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鴉片戰爭前識字率到不了10%;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卻能達到40%多」的說法是真的嗎?
如果是真的,為什麼呢?與科舉考試有關係嗎?
維新前的識字率有很大水分。
這也不能怪鬼子摻水,這是咱中國人寫論文選擇性引用造成的。為了證明寺子屋制度多麼英明神武唄。鬼子當初的調查原文是這樣的:6歳以上で自己の姓名を記し得る者」の比率は「男子89%、女子39%」である。また內訳を見ると、自己の氏名?村名のみを記し得る者が63.7%、日常
出納の帳簿を記し得る者22.5%、普通の書簡や証書を自書し得る者6.8%、普通の公用文に差し支えなき者3.0%、公布達を読み得る者1.4%、公布
達に加え新聞論説を解読できる者2.6%となる。したがってこの調査では、自署できる者のうち、多少なりとも実用的な読み書きが可能であったのは4割程度
である
能寫自己名字的是,男89%,女39%。
能寫自己的村名的,63.7%,能記賬的22.5%,能寫信的6.8%。好了,現在要是有人說自己不會寫信,你說他算識字?後面的數字就更玄乎了,當時日本公文也是文言文啊。能看懂公文的百分之三,能看懂公告的百分之一點四。19世紀80年代中國的識字率,按《清代教育與大眾識字能力》上的統計是:男性為30%到45%,女性為2%到10%。標準是:能計算數目,寫簡單的信函,不受人欺矇。這個識字率不算低,絕對不會比日本差太多。
清代讀書最大的問題不是窮,是家中需要個勞力,捨不得讓這個勞力把工時花在讀書上。像張作霖小時候有人免費讓他念書,他就念了半年不到,就回家干農活了。孫大炮家也極窮,但整個村子請了一個連秀才都沒中過的先生教全村孩子認字,這個性質和日本的寺子屋也沒多少區別。
我朝識字率能到這水平,還真是和科舉有關係。只要考一次科舉,就算是最低的縣試,在官府的戶籍登記上也是「文童」。「文童」到了一定數歲(55最低,但不會超過60歲)就可以見官不跪,享受部分秀才的特權。也是因為有科舉,致富後的農家就會讓後代讀書,比如曾國藩,他爺爺時家裡有些積蓄,就讓他父親曾麟書一直讀書,曾麟書在五十歲時中了秀才。曾國藩則造父親的資助一直考成了進士。科舉這個門一直開著,就讓人看到讀書有用途,就算自己一代是個半文盲,只要有條件,就讓後代脫盲考學。
中日近代的差距還是在地緣上面,其實中日韓三國的識字率不會差太多。中朝有科舉,日本有個商家社會,為了奉公能出人投地,多少要識點字,雖然當時奉公的死亡率比二戰時從軍都高……
江戶時代日本已有大量學校。當時的學校大致分為五種:
1.幕府直轄學校:以武士為對象,帶有強制性;2.藩學:同樣以武士為對象,規模參照幕府學校,以教授儒學,漢詩,兵學及經濟為主,直至幕末時候約有二百餘所;
3.鄉學:幕府及藩主在鄉村興辦,以教育士庶子弟為主;4.私塾:約一千五百間,由著名學者建立,入學者多是慕名而來; 5.寺子屋:提供類似現代的小學敎育,學童年齡大都是六至十多歲,以訓練讀、寫及算盤為主 。日本當時識字率世界第一,寺子屋的功不可沒,私塾和寺子屋沒有特定收費,富人可繳交銀兩作學費,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農家也可交以少量農作土產作學費,學費的相較便宜令多數人皆有機會受教。
而江戶時代,社會穩定,工商業快速發展,社會急需大量人才,初等教育的需求進一步增長,寺子屋逐漸脫離寺院在全國各地推廣。寺子屋首先在江戶,京都的中心城區得到普及,寬政年間農村也開始出現寺子屋,寺子屋在江戶中後期(18世紀)的天保年間(1830年代)數量增長尤為迅速,明治維新之前江戶約有1500間,全國約有15000間寺子屋。而中國的科舉制度主要目的是選拔官員,而不是為社會提供大量人才,所以科舉制度對識字率的升高並沒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羅友枝(Evelyn Rawski)估計在清代中國男子的識字率為35%到45%,女子是2%到10%。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廣東,農村男子的識字率差不多有50%,廣州城則達到80%—90%,即幾乎所有的男子都識字。而在長江三角洲,比例可能比這個還要高。
誒?百分之四十這個數字是引用自維多利亞2嗎?
