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沒有日語韓語那麼複雜的敬語,沒有德語法語的格和位,可為什麼許多外國人依舊認為漢語並不好學?
竟然有高票答案說漢語語法沒規則
這個其實很顯然就體現了漢語語法研究的落後,或者是語法教育的落後就拿「了」來說,這個所有人都用的無比自然的成分,
在學中文的外國人眼裡就是一個超級難點我也是最近才看到一種說法認為「著、了、過」這些是一個「體」的概念
「我當了5年兵」「我當過5年兵」的意思差異,老外幾乎沒有辦法理解這兩句話真正的不同在於他們的上文和下文不同,這對於外國人來說是一個太複雜的點多數人覺得漢語語法沒規則,只是母語者說習慣了而已
而且這些規則也並非臨時想幾秒鐘就能概括,所以更加讓人誤以為沒規則包括詞類也是這樣,「不豬」「不羊」不可以存在,說明 豬、羊 只能是單純的名詞
「不牛」可以存在,說明 牛 除了名詞還可以屬於其他詞類「很大」可以,「很看」不可以,說明 大 是形容詞,看 則不是這些漢語很顯然都是有自己的一套體系的那個答案用 無規則 說明漢語難學我則是想呼應一下題主,漢語跟 日英德 一樣,有自己完整的語法體系
就算拋開漢字,一個老外想要熟練、流利的駕馭這個語法體系,難度仍然是很大的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所有說沒有規則的,都是初中語文沒學好的。來來來跟我複習一遍初中語文中文語法_百度文庫很多語法沒學好的就來強答,還誤導別人說漢語沒語法的(規則)的,I"m angry,你們這樣子是不行的。我還覺得英文不好學呢,這根本就是屬於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相差實在太大(漢語又是其中的代表)的緣故,最根本的原因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難才怪哩。---------------隨便一吐槽獲得這麼多贊實在愧不敢當,大家來此討論的初衷也是為了相互學習,自己不了解的地方,承認便是。不但不承認反而發出來誤導大家這就不對了。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法教學是很嚴謹的,上面的知識點都覆蓋到了,目前狀況不了解,但是我覺得不可能取消。說母語的人,大家都太熟練反而忽略了語法的存在,但是這絕對不是漢語(或其他語言)沒有語法。就拿的地得來說,如果按照語法規範是不能隨便亂用的,當然目前網上這種叛逆的風氣,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平時打字也不用那麼嚴肅,不會引起歧義即可。對於提主,我很抱歉,實在沒有幫上什麼忙。我的意思是除非有特別的天賦,否者普通人學外語都比較吃力,各種因素就不多說了,各位比我有資格。我就說一點,這根本原因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過大,西方國家那些語言,差異肯定比我們小,不然怎麼會歸類到一起。自己學英語的時候,也總是把中文的思維帶入到英文中。---------------看了好多回答,恕我直言,各位是不是覺得只有在學英語的時候,那種有各種時態語態變化的才是語法,你們啊,naive。
---------------
有人提到為何可以說你牛,而沒有你豬。我來分析下,由於很久沒有複習語法知識,說錯了歡迎打臉。你牛的牛是形容詞,做謂語。牛本來是名詞不可以做謂語的,這裡屬於名詞活用,很可能跟網路文化的興起有關,牛就是厲害的意思,以前應該沒有這種用法。你豬的豬就沒有活用,所以沒有這個說法。不過你很生氣,說一個人很笨的時候,可以說「你豬啊」。這似乎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是豬啊」的省略,另一種是豬引申為笨的意思,這跟「你牛」很類似,說明網路化的今天豬也有這種趨勢,但沒有牛那麼普遍,需要一個啊加強語氣。你馬、你狗、你貓、你媽(好像混進去什麼奇怪的東西)是絕對沒有這種用法的。這一點也不奇怪(或者說無規則,例外),都是很符合語法規範的。---------------有的人在給漢語潑髒水,說沒有語法、沒有規則的,一派胡言,我感到非常氣憤。誰告訴你漢語縮略詞沒有規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真是不學無術還理直氣壯,I"m angry。綠植可能用的人不多,應該是綠色植物的意思,健康險是廣泛使用的。