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中餐沙文主義」?

一直以為沉了沒鳥,沒想到這麼多人回復倍感欣慰。不過一些回答里不看題讓我豹笑,我在原題里從未說過鄙視中餐推崇西餐,怎麼就我做了個燉雞就成了炎黃子孫的罪人喵喵喵???不懂一些人的邏輯,原題只是提到一種不良風氣,和舉例說明了義大利的皮毛知識,就看見一些回答是帶刺兒的,說這種不良風氣難道不可以?

不看題把我噴個狗血淋頭喵喵喵???何時我成了崇洋媚外的厚顏無恥之人?

—————————分割線—————————————

原問題:

國內一直有一種完全無法理解的風氣,就是這種被稱為「大中餐沙文主義」的說法。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大中華美食天下第一!地大物博無人能及!什麼法國日本義大利都是垃圾!

本人是一名翻糖師,除了翻糖這塊對意餐法餐不是很了解,對甜點稍微有點認識。不管是果殼知乎這種理想化偏高的地方,還是微博貼吧這種輿論環境,都經常見到在吃方面對我國沾沾自喜,中華美食數不盡,外國人只能吃那幾樣的如此想法。低端一點的認為美式快餐代表西餐,而稍微高級點的會拿出日本人只有壽司,美國人只有快餐,義大利只有意麵比薩這種來貶低外國飲食習慣。本人是非常看不慣這種想法,我認為隨意貶低一個國家的傳統飲食方式如同侮辱這個國家的尊嚴。還是有很多,看到相同或者類似食物就說:這不就是中國的XXXX嗎!或者這不就是抄襲中國的XXXX嗎!

不談井底之蛙,但要說這種大中餐沙文主義深入人心,已經上升為一種同為民族尊嚴的範圍內。啊,對義大利的了解是有些認識的。義大利同樣作為一個地域性飲食國家,南北中部傳統飲食習慣盡不相同,北部地區偏好黃油,南部地區偏好橄欖油。由於歷史上南部農業發達(同時也很窮現在也是)新鮮蔬菜的使用相對於北部比較常見,番茄應用甚廣。不過那已經是19世紀的時候了,畢竟番茄傳入相對較晚。在羅馬時期就有將小麥粉製成乾麵片儲存,食用時候用油炸或者水煮這種食用方式。而1154年的時候在西西里才有了傳統手工義大利面,乾燥義大利面是為了長期保存,而手工這種只有貴族和富人才吃得起。馬可波羅傳入麵條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安裝烹飪特點進行分劃的話,北方地區意麵加入雞蛋的生意麵食用大米和玉米粉,牛肉小牛肉等。烹飪過程中會加入黃油和生奶油,偏好胡椒粉,辣椒用得少。而南部地區干義大利面偏多,小羊、肉豬和海鮮偏多,大量使用橄欖油、大蒜、番茄、辣椒等,很少使用黃油。這是我對義大利的了解,同理我也可以用這些回擊那些吹鼓八大菜系的人。說實話我真不知道優秀的中餐是什麼標準,至少還沒有讓我味蕾有跳動的感覺,只滿足了饕餮和溫飽,意餐自己還是試過一些的,比如說比如說rambasici,pollo al ragù這些等等,基本上是給我一種很驚奇的感覺。


謝邀

我只能說我的觀點,沙不沙文觀者自辯。

首先我覺得拿中餐對抗全世界沒有意義。吃個飯,還吃出火花了,就比較傻了。本文涉及的其他風味,僅僅以我簡單的幾次出國經歷作為個人分析,12.3年跑過幾趟越南,15年結婚走過趟東南亞,16年蹭公費旅遊去過趟歐洲,輪胎餐廳一家都沒去過。

1基礎——廚藝

這個我覺得比較直接,中餐強勢得很,基本脫離了好不好吃這個境界。

07年我從深圳到成都,當時兜里有幾個小錢,合了點小小的股份在金牛區九里堤做酒樓。三層樓經營面積三層半大概2500平米。一二樓80桌,三樓包間25桌。中午生意不好坐不滿,下午偶爾翻台。一天大概賣個150桌的樣子。

一個人,想當專業廚師乃至更進一步,進入酒樓這個系統太關鍵了。管你什麼家庭廚神,X東方畢業,小餐館主廚乃至老闆。初進酒樓一概抓瞎。要麼退出,要麼從打雜小工干起,俗稱打荷。比我們規模大點的餐館,直接發配水台,殺魚殺雞分蔥撿菜。

為什麼?因為涉獵面更廣,出菜速度要求更快,標準化程度更高。

不從最基本的做起,認知酒樓根本無從下手。我舉個例子,那一年成都興川菜湘菜粵菜混合起整,作為酒樓,你要順應市場大灶(主廚)師傅五個,三川一湘一粵,五個人五個墩子(切菜),每個菜系要根據師傅掌握來用不同的刀工。但是你在社會上招工不可能是正好就找到匹配的人,那就需要行政總廚(廚師長)對自己的兄弟伙班子非常了解,人脈廣(流動性太大,說不幹就不幹了),社會上流行搞剁椒魚頭,廚房馬上就要九分像,時興鮑汁扣鵝掌,出菜就是嶺南風味。基本功要求非常高。老闆不可能給你出差旅費去本地考察的,全靠自己想辦法。

關於出菜速度以本店為例,每到就餐時間,跟打仗沒有區別。成都的夏天二十來個人擠在廚房,開著五口大火,另有烤爐蒸屜。桌桌都在追單,打荷的配小料疊碼碗,墩子刀下不停,火灶上鍋一抬,盤子按規格擺好,裝菜,修型,擦邊,出菜。人是不可能停的。一個飯點過來,跟洗桑拿沒有區別。我們這樣規模的酒樓,在金牛區連名號都排不上。路口有家大宴,350桌,生意還不錯,廚房只比我們多六個人,出菜要求可以想像。至少我去過的國家,這樣的專業餐飲場所,沒見過。

或許有人說,東南亞有大排檔,西方國家有宴會大廳,人也不少。那我講講標準化。《酉陽雜俎》還是《夢梁錄》上的故事我忘了,講古時一個小吏想宴請上司奈何家裡拮据,這時夫人出來一點散碎銀子辦了一桌,主賓皆大歡喜,事後一問,原來夫人是落魄千金(大意啊)。其實就算普羅大眾,在中國,成年人在社會上跑幾年,請什麼客,到什麼標準,配什麼酒。大概其都有個數。婚喪嫁娶是吃,邀功請賞是吃,感恩謝罪還是吃。我到過的每一個中國的城市,都有那麼幾家專門承接宴席的酒樓,只做宴會。但是,普通酒樓仍然要求有這個功底,不然你混不下去。對於動輒上百桌的大型宴席,一家一套完整的標準,一家一水特色的服務,一家一個賺錢的辦法。農村壩壩宴,幾百桌的多了去了。酒樓酒店上排場,吃你個百八十萬不稀奇。這樣的事情,你無法想像在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三四線城市的近郊的不知名的小酒樓,時常發生。印度人多吧,我沒去過。看視頻幾百號人光著腳芭蕉葉上抓咖喱雞,唉~我真的是。

我總結一下一個合格的中國廚師按照進步標準來算:打荷一年,殺個千把只雞,千把條各種魚,剁個噸把姜蒜各種小料抓取存放若干抽油煙機灶台刮它個幾百斤油。墩子一年,切個幾噸肉,幾噸蔬菜,砍過千把根粗細肉骨,炒個幾噸員工餐。白案(面點)如果要學,不好意思,再來一年零基礎,揉面開始。上灶,單手抓直徑40到45公分無把鐵鍋大的55(家庭一般30到36)對著加壓的猛火灶甩個兩小時,三桌同款菜,十桌味汁一鍋端。要求成菜標準基本一致,兩三年,你可能能到頭灶。以上基本得不能再基本了。

如果拜師學藝要學傳承菜,那好,按照老師要求,從原材料的認知學起。五年廚師出來學一道怪味雞,餵雞不用你操心,買雞殺雞重新來。

蒸菜,燒烤,滷味,冷盤,吊湯,沙煲,腌臘等等,另外學另外學。

管你有沒有天分興趣,家境如何悟性怎樣。這一套下來,不要談什麼對食材的敬畏不敬畏,對食客有沒有人文關懷,對食文化有沒有玄學的解讀,就算是傻子做飯也不存在簡單的好吃不好吃了,過了那個坎了。量變產生的質變。

啥子,你不想學習餐飲管理走行政總廚就是喜歡研究廚藝哇?可以,自己買書看,求菜譜,四處游到處吃,開眼界,立標杆,闖點名堂,分宗立派。

中餐的廚藝大師,往往吃透了傳統精華,千錘百鍊,所以很多東西推陳出新的時候業內認可市場買單,叫好又叫座。他炒麻婆豆腐可以加任何,你不可以,不是權威壓人,是你真的不懂,懶得和你從今天買的豆腐從泹水上看有點發「生「」開始解釋,累。

現在有些人,願意做個視頻,擺個POSE教人做菜。櫸木的小菜板,水果刀一樣的小匕首,一隻鞋盒大的卡式爐,再放個平底鍋,光打暗點,配點莫名其妙的爵士樂,做啥子?蒜泥白肉。「今天我教大家做一道正宗的蒜泥白肉」鏡頭一轉,切肉的不是本人。我就問,號稱的主廚刀怎麼片白肉?好用么?切菜的時候你摸貓?滾!

