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革命的出現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是弊大於利嗎?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讀到了以色列學者赫拉利所著的《人類簡史》一書。在本書第五章,作者提出「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中文版P79,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的說法。

作者觀點:農業革命以後從事農業生產的智人的生活質量要遠遜於狩獵採集者。理由主要是以下幾點:

1.農業生產把人民束縛在固定的土地上且聚居生存,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疾病的溫床,而且一遭遇旱澇等災害顆粒無收極容易導致飢餓致死。而狩獵採集部落隨著環境變化四齣遷徙,不易瘟疫且遇到不利環境可以另覓他處。

2.農業革命使得人口增加,更多的孩子意味著農民要付出更多的勞動養育後代。而且由於1中的原因小孩死亡率比狩獵採集部落高。因此必須生更多的孩子維持人口。

(大概就是這樣,本人才疏學淺,如有總結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找原文看看)

我認為作者把因果關係弄錯了,邏輯有點不對。我的看法是:正是因為農業革命使得單位面積土地能承載的人口數量,才能有更多人口出生。而狩獵採集是根本不可能養育如此眾多的人口的。農業革命應是利遠大於弊的,而不是什麼騙局或者陷阱。

想聽聽各位的看法~


是的,弊就在於農業養活了太多人口,導致有人吃飽了撐得說出這種觀點


Jared.Diamond的第三種黑猩猩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先佔坑,有空寫一些我自己的觀點。


我更傾向於農業革命利大於弊的觀點。Jared Diamond在他的書里談了很多,我覺得比較有道理。

我也覺得人類簡史里對於農業革命弊端的論述有錯誤歸因之嫌。

人類簡史以前粗看了一下,剛又把中信版第五章看了看,我覺得作者指的利弊更多的是從一種對個體的人文關懷的角度談的,書里也說「但是,身為個人,為什麼要管這種演化問題?如果有人說,為了『增加智人基因組在世界上的拷貝數』,希望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你會同意嗎?沒有人會同意這筆交易。。。」作者是承認農業革命促進了人類的擴張和演化,但是他認為這種演化有很多弊端(後面的章節寫了不少),其中一個弊端就是農業革命形成了複雜的社會組織和新秩序,而人類並沒有相應的發展出大規模合作的習慣,就導致人類構建的組織和秩序時常被打破和重構。

歷史不能重來,如果智人一直保持狩獵採集的習慣人類的歷史會怎麼樣很難判斷,不過我覺得看看現在非洲的那些狩獵採集為生的原始部落就明白一定不會好到哪裡去,《槍炮,病菌和鋼鐵》一書里也有相應論述。所以我以為這些都是作者腦洞大開所提出的大膽假設。

答主問題里的第二條:

2.農業革命使得人口增加,更多的孩子意味著農民要付出更多的勞動養育後代。而且由於1中的原因小孩死亡率比狩獵採集部落高。因此必須生更多的孩子維持人口。

我覺得書里不是這麼說的,書里說恰恰是因為女性需要早點去地里干農活,導致孩子提前斷奶,免疫力下降,母親照顧孩子的時間也減少了,從而導致兒童死亡率提高。

以上是對於觀點的評價,下面說一點對書里論據的看法:

1,書里說遠古農業社會兒童死亡率一路飆升,並未直接說比狩獵採集時代高,此處有引用數據【27】,我看了看參考文獻名稱,沒去搜索內容。感覺作者應該指的就是比狩獵採集高。

2,書里說「智人這種猿類,原本靠著狩獵和採集過著頗為舒適的生活。。。」,這些觀點並未給出證據支持。我覺得這是小視了狩獵採集生活的艱難程度,如果資源充足,誰會閑的去種田?

最後說說對人類簡史的作者和《槍炮病菌和鋼鐵》作者Diamond的一點不成熟的比較看法。從人類簡史里,感覺赫拉利比較不喜歡所謂冷冰冰的數字和數學分析,感覺他的觀點很大膽新穎,視野宏大但嚴謹性不足;戴夢得也善於從全局出發分析問題,赫拉利在書里的致謝中特意提到了他,相比赫拉利,他的書論述更全面嚴謹,試圖把人類的發展歸結為幾個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決定論的代表。


看了大家的回答,不算很清晰,我來解答一下吧。

首先,樓主說的「農業革命使得單位面積土地能承載的人口數量(提高),才能有更多人口出生 「 ,這點是沒問題的,但這不能推導出」農業革命利遠大於弊」這個結論。利弊不能單純以「人口增長」作為衡量指標,甚至不能以社會發展程度作為衡量指標。

