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work空間里工作的體驗是如何?


因為紅坊拆改,所以這個月搬來了威海路的WEWORK中國旗艦店,我簡單說一下體驗。

先來說一些我個人這個月以來觀察到的一些問題和一些不太好的體驗:

混亂的寵物入場管理:
我非常理解這種開放包容洋氣的空間允許寵物進入場地這件事,但是只讓進沒人管這事有點過分吧?正常你去公園遛個狗也得系狗鏈的吧?但是在這裡,我不止一次見到有人帶著中型犬進來任由狗到處跑和叫,根本就沒有工作人員過來制止和警告。

另外,這些進入場地的寵物是不是健康的,沒人知道,我在社區也沒有看到關於進場寵物是否需要提供健康憑證的任何公告。

形同虛設的來訪人員登記:
正常來講像公司辦公室這種地方如果有人過來談事情在前台一般都會有提前登記和專人接待的,那wework這邊跟自己私人家的公司不一樣,這邊人來人往真的是太多人了。尤其是那些一過來一群人的,你就能看到烏泱泱一群人嘩啦啦就往裡涌,如果你是買的外面的移動式工位,那麼恭喜你,你來晚了絕逼是沒有座位的。

就連停車場也有固定的停車位數量,那我們這些在WeWork工作的付了錢的人肯定也是需要有自己的一個舒適空間,人均面積佔比是可以算出來的,換個說法,也就是WeWork場地內的實時人數應該是有個控制的,而不是隨便登個記就放進來不管了。我們公司每個月每個人兩三千的錢交著,然後下午跑過來居然所有位置都滿滿當當這種事我已經遇到了不止一次,這就讓我很尷尬。而且,來訪人員和我們這種交錢的人真的不需要有個區分么?來訪時間完完全全不做任何限定真的好么?要是這群來訪人員每天來,一來訪就是一整天,那我這種花錢買工位的人算不算在做慈善?

形式主義的報障處理:
這個問題我不止是在WeWork遇到了,從我用Uber到後來用Airbnb再到現在,只要是這種非常洋氣的企業到了中國,他們依舊保持著一種所有大小屁事都得發郵件的良好傳統,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算你在他面前口吐白沫七竅流血,只要你不發郵件就不覺得你真的要死了。

我一直是用中庭那些開放式的移動工位辦公,然後呢,這塊區域的地插因為頻繁做活動頻繁被插拔就壞掉了一些,再加上地插外圍也沒做什麼保護性措施,就經常被人踩來踩去踩壞了。因為我並不太喜歡總是換來換去,所以我經常坐的那個座位的地插在一場活動之後終於陣亡了。然後就這個問題我就跑去跟前台還有社區經理反應了,當時前台就講來幫我看,三分鐘之後社區經理就過來給解決了一下這個問題,把我的插座插隔壁插座上去了(你可以理解成人體蜈蚣那樣),還把當時在場的保潔阿姨講一頓說不能插地上,保潔阿姨也是一臉莫名其妙,因為別的插座都接地上啊,後來第二天我來,插座又插回地上了,還是沒電,這是為什麼,因為保潔阿姨並不知道為什麼不讓插地上,沒人告訴阿姨地插壞了,也沒人來修。這次就尷尬了,隔壁插座已經插滿了,也沒辦法當蜈蚣了,我就又去找前台,前台說,啊,那你得發個請求支援的郵件講一下,沒有郵件我們沒辦法修的。

事實情況是什麼,是這排桌子這個插座離前台就不到十米,從前台完全可以一分鐘之內走過來十秒鐘之內確認故障然後立即上報,但是WeWork選擇了讓用戶去核實去通過郵件上報到app里,然後再把消息拐彎打給工程部,然後工程部來修。

然而,一個「我們已收到您的問題」的自動回復的郵件之後,就沒然後了。

直到今天,這個插座還是壞的,還是得變形成插座蜈蚣才能用。

幾近不存在的基層員工關懷:
在這裡工作到現在我有看到來來去去很多的光鮮亮麗的前台美女和社區經理,但是保潔阿姨和保安真心存在感很低。每個阿姨貌似並沒有自己較為固定的工作界面和區域的劃分,我已經聽到不止一次阿姨和阿姨領班吵架了,大家有點像無頭的蒼蠅到處東擦擦西晃晃。另外我看到好幾次保潔阿姨因為太累自己悄悄窩在on air room裡面午休的場景,而且他們做保潔工作需要的專業成套的清潔工具箱和小推車我從沒有看到過,基本都靠自己拎著抹布(並沒有區分使用區域的抹布)和一個類似乳膠漆桶的水桶滿場跑。

