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偶然在網上遇到這句話,不知道應該怎麼理解。


寧當平成豚,不附大和魂。


「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但當」士「的和當」豚「的根本不是一類人。此話原意是從明治到平成時代「日本人正在退化」,但卻反映了國家敘事和精英敘事被消解,是日本社會的進步的表現,它代表日本近代以來的精英敘事的淡化,平民階層的地位的提高,平民子弟的宅文化取代了「士」、「國」以至於能作為「平成豚」被敘述和表達。而以前的平民子弟根本就是戰爭中的數字,是被忽略的一部分。

在有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時候,我們必須審視自己的屁股坐在哪個位置。

明治的士:

勝海舟

西鄉隆盛

與此有關的西南戰爭,政府軍死6278人,傷9523人
,薩摩藩傷亡逾2萬。這些農民子弟的死亡帶來的關注度遠遠不如這幾個歷史人物的恩怨大。

又譬如203高地爭奪戰,日本第3軍為爭奪該高地先後發動了三次總攻,損失1.7萬人。攻克高地成就了乃木希典和兒玉源太郎的一世威名。

死亡的1.7萬人,他們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果他們有機會在做「明治武士」下面的累累白骨,還是平成時代一個能追番打遊戲的「豚」下面選擇的話,他們會選擇什麼?他們的父母親族會選擇什麼呢?

「昭和養鬼」,最初大概是「昭和養魂」。我們來看看昭和魂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啊!海軍》里的主角平田一郎可算是"昭和魂「的代表了,可他陪好朋友多勇到茶樓場館去消費的時候,遇見的陪酒女卻是本多勇兒時的戀人阿信。面對本多勇的責問,阿信羞愧難當,走投無路,跳樓自殺

實際上阿信出來陪酒賣笑,反映的是近代日本農民大量破產。影片中的本多勇因此事轉變了態度去支持」226兵變「。(雖然最後由於劇情要求,本多勇被主角說服,態度又來了個轉彎……)

如今,平民子弟不需要去做炮灰,不需要因為家庭生活所迫去賣笑,能夠宅在家裡當豚……

如何看待黨報批獨生子軍人「我死了家裡人怎麼辦」的思想?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俄羅斯是西方國家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我想就「平成宅男」之類的現象說下自己的看法。

人類社會從古到今,在工業化-城市化、高速公路興起之後,原始時代一直以來的大家族瓦解了。

因為人類能夠高速移動、人類的職業結構大改變,大家族必然瓦解。

大家庭瓦解後,小家庭撫養子女的成本就加大了,造成了生育率暴跌。

這個生育率暴跌的問題,目前看來只要工業化、只要小家庭化,生育率一定暴跌。

不論社會的文化是拼加班太累了,還是享樂主義到懶得養孩子,生育率都暴跌。

生育率暴跌後,新一代的男孩和女孩,會隨之產生跟老輩人不同的新變化。

兒時聽著傳統戲曲,在電視普及前長大的黃霑,寫出了《滄海一聲笑》《男兒當自強》

高生育率的最後一代孩子,面臨工業化的大變局,那種面對新時代的豪情和跌宕,出現了崔健,出現了Beyond,出現了長淵剛,他們寫出了搖滾的時代,他們寫出了那一代人(50-60後)的精氣神

「高生育率的最後一代」是一個文化現象,日本較早進入這個時代,從東亞的角度來說,1965-90年是這個文化現象狂放恣肆的時代。由於趕上了彩色電影和搖滾樂,這代人留下了許多痕迹。

我們看60年代的日本電影,會發現當時日本人的風格真是令人驚訝,關鍵詞是豪爽、粗狂、暴力美學,實際上這也是當時整個東亞的審美。黑幫片、武打片、搖滾樂,這是那代人的青春。李小龍、千葉真一、高倉健、狄龍。。等等。(這裡面文化的演變存在時間差,日本比香港總體會早10-15年)

