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脈重要還是能力重要?

誰重要


【先上觀點 】

  • 結交牛人的前提是你也牛
  • 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更有用!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想讓自己更值錢,就要讓自己更有用。

本文共計2155字,建議閱讀4分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脈形成的原因是「個人價值」被他人認可。那一個人的「個人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為什麼市場願意給李雷一萬元的月薪,而只願意給我2000元呢?我和李雷「個人價值」上的差距,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呢?

如果你絞盡腦汁的輸出價值,發現仍然幫不到一些人的時候,那隻能說明他比你牛的太多。對他們來說,現階段的你是沒有價值的,他暫時不是你的人脈。你能認識誰,取決於你對周邊人的價值有多大。

如果想要積累人脈,你能做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當你能夠幫到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你的人脈就會越來越廣,質量也會越來越高。

1.成本決定論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常見的觀點:價值由成本來決定

生活中,你肯定聽過下面的話:

  • 天道酬勤!只要努力,我一定能成功!
  • 為什麼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卻從來沒有感動過!
  • 火車站的牛肉麵之所以貴,是因為房租太高了!

上面的例子,都是「成本決定論」的典型。「成本決定論」的擁護者認為付出的成本越高,價格就應該越高。其實很多人在剛開始做生意時是這樣認為的:產品最終的售價,應該等於所有成本加起來,再乘以一個合理的利潤率。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什麼才是一門好生意呢?我們先姑且不論利潤率是多少,因為只要利潤率固定不變,成本越高,售價就越高,收益就越大。那最好的生財之道就是要儘可能的提高成本,成本提的越高,掙得就越多。你覺得這可能嗎?肯定不可能。

比方說,我現在打算創業去賣餐具,正常的話我一隻碗賣10元。根據剛才的「成本決定論」,我要想把這隻碗賣的更貴,就要增加成本。那怎麼辦呢?我給這隻碗雕花吧。一朵兒不夠就兩朵,兩朵不夠就三朵。當這隻碗上全是花的時候,它的價值應該是最高的,就能賣很多錢了,我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了。這樣行嗎?當然不行,正常人是不會認賬的。

看來,價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如果是的話,這個世界就太荒唐了。

2.稀缺決定論

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越稀缺,價值越高

這句話的古漢語版是:「物以稀為貴」。

看起來,的確是這樣:限量款的名牌包很貴、鑽石珠寶很貴。但是,我和李雷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李雷的工資就比我高呢?我們兩個,都很「稀缺」呀。

再舉個例子,梵高生前的時候,他的畫作一文不值;但是現在梵高的《拿煙斗的男孩》拍賣價格已經過億了。為什麼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年代,面對不同的人群,價值可以差這麼多?

這是因為很多人忘記了「物以稀為貴」這句話有一個大前提:別人需要的「物」,才是越稀有越珍貴的。

3.價值由需求來決定

為什麼火車站牛肉麵這麼貴?——因為你需要在車站吃這碗面,否則沒飯吃;

為什麼你付出了那麼多,對方還沒有與你在一起?——因為你給他的,不是他想要的;

為什麼李雷的工資比我高那麼多?——因為公司更需要他的技能。

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別人越需要你,你的價值就越高。是不是感覺這句話很熟?沒錯,這句話其實我們從小學開始就用過。我們的小學作文里肯定都寫過這樣的一句話:

  • 將來,我一定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句我們從小就寫的話,總被忽視的原因是父母、老師,沒有告訴我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會帶來巨大的回報。

如果你是公司最需要的那個人,你的工資、福利一定是最高的;如果你是老師最需要的那個人,你就不用愁offer了;如果你是你另一半最需要的那個人,他/她絕對不會離開你。

因此,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個人價值」,不是成為「最努力」,不是「最稀缺」,而是「最被需要」

3.如何判斷「被需要」

我們又不是對方肚子里的蛔蟲,怎麼能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呢?

