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貸用途真實,但資料難提供;用途不真實,能提供合規齊全的申貸資料,在貸款審查時這兩種情況該如何把握?

本人現在做貸款審查崗,最近常常碰到兩種情況,一種是申貸用途真實,但難提供合規齊全的資料;另一種是申貸用途不真實,但容易提供合規齊全的資料,作為貸款審查人,如何把握這兩種情況,銀行應該更傾向於發放哪種貸款?


瀉藥。

前面的回答都很明了,屁股決定腦袋,尤其是作為銀行的審查人——業務的收益與個人沒有直接聯繫,出問題則會被追究問責,毫無疑問合規性是自我保護不可退的底線。

一筆業務出了問題形成,回看整個流程,行業、區域、經營、財務、擔保等等風險都是已在審查中揭示的,或者是貸後中發生的,或者是調查時刻意隱瞞的,這些情況下審批人就是無暇的。而一筆正常業務,在檢查時發現合規性瑕疵,審查審批人怎能稱為盡職?

從實務上看,除了那些擺明了還款能力不足,存在複雜背景或政治需要的業務,其他不良貸款回溯時都會在用途上發現瑕疵。幾乎可以說,一筆業務的真實資金用途,就基本決定了業務質量。

但是了解真實用途談何容易?一筆業務拿給審查人時已是層層包裝,甚至連信誓旦旦的客戶經理也未必真的知道業務在搞什麼鬼。一筆業務在客戶經理、支行長、分行長、總行老大那裡可能完全是四個故事。很多時候各方壓力「關照」,彙集在審查人處的信息完全就是錯漏百出、自相矛盾。審查人明知不實,可是如何判斷要去相信第1、第2或是第N種說法,有的是數月以後才知道還有N+1的情形。去挖掘真實情況,最可能的結果是真相挖不倒,審查的節奏和重點變得支離破碎。

回到最初的結論,合規性是必須的,也是審查人唯一在理論上應該能保證的。


一、貸款關鍵點看什麼?

看一筆貸款是否安全,無非是看兩個方面,一是還款意願,二是還款能力。只要這兩項達標,貸款基本是安全的,至於貸款用途是什麼,那就呵呵了。我做的一些貸款,抵押物很好,現金流也不錯,但用途是搞房地產、放高利貸,這種貸款能不能做?當時也是反覆猶豫,但迫於業績壓力,還是做了,最後也沒出什麼問題。在貸款發放前,借款人其實也不避諱其中的用途,甚至和你討論房地產的形勢、民間借貸的形勢。相反,一些真正搞實體的,要麼是擔保圈太亂、負債太多,要麼是經營情況實在太差。還給一家國稅局做過一個批量貸款,表面的用途是裝修,但實際全是到企業集資入股,放了幾年,也沒出什麼問題。

二、如何處理獅身人面的貸款?

表面用途和實際用途不一致的貸款,可以稱之為獅身人面的貸款。材料上的用途,是為了應付內外部檢查,做到表面合規。真實的用途,那就需要我們來把握了,我們需要審查的,是真正用途的風險怎麼樣,而不是只看表面。比如說,企業的表面是流動資金貸款,但實際是投固定資產,那就要自己去分析新項目的風險情況,而不是僅僅盯在流貸的用途上。

有的人說,看到不合規的貸款,馬上就應該PASS掉,但是對於客戶經理來說,哪裡有那麼多好業務,生存重要,業績重要。偉人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形式合規大於實質合規。目前的實際情況如此。


謝謝邀請,我想來想去還是只能一句話:要認真,但不較真。

實話說,受託支付本來就是不靠譜的,絕大多數,80%以上的受託支付都是個幌子,當然,我是指小微企業。支付出去的錢,真正用來支付給受託方作為貨款什麼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剩下的為了規避貸後檢查,可能會再轉手,比如轉到第三人賬戶,或者分批再轉回貸款人賬戶。這裡面還有一些受託支付的收款方就是申貸人的關聯企業的也不在少數,這個自然就不多說了。

之前做客戶經理的時候,很頭疼的就是這塊,行里有任務,客戶要貸款,每次都是跟客戶千叮嚀萬囑咐的用途資料(當然是前面摸得很清的時候),到了審批崗,風險的反饋,問這個受託支付的問題,軟磨硬泡是家常便飯,不批天天去煩審批的,當然,這樣的時候很多,然後就批了。 現在不在銀行系了,對於用途審核這塊真的是睜隻眼閉隻眼,現在一般都重點看第一還款來源和第二還款來源,對於這兩塊把控的比以前在銀行系還嚴。