量變產生質變吶!

2發展——職業

現實點說,中餐廚師江湖一些,知識分子少一點,眼界是要窄一些,容易被整個行業的習慣僵化。願意主動的研究烹飪潮流的,是少數。大多數豬鼻子插蔥裝個像。《舌尖》有一集,講一個啥子去了國外回國搞創意料理的貌似姓廖,如何如何健康理念,如何如何食材挑選,經歷履歷的說了半天,做了個西湖醋魚兩吃,一半炸一半傳統醋汁,鏡頭一看,枯木蓋大糞。唉~我真的是。轉眼上桌,請幾個人吃鹹鴨蛋,敲開一看,大家都靦腆,「嗯嗯,下次就有經驗了」「嗯嗯,不出油」,唉~我真的是。你換一集看,大董烤鴨的老闆侃侃而談,如何如何提升中餐品質,一把長發梳個油頭就進廚房了,抓起一個勺子就在湯鍋上試味。你這種長毛不戴帽子在我店裡抓到就是五十,還敢直接舀大鍋頭的湯。唉~我真的是。是是是,你生意好,你有錢.

《壽司之神》的二郎,一輩子做壽司,你專業我欽佩,匠不匠人另外說,徒弟煮飯煮了好幾年了。要是不在你這裡打工了,他出門會點啥啊?找工作說我還會用感情烤紫菜?

如果說,餐飲行業作為一個整體,對飲食的理解,真的需要一點視野和深度。

B站另有個紀錄片講川菜大師鄧華東,我個人非常之欽佩。追尋傳統,迎合市場,同時也給學生後輩指了條除了當廚房大佬以外的出路。我對餐飲行業感情很深,看他說話和經歷,甚至會流眼淚。這麼傳統固執的老頭其理念反而和現今國際上流行的主廚廚房非常契合。大師六十多了,我非常希望有機會能夠光顧。

前兩個月我在家準備搞個剁椒魚頭,一下子腦子糊塗有點分不清三四,打電話請教以前在酒樓上班的一位廚師,現在開了個小館。電話那頭:哥,你記好哈,辣味素,甜蜜素。。。我問他最近咋樣,他說生意稀撇(差勁),我百感莫名。

3市場——產品

第一次吃日料在深圳,2005年,客戶請客。一下嘴,驚艷吶!原來尼瑪肉是這個質感吶,魚整生的不腥吶,小份小份但是一套下來其實很飽足。環境很清靜,服務很溫馨,上個廁所,真尼瑪乾淨。好奇心強,溜到廚房一看,居然比廁所乾淨。天天吃,我吃不起,況且是個辣椒肥腸火鍋胃。但是,很驚艷。那一年我住羅湖,總站旁邊就是一個叫啥子啥子凱撒的酒樓,單位指定接待點,後廚我去過,小工像滑冰一樣在地板上挪動,回到桌子上後一筷子都不想動。

西餐廳烤的肉啊,生熟控制啊,我愛吃啊,小羊排,來十隻好不好。甜點啊,我本來不吃糖的人也整幾大塊啊。溜到廚房一看,乾淨啊,我羨慕。

就算大眾消費的肯德基麥當勞,也是我過路找廁所的首選。

有人還要狡辯,中餐油大煙大所以衛生條件不好,西餐生冷居多所以好打理。我說你不要放屁,原來我店裡面一個火灶一個大功率抽煙機,幾乎沒有煙味。我外婆貴州鄉下人,廚房比卧室都乾淨,更何況西餐燒烤煎炸多了去了。義大利算歐洲出了名的懶吧?當地中餐館照樣清清爽爽。有些東西,落後在心裡的那根筋上。

如同中餐這麼大個概念,產品上從客人進門開始就算,一直到結賬走人。這一點,中餐全面滯後。這兩年,逐漸好轉。最起碼環境開始變化,甚至帶些風景和風情。服務開始人性化,不再半推半送也有問有答。大廳捨得換桌布,塑料膜慢慢少了。包房懂得弄點有內涵的裝飾,半裸妹子抱個水瓶的油畫也基本見不著了。上菜有人解析,分餐有人幫忙,衛生間刷鞋捶背遞紙巾,結賬笑容滿面,客服保持聯繫,不吃熊貓白鱀豚,要啥有啥。當然這一切建立在相對小菜館來說高那麼一點點的消費上。但是,最好還是不要去廚房隨便看。

