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的互聯網產品應該如何做媒體公關?


不要做公關,不要見媒體,拒絕所有媒體採訪。


先定義,然後拋觀點

怎麼定義公司和互聯網產品的「初創」階段?如果以一億營收做為標準,那麼我們的觀點是,初創公司以應該最大限度的謹慎進行媒體公關,理由如下:

1、實際上,我們能從書本、知識付費平台或培訓中以及大量的營銷或公關類自媒體案例復盤文章里,了解媒體公關案例,但並不具備參考性。原因是這些案例往往都是一個十億、百億甚至世界500強的經驗,企業發展規模、公關費用、公關部門的能力,都不是一個初創公司或團隊能夠複製的。隨便舉不恰當的例子。我們看到近3-5年,某世界知名快消品品牌一直使用了同樣的Slogan,所以得出了品牌口號應長期堅持的結論,但是實際上在其近百年發展歷史中,品牌口號經歷了不少於20-30次變更,在企業發展最初的3到5年內,頻率尤甚。所以不要看到成熟公司、產品總是在接受專訪、做媒體溝通會、產品發布會就一定認為初創公司和產品也需要這些工作。

2、創投媒體、自媒體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可控,同時我們也並不知道將面臨哪些坑。創投圈的媒體,由大量的年輕機構甚至自媒體組成,雖然幾乎都可以通過不超過二度人脈結識,同時也幾乎與傳統媒體的工作流程、溝通習慣甚至江湖規矩(我們不討論規矩、正義與媒體責任,只說現象)有著巨大的差距。如上面高贊回答一樣,當初創團隊沒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與創投媒體周旋時,可以先儘可能最大限度保持緘默,即便是這樣,都不一定不會引來負面,何況主動出擊。例如,某創業公司美股IPO第三天,就有某創投媒體以正義為旗號深扒其商業模式的原罪,大量輸出負面信息,這在傳統媒體環境里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即便該公司PR團隊和上市過程中的財經公關公司沒有公關到該媒體,沒有帶著這些媒體去敲鐘,傳統媒體也不會做出這種違反「常規」的舉動(我們不討論規矩、正義與媒體責任,只說現象)。

3、在初創階段,我們可能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媒體公關負責人。一個合格的媒體公關負責人,需要掌握多重技能,同時至少具備極高的情商和溝通技巧,在與媒體溝通時能夠將公關策略很巧妙地傳遞給記者,同時使之認同並受影響。先把這樣的人好不好找、會不會來、雇不雇得起放在一邊,請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真的把通過媒體公關要獲得的目標是什麼思考明白了嗎?如果是試圖通過一次兩次媒體傳播獲得PVUV甚至兌現銷量,這個有可能能做到,但是成功比例極小且不可控,不如直接去買流量。如果是想通過創投媒體簡單曝光吸引投資人注意力甚至完成融資動作,那麼真的把投資人想得太過簡單與幼稚了。如果想通過媒體公關建立品牌影響力,那麼可能需要巨量的傳播成本且在初期產出並不那麼明朗……當這些問題都沒有想明白時,建議先考慮sales,Branding的事情可以先放放。

以上的回答,是在觀察泛眾創業者的狀態和實際情況後總結出的一些看法。早期互聯網創業領域聚集了大量的極端優秀人才,也有大量的孤例證明了初創的公司、產品或創始人個人可以很好地利用媒體取得四兩撥千斤的結果,但是請務必反省,我們是否了解了足夠完整的信息、建立了足夠強大的能力,能不能完整的複製成功。如果不能,那麼請謹慎,嚴防畫虎不成的情況出現,畢竟我們見到的這個領域的失敗案例數量,遠大於那些流傳甚廣的精彩故事。


初創階段,建議把更多精力放在產品和運營及渠道推廣上。媒體曝光的作用是一時的,沒有好的產品無論文章吹噓得多好,還是沒有太大作用。真正有亮點的東西,是會吸引嗅覺敏銳的媒體的。所以,專心做好產品是最重要的。

至於市場推廣和媒體公關方面,創業的小公司,一是不要找公關公司(靠譜的公關少見且針對創業公司的經驗不多,要價高實際效果很難評估);二是要招一個有資源踏實肯乾的BD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寧肯多花錢挖人);三是多多頭腦風暴,好好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小成本造勢,製造有噱頭可熱議的話題(要有底線);四是可以適當參加一些行業沙龍、xx盛會、xx莫屬、xx勿擾之類的大平台活動,藉機曝光(其實這個作用挺小的)

