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目前國內IC集成電路領域,未來城市發展格局?

2015年3月27日 - 台灣聯華電子的聯芯集成電路晶元正式落戶廈門,投資額度62億美元;

2015年6月28日- 台灣力晶半導體設立12寸晶圓廠落戶合肥,初期鎖定LCD驅動晶元代工,投資額度135億人民幣;

2016年-2月-23日-日本NHK報導揭露,世界巨頭爾必達前社長坂本幸雄重啟爐灶創立的兆基科技(Sino King)落腳合肥建立新的 DRAM 廠,投資額度逾460億人民幣;

2016年3月28日下午,南京市政府與台積電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設立12吋晶圓廠和IC設計中心,投資額度30億美元;

2016年3月28日消息,武漢新芯12寸DRAM工廠將動工,項目技術來自賽普拉斯(Cypress),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後,自主開發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 )及DRAM,產能可超過20萬片/月。

------------------------

未來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除了原有的上海外,當前在廈門、合肥、南京、武漢有如此大的體量布局,一方面對中國目前的半導體產業格局有多大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中國半導體行業,需要這麼多的DRAM產能嗎?會成為下一個光伏產業嗎?


純轉載,台灣商業雜誌《遠見》

一間公司對抗一個國家【文/鄭婷方】

2015-06-04 16:53:19

兩年前,《遠見》曾進行兩岸科技業大評比,當時台灣不僅在網路、軟體業規模慘輸大陸,面板、手機、觸控面板也受到極大擠壓,僅剩半導體最後防線。如今,這項優勢也將失守?大陸半導體業宛如紅色海嘯,舖天蓋地而來,一樁樁豪砸千金的收購案,令人咋舌。

IC設計領域,每年至少有30%的高成長,全球第四大封測廠(江蘇長電)出現在中國,半導體製造業也突飛猛進。若從技術、營運、聚落、資金、市場、人才六大面向,綜合評量兩岸半導體實力,台灣戰績三勝、二敗、一平手,世界第二的地位岌岌可危。

《遠見》採訪團隊前往北京、上海的高科技園區,見證大陸半導體的野蠻成長,聯發科前高層、展訊高級副總裁袁帝文,更首度在媒體前披露心路歷程。兩岸半導體大車拚,台灣剩下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傾全公司之力,對抗一個國家。當對岸挾著政府支持、龐大市場力量來襲,台積電還能贏多久?

正如狄更斯《雙城記》開場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台灣的科技業國寶半導體產業來說,現在正處在如此的尷尬時刻。

最好的時刻是,台灣2014年整體半導體產值高達2.2兆台幣,創下歷史新高,成長率更高達近17%,連續幾年以蕞爾小島之姿,在全球半導體界地位坐二望一,超越日、韓,僅輸給美國。

照理說,這該是放鞭炮的好消息。但台灣半導體行業大老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同一時間,危機已悄然降臨……。

世界第二岌岌可危〉中國半導體壯大 台灣優勢拱手讓人

今年4月21日,台灣舉辦一年一度的半導體年會,但不若往年的歡樂氛圍,更沒有開香檳慶賀佳績,大老們反而個個一臉嚴肅,繃緊神經。

連任台灣半導體協會理事長、鈺創董事長盧超群早在幾天前,就給近十位同行老友出了作業,要求準備簡報檔,每人講7分鐘,主題是:「台灣半導體的優勢、缺點,以及如何面對競爭?」

盧超群率先發言,台灣半導體到底能繼續往上衝,還是會把手中的黃金拱手讓人,現在正是關鍵時刻,「應該想辦法把全世界人才都吸引過來,而不是任由人才流失。」

「我看晶圓代工就剩五年、IC設計剩三年,」有「創投教父」之稱的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說。罕見對外發言的聯電執行長顏博文,也說了重話,指出大陸把半導體產業當國防工業,「這已經不是產業跟產業間的競爭,這恐怕是國家跟國家之間的競爭了!」

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則提出目前正爆發「人才寧靜危機」。就以最負盛名、專門培養半導體人才的交大電子系固態組博士班來看,現在報考人數,甚至比錄取名額還要少,更不用說正式報到來念書的人。

「前有虎,後有狼,」知名併購律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大中華業務主持人黃日燦著急地說,全球每個地方都是用兩隻腳走,一邊自行發展產業,一邊往外併購壯大,「就只有台灣是用單腳在跳,怎麼贏得了!」