然而行里老話,一堂倌二廚子,老闆死了店開著。

有些東西,要隨市場發展慢慢還原罷。

~~~謝謝觀賞~~~


中餐外賣大排檔在全世界餐飲業低端市場早就和美式快餐共治天下了,低端市場根本不愁份額,這是鐵打的事實。中餐的問題在於高端市場始終打不開。所謂的「大中餐沙文主義」才是中餐始終給人廉價感覺的罪魁禍首。在世界範圍內,外國人都無法留下中餐是高檔菜系的印象,這是為啥?當然是市場工作做的不好,外加確實沒幾家fine dining中餐能走得出去。中餐沙文主義者里這一群自己明明就不支持高檔中國菜,還埋怨世界餐飲業高端市場沒有中餐一席之地是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的屌絲,在對外宣傳和對內消費上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就你們天天「我媽媽」「我家樓下」的能耐,別人怎麼了解你?

更細緻地說,中國人在中餐的問題上並不是「大中餐沙文主義」,而是「蒼蠅館子沙文主義」、「我媽媽的菜沙文主義」,「火鍋沙文主義」。

就說宣傳,別國百姓說自己的料理的時候,永遠都是拿最頂尖的菜色來說事兒,法國人會誇自己的鵝肝,日本人會說自己的懷石壽司,老毛子使勁吹魚子醬,印度人都知道跟外國人推薦Royal Thali——只有中餐吹會說自己家樓下的雜碎面,你假設自己是外國人,不會覺得噁心?

一個法國人會給你發這個來證明法餐好吃嗎?(其實可好吃了)

再說對內消費,高端中餐別說在國外打不開市場,就是在北京這種大城市也打不開。這鍋我認為還是要中國人自己來背。這裡說大中餐最好吃蒼蠅館子最棒的人你們捫心自問,手裡有點兒錢的時候自己是不是都去吃個義大利菜或者日本菜?一說到高檔中餐腦子裡就只有茅台和澳龍有沒有?五星級酒店的粵菜餐廳淮揚菜餐廳你們有沒有去支持過?像Bo Shanghai這種現象級的融合料理店出世的時候你們有沒有過關注?自己心裡明白不是嗎?高端中餐走不出去不是因為外國人看不上,是因為你們中餐吹自己都不支持。

這幾年中餐沙文主義者不知道哪兒聽說了開水白菜這麼個菜碼,抓住開始狂吹,問了問哪裡能吃到?答曰國宴。所謂的盒飯黨蒼蠅館子吹一說中餐就是「真正好吃的高檔中餐是國宴,一般人吃不到」。Well你以為釣魚台國賓館餐廳和四川會館平常都不接生意?別說國宴標準的菜色隨意就能吃到了,多少又高檔又完爆法餐口味的高檔中餐館就擺在那裡,但你們視而不見?高級餐廳拿北京為例說說。北京的日料法餐有一家算一家,做的都是jb什麼玩意兒?同樣價格區間的玉餐廳、采逸軒、厲家菜、新榮記的品控、服務、供應鏈和烹調水平不知道高到哪兒去了,但是在北京的中餐沙文主義者你有錢吃大餐的時候,選的是這樣的地方嗎?還是打開關注的公眾號查了查,最後去了某T某R八百塊錢一個人吃了渣擺盤的煎三文魚或者kanpachi+牡丹蝦壽司?

我認為凡是每天「八大菜系挑出來一個就blabla」的人,先說出八大菜系你打算去哪家館子吃,才有資格往下逼逼。但是就你們大多數人,我說這樣一句話:不要吃了個陽春麵臊子面重慶小面雲吞面香辣米粉說得好像你們集齊了八大菜系一樣,你們心知肚明中餐你們就只吃過蒼蠅館而已。

隨意發點兒北京有水準的中餐館兒的吃食,厲家菜的芥末墩兒,麻辣牛肉,芝麻鴨子,翡翠豆腐,啥蝦來著記不住。

梅府家宴的栗子筍乾珍珠鮑燒肉(人家每份菜單可是用毛筆手寫在紅帖子上的,逼格不比是山居低吧?)

玉餐廳的燕窩蛋撻。

其實都不算太奢侈,基本上吃下來人均都不會到300塊。不過我周末飯點兒去這些地方上座率從來沒到過50%,相反周中去過一次某T,提前預約遲到五分鐘還在吧台喝了一刻鐘的absinthe。

另外我十分確定蒼蠅館俠跟網上素不相識的露屌老外吹中餐好吃的時候,說的都是這種東西:

無意冒犯大腰子,但你覺得外賓對中餐能有好印象嗎?

真是替你們捉雞啊!還有我這裡各打五十大板,題主有言在先:

意餐自己還是試過一些的,比如說比如說rambasici,pollo al ragù這些等等,基本上是給我一種很驚奇的感覺。

你可有點兒出息吧。


中餐的環境其實挺不樂觀的。去年今日資本的老總徐新曾說過一段關於商業地產的話,說傳統的商業地產里,基本四菜一湯(大超市、百貨商店、兒童樂園、卡拉ok加餐廳這個湯)。但是電商一起來之後,百貨商店就被挖掉一大塊了,還往往是一樓二樓的化妝品、服裝這種,結果地產利潤這個空只能指望增加餐館量。但這樣一來,餐廳面臨的競爭倍增,利潤下降,不得不另尋出路。

於是我們看到現在的情況就是,新開的餐廳大多都是烤魚、火鍋、燒烤、麻辣燙這種去除廚師甚至去後廚的模式。在上海甚至還有全家等便利店直接把餐飲業務整合到店內這樣的情況,大家都在拿物流優勢壓成本,吃的好壞完全是次要的了。

如果說連廚師都沒有的烹飪能獨步全球的話,那無異痴人說夢。事實上我自己的感受是,在上海這麼久,想吃一家有廚師的、烹飪品質還過得去的中餐館,人均成本這幾年是在飆升的,現在基本不可能低於200,和你在國外吃差不了多少了。

PS:不過有個心得是,每次去杭州、廣州都要找地方大吃特吃,這兩個地方的餐廳又好吃又不流俗的還是不少的,性價比也很高。


中國菜好不好,法國菜好不好,義大利菜好不好,伊朗菜好不好,應該分別找出這些體系里最頂級的主菜來對比。你說中國菜 vs 義大利菜,我下廚房弄點水煮大白菜,你弄點胡蘿蔔拌菠菜葉子,澆上幾勺醋,這叫什麼玩意兒呢。

很多人既沒吃過什麼像樣的中國菜,也沒吃過什麼正經的西餐。這些人的美食評價體系,相當於沙縣小吃大戰Taco Bell,或者Panda Express大戰華萊士炸雞,這種對比是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的。

至於哪個頂級菜系好吃,這絕對和品嘗者的文化、習慣、愛好有關,這是一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評判標準。就好比說,其實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客觀對比評價嚴歌苓和JK羅琳的文學造詣,但你心裡應該明白,嚴歌苓至少還是比垃圾網路小說寫手更能代表華語文學作家的最高水平,你拿中國和英國的垃圾網路小說寫手水平來進行打PK,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是同一個道理。


寫兩筆啊,就是寫寫而已。

開過三個館子,熟悉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了,不啰嗦了。

大中餐沙文主義?狂熱地、不合理地、過分地愛中餐推崇中餐?那好,至少得有家中餐館子干倒其他一切館子啊——拿破崙當年可是橫掃歐洲才有的沙文主義啊。中國現在的中餐館子不是聽說很多都在十八大以後倒閉、轉型了嗎?那兒還有什麼大中餐沙文主義啊,根本是逼乎上的YY好吧。

認真一點說吧,我愛中餐,但是不等於我就恨西餐以及其他國家的餐。

中餐裡面有好東西,西餐和其他國家餐裡面也有好東西。吃不慣魚子醬是個人的事情,吃麻辣燙吃得美到飛起也是自己的事情。

前天剛剛從巴拿馬城回來,吃了一個禮拜的西餐,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找各種湯麵吃。嗯,對於我個人來說,沒毛病。但是我會覺得當地炸玉米角不好吃?但是我會否認巴拿馬沒有好牛排館子?但是我會痛斥巴拿馬的海鮮被廚子糟蹋了?不會的。當地也有好吃的,這個要承認。並不是別人的東西我們吃不慣就說這個菜系沒救了,藥丸?不對,只是你吃不慣而已。

很多人動不動就弄個心靈雞湯出來,什麼給室友弄餃子或是弄個魚香肉絲什麼的,真假姑且不論,這種事情說破了大天也就是個個例。我早就寫過,中餐之於西人,就恰如麥當勞之於中國人一樣,有你不多沒你不少。指望西人一吃中餐立馬倒頭下拜,那是瞎了心。一頓飯而已,至於嗎?我第一次吃俄國產的黑海魚子醬(我沒吃過伊朗的魚子醬)的時候也眉開眼笑啊,第一次吃法國鵝肝也驚嘆不已啊,然而我非得天天吃這些嗎?我不還是個炸醬麵腦袋么?給我碗面我還得嫌棄你怎麼不連蒜一起給我。所以說,吃面還得就蒜……錯了,所以說,菜品無高下,就看你是不是吃得慣。

天天拿開水白菜懟白松露有意思么?拿麻辣燙懟taco有意思么?拿烤大腰子懟土耳其烤肉有意思么?中餐菜系再怎麼多,也有你不要吃的(比如我就不吃臭的和腥的,再早一些連辣的都不吃),你能說那些你不要吃的中國菜藥丸么?

我希望將來更多的能看到:「我們這道松鼠鱖魚可好吃了」、「我們這道龍井蝦仁不難做,一教就會」、「我們這個烏魚蛋湯有點費工,但是這個味道它值得啊」這樣的不比不吹的宣傳,天天靠踩活別人拔高自己,沒勁。


其實吧,你看知乎上做中餐水平越高的人,對西餐的敵視程度越低。因為這是真正意義上在欣賞美食的人。如果他們拿出開水白菜一類的東西去懟西餐那我們也得服氣。

