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制約BIM發展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我認為是BIM軟體的不完善,和BIM理念還不能匹配。

現在在國內看來,對於BIM應該是要政策有政策、要資源有資源、要人員有人員、要項目有項目。但現在BIM軟體就這些,一干建築、土木眾們在軟體上也無能為力,只能眼巴巴的期盼著軟體趕緊更新,功能再強大點。厲害點的自己擼個小插件,提高點效率,但終究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以前總結的三點:

1、優勢不明顯:天天聽說BIM能各種省,但是就是沒有實際工程正兒八經的能拿出來的證據能證明這玩意好,你理論證明了不代表實踐好使啊!市場又不管你理論,真金白銀才是說服力!

2、人才匱乏:

3、投資收益不對等:干設計的要死要活地學BIM好好建模,努力了沒回報啊!!!工資不漲幾毛,假期少了好多!!!——來自某設計童鞋。。。

2015年7月13日 對著三點進行補充:

1、優勢不明顯:BIM本身提出的時候就是想解決幾個問題的,NBIMS最初對BIM的劃分或者定義就是集中在三個主要方面(Chuck Eastman, etc. BIM Handbook, Chapter 1):

  • 是一個產品
  • 是一個基於IT技術,開放式標準化的交付和協同工作流程
  • 是設備(建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工具)

實話說,建築行業參與人員辣么多,管理周期辣么長,這種BIM協同工作流程和現在的工作流程表面上看起來有不同嗎?還是建築做完做結構,結構做完上設備,完後施工。好像沒啥區別吧?採訪採訪現在正在工作崗位上嗨BIM的建築師工程師們,他們說不是從二維建模變三維建模么?卧槽,尤其是結構工程師,人家N年前就是三維力學建模了好嘛。即便是建築師N年之前就開始用SU出出剖面什麼的也有啊,那個時候BIM在中國還沒幾個人知道呢。綜上,目前設計院參與BIM學習應用的人員中能感受到BIM優勢的寥寥無幾。接下來我們說施工,BIM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施工模擬(navisworks),建築漫遊,這東西是新的嗎?不是啊,3D max效果好多了筏!施工人員最終是天天比對著BIM模型施工的嘛?哪有!都是給甲方看,秀的吧。這樣淺層的使用,施工人員也體會不到 BIM的優勢。最後說管理與運營,這個就只能呵呵噠了,建築物業在國內一直被認為是收水電費的,連BIM模型都沒見到,還應用呢,還優勢呢。

對比CAD當年的甩圖板運動,當你從畫錯一條線後需要用橡皮擦半天的情境下,突然發現使用CAD可以不需要花費1秒就能來回修改,出圖好看標準,同樣的節點複製就好的時候,設計院的工程師們搶著用,效率大大的提高,能動性如此強烈,CAD很快就普及了。BIM帶來的優勢體現在設計質量,整個團隊的設計效率上,光從某一參與者的角度來看,優勢就小的不行了,再加上學習入門成本又比CAD高,不少資歷深厚的建築師、工程師不屑一顧,BIM的優勢很難以被個體所發現。

2、人才匱乏:

這個人才我從一接觸BIM我就在思考,BIM如果大面積應用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首先我排除了建模人才,(我沒有在歧視建模人員),目前的建模人員幹了一件什麼事情呢?就是設計院出二維圖紙,建模人員把他翻成三點陣圖紙。且不說這項工作沒有什麼創新設計,其次本身就完全是重新做一遍圖紙,費時費力,唯一能做到的是把其中的碰撞找出來,意義也是很大,可是對於建模人員而言,只有很少的經驗積累,而且一直是重複的體力勞動,這是何必?若設計人員一開始就使用三維建模軟體,社會還會需要建模人員嗎?其次我不想說現在建模人員的水準,有很多建模員連基本圖紙都看不懂就開始建模了,也不知道哪些是問題,除了簡單的碰撞以外,你有沒有考慮舒適度?有沒有考慮環保?查出來問題有解決方案嗎?一股腦最後又還給設計院。(設計院的設計師心想:卧槽,這麼個人天天給我挑毛病,煩不煩)最後兩家合作都不開心,能做出什麼優秀的建築來?