旺宏總經理盧志遠也分析,如果你的技術程度只能夠吃大陸市場,那就被吃定了,明明還有另外2/3的國際市場,但那是世界一流廠商才吃得到的生意,「不能說人家(大陸)加強自己的產業,你就垮了!」這天發言的人還包含聯發科資深副總張垂弘、立錡董事長邰中和,從下午開始熱烈討論,直到晚上7點半,才慢慢散去,一場大會瀰漫濃濃危機感。

為什麼明明位居世界第二大半導體大國,大家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大陸的紅色威脅正來襲。

本來落後台灣甚多、完全不構成威脅的大陸,開始強力扶植半導體。從2013年起動作頻繁,官方色彩濃厚的清華紫光集團,把兩家大陸本土IC設計大廠展訊、銳迪科收購旗下,準備合體發功,接著世界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捧著15億美元入股清華紫光,震撼市場。

強勢收購 不把命繫在別人褲腰帶上

2014年,大陸中央領頭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推出1200億人民幣的投資大基金,並帶動無數地方政府再加碼300億~500億的小基金,加上民間資本蜂擁投入,預計投資總金額上看1.2兆人民幣(6兆台幣)、甚至更多。

一樁樁豪砸千金的收購案,讓人目不暇給。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封測廠星科金朋、知名光學影像感測晶片大廠豪威(Omnivision)、記憶體晶片廠矽成(ISSI)、惠普旗下華三通信,全被陸資收入麾下,「哪一天大陸買下英特爾,也不必覺得誇張,」外資券商主管、大和國泰證券資深副總徐禕成這樣評論。

曾任職大陸最大晶圓製造廠中芯國際,Gartner研究副總裁王端則說,未來十年,大陸的半導體成長,絕對會超越世界上其他地方,這是黃金十年來臨,「而且不只十年,一投資就是條不歸路!」

只是,十幾年來半導體一直發展不順的大陸,為什麼積極瞄準半導體,大力加碼?說穿了,是情勢使然。大陸每年進口半導體超過2000億美元,已超越石油,成為第一大入超項目,龐大的進口額佔全球半導體市場七成。回頭對比大陸整體半導體晶片自給率卻不到二成,低到嚇人。

「只要國際上一個風吹草動,大陸都可能受到極大影響,」北京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魏少軍直接地說:「不可能把命繫在別人的褲腰帶上,也不可能靠台灣來支持整個大陸的產業發展,這太不現實了!」加上,2013年史諾登事件曝露出的監聽危機,更讓大陸官方極度不安,認為發展自己的電子產品半導體晶片關乎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勢在必行。

《遠見》曾在兩年前做過兩岸科技業大評比,那次就發現,台灣不僅在網路、軟體業規模慘輸大陸,面板、手機、觸控面板競爭慘烈,遭受擠壓,當時編輯下標「台灣僅剩半導體最後防線」。

而如今,縱使最近台股剛飆上萬點,曾經的獲利王觸控面板廠宸鴻,竟陷入虧損,還有曾漲到千元以上的手機品牌宏達電,風光都早已不復見。這都跟陸廠崛起脫不了關係。

短短700天過去,此時此刻,《遠見》聚焦當時評比中台灣優勢最強的半導體產業,卻發現這唯一最有把握的半導體行業,也即將失守。

分享紅色海嘯正來襲〉大陸軍團兵臨城下 強勢瓜分三大版圖

半導體產業大致可分為三大塊,IC晶片設計、接著是半導體製造(含晶圓代工、記憶體製造)與半導體封測。兩岸對照,結果令台灣憂心。大陸半導體產業已大軍集結,兵臨城下。然而,絕對不是台灣半導體業不爭氣,而是大陸成長態勢凌厲,從2010年以來,每年整體平均成長破20%,尤其IC設計領域更能有高達三成的成長。

震撼1〉IC晶片設計 大陸產值已逼近台灣

大陸進展最神速的,非IC設計莫屬,因為不需大資本、設備廠房,靠厲害工程人才就能撐起來。從十幾年前幾乎沒有說得出名號的公司,到現在實力最強、華為旗下的海思,不僅能自行研發門檻高的中高階手機通訊晶片供華為手機使用,營收更已經超過台灣第二名的聯詠、也快達到半個聯發科規模。