欣賞不了美食而瞎吹牛逼的貨色,外國未必沒有。問題是外國人只要吃過高檔西餐,就不大可能去吹捧漢堡和薯條了。但是和他們同一檔次的中國人對於高檔中餐別說沒吃過,可能聽都沒聽說過,吹牛逼的時候只能吹一吹炒土豆絲什麼的。所以顯得特別撈逼。而且由於民族主義高漲的原因這種人還特別多。所以就給人一種 「大中餐沙文主義」 的感覺。

有時候我就想,這幫人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一輩子看不到半點希望還不許他們意淫一下么?這麼一想心裡也就平衡了。


看到有人說德餐了。以前和微信里一個人撕逼,她說德餐真的太難吃了,除了齁咸就是油炸,我說你不是愛吃杜塞那幾家日本館子嗎,尤其是以正統自居食材是從北海道運來的面匠二代目,我和所有人去了好幾回,每次回家都喊咸不已,連我最最重口的朋友回家都狂喝水,你咋不嫌這拉麵咸?是不是平時大學食堂飯吃多了,覺得所有德餐都跟你大學食堂一樣啊?那按你的意思中國大學食堂的草莓炒葡萄,月餅炒辣椒也能代替中餐唄?抬了會杠後來刪了。

黑德餐快成政治正確了。中餐的確好吃,對於肉食黨來說,好德餐一點都不差,你光瞅著吃香腸幹啥?干吃不配啤酒我也嫌咸啊。反而我所在的德國地區國人吹得不要不要的一些中餐,太多都無法提,簡直寒磣。有干鍋鴨頭用豆瓣醬炒的,有郫縣豆瓣直接當火鍋底料下進去的,竟然還有干辣椒面兒涼拌夫妻肺片的,呸,簡直想掀桌。

太煩那些給x國室友炒了個西紅柿雞蛋室友炸了,給x國室友弄了個餃子室友哭了的帖子,除了怯我不知道能表現出啥。

我還研究過施瓦本特產雞蛋面Sp?tzle, 和中國的麵條一樣有n種吃法做法,口感萌萌的,比起我媽配大盤雞的皮帶面還有拉條子差太多,可比挂面強,也比國內假冒蘭州拉麵好吃。

不過我看著德國人那些精巧好玩的各種小廚具,也感嘆你們食材和處理方法都這麼簡單粗暴了還搞這麼多幺蛾子不累嗎,手動笑哭臉。

話說回來,這種事情太私人了,搞來搞去又成了無聊的刷逼格,一些人嘲笑另一些人怯吃,沒吃過好的;另一些人開水白菜宮廷菜666。這又不是考試,非得有個標準答案。不過能從那張嘴想到沙文主義,題主是個挺能思考的人,就是這景兒整得有點邪乎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部分國人都認為我大天朝料理舉世無雙,但是他們會覺得一份20塊的炒粉貴而樂於掏錢吃50塊的意麵,吃一頓一兩百的中餐感覺被坑了而進出最低消費五六百的法餐。

為什麼大部分國人覺得中華料理舉世無雙但又覺得它廉價不比?瞧不起外國餐飲文化又頻繁出入昂貴的西餐廳?

我一直覺得中餐在中高端餐飲業的劣勢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中餐廉價西餐貴」的觀念不知何時開始根植在許多人腦子。你說我們是歧視人家呢還是看不起自己?這個可以另開一問了。

跑題了,回歸一下。

我一直覺得飲食是習慣,至少放在個體身上是。拋開個人跨越時空才來談文化。我們日常談的料理都是習慣,既然習慣不同那肯定會有分歧,道不同不相為謀,更何況吃這種人生大事,更不可妥協。那有分歧自然就會有吐槽,吐槽一下給自己帶來痛苦的東西這不是很正常嗎。舉個例子,我現在在德國交換,我有一天忍不住心裡暗暗嘀咕:「不是針對誰,和我天朝料理比起來你們都是臘雞。」我有惡意嗎?沒有。我只是發泄一下吃著油炸的主食然而沒有一絲味道(真的沒有味道啊,神特么直接丟去炸lol)但是醬又非常鹹的德餐所帶來的失落。我有什麼辦法,我也很絕望啊。當然我是不會當著別人面說的,最多我們留學生自己相互吐槽。

所以啊,道理我都懂,這不是文化的高低貴賤,但是真的不合胃口。

PS:不要拿德國有哪些菜是很好吃的反駁了,你說的我都懂,但是那不是天天能吃到的。留學最鍛煉的是廚藝一點都沒錯。


吹中餐沒問題。但天天吹餃子、西紅柿炒蛋的是不是沒吃過什麼好東西...還有拿根本吃不到的開水白菜、紅樓夢裡的菜秒殺西餐的是什麼心態。


系統性學習過中餐,曾供職於西餐廳,後供職於中餐酒店,閑暇研究各國料理。吃遍中國。高消費中西餐廳也沒少去,中餐與西餐都是摯愛,應該有資格一答。

先略談中餐與西餐區別個人見解

餐具:華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等,刀叉能上桌實在不能理解所謂的『高雅』。餐具擺放也是一樣,中餐高檔酒店餐具不比高檔西餐的差。

禮儀:中西文化不同。去過正式飯局的都知道中餐的禮節講究有多少,西方也有繁瑣的禮節與講究,文化不同無法比較。

衛生:中餐的巨大缺點 。且某些人喜歡拿中餐合餐制說事,很顯然是沒用過公筷。什麼?你說大部分餐廳吃飯沒公筷?你就不能讓服務員給你一雙?到底是沒這意識。

味道:味覺是主觀斷定無法比較,比較不待見某些國人說西餐如何如何,吃醬油鐵鍋炒菜的亞洲人,有何資格深入且客觀評價西餐味道?

烹調方法:中餐 對比西餐體系,就調味的複雜性來說,滷水,腌制調味料,等,複雜的至少有二十多種料起步,再添加七七八八的藥材,加上各種預處理,我目前認知有限的西餐中,沒有接觸過需要如此多的調味料在加上繁瑣預處理的菜肴。且關於下醋不覺酸,下糖不覺甜,也是中餐熱菜烹調獨有手法。

加工手段:不得不說就專業性來說西餐大量的刀具,強於寥寥幾把刀的中餐,也就導致中餐切來切去也就那麼幾個花樣,且西餐對於切絲加工等已有專業使用工具,這個時代,中餐加工的部分菜品,已經不是廚師用菜刀去切了,但就手工技術而言中餐廚師的刀工是毋庸置疑的。

菜品難度:大家都知道的,糖醋活魚,中餐從不缺乏炫技菜肴,至少西餐達不到這個高度。

健康:橄欖油,大豆油,任何油脂明火加熱到了煙點那個沒害?說中餐油膩的,去看看西餐沙拉醬是怎麼做的。五十步笑百步,人類就是愛吃油脂與糖分,這是本能。

咳,跑題了

我國人什麼不吃?在吃的花費錢財與時間比哪國人少?中國人說自己中國菜最好有錯?這是什麼邏輯?

題主不知中餐味道標準?且聽鄙人談談對於中餐味道的愚見。

就拿家家都做的紅燒肉舉栗(??????) ? 紅亮的色澤提起食慾,切塊大小適口均勻,切大了肉腥大過醬香味,切小了醬香大過肉味。醬香菜肴須加入各種香料味道才夠複雜獨特,否則過於單調,食之易厭,時間也得把控,不夠火肉韌,過火肉柴,醬汁須得掛在肉上,且是否烹制的肥而不膩才是關鍵。

碼子累不再往深說

我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飲食是文化是一直流傳至今的,尤其是我之前所提到的筷子,私以為這就是漢族飲食文明的象徵。只是中華文化不是目前世界主流,且中國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加之在一些傳統才是最好的論調下的中國廚師的不思進取。被各種香精支配的舌頭大多已無心品嘗精細中餐肴饌,多數人追捧國際地位已經確立的西餐,導致今日中餐在世界上的尷尬地位。而當今西餐已在大學開辦烹飪課程,各種新式機器烹調方法層出不窮。加之中國的崇洋浪潮未熄,年輕一代推崇西餐也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

破百了再補充一些吧~~~~~~~~~~~~~~~~~~~~~~~~~~~~~~~~~~~~~~~~~~~~~~

從食用溫度的角度淺談為何西餐與中餐無可比性

大多數中國人一餐都是以炒菜與燒菜為主,而且也講究趁熱吃,一盤菜上桌,菜還沒看到已經根據味道大致能判斷是什麼菜了,所以中餐是以熱食居多的。

那麼西餐呢?西餐一般多指歐洲菜,在鄙人有限接觸的歪果仁,及吃過的大多西餐來看,一般造型好的菜,除開湯類及少部分,大多上桌都是溫的或近涼的(我想逼乎應該沒有人會提出,誒!鐵板裝的牛排不是熱的嗎!)。家常菜,愛看紀錄片的可以注意一下,大多不是溫的就是涼的。

但是最能證明差異的還是主食,舉個大家都清楚的栗子,中國覆蓋率最高的主食是米,沒幾個人愛吃冷飯吧?西餐覆蓋率高的主食是麵包,好像麵包這東西大多數都是吃冷的吧?

而食物的冷熱,對菜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肉類,冷食熱吃差距之大。食材不一樣,烹飪手法不一樣,關鍵食用溫度飲食習慣都不一樣,從技術上來說是一點可比性都沒。相比之下還不如去互懟八大菜系,好歹技術上飲食習慣還算接近。

重點(敲黑板),由於西餐要站在西方人的飲食習慣立場上去品嘗,品嘗方法和中餐是大大的不同。

扯了這麼多說明什麼問題?大部分華人是吃不慣西餐的!尤其很多留學生剛出國吃個新鮮,後面大部分都想家的味道,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吃的慣的小撮人里我個人分成三種人,專業研究的,愛吃味道接近的(如,意麵,牛扒),裝13的。

啰嗦半天是想表達,其實大家就是讚揚自己喜愛的,貶低自己討厭的,人之常情嘛。況且我大中華,自古民以食為天,這都為天了,大中餐沙文主義?不存在的