我們不用知道具體的「他」需要什麼,我們追求的是知道「他們」需要什麼。

人們提到「換位思考」的時候,換位的對象常常是另外一個人。而這裡的「換位思考」,換位的對象是一個大的群體。個體的行為很難總結,群體的行為則有規律的多。

如果你只會「換位一個人」,你會認為跟女朋友吵架的原因是:你給她的是蘋果,她想要的是削好後的蘋果。如果你用「換位一個群體」的方法,你會將吵架的原因理解為:「你給她的是錢,她想要的是時間」。

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判斷一個行為是否被需要,來確定這個行為是否有價值

有人曾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推薦信需不需要用信封裝起來?」現在,我可以講講我的思考路徑了:收件方需要規整的材料以方便整理,把推薦信裝到信封里可以滿足他的需求,這件事有價值,應該做。

還有這樣的問題:「簡歷上應不應該寫自己的興趣愛好?」公司需要的是來之能戰的程序員,需要的是編程能力,而不是唱歌跳舞。

4.需求多樣化

「被需要」的事情有很多,當別人爭先恐後去搶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換個角度,去試試另外的「被需要」。

公司年會,不擅長喝酒的你沒必要當英雄。你要知道,老闆除了需要有人陪酒,更需要有人在他喝多後送他回家。不願意喝酒也不願意送他回家?那第二天早上還可以發一條慰問簡訊。連發簡訊也覺得諂媚?那還可以成為技術骨幹,讓公司離開你就運轉不起來。

5.小結

  • 結交牛人的前提是你也牛
  • 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更有用!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想讓自己更值錢,就要讓自己更有用。

每天五分鐘,我們共同成長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索「五分鐘成長學院」即可關注

http://weixin.qq.com/r/A0WnvwTE-1mArUDc9xAR (二維碼自動識別)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有價值」

人脈不是積累而來,而是交換而來。

有效人脈的本質就四個字:價值交換!

簡單的說,就是你拿出一部分價值,去交換對方的一部分價值。

為什麼在中國,塞錢走關係能解決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問題(塞錢沒有解決的,往往也是沒塞夠)。

因為錢是超級硬通貨。錢的價值是大家都認可的,你拿著這部分大家都認可的價值去交換其他人的價值,只要錢是給足了的,人家當然願意換。

理解了「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這個理論,你來看很多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男人們為什麼都喜歡結實美女,哪怕她是已婚的,因為她有潛在的XX價值以及炫耀價值。

關鍵時刻,圈子裡的朋友不幫你,是因為你沒有足夠的價值跟他交換(如果馬雲找他幫忙,他肯定會幫),或者是你沒有展現出足夠的價值。

現在我們確定了「價值交換」的人脈建立準則,為大家介紹六種快速建立有效人脈的辦法,相信一定對大家的創業、職場、生活有幫助!

1.不求「幫忙」,但求「交換」

我小時候,非常討厭洗碗。但是父母規定,全家吃完晚餐後洗碗的任務歸我。

有時候我實在不想洗,父母又不肯幫我。

我就對我爸說:爸,你來幫我洗碗吧。我晚上幫你捶背。

或者對我媽說:媽,你來幫我寫吧。等會我把你喜歡的韓劇都下載到電腦上。

我爸媽就願意幫我洗。

這裡就運用了一個技巧,用捶背或者下載韓劇的「技術價值「,去交換洗碗的「勞動價值」。而不是一味地懇求或者抱怨「不想洗碗,換個人來洗」。

我們現實中接觸到的大多數人,不會像我的父母這麼好說話,人情關係更單薄,利益訴求也更強。

除了父母、兄、弟姐妹、配偶這樣的親屬關係,或者是發小、戰友這樣經歷過很多考驗的鐵關係,大多數(同事、普通朋友)都屬於中關係或者弱關係。

僅僅是認識對方,或者工作和生活上有正常的交集,並不足以讓人家願意拿出自己私有的價值出來無償奉獻給你。

所以「交換」這一概念尤為重要。你在請求別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好能拿出相應的利益跟他交換,這樣成交的可能性比較大。

