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摺疊》中如果整個城市可以按時翻轉,需要怎樣的技術?

另外,如果可以達到這樣的技術水準,整個世界和人類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小說中的職業分工和社會階層還存在嗎?


這個小說的創意有點意思,但也足夠弱智。粗略來看該技術就是前些年大街邊上喜聞樂見的「雙面翻」廣告牌(下圖其實是三面翻,懶得找圖啦湊合看吧):

只不過在小說中單塊翻板的俯視形狀偏向正方形罷了,之所以不是像上面的廣告牌一樣是長條形的翻板,是因為沒有材料能作出那麼長的轉軸。所以每個板塊的轉軸處必然要佔用一部分地面空間,轉軸支座這裡的城市銜接布局必須完全相同,或進行二次摺疊。

一開始我看到小說提到說分為「三個世界」,直覺的便以為有三個翻面。而且三面翻和雙面翻相比有個好處是翻面的接觸面是銳角,只要控制好板塊的翻轉順序進行翻轉動作時就不會衝突,而雙面翻則會相撞:

哪怕翻板直徑與厚度的比例相差極大,也避免不了擦碰。從小說描述來看每塊翻板上面都有土壤,有建築,再加上翻板本身的結構支撐要求,一塊翻板的厚度是50米,如此尺寸在翻轉時,其碰撞體量是非常巨大的,根本翻不過來,因此實際翻板邊緣應該有一些角度,如下圖這樣:

但這樣一來翻板仍然不可能整整齊齊的翻轉成功,因為翻轉快要完成時邊緣仍然會相撞,因此實際的翻轉順序應該像下圖這樣,其中一組翻板應當先翻轉220度左右,等待另一組翻轉180度後再往回翻一下,這樣就可以完成整個城市的翻轉了。

在本答案的上一個版本的答案中,我曾認為翻板是三面翻的結構。相比來說三面翻的三角形結構更加穩定可靠,但如果是雙面翻,那麼從軸心到翻板邊緣的距離將有至少數百米的懸挑距離(更何況懸挑結構上還要蓋樓),僅這一項,就讓技術難度和成本上升了幾個數量級。而且倒懸的建築也不可能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父親用磚頭壘起來」,甚至連鋼筋混凝土也無法在建築尺度上負擔這樣的受力狀態。

從小說描述來看,摺疊部件的構成應當是這樣的: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在地面上挖了一個巨大的坑,坑的深度在數百米以上。然後在坑裡放一個同樣巨大的方塊盒子(因為不可能做成實心的)作為城市的地基……

那麼這個翻板到底有多大呢?太小了不行,因為翻板太小樓房的體量會受限制,這裡就按一公里來算吧,如果把這塊大方磚的內部空間按5米分為5層(因為要給土壤和樓房摺疊留出一些空間),那麼這個大翻板里的建築面積就可以達到5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座大城市一年的新增建築面積總量,足夠容納一座小城鎮的人口。而一個大坑的土方量更是把三峽工程甩開了十條街,結果人們竟然還住在盒子的表面?還「租房」住?即使單塊翻板沒那麼大,但整個城市的面積是不會變的,因此翻板的大小對整個工程的施工量和支撐材料強度的量級並無影響。

小說里的政府,手裡有一億元,足夠養活手下的老百姓一億年,結果偏偏要用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把城市地基變成一個無聊的雙面翻,然後用剩下的一元錢建起一座幾百年前的城市,最後對老百姓說:看我讓你們都找到了工作過上了「好日子」……簡直吃飽了撐的沒病找病。

再者,如此巨大的活動構件,目前的人類社會沒有任何工業材料可以支撐,至少也應讓碳納米管這樣的神器變成白菜價。而在這之前,從月球垂掛下來的那一堆太空電梯都足夠給月亮梳辮子了。

能夠製造如此巨大結構工業體系更是讓人匪夷所思:一根支撐梁的長度至少在數百米以上,支撐轉軸的軸承地基要深入地心數公里才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度。與之搭配的工廠和工程設備也必須具有相應的量級:比如百萬噸起吊重量的吊車(今天的吊車起吊重量上百噸就算傳奇了),足以裝下整個北京城的巨大廠房,以及為前者提供澎湃能量的核聚變裝置。

而這樣的工業規模,根本不是一個地球可以負擔的起的。能夠讓一座城市摺疊的工業體系必然已經邁入大宇航時代,跨度上百公里的太空工程密密麻麻重新點亮了夜空,發達到人們去冥王星滑個雪就跟今天出省旅遊一樣輕鬆。

在這樣一個超級社會中,最底層百姓所掌握的社會資源的數量也將超過今天社會上的大部分權貴,正如今天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可以秒殺一千年前的皇帝一樣。在小說中那樣一個環境下還會有棄嬰?入托費?培訓班?這都是哪輩子的陳詞濫調?

