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大多數偏心理動力取向?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趨勢?

個人看到大多數諮詢師的介紹中都表示自己是心理動力取向的諮詢師,想知道這是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的普遍現象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諮詢師們更傾向於接受心理動力學的理論呢?


瀉藥!

據說國內動力取向諮詢師佔了60%,而國外的比例遠低於這個。。大概是10%??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的感覺是,國內優質的、系統的學習資源,基本都集中在動力學派,其他流派系統培訓真的很少。

在國外,臨床心理學的碩士、博士學位,或者拿執照,都必須要有一對一的個案督導,定期的小組督導、理論學習、還要滿足個案時長的要求,基本上也就是像培養醫生一樣在培養心理諮詢師,很系統很規範,而且是浸泡式學習。而國內是考個二級,上幾天課,就可以做諮詢了,沒有任何督導要求和個案要求。所以二級或三級不代表你的執業能力和水平。

即使是在高校里臨床方向的碩士,有督導的也不多。比如,我們學校去年人手不足聘了華南師範大學的心理諮詢方向在讀的全日制碩士生來做兼職諮詢師,然後遇到一個困難個案,她不停的問我意見,我就問,你沒有一對一督導嗎?她說沒有。我心想我以前江西師大沒有也就算了,華南師大居然都沒有,可見高校的心理諮詢方向碩士生培養有多水。

學院派的學習資源都已經這樣了,那麼社會上呢?心理諮詢培訓,看起來很多資源,但大都是以短期工作坊為主,上個幾天課,講講某種療法的理論和技術,然後就沒了。特別早幾年,基本沒有督導這種概念。那諮詢師去學了以後很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用這種療法工作,或者是自以為知道了,然後就自己去做,也沒有督導,反正出了錯也沒人知道。

而最早有案例督導(雖然只是團體督導)的連續培訓應該算是中德班的精神分析培訓了,只是當年沒有這麼發達的網路資源,所以說是連續兩年的培訓,但仍然做不到長期浸泡式學習,但這已經是當時國內的最優質的學習資源了,現在活躍在心理諮詢臨床或培訓領域的大咖,大多數都是早期中德班培養出來的。

中德班為精神分析在國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有這批粉絲眾多的大咖,以及他們後來又各自搞的培訓項目,自然也就越來越多的人學起了精神分析咯。

在我心目中第一個真正符合國際標準的培訓進入國內的,應該是CAPA了。CAPA按照國際的標準:個人體驗+每周一次個督+團督+理論培養了一批真正有會做個案能做個案的動力學派治療師,到目前為止,有十屆了。第一屆的畢業生到現在已經都是督導級別的了,而且capa培訓標準現在很多國內的培訓也在模仿。這就進一步地帶動了國內動力學派的發展。現在動力學派的督導師越來越多,團督項目也越來越多,受訓良好的精神分析師或候選精神分析師也越來越多,自然往這個方向走的臨床工作者也就越來越多了。

而CBT的培訓,帶團督的,我也是這兩年才看到有開始出現,比中德班第一期晚了太多年。國內CBT的大咖,數得上來的,也就那麼一兩個。

其他的比如家庭治療啦,還有後現代的敘事啦,焦點啦,等等,雖然這幾年也很風靡,但也都是以工作坊為主,按國際標準進行的系統培訓很少。

所以我覺得是因為動力學派學習資源比其他流派好得多,所以現在動力學取向諮詢師很多。

但是因為CBT在國際上是主流,而且國內其實學校和醫院的臨床工作者還有EAP諮詢師,做CBT很多的,因為體制的局限很難做長程動力學療法,CBT更適合。而且CBT學習成本相對精神分析來說低得多,我想以後CBT的發展可能會超過動力學派吧。


國內的心理諮詢師確實有不少偏向於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動力取向,這確實是中國一大特色。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覺得有很多種:首先是精神分析對中國人的影響是非常廣泛深遠的。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心理學的書籍首先就是精神分析。

就像我接觸到的心理學的專著,首先就是弗洛伊德《夢的解析》這樣的書,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論,它具有很廣泛、很深遠的影響,而且它對於生活現象的分析也頭頭是道、很有魅力。而且它的理論體系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套解釋心理現象的理論模型,就相當於掌握了一門心理學的語言來描述心理問題、解釋心理問題。

這對於學習心理學的人來講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讓我們去描述和解釋某一心理現象,這樣的話好像自己就成為了專業人員。但是往往我們會發現,只是解釋和描述是遠遠不夠的。怎麼能解決呢?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