毫無引導的社交和並不用心的用戶聚合深度挖掘:
WeWork創立之初給人的印象應該是這裡會有很多很厲害的freelancer以及很多非常好的潛在合作機會,包括他們的App設計的交互形式和功能模塊以及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了他們這個方向。但是就我實際感受而言,WeWork的App和LinkedIn還是有蠻大差距的,大部分用戶發帖基本沒辦法進入有效的消息池和群組,在這個App尋求合作或者發布任務能得到有效回饋的可能性並不大。

說個不恰當的比方,我覺得在這裡約炮的質量應該能比約合作的可能性大吧(尷尬笑),帥哥美女什麼的倒真是挺多。有兩個男子(應該也是這家WeWork的用戶?)每天蜜汁堅定的在水吧那裡迎來送往的,也不知道他們成功了沒有。

最後還是要誇一下,空間設計感還是不錯的,雖然傢具貌似並不都是真貨,但細節處理得還不錯。

  1. 7*24自住辦公,這點對於我們這種喜歡半夜安靜作業的人來說是非常棒的;
  2. 洗手間裡面配了可取用紙杯和補充式的漱口水,對於要加班熬通宵第二天一早還要談事情的人來說是非常體貼的照顧;
  3. 外場因為人來人往非常吵,但是在角落設置了7個on-air room,對於要接電話談事情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4. 無處不在的地接牆接插座和插線板,滿足了移動辦公剛需;
  5. 自助水吧不錯,用了seesaw的基礎拼配,冰水和咖啡實時補充;
  6. 會議室配備的設備都不錯,比常規會議室更好上手,操作便捷(如果門是可調光玻璃而不是全透明的普通玻璃就更好了)

大概就是這樣了,想起來再補充。

寫於威海路WeWork中國旗艦店。


請問題主問的是在WeWork這個公司作為他的員工的體驗?還是使用WeWork服務的工作體驗?如果是後者,我今天剛辦理了We Work的Hot Desk Plan, 開始在紐約的WeWork SOHO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也許能回答一些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動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評論里確認是問使用WeWork服務後我就放心地答題了。

我試著從兩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一個是從使用者的視角來看WeWork提供的服務,另一個視角是從WeWork的運營分析來看。才疏學淺,深度有限,請各位朋友多包容。

從使用者角度來說,WeWork對於我像一個「最適合上自習的包月咖啡館」。 該有的都有,而且都很統一的保持在80分左右的水準,沒多花成本讓人覺得特別極致,也剛剛好水準夠線沒有硬傷。對於想做自己事情的人來說,足矣。

我自己是平日在soho的一家建築事務所上班,午休和下班時需要找個地方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設計傢具。

這個是前提條件。於是我就開始找自己的辦公地點了。

WeWork Soho 外部一瞥

首先是可選的服務套餐。根據使用用途劃分有hot desk,dedicate desk,private desk,office等。像我現在用的是hot desk也是最便宜的套餐。工作時間從早上9點到晚上10點都進得去,地點在一層的大廳里,沒有固定位置,進去隨便找個桌子即可;有小儲物櫃,網速足夠快,電源插座充足。桌子還行,合成實木的,夠分量夠結實,桌子上有預留的電源線孔,地面上電源介面很充足,做到了每個座位一個接頭的程度。

HotDesk區域

動靜分區也不錯,大廳和入口之間是個門廳,門廳里有沙發休息區和專門供打電話和skype的小單間,這樣有業務需求要打電話的人不會影響到裡面的人。地面是黑色實木地板,走在上面噪音小而且常坐不會腳冷。空調系統溫度保持得不錯,燈光設計到位,不刺眼也不暗淡。咖啡不錯,這麼多年了好壞還是一口就喝得出來的,沒糊弄。有印表機,每月可以打一定數量的文件。有會議室,而且在樓裡面為數不少,提前預定就可以用。每個月會有十二個還是二十個積分來著,用這個積分可以使用會議室和列印服務。廁所不分性別,但挺乾淨寬敞,裡面還掛著bose的吸頂音響(==)。

電話亭,供電話和skype

至於private desk或多人辦公室,除了以上這些,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透明格子間,桌子儲藏空間等等。價格也會略貴,但依然保持在平均每人$600-$700之間。

Private Desk Private Office區域

有WeWork專屬的app,裡面會定期通知附近WeWork舉辦的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和創業有關係的。有線上社區,可以提問髮狀態,像封閉版的facebook。可以懸賞發出任務,其他會員可以回應並有償幫助你完成任務。個人認為這個對一些人會挺有用的。

以上就是WeWork提供可以做的事情了。有些朋友可能看了覺得「沒啥特殊的嘛我辦我也行」。剛開始我也覺得好像沒什麼,不過實際上人家挺牛逼的。我從設計師角度分析一下。

WeWork目前比較厲害的一點恰恰就是該做到的都做到了而且維持在剛剛好80分的水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本身就說明他們的品牌策略定得很准,對客戶群體分析到位,數據找得准。有很多客戶找到我們做建築設計或室內設計事務所的時候會說「我們想在哪哪哪做個高端的xxx」,這並不算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有些客戶會帶著數據分析過來明確地說自己需要什麼,甚至能很有條理地說明為什麼會選我們事務所的,這一般都是國際級品牌的客戶了,也讓我們覺得專業。

接下來技術環節來說,要做到前述「燈光不刺眼也不黯淡」,「空間不擠也不空蕩」,「室溫剛剛好」,一點也不容易。這需要功力深厚經驗老道的老油條級設計事務所才能拿捏准。

這些是他們做了的,那沒做的呢?