別把媒體曝光率太當回事。

其實多數情況下,只是給三五百車馬費,寫個不痛不癢的稿子,掛某個門戶或垂直網站半天幾分鐘,除了你自己搜搜能看到稿子外,沒多大作用。

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真正需要造勢的時候,再往媒體砸錢放風吧。


這幾天讀到一篇國外文章,分享初創團隊怎麼獲得更高媒體曝光的方法

先啰嗦一點點自己的經驗

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純屬是已成功團隊的嘚瑟

當你知道諸多品牌和產品的時候,其身後還有數十倍的優秀產品未被人知曉

比如互聯網招聘領域的團隊,你可能知道拉勾網這樣比較穩健的平台,或者你還了解周伯通和內推網

但是你知道一家去年剛獲得天使輪投資還在高速發展中的團隊叫hiStarter嗎?這可是國內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在做初創招聘市場的隊伍,精緻且高效

再看那些主張「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團隊,餓了么和伊視眼鏡,兩家都在後程回憶時提到了自己的策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但是他們真的單純的用產品打曝光度嗎?

騷年,圖樣圖森破

餓了么與伊視眼鏡都有著明確的用戶群體,用線上和線下運營彌補了初期資金不足難以增加媒體曝光度的缺憾

伊視眼鏡為用戶拍攝MV,讓用戶當明星代言人,用這些瞄好的用戶帶來價值更高、範圍更廣的「朋友圈」病毒傳播

餓了么利用80尾、90初的一代極具洗腦說服能力的學生也打開了一扇新世界大門

所以,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酒香不怕客人多的深巷子」

接下來是這篇棒棒的文章作者 Beck Bamberger,2007 年創建了 Bam Communications,並在之後創建了 Bite San Diego,Nosh Las Vegas 和 Pangea Pal

文章來源 Forbes,TECH2IPO/創見 張木 編譯

想必你可以經常看到 Blue Apron、Instacart、Shyp,或者 Slack、Uber、Casper 等創業公司的名字出現在各大媒體的新聞中。然而,作為代理了數十家創業公司公共關係的公關公司創始人,我也時常聽到很多創始人抱怨,「我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麼看到的每一篇報道都是關於某某公司的?」

一些創業公司出鏡率奇高的原因並不複雜:除了品牌辨識度高、產品獨一無二外,這些公司從最開始就僱傭了專業的 PR 公司幫助他們。

不過你也無需灰心喪氣,因為不同於法律和醫藥行業,PR 並沒有專門的委員會進行資格認證,或者帶來類似訴訟或監禁的衍生後果,所以創業者也可以嘗試在一個基礎層面上自己做公關工作。雖然這意味著創業者必須細心認真,做足功課,但它也確實能起到一定效果。通常情況下,僱傭專業 PR 公司主要是為了提高效率:與 TechCrunch 的一名編輯建立良好關係可能需要四個月才初見成效,而一名專業的 PR 可以直接發簡訊給這名編輯,並在 20 分鐘內得到答覆。

那麼,在你還沒有資金去僱傭一家專業 PR 公司或者成立自己的 PR 部門之前,如何讓你的初創公司成為媒體的寵兒呢?下面是 Bam Communications 為初創公司所制定的一系列方法,我們稱之為「DIGS」,最重要的是,實行這些辦法並不要求專業的知識儲備。

1、Delve(挖掘線索):你可能想直接通過 Twitter 或郵件聯繫每一個「科技編輯」,這種辦法雖然看起來很有效,但千萬不要這樣。PR 的本質是單調乏味的,每一個步驟都要按部就班。最開始你需要確定想要聯繫的媒體資源,接著在其中找出哪家媒體可能更關心你公司是幹什麼的。選 5 到 10 家你心儀的媒體,比如 Wired、Mashable、CNBC、O Magazine 等。然後深挖你列表上的每一個媒體,確定誰更適合報道與你公司相關的市場趨勢、主題和新聞。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家 AI(人工智慧,下同)創業公司,剛結束了種子輪融資,並且擁有一些牛逼的技術。同時,你也希望在類似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的媒體獲得曝光。那麼,首先你可以在這些媒體的首頁搜索有關 AI 的報道,或者在 Google 上搜索「ai+wall street journal」,在其中搜尋一篇與你的公司相關的報道,進而研究此文作者的所有文章,從而判斷出作者對人工智慧是持續關注,還是僅僅是一次單獨的報道。如果你找到了一名僅在去年報道過類似主題的作者,那麼這個人可能就不在你的首選列表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集的作者名錄中,這些作者的作品內容不但要與你的公司息息相關,還需要涉及到你公司的不同方面。接著,你就可以發郵件或直接聯繫這些作者。對於大型媒體,你通常可以在網上找到相應的作者 Twitter 或 Email 地址。而更普遍的是,作者的郵箱地址是他們名字和所在公司的組合,例如:姓+名@所在公司.com 或者 姓名首字母@所在公司.com。

