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指導孩子背誦論語,三字經,千字文等是否有必要且有用?

除了機械記憶,是否能對小孩後天教育或個人發展起到好的影響?


徐文兵小時候背過內經,葉嘉瑩小時候背過論語。有用沒用要等孩子長大之後,還要看他自己是否能再回頭去體會。

以下引自葉嘉瑩的演講稿:

葉嘉瑩先生受馮其庸先生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誠摯邀請,於11月6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四百人報告廳作了題為《小詞中的儒學修養——解讀張惠言&<水調歌頭&>五首》的學術講演。

……我們家是一個舊式家庭,在北京,我是女孩子,所以沒有去學校讀書,只是在家裡跟著私塾老師學習。我開蒙讀的第一本書就是《論語》,那時教學方式是你不懂,但一定要會背誦。我一次讀到論語中的一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也就是你早晨聽到了「道」、明白了「道」,那麼你晚上去世了你也會沒有遺憾,你也會感動一輩子沒有白活。當然我才七八歲,不太懂得這句話的具體涵義,也沒有問老師,因為那時的舊式教育就是要求你反覆背誦,不一定需要知道明確的意思。但這句話卻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這個「道」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威力呢?而一直到了我年老,《論語》中的一些話都給了我很大的影響。「七七事變」爆發後,八年抗戰中,我父親隨著國民政府到後方去了沒有音訊,我母親也去世了,我作為大姐帶著兩個弟弟,大弟剛上初中,當時生活非常艱苦,我那時大學已經畢業,做了老師,去教書時都是騎腳踏車,那時中國婦女都是穿長袍,不似現在婦女可以穿緊身旗袍,這樣就很不方便,我的袍裙被磨破了一塊,不富的我只有找相同顏色的布縫補好,繼續穿著去給學生上課,當時我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的,顯得非常坦然,這是因為我小時讀的《論語》,那裡面有一句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是孔子說的,意思是一個讀書人,如果你有志於求「道」,可是你卻以穿的衣服不好,以吃的食物不鮮美為羞恥,那麼不值得相議論也。

我是非常的喜歡《論語》,還記得我有一年去新加坡給那些快畢業的同學講學,那裡有個風俗,每個老師都要留下一句給你影響最大的,讓你覺得你終身都受用的話,同學們也要我寫,我就說:「影響我的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本書——《論語》,那裡面有許多讓你讀了後獲益匪淺的名言。」我還記得《論語》裡面孔子誇獎子路「衣敝縕袍與狐貉者立而不恥」,只因為子路心理有「道」,努力去追求「道」。如果有「道」,那麼還可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些聽似空言,是教訓,但是如果你有了體驗,就會明白裡面的精妙。……


誦讀不只是機械記憶,它是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即使是沒有意義,只是有韻律的聲音,也能讓孩子心情愉悅和放鬆。

這些經典,曾經教育過許多中國人,即便如今內容有些過時,但是依然可以教會孩子識字,節奏,韻律等等。


感謝知友點贊,更一下~

呆讀經文,沒有多大益處。

《詩經》是「國風好色」、「小雅怨誹」,在成人或可體會那不淫不亂的界限,怎樣同兒童講明呢?一開卷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曲本里的杜麗娘,就因此而引起傷春病,雖是寓言,卻實有可以注意的地方。

所以我認為小學生讀經,是有害的,中學生讀整部的經,也是有害的。

——蔡元培,兒童美育首倡者

——————————————

我以為古書絕對的可讀,只要讀的人是「通」的。

我以為古書絕對的不可讀,倘若是強迫的令讀。

——傅斯年,史學家,文學家,台大校長

————————————————

很多英國人長大之後終生不看莎士比亞,是小時候學校里的強迫敗壞了胃口。

——蕭伯納,英國文學家

—————————————————

除非滿足 教師自願開課,學生自由選課 這兩個條件,在課堂中大量閱讀、講授古書才是健康的。

——郭初陽,《救救孩子》作者之一

——————————

自由選擇,不可強迫.尤其背誦儒家經典完全沒有必要,學生自己喜歡背例外.而且,既然可以上儒家經典,怎麼就不規定學&<聖經&>呢?這裡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意圖昭然若揭.

——范美忠,自信是中國最好的老師之一

————————————————————

近些年頗有聲勢的兒童讀經運動就是這樣一種情形。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的季札說:「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揚「兒童讀經」的現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王財貴教授是推動兒童讀經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根本問題也在於此。

王財貴不了解小孩子的心,體現在對孩子喜愛的兒童文學的無知、無識上。他這樣批判應用兒童文學的小學語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燈台』,念了6年,一無所有。」他還說語文教育我們只教高度的,那些低度的自己就會,所以從今以後不要再浪費孩子的時間。和王財貴持同樣立場的教育者大有人在,我就親耳聽到一位教育家說:「小耗子上燈台沒什麼價值,古詩詞才有價值。」我也看到,有的教材編寫者因為自己小時候讀過大量古詩,就在編教材時,過足癮地選編古詩而把童謠扔在一邊。

——朱自強,《繪本之力》翻譯者

————

在今天,居然有人真的相信讓孩子背誦基本不懂的道德訓誡能夠培養好的德行!

