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學習了樂理知識,為什麼還是不知道如何實際運用?是國內音樂教育的問題嗎?

在國內為了音樂院校考學,我們會學習各種各樣的樂理知識,老師會告訴我們如何做題,可自己卻完全不懂為何要這麼做,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記得以前做題做到和弦解決,我就問我在音樂院校讀研的姐姐,問怎麼做時她說的頭頭是道,可問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時她卻什麼都答不出來。如今考學結束,我依然被這一類問題所困擾。還請各位給我解答!


卸腰。

不僅是音樂教育,國內許多學科的教育方法都存在這種問題,注重理論知識,忽略實際應用。

有沒有樂理知識是沒用的?沒有。但是問題是,很多時候,學校只教你樂理知識,不教你如何具體在創作時運用這些知識。

學習音樂好比學習英語。國內的英語教育注重讀寫而忽視聽說,花大量時間背單詞學語法,實際運用的訓練卻遠遠不夠。所以,在說到音樂之前,我要先說說語言。

語言的發展是靠習慣。原始社會時,某一個部落的人通過發出某些音節溝通成了習慣,變成了辭彙;大家約定俗成這些音節如何排列以表達不同的邏輯,形成了語法。最終,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習慣,這些辭彙和語法最終形成了一門完善的語言。

一個孩子跟著父母學習語言,不是靠父母機械傳授一個一個單詞和語法,而是在聽父母說話的過程中慢慢了解每個詞,每句話是什麼意思。當父母說「吃飯」的時候,總是伴隨著食物,孩子就明白了「吃飯」是什麼意思。父母不會告訴兩歲的孩子:「吃飯的定義是一個人在固定的時間攝取食物的行為。」

音樂也是一樣的。同樣在很早很早的原始社會,人類偶然發現發出某些特定的音高組合在一起很好聽,形成了最原始的音樂。原始人只知道,每次打獵歸來,有些音連著唱在一起很好聽,讓人心情愉悅,沒有人告訴他們為什麼好聽,但這個習慣就流傳下來了,形成了最早的歌曲。

直到很久很久以後,人類發現,原來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振動的頻率決定音高,振動的幅度決定音量,才恍然大悟,原來一代一代傳唱下來的這麼多歌曲,之所以好聽,都是有科學原因的,跟音符之間頻率的比例有關。於是就有那麼一些人專門來研究音符如何排列組合才好聽,這就是最早的樂理。

一代一代的音樂家總結了前人留下的規律,將這些規律應用到自己的創作中,避免了盲目地找音符拼湊成一首歌曲。同時,他們也在研究,如何能在前人的規律中有所突破創新。某個音樂家在彈琴創作時偶然發現,哇塞,這三個音同時彈下去好好聽啊,但是前人好像從來沒有寫過這三個音組成什麼和弦。這沒關係,我先在曲子里把這三個音寫下來。曲子首演,大家覺得非常牛逼,於是就有人把這三個音的用法記錄下來,取一個名字,收錄進樂理的教科書里。於是下一個音樂家就直接學到了這三個音的用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有的樂理都是這麼來的,先有人在音樂中使用,再被整理成一套理論。系統學習樂理可以很快掌握前人花了很久才搞明白的音樂創作技巧,但是並不代表學生自己就沒有辦法領悟出來。有的人沒有系統學習過任何樂理,寫出來的音樂卻非常好聽,也符合樂理中的規則,這就是所謂的樂感。樂理的學習,更多的也是對樂感的一種系統性概念性總結。有的人,讀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博士,寫出來的歌曲仍然非常難聽,這就是屬於只學習理論而忽視了樂感的培養。樂感的培養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多聽。一個幾乎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憑空寫出一本文學巨著;一個鄙視流行音樂的嚴肅音樂作曲博士,必然沒有認真聽過多少流行音樂,寫出來的流行音樂也只會讓人啼笑皆非。

一個從小聽著古典音樂長大的人,哪怕沒有學過樂理,不知道這些音樂具體是哪些音符組成的,但腦海里也能播放很多有名的古典音樂,自己也能哼出類似風格的旋律來;一個從中學就開始痴迷搖滾的青年,哪怕完全不會打架子鼓,也能用手拍出搖滾樂常見的節奏型。這就好比一個六歲的小孩,從來沒有學過任何語法,背過任何單詞,但也能流利地用母語交流,因為一直處於這樣的語言環境中。