像之前我提到的,我做傢具原型的話需要木工工坊,在曼哈頓找了一圈也沒找到合適的。有很多專業性強的例如攝影師需要暗房和棚,設計師需要Laser Cut和3D印表機等等,估計WeWork經過分析之後捨棄掉了,抓大放小,把大部分人最需要的點很好地滿足了。直接和他們正面競爭的話我覺得至少美國是沒人幹得過了,國內有志於做中國版WeWork的人需要動作快一些服務好一些了。如果避開同質化競爭可以從專業化角度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一個巨頭可以做到產品又專又全,小而專的團隊是有望走出自己的天地的。

最後從經營者的角度去看看WeWork值得學習的地方。小夥伴們帶著我在紐約Williamsburg(威廉斯堡)已經在經營一個Co-Work Space了,叫冉 Tea Space,是偏藝術設計類人群使用的,平常也是茶館咖啡館,周末一直有舉辦各種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這個先不多提。

首先能吸引我這個自己經營Co-Work Space的人去,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選址的策略很到位。光在曼哈頓島上就有15個地點,每個點都一桌難求,不得不佩服。豬想飛光知道有風口恐怕也沒啥用,起碼得先找准風口位置啊。這還得數據分析支撐。

另一點是管理架構合理。這麼大一個店每天數百人工作,基本一個負責的店長,一個副手,一個輪班來的前台,以及定點來打掃衛生續咖啡的保潔人員,就負責下來了。由此往上推,紐約區域加上馬上在Dumbo要開的店共十六個店長,再有個區域負責人,基本上不到三十人的團隊就能把這邊日常業務辦起來。雖然這些是我自己推測的,但是管中窺豹,WeWork的團隊架構可能比較扁平高效,設計和選址以及網站開發這些理論上是可以外包給專業公司的,我很佩服。

知乎大神真的很多,我一個經驗還稚嫩的人只不過盡量講出一些我觀察和推測的東西,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有用的信息。歡迎交流斧正!

歡迎留言,如有轉載需求請私信我,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謝謝。


感覺Wework威海路的名字應該改成Wetalk

talk的人比work的多,或許很多人的work就是talk

我理想中的辦公環境是一幫freelancer戴上降噪耳機各自沉靜於自己的事情,要溝通也是用slack溝通,聊家常到頂樓露台抽根煙聊。因為專註時生產力最高。

現實是不斷有人在辦公區域打電話聊家常,而且超大聲,很多訪客一來一坐就是聊一上午。

這地方就是個cafe. It"s relaxing. Yet not much work can be done. Or maybe work done in Wework doesn"t require much focus.


非常垃圾。

作為一個曾經在這裡租了半年的企業,我說一下真實體會。

我之前在裸心社,P2都呆過很長一段時間,Wework是我待過最差的地方,請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說地理位置,雖說是在南京西路站,但實際上是12號線的南京西路,如果是2號線過來,下來要走半天,客戶基本來一次都不想再來。這還算好的,最噁心的是在這個鬼地方根本打不到車,無論一天的哪個時間,無論是網約車還是攔計程車,基本都打不到,我後來可以問了計程車司機為什麼他們不願意過來接人,師傅告訴我這個地方全都是黃線,停一次接個人就是扣三分罰200,誰願意來?所以在這個地方基本上你就別想著員工加班了,加班到12點,出去還打不到車,是一件非常糟心的事情。

其次是服務質量。這裡的社區管理員沒一個有腦子的,借著Wework的名頭全都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樣子,對中國人非常傲慢,對abc就一副跪舔模樣,你去所有的點評類應用里看wework的評論,基本都有人吐槽這一點。基本沒有服務的基本素養。基本素養是什麼?有人來了你要主動招呼,全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有一次我們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客戶,說好了可以讓他直接進來,硬是在外面卡了一個小時,後來這個case黃了,人家不高興了,我們能說什麼。還有一次是我帶朋友來參觀,告訴他們要進去一下,他們說等一下,然後和旁邊的同事打情罵俏了半天才過來鳥我們,我們期間就在前台那裡傻站著。其次去拿快遞吧,也是一個德行,首先他們不想幫你收,不想幫你找,我起碼在這裡丟過兩個快遞,一瓶酒和一件衣服,他們收了以後亂放找不到,基本上現在我就先都把東西寄在家裡。服務態度如此惡劣、基本素質如此欠缺的人是怎麼做上Wework中國旗艦店的員工的?