2、Introduction(自我介紹):這些作者(順便一提,我也是一名記者,所以下面展示的都是一手資料)經常會收到「垃圾」郵件,這些郵件可能有冗長的文本內容,兩個附件,一個視頻鏈接和一些不重要的附加信息。作為一名記者,你會花時間閱讀甚至主動回復這種惹人煩又主題不明的郵件嗎?當然不會。

聯繫科技記者和在雞尾酒會上搭訕女生類似。對於你不認識的記者,一場無休止的 9 分鐘談話會略顯唐突,也很難引起對方興趣。那麼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人更容易接受呢?微笑地過去打招呼,然後作一段簡潔明了的介紹,接著提出一到兩個得體問題;這種方式會讓對方更有意願回應。

讓我們繼續上文的場景,你在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上找到了 Walter 的郵箱地址,並且還發現了 Walter 寫了很多關於人工智慧的文章。下面就是一個你可以發給他的郵件範例,而這個範例同樣適用於 Twitter。

你好,Walter。

我剛看到了你在 XX 上發表的文章,對於你有關人工智慧在未來十年內發展趨勢的看法深表贊同。

我是 Y 的創始人,Y 剛剛完成了金額為 Z 的融資。我想你可能會有興趣了解我們公司的獨特技術。不知能否在本周晚些時候約個時間見面聊聊,或者向你提供一些我們公司的信息?

謝謝。

3.Get(a response)(得到回復):上文的郵件表明你想要獲得的是對方的反饋,而不是一篇成熟的故事或頭條新聞。記住,你和這名作者並沒有什麼交情,所以也不要奢求太多。這就像酒會上的自我介紹,沒有人會在第一次對話時說:「那麼,你願意跟我一起到義大利度三個周的假嗎?」一旦你安排好了與某個作者的見面時間,繼續使用相同的策略來得到回應。試探是否能給他寄送更多的資料信息,進行更深度的交流等。或者你也可以更直接,在下次去紐約的時候,準備一次公司簡介或安排一個與媒體公司面對面的交流會議。媒體對遊戲規則瞭然於胸:你需要曝光,而他們想搞個大新聞。得到更多的反饋也意味著你離真實可靠的報道更近了一步。

4.Show(表現自我):在跟每個作者溝通時,你需要抱著一種交朋友的心態。要知道專業公關公司存在的理由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客戶與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我的員工為協助記者完成一篇報道,常常會安排記者與公司會面,收集競爭對手的信息,並提供其他資源等。當 Walter 需要另一些資源來完成對你公司有重大影響的報道時,把 Walter 介紹給其他你所熟知的創始人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 Walter 向你詢問一些不方便透露的大數據趨勢,那麼你至少可以把他介紹給同行的其他創業團隊。人際關係的作用分為兩種:給予和索取,毫無疑問,媒體會記得提供幫助而不是一味索取的人。

雖然這四個過程看起來有些枯燥乏味,但 DIGS 確實是搭建與媒體溝通橋樑的一個有效方法,並且會幫助你的初創公司獲得名聲和生命力。


看了半天上述的,覺得跟實際操作還是有差距,再補充下:

1、定位自己的產品,對哪些用戶、有什麼樣的用?目前市面上有沒有類似產品,有的話自己的產品優勢在什麼地方?