遠航鋼琴譜-千古留名

這是三年多前,在我沒有學過任何樂理知識的時候寫的一首鋼琴曲。和中國絕大多數學習鋼琴的人一樣,我當時已經學習了五年的鋼琴,老師卻從來沒有講過任何樂理知識,我甚至都不知道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定義和區別。這首曲子,純粹是我當時在鋼琴上隨便彈奏記錄下來的譜子。

我寫這首曲子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五年下來彈了這麼多首曲子,自己也想摸索著寫點好聽的東西出來。我只是單純模仿我聽過的曲子的聲音,完全不知道我彈出來,寫下來的東西在樂理中到底叫做什麼。三年後,當我系統學習了大量樂理知識之後回過頭來分析這首曲子,驚訝地發現當時什麼也不懂的我寫出的這首曲子竟然不管在和聲還是曲式上都非常嚴謹,甚至用到了一些副屬和弦,減七和弦等調外的和聲。

人們先發現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後來牛頓才藉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先發現指南針可以指向北方,科學家後來才提出磁場的概念並發現了地球的磁場。樂理知識也是如此,先有應用(好聽),後有理論(和聲功能)。任何忽視應用直接學習理論都是耍流氓,想像讓一個從來都沒意識到蘋果會往下掉的學生學習萬有引力定律,他一定會非常費解。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習樂理知識?首先,靠自己領悟出的知識是有一定的深度限制的。每個人都能發現蘋果會往下掉,但是如果不系統學習物理,我們無法自己突然明白為什麼蘋果不會往下掉,也不知道蘋果會往下掉意味著萬物都具有引力,引力通過質量產生,所以地球繞著太陽轉,我們站在地球上不會飛到太空中去,南極的人也不會掉下去等等一系列知識。同樣,有一定樂感的人也許可以純粹靠自己的耳朵聽出巴赫是怎麼寫曲子的並模仿著寫作,但是讓他聽巴托克的曲子,他完全無法自己理解複雜的和聲功能,只會覺得是鋼琴上亂按的音。

其次,學習樂理知識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我當時在寫那首曲子的時候,由於完全不知道和聲理論,所有的音都靠在鋼琴上摸索試錯,曲子花了一個星期才寫好。而現在熟悉了這些和聲套路,有了一套系統的理論指導,讓我寫一首類似的曲子,我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學習了樂理知識可以擺脫對「靈感」的依賴。我在寫那首曲子的時候偶然發現這樣寫很好聽,認為是一時的靈感迸發,但在系統學習樂理之後,發現當時所謂的靈感早已納入了現在的知識儲備,再寫出那樣的東西只需要在大腦里調用相關的用法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是什麼靈感。所謂靈感,其實就是在你知識儲備之外偶然的發現而已。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懂,他的靈感也許只是別人用爛了的東西,而如果一個人走在行業前沿,他的靈感很可能就是重大的發現。但是他的下一代會在理論上系統學習到他當年的靈感,這就不再是靈感了。愛因斯坦第一個提出了相對論,毫無疑問是天才,但現在任何一個物理專業的學生都非常熟悉相對論,就不再是靈感了。

光學到語法,光會背單詞,自然不知道怎麼用,在需要使用英語的時候往往覺得自己白學了;如果先嘗試著用,多聽多說,已經習慣了使用英語來思考表達,再學到相關語法,背到單詞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學漢語的時候都是這樣過來的,幼兒園孩子不知道什麼是主謂賓語,但是知道如何跟小朋友們談笑風生,知道想要玩玩具的時候應該跟老師家長怎麼說。為什麼學習英語,學習音樂的時候就要反過來,事半功倍呢?

所以,題主提出類似「為什麼學到的樂理知識不知道應該怎麼用」這樣的問題,很可能是走入了一個誤區。正確的思維應該是先在別的音樂里聽到過這樣的用法,然後課上學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恍然大悟:「原來這種用法叫這個名字」,那麼不用任何人教,自己自然就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知道應該怎麼用了。

【招收想學習樂理和視唱練耳的學生,網路視頻授課,費用為一小時200元。】

【本人寫的答案與專欄,若需轉載,請私信授權並按照每千字100元的標準支付稿費,有違必究】


千古說的挺全了。我來回答下題主關於「為什麼這麼做?」的疑問吧。

題主提到了和聲,我猜大概也是俄派斯波索斌那一套?