蘭學
江戶時代時,日本人透過與來日的荷蘭人交流,逐漸形成了蘭學,蘭學讓日本人在江戶幕府鎖國政策時期得以了解西方的科技文化。一定的識字率加蘭學,使得日本一定程度上接觸了歐洲科學革命的一些成果,奠下日本早期的科學根基,對日本自1854年開國後,迅速成功推行近代化有重要的影響。
相對魏源的《海國圖志》,相差的是士大夫階層對西洋文化的認知程度。若換在宋明時期,寬鬆並略自由的學術氛圍中,我相信也會有大儒會在此基礎上演變成自己的學問,得到士大夫的認可,能得到更廣的推行吧。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另外,關於識字率。曾看過一篇文章,剛沒有找到。具體內容是毛主席在一篇文章引述過他對民國識字率的調查,文中列出了多重標準。能寫名,能記賬,能寫信等都是不同的標準。貌似記得能寫信的比例是百分之八點幾。繁體字的複雜程度也與識字率相關,這也是新中國推行簡體字甚至有推行拼音文字計劃的原因。
記得不太清楚,不一定正確,只給題主您做個參考,謝謝。忘記哪裡看到的了,這個好似統計的是「會寫自己的名字」。
如果是以這個為標準,中國不止這麼點兒吧?
以及,日語常用漢字不過千,所以,學起來大概比較的……簡單?我就問一句,當時在日本不會漢字能叫識字?
這個觀點並不是一些回答所謂的「中國人選擇性引用」,而是日本的部分普及性書籍或者教材裡頭就有的
而日本人也不是都不相信這個數字有水分
可以看一下 教えてくれない日本の歴史【作る會教科書は大噓です】這篇日文文章里一篇叫『驚愕の江戸日本の識字率』???的http://batseelor.hatenablog.com/entry/2016/04/12/050000文章里就提到了自署率的問題,並且反駁了在日本出現的一個觀點「江戶時代英國的識字率只有25%,遠不如日本的50%」識字率的定義不一樣,清朝識字率的定義是認識中文漢字,日本識字率的定義是認識日文假名,而當時的日文漢字比例很高。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712548
本人日語初學中,有不正之處請指出個人感覺和文字自身有關我們抓一本新華字典來看看(圖片來源於網上)
日常常用的漢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發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的聯合通知是這麼說的
為了適應語文教學及其他方面的需要,特制訂《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現予發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分常用字(2500字)和次常用字(1000字)兩個部分。經計算機抽樣檢測,常用字在語料中的覆蓋率達到99.48%,掌握了常用字就達到了利用漢語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至少一個不算文盲的人掌握的漢字數目超過2000,漢字的複雜程度和數目造成了其中的學習量很高而來看看日語的基礎日語的假名共有七十一個,包括清音、濁音、半濁音和撥音。也就是說日常辨識文字認識這七十一個也就算夠用了有人可能會說但是日文里也有漢字啊但是如果漢字上加上假名的標註就沒問題了,一句話讀完意思也就出來了(肯定無法想像滿大街的中文標牌、雜誌都加上漢語拼音的樣子吧)
連飯都吃不飽,食nmb的字?
維多利亞2裡面大清識字率2%....日本40%....
只計算有勞動能力的男性人口
其實不管真假,都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原因,雖然漢字屬於高級文字,但是日語字比較好學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朝太監都能批奏摺,你說什麼原因呢?
有寺子屋啊
推薦閱讀:
※國內民間的日本戰國史環境可以說是沒什麼前景了吧?
※有哪些因為個人一念之差改變了歷史的故事?
※你都見過什麼樣的歷史盲?
※除了中國以外,還有那些國家或地區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