貸款審核,以及貸前風控,說到底,不過是為了達到兩個目的:第一、確保貸款人提供的資料的真是度,根據這個來判斷他的還款能力,一句話,證明他有還款能力;第二、在他出現逾期還不了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追償。前面兩塊卡嚴了,只是用途,睜隻眼閉隻眼算了,只要資料齊全,邏輯沒有問題,形式合規,就過了吧。

再回到問題上來, @wong哥的回答,「屁股決定腦袋」,但你如果真的是筆筆在用途上死卡,客戶經理是會投訴的,現在各個崗位都有民意測驗,你太認真日子就不好過了。

謝謝邀請,最後就給七個字吧:要認真,但不較真。


我們都是服務員啊!都是客戶經理掙錢養啊!不能阻礙業務發展啊!盡職免責,時點保證真實,出風險自己無責任就ok。關鍵看領導風格是要業績還是要風控


看到了來答…

之前的回答各位專家真是當之無愧的「業內人士」,幾乎一水的強調「理論合規」,而對實際情況睜一眼閉一眼,金融決定民生,長此以往,民不聊生。

我是不是危言聳聽?一面是高企的房價,囤貨局奇的各類商品,套牢媽媽們的股市,轉移至國外的資本;一面是蕭條的工廠,停工的機器,無人問津的商品城,四處找貸款的民企財物經理;這樣扭曲的經濟結構真的與您和我這樣的金融從業者沒關係嗎?

政府一直在不遺餘力的控制貸款流向部分過熱行業,而如今看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每個人關心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甚至還有「認真不較真」的提倡?您是圓滑了,您是完滿了,社會呢,國家呢?

人人自私則人人皆不能自私,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未來只能越來越惡化,而且終有一天我們自己會吃下我們一直放縱的惡果!

PS:千萬別拿盡調難度,合規要求,風控系統,文化制度說我理想化,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我就是個不腰疼的理想主義者,謝謝瀏覽!


蟹妖。

我覺得用途不真實的情況很常見吧,至少在我們這裡很普遍,首先還是關注還款能力和意願吧。

至於資料不完整無法審批的你也沒法批啊,用途再真實也沒辦法。

更傾向哪種這個問題,屁股決定大腦,作為審批崗肯定喜歡資料完整用途也真實的啦 ,二選一的話,合規完整是必要的。建議題主再結合所在單位的情況分析,比如小貸公司和銀行要考慮的肯定不一樣,要在小貸公司的話一筆業務也不批老闆肯定會不爽,在銀行的話更複雜,小業務也就算了,大點的業務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有的時候會強迫你做一些不太想做的事。


前段時間陪分行審查吃飯 剛好說到這個問題 表面合規是必須的 至於用途只要無實質風險不影響償還能力 哪怕用途不真實也可以包裝(下面的人也知道如何包裝) 要是出了事 打死都不能承認 學會自保吧


一次貸款最基本的兩點:貸款用途和還款來源。用途真實,第一還款來源充足是最好的狀態。用途真實,無合規齊全的資料,你要看能否通過資料去對客戶的經營信息去驗證,資料無法驗證能否去現場核實。

最近檢查貸款發現不少表面合規的案子,特別是在支付環節,大額貸款受託支付很多貸款資金已經迴流到借款人賬戶了。貸款流向無法真實把控。

盡職免責吧!


題主你都干到貸款審查這麼高大上的崗位了,還不懂合規啊,你們沒師傅帶么,還是沒從客戶經理干起沒受過各種折磨。資料不全看個屁!用途合規不合規操那閑心讓經辦機構去落實!


謝妖。

合規性是底線。現在銀行與企業的緊密程度已經日漸降低,外面有那麼多公司,尤其是小企業客戶,我是聽企業主的侃侃而談,相信所謂的企業家信用心裡踏實,還是看到企業各項指標達到我行要求的各種憑據權證心裡踏實呢?銀行與企業之間也不過是甲方、乙方的關係,想合作好,必須提供真憑實據。所以,題主的第一個問題不言而喻了,即使企業再好,銀行的條規底線是不能破的,這些底線是在眾多企業數據的基礎上篩選確定的,也許不甚合理,也許不能滿足你的個案需求,但是銀行的資金盤子也有限,只能選擇部分企業授信,說到底還是兩廂情願的事情。

題主的第二個問題就不再局限於合規底線了,而提出了初步的風險判斷。真實性是銀行授信的基礎,但是企業資金需求變化迅速,拆東牆補西牆的情況也很多見。以下出現的真實性問題都是建立在合規基礎上的:

1、一種情況是企業申貸用於填補其他資金缺口。作為貸款審查人員,在初審階段是很難看出貸款用途的真實性是否有問題的,只能提出質疑。如果能看出貸款用途真實性存疑,那意味著企業已經在其他方面出現了資金缺口,比如集團關聯企業間資金調劑、房地產開發、民間借貸、他行授信到期、隱藏問題貸款資金缺口、政府借道融資等等,那麼在授信方案中需要揭示風險,提出貸款使用限制的條款。

