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是否比知乎商業價值更大?
首先對另一個匿名回答
是的,隨著知乎的水化,慢慢變成另一個天涯或貓撲了。
水化後的知乎仍然有商業價值可挖,如另外一個回答舉例whatsapp。但是水化後的知乎單用戶價值會大大降低。
提出反對意見。
水化並不說明不具備商業價值。
那能否解釋下為什麼 Whatsapp 能賣出 190 億美元?
只要有活躍用戶,就有價值。水化是內容質量上的,更何況現在是否真的水化呢?還是說你要更新一下你的關注列表了?
人不要總按自己的主觀意向來判定事務,要看數據為什麼感覺知乎的回答越來越像貼吧了?如果你說的水化是指用戶上的,那麼普通用戶多了,大號被稀釋,這很正常,不是問題的關鍵。對於算 CPM 以及 Click per Pay 的模式來說是利好啊。
所以你提及的水化後的知乎單用戶價值會大大降低,不知道這個判斷的依據是怎樣的?可否列出呢?
另外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從整個證券業的規律來看,雪球這樣其實是逆勢而行的,在美國成熟的市場,大型機構投資者是佔主導地位。人們的閑錢全在退休金和各種保險中。
專業的人用專業的方式去做投資。人們只要專心工作就好,不用被股市的波動來分散精力。我覺得這個是正確的方向。
炒美股的算是有一定教育層次的了,每次看到國內的一幫這幫有知識的人不去做自己擅長的事,而追求所謂的「財務自由」來炒美股,沒有把時間花在自己所在的專業做精做強,就覺得真是太得不償失了!至於散戶究竟能否佔優勢,以及散戶占多數會不會是將來的趨勢,看看下面幾個答案吧,我就不費口舌了。
如果中國股市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量佔主導地位,那麼註冊制會不會更快地施行?相比較美國,中國股市個人投資者(散戶)交易量佔多的原因是什麼?普通散戶在股市這場博弈中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所以從趨勢上來說,散戶用戶會越來越少。而知乎因為各行各業人士的存在,活躍用戶增長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在以現在最讓投資者看得懂的互聯網盈利模式來看,活躍用戶起著關鍵作用。另外要說一下:雪球起家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去美國上市,很多人因為了解國內的企業,相比較美國有著信息優勢,於是開始炒中概股,接著認識了很多其他的股票,以及最近幾年的 QE,趕上了時機,覺得賺了很多。卻不知去年美股大盤 30% 的增長才是稀少現象,等到美股的 Bubble(是否存在 Bubble 這點存疑)破裂的時候,呵呵。
人啊,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看到@陳承宇 提到了大 V,忍不住多說一句,這跟當年新浪博客所謂的一些「大牛」和「分析師」帶領小散有什麼本質區別么...
「媒體對大V的採訪讓許多小散看到了希望。希望,這可是最好的東西啊!」哈哈,小散啊,這麼玩還是被圈薅羊毛的份。每天打開電腦除了開QQ之外就是開雪球和知乎的來隨便說幾句自己的感想。
覺得雪球比知乎上做得好的是身份認證,哪家金融公司的員工,哪家財經媒體的記者,哪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什麼財經著作的作者,名字後面都會有認證,身份的認證更加明確,在為這些大V增加發言影響力的同時,也會使他們更注意自己的言論,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吧。而知乎沒有對個人的身份認證,在知乎上的名人你注意到他會去先他的主頁,就那麼短短几行的居住地,工作,學歷。那個人若不好好寫的話,那麼你可能要跟蹤他的好幾個回答才知道他是幹什麼的,另外,那些資料完全是杜撰的也說不定。「沒有人知道在互聯網的另一端,是一個人還是一隻狗」。