到了70年代,日本率先出現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第一代小清新偶像男女出現了,雖然說從今天的角度看,友和百惠仍然是非常傳統的日本男女,但是他們卻成為了新時代的一個標誌。從此之後,伴隨著低生育一代的成長,偶像劇、小清新也就形成了新的審美。

這裡插一句,大陸和台灣早期的政治氛圍,導致很多暴力美學的電影出不來,有他可惜的地方。現在華人追尋那個時代只能靠老港片,但其實那一代人在大陸和台灣有過一樣的青春。

尤其是,我覺得對於中國北方,非常的可惜,非常可惜。那一代文化現象沒能得到記錄,崔健等人的搖滾和王朔的文學算是稍稍彌補遺憾吧。

2015年的《老炮兒》,離那個時代已經太遠,幾個5060後的老演員拼了一把把那個時代的遺緒湊了出來,至於年輕演員這個就不用說了。這部電影算是為那個時代最終畫上句號。

那麼現在是到了8090後的低生育第一代。

我們這代人雖然已經不是像父輩野蠻生長,但因為小時候熟人社會還沒垮塌,所以鄰居都還認識,還是會跟一幫發小兒滿街亂跑,到同學家寫作業蹭飯,跟現在真正的「新新人類」——從小跟ipad玩的10後,還是相當不同的。

我們所經歷的音樂,搖滾上面並沒有能超越Beyond他們的新進展,流行音樂停留在了20-22歲之前。除了民謠搖滾通過融合2種體裁形成了許多佳作之外,我們這代人音樂上最大的新開發,是將「小清新」發揚光大。民謠小清新、校園小清新、英倫小清新、古風小清新、各種小清新,較為小眾一些的有hiphop、金屬等。

說實在真的不清楚這裡頭有多少歌過了20年還能引起人的感慨。流行歌裡頭,周杰倫的歌到現在十幾年,我們那代人那麼風靡,但是他必然不會有Beyond那樣不滅的影響力了。

男人和女人也一起被改變了。

日本80年代末和現在的中國很像,由於低生育化+經濟快速增長,家庭財富增加,給子女購房成為東亞家長的選項。伴隨著利率走低,大量資金湧入樓市形成投機行情。

在這樣的時代里,舊的價值觀尚未消散,新的一代則面臨婚戀,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男人很願意為女人花錢,女人把自己跟公主比。丈母娘從未有過的強勢,在日本剛好對應著昭和時代的落幕。

到了房價大崩潰之後,伴隨著日本的長期通縮,更新的一代成長起來,也就是所謂的「平成一代」

這一代的男孩,一方面對未來的經濟成長感到悲觀,一方面變得更愛自己,所以不再像「泡沫一代男」那樣願意為女人花錢,最終日本逐漸走入低慾望社會。

老一代大家都窮,新一代大家都只愛自己,所以「泡沫男女」應該是空前絕後的一代。

另外點一下題,伴隨著個體生命價值的上升,東亞人自古以來突出的文化特徵——「貴死賤生」,那種對生死的置之度外,到了低生育率一代,在一般民間已經基本完全瓦解。好在我們豐富的精神食糧,還是能夠保證軍人的這部分思想教育,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那種勁頭還是在的。

日本總體上人口-家庭相關變遷會比中國提早20-25年,目前來看,日本還完全沒有形成新時代的新倫理,日本政府很顯然想要把倫理維持在某個10-20年前的標準值,但是已經做不到了。男人和女人只能尋求新的方向來解決。

最後放一小段60年代高倉健的電影,當時的日本人風格跟現在差異實在太大。雖然跟片中人物角色有關,但對比如今的日本人,還是覺得變化真大!那種老派的日語,豪快程度不輸東北話。