2、另一種情況是企業騙貸用於投資。貿易融資產品是很典型的一類,銀行開證期限在90天-270天不等,而企業貿易回款往往遠小於開證期限,企業利用銀行資金在剩餘的信用證期限內進行投資,包括資本市場和民間資本市場等,一旦投資失敗,銀行發行貸款用途變更,也追不回貸款了。貿易融資的套期、套利一定要防範,在這種期限不匹配風險出現較為頻繁的領域,尤其要關注企業以往的貿易記錄,通過海關等機構了解企業真實的貿易周期,不斷降低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如果事前發現申貸用途真實性存疑,一定要進行調查和風險揭示,如果企業資質較好、信譽較好,還可以考慮完善授信方案限制貸款用途並加強貸後管理,如果企業也so so的話,建議就pass掉,畢竟站在銀行的角度考慮,企業在沒拿到貸款前就已經打好小算盤,銀行的信貸資產安全也很難保證了。


據我所知,我所在的銀行的信貸審批是分受理與審批的。受理負責合規性審核,審批負責合理性審核,不知題主對應哪個職位。假如題主是一肩挑的主,我認為從淺層次來說上這是態度與能力的問題。無論貸款投放能否收回,就態度來說,未能發現資料是否合規齊全都是不負責任的。因而就個人來說,審核通過不能提供合規齊全的資料,顯然是不理智的。

當然也很顯然,站在銀行角度來說,回收貸款才是要緊事。公開年報了,怎麼也不能對股東說,今年風控做得很嚴實,每一項都認真幹了,但就是出了很多不良,虧錢了。因而還錢是大事,能不能還錢在於什麼。第一,想不想還。第二,能不能還。第三個,還不了怎麼辦。

第一點,我想大部分企業有意願會還的,主動訛你的會很少。不外乎,本來欠了一屁股債了,準備借新還舊、拿錢跑路。這種你會通過么。。。另一種是完全沒有信用的概念,那查徵信你就能了解了。

第二點,能不能還。也就是以目前企業的經營狀況預測未來還款期到期時企業能否承擔得起這筆貸款。這個我認為是貸款審查的最核心部分,也是審查崗的核心技術活,就不班門弄斧了。當然還有關注點,企業對外擔保了么?企業是否參與民間借貸。這兩點我想表達下觀點,務必搞清楚金額與投入方向。假如金額並不很大,且不得不投放的。屬於對外擔保的,如果是同行業,判斷直接擔保人狀況,且通過行業狀況判斷。如果非同行業的,更應當謹慎對待。屬於參與民間借貸的,我覺得自求多福吧,銀行不是風投。

第三點,還不了怎麼辦。這可以查擔保方式是否可靠。押品的順位、能否正常處置;擔保人是否有能力還錢;其他因素(是否介入某類組織)等。當然,目前情況下,是國企是民營大不一樣--你懂的。

回到問題來說,每筆貸款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你不得不聽懂故事,且確定貸款能收得回來,就請盡職免責吧。


作為在這個行業裡面審查的人員,說說現實中的情況吧。十個案子裡面能有一個是真是的貸款 用途已經不錯了。很多在小貸行業裡面借錢的,不是學歷知識比較低的,要不就是老賴類型的。真正的貸款用途很有可能是拆了東牆補西牆。說了很多不好的,會有人問,這個行業的逾期率那麼高,怎麼掙錢,怎麼維持。這個行業真正的好客戶,不是指的按時還款的客戶,而是到時間了,沒有還款,客服一催,馬上還款的客戶。因為只有這樣,這個行業才能掙到違約金和罰息。我們的關注點不在於他的真實的貸款用途上面,而在於他能不能還款上面。好多簽約的客服,或者稱之為風控,明知客戶是虛假的客戶,但是仍然放款。因為她們認為這個客戶是可以還款的,她們能催回來的。


制定貸款管理辦法的高材生們多半不了解市場和也沒有實務經驗。,照抄商業規則成熟、信用體制健全國家的那套當然會嚴重脫節。


推薦閱讀:

按揭年限越久越好,那銀行為什麼還願意借錢給貸款者了,長遠來看,銀行不是虧了?
校園貸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解決?
「獐子島」事件後,所擔負的銀行貸款和股權質押融資會怎麼處理?
公司之間為何放著自己的優勢利率不用而去搞利率互換 (Swap)?Swap 是如何運作的?
如何申請教育貸款(或者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助學貸款哪個更適合?

TAG:銀行貸款 | 授信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