機械化、人工智慧、自動化生產……這些技術都在毀滅人類的工作機會,可是「工作」只是一種人類的生存方式,並不是說所有人永遠都應當這樣去生活。如果我們的生產力足夠發達(具有把城市做成雙面翻的能力),「依靠1%的人養活99%的人口,一小時的工資足以負擔一年的飲食」都可以成為社會常態,「就業率」、「找工作」這種辭彙完全可以變得無足輕重。《北京摺疊》的設定明顯是皇帝的金扁擔,完全喪失了一部優秀科幻小說應當具備的邏輯鏈條。

有些朋友以「本小說是幻想文學、說的是社會現實不是技術」等理由對本小說進行挽尊,然而我認為即使是完全的幻想架空,也只是概念架空,不是邏輯架空。而邏輯是文學的重要基礎條件,不止學術上要講邏輯,文字也要講邏輯。如果一篇文章的關鍵情節連最基本的邏輯自洽都過不了關,那麼也就不需要去討論什麼社會現實了。更何況本書中所謂的社會現實只是一段司空見慣的老生常談,作者的觀點毫無新意,也沒什麼建設性。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立場展示或感情宣洩,可讀性並不高。

之所以能得獎,個人以為其原因在於文中對主角生活狀態的描寫較為貼近現實(雖然以小說的生產力水平來說這種「現實」是非常荒誕的),其中透露出的土腥味的正好鑽進了某些洋評委的味蕾,使其「眼前一亮」,滿足了洋大人一貫的獵奇心理並符合其對中國人的一貫觀感。洋大人也許會據此認為:

1 本小說既展望了創意新穎氣勢磅礴的壯麗未來(碩大的雙面翻);

2 揭露了某兔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雖然這有一定真實性);

3 高屋建瓴的迎合了人工智慧、自動化技術對勞動力取代的隱憂(看看~!本評委也是這麼說的!)。

嗯,評委的G點在咱們看來的確有點奇怪。總而言之……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算是好事,但就該作品本身而言寶寶就是不喜歡。


高票沒好好讀小說啊。雖然我知道這本小說寫的確實讓人難以有認真去讀的慾望,但是寫這麼多誤導別人就不對了。

一百八十度旋轉的三稜柱,這是要轉到天上去啊。

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是在同一面的

自己畫了個示意圖:

藏在地底的是第二空間的大樓,樓頂是第一空間的地面。第一次轉換的時候升起,第一空間的樓下降縮進地底。第二次轉換兩個一起縮進地面,整個北京翻轉。所以第一次轉換叫「摺疊」,第二次叫「翻轉」。如果按高票所言的三稜柱轉3次那小說乾脆改名叫「北京翻轉」得了。

最後,技術方面,跟地塊的大小有關。但是小說中沒有提到具體是多大,我也沒法去猜測。總體來說能實現這個的科技程度,那麼地球上80%的無人區應該都被改造的可居住了,遠程通訊也足夠發達,人沒有聚集在大城市居住的必要。不過說實話作者估計自己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摺疊只是她表達自己想法的一個手段而已。


這技術有什麼難,是作者逼格和科技水平太低。要我寫就弄個質能轉換技術。晚上一到,第一時間就轉換成能量。存在中科院開發的超級蓄能電池裡。第二天再轉換成實體擺出來。從原子結構層面精確還原,一個頭皮屑都不差。只不過在能量狀態下沒有思維無法思考更不能動作罷了。能量守恆的。憑空無法得到。所以需要這麼多民工建房子。這樣就不影響文章主要內容。也不會因為廣告牌摺疊不進牆面被各位噴啦。


首先賣尿不濕的會發財----你能讓人睡24個小時不上廁所嗎


如果人類可以達到這樣的技術水準,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案或選擇,而不是摺疊城市。