2、擅長講故事,把產品、創始人、公司理念有機的融入到故事當中,衝突性和戲劇性是媒體喜歡的料

3、BDPM都不是PR,他們只是給你提供材料的人,最終決定與媒體怎麼打交道的,應該是專業的PR.不建議請公關公司,他們不了解你的產品、不了解你的特點、性價比極低(三流公關公司一個月也得十萬起,這個錢拿來養個小團隊絕對夠)。創業團隊中需要有公關sence的人。如果沒有,快速去找。這是長大繞不過去的坎。

4、平面媒體、廣播、報紙的作用在整個傳播中越來越低,PR應該注意本領域內的權威媒體,比如虎嗅、雷鋒網、36KR、極客公園、鈦媒體、獵雲網等科技博客,以及@Fenng 等自媒體。在微博上積極與這些媒體互動。

5、據我所知,這些媒體不接受金錢,如果是花錢要你刊登軟文的,直接把他看作騙子就好。

6、適當參與上述科技類媒體的開放日、媒體活動等,如果有預算,可以贊助他們的活動。

7、小團隊最好的傳播是故事性的社交媒體傳播,抓住社會熱點進行傳播是個好辦法。比如 烏雲平台,就可以抓住每個有故事點的漏洞給媒體提供料,這樣可以加強自己的曝光。

8、PR應該是全員營銷,全體動員,CEO一般應該是創業公司最大的PR,比如李開復之與創新工場,雷軍之於小米。CEO本身的故事性和傳奇性往往是一個公司最吸引人的地方。


創業公司和媒體進行商業合作,首先要考慮成本。

因為剛開始你們不一定有那麼多的投入放在硬廣上,那麼盡量的做軟推廣。

軟推廣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最有效的就是做媒體活動,只有邀請媒體到了現場,才能造勢同時拉近和媒體的關係。

那麼初創公司怎麼邀請媒體到場呢?一些tips給你們市場部做公共關係的人。

一、媒體和編輯的基本信息

製作一張表格,內容是邀請的媒體名單和基本信息。這張表格包括:

·媒體全名(如果改過名,也需要了解過程和背景)

·編輯的名字

·編輯的具體職位

·編輯跑的「口」(傳媒專用語,指行業)、工作範圍

·編輯最近發表過的文章或報道

·編輯的電話

·編輯的郵件

·編輯的傳真

二、了解媒體報道風格,找准契合點


前做做功課,把這家媒體最新幾期的內容大致上過一遍,有什麼文章做到心中有數。了解媒體的報道風格,和編輯的寫作視角,找下和這次活動有什麼可以匹配的。
找准了這個「契合點」,才能更好的說服編輯對活動感興趣,不然,誰會去報道一個跟自己媒體不搭邊的活動呢?!此外,該編輯最近發表的文章也認真閱讀下,便
於開展話題。

三、在紙上列出對話內容的大綱

在 心裡草擬出一個對話,比如:跟對方介紹你是誰,代表哪家公司,為什麼打這個電話之類的。然後把大綱和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在心裡默默的練習,直到你覺得可以
自然的說出來,不像在背課文為止。這樣可以讓你在打電話的時候按照自己的節奏,不會落下任何重要的細節。別忘了最後跟編輯確認下郵件和傳真,這個環節很重 要,因為活動之後你需要給他們傳相關的資料。

四、預想對方可能會問的問題,以及你的回答

雖然準備了通用的對話模板,但仍需針對不同的媒體做調整。站在這家媒體的角度,思考對活動有什麼特別需要了解的,然後想想你要怎麼回答。同樣,你要問編輯的問題也列出來,預想下對方會怎麼回答,以及回答完,你該怎麼回應。

五、相信你的直覺,將談話變的更有趣

你 和編輯進行的是一個正式的、專業的對話,但是記住了,最終能把媒體關係做好的人,是會「建立關係」和「維護關係」的人。怎麼建立關係呢,關鍵就是:讓對方
喜歡你,進而做朋友。輕鬆友好的打招呼,適當的閑聊幾句,也許會留下不錯的印象。如果可以的話,盡量要到微信號,你可以通過朋友圈更加了解他們。

如果需要更多的傳媒知識和技巧,請關注「傳媒圈理工黨」,微信號:ligongdang


1 口碑不是去曝光,要想我能給媒體什麼料,媒體需要什麼樣的故事。充分發揮創意的力量,製造話題,通過網路海報,微視頻,信息圖等等方式吸引關注;

2 帶著誠意和案例親自去溝通幾家重點媒體,即使傳統媒體死了,傳統媒體的微博活得很好,爭取與平面媒體微博多互動,此前,加多寶的對不起案例就是平媒發文章@了許小年,李開復,任志強等人,不然任傳統廠商再有米也很難看到他們的評論;

3 「如何挖掘自己的亮點」是最關鍵問題,等於「我們酷在哪裡?用我們產品是多酷的一件事」。比如一名大學生用華為手機就ok,用小米就是酷的,對吧?搞清楚這個,每位網友都是你的公關夥伴。