曾經讓聯發科在2G時代吃了大虧的「死對頭」展訊,營收也跟台灣第三名的IC設計公司旗鼓相當。近期還冒出一家大唐半導體旗下的聯芯,因為跟小米合作,大大出了鋒頭。

大陸另外幾家前十大IC設計公司,也各有突破點,例如瑞芯微吃下全球最大MP3晶片市場,格科微則專攻CMOS圖像感測晶片。

幾年下來,大陸IC設計公司,如雨後春筍蓬勃創立、達到700家之多,雖然良莠不齊,水準天差地遠,但因為市場龐大,中低端晶片也能找到買家。整體IC設計行業產值已逼近台灣、甚至還可能在今年與台灣平起平坐,甚至超越。

反觀台灣則靠聯發科一家獨撐大局,2014年聯發科營收破2100億台幣,前面要追全球第一大手機晶片高通,後院要顧及陸廠崛起。但到目前為止,不僅台灣廠商沒人追得上,它更以一敵十,要把大陸前十大IC設計公司營收加總,才能敵得上一家聯發科。

瑞銀亞太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分析,被官方資本色彩濃厚的清華紫光併入的展訊,可說是「中央的中央」,給外界很大想像空間,「好像從小註定當總統」,反觀聯發科比較辛苦,沒有政治奧援,只能加快中高階手機布局,先往上衝。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產業分析師透露,現在除了龍頭聯發科還算老神在在,其他業者都擔心到不行,甚至有上市櫃中小型IC設計業老闆,開始找買主,準備賣掉辛苦一輩子創立的公司。

「只要大陸本土做得了的,技術到位了,其他外商馬上被替代掉,」魏少軍大力看好大陸,背後有這麼大的消費終端市場,需求這麼大,「IC設計如果發展不起來,那才是真的見鬼了!」

震撼2〉半導體封測 全球第四大公司在中國

在半導體封裝測試方面,因為大陸統計產值時計入當地外資,整體產值看起來已超過台灣,但工研院IEK系統IC與製程研究部經理彭茂榮估計,「大概七成外資,只有三成本土」。

看看台灣,擁有兩大半導體封測公司:全球第一的日月光、第三大的矽品。日月光近來強力主攻高成本的系統級封裝技術(SiP),吸納大部分蘋果訂單,矽品也積極布局中高階封裝,營運都堪稱平穩向上。只不過,大部分產業界人士卻憂慮,封測領域因技術門檻相對低,將會是兩岸未來廝殺最激烈的領域。

尤其去年底,大陸官方剛推出的投資「大基金」啟動,協助第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科技,以小吃大併購新加坡封測大廠星科金朋,雖然短期內因兩家公司進行文化融合、重整,會讓台廠拿到一些轉單好處,但長期來看,這樁併購,不僅讓長電躍升全球第四大封測廠,技術更上一層樓外,也快速進入原本難以打進的歐美市場,不少分析師都認為對台廠「短多長空」。

王端則提到,未來大陸榜上有名的公司會愈來愈多,「全球前五名、甚至前三名的公司,都會一一冒出來。」

震撼3〉半導體製造 製程不斷微縮 台積電有隱憂

在半導體製造業部分,毋庸置疑,台灣最厲害的就是「晶圓代工」,整體產值近兆元台幣、高達整個台灣半導體業近一半,更是大陸好幾倍,是目前唯一還有超前勝算的領域。

其中,台積電2014年的營收高達台幣7628億元、獲利2639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不僅繼續蟬聯台灣最會賺錢的公司,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五成,高居世界第一,也一直是台股市值最大的企業。

在當今最先進的14/16奈米製程,唯一能夠跟台積電競爭的公司,只有美國的英特爾、韓國的三星。如果再拿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年營收約600億台幣的中芯國際跟台積電相比,規模不僅相差了12倍之多,台積電的整體獲利更是中芯國際的70倍。

只不過,戰果輝煌的台積電也不是沒感受來自大陸的壓力。其一,大陸客戶愈來愈多,營收比例已增加到8%,加上歐美IC設計客戶所產製的晶片,有很大一部分也要賣給大陸的手機或電子大廠,這些都讓台積電從去年起,多次表態,「正積極評估赴大陸設12吋晶圓廠的好處與缺點。」

而奪回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的聯電,已率先登陸,與福建及廈門政府合資、在大陸興建12吋晶圓廠,明年下半年正式生產。

