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外有哪些中式建築,是中國傳統的雕樑畫棟,並且贏得當地人的讚美或者設計特別有才?

提這個問題的起因是因為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這麼微博

我在評論區評論了一句

也得到了很多熱心網友的贊同,評論區也比較贊同這樣的評論。

其實我並不是在指責微博博主所發的微博

我只是想問問有沒有咱們國內的設計師在國外建設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建築,並且有特點的建築,慚愧本人是通信出生,並不懂建築。

誠謝大家回答


1. 流芳園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利諾郊區

名字來源於曹植《洛神賦》: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意為她像鶴立般地聳起輕盈的軀體,如將飛而未翔;又踏著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而使芳氣流動。)或許有萬古流芳的意思,但是我就喜歡這個解釋,比較詩意,哼。

「流芳園」位於全美著名的亨庭頓圖書館內,該館集珍奇圖書、手稿、藝術品收藏和植物園林藝術為一體,由美國著名「鐵路大王」亨利·亨廷頓於一九一九年創建。上世紀九十年代亨庭頓圖書館啟動中國園計劃,先後共籌款約二千七百萬美元,2005,「流芳園」一期工程正式動工。截至2005年,北美地區已建成六座中式園林,流芳園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為了讓流芳園保持蘇州園林的原汁原味,設計施工人員主要由來自蘇州園林建築公司的能工巧匠擔任,主要建築材料都從中國採購,前後從中國運來一百多個集裝箱的建築材料,僅太湖石就多達八百五十噸。在最關鍵的園林建設階段,五十多名蘇州園林設計師和工程師歷經六個多月的打造,終於成就了今天這座地道的中國園。

2.怡黎園---坐落於巴黎西南郊聖雷米·奧諾雷市

怡黎園佔地6000平方米。由旅法華人園藝師康群威和建築師石巧芳夫婦設計建造,於2004年6月落成。

3. 裕華園-----裕華園位於花園城市新加坡裕廊工業鎮。

裕華園有30多個景點,1971 年初開始新建的。裕華園的英文名字叫Chinese Garden,直譯過來就是中國園的意思。其實他是由台灣設計師效仿中國北方的宮廷建築及南方花園風格在1975年建造而成的。

相較於海外的大多南方的精緻型園林,由於裕華園融合了北方園林的規模宏大,景觀布局也模仿了頤和園的某些特點,所以更顯示中國宮廷建築的恢宏大氣。其中還有園中園 蘊秀園,則更具中國南方園林的溫婉細膩。南北結合,大氣中又有精緻的細節。

4.寄興園-------位於美國紐約斯坦頓島植物園內。

「寄興園」又名聽松山庄,是一座充滿東方文化色彩,充分體現蘇州園林特色的中國園林。它是中國蘇州留園的姊妹園,也是全美第一座完整的,完全模擬的較大型的蘇州園林。它的建成使得人們第一次可以在紐約這樣具體而微地觀賞完整的蘇州園林。

寄興園的整體風貌清秀典雅,細部設計精緻細膩,總體布局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因山就勢,與植物園內優美的環境溶合在一起。園內的景觀設計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再現自然山水意境,通過建築、山水、植物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一方充滿詩情畫意和高尚文化藝術品位的空間。

我喜歡這的茂林修竹,嘻嘻嘻。。。。。

寄興園的正門上,有久居美國的繪畫書法名家、九旬壽翁王巳千老先生揮毫寫就的「寄興園」三個大字,赫然醒目,給人一種清雋舒適的感覺。

寄興園於1985年開始籌劃,歷時13年之久,於1998年終於正式落成。

其實類似的在中國海外的中國園林還有很多,例如法蘭克福的春華園,都柏林的愛蘇園,溫哥華的逸園,波特蘭的蘭蘇園,瑞士的姑蘇園,西雅圖的西華園,還有前文答主提到的 --明軒。

-------------------------------------啦啦啦啦啦,我是飛過的小仙女--------------------------------------