~~~~~~~~~~~~~~~~~~~~~~~~~~~~~~~~~~~~~~~~~~~~~~~~~~~

諸葛村夫的段子已刪,本意是調侃的,但確實是嚴重的人身攻擊,這裡給提問者道歉。


@李大奶先生把我想說的都說得七七八八了,他的文風一直透著一股子直白和強硬,但是對美食的見解確實和我相似。

我很喜歡《料理鼠王》里Anton Ego(尖酸刻薄的美食評論家)的一句話: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from anywhere."

言簡意賅,不管哪裡都可能有優秀的廚師,換句話說也就是不管哪個國家都有為人稱道的美食。英國有Beef Wellington;墨西哥有Nachos;而大家常拿來取樂的「印度美食」都拔得亞洲Best 50頭籌。

不要動不動鼓吹一個五千年文化,讓我們這代人連吃三頓大刀燒白都嫌膩,又怎麼能理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美食?又怎麼能理解清代的宮廷味道?可能我們穿越時空共享的味道就僅剩汪老筆下那「吱」一聲冒油的鹹鴨蛋了吧?我們且不說這能不能代表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問你這一輩子吃到過多少「吱」一聲冒油的鹹鴨蛋?

當年告訴我狗不理不好吃的天津人,建新園不好吃的昆明人,和這家老字號不行的某地人...今天都會在評論區寫下我玷污了泱泱大國悠久的飲食文化。但是你們眼裡這些真的是文化嗎?

不要再故步自封了,當你看到這個回答在你的心裡燃起怒火想點下一個「反對+沒有幫助」的時候,你到底是為什麼生氣?我從來沒說過中國美食不好啊,那是什麼讓你這樣生氣呢?

「皇帝沒穿衣服。」

不好意思,我再一次激怒了你的赤子之心,所以趕緊點反對吧。拳拳之心人皆有之,不過私以為真正的美食文化需要博採眾長,批評和推廣並行。當我們還在為「薑汁撞奶是最早的分子料理」沾沾自喜的時候估計忘掉你小時候吃的用避孕套和塑膠做的辣條也是分子料理。

哦對了,當分子料理在中國四處開花的時候歐洲人已經開始研究發酵技術了。你告訴我臭豆腐也是發酵技術,我可能跟你不太能說得通。

我在知乎上記錄下了我所去的每個城市好吃的餐館,我努力地宣傳過中國菜,但是每寫到一個地方總有人用頗有戾氣的文風質問我為什麼沒寫XX餐廳,我只想說:「如果你一個本地人都不願意認真為你的城市做點什麼,我有什麼理由遂你的心愿呢?」

(皇雀印度料理——米其林一星,我很敬佩他們團隊,在自己祖國之外努力地宣傳印度美食)


你這個提問,豈不是犯了「大西餐沙文主義」的錯誤?

你們這些人,總是會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

要麼就是把中餐捧上了天把西餐貶的一文不值。

要麼就是把西餐捧上了天跑到知乎提問「如何看待大中餐沙文主義者」。

累不累啊?

怎麼看?我摳著腳丫子用手機笑看。

西餐和中餐,雖然說白了都是烹飪,但根本沒有可比性。

用西餐的標準評判中餐,未免有失偏頗。用中餐的標準評判西餐,也同樣如此。

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地理、歷史、人文的因素所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流派。

你告訴我怎麼比???

單單國內,因為南北方口味的差異,吃個豆腐腦都能因為甜咸打起來,更別說都跨了國,都跨了經緯度了。

讓一個從小到大吃了幾十年甜味的人,非要按著頭讓人說鹹的比甜的好吃,你們丫的是有病吧?

天天意淫著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破事,嘴上還扯著愛國的大道理,一言不合就煽動的搞事情。

殊不知在外人看來,這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

你啥時候見過中國乒乓球隊天天恨不得把「老子天下第一」的招牌掛臉上?

犯得上么?丟人么?

要是真想比,真想讓西餐派的人吃過之後挑著大拇指發自內心的讚歎,您就真的做點成績出來,沒有那個本事,就別天天擱網路上當鍵盤俠了。

真真是坐著打字不臉疼!

其餘只吃過家常菜,甚至可能自己都不會做的答主,就彆強答了,看著就臉酸。

自家的餃子樓下的面,小店的火鍋路邊的串。

就好像一個老外手裡拿著熱狗漢堡,對著一個中國人說這些賊啦好吃,完爆你們中餐。

這麼換過來想一想,尷尬嗎?磕摻嗎?

就連對自己國家一道菜如何評判都不知道,就在網路上指點江山,怎麼不身上綁個二踢腳上天呢?

澳洲皮皮蝦鎮樓,想噴我的,自己掂量好了再來。我這個人脾氣不太好,你對我以禮相待,我對你笑臉相迎,你要是罵我,我就咒你全家。


先掛一下評論區的不友善,並沒有看完回答,就隨意意去評論,還辯解說「特么」是語氣詞?!呵呵。。。。

麻煩,那些想要討論誰家東西好不好吃的,電視劇當不得真的,都省省。。。看明白別人的主旨再去評論,這是對別人的基本尊重。謝謝!

我抗不過貴乎的管理員,所以類似評論一概手動刪除。

什麼沙文不沙文的,這樣亂扣帽子,我是不是也可以給你扣一個西餐沙文主義?中餐最low主義?逆向民族主義?

一道菜好不好吃,真心沒有絕對的標準。

我想到《大長今》里有一段比賽煮米飯的橋段,勝者不是因為米飯煮的夠軟,而是從一鍋米飯里煮出了軟硬兩種口感。而且事先了解了評委的喜好,給喜歡硬米飯的人呈上了合適的米飯。

那麼我們評價中西餐優劣應該怎樣評價?

「技術」

味道,口感,色彩,搭配。。。這些都不是絕對的

那麼能讓菜品達到預期目標的技術才是絕對的。

有沒有挑選食材的技術?有沒有處理不同食材的技術?(特別是現在交通運輸發達,很多前所未見的異國食材會出現)對食材味道的理解,想像力。。。。

有答主嫌棄蒼蠅館子,首先,餐館不是烹飪比賽,餐館是一門生意,味道好(這裡應該指適合當地人口味)或許生意好。但是生意好味道真心不一定好。做生意,味道之外的影響太大了。

我記得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好像是說在學習一門技術的時候,需要大量枯燥的重複練習作為後備。我不否認這個世界有天才和笨蛋的存在,但是從我做廚房的經歷來看,足夠的練習非常必要。

即使我學過西餐,也做過幾種不同風格的餐館,但是我真不敢保證立即能做出比我媽更好喝的鯽魚湯。所以,請不要嘲笑母親的味道。更何況一道菜還有超越技藝,玄學的部分存在。

所以我很想問一個問題,拿最簡單的番茄炒蛋舉例。

有多少人吃過三十個以上的人炒的菜?

有多少人親自炒過五十遍以上?

有多少人能說出五種以上的不同配料,不同做法的番茄炒蛋?

以上的番茄炒蛋換成任意一道菜無論中西餐都可以。

這一點點都做不到,門都還沒進去,就在那裡大談中西餐誰高誰低,不覺得好笑么?

cctv翻譯過一個紀錄片, 《兩個日本料理人》,主角是兩個惺惺相惜的日料大廚,一個是傳統的,一個是比較新派的。

並不是傳統就是停滯不前,因為技藝永遠沒有巔峰,只有更高。

也不是新派就是空中樓閣,創新也是要在技藝能做到幾近完美才能創新。

我們討論技藝的時候,到底在說什麼?

記得高曉松在吃了所謂天婦羅之神的天婦羅後,聽說天婦羅炸制可以達到外炸內蒸的效果,一時間驚為天人,大肆稱讚。

真他喵大驚小怪,作為一個北京人,對最有名的烤鴨一無所知,全聚德為代表的的掛爐烤鴨,要吹氣,還要給腹腔灌水。要達到外烤內蒸的效果。記得廣東的燒鵝也有類似做法,是灌調好的料汁進去。

(這裡強調全聚德是因為全聚德應該是把源自御膳的掛爐技術發揚光大的,掛爐之於悶爐勝在產量大,易流水操作)

鑒於很多無所事事,閱讀理解也不好的人來跟我討論哪家烤鴨最好吃,我就貼上其他人專欄里的試吃報告吧。

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

這就是幾乎相同的技術?可有高下?

義大利面和手擀麵什麼的在技術真的沒有區別。

烤麵包,烤披薩和烤燒餅,烤餡餅技術也是大同小異。

做乳酪和做臭豆腐技藝、原理也是想通。

義大利海鮮飯和生炒糯米飯真的就差很遠么?