我一直認為BIM就是個工具,就是個平台,他就是設計人員施工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就好像設計人員的基礎課程要能畫出來設計圖,施工人員能看懂施工圖,造價員能看懂平法標註,會鋼筋抽樣一樣,作為一項基本技能而已。很可惜的是,目前教育系統裡面缺老師,缺資源,大學生中間(除建築學、工程管理學生以外),結構市政暖通機電等等都沒有相應的教學體系或者課程。相比部分國外國家或地區而言(例如德國、美國、香港),建築信息甚至作為一個獨立的系存在,可想而知其多麼重要。雖然國內高校正在逐步建立,但是完善的具有專業的BIM能力,具有大局觀念的學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培養起來。

3、投資收益不均衡:

可以參考何關培先生的書籍及博客,我認為他是國內關注BIM比較早的人,同時看問題也很深入。

在BIM的應用過程中,設計院作為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參與方,是模型的創建人,但是對模型的長久使用卻是少之又少;施工方作為建築實現的主力軍,是模型的使用者,並且是最難的動態模型的使用者,可惜技術力量略有欠缺;甲方或者業主是BIM模型的最終佔有著,理應好好利用,長期對建築物進行健康管理等,可惜大部分完全沒有這個能力或者意識。對設計院而言,憑什麼我用的最少,我卻需要畫最多的時間來建立三維模型?施工企業想好好利用BIM模型提高效益,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部分甲方更是賣完了房子就不認識業主了,還想繼續服務?沒門!

So:技術力量:設計&>施工&>甲方

收益 :甲方&>施工&>設計

目前要不是政府逼迫,大型公建必須使用BIM技術,甲方要求強制使用BIM技術,設計院才不學BIM呢(也不排除部分設計院有著強烈的進取心,看好BIM前途,押寶)。如果我們認為人都是自私的,這個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

有部分人認為採用總承包模式(設計施工一體化)能好,把後期收益分一些給前期的設計,我對此暫時不置評論。。。我還么經歷過相應的案例,瞎說容易被揍。

另補充一些次要點:

4、政府導向:

很早我國就發布了《2011-2015年建築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到6個月2015年就過去了,捫心自問:

「十二五」期間,基本實現建築企業信息系統的普及應用,加快建築信息模型(BIM)、基於網路的協同工作等新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推動信息化標準建設,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軟體的產業化,形成一批信息技術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建築企業。(總體目標)

達到了嗎?

曾經聽說,部分領導認為BIM的核心價值就是可視化,讓不懂的人能看懂建築工程設計、施工到底在幹什麼。從一個外行的角度來看,沒錯啊,BIM不就是三維建模嗎?把以前都看不懂的三面投影圖變成傻子也能看懂的軸測三維圖,生動形象,利國利民。好吧,如果這就是BIM的核心價值,看來我看問題還是太表面了,我一直認為是高效協同,提高參與度,充分利用群體智慧提高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5、混亂的市場和乏力的軟體:

BIM被一群投機分子神化的不行不行的,好像什麼都是BIM能解決的,什麼都是BIM能夠提高的。然後BIM教學,BIM培訓,BIM建模等充斥市場,其中不乏有貨的大師,渾水摸魚來撈金的也不在少數。最後導致,很多人在接觸BIM以前都以為BIM屌爆了,學完以後,」卧槽,BIM這逼不就是個三維建模嗎?「牛逼的大神,懂行的大神掙不到錢,能說(tree)會(new)道(bee)的在這裡使勁坑那些辛辛苦苦拼死拼活畫圖的設計人員和工作在一線風吹雨淋的施工人員。就算到目前為止,BIM國家級別的應用守則(清華有一版guide,部分省市也有建立)都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市場每人規範,所有軟體清一色都說自己是BIM!日了狗了,哪來那麼多BIM軟體,還都那麼牛逼lity! 看到好多人抱怨BIM軟體不好用,blablabla,BIM本來就不是個軟體啊,BIM就是個理念,Revit什麼的都是工具啊!至今為止也沒有看到哪個公司的軟體把BIM完完全全的做的完美啊!想想建築工程參與方這麼多,每個專業都涉及到,每個人都涉及到。如果就用一個軟體,這個軟體平台要多複雜,上手要多麼難,在現在這樣一個專業細分到不行的年代,隔行如隔山,學習代價太高了吧,本來就可憐的設計狗,施工狗還怎麼活?(卧槽,搞建築的天天東奔西走,風吹日晒,還要能喝酒會搞關係,一開始拿的錢和碼農沒得比,天天見不到媳婦,還要發愁買房子)。

以上幾點,小的隨口瞎諏,各位看官,看看便罷。

順應時事,做好應對之道,方為上策!


