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龐的《烏合之眾》中的觀點是否過於偏激狹隘,有悖常理?

如圖


要解釋這個現象需要從群體意識以及記憶再生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來看群體中個人意志的下降,有一個心理學名詞叫「廣場效應」說的就是這種現象。當一群人在進行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更容易受情緒控制,失去理智判斷。國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愛國流氓」,這其中有些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謹小慎微的「乖娃娃」,但是在群體意志的影響下,就會爆發出難以想像的能量,膽大包天。還記得那個把日系車主腦袋敲穿了的少年嗎?從他被逮捕時那一臉的驚慌與無助,很難將他行兇時的殘暴猙獰聯繫在一起。

關於這種效應的原因,很可能是從遠古人類集體狩獵遺留下來的本能。在遠古,人類偏好於獵取大型獵物,這在提升捕獵收益的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危險,需要團隊的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在這種前提下,無論你是勇猛無比的部落鬥士還是懵懂無知的青澀少年,你都必須忘記對死亡的恐懼,全心全意追求部落榮耀,與團隊共同進退。

但是這種本能在提升團隊凝聚力的時候也會有副作用,那就是隨著個人意志消退,人類基於趨利避害形成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大幅度下降,會更依賴於情感做直觀的判斷。情感是很主觀的,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欺騙,無法應對很複雜的情況。

比如戰爭,這種很複雜的協作行為需要極高的紀律來約束個人行為,需要所有戰士戰勝恐懼無條件服從少數軍官的個人意志。沒有受過訓練的烏合之眾非常容易受局部劣勢的欺騙,產生恐慌。這種恐慌非常容易就傳染到整個群體,從局部潰敗迅速發展為全線潰敗。

至於群體性的記憶錯誤,這就更常見了。人的記憶是斷點式的,只會記錄那些關鍵點,不會像錄像機一樣把所有細節都完整記錄。在回憶時,再把這些斷點提取出來整合加工,這種模糊記憶雖然省力,卻不靠譜,特別是當一個群體的某個人產生了錯誤的拼裝,並且這種錯誤對大家都有益時,這種錯誤就會迅速被全體成員接受,並校正自己的記憶。

中央電視台曾經做了許多董存瑞戰友的採訪,就是非常典型的記憶錯裝的例子。在所有戰友的回憶中,基本上都有那句經典的「為了新中國,前進!」,但這反而成了最大的疑點。因為在戰場嘈雜的環境中隔著那麼遠的距離,而每個人注意的點也不一樣,怎麼可能會所有人都聽得清楚董存瑞說了什麼?很多人可能在炸藥響起的那一刻還不知道是誰幹的呢。但出於對英雄的敬仰和對戰友的思念,老人們普遍都接受了這個更能承托董存瑞英勇形象的記憶,並把自己的記憶隨之修正。老人們沒有說謊,他們只是記錯了而已,其中那句經典台詞其實就是來自電影,被他們拼接到現實記憶里了。

————

更新:

題主如果覺得群體決策總是錯的很難理解,我不妨給你舉個例子。古希臘的全民審判制度就是典型的群體決策錯誤範例。比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因侮辱神靈罪被判死刑,就是因為他到處找人辯論哲學問題,這些問題又太先進了,再加上這廝本身又很傲嬌,損傷了很多人對神靈的依賴心理,同時嘲諷到了他們。希臘的審判是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參與,在群情激憤的情況下一致通過了對他的死刑。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希臘公民在戰況吃緊的情況下,因為海軍將領沒有來得及打撈戰死將士的屍體(古希臘人認為溺死者靈魂無法得救,必須撈回屍體),就以褻瀆神靈罪全體通過了對幾個功勛卓著的將領的死刑,結果導致這些將領叛變投靠了斯巴達,最終導致雅典戰敗。

從那以後,整個西方民主的精髓都是「防止擴大化的民意」,他們認為民主是需要馴化的,只能讓少數精英代表廣大民眾參與決策。無論是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還是歐美的選舉人制,都是全民選舉少數利益代表參與決策的模式。這就是因為全世界都知道,讓沒有決策能力的人參與到決策里,他們就很容易基於情緒來決策,而情緒很容易被野心家煽動。這就是群體決策總是錯誤的觀點的由來。

二戰時希特勒就運用一系列的全民福利來欺騙德國人民獲取權力,他修建高速路、大幅提升工人待遇、免費教育,這些高福利給財政造成了巨大壓力,導致納粹德國在掠奪戰爭的泥潭裡越陷越深。但受到蠱惑的民眾直到納粹德國最後一天都還在為他們的元首盡忠,為元首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同時還導致了許多像猶太人大屠殺這樣的人間慘劇,把整個歐洲打得稀爛從而退出世界霸主的位置。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群體決策失誤付出過的最大代價了吧。


瀉藥。

看《烏合之眾》前不要偷懶,序言很重要噥。洋洋上萬字的序言已經對這本書做出了客觀評價。

作者的結論具有經驗性,科學性不強,沒有考究的實驗和嚴謹的邏輯推理,但是作者的視角獨特,對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洞察力和思考極為別具一格。

所以這本書的暢讀性強、藝術性強,但學術性較弱。沒有推理、沒有嚴謹的科學實驗、沒有調查,也沒有邏輯推演。但是卻有著天賦般的直覺和洞察力,可以說,勒龐不是個科學家或學者,但卻是一個有天賦的偵探型人文主義思想家。

他的觀點不全正確,尤其是關於種族的說法,他認為種族有優劣,並強調基因的作用,在現在看來很落後了。

但是我最欣賞的是勒龐關於政治制度的說法:

懷疑民主、懷疑法律、懷疑自由。

(他對於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有著驚人的焦慮)

他認為民主不過是專制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法律對自由的約束遠大於對自由的保證。

他的很多觀點新穎而深刻,尖銳和獨特,這也是本書的價值——在於啟發,不問演繹。

書中關於群眾的思考,苟渝已經說的很全面了,我就不多說了。

還是要提醒題主,書的序言要看啊,真不是廢話。

還有,這本書不是偏激狹隘,但是它是上世紀的產物,帶有一定局限性。

但是,它的亮點在於,上世紀的詬病在如今這個自詡文明的時代仍然活靈活現地泛濫著,說來真諷刺。


群體中個體的主要特徵以下4個,你覺得哪個錯了?

1、人有意識的消失

2、無意識的橫行霸道

3、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交互感染的作用向一個方向發展

4、把暗示帶來的意念立即付諸行動。


贊同苟渝心理諮詢師的觀點。


推薦閱讀:

還珠格格里容嬤嬤為么討厭兩位格格?
親人去世卻不感覺到悲傷?我好像很冷血?
打辯論會改變一個人么?
責任感是源於愛還是一種做人的品德?
對一個人太好以後,他會覺得煩,是什麼心態?

TAG:心理學 | 古斯塔夫·勒龐 | 烏合之眾書籍 | 群體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