做蛋糕靠蛋清打發,增加氣泡的手法真的是獨有么?你再看看細砂羊尾用的高麗糊。

造成這些美食的不同,是多元的歷史文化,自然地理條件的豐富多彩,還有曾經交通不便的區域限制,還有前輩高人的奇思妙想。

我們現在所見的所謂烹飪技藝,真的都是原生獨創么?我猜我們的先輩在文化交流,互通有無的同時一定進行過技術共享。先輩尚且如此眼界開闊,今日某些人反而坐井觀天,可笑,可笑。。。

技術的多樣性決定了一個菜系的廣度和包容力。而廚師個人的天賦和努力,決定了,他能把菜做到了怎樣的高度。

PS:我也是井蛙,以上只是所見,所感。


首頁又推送了網易浪潮的大作。

上次在如何評價 ofo 共享單車? - 知乎

這個回答中懟了一下 @網易浪潮工作室 ,這次這裡還是歪一個樓,再懟一下浪潮工作室。

網易浪潮觀點原文如下

浪潮君要說一句不怕得罪人的話: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食品麥當勞,完爆90%中餐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人的BMI指數和腰圍迅速增長,已成為了世界頭號肥胖大國。

得不得罪人無所謂,關鍵是要有理有據吧。

以肥胖為理由說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食品麥當勞,完爆90%中餐,這也太牽強了吧!要說肥胖,恐怕美國更勝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頭號肥胖大國怎麼來的,這是按絕對肥胖人數來算的。2015年,中國的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擁有4320萬肥胖男性和4640萬肥胖女性。美國則以4170萬肥胖男性和4610萬肥胖女性位列第二(中國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搜狐)。

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然而肥胖人數卻與美國基本持平。如果論肥胖率,美國就是中國的4倍。

如果以肥胖說事,以此為依據,得出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食品麥當勞,完爆90%中餐 的結論,簡直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能夠具體到數字90%,可以稱數據帝了。

肥胖的原因本來就與飲食結構有關,如果以肥胖作為一個國家餐飲好壞評價指標,那隻出了三個胖子的朝鮮菜就能夠100%的完爆中餐了。

中國肥胖人數為何增多,主要原因還是隨著經濟發展,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每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59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世界2倍)。美國為何肥胖率那麼高,因為美國每年人均肉類消費120公斤 ,是中國的兩倍。

從吃肉來看,由於中國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結構,中國人均肉類消費應該不會特別高,估計會穩定在70公斤左右。畢竟,在中國好吃的東西很多,不是只有肉。在吃火鍋、麻辣燙、串串香香的時候,什麼油麥菜、蒿子稈、花菜、香菜燙著還是很受大家歡迎的,吃燒烤的時候,韭菜、辣椒、金針菇烤著味道也是不錯的。

單從從飲食結構來說,中國人的飲食就比美國人健康。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出現肥胖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好的一面,那就是中國人均身高的顯著提高。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青少年兒童的身高的提高,現在初中生都長的很高了。

表為1943年-2014年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高。由表可見,16歲時,男生平均身高達到171.4,女生平均身高達到159.8,與1943年比較均提高了10多厘米。(數據來源報告|1943-2014年中國兒童少年身高體重演變-搜狐體育) 。1943年的數據來自民國《學生體格標準》。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體育委員會制訂並發行了一本由當時的教育部長陳立夫簽名簽章的《學生體格標準》表冊,全冊共30頁,詳細記載當時我國中小學5~19歲男女學生身長、髖闊、體重平均數及各年齡身長、髖闊、體重對照表。該表冊現存於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吉林大學及吉林省圖書館。


我不知道是哪一派先動手的,但中國網路上也有一股黑中餐的潮流,比如:

轉載:從中餐看中國人的劣根性--許錫良的博客--鳳凰網博客

中餐製作能耗高,污染大,煎、炒、烹、炸,火光陣陣,油煙滾滾,不了解的洋人第一次見經常以為是失火,早年的中國留學生經常出現因為把房東廚房弄髒房東要求賠償的案例,誤報火情的笑話比比皆是。最要命的是中餐烹飪過程繁瑣,連家常飯的烹飪也要耗費大量時間,遠不如同規模同檔次的西餐來的簡單快捷。每天想著怎麼吃好,把大量時間花在吃上的民族,是不會有希望的。這一點基本為人類文明史所佐證。優秀民族日常飲食簡單,在保障營養的前提下不會在吃飯上操心太多,因而把大量時間用於從事文明的進步。