嚴格的講,《北京摺疊》是一部建立在科幻背景下的社會題材小說,科幻僅是其敘事的背景,其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科幻,而是有關人性。


居然會有人討論《北京摺疊》里的技術,一股討論A片室內設計的即視感。


兄弟,你玩過魔方嗎


移魂都市 (豆瓣)


調用摺疊,把北京作為參數帶進去。


整個世界開始翻轉。鋼筋磚塊合攏的聲音連成一片,像出了故障的流水線。高樓收攏合併,摺疊成立方體。霓虹燈、店鋪招牌、陽台和附加結構都被吸收入牆體,貼成樓的肌膚。結構見縫插針,每一寸空間都被佔滿。

晨光熹微中,一座城市摺疊自身,向地面收攏。高樓像最卑微的僕人,彎下腰,讓自己低聲下氣切斷身體,頭碰著腳,緊緊貼在一起,然後再次斷裂彎腰,將頭頂手臂扭曲彎折,插入空隙。高樓彎折之後重新組合,蜷縮成緻密的巨大魔方,密密匝匝地聚合到一起,陷入沉睡。然後地面翻轉,小塊小塊土地圍繞其軸,一百八十度翻轉到另一面,將另一面的建築樓宇露出地表。樓宇由摺疊中站立起身,在灰藍色的天空中像蘇醒的獸類。城市孤島在橘黃色晨光中落位,展開,站定,騰起瀰漫的灰色蒼雲。

摺疊城市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大地的兩側重量並不均衡,為了平衡這種不均,第一空間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質。人口和建築的失衡用土地來換。第一空間居民也因而認為自身的底蘊更厚。

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距離沒那麼遠,它們都在大地的同一面,只是不同時間出沒。轉換時,一個空間高樓折起,收回地面,另一個空間高樓從地面中節節升高,踩著前一個空間的樓頂作為地面。唯一的差別是樓的密度。

進屋後,彭蠡把牆上的衣服毛巾都取下來,塞到最靠邊的抽屜里。轉換的時候,什麼都不能掛出來。

以上是全文中和摺疊有關的部分。

從中得知:

1.摺疊是一個全物理過程,沒有任何維度的變化

2.重力系統仍然是地球自身的重力系統,沒有外加重力產生體系

這兩條就決定了,這篇小說根本算不上科幻小說,是奇幻小說。


需要把人變成機器的技術!

到時間所有人都休息,不許醒著,你是凱丁?

1984是軟性控制思想,這已是硬性控制身體了。自由在哪裡?

所以,把所有人變得機器一樣被控制了。

而且從物流/合作的角度來看,時間同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減少庫存/中間環節,流水線,才是最優。

清潔垃圾/打掃房間/洗衣/外賣需求,要24小時才能響應的話,這世界能好?

比和12小時時差的地區郵件協作還要痛苦!今天發郵件,明天才能有回復,一個往返就是24小時。現實中,就是樓層,頂樓penthouse的,中層白領的,底層/地下室的,在門禁的隔離下同步協作。


這個話題還真是尷尬。

當然,最高票一本正經的回答也是沒誰了。

借用一下樓上那位叫易涵的網友的圖,是的,我很懶,懶得去截圖。

我只想說,想出這個辦法的設計師,大概,真的是某些,額……

NHK推出過一個紀錄片,名叫沸騰都市,最後一個都市是東京。

在這個記錄片里,有一個動畫,描述的是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後的東京,人們已經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了地下將近百層的空間了。

是的,如果真要解決北京摺疊裡面說的必須得把北京摺疊一番,搞出那麼大動作的問題,直接把那七千五百萬人趕入地下就是了。

北京現在人口應該在兩千多萬左右。目測頂多五十層的地下就可以全部接納這些人了。而且想想吧,第一空間的五百萬人怎麼可能去當底層勞工,做修理那些事呢?

說白了,這篇小說還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諷刺小說而已。

至於裡面的技術?????

