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動畫演出?分析和評價單集動畫的演出效果時應從何處入手?重點放在哪裡?
分析演出的時候如何看待作畫和攝影?經常看到有演出分析但實際涉及了很多作畫細節和劇情情節的細節分析,但是我覺得和演出聯繫最緊密的還是作畫和分鏡。以鏡頭語言推進劇情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及人物間的關係感情;以作畫為表現基礎,是否是演出分析的切入點呢?
今晚九點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這麼多人關注,竟然沒人回答。
看來S1硬漢急需佔領知乎。感謝基友邀請……以下的答案我將盡量避免直接使用日語漢字來表達漢語中已有的辭彙,比如「監督」我會寫做「導演」。直接用日語漢字,有時候會引起歧義,像「監督」就還有教練的意思嘛。
如果有不確切的地方,也歡迎各位同好一起討♂論。
一、什麼是動畫演出?
這個隨便搜搜就有了,是日本動畫特有的一種職位。仔細想想,日本動畫確實創造了很多特有職位。簡而言之,製作周期壓力之下,在電視上播出的動畫,其導演一定很忙,所以每一集都安排一個人,來為這一集把關。這人就是演出。導演是劇組大老闆,演出就是小老闆。導演定基調風格,演出去配合演繹。對於單集動畫來說,演出的意志甚至僅次於導演本人的意志。演出的許可權,跟導演工作習慣直接相關。習慣甩手的導演,其劇組中的演出就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有時候還能自己做分鏡稿;習慣說一不二事必躬親的導演,演出的空間就很有限。至於「超監督」和「總監督」是特例。對,我說的就是南澤十八。這傢伙早年也是演出出身。同時,在目前的討論習慣中,演出一詞,也近似「表現手法」的意思。二、分析評價單集動畫演出,有什麼切入點和側重?
這個問題是在太大了,見仁見智。我覺得想全面點說,沒個五萬字說不完。
我說幾樣可供參考的點。首先是動作細節,這是最常見的、可以看出演出風格的部分。導演說「誠哥在對著言葉淫笑」,但是演出需要決定誠哥究竟是怎麼笑的,是哈哈大笑還是笑不露齒,還是扭扭捏捏地笑啊?其次是場景,除了少數有強迫症或者說有極強個人風格的人,一般的導演不會很細緻地制定場景細節。導演說「誠哥靠在天台的欄杆旁,對著言葉淫笑,背後是高樓大廈」,但是演出需要決定高樓大廈都是什麼樣,是毫無特色的一大堆美國式摩天大樓還是江邊一個高高的電視塔上掉下來好幾個球,還是一大堆看上去完全一樣的樓體平面圖啊?對,我說的還是南澤十八。還有情節連貫性。本季有兩個迥異的例子,壞例子是春物二期,好例子自然是鋈出品的悠風號。剛剛播出的悠風號第八集的開頭,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整集情節的鋪墊,看下來一點不覺得疲憊,信息量極大。反觀春物二期,大量冗長的鏡頭和與跟不上配音演員情感的畫面,實在是讓人感到失望。要不是有東山和佐倉賣萌,我都快睡著了。明明很好玩的情節,怎麼會做出這麼單調的感覺。在情節連貫性和鏡頭數量、剪輯方面控制得堪稱模板的動畫,最近的應該是《白箱》。在演出的評價方法方面,還有非常非常多值得關注的地方,以上只是比較明顯的三個。
一時可以想到的其他例子:
團長的Some Day in the Rain整集,鏡頭並不多,少於團長平均水平,但是情節很有張力,表達含蓄而激烈。冰菓的折木腦內神表白一段(「不,已經是春天了」)不用多說,那幾陣風颳得實在太能喚醒少女心。
化物語戰場原神表白一段(「這就是我的全部」),是南澤十八拼盡全力用整季動畫鋪墊而成的高潮,配合神ed和十八式鏡頭,甚是感人。三、演出與分鏡、作畫、後期(即「攝影」)的關係
在每集電視動畫的末尾,出演職員表的時候,作畫者(即負責關鍵幀的原畫和負責補全中間幀的動畫)要排在後期前面。倒不是說誰排前面誰就高人一等,不過分鏡-作畫-後期的排序跟實際製作時的順序也差不多。上面說到有些甩手掌柜,直接把分鏡稿交給演出做。作畫根據分鏡稿去畫。後期嘛,就是把作畫、上色、CG以及其他人員完成的東西給捏在一起,通常還要加特技。在導演甩手不管的基礎上,演出才會得到在以上三種元素中充分展現個人風格的機會。根據演出的偏好,自然會對三種元素的重要性有所側重。但通常導演還是會做出必要的風格性約束,因此演出這件事並非完全由演出一個人說了算,在一部電視動畫中的演出風格相對還是一致的,可以說導演也是演出的決定者之一。有很多特點極為突出的演出,可以嘗試做出總結。
PA系作品(白箱不算)演出,重視(GBL的)隱晦青澀的感覺。其極致是前一陣大砸招牌的玻璃嘴。你說整個動畫跟那幾隻雞到底有什麼關係!來來回回出現幹嘛啊?
