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國內的科研人員待遇差? ?

大家都說,中國的科研人員待遇不高,制度不成熟。國外的教授,待遇跟其它類型同等高度的職業,比如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待遇是同個檔次的,所以選擇科研也不用擔心成為研究苦行僧,但國內,即使一本高校,講師和教授的待遇遠比不上企業中層高管,但要付出的成本卻是9年博士加博後,這是中國體制有問題,還是有這個發展階段的根本原因?


因為在國家看來把錢用於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不如直接投入科研經費有效。


你應該比較一下,在同等水平線的學校里,在國外念一個phd和在國內年一個phd、在國外上一個教授和在中國上一個教授的難度差別。

然後,別的不知道,國外的生物狗們待遇,真沒比國內強哪去


本人法學本科生,記得班主任問我們中的多少人未來有學術研究的意願,但又接著那句話說,如果賺錢養家的負擔比較重就不要搞學術了。上述例子說明了在中國科研人員普遍比較清貧是社會事實。

在大眾心中科研人員與金錢的道德屬性是對立的。這是一種比較固化的社會意識,可能植根於東方傳統儒家文化,又受到官方媒體或者說官方意識形態的吹捧,導致大眾形成了這樣的邏輯鏈——科研人員為國家做了很大貢獻,所以科研人員應該是比較高尚的,高尚的人都應該奉獻而不是「索取」。

在早期官方意識形態中科研是受到重視的,錢學森等老且著名的科學家的形象也太深入人心,現在鮮有科學家能被官方媒體放在以前官方媒體對錢一樣的位置。於是大眾心中錢等很大程度上成了科研的人員科學家的代名詞,而錢等卻又恰恰具有不愛金錢的品質。此謂官方意識的「引導」的作用。儒家文化不復多言,其總體是比較排斥金錢的。上述兩點形成了公眾的固化意識。

除了固化意識,我國的科研主力單位:高校和科研院以公立為主。這也限制了科研人員分配到更多的社會財富。還有諸多原因造成科研人員普遍清貧的社會事實。

一旦有科研人員想打破這個事實,就成了「異類」。「異類」不符合大眾的意識(想像),會被口誅筆伐。被題主所說的噴子罵。

其實個人賺取金錢這件事從宏觀角度看無非是社會對總體財富的分配。當下科研人員做出貢獻卻很難得到與之相應的分配比例,請對這個答案不滿感到不適的你仔細想想,公平正義嗎?


這叫什麼邏輯,因為科研是高尚的,排斥錢的,所以我們就不給他錢了?科研需要靈活的思維,有靈活的思維人的人只可能因為收入不足放棄科研轉學cs,從商,或者其他閑職一生,而不會在低收入的感動下投身科研。

我不知道為什麼待遇低,但是待遇確實不能說高。知乎有文章說美國在讀博士平均工資合每月1.2萬人民幣左右,國內中科院博士在最好的幾個所也就是6k左右了,加導師年終可能會有的獎勵。這樣的水平在國內已經是非常高,高校慘不忍睹。

我個人特別不理解,為什麼有著最高學歷,最高歷史地位,和干著最累的一批腦力工作的人,只能拿到不到20w上下的年薪。開包子鋪的也有這個數,計算機領域普通基層人員也很可能接近這個數,勞累程度不妨說不會超過科研人員。

========

公眾號,科研圈,18日發文

在參與調查的127家npa成員學校中 有85%彙報說所有博士後拿到的工資均高於47484美元。「

學術界的人總是覺得不應該談錢,也不應該指望賺錢「麥克道爾說,」但我覺得科學家應該給科學家估一個合適的價。「

類似消息的鏈接: 在美國做博後收入差距有多大?可能超出你的想像!-火石創造-領先的醫健創業大數據平台 - 醫健創業找火石

我想說的是,為什麼在國內,一方面認為科研就是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認為不該拿錢?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不是這樣么。

其實並不存在問題,因為科研人員的數量是巨大的,只是需要達到一個共識。我們掙多少錢,干多少活。但是一方面大學生碩士生太多,壓低了價格,另一方面,這些人也真都是最吃苦耐勞的一批人了——然而這不就是我們教育體制的結果么;中學裡老師說不要問以後有什麼用,勤奮努力的學吧。大學裡老師也是說,不要問為什麼要學這個,勤奮努力的學吧。結果就是一路走下去的,要不然是能忍的,要不然就是不在乎的。真有獨立思考的,恐怕真都去擁抱資本了。

國內的博後處境就不用提了。基本就是個大實習。

其實這個事情我覺得是科研人員自己的情況決定的。很多人雖然干科研,但寫的一手好段子,吸引經費、表面工作的能力很強,而監管者看不出來,呵呵。

以及,我們的教育太號召吃苦耐勞了。結果就是,你覺得5000一個月不接受時,有的是人願意接受;而這樣的人基本不明白做的事情是為了什麼,結果就是工資導致水平下降。事實上國內科研的人均產出確實是很低的,講創新就。。。更不用講了。不是啥玩意都可以叫創新的。

事實上,在化學院之類的,你想給自己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的生活,你周圍的人都會說你怎麼能這樣,竟然還有空做XXX。真是太輕鬆了。

結果就是低工資,低效果。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我是信的,而良心在科研里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拿著較高的工資,你會覺得不好好乾對不起國家給的收入,撐起的家庭生活;拿得少你就會覺得掙的錢不值得投入的去干。

我所在的地方,第一年上課時比起其他人我已經比較輕鬆了,期末3個考試,2個小組報告,2個個人報告,幾個小論文。同寢室學物理的,可以天天玩遊戲,期末1門考試,其他基本都是作業。

結果就是大家都想著用最少的勞力,做出最響亮的成果,拿到最多的經費,在揩最多的油。到頭來氛圍就形成了,就出現了寫的一手好段子、炒的一手好概念、做的一手好表面工作的科研人員。其實不這麼做,大家怎麼活下去?

