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考問題時,如何做到全面?

有的人考慮問題時都很不全面,不是少了這個就是漏了那個。

就舉個簡單的例子,租房:有的人就會考慮到附近的配置跟房價,有的人就只看房價;這個可能跟做事方式有關,粗心大意或者看問題不夠全面。想問問各位:如何做到全面分析?考慮?我現在的方式是:沒碰到一件事兒,就會先問:涉及到哪些方面?然後拆解,解決。


今天剛好想提這個問題,搜索了一下發現已經有了。

我分享下我的想法吧。

1.首先要確認問題。

題主說的租房其實並不是問題,只是一件事物,可能是租房這件事,也可能指房子這個物。

確切的問題也許是「如何租一間好房」,或者是「如何租一間適合自己的房子」等等之類的。

所以我覺得首先要明確問題,這樣才能把我們思考的範圍定下來。

範圍太大的話,很多時候往往無從下手。

2.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當我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如何全面地思考問題),我回憶起了高中政治老師教給我的一些關於中考政治題的解題思路,就是對這個問題思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什麼是」好房「?為什麼要租」好房「?怎樣做才能租到」好房「?

3.屬性

當然,這裡的是什麼並不是對陌生事物的認識,而是對熟悉事物的判別或者評價。

如果是陌生事物而且沒基礎的認識,請轉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

如果是有明確判別評價標準的,請參考標準(例如畢業論文答辯、競賽作品)。

對於是什麼,往往要根據一個物體的屬性來確定,例如:什麼是一個好女孩?什麼是一個好相機?

那麼一間所謂的好房或者適合自己的房間應該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這裡我使用了資料庫建庫的一些思考方法(ER圖)。

(ER圖,來自百度百科)

首先需要分析事物的自身屬性還有與其相關事物的屬性:

  • 房間的房價,面積,戶型,地段等

  • 你自己的收入,喜好,交際圈,上班地點,家庭成員等

  • (還有一些其他事物的屬性,例如地段的治安,人流量等)

然後分析一些事物間交互產生的屬性:

  • 房東與房間:租金,收租日期等

  • 你與房間:附近是否有可以滿足你喜好的設施,上班時間,x分鐘路程內附近朋友數量等

  • 你與房東:房東對你的態度

  • (還有你與地段,地段與房間等等的關係)

4.整理屬性

往往列出屬性的多寡代表了你對問題思考的全面性,但是很明顯的並不是所有屬性對於我們思考問題都那麼重要。我們只需要篩選出部分我們在意的,比較重要的屬性就可以了。

例如:什麼是一個好女朋友?只要胸大就好了。

對於在意的屬性比較少,也許很快就能分析出來。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意的屬性比較多,或者兩個對象比較相似難以定奪的時候可以使用決策樹或條件樹。

(普通決策樹,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條件樹)

當然完全可以不用這麼麻煩,分析出屬性之後,自己有個大概定奪就OK了。

5.為什麼?

經過上面兩步就基本可以解決是什麼了。為什麼是什麼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先後順序。

對於「為什麼要租一間好房」/「為什麼要買一部好相機」更多的是思考和權衡需求、收穫和付出。

我為租一間好房需要付出什麼,與之帶來的收穫是什麼,能否滿足我的需求?

也許用一條公式來表達如: 付出 leq 收穫 + 需求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真要鑽牛角尖的話給這三個變數加個係數再權衡一下吧(汗)。

6.怎麼做?

當我們知道為什麼了,也分析出是什麼了,那麼就開始思考如何行動吧。

怎樣才能租到好房?有了自己好房的定義,以及知道需要滿足自己哪些需求和獲得哪些收穫之後,那麼就是看有什麼途徑可以達成目標了。

於是我們的思考主要就集中於搜索途徑:上網查、好友介紹、現場參觀、街邊牛皮癬、中介

最後根據途徑得出的結果根據自己的標準來篩選,有相似的難以確認的,就用個評分的條件樹方法吧。


一、先歸納後演繹

1、分類(MECE)