知乎不加身份認證的做法在某一程度上更好地體現了平等的互聯網思維,可是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全的平等,在大V的粉絲數量巨大的情況下,後來知乎的用戶(沒有獨立思考的烏合之眾)更容易去追逐大V(讓我們承認知乎的後期用戶不如早期用戶,即水化這個事實吧,或許這一現象也可以用早期知乎各個用戶的粉絲量「貧富差距」差距不大來解釋)。顯而易見的,現在的知乎大V擠佔了剛進知乎的優質用戶的答題空間,一些問題若沒有大V點贊或回答基本上歸於沉寂。
確實,上述知乎出現的問題,如同其他的社交網路,不容易避免。但是雪球採取的大V認證對這個問題是有緩解作用的。總的來說,作為雪球用戶,我覺得雪球給用戶的感覺是更加真實,更貼近市場,更貼近生活。一方面是本答案第二段提到的內容,舉個雪球蘇寧幫的例子吧,去年八月,蘇寧股價在蘇粉的狂熱追逐和蘇黑的質疑中開始瘋漲,此後3個月時間股價上漲175%左右,隨後股價下跌,進入長時間盤整。在此期間,雪球上關於蘇寧的討論滿天飛,隨著對蘇寧發展戰略的意見和指責不斷增多,在最高點之後下跌時蘇寧股東在認證的蘇寧管理者蘇寧易購閔涓清的支持下成立」蘇寧觀察團「,定期舉行會議報告對蘇寧發展過程中的各方面提意見。雖然我並不贊成這種做法(這種做法讓不同股東的權利不一),但從結果看,散戶們通過雪球與上市公司管理層有更近距離的接觸了。另外,雪球還會定期邀請各相關人士進行公司和行業的訪談,股民可提自己想提的問題。我印象最深的是昌九生化事件雪球還請到了兩個昌九生化的股東做訪談,看了一下他們的個人頁面,大概是以前沒上過雪球為了做訪談特地註冊了賬號的。
還有,雪球上的人與媒體方面接觸十分方便,大V接受媒體採訪讓更多的人了解大V,從而更能理解大V言論的立場。
同時,媒體對大V的採訪讓許多小散看到了希望。希望,這可是最好的東西啊!希望能鼓勵那些活躍用戶繼續活躍下去,有夢想的出出名弄個私募也可以。雪球的今日話題也不錯,放好帖子和對市場影響重大的實事。
噗,寫完了發現自己像是給雪球寫廣告了。。。@方三文@江濤
以上。
————————————————————2014.04.02——————————————————
在現有贊同數第一的回答下的評論,有點長直接複製到這個答案里。雪球和博客有很大的不同,博客上的文章需要多久的積累才能積攢一定的粉絲數?據我所知雪球用戶在每天收盤後在雪球的搜索欄里搜一下自己的持倉股票是很常見的,在這個方面,與博客相比,新用戶的帖子更有機會獲得關注。知道雪球上的ID 獨立財經分析師 嗎?就因為寫了網宿科技的報告被券商收了。
另外,中國之所以散戶多,根本上是制度問題。美股市場被懷疑內幕交易的需要自證清白。比如美國人作為個人投資者投資美股需要交資本利得稅,而中國不需要。所以機構在操作上以長線投資為主,相比個人投資,美國人更喜歡購買基金。而中國呢,君不見,機構投資者只是資金數量龐大的散戶,購買基金只是借他們錢讓他們享受賭博的快感。贊同將來會是機構投資者佔主流,不過那得等到多久之後?你說雪球逆勢而行,我倒覺得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雪球是順勢而行,大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意思,哈哈。答主的觀點就如同我們都知道價值回歸總有一天會發生,不過要在多久之後呢?市場的魅力就在於對時點的把握,呵呵。是的。
知乎的商業模式即使知乎團隊想清楚了產品上也還沒有體現。
有百度知道在前,大眾化路線最多只能爭一個次席,更何況知乎的一部分「良幣」敏感得一塌糊塗。
