外呢

這聽起來其實像詭辯

當然事情的核心還是你自己是否有那個心態

但是我依然覺得

生活的樂趣在於一切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因為有期望

所以美好

而這些在人工智慧普及之後

我們做事會變得更有方向性

換一種說法就是被限制了

而這些確實是我不太喜歡的

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有很多可能

有些路也許我不一定會走

但也請把它放在那

讓我閑暇時候可以多一些幻想

那麼有人會問了

那你說怎麼辦吧?!

我的答案就是

.

.

.

.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

???????

啊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

我只是覺得對這個問題應該要有一些更多的思考

但是要怎麼樣

那還不是隨他去...

聽說李開復近兩年的投資都砸在人工智慧上

厲害了呢

不過那能怎麼辦

反正他有錢

......


很想知道,為什麼將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論證在哪啊?


還在感嘆年輕一代如馬劍越之流悄然被時代改變的時候,突然殺出來的不老男神讓我一臉懵逼。還以為開復老師要過來當選手、搞辯論,原來是過來客串嘉賓,做場演講,摔。多想聽開復老師能舌戰台上4位老人,讓商戰邏輯戰勝語言技巧。不過男神這場人工智慧雖然有些「正經」,但引發的思考也不少。本人在製造行業,面對最新的技術升級,深有感觸。公司每年投入自動化設備研發的經費越來越多,新買的設備也比以往多很多。2016年,設備行業最好的就是自動化設備方案提供公司了。伴隨而來,公司新招的工人也是越來越少,而年紀較大的工人也開始直接不續聘了,一線工人越來越少,但公司新招的大學生卻有增無減。很明顯的趨勢,體力勞動者快要被設備取代了,腦力勞動者在未來會比較搶手。大專技校生的生存只會更殘酷,本科學歷或許是這個社會基本的起跑點。人工智慧是趨勢,它會把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去創造更高級的文明。技術的發展會加速社會的變革,以往需要百年時間完成的變革,現在可能只需要十幾年。騷年們,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只能被社會淘汰,而且社會底層的位置也不會留給你們,唯一的結果就是消亡。


推薦閱讀:

關於李開復有哪些趣事?
如何看待王思聰對馬雲和李開復的評價?
為何李開復被思想火炬公開指其為中情局間諜卻依然安然無恙?
李開復撤資知乎是否屬實?
李開復針對 Citron Research 8 月 31 日的公開信,打算怎麼回復?

TAG:創業 | 人工智慧 | 李開復人物 | 職場 | 奇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