下面講一個稍微可惜一點的吧,其實都不能算是國外的建築,因為他是完完全全在中國國內的建築,並且已經幾百歲了,但是因為某些原因,完全的平移到了國外的土地上,耗時7年,用1.25億,經過精密的測量和標記運到國外,然後重現按照原樣子建造。

他就是--------------------------- 蔭余堂

蔭余堂是於1800-1825年間(清朝嘉慶年代),由黃姓富商建蓋,先後有8代黃家子孫居住。原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黃村的「蔭余堂」,佔地4500平方呎,是一棟峽谷層樓、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內有16間卧室、中堂、貯藏室、天井、魚池、馬頭牆,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

黃村村民多姓黃,清康熙年間,黃氏第28世祖曾在漢口、上海開典當鋪,後來回鄉修建了這座有著16間卧室、四合五開間的大宅院,他希望積累的這份家業能蔭及後代子孫,因此取名「蔭余堂」。蔭余堂先後居住過8代黃家子孫,通常三世同堂。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座熱鬧了200多年的老宅院才不再有人居住,黃家便產生了將蔭餘堂拍賣或拆除的想法。沒想到的是,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棟老宅的命運。

上圖的女子名叫南希?波琳,來自美國,1985年她到徽州旅行,被一座座粉牆黛瓦的古村落所打動,想將徽派文化、藝術和建築介紹到美國。南希在1970年代就曾到過中國,並且還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學習中國藝術史,她是中國內地對外開放之前,最早訪問徽州地區的西方人之一。也算是個中國通了。

南希回國後,成為美國波士頓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的中國藝術主管,搬一幢徽州古民居到美國展覽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冒了出來。

一篇回憶文章中稱,1996年南希重訪黃村時,黃家人因蔭余堂年久失修正投票要賣掉蔭余堂。南希這樣講述:這一次,裡面有人,門也開著,於是她走了進去。黃家人見一個外國人走進來,便隨口一問,哎,你買不買?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玩笑話,便讓這座古宅遠嫁美利堅。

另一個版本也是1996年,據公開記述,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人王樹楷作為南希的助手來到徽州挑選民居;歷時一年多,王樹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從1000多座老房子中選出600座,又從600座里選出60座,再選出6座,最終選定蔭余堂。

在南希的推動下,蔭余堂的美國展出計劃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會的1.25億美元的支持,並作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

1997年春天,蔭余堂開始進行拆除搬遷工作,異地重建式的拆除比蓋新房子難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續了兩個多月,主要的木石結構部件都進行編號,記錄原有的組成方式。拆下來的部件包括2735個木構件、9000多塊磚瓦、972塊石片和當時屋內擺放的生活、裝飾用品,魚池、天井、院牆、地基,還包括了當時屋內擺放的傢具、生活用品,連同院牆、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也一併原封不動搬到了美國,共動用了近四十個國際標準貨櫃。當年11月底蔭余堂拆散裝船,1998年2月全部運抵波士頓港口。

在拆卸蔭余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上世紀20年代黃家的先輩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發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每一封小小的信件,每一個小小的文字,都訴說那一段或動蕩,或激昂的歷史,也有對家人的思念,或許還有在亂世中的家國情懷和甜蜜想念吧。

除了建築本身,迪美博物館還購置了原陳設在該屋中的傢具、擺設,將蔭余堂修復成80年代、原屋主黃氏家族最後居住時面貌。

前後歷時7載,2003年6月,蔭余堂終於正式向公眾開放,第一天參觀的人數就突破一萬。身處蔭余堂,就彷彿穿越時空隧道,時間立馬在此時凝固,回到那個沉默年代,也或許是空間錯亂,讓你從美利堅一秒鐘來到古老的東方中國,會分不清你是在徽州還是在美國,因為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力在保留和還原這座建築的原本面貌。

------------------木雕精美的鏤空窗欞。

------------------斑駁的磚石地面,還有一個小小的磨盤,或許就是他慢慢養育著黃家人。

----------古老的帶著精美雕花床榻,窗前的梳妝台,若干年前嫁到黃家的女子是不是就在此 對鏡貼花黃?