庵野秀明系作品演出,重視轟隆隆和大場面調度,可算得上是日本動畫業界的張藝謀。鋈系作品演出,重視表現少女(有了腐瑞之後還得算上半裸男)的美好,所以會有大量小動作的細緻描繪。芳文社衍生的所有動畫,演出都比較平淡,可能跟題材有關。通常我們所說的熱血動畫,比如少年Jump衍生的那些,自然也就會大肆渲染友情努力勝利這種讓人沸騰的價值觀,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表現手法的情感起伏。十八系極端重視靜止畫面和背景,以及四十五度角。還有很多很多,以上只是目前一下子想到的例子。所以說到評價切入點到底是什麼,當然沒有標準答案。最後,向樓主推薦S1論壇,雖然現在裡面氛圍很奇怪,但是當做動畫愛好者的知識來源,在漢語互聯網中依然無可替代。=======剛才趁著夏夜涼爽去逛街,回來打開知乎赫然發現有人寫了個答案,點開一看,承 @nbht 瞧得起給「其他所有回答」(其實截至九點還只有兩個回答,也就是我的和 @nbht 的)點了反對。
看了一下答案深感我的自我定位夠准,果然是個偽宅。點開評論發現 @nbht 的答案是專門為了打我的臉寫的,更覺抬舉了。我特想知道我哪地方惹著這位了,望知道的人賜教。重看了一遍他的答案,估計他就跟所有S1硬漢一樣,在S1有過很愉♂快的經歷。可我還是覺得這麼說話不太文明。這還能忍!必須批判一番!於是在他的答案評論區發表了反對意見。然後他表示他在朋友圈罵人我管不著。我還從不知道知乎動態跟騰訊微信朋友圈是數據完全同步的,望知道的人賜教。我雖然喜歡ACGN,但是到現在一直沒進入過任何一個圈子,對這些圈子裡比比皆是的撕逼戲碼也從沒深入了解。上學的時候還有精力參與過隔壁領域某雜誌的撕逼大戰,可現在呢,天天上班累得要命,下班回家還得好生服侍著我家大老闆,更沒時間參與圍觀,也不敢輕易捲入這種種深不見底的恩怨。頂多調戲一下書記,書記從不動怒,真乃大將風範,以後在S1有你的複製粘貼我必頂。
這個爭論就到此為止了,我還是喜歡討♂論而不是爭論甚至謾罵。反正對方已經把我屏蔽啦。可能這是個上了年紀的人落後的行為方式,不過今後,我也會一如既往地保證自己在知乎上發表過的言論,即使是面對面也能對當事者說出口。謝邀可是這個我不專業啊,請期待其他有緣人的回答或者關注ANIMETAMASHI
一般說演出好很大的功勞是ed表記的絵コンテ的(研究是誰畫的分鏡以及監督到底有沒有大修也是一個玄學,相當於認原畫),演出最重要的工作還是檢查lo實拍演出研究動畫演出跟研究沒太大區別,從鏡頭的邏輯性,表達的準確性來分析,跟實拍不同的是要分清哪裡是作畫的好,哪裡是演出的好。比如一段馬戲,可能它的鏡頭運動明確漂亮,前後銜接邏輯性很好(包括運動軌跡的邏輯性和鏡頭調度的邏輯性),但是這一般就跟演出沒什麼關係,因為這種高端的動來動去秀技的部分一般在分鏡階段沒有辦法指示,最多就是說這裡有一段馬戲,然後可能還會指示一下軌道是否是現實的(板野五秒)或是沒有那麼現實的(比如鎖鎖美提不起勁裡面的馬戲)。而真正演出的好往往是在1.戰鬥部分邏輯清楚,能讓人有臨場感(當然戰鬥部分非常依賴原畫水平)2.能夠以準確的鏡頭表達人物情感
3.各個鏡頭之間有邏輯性(這裡強推月色真美第三集,鏡頭邏輯性非常明確)
4.畫面中給出了合適的信息量(個人認為水島努的對信息量的把控是非常合適的)以上是基本的原則,至於常用的一些定式可以參照各種講鏡頭語言的書以及實際的成片來慢慢了解。推薦幾部近年來演出優秀的TV動畫:new game(1、2)(藤原佳幸) 月色真美(岸誠二)吹響吧上低音號(1、2)(石原立也、山田尚子)這個美術部有問題(及川啟)白箱(水島努)末日時在做什麼(和田純一)由於正在做一個演出分析,所以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整理一下現在我會的東西。
關鍵詞:
演出
演出效果
首先什麼是演出?(表演意義上的演出)
我們從經手的職位來看。
作品背後的製作者 - Anitama - 講道理的動漫媒體
化簡一下:
企劃/原案-腳本
-分鏡-作畫-色指定-攝影- -背景/3d -音響
正常來說,一集動畫的字作「演出」形如「表演」的表現是全體人的努力。
但在肢解動畫的時間,我們需要對某個特別改變觀影體驗的因素進行獨立分析,稱作演出。
誰?
