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譜是怎麼寫成的?


手裡剛好有一本自家的家譜,就來談談關於家譜的撰寫。

第一:什麼情況下要寫家譜?

為什麼要寫家譜呢?無非就是記載自己家族的光輝史,以及記載家族的歷史和發展。而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寫家譜呢?一般是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們是不是該寫家譜了。大家一致決定好,然後如果祠堂的錢夠,那就直接從祠堂拿錢,開始寫家譜。如果祠堂沒錢,那就大家捐錢。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譜,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決定輩分什麼的。如果遷移之後,沒有家譜了應該怎麼辦呢?一般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就是回到原來的祖籍,請家譜;另一種就是重修家譜。我家就是第二種情況,重修家譜。

第二:家譜的內容有些什麼?

我家的家譜由六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祠堂的地圖。

第二部分:家族的歷史,像我們這種遷移過的家族,就會講述遷移的原因。有時候也會寫一些家族定下的規矩,比如很多閔姓家譜(小女子姓閔)上面都會規定同姓不能結婚,不過我家的沒有。

第三部分:家族的輩分規定。輩分多由老者記憶而來,所以在閔姓家族分支中的輩分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的輩分多為從第一本家譜中繼承下來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後人自己訂的了。

第四部分:撰寫家譜的人。

第五部分:家族中光宗耀祖的人。

第六部分:家族成員。

第三:什麼樣的成員可以上家譜?

古時認為,女孩是嫁給別人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所以我們這一支的女性的名字是不能上家譜的,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終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機會上家譜,當然女孩子是沒有權力擁有家譜的,現在個地方的閔姓族人也這樣規定的。不過我家是一個例外,因為我們這支,在遷出祠堂之後,到最小的一輩大概有六代了,現在小輩都是女孩子了,以前是我父親保存著族譜,現在傳到了我的手裡。

族譜中規定,每年清明節,各支的族人都需要回祠堂祭拜,在祭拜的時候舉行修譜儀式,即在家譜上添加新到來的家族成員,祭拜和重修家譜的費用都有祠堂出錢,不過最後一次清明會的時候,此時祠堂已經沒落,費用則是各成員捐贈。到後來祠堂沒了也就沒辦法舉行清明會了。

隨著世事變遷,家譜也就沒有以前重要了,但是家譜卻記載著一個家族的興衰。

PS:關於祠堂,祠堂的作用並不僅僅是祭拜祖先,還是議會堂,也是做出重大決定的地方。富裕人家的祠堂還管理著家族的教育和產業等等。有的祠堂里有免費的私塾,甚至後來讀大學或者是留洋學習,祠堂也能全權負責。而產業的話。一般祠堂都有自己的鋪面、田地,每年的收入供祠堂開支,如每年的家族聚會,族人的教育事業等等。這些都是由專人管理,如果遇到了敗類,那也就意味著祠堂的衰落。聽祠堂那邊的長輩講,我們祠堂的衰落正是因為管理的人豪賭敗了祠堂的鋪面的田地。

另附圖兩張,希望姓閔的朋友能私下交流。


家譜嚴格說來不應該是寫,都是在之前的家譜上做些補充修訂,所以常說重修家譜,有點類似於現在教材的修訂版,出了新的研究成果要及時加進去。

本來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感覺有點亂,還是分條寫吧。

  • 家譜是什麼樣子的 有點像現在不太多見的線裝書,版式是許多小清新很喜歡的豎版,從右往左翻,不過現在也有些從左往右翻的了,簡直一點家譜的樣子都沒有,不成體統。一般都比較厚,要分好多冊,可能因為這種裝訂方式沒法做的特別厚。