那套和聲教材里的各種習題,包括怎麼解決,各種平五平八禁忌以及各種規則等,主要都是為了寫作直到貝多芬之前的古典主義作品而服務的。

所以,你的老師讓你們這麼做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們也能寫出像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一樣嚴謹而富有邏輯的作品。

當然,有類似「學這個什麼用」這樣的疑問是很正常的,因為我最開始學和聲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也覺得這個東西這麼多規則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這是基於我平時基本上不會去寫那個時期的音樂而作出的判斷。而要寫浪漫主義音樂,現代音樂,或者是流行爵士等等,這些和聲知識又不太夠用。

所以建議題主多看幾本其他人寫的和聲教材,再把這些東西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去,應該能有所收穫的。


對位與賦格教程

自由作曲

作曲基本原理

以上幾本書均多少對你的疑惑有探討。別啥都怨教育,好學生從來都不是教出來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


系統學了樂理知識,自己用不到音樂上。只要有和你一個班的同學人家可以用到音樂上,那就不是老師的問題,也不是教育的問題。中國用的那本《和聲學教程》,人家在前言裡面說的很清楚,那是基礎教程,而且,那本書沒有配套CD,那本書也不需要配套CD,因為那本書根本就是講和聲的入門教材,它根本沒教你怎麼玩音樂,他只是給你學音樂打一個基礎的基礎教材。正如你所說的,你會做題了,但是你用不到音樂里,這就對了!怎麼用?學別的!

假設中國的音樂教育有問題,美國的沒問題,

那美國學完基本樂理,基本和聲的都可以玩很好的音樂了?事實如此嗎?當然不是!

就算是茱莉亞,他出來的學生一定也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

任何教育都不是在做罐頭,會有一個一定的結果。

任何教育的目標都是為了讓你成為你自己的,而不是讓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個產品。

它開啟的是你本來的智慧,而不是要灌輸給你什麼,也許它採用的辦法是灌輸,但它的目標是開啟你的潛能。站在這個角度上說,是你自己誤解了教育的含義。

學完樂理,會做題,就想玩音樂,倆字:沒戲!

陳其鋼留學學作曲,何訓田待中國學

你非要給他們作曲的結果打個90分,80分的嗎 ?不會啊!

再說,就算你打了,喜歡何訓田的人他不會說你打的分低就去粉陳其鋼了,反之亦然。

但何訓田他確實是中國教育教育出來的結果,你能說中國教育很差嗎?

當然,他(可能)玩不了頂級的大型交響這那的,但那些東西你本身就不該在中國學

你非要跟美國人學吹竹笛,這本身就是出洋相,對吧?

所以,不要著急

為什麼那麼做題?為什麼用不到音樂上?這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這些問題,你學音樂將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之所以你還要學,正是因為你不懂。

音樂這個東西就是以心傳心,首先需要的是你對老師的信任,別犯傻去懷疑你的老師,你可以和他爭論知識,但是你不要去懷疑他的方式。因為那會使你的學習事倍功半。打個比方,他只能做包子,你要吃油條,你自己去換個店。回到音樂上來,你萬一不信任他,你可以找你信得過的老師去學,別在他那浪費時間。你的時間,也包括他的時間。

你要想玩音樂,你就必須得自己去琢磨,你自己可以解釋為什麼那麼做題就行,他說不行,你可以不用理會他——只要你用音樂掙上錢,你活得下去,這些東西沒人管得了你。

但是找一個好老師極為重要!,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是基本常識。

Mark Levine 在他的Jazz Theory 說他聽了一下午課,超過了他好幾年學的東西,

他說到,你找到一個好老師,哪怕是1小時,你也一定聽他講一講。

好老師是需要你不停地找下去的。

我不排除有不好的老師的情況!不過,你能碰到多好的或者多差的老師源於你對音樂的態度,

什麼樣的老師吸引你,是你自己決定的。

所以,再說一遍,別犯傻,當你的態度錯了,你做什麼都是白做,

你真覺得沒意思,還不如出去玩去。干不下去,你就改變你自己,但你不要糾結或是懷疑你正在做的事。

我想說的是,中國的這種教育,它主要是用來教好學生的,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以人為本的,這就造成了先天各方面越好的學生在這種教育的方式里得到的實惠越大。