轉載:從中餐看中國人的劣根性

中餐比西餐好吃,是很多中國人的說法。
秉持這種論調的人認為,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原料豐富,品種繁多,名菜佳肴數不勝數,烹飪過程考究,色澤風味各異,獨步全球。以前中國人總喜歡講四大發明、中醫和中餐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的三大貢獻,隨著時代的進步,中醫中藥中國人現在已經很少講了,四大發明是不是中國人的首創現在也有很多質疑,但是中餐是很少有人質疑的,因此,很多中國人認為,中餐的的確確是中國人對世界的最偉大貢獻之一,是中國人聰明智慧的象徵。
一種說法一旦形成習慣,就有如文化的基因,往往給人帶來對先進民族飲食的本能排斥。中國留學生到歐美求學,工作,定居,甚至入外籍,生兒育女,仍然改變不了童年在中國養成的飲食習慣,很多中國女生最喜歡的事就是在校內曬廚藝,你看本姑娘做的魚香肉絲,色香味俱全,多棒!比洋人的破飯強多了!
這種說法其實很難解釋一些問題,比如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飲食對於任何一個民族都是極為重要的事,但是為什麼那些吃著「難吃的」西餐的民族,可以造出火箭,發射衛星,發明互聯網,發明和創造一大批技術難度遠在中餐之上的科技成果,卻不願意在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日三餐上下點功夫,以求得口味的改善和進步呢?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吃肉的人,排除宗教禁忌,幾乎全部來自農村,有些極端的人連雞蛋也不吃,說是吃不習慣,是肉和雞蛋不好吃嗎?當然不是,大抵是因為窮,買不起肉,沒有吃成習慣,慢慢地也就不吃了。你給山裡的農民沏一壺鐵觀音,他多半品不出滋味,反倒覺得又苦又澀。有錢的城裡人就不會,中國人一開始也喝不慣咖啡,必須加糖,後來有錢了慢慢也就習慣了,而且越喝越想和。吃慣了注水豬肉喝慣了注水牛奶的中國人,出國吃不到地溝油,覺得所有的菜味道全都怪怪的,吃到帶血的牛排感到很不適應,喝著人家的牛奶也覺得太腥,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認為西餐難吃根本是個謬誤,西餐一點也不比中餐難吃,相反,無論從口感,營養價值,製作方式和環保衛生等諸方面,西餐都遠遠勝過中餐。
舉個例子,高富帥泡妞兒,第一次往往都是帶妞兒去高檔的西餐廳,燭光,牛排,紅酒,佐以飯後的甜點,和諧而美好,從未聽說過哪個高富帥是在火鍋店招待女生的,連吃中式炒菜的也很少見。
中餐比西餐的落後的首先體現在主食上。
洋人的主食是麵包,剛出爐的熱麵包蓬鬆柔軟,富有彈性,口感筋道,放冷了雖然口感會變硬變差,但是也不妨礙進食,很多人直接吃乾麵包也不會覺得不妥。這麼好吃的主食,中國的古人也喜歡,實際上,中國的古人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做麵包,但可惜的是中國小麥無論從硬度還是營養含量講都很低,是當之無愧的劣種小麥,先天不足,麵筋含量比西歐北美的小麥平均低好幾個百分點,用這樣的小麥揉制的麵糰,剛一進麵包烤爐就焦了,只能用來蒸饅頭,饅頭的口感就比麵包差很多了,而且放冷了無法直接食用。當然肯定有些人會說饅頭也很好吃,比麵包還好吃,可是有誰見過有人吃又涼又硬的干饅頭呢?
中國很大,但大片國土連劣質小麥也種不了,只能種大米,大米無論從蛋白質含量還是營養價值角度講都是比小麥低很多的,北美的高筋小麥,比長三角一帶的水稻,前者蛋白質含量差不多是後者的兩到三倍。這樣的大米吃得越多,人的個子就越矮,身體素質就越差,古代的日本人,越南人只吃劣質大米,所以個子就奇矮無比,現在中國超市裡的大米基本都是東北大米,蛋白質含量和營養價值都有大幅提升,所以好一點。對於大米這種東西,歐美列強從心裡是看不上的,所以也很少吃,吃也是出於好奇圖個新鮮,體格強健,身材高大的優秀民族如日耳曼人,是很少吃大米的。
中餐的另一個主要缺陷在於基本肉食的嚴重匱乏。
西歐是發展畜牧業的天堂,溫暖的北大西洋暖流,從紐芬蘭的淺灘發跡,經挪威海進入北冰洋,她輕輕的撫過西歐曲折漫長的海岸線,年復一年滋潤著英倫三島、伊比利亞半島、法國西海岸、荷蘭、比利時和丹麥半島。造物主的神奇賜予了西歐國家大片優良的牧場,鮮嫩多汁的苜蓿在這塊土地上縱情的生長,為大規模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便利。千百年來,生活在西歐的主要民族都以高熱量,高蛋白質含量的牛肉,豬肉為主,輔以各種日常乳製品,逐漸發展成為智力發達,體格強健的優秀民族。中國的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食物的豐富與充足,必然有助於人性的完善和思想的進步,幾百年來,西歐,北歐的主要民族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諸方面均一騎絕塵,居於世界領導地位。
相比之下,中國人的肉類攝入結構就差很多。
古代中國的自然環境惡劣,南澇北旱,人多地少,不存在發展大規模的畜牧業的可能,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北方一到冬天地里就光禿禿的,連狗尾巴草的影子也見不著,更別說苜蓿了,長江流域以北的省份,只有在收成尚好的情況下可以養一些耕牛用作農用,大部分地區根本無法飼養牛羊,只能養豬,因為豬是不需要太高的飼養條件的。相應地,中國人飲食結構中,乳製品也就極度匱乏。吃奶是人的天性,養牛的民族就要喝牛奶,養羊的民族要喝羊奶,為什麼沒人聽說過有人喝豬奶呢?其實中國的古人也是喝過豬奶的,但是豬奶過於油膩,味道太腥,一喝就吐,於是中國人也就沒有了喝奶的習慣,久而久之,中國人對乳製品吸收利用的功能也就退化了,時至今日,拋開經濟因素,仍然有很多中國農民喝不慣牛奶,更不習慣喝酸奶,一喝就吐,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說中國北方的肉食攝入還算差強人意,中國南方的肉食攝入就可謂是慘不忍睹,一過了長江,農民就很難養牛,豬的養殖也很受影響,到了更加濕熱的福建廣東一帶,農民連豬都沒法養,為了填飽肚子,攝取足夠的肉食補充蛋白質,廣東人鋌而走險,今天逮條蛇,明天捉個蠍子,差不多把能見到的動物都嘗了一遍,中餐里很多豐富的食材其實就是這樣來的。
即便是這樣,中國人的肉類攝入也是不夠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人發明了大量的仿肉類代食品,比如漢朝的時候,一些中國人偶然發現豆類幾經處理,口感有些接近肉類,可以滿足yy的需要,於是中國迅速發展成為獨步天下的豆製品超級大國,豆腐、腐竹、素雞、千張。。。鋪天蓋地,層出不窮,僅僅一個豆腐,中餐就有幾百種做法,一來可以果腹,滿足腸胃的需要,二來可以多少找到一點吃肉的感覺。這種東西對於洋人根本是不需要的,因為根本沒有相應的需求。
古往今來,中國人的肉食消費是很低的,大部分人的嘴巴都和葷腥無緣,所以中國人才給吃肉起了個形象的名稱——「打牙祭」。
中餐花色的繁多,其根本原因是中國人太窮。
中餐的主力是大量葷素搭配的炒菜,都以肉絲,肉丁或肉片為主,如京醬肉絲,魚香肉絲,尖椒肉絲,木須肉等等,這種菜肴格局的出現並非偶然,它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極度貧窮。因為肉類匱乏,買不起肉,捨不得吃,所以中國人幾乎把對肉類食材的利用發揮到了極致,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即便是經濟地位遠比大眾優越的中國幹部家庭,炒肉吃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小孩子吃肉就高興地和過年一樣,主婦們要把可憐的二兩肉精心切成絲,或剁成肉丁,因為難得吃一次,當然要多品品,西歐平民拿著牛排大啃大嚼,大口喝啤酒的情景是根本不可能在中國出現的。而廣大的平民,只有在真過年的時候才能買上二兩肉,剁上半小時,直到連肉的形狀也看不出時才激動得和大白菜混在一起,包成餃子,煮上一大鍋,全家十幾口人分幾個,閉上眼睛微笑著,用激動的舌頭攪拌著澱粉纖維素的載體,用麻木的味蕾慢慢地品味,尋找久違的幸福感。
西餐中基本直接處理掉的動物內臟,中國人都奉為美味佳肴,不論心肝肚肺,大腸小腸,只要能入得口咽下肚,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的把它們變成相關的菜肴,牛尾巴豬蹄子雞爪子這樣的邊角料,也被國人充分利用,雞爪子美其名曰「鳳爪」,大小做法不下百餘種,如泡椒鳳爪,花雕鳳爪,醬雞爪,海帶結煲鳳爪湯等等等。因為吃不飽,不夠吃,連動物血液也要充分利用,中國人奉為美食的"毛血旺",放到餐桌上洋人根本懶得看,更別說吃了。
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只有在落後的窮國才會出現,中國人視作美味的大閘蟹,歐洲人就很少吃,牛排就可以管飽,幹嘛要去冒著生命危險吃螃蟹呢?以死魚為食的腐生動物,一不小心吃到一隻死的就可能有生命危險,吃鱉的情況也類似。
中式名菜的背後十有八九都有或奢靡或悲慘的故事,一個凍餓瀕死的乞丐偷了只雞,可連烹飪的鍋也找不到,只好用泥巴糊在外面撿點柴火烤熟了吃,於是就誕生一個名菜叫花童雞,乾隆爺吃魚膩了,底下廚子要變著花樣討皇上歡心,就在魚上刻上花紋,裹以蛋糊,做成刺頭狀的鱖魚,名曰「松鼠鱖魚」。凡此種種,如宮保雞丁,螞蟻上樹之類,多得不可勝數。

中餐里的美味佳肴,大多隻存在於各種菜譜大全,存在於官僚的盛宴里,存在於**無盡的幻想中,燕窩魚翅,滿漢全席,這些東西和廣大**的生活根本毫無關係。走遍中國本部,老百姓實際生活中最常見的飯菜無外乎饅頭稀飯炒大米,番茄雞蛋土豆絲,再往前就只有窩窩頭,高粱米和玉米糊糊。相比在工業**時代就已經走進歐美千家萬戶餐桌上的麵包黃油,牛奶咖啡,培根乳酪,香腸牛肉。你還好意思說中餐比西餐好吃嗎?
實際上,如果看看白宮招待貴賓時長長的菜單,看看里根時代白宮大廚喬恩.布爾為戈爾巴喬夫訪美準備的哥倫比亞河的大馬哈魚,看看大龍蝦擺成的圓雕飾,看到澆有澄黃調味料的野蘑菇小牛腰花,鱘魚子醬,爽口甘冽的波爾多葡萄酒,就根本不會懷疑西餐的地位及其帶給人的愉悅和幸福感,美國尚且如此,歐洲宮廷的傳統盛宴更不必說,甩開中餐的所謂名菜根本不在話下。西方的酒水花樣繁多,紅酒白酒一應俱全,男女咸宜,中國古代少有香檳葡萄酒這一說,茅台那樣的白酒女生喝一口就直流眼淚。
中餐製作能耗高,污染大,煎、炒、烹、炸,火光陣陣,油煙滾滾,不了解的洋人第一次見經常以為是失火,早年的中國留學生經常出現因為把房東廚房弄髒房東要求賠償的案例,誤報火情的笑話比比皆是。最要命的是中餐烹飪過程繁瑣,連家常飯的烹飪也要耗費大量時間,遠不如同規模同檔次的西餐來的簡單快捷。每天想著怎麼吃好,把大量時間花在吃上的民族,是不會有希望的。這一點基本為人類文明史所佐證。優秀民族日常飲食簡單,在保障營養的前提下不會在吃飯上操心太多,因而把大量時間用於從事文明的進步,在戰時更是便於統一的軍需供給,便於贏得戰爭,吃喝簡單的國家很多都是軍事與和科技強國,最典型的是蒙古和俄羅斯,前者靠著牛肉馬奶橫掃歐亞大陸,後者則靠著黑麵包和伏特加征服了大半個歐洲。
一個民族對吃喝的注重和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和國家強弱有著很微妙的關係。簡單的說,飲食文化在文化中所佔的比例越小,這個民族往往就越先進,富有進取心,科技、教育繁榮,國力強大;而吃喝考究的民族則多半是豬國,大部分國家介於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當然,對吃喝的重視對於民族的興衰是一個必要而不充分條件,比如咖喱國印度。
飲食簡單的典型民族代表:德意志民族,斯拉夫民族
極度重視吃喝的典型民族代表:義大利民族
介於二者之間的民族:法蘭西民族,西班牙民族
毋庸諱言,中國是全世界最注重吃喝的國家,大部分中國人每天想的就是怎麼混飯吃,吃什麼,怎麼吃好等等,在吃喝的具體過程中從準備食材,烹飪到洗碗刷鍋,耗費了大量精力,至於領導的公款吃喝更是舉世聞名,解放軍的軍費,很大一部分都被首長吃掉了,吃喝文化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骨髓,無可救藥。中國人社交的最常用手段就是一起吃喝,見面打招呼最喜歡說的話是「你吃了嗎?」,在詆毀別人信仰的時候,如果說不過別人,就乾脆甩一句「×××又不能當飯吃」,如此種種,不一而論。吃喝超級大國必然是豬國,自然也就永遠無法成為先進的國家。
吃喝誤事的道理既然適用於國家,自然也就適用於每一個人。
比如,看一個中國留學生科研做的如何,論文發得怎麼樣,只要看她平日里的飲食狀況就可以了,但凡三餐吃得和屎一樣的,科研多半差不了,吃貨的科研大都和屎一樣。

其他我記得但現在找不到出處的說法還有:

1 紅肉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物,中國人紅肉吃得少所以體質差云云(估計作者是秉承了狼圖騰意志的)

2 現代西餐用的餐具標有刻度,可以量出食物的體積,更利於營養搭配;菜肴經過科學檢測,營養均衡(這和用現代西醫批中醫的思路一樣,合著中餐就不許用有刻度的餐具了?)