暗黒街大通り


----瞎扯,不嫌口水諸君隨看----

脫亞入歐---明治,士(學士,志士)崛起或(武士)革新,明治維新前三傑,後三傑,這些人的階級統統很難去定義,但就是這些階級混亂的人,令日本脫亞入歐。

櫻花七日---大正,日本近代史上「和平」年代。大正年間不僅難得與亞洲各國和平相處,還利用軟實力輸出文化,政治理念。並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跳板,經濟再騰飛。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大正=改革開放+民國范兒

但諷刺的是大正成了大和民族最愛的櫻花,怒盛而早衰,14年,止。

「協和萬邦」---昭和,軍人把持政府,二戰期間血洗亞洲各國,戰後滿目瘡痍,日本淪為不完整主權國家,從結果來看是損人不利己。

大正的歌舞昇平,小邑猶藏萬家室,到昭和變得上層瘋狂,國民扭曲。如人間地獄,鬼也。

平成年間,「你們這些年輕人啊,生活好了,就不奮進,不努力,不關心國家大事,整天遊手好閒,知道我們以前是怎樣苦過來的嗎?想當年我……」

咚咚咚,爺爺的拐杖踱的榻榻米快要垮下去。

------------------------------------

PS:無法看到原文,在此句中「士」一詞是以廣義來討論的,狹義「士」應特指武士階層。


這句話句話應該理解為:這句話被當作對於日本的正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但是這個問題是一個好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這個問題去回到日本的角度去審視這四個時代。

現在的高票答案雖然很讓我動情,但是我客觀的想說 這個答案並沒有解讀提問者的疑惑。或者說站在上帝的角度想當然「另當平成豚,不當大和魂」。可是,明治維新後的成為新日本軍人是很多吃不起飯的農民的翻身之路,雖然風險極高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 當兵這個選擇的回報也越來越大。

我有幸因為專業的原因,受到兩位美國的日本史和美日關係著名教授的教誨。所以,雖然我不是一個歷史學工作者,但是作為一個」長者「,我覺得我還是有必要分享一些歷史的知識。

1 明治年代 「解放思潮」

在黑船事件和明治維新開始之間的這段時間內,一種「shishi「的人物在日本國內倒幕運動中開始成為主導力量。這些人主要來自中下層的武士家庭,這些年輕人裡面就有大家熟知的吉田松陰和坂本龍馬。當然這些人在前期的爭對幕府的反抗活動可以稱之為「恐怖主義」,比如暗殺,綁架等等。他們前期是堅定的「反西方」主義者,但也希望學到西方的先進科技。1864年,薩摩和英國發生 薩英之戰,日本和西方國家之間差距就在這場戰爭中間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些「shishi」開始反思和思考自己的對抗幕府的思路。慢慢他們相信「西方的那一套「是拯救日本的最好的方法。坂本龍馬是第一個提出「日本國」這個概念的。

1.1 日本工業時代的開始 1868-1885

1868年,小天皇在1月3日發表「王政復古大號令」, 接著廢除武士階級,改為」士族」,大名貴族改為「華族」。 我想 問題中間的 這句話中的明治養士 是指的 「士族」。在明治前期的政府中,超過半數學習了」西方的那一套「。1872年首先頒布學習法,接著1873年頒布國家徵兵法案。在1872到1877(徹底平復西南叛亂)這五年內被稱為「大久保專制」時代。大久保是「富國強兵」政策絕對支持者,而且希望「富國強兵」能夠讓日本趕英超美。他在1878年遇刺前留下來的最大遺產就是徹底剷除了「武士」階級,完成了「維新『,並且將」富國強兵「這一極端思想植入日本人的心目中。到目前為止,日本的維新第一章宣告結束。我認為在這一時代里,並沒有所謂的」士人「養成,只有不斷的通過學習探索和暴力鎮壓來不斷規劃日本的路

在這裡我需要來總結一下大久保的工業改革5大政策,因為這5大政策一直影響到二戰時期。

一 通過建立強大的軍隊來推動工業的發展。

二 政府扶持工業企業對抗西方的大公司

三 加速適應西方的新技術。努力從紡織業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這一點在 日本女權運動裡面佔有重要地位)

四 增加茶 絲綢 和手工品出口,在質量上超越西方

五 避免擁有西方國家外債。通過大量徵收幕府和大名財產來籌措資金(在 1875 還清所有外債)

那麼在大久保的執行下,明治初期的日本又是怎麼一個狀況呢?