-----------舊時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煙的招貼畫,還有帶有招貼畫的紅水壺,濃濃的民國風啊。而且歐式的斑駁印花壁紙搭配這中式的紅木傢具,居然一點不違和。

------------牆上有黃家先人的照片,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語錄,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標語……

小孩子的小鞋子,刻在牆上的 小心火燭的標語手寫字。

-------------------這一件件小東西無不從一個家庭的角度折射出中國字晚清以來200多年間的歷史。

黃氏後人將蔭余堂轉讓給美國博物館,沒有接受大筆酬金,只象徵性地得到政府補貼。他們認為蔭余堂能夠在美國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蔭後代的本意。黃氏後代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能夠到美國瞻仰這所從徽州山區走出,即將舉世聞名的祖業(多年以後,蔭余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終於來到了波士頓PEM博物館看到了他們的老屋,他說:「當時就覺得我們已經穿越時空了,因為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裡面拉大提琴,音樂聲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淚就流了下來,覺得感觸非常大。」)

關於後續,1997年9月,安徽省就已頒布《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將皖南地區古村落遺存的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全歸於「皖南古民居」範疇加以保護;依據這一條例規定,1911年以前「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民用建築均在保護之列,未經政府部門批准,不得拆除或買賣。此後,安徽省又制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總體規劃》,獲得文化部的批准並實施;該《規劃》中,明令禁止購買徽州古民居進行整體搬遷等行為,並規定徽州古民居一律不準流出古徽州地區。

經評論 北山叡龍 小姐姐or小哥哥指正,蔭余堂的具體位置是馬薩諸塞州埃塞克斯郡的--Salem塞勒姆 小鎮,經本答主的認真查閱,薩勒姆(Salem)位於波士頓東北邊,最為人熟知的是當地盛行的女巫文化。與遠東頻繁的交流在當地的文化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東方印記。女巫文化、東亞藝術和航海文化是薩勒姆的核心。從波士頓出發,30分鐘的渡輪就到了薩勒姆。特此細節更改哈。

嚶嚶嚶


【多圖預個警昂!】好啦!自己許的諾,哭著也要答完!題主不是建築專業的呀~那就好騙。。啊呸!咳咳。。那我就要肆無忌憚裝個大尾巴狼啦!

首先,我並不是建築生,只是對建築感興趣,所以我就以一個外行的角度來說吧。題主所說的是外國的中式建築,所謂外國的,大體可以分為亞洲地區和歐美地區吧。而所謂中式建築,在我們的印象中無非是有著大屋頂、斗拱挑梁、像鳥翼一樣飄逸的飛檐等這些在印象中被符號化了的元素的建築吧?

而真正的中式傳統建築,十分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與融合。而在國外,大多只是簡單的模仿外表咯!

來來來,咱們先看看高大上的歐洲的~

在十八世紀,歐洲的上流藝術圈裡吹起了一股「中國風」。東方元素開始進入工藝裝飾、服裝、音樂等方面。。看起來就是醬嬸的。。

咋樣~辣眼不?

而在這藝術風潮的帶動下,建築也受到了影響。比如當時與中國貿易關係較為緊密的瑞典。

1753年,瑞典國王腓特烈一世在斯德哥爾摩市郊的皇后島上。為自己酷愛中國文化的王后烏爾利卡專門修建了一座中式樓閣,稱為「中國宮」。

看得出來,這是一座中國式宮殿與法國洛可可式建築的融合體,建築的整體明顯受到明清宮殿樣式的影響,有著朱紅的牆面塗裝和鎏金的貼雕。宮殿的屋頂還仿照中國宮殿的樣子刻意雕了龍。。。(你們不是說龍是凶獸嘛啊喂!)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當然,這絕不是個合格的「中式建築」,對於明清時期宮殿,標誌性的特點怎麼也要有大屋頂和琉璃瓦吧!?這傢伙無非是洛可可式建築帶了一些中國裝飾趣味而已,來,咱們在看下一個辣眼的大作~

德國-慕尼黑-英國公園裡的-「中國塔」。(這到底是什麼國啊喂!?)