7、做事低調,不接受任何頒獎。抓住時間做好充分準備。

---YY語音 CEO 李學凌

針對初創公司,李學凌聊到過這些問題。如下:

YY語音 CEO 李學凌 《在夾縫中成長,在創新中進步》

1、從多玩遊戲門戶遇到增長天花板後,以1.3億美金將多玩賣給了暢遊。

2、從WEB開發轉向客戶端,研發的項目管理中的不同。

3、要有清空的心態。

4、每6萬家創業公司中有1家公司能上市。

5、語音是應用環境不明確的產品。

6、實時互聯的技術會突飛猛進。

7、做事低調,不接受任何頒獎。抓住時間做好充分準備。

8、7%時間找最優秀的人。在收購網易泡泡整個團隊做YY語音的時候,團隊工資比他們最高的多一倍。承諾問接受最少多少錢能活下去,就談妥了團隊收購事宜。

9、草根是中國互聯網最核心的用戶,抓不住這群用戶的公司都飄在天上。成功典型如百度、騰訊。

高富帥在中國互聯網上基本不花錢。如新浪、搜狐、騰訊。

高富帥是互聯網的觀察著,草根是互聯網用戶的使用者。

9、互聯網的本質不是媒體,而是一個服務提供平台。(直接向用戶收費)

10、每一個時代,抓住主流模式。

11、社區產品當達到你競爭對手的1/10,你才是安全的。但YY語音在6000萬月活躍用戶時才安全。

12、語音的需求,對傳統行業有深遠影響。比如教育,語音釋放看學生和老師,釋放了老師的力量,顛覆式的改變。

13、互聯網的四大收入:廣告、遊戲、電商、VIP(會員收費,如騰訊、迅雷、YY語音)

14、公司在每個階段應該專註完成一件事。

15、2013年把娛樂市場作為主流的音樂模式。

原文出自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幹貨分享(1月12日大會)


面試一個人,問曰「你們的微博用戶轉化為產品用戶的比率大概有多少?」

那人唯唯諾諾,追問何因?

他答曰,「我們的微博用戶都是產品用戶轉化過去的。」

可見,媒體的作用只能是媒體,只能助推,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


@言晴 說得比較中肯,我再補充幾點

從產品本身講,1、初創產品的主體功能要有較低的學習成本。讓媒體和用戶簡單上手,產品與用戶的距離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用戶對產品的接受度。2、初創產品要對市場細分,找出最符合產品的利益點切入。

別把媒體曝光率太當回事,但是曝光定位準確一定要當回事。產品曝光的定位一定要與產品自身的定位契合,針對性的曝光可以從正麵塑造你的產品形象。但這種曝光多數是屬於用戶自發的行為,所以需要引導這個可以參考知乎和百度知道,知乎的產品定位是專業性的學習平台(擅自揣測),曝光平台大多是虎嗅、愛范兒等論壇和網站(我關注的方向),而大多數人對百度知道的印象就是到處充斥著「為什麼我用了奧特曼變身器卻無法變身」等奇葩問題。

等產品在核心用戶中初具名氣和口碑時,就大把錢往好的公關公司砸吧!(放心吧,這個時候對於已經有口碑的產品,公關公司會全力以赴的,因為這個時候多多少少會有公共媒體對產品關注及評判了。)


媒體公關其實在企業創業早期存在的太多的不必需要和必要。

不必要性

1、績效難以量化

媒體公關的工作除了百度指數、微信指數幾個泛泛的數據指標是很難考察工作的績效的,但是創業公司急需的是轉化!用戶!你花上幾萬塊錢去邀請一個KOL寫稿,未必有你投幾個CPA廣告來的划算。

2、溝通成本高

在早期時間,企業產品沒有足夠的完善和用戶,沒有特別的特色和亮點的時候,在實際與媒體溝通存在巨大的鴻溝,你花盡心思公關,人家未必買的你帳。

必要性

1、用戶信任背書

一個初創公司的的產品,尤其是B2B、互金的產品,早期其實需要大量的信任背書,用戶在搜索引擎上連搜都搜不到,用戶哪裡來的信任

2、TO VC

企業如果在融資階段,為了尋找融資,做好媒體公關又是必然,畢竟大量的投資公司每天都會通過科技媒體行業媒體去了解初創公司的產品,媒體公關是吸引投資方注意的好方式。

實操

1、信任背書,讓用戶搜的到

各類百科、知道、幾十塊錢能在百度搜出來的軟文,各種自媒體的軟文(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微信公眾平台)