做了什麼?為什麼?
其次,演出效果是動畫表現對觀眾觀影體驗產生的實際效果。
表現是否如設計對觀眾產生相應的效果?
該效果是否正確?
該效果在其他層面是否有更多的意義?
這個彆扭的定義主要考慮了《獸娘》等出乎人意料的動畫製作。
至此,我們先澄清一些觀念。
什麼對動畫表現影響最大?
色指定。劇情算不算演出?我認為劇情和演出應該分開理解。因為寫腳本的人和畫畫的人交集較少,而且合在一起會破壞分析文字連貫性。音響算不算演出?我認為算,但同樣需要分開理解,關聲音的畫面和開聲音的畫面。因為聲音引起情緒的能力很強,而畫面更多在於觀眾對於情況的認知。所以單純用畫面引動情緒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
接下來,分析演出的主要思路是:
做了什麼?
效果如何?
前文對演出提問的誰為什麼是個很難通過成片看出來的,只能翻訪談,甚至訪談也問不到。
但是製作時實際上做了什麼樣的操作。這是看到的。
這就直接開到了一個話題:
所謂的經費爆炸實際上就是對於操作的不熟悉的誤解。
例如後期特效booooom彈幕一片經費爆炸,但實際上卻是攝影部門很輕鬆AE嘩嘩嘩就做出來的
而另一方面,這個演出的效果到底怎麼樣?
我不滿足於各人喜好不同的說法,但現有的指標還不成熟,如信息量,張數。
在一定程度上,指定群體對指定作品的態度是可以通過演出效果預測的。
16歲高中生看革命機是什麼反應。
46歲成年人看革命機是什麼反應。
以東之伊甸第一話正片第一分鐘為例。
第一遍全片看下來我感覺到一種電影感,但這是真的還是錯覺?是什麼導致的?
然後再翻開第一話第一分鐘,整整一分鐘沒有出現配樂。這是相對比較少見的。
這時候可以提出假設:減少配樂的應用增加音效的應用加深了動畫的真實感。
(操作-效果)
之後就是證明跑斷腿了。
從例子可以看出,雖然一分鐘跑完了動畫製作的整個流程,但是引起我懷疑的部分只有音效。
我會這樣解讀:在這個時刻,其餘的作畫美術鏡頭就像碗里的第一口飯,吃下去沒有感覺,而音效是碗里的最後一口飯,吃完我也恰好感覺到了飽。
補充:
1.上文把動畫大致分割成兩個維度:故事和表演。
於是在進行動畫分析時是可以從兩個維度上單獨理解。
但是在實際看成片的時候,我們是依照「動畫成片-故事-動畫表演」的步驟理解的。
然後要意識到,動畫的製作是按照「腳本-動畫表演-動畫成片」的步驟進行的。
2.好、壞、平庸-窮舉法。
3.許多動畫的故事對動畫本身影響極大,容易直接把人看懵。
原則上動作歸表演,對白歸腳本。
推薦閱讀:
※有沒有值得一看的歐美動畫?
※如何評價四月新番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如何評價視頻《跟風黑的狂歡——「神坑」大魚海棠》?
※為什麼會有人去拍《舞法天女》《雷鋒的故事》?
※動畫《小馬寶莉》是怎樣令人著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