甲方要是捨得給我10倍的錢讓我慢慢弄,一年專門給你做一個工程天天待他們那配合我都願意。

又想一個平方給15,20塊,還想用BIM,除非哪天BIM弄的智能到和畫個平面一樣簡單了。


多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不是設計行業的,只是個開發設計軟體的,瞎說下。

BIM概念開始是某公司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也是順應潮流提出的概念,然後全行業都在跟上。其實做建築的同行們可以看下機械行業的同行們,他們的PLM做的有聲有色。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機械行業的標準化做得很好,從建模階段到生產銷售,都有成熟可靠的標準。因此在CAD設計(幾何設計,物理模擬等等)基礎上,加入BOM信息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了這些基礎信息,PLM就是順理成章了,在擴到全行業,集成製造其實是很現實的東西。

要想達到機械行業這個水準,需要行業中各個角色的參與和協同。我很看好,但是需要時間,肯能是相當長的時間才可以。


我覺得,最後關鍵是在最後的施工執行上面。

畢竟,相對施工單位,我們設計院相對來說個人文化程度高,學習BIM雖然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但還是可以掌握,並且慢慢轉變的。

但是,在施工上,現在的環境,具體施工人員,普遍還是文化水平不高,並且年紀不小的農民工兄弟,讓他們去看三維圖,或者使用電子數碼儀器,不太現實。還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和金錢去學這個,我想他們本人也不會願意的,畢竟體力勞動強度沒有下降,還要額外去花腦筋了。

以後會好吧,當一大批土木工程畢業的學生去當施工員以後…

但是呢,我周圍當施工員的同學朋友,都沒有把這個職業當做長期目標,因為實在是太累太苦了……

唉,設計院也累啊…π_π


挖坑,下班回去填


BIM的巨大潛力在於社會協同,全專業資源共享,這中間,設計類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已進入常態化,但供應商體系還遠遠不夠,至於其他位於設計前端或後端的行業更不用說。

BIM現在就像一座等待挖掘的寶藏,我們早就發現並已經在挖了,可惜人手不夠,還不能讓它完美呈現在世人面前


兩個字:市場。

詳細點解釋,BIM帶來的利益回報是貫穿在整個產業鏈當中,但產業鏈並不是只有一家企業,利益也不是平均分配的。粗略地說,越後進入、越需要複雜資源調配的企業得到的利益越大。因此,如果得到利益的企業不能讓出部分利潤給做出更多貢獻的企業,那麼,BIM沒法發展。

簡單點說,就是BIM需要付費。

如果做BIM有利潤可圖,那麼軟體,構件庫,人才,規範等等相關的的一切就都有誕生和發展的動力,就都不再是問題。


影響BIM應用的原生因素只有一個——從業人員的BIM能力

近期看到和聽到不少專家和同行就影響國內BIM普及應用的主要原因發表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大多聚焦在下面這些內容上:

缺乏標準、政策

軟硬體不夠成熟

流程不配套

構件庫缺乏或不足

......

由此各類編製標準、制定政策、研製軟體、改造流程、開發構件庫的工作也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過程中。那麼上述問題是影響BIM應用的因素嗎?當然是!這些因素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上面提到的這些因素實際上都不是原生因素而只是派生因素,真正的原生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從業人員的BIM能力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無論是標準、政策、軟硬體還是流程、構件庫,都必須依靠具有BIM能力的從業人員去把他們做出來,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足夠的項目實際應用廣度和深度作為積累,又如何能憑空生產出好的標準、政策、軟體、流程、構件庫等等BIM應用需要的產品、制度和資源呢?還有一個大家都了解的事實是,在目前同樣的BIM應用條件下不同的團隊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應用效果,應該也是團隊的BIM能力不同在起作用吧?