2、to vc ,讓VC看的見

科技媒體。以36kr舉例,一家互聯網公司在36kr最起碼會報道兩次,第一次是早期公司報道,只要你所在行業較熱,產品足夠有特點、團隊履歷比較漂亮就能夠上。第二次是融資新聞,只要公布融資信息,所有的科技媒體是不會拒絕的。

你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整理好自己的產品特點、定位、數據、發展戰略。根據企業不同階段聯繫記者。聯繫記者還是比較容易的,比如36kr每篇文章的文末和作者介紹都會有作者的聯繫方式和關注的行業的。

行業媒體。除了綜合性媒體,特定的行業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媒體,比如在線教育有芥末堆,鯨媒體,多知網等等。這些媒體除了像發科技媒體的內容外,也適合投稿一些行業運營和市場觀察的文章。

創投庫。很多科技媒體都會設定一個板塊創投庫,供創業公司提供產品曝光和投資公司的篩選,把自己的產品信整理好維護上去。

3、行業曝光,讓行業知道你

線下刷臉。多參加科技媒體和行業的線下會議沙龍,發名片,多介紹。

4、順勢而為,積極維護媒體

很多時候,某個行業突然就火了,如果有幸處於這個行業,一定要借勢,這時可以多花一些成本在上面。

一個所處細分行業的產品公司,他對接市面的科技媒體和行業媒體不超過10個就足以覆蓋這個媒體圈,維護好,要讓記者大大一有選題就想到你。


剛翻了下帖子才發現是13年的老帖子 ,但還是想回答一下,目前互聯網初創公司做品牌pr預算肯定比較少,所以主要從節省成本方面說一下,主要還是分線上和線下:

線上:

1.垂直科技媒體網站發稿:虎嗅、36氪、億歐、希鷗網、品途、獵雲、億邦、創業邦……

2.做好SEO、SEM優化

3.公司員工及各主管、CeO、coo、cmo~每個人都是一個Ip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在各種社交、媒體、發聲,諸如朋友圈、豆瓣、天涯、博客、知乎等等

線下:

1.打磨好自己的產品,策劃發布會(利用新媒體營銷:網紅直播、微信互動、大佬站台等等)

2.公司ceo等等走出去,利用各種沙龍、發布會、大會做演講,樹立品牌影響力,提高用戶關注度

3.成立運營部,側重做新媒體運營入駐各種時下火爆的媒體平台,樹立品牌人格,吸引用戶關注,引導用戶體驗併購買產品

4.做社群,培養種子用戶,時刻關注種子用戶的產品體驗,不斷優化產品……


衛星放的再高,產品跟不上也得死翹翹

文章結尾又說「如果從大一點的視角來看,科技屆本身就是一個衛星,向人類許諾新興科技會在未來締造我們的世界。」 還舉了幾個例子。


我覺得創業首先要做的是積累自己的實力,沒有實力你玩的再花哨也是百搭。

張無忌之所以很厲害並不是因為他的花拳繡腿有多少,而在於他的內功深厚啊~

所以我覺得初創的互聯項目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在豐富其內容上,以及積累用戶身上,能你有了一定積累後,再尋求媒體曝光


產品做好,故事說好。


1、別把媒體曝光率太當回事。

給三五百車馬費,寫個不痛不癢的稿子,掛某個門戶或垂直網站半天幾分鐘,除了你自己搜搜能看到稿子外,沒多大作用。

本人之前就是做媒體從業人員~

2、 「如何挖掘自己的賣點」是重點,自身最大的特色在哪裡?

3、怎麼樣去炒作,去包裝,是難點。說到底,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產品,以最快的方式、最有效率的方式傳播出去。


推薦閱讀:

你的公司/你待過的公司/ 你有深入了解的公司,最後是怎麼失敗的?或者是曾經歷過什麼險些致命的錯誤?
CEO 幾乎都是干財務或者銷售出身的嗎?
在國內做一個親人圈的社交網站,便於親戚之間了解相互動態,分享生活,回歸家園,這樣細分的社交網站可行嗎?
為什麼國內商業化運營的科技博客到現在還沒有出一個明星作者?
想開一家具有特色和知名度的民宿,前期準備工作有哪些?

TAG:互聯網 | 創業 | 產品運營 | 產品推廣 | PR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