不是因為看到演員收入高,就想要演員的收入。大家都是消費者,也都看著周圍的人干著什麼工作,花多少精力和時間,有什麼風險,掙了多少錢。大家其實心裡都清楚呢。就是都在忍著,到頭來都是社會張力。

兒科醫生集體辭職的事忘了?團體認慫,那就所有人一起欺負。

可如果一個團體是選擇出來最吃苦耐勞的一批人,他們基本肯定也會認慫——這是我認為國內科研人員待遇問題的本質。

或者說這已經不是問題了,而是隨著時間積累,挑出這樣一些人,給個足夠他們不鬧事的工資,讓他們做科研(不是上層,或者教育部,或者什麼的挑出來的這些人,而且歷史社文化的社會意識)。

這是這個現狀的原因。從這個原因上看,我個人認為是適合這個國家整體的,只是提問者(包括我在內)不適合投身國內科研。

當然國內科研如果有優勢地位的話,生活還是可以的,至少環境比社會上乾淨不少。所以就看個人怎麼選擇了,不需要像小孩子一樣刨根問底。


國內科研人員待遇不差,教授比企業中層有錢的多


我本來畢業準備跟著導師搞科研的,當時做的是省課題,但是經費和資金遠遠不夠,所以我們這些都成了廉價勞動力,可是房價高的嚇人,物價也貴,如果這樣弄下去,家裡人肯定不同意,花這麼多錢供你讀書,沒錢取老婆,沒錢買房,父母都不好意思說我家兒子多的書多。所以我很多同學堅持出國,他們不願留在國內,國內體制官本思想太嚴重,資源都在大牛手上,很多教授什麼的其實都很有錢,與很多企業都是合作的,這樣搞科研的人就少了,因為只有我們這些混不上去,又出不去的,留下來繼續搞科研,經費不夠,設備儀器精度不夠,很多都沒發做下去。只能想辦法發paper。最後做科研成了發paper.


因為大多數人都在水論文


核心原因在於科研成果沒有市場價值,沒人買。換句話說,你的東西有人買,就算高校待遇差,你也會有市場收入。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待遇這麼差還有大把博士,博後拚命往高校擠?

個人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1 求名,大學老師多好聽

2求穩,旱澇保收

3求假期,每年都有寒暑假,雖然平時加班成狗

4時間自由支配,但也意味著可以24小時連續泡實驗室

5 尋求一個未知的發展。希望做出有價值的成果,將來轉化賺錢

6 研究成果(部分)歸本人,在公司做成的東西,除了薪水和獎金,其他全屬於公司,跟你一毛錢關係沒有

以上,歡迎補充。


我們不需要人!主要奴隸夠用就好!


感覺是因為科研價值不能變現,普通科研人員待遇差,但是,你要是做好絕對不差。光獎金什麼的也是一大筆。你所謂的科研人員不過是自己覺得罷了,學術界並不一定承認。而且科研很難有成果,在前期做的基本上都是前人早就做過的,沒有什麼價值。如果國家把科研人的待遇提高,稍微和科研沾點邊的人待遇都高,那麼大家是不是都要往科研領域擠呢?反正科研看不到成效,我多做點少做點也沒人知道,這樣不是很水嗎?國家幹嘛拿大批的錢養一下收不到利益的人?科研不像計算機、金融什麼的,你有沒有價值短期就可以驗收,可以直接在市場上衡量。換個角度想想,你在金融、計算機行業做不好馬上就會被踢出去,而科研不會吧?大家都知道是慢功夫。你所收到的利益是和風險成正比的。簡言之,就是有成果待遇就好,沒有就看情況了。這也總比畫家強吧,死了之後畫才值錢。個人見解,不成熟,歡迎噴!


因為在官本位的社會裡,領導的待遇是不可能比手下低的。而領導(包括他的手下)是吃財政飯的,他的待遇不能太高,否則廣大屁民們會不高興的。作為科研人員,如果專心搞科研,是不可能有精力當領導的,所以待遇差很自然。


我不懂,搞科研的往往對社會貢獻最大,卻活的不好,那都沒人想搞科研了,科技就無發展了。


推薦閱讀:

當前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具體是怎樣的?
引力波的發現會讓天體物理專業火嗎?
大牛們,你們寫論文會「偷藏一手」嗎?
各位醫生和科研工作者穿著白大褂如何上廁所的?
生物信息學領域有哪些牛刊?

TAG: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