而我們目前真正的接觸心理諮詢的時間還是較短,從2002年開始心理諮詢師考試到現在也不過只有15年時間,而且很大部分人都只有過學習短暫理論學習經歷,而沒有臨床實踐的經歷。

所以大部分的心理諮詢師之所以學習心理動力或者精神分析,是它們用這樣的一個理論和方法來解釋自己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他們自己是不是改變了呢?這倒不一定。

所以我覺得之所以有這樣一個趨勢,跟中國的心理諮詢師比較年輕、或者說閱歷比較淺有,而又迫切的需要尋找一種,能夠解釋心裡語言的工具有關係。

隨著閱歷的增加或者實踐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心理諮詢師會追求一種有用的改變,有的功能性的工具。而不僅僅是描述性的、解釋性的。當然,精神分析也可以帶來一定的改變,比如完善人。但是對於真正的臨床工作而言,使用最多的並不是心理動力,也不是精神分析,而是認知行為。

所以這就導致了一種悖論:學習者較多的學習心理動力和精神分析,而臨床上使用的恰恰是認知行為或整合式的理論、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所以這就是——對自己,是為了了解解釋自己;而對來訪者,是為了幫助他改變。所以這是兩個有點分裂的態度,也是我對國內目前出現的這種現象的管窺之見,個人的觀點。


謝邀 @萬年

1、業內的前輩多是動力學取向的;

2、宣傳的陣地——動力學有武志紅,曾奇峰,徐凱文,中德班,CAPA,簡里里,蘇曉波,上海精衛中心,武漢精衛中心,忠德心理醫院,北京安定醫院...而講起CBT,我想不起幾個人來;

3、畢竟我國醫保並沒有給CBT買單;

...


謝邀,首先要說說心理動力取向其實是一個合集。其子集分別包括:經典精神分析(老弗開山,冰山理論,自我結構,以及防禦方式),自體心理學(self),客體心理學(object),以及自我心理學(ego)。

動力學派的學說可以說是臨床心理對於各類精神癥狀,神經症,心理問題解析發展的一部歷史。後來的各種流派諸如,人本,認知行為,家庭等等都來源於經典精神分析中的一些思維的延續。有人說後世流派學說都是對弗洛伊德的部分解讀,這樣說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有其道理。至少各流派的創世人最早都成學習精神分析,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

對於剛剛學諮詢,想要從事諮詢工作的朋友,最好也從最基本測學起,可以將動力學作為基礎,然後再尋找自己適合的。

ps:曾經有人認為經典精神分析在中國最吃香,原因在於中國人喜歡神秘主義的東西,所以一些潛意識,夢境的解讀,中國人是很受用的。不過這種說法從未得到證實過。


國內很多都在國際上有延後,包括心理諮詢技術。精神分析流派確實在國外有盛行的時候,只是後來逐漸在追求效率的市場下被沖刷了~而國內之前出去學的那一批基本上都是學的精神分析,再說國內很多大學的學科設置也基本上會延後一些。

還有,關於門派之爭。國外有門派之爭,國內也存在。因為對自己流派的一些執著,其實是會壓制到其它生機勃勃發展的可能。

目前來說,國內心理治療技術培訓普遍的是動力學,你要學認知行為療法真真的長程系統的還幾乎沒有。國外的認知行為流派的合格的諮詢師忙個不停,也沒時間來國內。所以之前老貝克來中國,場子被擠爆了。而相對來說精神分析的一些諮詢師相對來說閑一點。

說這些並不是說精神分析療法就不好。

世界上沒有萬能鑰匙,沒有哪個療法可以治癒所有問題癥狀,也沒有哪個諮詢師可以治癒所有來訪者,我們需要去看到每個療法背後的有效因子,它擅長或者說對哪些癥狀那些人在哪個階段有用。

如果要說好上手,見效快,認知行為療法是首當其衝的,特別是針對抑鬱、焦慮、強迫這些,不用過多的去挖掘來訪者童年經歷,而是聚焦當下,從現實可驗證的事件出發,對認知和行為進行矯正。而如果要從深層次人格層面的改變,那還是需要精神分析,一點點的長期的諮詢。