人、財、物都是可以拿到天平上的籌碼。沒必要不好意思,現代商業社會建立的基石就是交換和流通。只有通過不斷的交換,才有機會真正慢慢豐富和做大自己的資源。

2.指出並強調給對方帶來的好處

當你跟別人合作或者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候,在交流的過程中,儘可能指出並強調給對方帶來的好處。

比如在大公司,跨部門的協同、聯動和合作常常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你有求於兄弟部門的時候。

這時候你在交流的過程中,說一句:「這個項目對你的工作也是比較有意義的,之前公司沒運作過類似的項目,完成之後你可以把它作為一個亮點包裝一下。不管是做成案例呈現給客戶,還是作為亮點工作寫進年終總結,對你都是很有幫助的。」說這樣一句話,很有可能會增加對方的配合度。

很多時候,當你有求於人。對方其實並不是很清楚這件事給他帶來的好處是什麼,你明確把好處指出來,即使這個好處微不足道,也會大大增加對方答應的可能性。

每個人,其實都不是很關心,也不太能體會別人的請求之迫切。但是一旦這個事情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某種好處的時候,他就會有感知,這時候感性的衝動很可能就會讓他答應下來。

3.前置互惠

「前置互惠」,說通俗點,就是平時沒事兒多惦記一下周圍的朋友,提前幫幫別人。等大家都欠著你人情了,你想找人幫忙自然就成了。

在羅伯特·西奧迪尼所著的營銷經典《影響力》里,他把「互惠原則」放到第一的重要位置:只有一直秉持「互惠」的方式,讓彼此雙贏,你才能持續對別人發揮影響力。

比如我,身為中國最好的營銷專家(吳寒笛,你丫臉皮真厚),有創業和做生意的好朋友遇到營銷方面的困難,我一般都還是會幫他出出主意。回頭我有需要,他們也自然樂意幫我,甚至經常在我沒有需求的時候,主動問我需不需要幫你這個那個的。

4.過濾掉無效人脈

在重慶方言里,有一個詞兒叫「耿直」,可以理解成「仗義」的意思,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耿直。

在你的朋友圈裡,一定有相當一部分人。你跟他說什麼事兒,他都推脫或者答應得勉強,哪怕你跟他一直關係要好或者幫過他無數次。

這種就是無效的人脈,建議遠離。

什麼叫「好朋友」?!

就是願意幫你的人朋友。

「願意」很重要,即使他能力不夠,或者最終沒幫上。但是你感受到他願意幫你的意願,這就足夠了。

不願意幫忙的人,平時也不是不能接觸,但是不可深交。關鍵時刻肯定指望不上這些人。

小結

肯定會有人噴我:吳寒笛,你丫交友有沒有必要這麼功利!

其實我一點都不功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應該是最不功利的那1%的人。

人脈這個詞在中國被妖魔化了,好像人與人之間叫朋友就是互相利用。

這其實是沒理清邏輯線。

我們跟人交往,出發點本身肯定是友善和正直,而不是相互利用。只是具體到人脈的功能屬性上時,我們要提高其效率。上文所說的四個方式,絕對是你提升人際關係網的使用效率的絕佳方式。

附我的微信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也可搜索whdkad)

http://weixin.qq.com/r/VkyRiUjEoxXcrQzq9xlE (二維碼自動識別)


人脈是經營不來的。不願意說髒話,但是很多人就願意忽悠能力不行的人去經營人脈。這也是現在很多靠販賣雞湯的微信號,公眾號願意宣傳的,因為如果說其實靠能力才能吃飯。他們又該如何吃飯呢?總要有人不願意正視自己能力差的。總有人不願意努力提升自己內在修養的。因為太難。

你的能力決定了你在社會中的基本地位,決定了你接觸的人,這些人構成了你所謂的「人脈」。

當然這個能力部分取決於你自身,部分取決你所在的平台。

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除了血親外,能夠長久持續的原因都是因為有利益交換。這並不可恥。要認清這一點。所以最本質的是能力,有了能力剩下的自然而然就來了。