其次,說說作者的觀點。農業生產的定居生活使得瘟疫更容易發生,並須面對旱澇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的發生可能使得死亡率比以往更高。這幾點論據基本也都是沒問題的。但亦不能推導出「智人生活質量要遠遜於狩獵採集者」這個結論。

樓主跟作者一樣,都是以片面的論據來試圖證明一個太過宏大的問題。

下面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1、首先,明確兩點:革命的形式是多樣的,而非單一的;比較利弊的雙方須具備同等級別的範疇。農業革命的出現,為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然而農業革命不出現,並不代表著採集狩獵者的生活就永遠不變,他們完全可以採取其他的革命形式,從而為其他類型的社會發展做鋪墊。農業革命只是諸多選擇中的一個,因此,與農業革命同等級別範疇的應該是其他形式的革命,能與之對等比較的也是其他形式的革命,而並非一成不變的採集狩獵生活。舉個例子,假定你準備買車,最後買了國產車。而你當時面臨的是不買車、國產車、日本車、韓國車、歐美車等選擇,因此作比較的應當是這些選擇,而不僅在買國產車和不買車之間的區別(這種比較是不全面的,有漏的)。然而那個階段的歷史是不甚清晰的,因此面臨著什麼選擇是不可知的,而歷史又不可以被假設,所以這種比較理論上無法進行。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或者說是瞎扯淡,但科學的完全分類必然如此。

如果不考慮比較的全面性和同層次性,假定農業革命是當初革命形式的唯一選擇,那強硬地對比也是可以的。而我恰恰贊成這種觀點,所以我可以繼續往下說。

首先要明白農業革命發生和發展的動力是什麼,是人口增長。很多朋友僅知道農業生產促進了人口增長,而並不知人口增長其實也是農業革命的核心推動力。採集狩獵模式不能再滿足人口增長的要求,所以才有了革命的壓力與動力,而綜合各種更早的歷史條件最終選擇了農業革命。在人口到達地球環境容納能力之前,或人的整體生育思維改變之前,人口增長的可能性將一直存在,並一直嘗試突破各種模式,誘發各種革命(這個比較深,以後再論證)。

早期的智人生產力很低,遷徙過程經常要殺掉無法供養的小孩,人口自然增長率也較低,但人口一直在遷移中增長。當增長到採集狩獵模式無法滿足需求時,在人口增長的壓力下,就選擇了種植畜牧模式作為補充,從而一步步誘發農業革命。人口增長的壓力一直存在,而農業革命的發生解放了人口增長的瓶頸,從這樣的角度來講。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必然是利大於弊的。這裡給個推論,自然社會結構總是朝著對當下最有利的方向發展。雖然革命後人們面臨疾病旱澇等,但這只是一部分群體所面臨的概率事件,站在人類整體的角度,是對當時環境的最佳適應。

先吃飯。


這兩點互相之間就是矛盾的吧。

第一點認為農業社會的人更容易死,嬰兒死亡率更高。第二點認為農業社會人口增加太多。

所以狩獵採集部落的人類是不交配呢?還是會避孕呢?還是容易流產呢?還是生下孩子來就扔呢?


題主你好,最近又看了一遍這本書,我比較同意作者的觀點。在人類定居以前,生產力確實較低,所以繁殖速度也不快,往往能保持在自給自足的水平上。

要注意的是,人類不是在一夕之間決定要定居下來進入農業社會的。在人類開始馴養動植物時,生產力和生活水平在初期慢慢提高,於是有了更多後代…產出多,消耗也多,消耗得多了,就需要更多勞動力。如此循環,儘管不會餓肚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但人均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嗎?

作者還從另外一些角度來看定居前後對比。例如知識水平下降,活動範圍縮小,運動量降低,營養水平下降,對疾病抵抗能力下降,生活舒適度下降等等。

當然這些只是針對個體來講,從生物和歷史角度來說,農業革命應該是進步的…人口的增加為之後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可能。只是不知道,如果沒有農業革命,我們現在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呢。


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因是早期社會化大生產決定的,農業促進了社會分工。

當然和階級的產生也是有直接關係,按照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說,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經濟壓榨是恆久不變的,並且會隨著社會進步而加深。而農業革命解決了人口的生存問題,並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同時,解決了快而密集的糧食需求之後,人類開始有能力進行分工,從而文明和科學有了顯著的提高。