灌輸式的教學,在教育的源頭就有這種設計。

灌輸教學的目標是知識儲備,記憶力和理解力好的學生,他學得更好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並沒有排除你是那一類學生,如果你是高中生,你可以和老師談探討一下你的具體情況再做具體對策。

西方式的教育,他一直強調你的動手能力,他不以培養高出常人一等的人為目標,天賦人權,都是上帝的子民,很平等的教育方式,所以,你很能夠獲得自我發展。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切教育都來自於死記硬背,不斷重複。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不知道外國人是不是這麼教,但是作為中國人的教育方式來說,這是教育的本質,最簡潔的方式。中國人崇尚簡單的東西。

你學什麼都是眼到口到心到腦到耳到,從你記下來開始,一直到你忘掉,因為你把那些東西變成了自己的東西了。

學音樂為例,莫扎特為什麼那麼寫,這確實不需要你思考(胡謅),你背下來,有一天他就變成了你的東西,這標誌你學會了。

陳其鋼在一個訪談裡面談到他的老師梅西安,他說梅西安腦子裡面幾乎儲存了全部譜例,講到什麼,他馬上可以拿出來很多名曲譜例來對照,在這點上來說,中國教育做的不就是這個嗎?

談到這裡,我的建議是你不學民樂的話就出國學,去學第一手的知識。

另個,國內院校的很多老師一不懂音樂,二不懂教育,這可能是你的困難。

你暫時沒有機緣的話,就先去提高你自己,焦慮是信心不足的表現,加油吧!


首先得打開譜子- 分析和聲-總結和聲,曲式 -打開樂理書 對照- 啊哈!

推薦分析一下貝多芬早起鋼琴奏鳴曲, 柱形和弦 by 柱形和弦 小節by 小節,

然後 肖邦的練習曲-夜曲-前奏曲 etc 可好玩了....

have a good time. :)


關鍵可能是你的老師沒找對。

樂理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去學習,比如你唱一首歌,結果發現最高的音唱不上去,怎麼辦?那就會用到樂理里的移調,Pianofanie教你快速學樂理系列四(移調) - 學習音樂從樂理開始 - 知乎專欄。

比如你要對一首歌曲進行即興伴奏,也要用到樂理知識,包括和弦和織體的部分,我將來會在專欄里講。可以關注我的專欄

學習音樂從樂理開始 - 知乎專欄

後面我還會繼續添加更多的樂理文章,包括一些實用的部分,希望可以幫助你。


因為他們本身就只是音樂的基礎語言啊。。覺得用不到多正常,但是你不會樂理和聲試試?


基本上如果那些題你都會做,那你就能知道該拿它來幹什麼。你有疑惑是因為老師教你的時候可能是一種應試的狀態,一堂課就那麼長沒功夫和你扯那麼多來龍去脈。而且基本樂理這東西真沒什麼好說的,總不能為一個協和音程概念和你從畢達哥拉斯聊起吧。

說到底基本樂理就是前人幾百年來的理論總結,當你對這些基本的概念都一清二楚了想更深入地探究時,再找個耐心的老師,多去請教交流探討,相信你會收穫更多的。


謝邀!我認為學習者自身要去找原因,比如I- ii6-V 比I- Iv-V 實踐中應用要多,為什麼?書上一般只會說現象,不會解釋,那自己就要體會。

推薦閱讀《劍橋西方音樂理論發展史》

看完基本就對西方音樂理論有認識了。

出版社: 上海音樂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1月1日)

外文書名: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Western Masie Theory

精裝: 959頁

開本: 16

ISBN: 9787807518846

條形碼: 9787807518846

尺寸: 24.8 x 18.2 x 5.4 cm

重量: 1.7 Kg

托馬斯·克里斯坦森撰寫的《劍橋西方音樂理論發展史》是第一部用英文出版的西方音樂理論的綜合史。它是由一流的音樂理論家與史學家協作完成的一個項目,本書對從古希臘開始直到今天的豐富的音樂理論思想的全貌進行了描述。考慮到音樂理論作為一個歷史主題所擁有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有些章節是在所限定的領域內按照年代順序描述的;另外一些章節是從概念方面進行描述並跨越了較長的歷史時期。《劍橋西方音樂理論發展史(原版引進)(精)》三十一章的內容是對歷史音樂理論這一迷人和複雜主題的概括。為了強化內容,本書配有豐富的圖解、圖表、譜例和詳盡的索引,並且補充了全面的文獻目錄,無論對學生還是學者而言,本書將是一份無價的資源。