3 中國(特別是南方)人食譜廣泛,說明古代中國食物匱乏,不得不啥都吃;把素菜做得好吃是因為缺乏肉食,人家西方人和游牧民族肉多得吃不完,沒必要點出把素菜做得好吃的技能。然後得出古代中國無盛世,中餐是食物匱乏下的權宜之計的結論


是醬紫的,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其他國家的飲食是怎樣的。

首先,一划分飲食就是中餐和西餐,西餐還特指歐美,然後就不會再細分下去了。殊不知這個世界上還有西班牙菜,墨西哥菜,土耳其菜,印度菜……智利巴西阿根廷什麼的,沒聽說過!

其次,所謂中國胃在我看來一個顯著特點是:乳製品耐受度低。不是指牛奶和酸奶,指的是乳酪,沒辦法我們當年沒把乳酪吃出花樣,誰讓我們有豆製品。

其實這種所謂的xx國胃是具有普適性的。墨西哥人永遠認為他們的食物是最好的,法國人鄙視美國的麵包,跟我們是一樣一樣的。


最近類似的話題不少,看到總覺得有些話要說,但又似無從下筆。整理了一下思路,也沒有什麼新意,把原先說過的話翻來覆去再說一遍吧。

《山家清供》里引了這樣一段對話:

太宗問蘇易簡曰:「食品稱珍,何者為最?」對曰:「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對食物的審美,與其他任何審美一樣都是主觀的,因它無法脫離主體。這是我們開始討論這個話題的前提條件。既是主觀的,我們應當接受和理解這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意見。然而我們不要被「無定味」給迷惑住,它絕不是無限度的。

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基因其實絕大部分也是相同的,甚至同一膚色人種內的基因差異,要比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大得多。這給予了我們對話的基礎,《孟子·告子章句上》說: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

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審美的對象是實然的客體,它在很多維度上可以被客觀描述。另外對食物的審美,不論看起來門檻多麼低,仍然是一項需要智識的活動。

於是先驅們從不確定性的泥沼中打下基石,建造城邦,創造出審美的標準。若是不敢承認主觀,不免陷入獨斷論,反而會妨礙標準的正當性。也正因為這些標準是主觀的,所以絕不會只有一種標準。任何有影響力的標準定然不會缺乏質疑者,這些質疑者也如同康德所形容的那樣,像游牧民族一般衝擊著王國,有些王國因此而衰落破敗;一些新的政權會建立;也有一些王國屹立不倒,可也被迫隨著時代自我進化。

人生活在社會中,多數是有交流的渴望的,會學習和接受某種已有的審美。(如果不願意學習交流,那做個文化上的隱士也是好的,你的審美多麼特立獨行我也不在意,因為反正我也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與相同審美的人交流要容易些,與不同審美的困難些,無非如是。

不同審美之間可以分個高低嗎?或者在這個題目下,可以比較兩國的飲食嗎?

我們得承認關於食物,所涉甚為廣博,非一人之力所能窮盡。所知多一些的,不是仍然五十步笑百步嗎?所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一種態度是不可以比較,但這要求不大現實。我的態度是,當然可以,而且這種比較也並非毫無意義。持有開放的態度,擺清楚事實和自己的標準,把時間花在願意以同樣態度交流的人身上,相信會有收穫。

沙文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區別不就是激進嘛。覺得中餐天下第一併不是「大中餐沙文主義」,不承認自己的局限,對異見者嘲諷攻擊才是。其他沙文主義同理。


說的好

但你能說服我的大腦卻說服不了我的中國胃。

評論區好多人非要說是因為我沒吃過西餐好的。

就算國外我去的少。

8 1/2,ULTRZVIOLET,喬爾·盧布松,艾利 也沒說服我的胃,謝謝。

蔡瀾先生說過,美食本來就是很個人主義的東西,中餐沙文主義和西餐逆向民族主義究竟哪個更高尚呢?


居然真的有人提出這麼不怕死的問題,那麼我也不怕死地回答一下吧

我的觀點「關我屁事,關你屁事,關你們屁事。」

對於中餐,我只能同意兩句話。

「中餐非常豐富多彩,說是世界上花樣最多的也不為過。」

「中國家庭的烹飪技能在世界中屬於前列。」

但是說中餐完全秒殺西餐,我不能同意。

老是有人說到「一個屈浩大師就可以秒殺所有西餐廚師。」

這話只能暴露你對後廚理解的偏差。

而且這句話給我什麼感覺知道嗎?

我好像在看pokemon。

「上吧屈浩大師!」

「好,Jose Graces, 就決定是你了!」

「屈浩大師,拿出你的殺手鐧九轉大腸給對手一點顏色看看!」

「Jose, 我們不能輸哦,快使出你的油封鵝肝招牌菜壓制對手!」

……

可笑乎?

我一直認為,所謂國與國之間的料理競爭只是各國家的頂尖高手之間的過招罷了,我們就看看就好,因為他們的高度,他們對於材料、製作方法、擺盤方法的思考都不是我們這些凡人去評價的。

在「西餐廚師吃過中餐會不會自慚形穢」的問題里,下面一個小卒的回答我覺得最精闢。

「就算他們會自慚形穢,也不是對你自慚形穢。」

料理大師和料理大師相互交流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劃清界限,拼出個勝負呢?

再退一步講,中餐哪怕真是世界第一,那又能說明什麼呢?

中國乒乓球隊永遠穩穩當冠軍,可是和你有什麼關係?你難道沒有練過拿了球拍,就會自動有加成穩贏外國人?

同理,中餐真是世界第一,也不能改變有些人只會煮泡麵的水平啊。

第二,請不要拿國籍去框定廚師。

英國菜就是土豆土豆,事實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這不等於英國出不了好廚師。換句話說,英國廚師不等於英國菜。Gordon Ramsay就不說了,最近很厲害的一個叫benjamin wan,是英國人又如何?

有一個韓國棄嬰被法國人收養,取名叫Pierre Sang,後來做了法式大廚,和他的韓國血脈沒有一毛錢關係,那又怎樣?

第三,現在料理的流行趨勢就是混合料理,法式烤sea bass配印度式咖喱湯,日式卷壽司配墨西哥的guacamole,加州義大利漁民發明的意式燉海鮮配美式乳酪,所以漸漸的,各個菜系會互相交融,沒有必要硬要拿出什麼純中餐和純法餐比。哪有什麼純中餐,哪有什麼純法餐。

最後我想說,你可以對外國菜嗤之以鼻,說他們只注重擺盤、量這麼少、喝葡萄酒裝叉。那也請你,沒錯就是你,拿出能讓他們信服的東西。拿出你的實實在在、充滿誠意、不裝叉的東西。


剛開始我的回答是,網路噴子很正常,何必要和偏激分子爭吵?

然而當我看到

基本上是給我一種很驚奇的感覺,不是說我貶低中餐,但是除了蒼蠅館子,快餐,盒飯外我家真沒看到什麼八大菜系秒天地的存在。

嗯......

—————————————分鴿線————————————————————————

竟然有五十個贊,作為一隻專業的潛水黨,有點感動~

前幾天元宵節,廣州廟會熱鬧得很,瞎逛逛看到糖畫了

(圖片來自網路)

雖說已經見過糖畫,但是每次遇到總會被手工藝人的表演吸引住

一下子聯想起題主是翻糖師

"糖畫真的好漂亮啊!我就不明白為什麼就上不了餐桌,作為裝飾,效果絕對比翻糖好看!"

我這樣說算不算「大中餐沙文主義」?:-)


推薦閱讀:

西餐廚師發展前景如何?
廚師有江湖嗎?
如何做出第一佳大雞排的雞排味道?
如何能做出一份完美的日式滑蛋?
怎樣做油炸花生米?

TAG:廚師 | 中餐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