第三是租金價格。我們鼎盛的時期在這裡住了兩個大房間,每個月在這裡要交將近8萬的資金,這實際上已經是我們之前租金成本的double,但最多也就可以容納20個人而已,這意味著人均成本已經接近4000。4000是什麼概念,這可能會嚴重製約你團隊的發展,對於創業根本不友好,這也是我們離開這裡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是硬體設施。先說大家非常關注的網路問題吧,首先他們這裡沒有光纜,只能用無線網,但據我親身體驗而言,這裡的無線網擁擠不堪,網速差到什麼程度?基本上就是微信圖片都發不出的程度。有起碼兩次因為網速問題員工選擇在家做PPT,太特么揪心了。其次不得不吐槽的一點是,他們竟然還採用傳統的鑰匙作為打開房間的唯一措施!拜託,誰現在還用鑰匙這個玩意兒?不方便也就罷了,還特別容易丟。你們作為一家估值300億的企業,竟然連電子門卡都不配!後來知道了,他們是8人間以下都是鑰匙,8人間以上才是門卡,理由是成本控制。。所以如果你現在團隊還不到八個人,請慎重選擇到這裡。我們團隊裡面8把起碼丟了五把,退房的時候一把鑰匙就是150塊從押金扣。寫到這裡,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他們為什麼要用鑰匙這個個東西。

第五是人性化。這是我們離開的最根本原因。中國人是講人情味的,無論你是哪國的企業,如果沒有人情味,那麼肯定做不下去。Wework有一套自以為很完善的標準和規則,但是缺乏基本的人性。他們的員工也顯然不具備顛覆這些狗屁規則的能力和勇氣。人性化是什麼?是我拿著同事的門卡也可以刷進去,但他們不讓;是別人在使用衛生間時起碼有一個使用中的標誌,但這裡就是暴力敲門,5分鐘起碼有3個人過來敲門轉把手,拉個***都不得安穩;是使用電話亭可以隨意打電話或是發郵件,但你要記住,在wewrok這裡,如果你在裡面吃東西或者睡覺,你都會被趕出來。

這個地方,不會再來,我也不會再推薦朋友過來。


作為Wework光華路店的第一批入駐企業,在享受了前三個月半價的優惠後,立馬搬走了。

的確,硬體設施很好,水果水、咖啡、啤酒都不錯,有客戶來訪逼格也很高,網速極快,但是,運營真的是很糟糕。

1、工作人員培訓欠佳,完全沒有服務精神。簽入駐合同的時候就發現工作人員不太專業,簽合同的時候不確定在哪裡簽字,我帶了公司章對方連印泥都沒有,最後還是我帶回公司敲章後再送過去。本想是剛開業可能準備工作不充分也就沒有在意,怎料搬進去之後才發現服務真是一塌糊塗。僱傭了一批海歸在前台做社區運營,對外國人十分熱情,對中國人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態度特別差。態度差也就算了,工作流程還經常出錯。拿退租體驗作為例子,我們按照規定提前一個多月發送了退租郵件,社區經理表示收到並辦理了相關手續。退租前一個多星期又有其他工作人員發送郵件叫我們辦理退租手續,無奈將之前的郵件附件發送並提醒社區經理我們搬離的日期。基本上所有Wework光華路的工作人員都知道我們要搬走但根本沒有一個人提醒我們需要辦理出門條!結果是我們某個周六搬走的時候被大樓保安攔下,反覆打電話給社區經理最後折騰了三個小時才搬出來。我問社區經理,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們需要辦理出門條?社區經理毫無道歉之意,還振振有詞,你們周末搬走,我們是不上班的,上班的時候只要來前台辦理就可以了。WTF!正常公司都會選擇周末搬家吧,從此Wework一生黑。

2、財務流程極其緩慢。發票催了很多次,最後在搬走前幾天終於拿到了三個月租金的發票,退租後也是經過郵件催促才在一個多月後收到了退回的押金,理由是:我們全體員工都去倫敦summer camp了,所以耽誤了。

3、辦公環境極其嘈雜。某些公司常年霸佔公共區域的桌椅,大聲打業務電話,發了投訴郵件給Wework的工作人員,完全不起作用,依然嘈雜如菜市場。訪客制度形同虛設,任何人都是隨意進出,經常有奇怪的大叔大媽在公共區域一呆就是一整天。從財物安全的角度來說,只要人離開辦公室,絕對不能不鎖門。