中文版序

譯者序

插圖目錄

圖解目錄

撰稿人簡介

致謝

縮略語

緒論

第一部分 音樂理論的學科劃分

一、領域的界定

二、「實用音樂」:作為教學的音樂理論

三、音樂理論的認識論

第二部分 思辨性傳統

四、希臘音樂理論

五、古代音樂理論向中世紀的傳播

六、中世紀的測弦學

七、調音與調律

八、諧音學在科學革命中的作用

九、從音響學到樂音心理學

十、音樂理論與數學

第三部分 規章傳統

A定位音高空間

十一、早期中世紀的音符、音階與調式

十二、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十三、17世紀音樂理論中的調性組織

十四、19世紀音樂思潮中的調性空間與轉化的二元論

B作曲理論

十五、中世紀的奧爾加農、狄斯康特和對位

十六、文藝復興時期的對位法教學

十七、演唱與演奏理論

十八、攀登帕納薩斯山:1725年的對位理論的先驅者與繼承者

十九、十二音理論

C時間

二十、節奏符號的演變

二十一、18和19世紀的音樂節奏理論

二十二、20世紀理論中的節奏

D調性

二十三、調性

二十四、拉莫與18世紀的和聲理論

二十五、19世紀的和聲理論:奧一德遺產

二十六、海因里希·申克

第四部分 描述性傳統

A音樂分析模式

二十七、音樂與修辭

二十八、曲式

二十九、主題與動機分析法

B音樂心理學

三十、動能論

三十一、音樂心理學

作家索引

主題索引


大概是代碼都會讀,自己寫就不行了的感覺吧。當然可以走走套路,自己造輪子就不行了。應該說絕大多數的教育缺乏實踐


儘管不一定適用於音樂,但是對於學習大多數東西的基礎階段來說,連題都做不出來的其他的就更別指望了。


別說你不懂為什麼這麼寫了 如果所有人都能研究出來 都能學的懂 學的會 也就沒什麼大師了

直接告訴做題的方法是因為這一套體系真的不是誰都能研究得懂的 有研究好的成果乾嘛不套用。

物理那麼多定理 也不可能一個一個再去研究一下牛頓是怎麼研究出來的吧?


重理論,輕實踐;重答案,輕過程:重考試,輕教學。這是國內教育的真實寫照。學了樂理是為了應付考試,真正在實際彈奏中很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這不是個別老師和學校的問題,這是教育體制的悲哀。很遺憾,目前這種狀況很難有大的改觀。


完全是自己學習能力弱。

任何一本書的存在肯定有他存在的價值。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你只有一隻腳踏入了音樂的門檻,所以不知道學樂理是要幹嘛。就像你小時候學漢字一樣(為什麼要學這些字呢?)當你閱讀和寫作的時候就明白了。

以後你要是讀音樂專業,不管什麼地方都要用到樂理知識,復調,曲式,作曲,配器等等。


別的回答全是虛的,我來點實在的

舉個簡單栗子:五度圈

認識一些學音樂的朋友,他們說老師教你用五度圈推算升降號,讓你看到幾個升降號就能反應過來這是什麼調,看到調就能反應過來它升降什麼。

確實很快,你也確實可以說這東西加深了你對調式調性的理解,但仔細想想還真沒什麼卵用

要說五度圈實際應用有什麼價值?我也不是大神,也沒教過課,斗膽猜個倒敘行進251和弦之類的吧


好好學樂理啊……大學的時候和聲分析會各種靈活運用啊。


問的好,我見過很多此類提問,均無正面回答。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目前音樂界的所有理論,都是經驗性的,他們只知道這麼做,但都不知道為什麼。

關於音樂,我們了解太少。


推薦閱讀:

我們的學習都是沒有效率的嗎?
如何把筆記做得漂亮?
前人寫那麼多書,怎麼看得完?
人在什麼時候最容易產生學習的動力?
世界上真的存在記憶宮殿嗎?常人能掌握嗎?

TAG:音樂 | 音樂教育 | 學習方法 | 音樂學院 | 樂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