    圖片百度上找到的,我見過大概五六本家譜,自己家的跟外姓鄰居的,差不多都是上面這個樣子,不過一般都要配一個專門的盒子便於保存。我家有本老的家譜,大概是90年左右的,外觀跟天龍八部里的那本易筋經差不多,裡面的字是手寫然後油印的。家譜的「發行量」一般都很有限,幾十本,多一點的一二百本,所以沒法像印書本那樣印刷,現在一般都是一些小的印刷廠來用比較傳統的裝訂方式來製作,原因是成本低,質量好,不管怎麼翻都不會散開。當然不排除土豪們做一些很高端的家譜,不過搞這個的多數都是農村人。修家譜這個事情的花費也是需要族裡人集資的,即使這樣平局起來一冊不到一百頁的家譜也要一百大洋左右了,如果家族大一點的,要好幾冊,就要好幾百,比朗道的十卷理論物理學教程都要貴了,這還只是印刷成本,組織這些事情的和編纂家譜的人多數都是自願服務的。
  • 家譜里都寫點啥 主要部分當然是族裡的人員親屬遠近關係,還有一些其他內容,這個就因姓而異了。一般是要包括自己姓氏來歷或者家族來歷的,祖上出過的一些名人的紀略,族裡歷年發生過的一些大事的紀略,歷次修譜的記錄,本次修譜的緣由、目的、意義、經過。。。共同點是這些東西都是古文寫成的,讀起來很有意思。一般也有一兩篇年輕一代寫的文章,用現代文,可能以後主持這項工作的後輩多了現代文也會多起來。

  • 都是哪些族姓在修家譜 赤匪來之前我家那兒差不多都是一個姓的人聚居在一個村或鄰近的村,一般不是地主也是富農,「大戶人家」這個詞應該就是描述這種情形,大戶人家都是要修家譜的。還有一些給這些大戶打工的長工短工,一般都是一個姓幾戶人家,不超過五戶。淪陷後這些人家相對原來的大戶就壯大了一些,有些好這口的就開始「追本溯源」了,考察自己祖上是哪兒來的,找到自己姓的大本營,把家譜續上。修家譜的原則之一就是要把族裡的男性都包括進來,女性有的也要記錄,包括出嫁的地方和丈夫姓氏。人數比較少的姓,都是要把所有族人都寫在譜里,趙錢孫李這些姓就要按分支來寫了,因為沒法全包括進來,具體追溯到多少代不好講,像孔家這樣弄的算是絕無僅有吧,不過肯定也是沒有全包括進來。這些年社會變化太快,年輕人普遍不關心這個事情,懂的就更少了,族姓里的聯繫也少了很多,修家譜的意義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雖然有更先進的印刷技術,信息收集手段,接受教育的人也比以前多得多,大家也都不差錢了,可是修家譜這件事確是越來越難促成了。
  • 修家譜的是些什麼人 主持這項工作的大多是家族裡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讀書人,六十歲以上的老先生,在淪陷前接受過教育的,很多古文功底是相當好的,對輩份似乎沒有什麼要求。我覺得他們的古文水平比現在許多中文系的大學生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我爺爺跟我講過一些小例子,比如訃告之類的應用性的文案,裡面真是一句廢話,甚至一個廢字都沒有,但是該有的信息一個也不落,一個詞,一個字,就是一條重要信息,很有講究。現在的學生寫的些請帖之類的,在老先生們看來真是一文不值。主持這項工作真的是挺費腦筋,農村的各種問題向來難辦,不知書達理的太多了,要集資,要收集信息,要編纂,要徵求各方意見,要印製。所以用德高望重來形容主持這些工作的人不過分,我見過的這些老人也都算是修養文化高出同齡人一個檔次的。記得看過一個談中國鄉紳文化喪失的文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德高望重的人文革時候都是被斗的對象,幾無倖免,反而是那些寡廉鮮恥的小人們很多都得勢了,真是黑白顛倒的時候。
  • 修家譜的大致經過 每個族姓的第一本家譜是怎麼完成的這個我不知道,現在的家譜都是在之前的基礎上做些增補,可能也會刪去一些內容。一般就是族裡的幾個領頭人覺得這些年族裡新增了不少新丁,走了不少老人,發生了許多變化,該在家譜里有所記錄了,對後代也是個交代。開始組織一些重要人物商量這個事情,定下來之後就開始集資,一般每家都會出點,其實也沒多少錢(也有不出錢的,據我了解經費總是花不完,所以常見到哪家修完家譜之後一起請戲班子來唱戲的情形,現在這種情形少了,可能是用了更牛逼的財務管理方式吧。。。),然後一些老一輩讀書人就開始起草,討論,修改,反反覆復等大家都滿意了就聯繫印刷廠把新的家譜做出來,分給各家(不出錢的當然沒有)。好像還要祭祖,這個我記不清了。
  • 我家的一些情況 說一點我家的情況吧。我家農村的,孔子孟子的老家都在山東濟寧,我家跟濟寧挨著,說好聽點也算是禮儀之鄉吧,沾了孔老二的光,這些傳統相對多一點。我們家屬於在當地人數比較小的姓,不比趙錢孫李這些,基本上都在一個村子裡,是幾百年前從陝西/山西(我也不清楚具體是哪兒)遷到山東的,最初就是一戶,後來逐漸壯大,也算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情形。大概讀小學的時候,我們家修過一次家譜,再之前的一次大概是我出生的時候,聽長輩們說的,再之前的我就不曉得了,好像最近又要修了,可惜能主持這個工作的老先生們沒幾個了,不知道能不能做成。