真心用不上!!!!!!!

~~~~~~~~~~~~~~~~~~~~~~~~~~~~~~~~~~~~~~~~~~~~~~~~~~~~~~~~~~~~~~~~~~~~~~

好了,終於看完了,可以答了。

技術?這個不懂,因為我實在是想不明白哪個腦殘會用這麼無聊的可以把整棟摩天大樓啥的壓縮得貼近地面,然後摺疊……

技術都這麼厲害了,居然還沒進軍太空開發太陽系,幾百年後的子孫不行啊!

其實這篇小說更多的,是討論現代社會階層分級的種種弊端,然而,並沒什麼用。

因為現在生產機器化已經是個全球性的趨勢了,蘋果的美國工廠生產新mac,基本全是機器,雖然made in U.S.A,但並不是made by Americans。實際對於增加就業機會貢獻有限。

什麼意思?

很簡單啊,在我們邁向更加高科技的時代的時候,總會有人掉隊,然後默默倒下,無人注意。

嗯,就像當年英國在工業革命爆發的時代,貴族們瘋狂圈地,大量農民進城給資本家打工,然而有誰注意那些倒在路上沒能進城的人?

這個社會始終這樣,權利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大部分人只能被統治被剝削,別以為萬惡的資本主義只是個口號,你們看看福利待遇好的公司,哪個不是大家擠破頭都想進去的,然後他們淡定的篩下最優秀的人才,並把普通人拒之門外。在增加活力的同時,塑造了一個極為高大全的形象,讓大家心生嚮往,對於其背後的嘴臉完全忽視。

還是那句話,其實,未來我們都只能開腦洞預測。

指不定三胖突然想不開了,大家一起全玩完,未來就只能交給大猩猩們了……

~~~~~~~~~~~~~~~~~~~~~~~~~~~~~~~~~~~~~~~~~~~~~~~~~~~~~~~~~~~~~~~~~~~~~~

這篇小說沒看過,可是對未來的猜想,想必應該是趨同的。

一個很簡單的思路,人類的大腦是越來越發達的,而肌肉四肢將越來越邊緣化。

不要和我說運動員,運動員在全世界所佔的人口比例都太小,大部分時候很多人的休息時間都是願意當一隻沙發土豆,堅決不運動的,不然你以為肥胖的高發率是怎麼起來的?

so,今後的我們,更可能的進化方向,就是章魚形,碩大的腦袋下面是更加靈活纖細的運動肢。

至於城市翻轉?

抱歉,這種事我真的不看好,畢竟這件事都辦得到了,人類整體工業文化水平早就達到可以在外星球建立殖民星球的時候了……每天沒事把城市當書一樣翻來翻去有啥必要?

至於職業分工?我覺得人類內部應該不存在特定的職業分工了,按照人類普遍向著更懶的方向發展的趨勢,我覺得那時候的人類集體處在領導層,靠著大腦指揮機器人。

是的整個社會的大矛盾變成人和機器人的矛盾了……

一家之言,不做准,畢竟未來的事,我們都只是在開腦洞……


如果技術真的達到這種水平,我們為什麼還要拼了命地擠在地球上……


北京摺疊完全是一個政治寓言罷了。

以目前的技術,可以輕鬆實現

方案:實現世界三

工具:樹莓派做的自動喂葯器,實現每隔一天的凌晨6點餵食安眠藥,以睡到隔日的夜間十點

樹莓派做的自動注射器器,每8個小時餵食/注射營養

htc vive and nv 970 up

ps4 and ps vr

oculus and nv970 up

每隔日夜間十點至次日凌晨六點開始虛擬現實第三世界時間,用戶體驗第三世界,並且完成垃圾分裝工作

ps:gear vr and galaxy phone 虛擬世界處於火星爆發階段。不要去。


北京摺疊就沒必要討論技術了吧,靠這筆力和腦洞能拿獎我覺得完全是依靠國外的政治正確


覺得就是eva里的城市啊,只是eva是防禦戰鬥,這個是階級的圈子更換視頻封面新世紀福音戰士EVA:全自動化的城市,大樓從地下鑽出視頻


你把那片海摺疊哪裡去?


我就問下,北京摺疊到底屬於硬科幻還是軟科幻啊

話說魯迅那麼好當,魯迅還能當標杆么


這個得問作者


就算大雨讓整個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北京摺疊》在其他網站一片讚賞?
作為一隻scp小白,該從哪裡入手開始慢慢了解?
如何定義軟硬科幻?
未來的世界有多少種可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可以推薦?
克蘇魯神話是否可以被歸類為科幻小說?

TAG:科幻小說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