「暫時不懂不要緊,先背下去再說。以後就懂,就有大用了」。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童年只是 「成人」的預備期,童年本身沒有價值。……孩子不像孩子的結果,自然是大人不像大人。

「生命是分階段的,此一階段的滿足,是下一階段充分發展的前提」。這是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里闡釋的基本原理。兒童讀經的荒誕、愚蠢和殘忍就在於:它漠視並且抽空了孩子當下的感受,讓社會意識完全沒有或很薄弱的「思想」的幼芽兒拔出生活和自我的泥土,直接嫁接到「國家」竟或天下那高高的枝頭。這樣做的結果能培養什麼人?不是獃子,就是偽君子。沒情趣。不可愛,也不會愛。

蔡元培的偉大,就在於打散了經,分到史、子、集中。史是什麼?帝王家譜而已。昏天黑地的陰謀大全而已。一個漢朝的人死去,如果能在明朝甚至清朝復活,幾日就能完全適應千年以後的生活。因為一切都沒有變。誦經沒有變,磕頭沒有變、各種精緻的殺人方式也沒有變。比起前世,萎縮、內斂、末路了而已。千年往複的內循環、自崩潰,就是二十五史的內容。關我百姓何事?子和集,則是具體、真實的社會見解和生命體驗。價值相對大一些。

主張讀經的人,往往使用製作考究的電腦課件。希望這些人在勇敢的使用這些硬體、技術的同時,用同樣的勇敢,讀一些兒童文學,一些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的基本常識。

都21世紀了,面對信息時代的孩子,對於兒童心理、兒童興趣和教育學的基本常識都缺乏了解甚至不願了解的人,基本沒有資格談教育。照顧嬰兒生活的保姆還要接受必須的育兒培訓呢。

因為你只會讀經,所以你說經是最好的,那麼你謀求的究竟是孩子的幸福未來,還是自己的生計?用自己的知識謀生計沒有錯。教師個人幸福原本應該和兒童幸福是一體。對於一個教育者來說,第一重要的知識,是關於兒童的知識——關於今天的兒童的知識。

閔子騫感化父母、曹娥投江、郭巨埋子、王祥卧病……二十四孝宣揚的其實就是一種殺嬰文化。「孝悌人之本」。在今天,兒童讀經不啻是一種精神殺嬰。它通過切斷孩子與現實生活、與自己真實感受的血肉聯繫,它通過強行灌輸千年以來的死訓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你的生活以及你這個人生命的本身——毫無價值。你生存的全部意義,在於此刻牢記將來實踐聖人的思想。從小將至高無上的聖訓裝滿腦子的人,沒有能力說出自己的話,不可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有人在開歷史的倒車。車上坐著天真的孩子。

退十萬步說,就算經是好的,經對於兒童也是假的。因為它和兒童生活完全隔膜。兒童完全不能理解。強迫孩子死記硬背完全不能理解的東西,這種行為本身就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經過這種死記硬背磨練出來的人,不外是兩種。一是習慣了柔順和服從,無論置身怎樣殘酷不公的社會,也能和諧圓融地與之共處,這是不得志的。得志的呢?則理直氣壯地行壓制的「道」。因為他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

我是30歲以後讀《論語》的,自己一點也不以為遲。

但是為了謹慎起見,我還是從五年級開始讓小學生背誦一些他們基本能理解的段子。作為儒學核心的「孝悌」我是堅決不主張孩子誦讀的。但可以接觸——為的是讓他們知道:曾經有那麼一種父母,最關心的不是孩子的幸福,而是孩子孝不孝自己。曾經有那麼一種大哥,最關心的不是小弟的幸福,而是小弟對自己恭順不恭順。

悠悠千年,好像除了「做」人,中國人就再也找不到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了。

至於《弟子規》,不過是三字句的行為規範而已。哪裡配稱經典?如果校長要求老師都背師德規範,如果黨要黨員都背黨章——人們會笑的。然而,讓孩子背誦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一邊倒」的不講理的規訓,很多人卻趨之若鶩了。原因何在?怯懦啊,自私啊,這是明目張胆地恃強凌弱!為什麼自古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純孝之人必愚忠,必甘做犬馬不做人——如此而已!

作為一個成人、強者,單方面強調這種無條件的、不分青紅皂白的順從,並且規定得那麼細緻詳盡——這需要相當厚顏才能做到。

作為母親,我心疼那些被圈起來讀經的孩子。

——薛瑞萍,合肥六十二中小學部語文老師,網名「看雲」

————

我不贊成兒童讀經,但主張兒童誦讀、學習他們可以親近的傳統文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其他什麼書都不要讀,就只要讀四書五經就行的讀經論調,能夠流行,主要原因是當代教育本身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當代教育沒有能關注兒童的精神發展和品格養成。其次是中國強大以後的「文化回歸」,這種回歸更多是成人的一種文化鄉愁。

——徐冬梅,親近母語首倡者

————

寧可少讀,不壞胃口。

——某網友

強迫之下的硬傷是難以癒合的。教訓啊!