4、隨意更改服務制度,只為方便工作人員。前台會代收快遞,這也是許多眾創空間都有的服務。入駐之前號稱前台收到快遞後會通過簡訊系統通知,然後你去前台拿快遞即可。其實根本沒有通知,你自行去前台拿。後來設立了一個有病的制度,下午兩點到四點之間才能去拿快遞,其他時間段去拿快遞會被告知時間沒到不能拿。有時有一些緊急需要的快遞,找他們拿還要被白眼。後來,我直接找保安大叔幫忙找快遞了,再也不敢去前台,我怕被白眼。

說到保安大叔,Wework光華路店最可愛的人應該就是清潔工阿姨和保安大叔了。有事找阿姨或者保安大叔,他們都會態度很好地幫忙,如果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有這麼好,應該就沒人罵他們了。周末加班,經常看到阿姨們帶著孫女一起上班,有時候小女孩還會幫忙擦玻璃。退租的時候有一些飲料和零食太重了不想搬走,都送給阿姨給孩子們吃了。阿姨們分批來感謝,還要幫忙搬家,搞得我特別不好意思。她們每個月的工資很低,卻是Wework光華路店最溫暖的存在。


坐標上海。

環境體驗:面積稍大的星巴克

工作人員:冷漠,尤其是某些社區工作者,拽到天上去了。當你去跟他們諮詢wework的一些業務問題時,擺出的姿態是:你事先都不在網上查查充分調查清楚,就想來我們這租工位?! 我都不知道還有這麼做生意的。

社區功能:僅僅是聯合辦公,【沒有】孵化。當你將他們定義為孵化器時,員工聽到會勃然大怒,並強調他們不孵化,只是給你一個工位,讓你坐下來辦公!這種共享對於愛social的嗨咖來說,也許不錯。但像我這種人還是希望工作時間老老實實幹活,畢竟我們的節奏比美國人快,競爭壓力也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好吧...所以我後來也沒租成...深深覺得,與其和一群裝逼到死的工作人員呆在一塊,還不如宅家做自由工作呢


坐標:

上海某wework

經歷:

某天周六去加班,早上起來門禁卡丟了,想著有保安小哥哥應該會給開門(刷臉),然後剛好那天前台沒人。

於是站在門口,打他們的官方聯繫電話,一個是對外的,一個是對會員。大概各打了3遍+,沒反應。感覺不像在21世紀。

有幾個外國人經過門口,和他們說lost my card然後給他們看wework app內我的會員賬號信息,吧啦吧啦說了一通,然後走了,叫我等門衛。

在門口站了30幾分鐘吧,其實門附近看見我的外國人有好多個。

最後,一個中國小姐姐看見我,開門問我怎麼了,替我開的門。

這件事,本身錯的是我,我自己沒帶卡。但是wework的體驗,自己體會。

總結:

-這裡只有外國人和長得像中國人的外國人。

-基本上聽別人談論的都是影視/廣告相關的行業,it狗不適合來這麼「高大上」的地方。

-怪不得現在大家對wework的印象是冷漠和裝逼吧。不過wework的初衷,好像正好和這兩個字相反。


我覺得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司,在面對本土化的時候可能還是有很長一條路需要走。同樣的運營管理方式在遇到每個市場不同情況的時候需要有一些修正及順應市場。我體驗過美國的WeWork,法國的WeWork,倫敦的WeWork,還有上海的WeWork.其實所有的WeWork店管理方式跟運營方式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方式在美國可以被接受,可能在法國可以被接受,但是挪到中國,會員就會對這張模式有不同的看法。說到底就是每個國家對辦公室的定義,對服務的定義,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定義有很大的區別。望中國WeWork在本土化這個大課題上可以多下功夫。


坐標紐約,很喜歡在Wework工作,因為裝修得實在太對胃口,沒有普通大辦公的嚴肅正經,但該有的辦公設備一樣不少,在裡面碼字心情都會變好,上圖!

對於寸土寸金的曼哈頓來說,Wework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Start-Up孵化平台。自己在Wework里的工作了兩年,換了四家不同的Wework。其中兩家位於洛杉磯,兩家位於曼哈頓。巧合的是,所有的公司都是Start-Up。

第一家Wework位於曼哈頓Soho West。因為時間較早,是當時紐約為數不多的幾家Wework之一,曾在辦公時遇到過創始人Adam Neumann來詢問辦公體驗怎麼樣,真的如傳說中一樣很帥也很親和。

在這家Wework,老闆為我租的是名字為Hot Desk的辦公桌,也就是在公共區域的不固定辦公桌。環境還是比較吵的,也可能是一開始人比較多的緣故。但是450刀每月的Rent Fee對於曼哈頓來說性價比真的非常高。Wework員工很熱心。每天冰箱里都有牛奶,咖啡味道也不錯,偶爾早上還有Bagel之類的麵包供應。