而存在主義,人本主義這些其實是融合在這些技術中的。

如果是想學心理諮詢技術,如果相對來說更好上手,學認知行為療法就沒錯,這個框架強,更適合新手諮詢師開始前期諮詢,往後繼續學,那再融匯入其它技術也是可以的。

我覺得認知行為療法就像是建高樓的框架,搭好框架之後,你在這裡面的設計和裝飾是可以千變萬化的。

所以如果要學來上手,長程認知行為療法是可以考慮的。


中國存在著某個團體。

這個團體從事著某種很特殊的工作。

叫做思想政治工作。

這種工作導致了某個後遺症,就是認知行為主義的諮詢師,在中國的長期療效天然偏下。

因為,很多時候,你的來訪者都接受過各種長期的認知調整嘗試,但是失敗了。

所以,既然認知行為那麼好,居委會大媽又不用錢,經驗又豐富 。。。 。。。

這裡就涉及到很大的問題,在中國往往心理諮詢的期待和前提,就是「我無法通過自己來調整和改變」,如果我通過我自己調整和改變,是可以成功的,那麼會形成負罪感和二次心理傷害。

如果,只是通過認知調整,就能解決心理問題。

那麼這就不是心理問題,而是思想問題,那麼在中國的大背景的語境下,思想問題,本身就是做為人的品質問題。

因此,如果認知行為奏效,那麼在大背景下幾乎會不可避免的產生,來訪者會認為自己先前做為人的品質有問題,不管來訪者能否認知到自己產生了這個認知,但是理論上來說非常高的概率這個認知會被生成。

那麼之前,因為心理問題,導致的各種給他人的麻煩,並不在是因為心理問題導致的問題,而是做為人的品質問題給人導致的問題。

這樣所有過去的某些發生的事情,作為來訪者就是罪惡的責任人。

只有我們能夠通過包裝,來對過去的那些因為心理問題而產生的問題,進行問題化,而不是人品化,甚至某種程度上否定來訪者本身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我們才能有效的幫助來訪者更好的去面對所發生的事情。

而把過去發生在來訪者生活中可能給他人造成不愉快的事情歸根成認知問題(大背景語境,思想問題,是人品的問題),那麼你真的能很好的幫助到來訪者,其實是有鬼的,甚至你可能不經意的埋下了某個極其危險的炸彈。

所以,在中國這樣國家,做認知真心不是種聰明的選擇。

不管他究竟能多循證,多科學。其實臨床上也無法比跳大神強。因為,你的來訪者是在中國這個曾經存在著思想犯以及這種歷史依然在無時不刻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國家的人。

甚至某種意義上,在中國做認知,不管個案是否成功,對來訪者都會造成必然的幾乎無法規避的認知和心理風險,因為他必須得迴避這種背景下的潛台詞,而這種迴避會讓來訪者的人格結構可能產生某些偏差甚至更大的內在衝突以及崩塌的契機。

====================================

←_←

心理諮詢師的臨床,從來不是個講科學的領域。

→_→

====================================


不知道您願不願意去試一試中醫心理學呢?西遊記是真正的解夢之法,靈樞經、素問經、神農本草經再加上道德經是最好的心理動力學。


目前國內來說,相對系統的培訓的中德班 中挪班 中美 CAPA基本都是心理動力取向為主,其他流派的系統培訓相對比較少。

其實這也符合心理諮詢的發展歷史,其他國家基本是先有精神分析,再有心理諮詢其他流派。在國內也是如此,待到幹掉精神分析後,其他流派才有發展的空間。

國內的心理諮詢培訓,基本處於被殖民化的立場,基本都是國外大神為主,國內也還沒有培養起來(默默敬仰的申大鬍子,私以為中國化的心理諮詢做的甚好)。待得三五十年後,國內的心理諮詢師培養起來,咱也去國外講課去。哈哈,或許不是啥精神動力,認知行為,人本主義啥的,或許是摻和點易經,中醫,道教啥的理念。

沒法子,我們現在就屬於這個時代!!


國內主要是心理動力學派,而美國現在主要是CBT。美國的大量心理諮詢結果明顯顯示出了CBT相對於心理動力學的優越性。而且是壓倒性的。中國國內心理動力學派的強大主要是歷史原因,發展存在滯後性。美國 德國 法國的心理動力學派在本國逐漸失勢後,把目光轉到了落後國家和地區,其中就有中國,導致了現在中國的心理動力學派一家獨大。


推薦閱讀:

陳景潤是否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
為什麼心理學普遍認為錯誤的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被運用在文學批評領域?
為什麼上一輩較迷信的人總會說他們看見過鬼神?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