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 對信息流動和關係鏈沉澱的理解,其深入和獨到之處何在?


1,kik到100萬用戶的時候,並沒有使用手機通訊錄。此時至少有50萬用戶,應該來自於blackberry的用戶,kik掃描了手機(特別是blackberry)的所有email內容,通過email找到關係鏈。大部分人都以為kik是靠手機通訊錄滾動起來的,這是不成立的,如果這樣,whatsapp早就滾動起來了。

2,大部分人認為已送達已讀等特性是通訊工具的核心,不贊同。可靠的通訊是不需要已送達狀態的。


國內創業者應該關注的是Kik的創新思路,而不是Kik的產品特性。

Kik確實有其特點,比如利用已有的手機電話本,建立自己的用戶關係數據,將所有安裝了Kik的用戶的聯繫人,轉化成自己的潛在用戶,形成流感一樣的爆發。

此外,輸入狀態實時顯示,以及消息發送狀態的實時回饋,這些附屬創新,也讓用戶感覺新奇。這說明Kik團隊對一個文本通信工具的用戶心理把握,非常到位。它把「實時」這種用戶體驗,做到了極致。

在建立用戶關係數據,以及把握用戶心理,誘發口碑賣點方面,Kik可以成為其他創業者的榜樣。

但是,Kik仍然難當大任,在中國尤其沒有機會。


最近看了好些基於contacts的IM,很多都早於Kik,所以kik的成功的關鍵原因應該不是僅僅因為利用了contacts的現有關係網路。記得收到和發出的第一條信息是@黃繼新的,當時驚嘆的是,剛剛登錄的那一剎那,就告訴我繼新也在,而且馬上給我發來了一條信息,我回復的時候,知道他也在寫字。就這一剎那的經歷,已經足夠我讚歎並去微博上推薦和討論kik了。所以,回過頭來分析kik:

1)它利用現有關係網路不是關鍵,多的是人想到了,多的是app這麼做了,它做「對」的是快速且自動推薦了好友,讓我初次體驗面對的不是一個空房間不知所措。SNS/IM最難的是積累第一批用戶,而用戶上SNS/IM最不爽的經歷是上來了 一個人也不認識,得費勁添加帳號找熟人去。而且,快的讓人驚嘆!--這體驗絕對能帶來口碑和話題!(記得我和繼新為「它為什麼能這麼快」討論了半天,我覺得它無恥地QJ了我的隱私,但我還是讚歎它QJ得這麼快!)

2)它沒有去創建新的關係網,而是利用現有關係網,而且不止利用了通訊錄。換句話說,它專註於解決現有關係網的通訊體驗,而不是讓用戶加入一個新圈子,進入一個陌生新世界。我們已經有太多SNS需要加入和管理了,no more pls!

3)聊天的感覺簡潔快速有反饋,促進了信息的產生和流動。這個就不多說了,反饋和快速有多重要?反正我發簡訊按完發送就放下手機,收到的簡訊看完也許懶得回。而用kik類產品,我會盯著看對方是否收到,有沒有在輸入,等待ta回復的信息。

4)省錢。除了必要的簡訊,拜年,和朋友長聊,我已經更多依賴kik們了。kik在國外流行,省錢也是重要因素。

5)口碑+話題。以上因素綜合起來足以形成體驗的口碑和傳播的話題了,足夠kik度過被challenge隱私問題的危機,獲得3M的原始積累了。


KIK的產品定位是代替簡訊應用,所以它只提供了p2p的點對點聯繫方式,不像whatsapp,可以一點對多點(群發),多點對多點(群聊)。

它初期導入了通訊錄關係,但它有自己的賬號體系,產品發展壯大以後,就不依賴手機號,而靠KIK賬號去進一步發展了。可見他還是有做手機社區的規劃的,而且這個社區真做起來的話,必將是通訊錄的父級。

所以,我的理解是——

1. 從關係鏈角度講,它目前是利用通訊錄關係鏈,導入第一批用戶,後期將要自建生態系統

2. 從信息流動角度講,目前是以個人為中心,點對點的信息流動方式,以後可能會發展一點對多點,多點對多點


如果我們把手機號,QQ號,Msn賬號,Gtalk賬號看作是我們在不同網路運營商的賬號系統。我們在每個賬號的行為模式,選擇應用場景都有所區別,除了產品本身的一些特性,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產品被後所隱藏的社會網路是什麼,與我有「連接」的人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我覺得中國的Kik模仿者們不要一味的去追尋產品設計上的山寨,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產品上搭建出一個不同的社會化網路。同樣是圍脖,Sina和TX就完全不一樣。


現在再看這個問題,大家知道kik在國內的價值了——微信


kik其實也是微創新,而不是全新的概念

一些創業公司,不是經常能導入fb或是twitter的好友嘛

同樣,kik這次沒有借用SNS,而是通訊錄

推送——也是微創新。哪一家SNS不是將好友推送的你profile?

創業公司利用其他成熟關係鏈的做法很常見。做到一定規模,開始區分用戶價值和形態,構建自己的生態圈。

就產品規劃來說,kik下一步應該是對圖片的發送/對文件發送(圖片也是文件),並利用SG方式將用戶沉澱下來。


kik比較成功的一點是它沒有開闢一個全新的關係空間,而是藉助已有的關係空間。

信息流動是1v1,在手機端操作速度比飛信等產品要快一些,但我覺得沒有本質變化。不過就是快這麼一點,使得很多人對他的用戶設計十分稱讚


1,Kik 還是基於手機通訊錄拓展關係鏈,真人關係。國外發簡訊太貴了,所以kik可以快速流行起來。可這些在國內,相比簡訊,並無明顯優勢,其實這些飛信手機客戶端都是有的。

2,Kik還是基於點對點的通信,無所謂信息流。


唉,kik何在?


推薦閱讀:

國內移動廣告平台(有米、多盟、萬普、架勢等)有何異同?
如果移動瀏覽器足夠強大,還需要原生應用嗎?
如何看待近期360應用加固服務給第三方應用嵌入充電廣告?
WP 8.1用戶最懷念之前手機的哪方面?
手機在未來會被AR/VR 設備替代嗎?

TAG:移動應用 | 即時通訊IM | K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