總體來說日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但是明治政府(準確來說大久保)做了三件小事,一 強行轉變社會階級結構 二 土地稅改革 確保國家每天的土地稅收入維持在穩定程度 允許土地買賣 三 建立新型標準貨幣制度 這三件小事 為明治後期的厚積薄發做足了準備

1.2 明治的新憲法

1890年,對於明治來說是里程碑的一年。

經過近乎10年的努力後,伊藤博文和其餘元老們(Genro)(明治天皇背後幕僚,起初5人為核心,後期增加為7個)促使1889年明治憲法發布,確定了以上圖為例的政治體系。並在「富國強兵」核心思想指導下開始東亞歷史上第一個 全國性的「愛國主義」教育

那如何理解「愛國主義」這個辭彙呢?在這裡我把日本當時的舉措稱為「nationalism「,當然在中國教育體系下稱為」patriotic education「。日本的愛國主義教育表現 主要在於:1 集中全國力量達成國家目標 2 重新發現國家傳統文化之美(後文會補充為何明治後期要重新 開倒車)。 在日本當時環境下,為了滿足」富國強兵「這一思想,舉全國之力進行工業革命學習西方理論 就是滿足其目的一。目的二 主要是創造屬於日本獨特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被稱之為 The 「Emperor System」 (tenno-sei)。既「效忠天皇,致死不悔」。這個體系是在明治所謂「養士」年間創立的。「天皇是全體國民的父親,而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 在這個口號下,政府更加緊密的控制了教育 並且 大力建設各類神道教神社 包括某臭名昭著的那個。

看到這裡,我們回想某些二戰片段時候,日本士兵自殺前高喊:天皇萬歲 就是這個由來。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理解:二戰中日本士兵所謂 效忠天皇 並不是他們身上殘留的武士道,而是 1890後日本全國實行的「國家主義」對於他們的洗腦。

那麼,日本實行「國家主義」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呢?

1890年頒布的 Imperial Rescript on Education (教育ニ関スル勅語)首先明確表示三個核心內容:1 所有日本人必須尊重明治憲法;2 在危機發生要獻身國家;3 毫無保留維護帝國的權威。

但是1890時期還殘存很多幕府時期的傳統武士,他們並不是特別認可這個理念。甚至天皇本身就不太支持國家主義。但,明治政府真正掌權者是7大巨頭,既Genro也就是elder statesmen。在這裡我要重申:你們所說的「士」是最為反對明治維新後期各種政策的一群人。這群人怎麼能被理解為明治期間培養的

日本明治年間國家主義最好的潛在受教育者為:年輕人,預備軍人團體和女人。這三個團體特點在於:明治政府前社會地位極低,受到幕府影響最小,和易於被灌輸新思想。所以日本女權進步在近代以來那個時間階段是進步最大的時期

教育部被明治政府賦予難以想像的巨大權利並且修改大量教科書。改革開放30年一般都會開倒車。這不是我說的,這是歷史教育我們的。

教科書變成統一的模式化和格式化,內容由明治初期主要介紹西方先進文化和科技知識轉變為介紹歷史中日本武士道和文化,以及大力弘揚武士道殉道之美。1945年日本百萬平民要「玉碎」為天皇,並不是一種軍方強迫行為,而是他們受到60年以來的教育告訴他們:日本戰敗後 只有玉碎才是天皇的子民。1910年版本教科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大致翻譯過來就是:所有孩子必須要愛護尊重父母。而日本帝國就是一個大家庭,天皇就是家庭的核心,國民的父親,我們必須尊敬和愛護自己的家庭。日本人民要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護帝國。(選自:Wilbur.M. Fridell的「Government Ethics Textbooks in Late Meiji Japan「)。這就是日本人戰前受到的「以國為家」的「玉碎」教育。