當然,農業產品作為食物可能對人類自身有一些不利的影響,尤其是現在的轉基因農作物等等。

狹義點格局去說,今天的人們享受了社會化大生產的成果也正是農業文明作為基點而帶來的


整體來說是利多,因為發展農業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擁有更多的人口就可以發展其他領域,文明才會進步。


對於地球生態系統來說

是弊大於利。

對於人類來說當然是好事兒。


定居農業革命確實弊大於利。

好處:食物增多,人口增多,這導致了戰爭的發展和巫術的發展,戰爭導致了技術發展,巫術導致了文藝和科學的發展。

壞處:農業導致蛋白質攝入減少,定居導致不自由和病菌加速進化,剩餘產品的出現導致不平等,戰爭導致專制權力的產生,總的來說,生活質量下降而且死得更早。


我對「騙局」的理解是這樣的:人類並沒有通過農業革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至於長遠的利弊作者沒有過多評價。(記憶中是這樣,手頭沒書不確定)

本以為農業可以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但事實上生活水平沒上升反而下降了。之後發展到好的方向那是後話,當時的人並沒有考慮這麼多,所以就只農業革命本身,無疑是一次改善生活未遂。從農業革命發展到現代文明又是一個漫長又不確定的過程,事實上大部分農業社會最終也沒有發展出文明,有些慢慢消失了,也有些一直停留在農業革命的初級階段。


支持樓主的觀點,農業革命支持了生物生存和繁衍這一生物種群和自身基因的根本要求,因而從生物學角度講是發展進步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個人觀點:農業革命為一個人能夠餵飽更多人的社會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能夠騰出時間致力於其他工作。所以我覺得農業革命可以算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吧。


存在即合理,人的私慾不同,追求不同,更利於生存的一種革命更容易成功!


首先作者的觀點就是現在人類現在生活更不自由更忙更累。即使壽命可能變長了但是生活並不是我們所想要的,更不是人類生理所需要的。當時的人類的農業革命看似是人為了能繁育更多的後代而採取的方式。

但實質上人類是因為有自己的田地之後就要留守保衛,為了自己半年的勞動不被其他部落所掠奪。於是需要更多的人口發展自己的種族保衛自己的土地及種植產業,要有更多的人口那就要倍加努力種出更多的糧食來提供後代的供給。糧食越多那就越需要保護也就越需要人手。於是就進入了可逆轉的惡化……


吃飽了飯,打廚子


游牧民族有什麼鴻篇巨著留給後代?牧民會拉著一車的書放牛羊?是有了農業才有了社會的發展,好不?


你讓他天天帶老婆孩子去狩獵去,我看他後代能發達成什麼樣


這可能是我在知乎上見過最搞笑的問題了。。。


沒有農業革命編這書的逗逼編輯的祖宗早就餓死了,也就沒有這本逗逼書了


感覺有幾個回答欠妥(啊?我沒說你啊 )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楚,採集者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要比耕作者( 自創)的來的好。不操心什麼的倒是真的,但對於疾病和飢餓事實還是如此嗎?

可以參考問題:《人類簡史》里反覆強調,狩獵採集者的食物、生活,比農業革命後的人、甚至比現代人還要好。這個說法準確嗎?有沒有過於美化狩獵採集者?感覺不令人信服。一是書中沒有過硬的證據;二是生產力落後卻能有更好地生活感覺不科學。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16771

如真若作者所說,採集者的生活質量更高,那作者的觀點就說得通(誒。。)。因為作者所關注的並不是整個智人,在農業革命後DNA副本的大量增多,而是個體的生活水平(平均!)。而且作者也說,「一個更具代表性的觀點,可能是1世紀漢代某個女孩因為家裡的農作物歉收而餓死。她會不會說:『雖然我餓死了,但我知道在兩千多年後,人類能夠吃喝不盡,…,所以我的犧牲也都值得了?』」

沒檢查,如若有錯別字 我也沒辦法


推薦閱讀:

古代撒哈拉以南非洲(黑非洲)有過灌溉系統嗎?
用糞便給土壤施肥時為什麼不用新鮮糞肥?
休閑農業的商業模式?
荷蘭是如何做到西紅柿每平米產量達到 70 公斤的?
蛋白質工程能否改變水稻的器官結構從而實現「畝產萬斤」(氣體環境和光照條件用人工大棚和電燈進行調整)?

TAG:歷史 | 社會學 | 文明 | 農業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