另外Wework讓我很喜歡的一點,就是它家的廁所,每個馬桶一個房間,還會播放好聽有趣的音樂,廁紙也是厚厚的那種,在馬桶上也從來沒看到過污漬。

不過管理比較混亂,經常可以不刷卡就進到辦公室,另外雖然設置了電話間,但辦公室里還是經常會有大聲打電話的,有時候很難集中注意力。

第二家Wework位於宇宙中心Time Square,門禁安保措施都要比West Soho那家嚴格許多,但是壞處也不少,比如承諾的每天拖地打掃辦公室,實際上只是換一換垃圾袋;印表機時常損壞,有時要跑好幾樓才能找到正常工作的印表機。由於Time Square的地理優勢,有不少商家會定期到rooftop做campaign,帶著食物來做免費試吃,這一點是別的Wework都沒有的。

第三家Wework位於洛杉磯的Santa Monica海邊,幾乎沒有大堂。但是風景真是無敵,隔著窗戶就是一整片太平洋。相比紐約通常只有周五才會帶狗來上班的慣例,洛杉磯人民真的好愛自家的寵物。幾乎天天都能看到動物小夥伴哈哈。這麼說來,Wework的寵物文化也是挺吸引人的。

最後一家Wework位於洛杉磯La Brea。這家Wework是最新的,也是Wework急速擴張後的產品。總的來說,入住率非常之低,停車場經常空空蕩蕩。好多辦公室都是空著沒人的。不過對比紐約擁擠的布局,洛杉磯的這家面積非常空曠,辦公環境要明顯好於前幾家。但那時候就隱隱約約覺得Wework的步子邁得有些快了。如今看看上面答案里不太好的國內體驗,似乎也印證了當時的推測。

最後說說Wework的福利:

  1. 性價比:除了剛剛說到的Soho,Time Sqaure,紐約另外幾個地標第五大道,華爾街也都有Wework的辦公室。而這個價格相對於這樣的地段+裝修真的給力!
  2. 全美辦公椅:Hot Desk的話除了可以無限制地使用自己租的那個位置,每月還有一次免費進入其他Wework使用Hot Desk的機會。這對於某些時候出差但又想找個地方辦公的飛飛飛人士還是挺不錯的。
  3. 網路:速度一直很快也很穩定,而且全美國的Wework密碼似乎都是同一個。另外每個月還有一定時間免費使用會議室的額度,會議室里包含了投影儀,會議電話,白板等等。
  4. 工作機會:Wework擁有自己的線上社群,通過社群也能獲得不少兼職機會,甚至是就業機會。這一點也很贊!

總之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如果讓我在曼哈頓迅速找一間辦公室,我肯定會首選Wework!


魔都某 WeWork 辦公室會員。

先說說好的一面:

- 牌子響亮,面子足。

- 裝修看起來比較高級和有創意,哪怕是在魔都這樣見怪不怪的地方也是滿讓人眼前一亮的。

- 每個區域都是暖光,公共區域的沙發茶几很舒服,工作和接待都蠻適合的。

- Seesaw 的咖啡很好喝,lemonade 和三路 Boxing Cat 生啤無限量供應。

- 木地板。

不好的地方也不少:

- 空調有時候冷得要命且不給調。

- 來的人太雜了,而且老實說國人確實很多沒什麼儀態,有時候會看到好幾個中國人每人躺個沙發把休息區的沙發都佔滿,沒人管。

- 我習慣喝加糖奶的冰美式,所以第一天我就問吧台阿姨為什麼只提供了糖包,沒有牛奶和糖漿供應,阿姨說以前有的,後來老是被這邊的中國人會員大量「拿走」,現在就不提供了。呃。。。我覺得 WeWork 這種處理方式很傻,你管一管不就行了嗎,直接撤掉不就降低服務質量了嗎?被迫我自帶奶精球和糖水球。

- 一直我都是咖啡機下的冰櫃鏟冰來做冰美式,今天阿姨提醒我最好不要用,因為「不允許會員用,因為擔心衛生問題」。所以 WeWork 連冰塊都不提供嗎?感覺很小氣。

- WeWork 的網站和 App 那叫一個爛,感覺就是外包的,而且需求都沒說清楚,各種無語的 bug。線上社區有人亂髮廣告沒人管,架構奇怪,信息流的設計更奇怪,感覺只適合約炮。


坐標上海延安東路wework,先上圖片,哈哈哈!

總體來說裝修的很潮,適合年輕人創業的好地方,這邊資源很多,連小黃車也在這裡。經常會有一些線下活動,還是蠻有意思的,可以認識很多人。老外蠻多的,公共場所咖啡飲料啤酒暢飲。關鍵是延安東路這邊附近好多吃飯的地方,哈林麵館也在附近。

以前辦公室中午我只能趴在桌子上睡一會,這邊有真皮沙發抱枕毛毯一應俱全,可以睡個美容覺。哈哈!