在此期間,神道教在日本國內被確立唯一地位。基督教,佛教和孔學在日本國內都曾經有一定歷史地位,但其中對於神性的定義有損天皇地位。神道這個發源日本的本土宗教,在明治政府權衡後把他作為宗教武器,能夠積極調動國民並且鼓勵民眾忠誠於帝國。這期間神道教稱為「國家神道教」(state shinto)。

在現代國家中,國旗國歌均是國家標誌重要標誌。在明治政府時期,旭日旗被用為日本國旗,"Kimigayo" (君が代)被用作國歌。旭日旗和君之代的歌詞融入大量日本民族自豪感內容,十分契合「國家主義」教育這個主題並且能夠激發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在二戰影片中我們能夠看到自殺後用旭日旗包裹自己的日本士兵。

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對比: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戰和二戰中日本士兵的表現。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年輕的日本士兵軍官的行為是越來越瘋狂,越來越野蠻。而且越來越契合 日本教科書中對他們的教育。

總結來說:日本士兵在戰爭中,特別是二戰里的瘋狂粗魯殘忍並不完全是武士道的影響。武士道這個精神只是被日本帝國時期的政客用來實行「國家主義」工具而已,他們借用武士道來宣傳和鼓吹軍國主義思想。而其內核是不完全一樣。在《菊與刀》這本書里描述過:日本人對於武士道的殉道之美有一種天生崇敬。在日本帝國時期,教科書鼓勵那些下層士兵像他們心中那些武士偶像一樣為了國家殉道,這是一種他們嚮往的方式。可是這些士兵不像傳統武士一樣受到良好教育,他們也不懂武士道中所包含對於美和善的尊敬。因為他們從小就只明白:武士道就是為天皇獻身。也同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1920年後,日本軍部越權,擅自發動918,架空天皇等等就是日本「國家主義」教育的惡果。中下級軍官以「天皇」為名義發動政變達到自己目的,而天皇本身又無實權控制軍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主義「教育帶來的苦果。回到題目:武士道和二戰中日軍殘暴並無明顯關聯,日軍」神風敢死隊「和」神風衝鋒「還有」玉碎「計劃就是實行55年的教育計劃帶來的產物。而武士道背上了這個黑鍋而已。

所以 明治年間 既沒有 」養士「 也沒有」養國「。只是在探索國家進步的道路上走向了一天偏激的不歸路。明治的1890年開始,就為未來55年的國運埋下了一條引線。這條引線是大正和昭和所無能為力的。

1.3 明天繼續更新 主題為 明治的政治結構以及大正的民主嘗試。

我希望各位只有提出寶貴意見 我可以選擇 更加深入探討歷史 或者是選者分析日本近代的社會結構,民主制度和女權運動。

謝謝大家閱讀。


階級固化,明治時代下層向上流動的方式就是以國士為任,積極發揮才智,所以平民子弟,鄉士階級,外樣藩國這些長期被邊緣化的階層,勢力反而主導了明治時代。國家一系列的改革與變動既激發了國家的上升活力,也給個人帶來了地位與權力,名望,舊貴族在退出舞台,而士們在崛起。大正時代,國家趨於穩定,而且處於難得的上升期,這時代屬於民主派和實業工商業的時代,國家的政治氛圍和經濟都在改善,因而是工商業地位上升的時代。昭和時代,財閥,政藩等派系都已成型,而底層唯一的上升渠道就是剩下參軍了,而軍隊地位上升就只能寄希望於擴張戰爭,利用擴張情緒和戰爭得來的地位排擠原有的統治階級,為下層打開一條路,最後養出法西斯,當然就是養鬼。現代,軍隊已經變成自衛隊,在美日安保下的社會高度安定,財閥日益龐大,政治世襲已成為常態,普通人也就只能當豚過日子了。我國建國時第一代逆襲的人,都是走政治,改開後一批逆襲的則都是走工商,現代社會也沒有殖民擴張一說了,在今後的漫長年代裡,大家會越來越感受到平成養豚的內在涵義的。