。。。。。。

這啥啊!?

旋轉木馬的脖子被抻了還是你們家鐘樓的屁股吃肥了啊!?。。。

好吧,這是德國小夥伴按照自己對中國木塔的想像於1790年建成的塔,名曰「中國塔」。但設計和製作其實全憑著一張關於中國的想像畫完成的,沒有細緻地考證中國建造的塔的幾乎全部細節,所以造出來的中國塔對咱們中國人來說。。簡直笑不出來。。好吧德國的盆友。。你們贏了。。

-------------------------------------------------------------------------------------------------------------------------------------------

嘛。。可以看出來,早期西方人對中國建築的不了解,催生出了一些半土半洋的或可愛、或搞笑的小傢伙。。其實都是源於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嚮往和不了解。而隨著十九世紀歐洲對外殖民擴張的大高潮,對中國更加了解的同時,也把中國噎了個夠嗆。。這些咱們就不展開啦,總之自大清輸了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對中國的看法由過去的青睞與嚮往逐漸變為蔑視和鄙夷。

而隨著中國逐漸的重新接觸世界和海外務工的華人越來越多,這一時期的海外中式建築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了。

而這些唐人街建築多是由華人親自監製,所以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傳統建築的樣式。典型的就是矗立在華人街區街頭的這些油彩華麗的仿明清牌坊。

延續了明清時期繁複華麗的紋樣和濃烈明快的配色,形成了那個時代西方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

要知道,在這些華美的牌樓背後,是多少拖家帶口、背井離鄉的中國人對美好新生活的嚮往;凝結著一批又一批華人們在這異國他鄉的奮鬥與淚水、夢想與幻滅;也透露著一個民族不甘的吶喊與抗爭。。。

--------------------------------------------------------------------------------------------------------------------------------------------

好啦,恥辱過往不多提~大夏天的咱不說那些糟心的事~

而這幾十年內,西方人對中國傳統建築的了解也更加深入,這一時期內,許多外國建築公司也開始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建造極具中西方有機融合的新式建築。例如1917年由美國茂旦洋行規劃的雅禮大學、1917年由美國的沙克特與赫士建築事務所規劃的北京協和醫院、1919年由茂旦洋行規劃的燕京大學等等。。都在傳統建築的精髓上做足了功夫,此時的西方的建築師認識到,將歐美建築原封不動的照搬到中國其實是一種傲慢和愚蠢的行為。

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中國的文化輸出再次開始,「中國風」再次與西方相遇,與之前各種尷尬的相遇不同,西方世界已經能抓住中式建築的某種特點與內涵精神並很好地加以表達,而不再單純追求外觀的一致,所修建的中國式建築園林內容也更為豐富,形式也開始多樣化諸如:展覽廳、城市之間的友好贈建、、觀光園林等等。。。

比如,1980年在紐約大都會藝術館落成的明軒,就是以蘇州「網師園」里的「殿春簃」庭院為藍本而建造的,因以明代建築風格為基調,故名為「明軒」,是中國園林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

我去!大哥你好帥呀!!如此素雅的格調真的讓人把持不住好伐!?中國風剛剛重出江湖,便驚艷四座。從此,走出國門的建築大多開始遵循這類園林風格,堅定不移的往下走!!比如蒙特利爾的夢湖園、法蘭克福的春華園、紐約的寄興園、德國杜伊斯堡的郢趣園、溫哥華的逸園等等。。簡直是大爆發啊。。。。

無圖言屌!?

位於悉尼的誼園。。

看!!如果不說的話。。沒人會知道這是遠在澳洲的一座中式園林吧!?

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春華園

----------------------------------------------------一條社會主義分割線-------------------------------------------------------

啊。。當前時間。。一點四十。。我。。想暫停啦。。。。

什麼?原因?

啊啊啊啊啊啊!!!!我心好累啊你們造嗎!?嚶嚶嚶!!!

一張圖都要傳半天啊啊啊啊啊!我要炸了移動!下個學期他們要是再敢舔著臉來宿舍推銷我就踹死他啊啊啊啊!!!!