——某網友

2016-4-29

2016-5-25


先回答:有必要且有用。

原因:這是傳統教學經驗的總結,與人的生理規律相關。兒童時期記憶力好,理解力弱;成年之後就反過來,理解力強,記憶力下降。整個過程大概是一個X字母的兩條線,記憶力從上往下走,理解力從下往上走;個體會有所差異,但絕大多數人區別不大,除非天才或白痴的兩個極端。

所以取捨之下,小時機械記憶後到大時體驗理解,這成為符合大多數學生髮育規律的優選方案。否則到能夠理解書中內容的年齡階段再背書,比如起碼二三十歲吧,那時不但記憶力已下降,還要忙於工作糊口和養家育兒,恐怕沒有多少人有精力和時間可以記住了。

至於是否有用,在乎個人的理解和應用,也與其學習、背景、經歷、職位及眼光等有關。總的來說,此類國學典籍,職位越高,眼界越闊,修養越好,體驗越深,便作用越大吧。


千字文可以背,因為好看好聽又押韻,內容也都挺美好樸實,將太陽星星下雨颳風華夏緣起什麼的,小孩子背提高對古文化的認識,大人背也小小顯示B格。武漢大學櫻園宿舍的宿舍號都是按千字文排的。(我住月字齋)

論語看看就好,不用背,當然有些句子很好記。

三字經是什麼鬼,封建糟粕,扔了就行了


假如只是背經書,那麼沒必要,也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

如果所謂國學就是只知道讓小孩子背經書,那隻能說這是騙子做的事情。

你沒有解釋這些經書的能力,那麼對於小孩子來說無非就是浪費時間和受折磨而已,因為他根本不懂他在背誦的東西是什麼意思,很容易產生抵觸和倦怠心理,甚至對你強加給他的所謂經典產生反感和噁心感。你覺得他能受到什麼教育?不要說什麼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在小孩子課業壓力很重的,根本沒時間這麼低效率地學習。


千字文絕對有必要,宗教黑暗掩蓋前的理性光輝,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簡寫本。論語、老子、管子等有些早,簡單內容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講,原文至少要小學三年級以後再學吧。三字經、百家姓完全無必要。

千字文成文於公元508-510年間,通篇不言神,天人兩分,自然規律歸自然規律,人倫日常歸人倫日常,很切合現代的科學理性思想。公元508年范縝著作神滅論。


如果孩子感興趣,可以讓其讀誦,但不要要求背會。如果不感興趣可以挑選其中比較有意思迎合兒童興趣的部分。學前期可以這樣。

小學之後盡量培養相關興趣,因為古文的背誦對之後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運用能力有諸多好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要刻意要求孩子掌握了多少,只是培養他一種對文字韻律美感的欣賞。之於有沒有用,我只能說小時候讀過的人,等他們長大之後,對於文字會極其挑剔,像網遊之類仙俠小說完全入不了眼界。而且言行舉止不自覺間會多了一份儒雅。嗯,就這樣吧


沒必要,有用。


以大多數人缺乏常識的程度之深來看,不止小孩子,大人們背背也會受益匪淺

何況論語里那些語句看似樸素,其中的道理思想何其深刻,半部論語可治天下,誠非虛言

當然,反對強迫式的教育,提倡熏陶和引導


三字經,千字文確實是古代給小孩兒讀的,無非就是起到認字,知道一些歷史掌故、社會常識等作用,這些現在都可以有別的方法來代替,而且時代也有不同的要求了。論語比較複雜,其實對當代中國人來講,一輩子不讀這些國學經典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平時讀書看報,總會遇到什麼有教無類,舉一反三,始作俑者,三人行必有我師之類的,所以這是一種文化的印記。有選擇性的讀一讀也可以,但是不必搞成強迫性的。

順便說一下,我小時候是讀過很多亂七八糟古書的,大多數古書翻譯成白話文以後並不難懂。與此同時,母親給我講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我始終不能理解。近年來我仔細回想,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所包含的哲學思辨,實在是比古人講的那些東西深奧太多了,在讀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才真正產生智力上的滿足感。


請不要把論語三字經這種糟粕和我大梁的千字文放在一起,謝謝。


我小時候沒讀過三百千,但是背誦了好多唐詩。。。別的不說,培養語感和審美這點作用是非常大的。當


有用啊,千字文囊括自然和生活知識,百家姓算是思想品德第一課,論語可以等上小學再背吧


完全沒有用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繪本的深意和內涵?
當孩子在商場看準一樣東西,不買不肯走該怎麼辦?
做幼教老師會有什麼煩惱?特別是在教孩子的時候容易碰到什麼困難?
怎樣勸說孩子在公共場合看見玩具能不買 也不會撒潑?
小朋友6歲經常答非所問,話很多,怎樣引導她好好說話?

TAG:幼兒教育 | 能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