會走得這麼積極,是因為聯電比台積電更快面對陸廠的威脅,頭號競爭對手中芯國際早就已經宣示,明年底28奈米月產能將達3.5萬片,可能超過聯電。

業界人士透露,這是聯電下的一記險棋、也是好棋,趁手上還有好牌時,早搶先機,不想等到一手爛牌,就會被棄如敝屣。

令業界惶惶不安的還有半導體製造領域奉為鐵律的摩爾定律(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在製程微縮到10奈米或7奈米以下,可能會走不下去。不少人大膽預言,「最快五年後2020年、最慢2025年,摩爾定律就會碰到牆壁。」

當摩爾定律即將走到盡頭時,大和國泰證券資深副總徐禕成形容,就如同跑在前面的人衝過終點線,後面的人就可以慢慢追上來,「技術也像剝洋蔥一樣,大陸從只能做周邊的技術,愈剝愈核心。」

兩岸半導體大評比 台灣三勝二敗一平手 台積電還能贏多久?

若從技術、營運、聚落、資金、市場、人才六大面向,綜合評量兩岸半導體實力,台灣戰績三勝、二敗、一平手。在技術、營運、聚落方面,台灣仍有優勢。工研院IEK系統IC與製程研究部經理彭茂榮分析,台灣發展半導體40年,在先進製程、設計技術方面都勝過大陸。

台灣半導體企業的管理更是有口皆碑。曾在聯發科工作的集創北方市場總監張正華感受深刻,「台灣細膩、有制度、反覆檢驗的管理手法,是大陸廠商學也學不會的。」

然而,大陸的市場、資金豐沛卻遠遠不是台灣能匹敵。中興ZTE消費終端戰略部副總呂錢浩提到,台灣最厲害的是工藝(技術),大陸最強的是廣大的市場。

關於「市場」,大陸市場去年一共買了超過4億台智慧型手機,而放眼全球前十大智慧手機廠排名,也竟有六家大陸廠商;在資金上更不用說,大陸官方目前展現出來的企圖心正是不惜豪擲千金,也要培植半導體產業。

即便目前兩岸暫列為「平手」的人才,台灣也面對極大危機,業界早就已經感受到大陸搶攻人才的超強磁吸力,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砲轟,「如果台灣不重啟分紅配股,或用其他的方法把優秀人才留下來,只是靠發死薪水,那人才真的會被挖光光!」

從聯發科高層轉戰大陸IC設計公司展訊,擔任高級副總裁的袁帝文,正是台灣優秀人才流失的縮影。據傳華為旗下的海思也有多名台籍工程人才效力,更不用說中芯國際現在還有100多位主管是台灣人。

袁帝文觀察,大陸各種產業正在發展中,吸納人才很正常,而且不光只吸引台灣人才,是吸引國際人才。

「這是大勢所趨,長遠來看大陸半導體產業整體勢必超過台灣,」瑞銀亞太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講得坦白。

兩岸半導體大車拚,煙硝味濃厚,當對岸挾著政府鼎力支持、龐大市場力量,讓半導體產業進入野蠻生長的黃金年代,當市場、時間、資金、甚至人才已不站在台灣這邊,當台灣的一、二家公司,要迎戰的是一整個政府,都讓大家不禁惆悵滿懷,那句藏在心裡沒敢問出口的話是:「那,台積電,還能贏多久?」


20萬片/月只不過是微量產能,根本不值一提。國內的IC布局目前基本是正確的,台灣日本當年都是由存儲器起家,存儲器這個東西設計複雜性相對較低,沒有CPU那麼難搞,也適合快速出成果賺錢,早點自己養活自己,同時積累經驗,培養信心。高端的,比如CPU,GPU這種,對手太強,門檻太高,國內很長時間內都將不具備搏殺能力,能保證晶元產能不會低到影響國家安全就算完成目標。不要拿光伏跟晶元比,光伏這東西,外國都不敢玩,國內玩了,明顯是泡沫。晶元這東西,國外玩了50多年了,國內才十幾年,有前人帶路根本沒有問題。


政府的這種投資在我看來都像是燒錢買吆喝。(具體可以看成都的成芯的前例。)

因為這個行業,人才是最主要的因素。上面的案例,沒有一個是有誰為國內帶核心技術的。

而且IC的這個行業,有核心技術還不成,還得不斷進步發展的核心技術。

(中芯國際就是個失敗的前案例)