上海威海路wework民工路過,美女看到吐。。。


首先,我想說一下,如果是想選擇在Wework租辦公室的話,那請先看一下我的真實感受,然後你再決定要不要來。

手動定位:北京慈雲寺Wework

我只能說喜歡這裡的空間——公共區域會客和吧台,僅此而已。

Wework的公共區域布置的還蠻有格調,吧台設備也齊全,用起來很方便。這是唯一讓我覺得滿意的地方。接下來和大家講講我的體驗~

一、前台的服務人員個個都是高傲的貴族。

高傲到什麼程度,就是你到前台諮詢,根本看都不看你,你問你的,隨便應對你幾句,再有不明白的,就是去網站留言諮詢什麼的。更神奇的是,時不時給你拽幾個英文單詞,愛聽懂聽不懂,和他們沒有一毛錢關係,有沒有搞錯,覺得中英混雜著說很牛逼是么,我壓根兒不會英語,是不是還不能和他們對話了?而且,多說幾句就要和你吵架的架勢!我是來上班的好嗎?誰沒事有時間和你們廢話呢!!!

二、絕對是專業套路坑錢的。

因為想著要換大辦公室,和他們銷售溝通後搬到新的屋子,之後告訴我們說之前的辦公室牆面有污漬和磨損,要重新粉刷,需要我們出費用!!!!就那種指甲碰一下都能掉的牆面,掉了一小點,他們就讓賠償,說是給找工人報價,然後再粉刷。沒過幾天告訴我們刷完了,費用上千!!,他們說都沒說,就直接把辦公室屋子裡的所有牆面都刷了,只是通知我們費用金額。這比粉刷個兩居室的價格都貴吧,專業碰瓷兒的么?我們所有同事在新的辦公室,連牆都不敢再碰一下的!!!

三、根本沒有說的那麼方便快捷。

辦公室的網路經常斷斷續續,網頁通常卡的,等半天才能刷出來!!!

另外,這兒的信號真是汗顏,打電話基本上是靠喊的,撥電話得出去才行,信號太差太差太差了!

總之,只適合追求現代感的節奏,但對於上班族來說,用戶體驗太差了。


i在沒離職之前在雲南南路上的wework里工作過半年,環境非常棒棒啊,刷卡進進電梯和進房間門,每天從他們前台過的時候前台會主動問好,門口的保安大哥會幫我們拉門,服務態度真的很棒,快遞也是允許送上樓的。

裝修風格偏美式,衛生間密集人頭像很像酒吧還帶音樂分分鐘可以搖起來,每層都有休息區,有吃飯的長桌和軟椅,每天每層供應的飲品有檸檬冰水、立頓的各種口味的紅茶綠茶果茶大概有近十種,咖啡機可以做好幾種咖啡口味很濃郁提供鮮奶可以打奶泡還有攪拌棒和各種糖,有馬克杯和玻璃杯還有一些瓷碗供使用,最頂層是觀景台有運動的籃球區域,也有沙發之類的休息空間,哦對了 還供應幾種啤酒,每周一有會員早餐但是是先到先得的。可以在天台晚上開趴體。

打掃阿姨們都很和善,哈哈哈 如果不是公司爛到突破地心也不會離職啦


合作的乙方在那裡,上周的某天去玩兒了一下,嗯怎麼說呢,一開始感覺不錯的,覺得很嗲的感覺好好玩,但是幾個小時後覺得應該在那裡沒有辦法專心的工作下來吧,因為太吵了而且人多的讓人窒息,毛弟毛妹超多,咖啡還不錯,啤酒沒喝聽說隨便喝。嗯,反正就這樣吧。


簡單寫點我個人的WeWork經歷,主要因為在知呼平台看了很多其他人寫的「真實」情況(非WeWork),所以我在這也寫一點點以作回饋,供他人參考,寫得急大家有需要隨便看看吧。

註:1)只涉及我個人在上海WeWork的經歷。2)只涉及一個WeWork點 3)關於這個點的描述是真實的,至少是我親眼看到的。

先概括總結:比較好的我就不說了,例如網路、裝修和便捷。以下列出的都是不容易發覺的缺點。1)WeWork上海和全球WeWork是「兩套系統」並不「兼容」。2)「移動工位」以及「單人間/2人間」的作用類似轎車產品線里的手動擋,只是為了營銷。3)鬆散化的管理沒有「考核」。4)各個點因為辦公場地的不同,體驗也有很大區別。

建議:1)需要移動工位的就算了,一定要的記得事先多體驗。2)包小間的事先多看幾家,多考察,特別留意高峰期的電梯是否擁堵 3)因為國際和國內的差異,不必盲目盯死WeWork,人家用的銀行都是外資銀行。你要是老外(國際帳號)在上海,那是個選擇,國內自己的,國內的共享空間也不妨考慮下去看看。