至於有什麼規則,有個類似問題可以參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10130 如果還不夠,請自己查看專業文獻。---------------你們啊,我感覺你們還要學習一個:http://www.lunwencloud.com/lunwen/literature/yuyanwenzi/20150606/366325.html準確地講,這叫名詞形容詞化,詞類活用不是現代漢語專有的,文言文其實更普遍。我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謝謝大家。不說了,直接上圖。這是現代漢語的教科書,左邊為英語各種詞可以充當的語法功能,右邊是漢語的。。你可以對比一下,簡直可怕。
語言的語法手段可能有不同,但要表達的東西總是差不多的。漢語不用詞形變化來表示句子成分之間的關係,就得發展出別的東西來表示。你不能只看到漢語沒有性數格時體什麼的變化,卻不看到漢語發達的助詞系統是這些語言沒有的。再比如,漢語的數是藉助量詞表示的,但量詞的功能絕不止於表示數;漢語的謙敬詞系統是用一批詞語來表達的,而不是語法化的敬語系統。
其他語言有漢語沒有的東西,你覺得難;漢語有其他語言沒有的東西,外國人覺得難,也是自然。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誰在說漢語難學?說漢語難學的,主要是英美人。
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並沒有說中文難。斯拉夫人也並不認為漢語難學,quora上有波蘭小夥子就認為中文很容易。即便是英語母語者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漢語難學的,quora上有英國人學6年法語不成而轉學漢語卻成了漢語教師的。
一門語言難不難學除了考慮屈折外,還要看目標語和母語聯繫的緊密程度。
題主所說外國人多半是指歐美人士。對於他們來說,印度語系的語言就相對要好學很多。君不見!歐美人士同樣覺得非印歐語系的芬蘭語、匈牙利語、巴斯克語、阿拉伯語也是難得不得了。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歐美人士吐槽芬蘭與變格多,變格複雜的段子。印歐語系的語言,相互之間的差異是比較小的,比如法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差距大概就像普通話和粵語之間的差距。再比如一個人同時懂法語和西班牙語的話,那麼他是勉強可以閱讀加泰羅尼亞語的。所以當一個法國人學習西班牙語或者義大利語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像我們學習粵語一樣,找一本書對話書,了解點基本語法,就可以學得很愉快了。印歐語系母語者學習諸如漢語、巴斯克語、阿拉伯語這些語言的時候。會遇到完全不同的語法、辭彙和思維體系。他們沒法用母語輔助記憶那些新的單詞,新的表達法,新的語法,所以學習單詞和各種表達的時候,在記憶負荷量是很大的。而對於學習外語來說,熟練掌握單詞和各種表達恰好用時最多。而同樣,對於日本人或者韓國人還有越南人來說,因為他們的語言中存在大量的漢語借詞,即使是他們的語法體系和漢語完全不一樣,他們也比較容易掌握漢語。比如韓語,60%以上的單詞來自漢語,學漢語的單詞記憶負荷很輕。漢語本身也有許多語法上的難點,所以語言語法上的困難不僅僅是屈折。雖然說漢語的屈折比較少,但不能說是沒有,比如漢語如何用疊字,這對於漢語為非母語的人士來說,這是非常難以掌握的。舉個例子,"明白"和"明明白白",什麼時候用"明白",什麼時候用"明明白白",這之間的差異是很微妙的,不是母語人士是很難把握這細微的差別。此外漢語需要使用量詞,我個人覺得記一個名詞前面使用的量詞比記一個名詞的變格更困難。因為變格好歹還有規律,而量詞基本上沒有什麼規律,完全是記一個單詞變成了記兩個單詞。此外還有一些語法上的男的,我自己的感覺是,漢語的語法雖然不繁雜,但是很瑣碎,就像是細水長流,一點一點的需要用很多年的時間才能融會貫通。
此外,漢字的書寫系統可以秒殺99%的語言。熟練掌握漢字的書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個時間是需要用年來記的。現今在用的語言中,書寫體系複雜程度可以和漢語媲美的,估計只有瑪雅文和梵文了。上面的幾位都把原因說差不多了,我再提一個相對不太多的人提到的點——