這很好理解。

明治正逢日本近代意識覺醒,但傳統封建文化還非常強。工業化早期的階級流動和封建社會的等級感一碰撞,士就成了一個非常有時代代表性的人群。這就叫「混亂就是階梯」。

大正養國更簡單了。大正是日本國家構建的重要時期,工業化中期,正是國家意識強的時候。

昭和養鬼這個非常貼切。昭和分兩段,一段是1926年到1945年戰敗,一段是1945年到1989年。這兩段根本就是一伙人,乾的根本就是一碼事。什麼事呢?浩瀚的大洋是賭場,日本這個島實在是太破了,日本的窮屌絲實在是太想過上人過的日子了,為了過上美國人一樣的生活,前期是不惜發動侵略戰爭,後期是不惜出國闖蕩,不惜過勞死也要搶白人的飯碗。要是不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寧可去死。寧可做鬼,也不做人下人。

至於平成養豚,這個我懶得解釋。三十年後,我們這代人只需要看看我們的兒子是什麼B樣,一切就都清楚了。


微博上看到的一張圖,侵刪


這多半是大陸網民對日本歷史一種帶有想像色彩的YY,不必太在意。單是就這句話仔細推想,按照與此說相悖的宏大敘事邏輯推導出來的,難道不是七生報國,八紘一宇,大東亞某某圈嗎?一如李纓執導的紀錄片《靖國神社》里的那位日本老兵一般,還對當年那種激使全民陷入偏執狂熱情緒的軍國主義精神的戀戀不忘,對青年一代人缺乏「愛國主義」情懷大為不滿。

至於這話背後牽涉到的所謂階層固化問題嘛,那還是要看你個人從哪個立場出發看待。但就以往的時代來看,一個社會階層流動性比較大的時候,往往是比較動蕩和可怖的時代。比如我們的三國時期,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那可是堪比修羅場和地獄的時代,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英雄豪傑的功業背後,屍山血海,白骨累累。諸葛亮倒是從一介隱居書生逆襲成為季漢丞相,士階層解放了,但整個華夏被戰亂荼毒的黔首們有幾人還會記得?「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這句話看似犬儒,實際上卻透著無限的血淚。

另外,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因素: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世界的互聯網產業還不甚發達。我們大多數人接觸到的資訊傳播渠道是非常有限的,無論是報紙、雜誌、圖書、電視、廣播、路邊社新聞,它們給我們建構出來的已逝世界都宛如一個不帶多少瑕疵的,外表紅亮的蘋果。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一些大人物和豪傑的事迹,除了一部分歷史愛好者和研究者,有幾個人真正了解那些時代的青年人究竟是什麼情形?與我們相距越遠的時代,信息流失量越多,留存下來的信息里那些亮眼的部分便難免被後人有意誇大和利用。直到今天,不還有好多網民把民國年間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吹捧成黃金時代嘛,這種向後看的厚古薄今論調,大抵不足取。

「豚」說的荒謬性,也在於此,它是建立在一種信息缺失和誤讀基礎上的片面之論。而且,誰說以前的日本中青年一代就一定都是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才氣橫溢的形象了?別的不說,讀讀夏目漱石先生的《我是貓》吧,看看裡面的明治一代青年都是什麼鬼樣,照此來看,當時的「多餘人」和如今的豚一族,實乃一丘之貉,並不是什麼今天才爆發的新人新事。雖然通過文學作品去理解現實社會並不太妥當,但多少還是有點參考價值。總而言之,這種網路段子,不必太當真,想探究它的含義與真偽的話,少刷知乎多讀書。


戰後的昭和男兒滿世界滿世界賣汽車,如今的平成死宅滿世界傳播邪教,日本乙烷。

niconiconi!