不過,就算高大上的先進的做不來,落後點的別人剩下的,也可以培養一些人才吧。


說點片面的、狹隘的、現實的

我不懂什麼布局,更不知道國家在下什麼大棋。

我的直覺是,半導體產業將退居到二線城市。

曾幾何時,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那時候,房價還沒那麼高;ICer的薪資還挺有競爭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興產業不斷出現,房價不斷飛漲,當前新入行的絕大部分ICer已無法在京滬深立足。無法生存,談何發展,一線城市IC人才必將流失。

IC產業退居二線,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啊。


首先國內的集成電路產業很旺盛,舉國體制的好處在於可以導向一些產業和技術。比如近幾年加大投入的工藝技術,顯示技術等等。壞處在於市場的模糊,就是技術需求和市場需求不明確或者說不完全匹配,產業的應變能力變慢了。我覺得集成電路並不像互聯網那麼容易切入與變革。

國內的一些技術水平和國外還是有差別的,當然這種差別在縮小,無論是通過不斷地自我研究開發還是通過收購一些技術和IP。但Top的一些技術,比如工藝上比較關鍵的光刻技術,模擬上最近大家都在談論的高速SerDes,很多基礎技術如果沒有,縱使你產品國產化了,芯卻不是國產芯。

從軟體配套來說,EDA廠商國內也有做得很好的,還是那句話軟體相比較硬體趕上的腳步會快一些。但是問題不是沒有,研發的滯後,5nm,7nm這些幾年後的技術,EDA應該超前部署,我不能完全說國內EDA廠商沒部署,至少我看到的都是被國外大廠壓制著。說到軟體,再說流程和品控,這些需要積累,快速的發展讓很多公司忽略了這一點。

所以總得來說,國內發展很蓬勃,從地域來看,還是集中在北上廣深這些地區,當然出於成本考慮,成都,西安等城市也在發展。北上廣深的優勢在於生源和整體從業人員流動性好,比如新公司的成立,很快能組織技術團隊。


2013年晶元已超過原油,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大進口商品。如果說石油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那麼晶元則是工業發展的心臟,在信息技術佔據時代主流並成為國家綜合實力衡量標準的情況下,晶元作為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心臟」,在整個信息產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往,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產業和企業的發展都處於「追趕模式」。但隨著製程的演進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自身加快研發,一方面實施併購整合,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和技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緊跟領先者的情況下,不再有那麼多的他人經驗可借鑒,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進入「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

在摩爾製程內,面對國際半導體巨頭半個世紀的積累和持續高額的科研投入,中國的產業基礎和科研投入都決定了很難與其爭鋒,只能縮小與世界先進的差距。不過,在摩爾製程突破越來越難、半導體應用技術出現巨大轉機的情況下,中國有望在「後摩爾時代」出奇制勝,在成熟製程領域凸顯後發優勢,在先進位程領域彎道超車。

在後摩爾時代,碎片化的市場將帶來混亂和大量的摧毀性創意,大量基礎創新湧現,基礎研究的機遇空前;市場則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如物聯網(IoT)、射頻(RF)、MEMS和感測器等,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大有可為;產業鏈整體創新機遇凸顯,尤其是在設計環節,包括設計IP的公共平台建設。

論及IC產業,台灣是不可迴避的話題。

近年來行動裝置推陳出新,帶動高階製程技術之需求大增,致2013年起台灣的集成電路業產值連年創下歷史新高,2013、2014年各呈二位數成長,分別年增16.2%及23.9 %。惟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因全球經濟疲弱,手持行動裝置銷售滯緩,致2015年產值僅年增6.2%,2016年下半年因終端電子產品需求回升,加上物聯網、車用電子、智慧自動化等新興應用發展,致2016年1至10月產值達1兆(萬億)392億元(新台幣,下同),年增5.4%,預期2016年全年集成電路業產值將突破1兆2千億元,續創新高。

晶圓代工為集成電路業成長之主力

按產品觀察,晶圓代工產值占集成電路八成以上,由於先進位程技術持續精進,國際各大品牌行動裝置推陳出新,通訊晶片需求強勁,累計2016年1至10月產值達9,035億元(年增8.6%),為集成電路業成長之最主要貢獻來源;DRAM產值居次,因價格相對較2015年為低而年減12.5%。