有豆瓣果殼在前,細分興趣社群路線最多也只能爭一個次席,更何況問答形式本身就不利於多次互動更別說O2O。輕輕黑這一下,是期待看到知乎的大精進。搞吉祥物評選什麼的,只能在心裡點沒幫助了。雪球創始人剛好是我一個老朋友的同學,30歲以前沉醉於新聞理想,愛做深度報道,具有公知的一切條件。30歲開始炒股,35歲創辦雪球,第一次創業就取得現在的成績很了不起。創始人多年的媒體工作,讓雪球的基因里有濃重的媒體屬性(大V講話,小弟聽著)。而知乎一開始就是平等、連接,這些互聯網屬性在這個時代會走得更遠。
沒什麼可比性呀,除了界面風格有點像。當然雪球上得很少,但證券分析啥的,是真有點虛。散戶投資是真靠大勢,點踩對了什麼都好。
大家都在說知乎水化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個偽命題。社區的狀態,用戶的增加,質量的相對下滑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
我最感慨和佩服知乎團隊的是,其實知乎是一個孵化器,而真正牛逼的是,通過知乎聚集了足夠的人,再去衍生做更大的一個市場。如果非要說,看看之前的周鴻禕和360安全衛士吧。如果對知乎,我相信今後的價值不會低,因為想像力足夠,這個市場足夠大,無論是社交、還是媒體。而雪球在財政領域,從美股切入,但目前已經聚集了足夠多的股民,在互聯網金融大熱的概念下,雪球能夠在互聯網金融附近做的事非常多,雪球的價值在於,他在一個相對垂直的領域,而且對手並不強,所以後面雪球如果推出自己的金融產品、還是做一個二道手,都可以從中收錢,況且,關於錢這個概念,離錢越近的產品,掙錢肯定不會太難。
但是否雪球比知乎的商業價值大?如果把知乎只單單局限在目前的問答社區,毫無疑問,雪球的商業變現價值更大,但兩者領域不同,雪球也好、知乎也好,他們所代表的商業領域的價值來看,就不好判斷了。
我相信雪球後面持續盈利過得很好肯定會沒問題,但知乎的想像力或許會更強。怎麼可能←_←
雖然大家都說知乎上的氛圍越來越差了。但我依然認為知乎是中國最好的傳播知識的平台,給了我太多太多的驚喜。知乎包羅萬象,涉及方方面面,帶領我們睜眼看世界。
反觀雪球,只是一幫人云亦云,等著天上掉錢的股民的虛偽神壇。我承認雪球上有小小辛巴這樣讓我敬佩的投資者。但更多的是虛偽的裝逼犯和腦殘的追隨者。連投資炒股都不自己動動腦子,巴望著股神領著自己發財,這種人就是廢人。
如果談商業價值,我說知乎無價,雪球也只是在散發著銅臭的牛市裡有人問津。如果是價值投資,知乎是茅台,雪球那就是暴風科技了。
為什麼黑雪球?看看我昨天評論了一位股神的股市分析後,召來的謾罵和腦殘粉們對他的跪舔吧。實在是覺得有意思及了,哈哈哈,這就是雪球,好期待牛轉熊之後雪球撕逼的盛況。
雪球鏈接http://xueqiu.com/1579937762/47707254你們幫我看看,我有評論錯嗎?是我太菜?知乎和雪球都屬於新媒體,也可以被認為是強媒體屬性的互聯網社區。要評估二者的商業價值,既可採用評估媒體的方式,也可以採用評估互聯網社區的方式。
若作為媒體評估:
傳媒最重要的是影響力,那麼在資產端體現出來就是傳媒的品牌價值。知乎的品牌價值應該高於雪球。知乎是面向普羅大眾的媒體,理論上全中國14億人都會是知乎的讀者或潛在讀者,註定要比更細分領域的雪球有想像空間。一個非常不恰當的對比:根據某機構評估,在2006年,《讀者》雜誌的品牌價值大概是《財經》雜誌的5倍。在2013年,《讀者》的品牌價值也仍然是《財經》的4倍。從自己身邊來看,2012年周圍聽過知乎的人還寥寥無幾,但如今不少人已成為知乎的直接或間接用戶(不登陸知乎主站,但通過知乎日報、各家新聞客戶端、微信朋友圈、ZAKER等閱讀知乎文章),可見知乎已不是當初那個邯鄲學步,被大家擔心會死於途中的孩子了,而頗有一番英姿颯爽的少年模樣。從盈利能力來看,媒體可能具有很強的品牌價值,但未必有匹配影響力的利潤。在盈利手段上,垂直細分領域的網站未必弱於面向大眾的網站。例如,專精體育社區的虎撲就可以從運動商城、在線遊戲、體育彩票、體育營銷、線下健身、運動培訓等多角度探索盈利模式。而雪球,2014年4月1日給大家了一個愚人節玩笑——理財產品「情緒寶」——一款通過對個股進行輿情監控、語義分析、熱度追蹤來進行情緒策略投機的量化投資產品。我覺得,這雖然是半個玩笑,但我認為這個量化策略在一定資金容量內必然可行,且有穩健收益保障。至於知乎,目前知乎還不願在主站打廣告犧牲用戶體驗。不過小道消息是知乎高層對未來盈利模式已經成竹在胸…