修譜是當代年輕人義不容辭肩負的責任。


我家有我們李氏的家譜。大約二三十本,是二三十年前重修的。我記不太清,是我爺爺跟我講的,因為爺爺以前上過私塾,平時吟詩作對什麼的,所以幾十年前族中組織修族譜,我爺爺參加了,據說印刷了幾十套,其中一套就在我家,但現在大多殘破不堪了。爺爺說,現在已經到了再次修編族譜的時候了,但現在很多人外出務工,老一輩的人大多逝去,年輕人不重視,所以都沒有提這個事。

我翻閱過那幾十本族譜,開篇從黃帝開始記起,族譜上記為一世祖,然後是二世祖,依次往下,包括夫人、子嗣。女兒不會記入,因為女兒嫁給其他姓氏的人後會入他姓的族譜。大約到了宋代還是明代。有三位李氏先祖(兄弟)遷移到現在我們這一支所居住的地方。之後修族譜,在這三位先祖之前的祖先只會記載大概。而之後的每次修編族譜都會詳敘這三位先祖以來族中事迹,族中名人豪傑都會大書特書,三位先祖從遷移到紮根的詳情都有記載,一般以「XX年重修族譜記」為題的序文加在之前所修族譜的後面,族人婚嫁、生老都會記載的詳細許多。現在家中的族譜上包括了每一次之前修族譜時的序文,還有許多人修譜時寫的文章等等。

三位先祖到現在的後代分布大約在相鄰的幾個縣,每次修祖譜,三個族中的人會聚在一起,商討哪些人修在哪支的祖譜,因為有過繼這樣的事情,所以要討論清楚。


我們那,家族的人,死後三年了才能上家譜,外嫁的女孩死後也上家譜,但不往下分支了,娶進門的媳婦死後也上,但如果中途離婚了,那麼這個媳婦未來不會出現在家譜中。

一般家譜在家族中比較權威的長輩家中。

沒年年30,都要拿出來上香磕頭。


怎樣寫家普


我最近也是在整理自己家的家譜,修譜還真的是個勞心費力的事情,以前受條件限制,只能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現在聯繫方式比以前方便很多,只不過很多人都不太重視這個事情了,對這個有心的人一般都年紀比較大,對一些現代化的工具也不太熟悉。我現在就是自己做了一個家譜網站,也是方便自己修譜,查人加人,後來就乾脆擴展了一下,放開給想修譜的人一個平台在上面修(完全免費),因為做這個事情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希望把它做好,所以想請對家譜有興趣有研究的人多多指教。


不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 沒有一張爺爺奶奶的照片 是一件讓人很沮喪的事情 我們建立了一個線上的家譜樹 72ZU