集成電路出口市場以中國大陸及香港居冠

台灣的集成電路業直接外銷比率約八成,2016年1至11月集成電路出口總值達709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成長11.1%,主要出口市場以中國大陸及香港(佔54.8%)為首,年增22.5%最為顯著;新加坡(佔14.1%)居次,年減6.5%,日本(佔8.7%)及南韓(佔8.5%)再次之。

台灣業者為保持領先優勢提高資本支出

為提升競爭優勢,台灣業者積極進行研發及投資,尤以晶圓代工廠投入資本支出最為可觀。依據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公布之2016年前3季資料顯示,台積電資本支出2,155億元(年增24.6%),聯電697億元(年增47.7%),有助於推升集成電路業之生產能量。

晶圓代工市佔穩居全球第一

根據國際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統計,2015年全球晶圓代工銷售市場為489億美元,其中台積電市佔率高達54.3%,較2014年增加0.5個百分點,穩居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之第一名寶座,聯電、力晶科技、世界先進等亦名列全球晶圓代工前十大廠商,市佔率合佔67.2%,與2014年相近。

崛起的中國大陸半導體,台灣半導體好日子快到頭了?

近年來,中國大陸大力投入半導體建設中,在年底1500億美元規模的存儲產業開工以後,似乎給台灣產業帶來的威脅日益巨大。

首先,IC設計公司百花齊放。

大陸IC 設計廠商數量及規模皆快速成長,和台灣差距不斷拉近,大陸海思2015 年的營收額已有約聯發科的一半,且已超過台灣IC 設計二哥聯詠;而展訊與銳迪科正式合併後,同樣將超越聯詠的規模。大陸的IC設計業多是本土陸資,IC產品除傳統3C應用外,政策更扶持諸如車電、醫電MCU、智慧卡IC等產品,未來在IoT政策帶動需求下,IC設計公司將如雨後春筍般出頭。

近十年來大陸IC設計業者快速崛起,回顧2004年,全球前50大無晶圓廠半導體(Fabless)供應商還沒有大陸業者,2015年已有近700家中國Fabless廠商。2015年前50大Fabless名單中,美國Qualcomm和Broadcom仍保持第一和第二,聯發科從第六提升至第三,值得關注的是出現7家大陸業者,且排名多屬上升,海思已竄至第七名。

其次,晶圓廠迅速崛起。

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全球晶圓廠預測(World Fab Forecast)報告指出,2015年晶圓代工業整體產能已超越存儲,成為半導體產業當中最大的部門,並且在未來幾年可望持續領先。預料晶圓代工產能每年將成長5%,超越業界整體表現,晶圓代工產能到2017年底預計將達到每月6百萬片(8吋約當晶圓)。

台灣的晶圓代工產能居全球之冠,其中12吋的產能佔全球晶圓代工產能比重55%以上。台積電與聯電是台灣晶圓代工產能的兩大主要推手。台積電十二廠第七期、十五廠第五及第六期正積極準備迎接10納米以下製程產能。聯電則持續擴充28納米產能,十二A廠第五期也準備投入14納米製程。

另一方面,晶圓代工產能全球第二的中國則是成長最快的市場。2015年中國整體晶圓代工產能為每月95萬片,預計到了2017年底將增至每月120萬片,佔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將近20%。中國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SMIC)目前正致力提升北京B1廠和上海八廠(兩者均為12吋廠)等既有廠房的產能。

同時該公司也正在提升新成立的北京B2廠(12吋)與深圳十五廠(8吋)產能。中芯的擴充計畫同時包含了先進的28納米/40納米產能,以及技術成熟的8吋晶圓製程。其他擴大產能的業者還包括武漢新芯(XMC),旗下A廠產能將持續投入NOR快快閃記憶體儲代工業務;上海華力(Huali)也即將成立第二座晶圓廠,預計明年動工, 2018下半年起可望開始投注產能。

未來幾年,台灣的晶圓代工業者也將對中國晶圓代工產能有所貢獻。今年稍晚聯電位於廈門的12X廠將開始投產,2017年有力晶合肥廠,台積電南京廠則將在2018年上線。這三處廠房全面投產後,將帶來每月至少11萬片(12吋)晶圓的產能。

除了增加產能,先進位程的技術競賽也特別激烈。台積電、三星(Samsung)與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都想在10奈米以下技術節點取得領先地位。技術的演進將帶動晶圓代工業者在未來幾年內持續投資,其中又以台灣與中國大陸為最。