退一步思考,當某一天應用BIM的各種條件如標準、政策、軟體、流程、資源庫等都擺在從業人員面前的時候,如果從業人員並沒有準備好與之對應的BIM能力,誰又有能力把BIM真正用起來呢?

從業人員的BIM能力問題是全球性問題,這個事實可以從歷年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BIM應用調研報告中清楚地看到,不同國家和地區也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包括提升學校BIM教育能力、資助從業人員學習BIM等。

而這個問題在國內顯得特別突出,因為事實上絕大部分從業人員尤其是有一定經驗的從業人員到現在還沒開始在個人BIM能力建設上動手呢,總體上還處於BIM應用是一個專門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從業人員手邊一個工具的狀態。大家知道,BIM價值的實現來自於對BIM模型的應用,誰用BIM模型誰的價值才能得到提升,一個讓部分專門人員用BIM,其他大部分從業人員試圖從中受益的狀態只是一個試驗性應用的狀態,離BIM的生產性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碰到不少企業計劃把BIM應用的第一件事就放在制定標準、流程、構件庫甚至定製開發軟體等BIM應用環境的建設上,個人認為這種做法很難成功。

在沒有全體從業人員BIM能力得到建設和提升以及沒有足夠廣度和深度實際項目BIM應用積累的前提下,有兩件事情是大家都應該能預期到的:

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就會研製出好的標準、政策、軟體、流程、構件庫等BIM應用條件或環境來;

即使有了比較好的上述BIM應用條件和環境,BIM應用也沒辦法順利地開展起來,BIM價值也不可能充分實現。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影響BIM應用的問題,除了從培養和提升全體從業人員的BIM能力做起外,看不到有任何其他的辦法。


是領導。


問題在於,把一件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了。

雖提高了所謂的工作附加值,前提確實大大提高了時間與人力的成本。

付出與換回的成果不成正比,或換回的都是「熱鬧的」,你還會認為付出是值得的嗎。

BIM有優勢,但不是強勢。

頭腦冷靜,分析後選擇設計工具,是你的優勢。

制約BIM發展的是拍腦袋做事,以及定位不準。


為什麼要發展……?


建築行業 你設計再好再精細再準確再合理 最終也是靠甲方砸錢把樓蓋出來的

錦上添花 不如雪中送炭


我認為1,中國很多的隱性費用比較高,這個大家都懂得,沒辦法拿到檯面上來說,2,中國的設計與施工是分離的,在政策以及資質上有區別,造成絕大多數企業沒有辦法能夠完成整個設計施工,3,現在都是低價中標,沒辦法,如果都用bim會陪死的,本人自己的一點看法,如有錯誤請輕噴^_^


作為設計師,機電的,感覺還不如用cad。

我感覺revit有優勢,但是沒有性價比

另外,我知道BIM不等於revit,別吹噓概念了。


可視化是第一個優勢!


就像剛剛用cad的那個年代,軟體還不是很成熟,尤其是結合中國實際的軟體。再有就是業主對時間和成本的要求


匿了,說多得罪人。

1、只是一個資料庫,配合軟體可以呈現出圖紙、三維、數據表格等形式,現在卻硬是說成一個軟體,甚至定義成一個管理模式。

2、原本連CAD圖都怎麼不碰的外行人,希望摻一腳,撈一筆,炒作概念,增加含金量。

3、原來有CAD圖,也不難做到工作內容,卻從來就沒做,比如碰撞進度安排綠色分析等,也不會因為多了個BIM,從業人員就會真的額外去做。

技術「創新」的落地是「革新」,革是需要有基礎,自下而上,把原有工作逐步代替。

可惜,真正掌控項目、在工程項目有穩定落腳點的人,不願意接受新方法;其他人又在琢磨著怎麼介入、向上爬,才導致現在說的人多做的人少的現狀。


推薦閱讀:

想了解一下建築系這個專業?
建設工程安全監督站這個單位如何?工作都做什麼?權力誘惑多嗎?日後發展如何?我私企辭職有不少現場經驗。?
怎樣學習室內設計?有哪些網站或者書籍推薦?
怎麼讓我們的鄉村建築也變得又美麗有好用呢?
相較建築,如何看待景觀在理論上的不足?

TAG:編程 | 建築 | 土木工程 | 計算機圖形學 | 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