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到極點了,居然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看大家的回答都是越弄越複雜。其實就是先歸納後演繹,就可以做到全面而比較深刻。為什麼說是比較深刻呢,因為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全面而深刻,除非是刻意練習和花大量時間去專門攻克課題。人的思維按照全面深刻的程度劃分:

1)全面而膚淺;較少的人能做到;

2)片面而深刻;較少的人能做到;

3)全面而深刻;幾乎沒有;

4)片面而膚淺;大部分人是這樣;

大部分人都是片面而膚淺的,少部分人全面而膚淺,或片面而深刻,如果不是刻意練習又專門花大量時間去整理歸納,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全面而深刻的。

在這裡就跟廣大網友探討一下,怎麼做到思考全面。思考全面就是用邏輯學裡的分類原則,麥肯錫把這個方法用到極致,他們叫MECE(不漏不重),分類原則要做到完全獨立,沒有遺漏。什麼意思呢?比如我舉個例子,假如按照性別角度去劃分人類全體的話,可以分成:男人+女人

(圖1有重疊,圓的邊緣部分也有遺漏,圖2是標準的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這個分類就是完全獨立的,男人里不包含女人,女人里不包含男人。這個分類也是完全窮盡的,沒有第三性。因此到這裡,我們的分析和認識就是全面的。當然這個例子太簡單了。

1)、先界定問題的範圍,確保沒有歧義,問題是思考的起點;

再舉個例子:

比如,社會上的所有人都是怎麼賺錢的?這個應該是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在進行歸納之前首先要確定問題沒有歧義,什麼是沒有歧義,就是可以清楚定義的,大家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什麼是有歧義。

我舉個例子:比如社會上人是怎麼取得成功的?這就是個有歧義的問題,成功的標準是什麼?你如果說賺錢,那麼賺到多少錢算成功?比如100萬?1000萬?1個億?如果你說賺到1000萬的是成功,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人家賺了500萬算不算,你說不算可能人家自己認為算。這就是有歧義。再比如,你說賺錢是成功,那麼有思想成就的人算不算成功,比如出了書的,像作家劉慈欣。比如走仕途的,中央委員算不算成功?所以這樣的問題就沒有思考的基礎,因為思路可以往好幾個方向發散。

而我說的例子,大家都是怎麼賺錢的,這裡不需要量化,只要賺錢不管賺多賺少都算。我們要歸納的是賺錢的方式和途徑。這就有了討論的基礎。

2)先列舉,再歸納;

針對上面的問題進行列舉,社會上賺錢的途徑:

  • 上班,絕大部分人的收入來源;上班有工資收入、有獎金、有提成、有績效,個別大公司還有股票和期權;
  • 做生意,不論開飯店、做貿易、搞零售、開加工廠、開製鞋廠,都屬於做生意;
  • 買房產,中國從住宅商品化後,大量的人靠炒房賺了不少錢,肯定比我們上班賺的多。
  • 炒股,雖然說二級市場大部分人是韭菜,但真的有人是在股市裡賺到錢了的。根據胡潤百富榜統計,中國現有凈資產超過千萬的人群數量大約是134萬人,按照收入來源可以歸納為,企業主約佔50%,職業股民約佔15%,炒房者約佔15%,金領約佔20%。
  • 炒期貨、外匯、權證、期權的人;
  • 投資收入,比如投資固定收益類的,這是低風險偏好者比如老人和很多女人的投資方式;像債券、國債、定期存款、貨幣基金(餘額寶)等
  • 投資收入,比如買權益類的產品如私募基金;
  • 投資買分紅型保險、重疾險等;
  • 還有把錢給VC,你做lp,或者直接投給你有能力的朋友,投給他去創業,他創業成功了,你也可以得到分潤。
  • 有人出了書,有版稅收入;
  • 業餘時間可以外出講課,寫文章的收入
  • 業餘時間做自媒體的收入;當兼職模特,當兼職顧問,給別人做諮詢。

然後,我們列舉完之後要 進一步歸納,比如

1)炒股和炒期貨外匯等都屬於權益類投資;

2)投資國債、債券、定期存款、貨幣基金的都屬於固定收益類投資;