還記得這麼一條人生經驗嗎: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明治和泡沫時代的國力上升期是由各種外部因素的巧合造成的,比如日本本身匱乏的資源決定了日本必須搞出口導向型的工業或是殖民帝國主義,正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冷戰和半導體產業發展,英美的地緣政策需要扶持日本制衡中俄等等。而日本某些精英,甚至全體國民的主觀意志都和日本過去的繁榮沒有太大關係

在工業化徹底完成,但經濟持續低迷狀態,人口結構老齡化不可逆轉,本土財閥和官僚緊密勾結政治改良無法實行,冷戰結束西方意識形態徹底勝利的情況下,日本人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就是當前的這種不奮鬥的方式:不關注政治,因為對改良和革命都失去希望,也無法發動對外戰爭轉嫁國內矛盾;不對改善自身經濟狀況抱任何期望,因為整體經濟形勢不佳,近期內日本的經濟也不大可能有任何改善;不主動承擔傳統的性別義務,如組建家庭和生育,不過家庭制度解體在所有發達的工業國里都有這傾向。這時候年輕人除了安心當萌豚還能幹啥?


四張照片來看就好。

【明治養士】

三人中間一位叫高杉晉作,此人是幕末時期長州藩中級武士,被明治時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圖中站立者)視作兄長。「志士」在日本正是特指以他為先驅和代表的參與及領導了近代日本「尊王攘夷」「倒幕」和「明治維新」等運動的人物。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名字中的「晉」字即取自他,「三」代表父母期望安倍晉三傳承高杉晉作精神之意。

1862年高杉晉作隨近代德川幕府向中國派來的第一艘使船「千歲丸」來滬,關於西方列強蹂躪中國是否是「天命」和中國士人顧麟有以下筆談:

高:「貴邦堂堂正氣之國,區區西洋蠻夷何至猖獗至此?」

顧:「國運陵替,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古今皆然,天命如此。」

高:「貴國近世衰微,乃君臣治國方略有誤,豈可歸之天命!

顧:「甚是甚是。」

此所謂「明治養士」。

【大正養國】

這是1919年(大正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代表西園寺公望與牧野伸顯在巴黎和會會場外。大正時期日本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接收了德國在山東的利益,並且成為會後成立的國聯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正式被接納為列強成員。而同為戰勝國的中國不僅主權被重新瓜分,也被拒絕成為常任理事國。

大正時期日本國內還有一件大事就是關東大地震,新的山本權兵衛內閣藉此機會參考西方經驗重建東京,使之成為現代化的大都市。

此所謂「大正養國」。

【昭和養鬼】

穿壽衣的昭和天皇,帶頭做鬼。他手下的文官武將,沒有一個不面目可憎,形容猥瑣,而且都正在靖國神廁里做鬼呢。

「昭和」時期日本對中國乃至世界,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狠狠地扇了「昭和」年號一個賊大的嘴巴。

此所謂「昭和養鬼」。

【平成養豬】

▲日本「ホスト(男性接客)」職業男性的標準造型

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一書里說:

在日本,時下的年輕人只關心自己半徑三米以內的事情…沒有成功慾望、學習能力低下但絲毫不以為意…遇到困難,懶于思考就立即放棄;人云亦云,做什麼事總願意隨大流…

一生機械死板地工作,喝酒,相親,遊戲…彷佛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生一樣。

我的一個前自衛官同事說:「現在的日本已經不是真正的日本了,現在的日本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了,不值得我去守護。」

此所謂「平成養豬」。


開宗名義,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看了回答,我感覺大家的緯度有點混亂。一會說國家,一會說人民。個人寫些淺見放在這裡,希望交流。