存儲產業,中國大陸強勢崛起

據台灣媒體報道,近期大陸三股勢力正如火如荼點燃DRAM主導權大戰,長江存儲傳已評估到南京設立12吋廠,聯電大陸DRAM廠福建晉華計劃2018年量產,並在南科廠同步研發25、30納米製程,至於合肥市與北京兆易創新(GigaDevice)合作的合肥長鑫,由前中芯國際執行長王寧國操刀,大陸這三股DRAM勢力將決戰2018年,搶當大陸DRAM產業龍頭。

儘管大陸布局自製3DNANDFlash雛形漸現,長江存儲將與已購併飛索(Spansion)的賽普拉斯(Cypress)合作,切入32層和64層3DNAND技術,由於門檻較高,長江存儲仍有機會急起直追國際存儲器大廠,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存儲器產業將率先上演大陸力爭DRAM主導權戲碼。

目前大陸DRAM勢力處於戰國時代,至少有三股DRAM勢力全面競逐版圖,除了長江存儲之外,還有聯電旗下福建晉華,其主要操盤手為前瑞晶總經理、現任聯電資深副總陳正坤,第三股DRAM勢力則是合肥市政府結合GigaDevice及王寧國人馬成立的合肥長芯。

長江存儲與旗下武漢新芯原本是扮演大陸存儲器中心角色,將統籌3DNAND和DRAM兩大存儲器技術發展,然大陸政府傳出針對長江存儲DRAM布局進行規範,若是自行研發DRAM技術必須先量產3DNAND,但若對外購買技術則無此限制,使得長江存儲積極與國際大廠合作,以加速DRAM量產,並獲得專利保護傘。

長江存儲除了積極與美光洽談DRAM技術專利授權,業界亦傳出正著手評估自建或購併現有晶圓廠的可能性,甚至有意跟隨台積電腳步評估在南京設立12吋晶圓廠,長江存儲執行長楊士寧則表示,將以購併現有晶圓廠為第一考量。

近期武漢新芯12吋新廠已經動起來,單月產能規劃30萬片,涵蓋NANDFlash和DRAM晶元,然業界預期長江存儲兩大產品線的生產基地,最終仍會分開進行。至於大陸另外兩個DRAM陣營亦加快腳步展開研發自製,希望搶在長江存儲之前先量產DRAM技術,以爭取大陸DRAM產業寶座。

聯電與福建晉江地方政府合作成立的福建晉華新廠已經動工,預計2018年進入量產,業界傳出大陸注資近新台幣100億元,讓聯電在南科廠同時進行25、30納米技術研發,預計2017年底完成技術開發,福建晉華則配合在2018年下半裝機,屆時聯電南科廠DRAM技術將快速轉到福建晉華量產。

儘管福建晉華至少要投入25納米以下製程技術,才有機會獲得大陸官方青睞,但聯電採取較謹慎作法,避免一下子投入25納米技術開發面臨失敗風險,遂同時研發30納米作為備案。

大陸第三股DRAM勢力系由王寧國操刀的合肥長鑫,原本合肥市政府和GigaDevice投資的廠房,傳出主要投入DRAM相關存儲器IC設計,然近期業界傳出該陣營將豪擲逾新台幣1,000億元,同時進行DRAM研發和製造。

目前大陸這三股DRAM勢力持續進行招兵買馬,並雙頭並進朝向技術專利授權及自主技術研發模式發展,希望趁著大陸DRAM主導權還未底定之前先卡好位,預期2018年這三大DRAM陣營將力拚量產並陷入激戰。

在此期間,大陸瘋狂挖角台灣僅存的存儲產業人才,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現在台灣業者和美光的合作,是否對大陸造成重大影響,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紫光集團 南京投資2600億,開掛發展!!


沒什麼影響。這些工廠就像其他行業的工廠一樣,追求的是低成本。換句話說,收入低,不會提升從業者的興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Xilinx推出的ZYNQ系列?會在未來預期的智能硬體浪潮里佔據一席之地么?
晶圓的邊緣為什麼要「鋪滿」電路?
晶元項目中,如果流片失敗或有重大 bug,能不能只問責於驗證人員工作的不充分?
請問RFIC與Mixed-Signal IC是否是兩條幾乎毫不相關的path?
华为麒麟芯片的含金量有多高?

TAG:晶元集成電路 | IC設計師 | 半導體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