3)買保險的,不論什麼類型,屬於保障性投資。金融類投資基本可以歸為這三類,沒有遺漏了。然後又可以三者進一步歸納屬於資產性收益。

再進一步歸納發現房產投資、做天使投資、投資給私募基金、做生意都屬於投資收益,或者錢生錢的能力。

而出書、講課、寫文章、做自媒體、當模特、做顧問、做諮詢等可以歸為一類叫業餘時間變現的能力。

然後,不論提成、獎金、績效、工資還是公司給你的期權股票,都屬於綜合性崗位收入。於是我們,把社會上掙錢的途徑歸納為三大類。也就是我們的結論是:

1)綜合性崗位收入

2)業餘時間變現的能力;

3)錢生錢的能力。

以上是用分類原則,進行歸類分組,然後看看有沒有遺漏,比如有人說,農民的種地收入,養殖收入怎麼算?好問題,農民也是個職業,因此我們可以歸類到綜合性崗位收入。工廠工人的工資計件,也屬於崗位收入。到這裡應該基本上沒有遺漏了。

2、再演繹

演繹一下是可以檢驗看看有無遺漏的情況,另外可以讓思考變得深刻,不僅全面而且深刻。

我們按照上班不上班歸為兩類人群:上班族,自由職業者。隨便從這裡列舉出來任何人,看看他的收入,有沒有超越我們歸納出來的上述三種情況。

例子1:大學生的兼職,如果去企業打工,算崗位收入;如果去當家教,算業餘時間變現的收入。

例子2:大學教授,本職教書領工資,如果出書了怎麼算,算業餘時間變現收入。

你看,到這裡我們基本上把這個工具講完了。如何做到思考全面,其實就是邏輯學要解決的問題啊。

你看,給人類生物界做的分類,不就是思考全面的結果嗎,不就是應用劃分、分類方法的結果嗎?具體內容大家都學習過,就不寫出來了。

上面提到的投資的類型,基本不就是那三種嗎?

結尾:你看我們這裡得到了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如果我們三條腿走路,你還需要害怕什麼職場35歲現象,人到中年職場半坡之類的話嗎?還需要害怕被人工智慧淘汰,被自動化和機器人取代嗎?

說實話,如果你有100萬元,你靠這100萬,每年的投資收入就可以超過中國絕大部分個人的全年收入了。很殘酷。富士康的廠弟廠妹,拚命加班,也抵不過你的資產性收入(錢生錢);保安保潔站崗時間再長,也比不過你的資產收入。很多辦公室白領,包括北上廣深的,除去開銷累積下來的收入,大部分還是比不過你的100萬元收入。很殘酷吧。這就是現實。

同樣是旅遊,有人旅遊回來寫成帖子,慢慢的在網上積累了一定人氣,然後有人就給你錢了,或者花錢請你去玩,不花也等於賺到啊。這就是業餘變現啊。同樣是業餘時間,有人下班做自媒體,有人下班打遊戲,一年兩年後,人家的自媒體可以掙錢了,你依然打遊戲。

大部分上班族,都是想的加薪升職。想的是穩定,有沒有想過,連企業自己都沒有保障,怎麼能給員工帶來保障?

其實,人和人的差距,除了外在因素出身運氣之類的,大部分也還跟自己的認知和思考能力有關。你們肯定很多人學過分類,但是你不會用,沒思考怎麼用,所以等於你沒學過。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知乎上是靠譜的帖子相對比較多的。但看了一下答案。真的挺失望的。

2018.1.5


我不覺得思考問題需要全面。

做到全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出來讓大家討論。

參與的人越多,就會越全面。

但是有必要讓事情弄得這麼全面嗎?

我不知道。


最簡單的訓練方法,看每一本書的導語和提綱


離四句,絕百非。

若說全面,判斷有四,是,非,即是且非,即非是也非非。


推薦閱讀:

你能想像出10個人類做不到的事情?
如何訓練自己的多線程處理能力?
世間誘惑如此多 如何能清心寡欲?抵禦誘惑?
哪本書對你的思維影響最大?
跳躍性思維強,思維沒有邏輯性,說話沒有條理怎麼辦?怎樣讓自己變得有條理?

TAG:思考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