以下對各個缺點稍微展開描述下

1)WeWork上海和全球WeWork是「兩套系統」並不「兼容」。這裡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真的系統上的,另一個是服務上的。系統上是我的猜測:全球帳號和上海帳號不同,比如移動工位沒有全球使用的說法,甚至在上海各個WeWork點都不能通用。移動工位甚至用的是和單間一樣的合同,給用戶和WeWork自己的員工帶來很大不便(後面有機會還會提)。服務上的,舉個例子,WeWork上海第一家開業(延平路),我跑去看,官網約了時間,郵件都收到,白紙黑字幾點幾分哪裡會有人接待。按時間跑過去,接待的「社區經理」一臉茫然,當時我就知道國情不同,事先應該打電話的。讓我等,等不及趕時間就自己走了。

2)先說小間。和其他辦公出租場地方一樣,都是歡迎大面積承租,減輕管理工作量。所以「單人間/2人間」這種一定是沒有的。至於「移動工位」,體驗極差。我去的那個點移動工位所在的樓層隔三差五搞活動,一搞活動就「勸退」移動工位的人,「合法權益」都沒法保障。中午的時候,有人索性佔用移動工位的桌子吃飯!也沒人管。移動工位的座椅不是辦公椅!而是那種簡單的木質靠背椅,星巴克都不如。移動工位的合同是和包間一樣的!除了只用交一個月租金的保證金,其他都一樣!你要退租,一樣要提前一個月,一樣要交接(估計是怕人多自由流動不好控制)。我在11月退的,都退了又來新的賬單,打電話過去,說是知道了,就沒有然後了。之後雖然沒有再來欠費通知,但至今一個月保證金沒退給我!WeWork上海官網上都找不到客服電話,要聯繫除了銷售,就是你所在點的「社區管家」!

3)鬆散化的管理沒有「考核」。考核肯定是有的,我的意思是WeWork管家,一群年輕人,總是很忙,看他們時常加班整各種奇奇怪怪的活動,但一些核心的東西又好像管不上。比如:有人長期佔用電話間當私人辦公室,沒人管。移動工位的桌子當餐桌,沒人管,有幾次我到了後要先自己手勢桌子擦桌子!

4)各個點因為辦公場地的不同,體驗也有很大區別。我去的那個點,最大的問題就是電梯。2部客梯不夠用,要等很久,人又多。後來貨梯也「拉客」了,但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本質原因是樓層高電梯少。延平路就不會有類似問題,因為那邊好像就3層。而且裡面各種類型公司都有,說「魚龍混雜」不知道是不是過了。

還想再寫點,下次吧,沒時間了。


不知道米國,只知道中國的,給你的感覺就是,去了一個感覺高大上的餐廳,卻來了個摳鼻子的如花服務員!你會吃的什麼感受!垃圾的中國的wework服務態度!


不知道,但是看各位的描述,很像圖書館。


作為在wework工作的用戶,在此強誇一番。

因為工作的性質,豬豬girl會被公司派到不同的項目上。因為這次客戶的辦公地址設在上海的wework,接下來的數月豬豬girl有幸將在這裡辦公。

怎麼來回答在wework里上班的體驗呢……

就是上班的時候不用死氣沉沉了,每天有音樂可聽,分貝控制得很好,不會有工作被打擾的感覺,全身心得到了愉悅…

就是在工位上坐久了,想要活動一下筋骨時,可以去每層樓的吧台小憩,咖啡和啤酒等飲料免費供應。

就是每周五天在早,中,晚有不同的活動可以參加,比如瑜伽,早餐,DIY,還會有固定的運動場所,比如乒乓,籃球…像豬豬girl這種宅到天昏地暗的人突然有了想要social的衝動…

就是老闆說讓加班可能也不會有怨言了…

(豬豬girl是個沒啥理想的人,像這種只需排隊就有早餐可領,無限量供應啤酒,咖啡和檸檬水的區域就覺得「人生真的是可以期待呢」?( ???)?


分享下,個人是先在naked hub工作的,後來因為價格原因,新開的wework打折,就去了wework,醉了,wework裡面的電梯簡直比蝸牛還慢很多,受不了,而且拿外賣是不允許小哥送到樓上的,所以每次上下樓一次就要10分鐘,三個月後,優惠到期,果斷搬走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芝麻信用滿650分ofo免押金?
Uber 的車費定價體系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好的「有效市場」概念的案例?
Airbnb 如果通過收購小豬短租進入中國在線旅遊市場,會威脅到攜程嗎?
最近出現了幾個互聯網租衣的應用,基本分兩種日常類服裝(包月型);主打輕奢型(按次出租),哪個更有前途?
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Airbnb的房東呢?

TAG:互聯網 | 紐約 | 協同辦公 | 分享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