還是發音我不是針對歪果仁,我是說對於所有人來說,漢語發音都難到飛起想想普通話考級多難你們就懂了結果就造成這樣的現象
不止洋人老師,native speaker老師的口音都千奇百怪換一個老師,聽力口語瞬間爆炸這特么怎麼學所以歪果仁在大學學漢語,十有八九是南北交織東西結合的迷之發音
而且就算有大神真給學成了,全國各地常見口音都能聽懂,自己的發音能考到一乙甚至一甲給人一聽也依然沒有native speaker的范兒當然成功解決這個問題的案例也有比如愛醬,不知道的一看一聽那不就一東北大妞么然而個人認為在發音還沒定型的時候就專攻一種方言、類方言之類才能「說得跟中國人一樣」首先我很好奇樓主為何認為孤立語就比屈折語和黏著語簡單。另外對一種語言的難度的評價往往是很主觀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有一大堆人抱怨它難。樓主所說的「其他的孤立語難度都沒有其他被廣泛使用的屈折語與黏著語以及漢語高」,我想也許僅僅是因為其他的孤立語(如壯語、苗語、巴布亞皮欽語)根本就沒多少人學,抱怨聲沒傳到您耳朵里罷了。 回歸正題,漢語最難的地方之一,前幾位也都提到了,是漢字。漢字屬於意音文字,而歐美那些國家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漢字對於他們來說難記、難認、難寫,從長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來看,漢字是大多數外國學生的主要障礙。 另外,漢語的聲調、近義詞、量詞、成語、「把」字句等等都是難點,原諒我偷懶不想細說,具體情況樓主可以查閱劉珣的《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82-P85
漢語的語法確實不算難,基本沒有時態也能清晰準確表達情形。
外國人學中文,最難其實難在四聲的把握,因為西方語言對聲調的要求不嚴格,而中文聲調一點不準,表達的意思就不對。很明顯,教外國人學習中文,『鸚鵡學舌』式的跟讀,都能學上來,隔個半天再問,單詞或許還記得,調全跑了。講變調的中文,國人表示聽不懂,讓初學者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即便中文流利到一定程度的外國人,講漢語往往還是怪腔怪調,如『窩屎伊閣歪果仁』(有趣的是95%的英文母語中文學習者都會按這個套路發音,如果你英文像我一樣好,你會發現老外發錯音都是能摸出規律的!)
再深入一些,學到書寫/閱讀級別,中國字對老外來說像是鬼畫符,我們自己人都要學到小學6年級才能認全常用字,也確實難位老外。再者,語言學習最常用的輔助工具『漢語拼音』對老外來說簡直是災難,因為所謂『拼音』絕對是沒有任何歐洲語言基礎的人編下出來的!老外照著老式的威妥瑪拼音尚且還能讀出個大概齊,可是按西洋讀法讀漢語拼音,你根本不懂他在念啥,順帶說這也阻礙了中國外銷產品的品牌形象。舉例,華為Huawei,老外絕逼要讀成『虎阿外』,相對來說日式的假名拼音,如『雅馬哈』,歐美用戶也能準確發音,有助於品牌推廣。我並不是什莫對外漢語學生或是教老外中文的,以上只是來自經驗的雜談。首先,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在語言的親疏上差距甚遠。
其次,漢語是一種無形態標誌和形態變化的語言。在語法上表現為:1-詞類沒有形態標誌。在漢語里,不能從詞形上看出哪個是動詞哪個是形容詞。2-名詞動詞形容詞進入句子無形態變化。最後,漢語是語用強勢語言!只要語境允許,句法成分,甚至虛詞,都可以省略。
而英語中的主謂賓是不能任意省略的!漢字難個P背兩萬個英語單詞各個說英語簡單,學四千個漢字跟著老外鬼哭狼嚎。說到底就是漢語是小語種,小語種的一切都難學
首先漢語的敬語比日語的敬語複雜,由於漢語本身的特點,表達尊敬自謙是使用特定字詞,轉換說法之類來進行。
比如,「你過來」——「請您來一下」「你吃吧」——「您就餐吧」——「請您用餐」——「請您用膳」。日語中日常使用的謙恭語,僅通過有規律可循的幾個語法公式、一張動詞替換表,加上幾個句末語氣詞就完了。那都是「套路」。漢語總結不出這種「套路」來,而且漢語還有「語氣」之分,普通的「是嗎」,都可以通過語氣分出個尊敬、蔑視、無奈等等意思出來。日語可沒有這麼複雜。
漢語沒有人稱和數的變化,但對應的外國人需要明確記憶各個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虛詞的搭配。總體來看對學習難度是有增無減的。