電子檔家譜,簡單。

http://www.dreamgo.tech/download/jiazuzhi.ht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描寫了詩人自己風華正茂時離開家鄉,回來時已經兩鬢蒼蒼,家鄉的兒童也把他當成外來客。面對著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這一切怎能不讓他傷懷呢?時光易逝,世事滄桑,彈指間的感慨在樸素無華的語言中自然地抒發出來……

是啊,「客」到底從何處來呢?借用這一詩句,央視在2014年打造過一檔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節目開篇便有著發人深省的獨白:「我從哪裡來,我是誰?」這似乎是圍繞著人類亘古不變的問題。

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尋根問祖,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而家譜,剛好起著承載倫理規範,塑造人格精神,維繫社會秩序的作用。節目尋根過程中,家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譜,流淌著中國人的血脈?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書。「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在中國,家譜有約3000年歷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

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家譜包含有哪些內容?

姓氏源流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從一姓到一國一家,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

「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家訓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傳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藝文著述

「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徵集等。

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

家譜圖像

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於,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境背景,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里,包括:

1、老照片。

2、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

3、風水圖(祠堂圖、墓圖)

4、故居/村莊圖

?家譜到底有什麼用?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孩童時代,疑問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而成人懂事之後,關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誰,為何生活在這裡?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長久存在和不斷復興,就是要告訴人們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得到發揚光大。

尋根留本,承前啟後

古人曰:「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說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有了譜書你就能夠追根溯源。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幾十年總歸要悄悄地離開人世。「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連一個名字都沒留在世上,若干年後自己的子孫連先祖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憾事。

換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你的根在那裡?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豈不負先人養你?由於諸多因素,有相當一部分人就連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經忘記了,更何況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裡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

敦親睦族,凝聚血親

一個家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凝聚力,修譜建譜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徑。

古人認為,家譜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覆登門拜訪,不斷了解情況,追根溯源,尋祖問宗,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家族內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傳承親情教育,激發起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

因為修撰家譜和逢年過節中緬懷先祖的各種儀式,使得子孫後代能更加自覺地做到尊老敬長,憐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有利於家庭的團結和幸福,有利於家族以及社會的和睦與和諧。

「親不親,故鄉情」,今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甚至走出國門,遍及天涯海角,這也是今後我們子孫們的必行之路,難免有時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有了族譜聯宗,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就能更進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鄉,路人不如鄉人,鄉人不如親人,有了家譜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聯接到那份血肉親情,並且更溫暖、更深厚。

治家齊國,教化子孫

家譜中包含的許多祖訓家規,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如敬父母、尊長者、睦族人、和友鄰、恤貧孤、尙節儉、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內容。有的家譜中記載有先輩族人們孝敬老人、忠君愛國、造福鄉梓、刻苦學習、奮發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對族人和後代進行人生教育的生動教材。

治國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族,一個家庭,要想自立於世界,自立於社會,最根本的還是要培養教育出眾多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才,好的祖訓家規就能彌補現代教育只重知識才能卻忽視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譜正有著這樣的功能。

傳承歷史,問祖憑證

家譜都有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諸多內容。家族的歷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歷史、國家的歷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歷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華民族的歷史、國家的歷史、人類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海外華人熱心回國尋根問祖,造福鄉梓,他們尋根問祖最信得過的就是查閱家譜。對於因各種原因遷居他鄉的普通人,家譜就是他們與祖籍、族人溝通的橋樑,是他們思鄉念祖的精神象徵。因此,家譜不但是家族歷史的記錄,也是天涯遊子落葉歸根的精神寄託和尋根依據。

查閱中國歷史,但凡國勢強盛、社會安定的朝代,從皇家貴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譜或族譜為一件大事。現今國運昌盛,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正是修撰家譜的恰當時機。


推薦閱讀:

在電腦上怎麼製作家譜?
如果在中國的國民教育中添加家譜圖探索,對國民的自我認同或者說整個社會風氣會帶來什麼影響?
家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女性不上家譜屬不屬於性別歧視?
有沒有像《羅馬全面戰爭1》那樣帶子女家譜的策略遊戲?

TAG: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