好啦~那今天就先更到這吧~~關於亞洲的明天在更!

--------------------------------------------------------更新啦!!!!---------------------------------------------------------------------------------------------------------------------------------------------------------------------------------------------------------

網吧夜機來答題,我對這乎愛的深沉。。。

今天深夜要更新的內容就是被我推延了一天的海外中式建築——亞洲篇啦!!!!

其實要更新今天的內容還是挺矛盾的,由於東亞的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這些「東亞儒家文化圈」這千百年來的戰略關係錯綜複雜,文化脈絡一脈相承卻又各有發展,所以難以說清什麼是中式建築,什麼是朝鮮建築,什麼是日本建築,難以界定。

那就姑且看看現如今在這些地方歷史上遺留的一些中式建築吧。

首先來看朝鮮半島上的。

建於1395年的景福宮,現位於大韓民國首都首爾境內,是朝鮮李氏王朝的正統王宮。因為是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的一員,所以無論是面積還是規制都要遵循藩屬國的樣子,也就是說,本質上和國內現存的明清郡王府或親王府是一致的,比如宮殿上的青色琉璃瓦,正殿勤政殿的歇山頂重檐形式,都有別於北京故宮太和殿那樣的金黃色琉璃瓦和廡殿頂重檐形式,所以由此足可見當時中國與朝鮮的從屬關係。

景福宮的興禮門(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景福宮正殿勤政殿,可以看到,雖作為王朝的正殿卻採用了青瓦鋪面和重檐歇山頂。

可以明顯看出,因為同為中華文化圈內的李氏朝鮮王朝,受到了明朝文化藝術的深遠影響,其在建築領域與中國幾乎做到了完全同化,大部分與國內現存的明清古建築無異。

前些年慘遭焚毀的位於首爾的崇禮門。可見與國內現存同時期同類建築相比,還是有一定差異的,比如屋檐向外延伸的更加典型。也許和朝鮮半島的自身環境與氣候有一定關係。

後來朝鮮政府在平壤新建的人民大學習堂也是很大程度上沿襲了這種風格:

位於朝鮮平壤巍峨壯麗的人民大學習堂。

來來來,客官們再看一個~

現位於朝鮮平壤境內的妙香山普賢寺,建於1042年。那時朝鮮半島還處於高麗王國統治之下。

此時的朝鮮建築深受宋代建築的影響,在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塊化,最明顯特徵是樑柱上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有時甚至到了一個誇張的地步。比如普賢寺里這個碑亭:

呃。。。這個。。。

大哥你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撐住這個大頂子吧!?大頭大頭~下雨不愁~。。啊。。咳咳。。

(圖片均來自網路,水印侵刪)

好啦,關於朝鮮半島現存的中式建築的介紹就先告一段落吧~因為實在是挺多的,如果都一個個展開來說的話,篇幅會花式上天的。。。。。。

接下來要關注的,就是日本啦~

日本建築在歷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出現在大約公元六世紀,也就是我國的隋唐時期。隨著中日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來自中國的各方面的先進文化技術爆髮式的湧入日本。包括美術、文學、宗教、法律、音樂、服裝、建築等等。。可謂是全方面將日本的發展進程向前推了一個時代。

而在建築領域的表現也很典型,而和朝鮮的緊跟中原風尚的做法有所不同,這個腦袋長反骨的傢伙,因為遠隔重洋偏安東海一隅,在對外吸收先進文明時更加註重將其本土化,也就是「日本化」。所以現存的大量日本古建築,雖然明顯看出脫胎於中國,但卻和真正的中國建築有太多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來說,日本在中古時代的社會形態與中國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看起來更像中古歐洲社會的領主田園經濟模式,這原因就不展開啦,知乎這方面的大神數不勝數,我就不獻醜啦。而要說的是,這種社會形態是日本風格迥異的城堡式建築形成的主要原因。像有名的熊本城啊、姬路城啊、天守閣啊等等。。

而今天在這裡並不去研究這些「中式日版建築」。而是看一看那些在被「日本化」之前保存下的、中國血統更為濃厚的一些建築。

先來張鎮樓的!哼哼!