【看下面的例子。】「他讀書。」「他讀書了。」「他讀了書。」「他讀過書。」「他讀過書了。」「他讀完書了。」「他讀完了書。」「他書讀完了。」(口語化的)「書讀完了他。」(口語化的)這幾個句子,哪句是完成,哪句是過去,哪句的「讀書」不是字面意思?這些信息,你既無法從文字看出來,也無法從發音聽出來。如果要用記,你將面臨巨大的記憶量。但中國人分辨這些句子,是直接憑的習慣和語感。————以下是原答案,另一個角度———
漢語這種分析語(孤立語)的特徵決定了它的難點:
1不由形態變化表現詞語之間的關係,由詞語本身表現。
「好」這個字。在「好棒」中,「好」是修飾形容詞的副詞。但「好」也可做形容詞如「好人」。有時候還可做名詞,如「他的好(好處;優點)」。「好」在每個字、每句話中做什麼,是無法直接看(聽)出來的。2靠特定語序的虛實詞表述句子意思。
表達稱讚的「好棒!」,不能說成「棒好!」,這種順序是需要記憶的。3同一個意思有不同說法,同一個句子也可表達不同意思。
比如回答:「他人呢?」、「他在哪呢?」、「他人在哪?」這三個問題時(誤),你可以隨便用「他去北京了」、「他到北京去了」、「他在北京呢」這三個答案。 同樣是「好棒!」,它既可作稱讚用語,又可指「不錯的棒子(口語化)」。同樣是「他騎車去了北京。」在口語中根據重讀、語氣等不同可以表達不同重點。4無詞尾語素(複數加s、過去加ed等)。
這裡的可以舉剛才「讀書」的例子。詞尾語素相當於提示你從何角度理解這個詞,它是什麼時態、是單數還是複數這樣的。漢語沒有,則增加了外國人理解句子的難度。據個人所知參考百度整理,若有錯誤還請指教。漢語並不是沒有規則,它的規則是一個大框架,而不是一個死定的規範,所以很多我們認為是病句的東西比如倒裝、主語後置,都是正常的。這個也可以說是高票答主所說的「話題語言」
就比如某位答主舉的例子,「幹啥呢你?」其實就是一個主語後置的例子,因為話題是「你」,具體的含義是「幹啥呢」,所以說沒有任何問題,並且他和「你幹啥呢?」意思還不太一樣,因為前者的注重點是在「你」,而後者的注重點是你在「幹啥」。再比如說,漢語表示從屬關係,可以加「的」,也可以不加「的」,但是多個連用前面的通常不加「的」,這個主要是因為名詞也能作定語。所以說,外國人學漢語,墜痛苦的地方就是漢語的靈活性特彆強,這個某種意義上是漢語的優點,因為這可以減少交流成本。比方說當年胡適舉的那個例子,雖然他只是要說明白話文並不比文言文遜色,但是也可以做這個例子:「不幹了,謝謝。」這裡其實就是省略了主語,但是意思沒有任何的縮減,別人也能明白究竟是誰不幹了,並且甚至還有增強語氣的功效。某種意義上西方國家的那一套死板理論反而是不好的。再補充一點,墜痛苦的就是這個「了」,其實「了」並不是單純表示過去式,某種意義上還有放棄之前所做決定的含義,比如某位答主的例子「我不去了」,這個「了」,實際上有時是說我原本打算去,但是現在不去了,但是如果別人都要去,我不去了,那麼這個「了」實際上可以說是減輕語氣,因為我說"我不去」就有一種怒斥別人的感覺,不好。
這也是漢語的一個 flexible 的例子。很慚愧,只是講了一些微小的想法,謝謝大家。
所以說漢語的難度恰恰在於他不是屈折語或黏著語。睡不著來答一發。
非敬語版:日了狗,別他媽偶爾回一次寢室,就乒乒乓乓,白熾燈開得大亮,搞的老子睡不著。聰明的知友,你們猜我的內心戲是敬語還是非敬語?主要原因是漢字。外國人覺得漢字就像畫符一樣。非常難學。更別說繁體字了。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你隨便找張報紙、找本書,倒過來拿,再看上面成段的文字。大概就能理解他們的心情了。
會寫幾千個漢字的外國人絕對是老外中的戰鬥機。但是,就算能明白單個字的意思,也未必明白整個詞的意思,或者一段文章的意思。讀一頁書要不停的查字典猜內容,花費半天的時間包管你頭暈眼花直噁心。
我接觸的老外,肯下功夫學漢語的,學的都是「拼音漢語」。
最多只能扛到會說 「啤酒喝多了,我要上廁所;肚子太大了,我要去減肥」 的程度。網上有篇很有名的帖子叫 Why Chinese Is So Damn Hard,是一個學了六年中文基本上要抓狂了的美國人寫的,寫的很好玩,建議找來一看,看完絕對自豪感膨脹啊有木有,原來偶們一直在用的東西別人看起來這麼難呢^O^。總結一下就是,漢字(說三千個漢字能看報紙那個給我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聲調(媽麻馬罵有嘛區別?!有嘛區別?!),查字典(誰能出來說說為毛查個字典都要學??),文言文(學了中文就能看紅樓夢?做夢更快一點),繁體字(被海峽這邊的中文虐成狗之後被告知另一邊還有另外一大堆沒學過的字……你們中國人沒事幹就發明字玩兒么?)