人脈的本質就是利益交換,你能給別人帶來利益才會有人和你長久的做朋友,給你幫忙,給你帶來利益。你要麼能解決問題(通過你自己,或者你所能掌握的資源)。或者你的平台牛逼,(中央的一個小辦事員去地方辦事,地方也會隆重招待的。並不是因為那個人如何,而是因為他代表了中央)

而且,隨著社會進步,法制規範的完善,能夠利用人脈進行套利的地方會越來越少。你很難再因為認識個教授就能拿到專家號了。你也很難因為認識某甲方的人員,就可以利用人脈,強行將自己質次價高的商品or服務賣出去了。利用人脈帶來信息不對等會慢慢消失

最後舉三個例子:

1、本校有國內頂尖的教授一個。平時並為人耿直。嗯,在國內高校為人耿直意味著什麼你懂的,然而,一直干到退休,並沒有任何人找茬。申請項目,做課題並沒有任何障礙,反而是很多人仍要求著他。

2、很多搞銷售的人都認為人脈重要,之前認識一個在華為做銷售的人。做的也算風生水起。然後就自我膨脹了,認為自己牛逼了,人脈特別牛。然後去了一個IT小公司做銷售經理。結果呢?原來的人都不鳥他了。能進的高端局都不帶他了。為啥?因為之前他代表了華為,現在他算什麼?

3、你個再會經營人脈的外賣小哥,會對你有影響么?

年輕人如何積累人脈? - 人脈 中王子君的答案說的更露骨一些。


典型的誤讀。

把人脈和能力區分開來是錯誤的。

人脈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種體現!

人脈都是用心經營出來的。同樣的這些人,你去結交,別人去結交,為什麼別人就能編織出一個強力有效的人脈網?而你就只能看著發獃?

經營!

人脈強的人,往往都是經營人際關係方面能力非常出色的人。


在當前階層:

若是發現有交集的人都比自己牛逼,但人家懶得屌你,說明自己能力不行。

若是發現有交集的人都沒自己牛逼,但自己懶的屌人家,說明自己人脈不行。

順便補一句,自己隨時都能毫無緣由的約出來的人,才叫人脈。


非官二代亦非富二代,想要過得好一點:一,要有一樣過硬的技能,保證不能被輕易替代,即使終將被取代,也能迅速跟上時代,學習新知,轉換優勢,重新站穩;二,拚命讀書攢學力(不止是學歷),取得更高平台的入場券和護身符,即使遭遇明槍暗箭,也能隨時抽身而去。

學習就是最大的能力,那些所謂的人脈和關係,作為底層一員,首先你接觸不到,其次你利用不了,再次交換不對等,所以不過是毒雞湯。沒有永恆不變的關係,關係不過是利益的等價交換,卑微如你我,拿什麼去編織且維持這麼昂貴且易破裂的網路?須知,提升自己的益處,勝過取悅他人。


要記得一句話:弱國無外交,屌絲無人脈。


很多人把自己的不成功歸結為沒有機遇,沒有貴人相助。有句話說得好: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當你擁有了能力,人脈那是遲早的事。

人脈跟朋友不一樣,朋友不分貴賤,只要三觀同就可無話不談,人脈的本質卻是互惠互利,等價交換。

人脈,與其說是通往「成功」的「金鑰匙」,不如說是伴隨成功而來的結果。年輕人花點時間多提升能力,當你的實力達到某個圈子,自然這個圈子會接納你。


真正強大的人,不會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悅和親附別人上!所謂人脈、圈子、資源、都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內功。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自勉共勉。


我很贊同關於「有沒有人脈決定於你能有多少跟別人交換的資源」的論點。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

在我大二那年,我所在的學生會招新,我認識了一個跟我一個專業的學弟,口才很好,人看著很老實、正派。於是,我就把他收編到我的部門下。當時,我是社團的副部長!在他四年的大學本科生涯中,我給他幫了不少忙。比如,提拔他當我們社團部長,給他傳授出國留學的經驗,幫助他推薦博士生導師,幫他申請博士留學生的獎學金.....他很懂事,請我吃了兩次飯。他來我們項目研究組讀博士的那天(他跟我一個導師),我也很開心。因為,我覺得他是我苦心經營了這麼多年的人脈。他讀博士不久,他病了,胸痛。也是我,帶他去的急診室。要知道,當我帶他去急診室的時候,我也在生病。我天真地以為我在生病的時候幫助別人,別人應該會很感激我。畢竟,這是我苦心經營的人際關係。

我就是這麼天真,以為我對別人善良,別人也就會對我好......