建於公元759年的唐招提寺,現位於日本奈良的西京五條街。乃是中國僧人鑒真遠渡重洋來到日本親自指揮建造的,是風味純正的唐代宗教建築,可以說是中式建築在日本最完美的展示。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簡約大氣,規格整齊而不呆板,形制華美而不纖巧,線條舒展而不張揚,風格古樸卻富有活力。大規模的木質結構框架配合著青黑色的頂瓦和雪白的牆面,給人一種清和素雅卻又恢宏奔放的感覺。

這一時期,屬於是日本吸收消化中國建築的第一階段。而這一時期到公元九世紀末期實現了「日本化」。

好~接下來~

現位於日本京都市的金閣寺,建於1397年。這一時期的日本建築潮流則是廣泛吸取中國宋、元、明的文化。此時,中國已經先於世界進入了火藥時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後來蒙古人還在亞歐大陸鬧了個底朝天。。而此時的日本仍處於鎌倉時代,政局整體穩定,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樣,本本醬在建築上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呢~

這一時期,也正是日本建築發展的第二階段,而這一階段的結束則是在十六世紀以後了。而在那時,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而且更要命的是發生在1592—1598年的壬申朝鮮戰爭,也被稱為萬曆戰爭。東亞三國打成了一鍋粥,運行千年的的傳統朝貢系統第一次遭到了明面上的挑戰。可以看出,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在那時就已經開始有所下降了,而後的滿清入關更是削弱了中國對東北亞政局的影響。。。所以,日本建築發展的第三階段則開始受西方建築的影響,那就不再做展開了。

好啦~以上,東亞這老幾位算是粗略的說了一遍。。那麼,其他地區呢?

像南邊的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等地區,雖然受到了中國明清時期的「南洋潮」的影響,建築有一些中國風格,但因該地區也受到南亞印度文化和後期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共同影響,這些並不明顯,反倒自成了一派~尤其後期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入展開,西方建築的特點也強勢入主,所以僅在當地華人聚集的地區有一些中式明清樣式的建築,就不值得再展開了;而向西的西域一帶、甚至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在唐代雖屬安西都護府管轄,並一度與阿拉伯帝國爭鋒,但奈何歲月荏苒、朝代更迭,況且原本當地就以中亞風格建築為主,中式風格建築並不多。這樣經受一系列的戰爭摧殘和環境惡化,恐怕也早已化為灰燼,進入歷史的塵芥堆中了罷。

寫到這,已經是半夜兩點啦,但是越寫卻越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呢~正好這幾天正在積極準備學校的朗誦比賽,朗誦稿是一個學長寫的,叫《軒轅賦》,其中對中華建築的讚美,令我很是感慨呀!(都讓開!我要裝逼啦!)寫在這裡,讓大家重新審視以下我們這個可愛的國家和燦爛的建築藝術吧!吾國錦繡山河畫卷所至,每一筆,都是歷史!

。。。

我從水墨的暈染間走來,

庭院深深,白磚黛瓦掩映著縵迴廊腰,

我從漢字的筆畫中走來,

四合回院,院落廂房嚴謹的縱橫勾連。

這,是我華夏的屋宇,是一磚一石築起的蕩氣迴腸!

危檐、水榭、秦磚、漢瓦,

樑柱游龍望穿三秋糾葛,

銅鎖銜獸開啟封塵過往。

堂前舊燕,又入烏衣,

銅車鐵馬,淘盡黃沙,

贔屓當起海晏河清重擔千斤,

鴟吻御我沐浴風雨巋然正襟。

天地所鍾兮盡美,五洲萬類兮齊雄!

這,是我軒轅的鳳閣龍樓,

是屹立不朽的民族脊樑!

新國六十七年(丙申)六月十五子夜於西京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木心美術館?
為什麼每個萬達廣場長得都不一樣?
分散式布局的建築有哪些好的案例?
現在的時代再去看建築大師的平面會不會過時?
如何看待伊東豐雄在墨西哥設計的巴洛克主題博物館?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景觀設計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