最明顯的兩個BOSS當然就是漢字和聲調系統這兩個BOSS之後還有其他隱藏BOSS舉個栗子你覺得屈折語難,別人還覺得分析語難呢。當我跟法國和美國小夥伴解釋漢語沒有時態的時候,他們都表示無法理解。在他們看來不用變位而準確表達時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詞語不用變形當然是好事,但是漢語選擇了個人認為更難的一條路:虛詞。漢語中充斥著不表意的虛詞,通過放置位置的不同表達不同的時態,對鬼佬來說就是折磨,他們寧願背變位。
首先大家要明白,韓語和日語的每一個非漢字字元,和拉丁語系的字母功能與用途是一樣的,它只表音而不表義,只有一堆字母湊到一起組成單詞才有意義。單個的字母或者字元沒有漢字的表意功能。
對於歐美來的淫們只是換了一種字母而已,但是從語言的本質來講,最根本的規律其實是相通一些的。所以相對於漢語來說還是好學的。
而萬惡的漢語,同志們它雖然音義同時具有,但是,老外學習漢字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的把母語的語言規律用到漢語上。他們會把漢字當字母。可是我們漢字同時兼具字母單詞的功能,可是漢字又沒有統一的發音規律可以尋找,即使有那麼一點點規律,連中國人都會被帶到坑裡,更何況老外,所以這對老外來說才是最困難的。
而老外學習一門新語言的流程是,學會字母,背單詞,根據組成單詞的字母來知道發音,然後學習語法。
漢語是學習與漢字無關的拼音,背與拼音毫無關聯的漢字,然後沒有單詞這一關,直接跳入語法。規律不同,自然懵逼。
老外只有從根本上扭轉對於語言的規律,才能學好漢語,而韓語和日語對他們來說,規律是一樣的,即使萬惡的日語有一大堆發音亂七八糟的片假名什麼的東東,它在語言規律上最起碼還是相通的。
所以樓主所說的敬語什麼的根本不是問題,問題我們的文字語言根本就是另外一種系統,完全不重合,這就相當於二進位碰到十進位。韓語的敬語並不複雜呀,緊張的時候自然出來的是敬語,放鬆的時候就是非敬語。而且說錯了也聽得懂。但是漢語語序,的,了等助詞用錯整個句子意思都變了。
我覺得一個語言最難的地方不在於它有規則,而在於它沒有規則。
俄語最難的是什麼?是詞性的標誌?是性數格?不!是翻過來n頁的例外!(外行感受)阿拉伯語最難的是什麼?是變格變位?不!是不規則的變位!(柔母動詞啊)、不規則的複數(破碎複數)、不規則(捉摸不透)的虛詞的用法!(初學者體悟)拉丁語最難的是什麼?不規則動詞!神魂顛倒的句式!(被虐慘了)……現在你告訴我,中文到底有什麼是規則的?
漢字發音隨緣說個句子靠FU用哪個量詞靠習慣句子成分怎麼擺憑感覺時態怎麼判斷有時候還要靠上下文這語言不難真是怪了。
另外,我記得有個德國人跟我吐槽中國的縮寫簡直喪心病狂,而且極端普遍。你們造嗎?一個「健康險」(=健康保險)就能讓人摸不著頭腦:the danger of health? WTF?關鍵是這東西完全沒有規範(德國人有一本《縮略語詞典》),愛怎麼縮略就怎麼縮略,有次我吐槽一個北京人說的什麼「綠植」,我說這種縮略簡直喪病,誰聽得懂啊!她很不服氣:我們那裡都這樣說啊!咱們皇城人忙得很,懂?
p.s.為了防止某些有識之士跳出來說什麼「那是你們不懂漢語啦!不懂就不要瞎掰啦!漢語其實是有自己很嚴謹的一套語法的blabla」,作如下補充:雖然很多德國人確實不知道第一虛擬式是個神馬玩意兒,但是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德國人肯定能跟你娓娓道來什麼一二三四格啊什麼可分離動詞啊——總之,基本大部分的語法都是很清楚的,一個德國人也可以講解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句子的語法現象。中文?知乎上那麼多985+高材生,誰能講解一下「了」的用法?為什麼在「我不去了」裡面要用了?推薦閱讀:
※寫寫看 問問看 的看怎麼理解?
※看得懂英語,但寫不出英語句子怎麼辦?
※中文是否可以借入從句結構?
※起修飾作用的定語和起限定作用的定語有哪些區別?語言使用者如何區分這兩種定語?
※語言的發展會出現倒退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