互聯網社區指標評估:通常就是結合搜索指數、訪問流量、活躍用戶數、黏度等指標評估網站商業價值。過去一年多以來,兩家的運營狀況都非常良好,但截止到前日(2014年3月31日)知乎的百度搜索指數約是雪球的7倍,而在2013年初知乎還僅是雪球的2倍多。除了運營人員的功勞以外(如@韋昌明 等辛苦的小童鞋),也側面佐證了知乎潛在用戶基數大很多,當然還有創始人上非誠勿擾這類事件營銷的威力。
Alexa流量排名上,知乎排在中國145位,雪球971位。
活躍用戶數量可以通過側面推導。暫且簡單地比較兩位網站的活躍創始人(知乎創始人之一的黃繼新,雪球的方三文)的粉絲數量。截止到4月1日,黃繼新擁有約340000粉絲,方三文擁有約57500名粉絲,黃的粉絲大概是方的6倍。最後簡單總結下自己的觀點——如果拿表面上可以比的東西來比,那麼現階段知乎可能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大約是雪球的4-6倍吧。不過其實過於注重比較也沒有意思,因為不可比的因素也很多——知乎正在揚帆加速前行,而雪球也有它自己的道路、自己的艱辛、自己的風景。兩家都是我所鍾愛的網站,商業價值也只是諸多評價中的一個維度罷了,在此祝願兩家都越走越順利。當然是雪球。知乎和雪球都是我非常尊重的公司,但是雪球離交易不能再近,知乎離交易不能再遠,所以知乎在變現上的困難將會大得多。至於提到的註冊制,對於雪球簡直不能再好了,上市的公司多了,就不再稀缺,雪球的牛逼就出來了。至於你提到的散戶越來越少的問題,是的,這是一個問題,但這對於雪球而言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原因你可以再繼續關注哈。
雪球價值大。沒辦法,人家雪球所處的行業和雪球的信息的價值導致人家的可變現能力遠遠強過知乎
知乎的商業價值大於雪球,至於實際的變現能力還得看各自的商業模式。
———————————————————————
雪球的app用過一次,卸了。 崇拜title的現象比較明顯,大部分內容貢獻者都是M頭(股評家)鼓吹所謂的投資理念,沒有多少職業做交易的。 主要的用戶應該是,有點學歷的小散。 知乎雖然關於股票類的回答99%都很水,只有那麼幾個職業的回答一下。但是,生活、經驗類問題和少數專業類問題,還是非常有價值的。感覺不太好類比,炒過股的人都知道,所謂股評都是扯淡,牛市時滿地股神,退潮了才能看出誰在裸奔,炒股還是靠自己
是的,隨著知乎的水化,慢慢變成另一個天涯或貓撲了。水化後的知乎仍然有商業價值可挖,如另外一個回答舉例whatsapp。但是水化後的知乎單用戶價值會大大降低。
推薦閱讀:
※在平價眼鏡店遍地開花的今天,寶島等大型眼鏡店卻仍能維持高價,其競爭優勢在哪裡?
※加多寶是怎樣一步步逼退王老吉的?
※最近正在著手寫一本財務方面的圖書,幫助讀者學習財務。想了解下,大家想學哪些財務知識呢?
※哪些普通人耳熟能詳的公司,其實也做軍火生意?
※如何看待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0萬億?(已明確公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省份有2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