可是,這半年來我們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有一次要去醫院做一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這項檢查需要打麻藥。因為麻藥效果需要24小時才消失,所以我希望他在我檢查完之後送我回家。於是,我在檢查之前,給他打了個電話,希望他兩小時之後來接我。可是,他冷冷地說道:「我現在在辦公室很忙。」 事實是:第一、我們是一個導師,請假很方便;第二,你博士項目才開始,不會比我忙。當時,我心裡想,看著我半年前我幫助你的份上,能不能幫助一下我。可是,這話我沒說出口......醫生似乎看出了我的難處,就給我做了一個無麻醉的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不打麻藥,把軟管從鼻子插入肺中)。這件事之後還沒完,這個學弟日後跟我另外一個我們項目組的學長打得火熱,每周請他吃飯,給他理髮(這個學弟有這個手藝)。可我,連他們AA制的飯局都進不去(即便我懇求他喊上我)

我開始對他態度的轉變很納悶,後來才明白,其根本原因是:我對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在他讀博士以前,他需要我在社團里提拔他,需要我給他做一些學習輔導,需要我幫他申請博士和獎學金。現在,就是因為我博士的課題跟他不相關,我在他博士期間幫不上任何忙,我自然就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我的死活(那次沒打麻藥去醫院插管子疼死了)就不重要!在飯局裡面,連我自費都沒有價值。不同的是,那個學長(因為跟我項目不同)管理著我們項目組的所有實驗設備,可以教那個學弟做實驗......

於是,我苦心經營多年的人脈破產了!看了我的故事,我還是奉勸那些天天想著經營人脈的人多花一點之時間在提升自我上面吧。我跟他關係變化並不是因為我沒有提升自己,只是我在短時間之內(他博士期間)給他幫不上任何忙,但這並不代表我對他未來沒有用(未來我本可以把一些找工作的經驗傳授給他)。畢竟,我們是校友,是一個導師的博士。可是,社會就是這麼現實和殘酷!

最後我提醒各位網友。如果你有一個跟你認識了不久自稱是「你的朋友」來求你幫忙的人,你要多長一個心眼了。朋友,只是生命中一個自然而然的邂逅,而不是生活中一個苦心經營的結果。


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人依靠「人脈」而活。

我們身邊總會有這麼幾個「飯局常客」。每天出現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宴會上,認識各路大牛,然後美名其曰我和誰吃過飯,我認識某某大公司的大咖,我和誰誰誰握過手。如此云云,皆是彰顯自己結交人脈的能力有多強。

每天我們有大把的時間泡在微信上。而各種大大小小的微信群總是不停地閃爍著小圖標。常常有某個群的陌生人發來加好友的申請,待通過後發來姓名、電話、公司及職位,尋求合作,如果沒啥合作機會,基本就消失在每天信息爆炸的朋友圈。或者突然某一天又發姓名、電話、公司及職位,就像當年從來沒有打過招呼一樣,再來一遍寒暄,然後又是消失於無痕。

放在幾年前,我對那些能出入各種論壇年會、輕而易舉就把名片送到別人手中、還能確保別人不一扭頭就把名片扔進垃圾桶里的人很是佩服;我也嘗試著通過微博加一些大V為好友,試圖跟名人說幾句話,卻發現除了久仰和崇拜以及討教經驗外,實在沒有什麼可以維持關係的話題可說;我甚至還在面試中把自己認識一些上市公司的老總作為津津樂道的談資,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都是我的資源和優勢。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歲漸長,精力不濟,現如今,對於認識更多的名人、拓展更多的人脈資源有些興趣索然,更不願把認識什麼大咖掛在嘴邊,沒事更願意老老實實回家看看書,寫寫文章,踏踏實實做好手頭的事情。朋友說我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不主動,明顯就是看淡一切的節奏。可是,我覺得這也許更從容自然。