我認為這句話說的是日本的內閣,而不是民眾。其視角是站在日本立場的上帝視角。

明治時期,倒幕維新,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站在日本視角,這是新思想替代舊思想的時代,是日本崛起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思想先進,憂國憂民的大義之士(國,民,大義均限於日本大和範圍)。而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等等)也成功地把日本從封建弱國變成了資本主義列強,後人從日本立場看,明治時代確實是名士倍出,所以是明治養士。

大正養國,說的是大正時代,日本短暫地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這段時間,內閣大有垂衣而治的味道,該時代外部環境穩定,經濟發展,民主精神活躍,整個日本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內閣重臣並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有種蕭規曹隨的感覺。但結果國力確實發展了,故稱大正養國。

昭和養鬼。整體講,昭和時期,日本的經歷前半程與明治時期類似,依然是列強軍事擴張,給遠東各國帶來災難的同時,為日本攫取大量財富。然而,與明治不同的是,二戰以日本戰敗告終,而之後的經濟崛起也因70年代經濟危機造成沉重打擊。日本未能恢復明治時期的榮光。站在日本立場開上帝視角,必然以成王敗寇為由,將戰敗,經濟等問題推給昭和時期的日本內閣。也就是說「鬼」與「士」只是一成一敗的區別。因為敗了,所以只能是昭和養鬼。

平成養豚,大概是說90年代至今,日本內閣碌碌無為,對內沒有經濟上的建樹,對外也過於軟弱(以日本視角看),如同豬一樣卧在圈裡,靠國民的稅收飽吃足睡,然後就互相拱來拱去,搞黨派鬥爭。偶爾以北方四島,獨島(竹島),釣魚島(尖閣諸島)為借口拱一下周邊國家,他國一旦強硬便又像看到主人舉起棍子的豬一樣縮迴圈里。於是便是平成養豚了。

以此分析,如果這句話是日本人發出的,那麼其目的是什麼呢?

接下來,日本到底呼喚一個怎樣的內閣?士?國?鬼?豚?

答案不言自明,說這話的人,實際是希望日本內閣放棄豬一樣的軟弱,重新回到明治時期的「士」。再說明白點,此句話是呼喚一個能夠再次帶領日本向外擴張,再次回到明治時期的榮光的內閣。

再說明白點,他希望再次看到「日清戰爭」,「日露戰爭」(日本對甲午,日俄戰爭的稱呼),而如果能保證勝利的情況下,他甚至希望看到滿洲國,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以日本視角,去除「偽」字)。

這是一句對「士」的呼喚。


哪個國家不是如此。

草創奠基期多智勇兼備神人,因為環境惡劣,求生存,不符合條件的都被淘汰掉了;

上升轉型期多老成謀國智者,因為家境初實,求發展,元老總的來說還是定海神針;

(下面為兩條路線:一為轉型失敗進入癲狂突進;一為轉型成功進入富足安康。日本算是兩條路都走過一遍。)

癲狂突進期多思路清奇狂人,因為自大膨脹,求制霸,不搞點彎道超車如何王天下;

富足安康期多平淡無為庸人,因為國泰民安,求穩定,即使混吃等死也能過得很好。


慶應養啥?


「你們是我教過的最差的一屆學生!!!!!」

就是這個意思……


這到底是誰說的?明顯不是日本人說的,日語根本找不出來


個人認為這句話和「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一樣,屬於屁話。


新鮮出爐的新聞:揭秘:福島核電站事故後九成員工逃離現場造成輻射量激增

就這幫平成日本人,要是昭和那群鬼泉下有知非得氣活過來。


口胡,我霓虹脊樑在昭和,重整河山待後生


推薦閱讀:

被篡改的歷史教科書在日本的普及率大概是多少?
為何日本歷史上大多是將軍統治的,天皇卻能一直存在?
日本歷史人物的生卒日期(一般)是否經過夏曆、西曆的換算?
為什麼德川家康不在三河開幕?
街宣右翼為什麼可以使用天皇家的紋章?

TAG:日本 | 歷史 | 人口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