我的微信通訊錄里有1000多個朋友,常聯繫的也就那麼十幾個。QQ好友有上千個,但是大多數估計好幾年沒說過話。微博裡面有五百多個粉絲,80%的半年沒有過任何互動。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越來越看重「量」的時候,卻發現這些「量」更多變成了一種虛假繁榮。

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有一個有趣的「鄧巴數」理論,即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人的穩定人際關係。也就是說,無論你在社交網路上有多少好友和「粉絲」,你最多能頻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社交網路給了我們聯繫,卻未必給我們交流;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卻未必增加我們的親密;激發了我們社交的天性,卻可能磨平了我們溝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來自社交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來自於溝通的深度而不是頻率。

如何建立深度社交,讓人脈有品質、有價值呢?如果你去任何一本成功激勵學書中找答案,估計它們告訴你的更多是功利性的策略。而這個社會誰都不是傻瓜,你若從功利性角度去跟別人攀交情,別人勢必會心裡暗暗把你打量一番,心想:這個人到底有什麼價值可以為我所用。

年輕時,我們的能力和野心不能匹配,所以渴望結交更多的人,讓自己通過認識牛人來實現價值飛躍;可當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閱歷,見過了形形色色好的壞的靠譜的偽善的朋友,有了獨立的思考,更懂得了怎樣回歸內心,鑄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自身的價值吸引同類的朋友。

你要相信,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對真正優秀的人,在結交人脈這件事情上是不需要用力的:你自己是這樣的人,你就會遇到幾個欣賞這樣的人;你享受此刻的生活,你就會發現與它匹配的圈子;你認同自己,就會受到別人更多的認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這些自然而然發生之前,耐得住寂寞。

所以,與其費盡心思去結交人脈,不如先搞清楚自己的價值,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要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同時回歸本性,問問自己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出於真誠去結交朋友。別忘了過濾掉那些不真誠的人,過濾掉會傷害你的人,保留下那些能讓你的人生擁有更多開心和成長的朋友。

V享派 | 每天一篇原創,分享有價值的觀點


當你懂得實力第一,人脈第二時,才會明白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會真的有人尊重你。放下,才能拿得起更多的東西。


是積累人脈的能力最重要,騷年,不要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社會,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可能你以為你有能力卻缺乏人脈,其實只是你以為而已。


人脈是能力(個人價值)的衍生物,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有一部電影叫「暗金丑島君」,裡面有個人很有人脈,我覺得他的結局挺合理的


都重要

能力是基礎

人脈是衍生


沒有能力的人沒有人脈


能力決定了你成功的下限,人脈決定了你成功的上限。


人脈等於朋友?

能力等於生活基礎?

我沒有什麼很多的朋友,吃吃喝喝玩玩的時候朋友們都叫你兄弟你就是我外面的兄弟,見了面也就是各自打起來大哥的稱呼,當你發現問題並處理問題已經遇到問題時候,就像一個篩網一樣的,發現問題他會幫你去看看,處理問題倆面三刀,遇到問題他選擇離開,敷衍你,搪塞你,比如

甲乙丙丁,

甲發現問題,讓已去辦已辦不好換丙去處理問題他捅一刀甲,甲捅一刀甲,在你這裡他又捅丁,事情辦不好了,找個地方跑路事情快到尾聲跳出來打個呵呵,哎呀,我那邊親戚有事。 人脈和朋友?

以上我親身經歷,有時候親朋戚友也會這樣,

能力可以讓你幸福美滿,因為有的人能力是說話的人心意,有的人能力是技術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內大部分人不具備自己動手修車的能力?
大學社團面試一直被刷是我能力差嗎?大學究竟真正需要學習什麼?
哪一个瞬间觉得自己其实真的不差?
為什麼書讀得不好的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讀書沒用?
你得不到的,就一定是你不應該得到的么?

TAG:人脈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