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覺得港台腔的普通話比東北味的悅耳?
我不帶任何歧視眼光啊,僅從我自己的感受體會,朋友也覺得這樣,我覺得很好奇,才提了這個問題。東北的朋友請別介意。這裡只討論普通話近似的方言,不包括上海話、四川話一類的和普通話差異很大的方言。此處說的東北味兒普通話僅指比較大舌頭、兒話音比較重,也就是春晚上東北話小品的那種腔調。
這個問題我相當想回答,因為我也有同感。
我是東北人,生在東北長在東北20多年,目前還是一口東北味沒有改變。以我個人對樂律的審美來說,要麼純正普通話,要麼純正東北口音,這兩種混雜在一起是最難聽的。
首先我要對東北味做一個限定:大連、吉林東部、哈爾濱的語調排除在外,因為這幾個地方的語調單獨成一個體系。
其他地方的東北話,尤其是吉林省,口音混雜了各個地方的方言,從內蒙到山東到河北到北京到廣東,比如一個東北人和一個唐山人說相同的一個短句會很難分辨出來。這些是歷史遷移造成的。
既然混雜如此之多的音調,那我們將這些分開來看就比較容易理解。內蒙人說漢語的普遍特點是ao/si等圓潤音節會發的比較深,比如bao,o就會發的比較重,介於ao和ou直之間。山東普通話的特點是中間音輕微拐彎。河北特點是尾音輕微上揚。東北語調集成這些特點於一身,且抑揚頓挫比較誇張,這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韻律。如果說南方韻律特點是平滑,那東北韻律就是頓挫。如果拿音樂舉例,同樣一句話,普通話是 1232312的話,那東北味可能就是1353235。
當所有的音律都跟感知曲線基本吻合的時候,聽起來就比較順耳,而普通話結合東北味就好像輕音樂中突然蹦出點重金屬的味道,很典型的就是會感覺到故意將音拉平,拉平後卻不在其該有的頻率上,這是大多數「東北普通話」的通病,也是最難聽的一點。同樣是「五毛錢」這三個字,普通話 wu3 mao2 qian2,第一個音節介於2、3聲偏3聲,第二個是2聲,第三個是2聲。純東北話是 wu3 mao3 qian2,毛髮三聲。而故意糾正過的東北味雖然「毛」也發了2聲,卻不在基線上,有種故意重音的感覺。
好比大家都唱賣報歌,普通話唱35653235,所有東北味都唱34643234,無論哪個版本聽習慣了都還好,偏有人唱34#64#3234#,那就難聽了。
至於港台腔之類,我覺得跟大部分南方普通話一樣,本身當地方言發音就跟普通話差距甚遠,學習普通話都直接一板一眼的抑揚頓挫,雖然發音可能不準,但是調還是正確的。改音容易,改調難。讓小品給搞的吧,我現在聽到東北口音就覺得不靠譜,雖然我也是來自東北。
很簡單的原因。大腦同時里記下了,1)說話人的形象;2)所說的話。以至於聽到話,就已經心理有了一個形象。基本上,大家覺得說英文、日文也很」高端「,印度語、泰國語啥的,就」低端了「。對同樣了解韓、朝的人,估計聽韓語時,心理的形象會比較怪。
東北話裡面也要分區域的,比如說黑龍江/吉林的大部分城市,東北口音屬於易懂也舒服的範疇。遼寧的大部分區域則跟黑/吉口音懸殊較大,遼寧口音,大多聽了確實會不太好聽,尤其是大連。。。大連姑娘本來盤靚條正,但一開口,就算了。。。。。
因為前者一般說削你,後者一般說加油加油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邊際效用遞減遠離所引起的風景在別處現象,除此之外,都是做作。
那它就這樣了,你說咋整?
乖乖隆咚嗆,韭菜炒大蔥。
這不是浙南對蘇北的生動嘲笑嗎?口音沒錯,有錯的是你的心理作用。東北有騙子,東北有黑社會,東北有趙本山,可這些東西,全中國哪沒有?我在東北上了四年學,老婆也是東北人。東北人對東北話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認識,跟大家分享:
1. 一個在中科院讀博士的東北朋友曾經一本正經的告訴我「你知不知道,普通話是以東北方言為基本方言,以東北話的發音為標準音的」,我瞬間石化......
2. 東北朋友認為東北話就是普通話,即便有一些說不準的發音,也沒有必要刻意去糾正,於是除了師範院校,很難見到普通話說的標準的東北人了
就我個人來講,現在聽到東北話的確會覺得不靠譜,「忽悠」依然成了東北文化的標籤。我相信至少有一半是被趙本山老師塑造出來的,並通過CCAV放大了,另一半是東北文化自身的特點——愛吹牛,畢竟趙老師的小品也是來自生活的嘛
說到台灣話,亦或南方口音,聽起來在腦海中的畫面是,繁華、乾淨、人聰明、江南美女、國家領導人等等。改革開放初期的影視劇多是港台片,那時候粵語很時髦。後來是港台流行音樂等等,都是當時人們嚮往的生活方式。成功的學者、商人、政治家,我印象中大多數是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人。我想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對一種口音的「印象」。
如此說來,一種口音的確會給人一種「印象」,該印象是社會性的,而非生物性的
以經濟背景為根本原因,但也有語言上的奇妙現象,比如:
1,過重的鼻音會顯得很土,不信你故意加重鼻音試試;
2,嘴巴咧開過大發音會比較土,比如發「怪」的時候咧大點兒;
3,音調語音變化太大會顯得比較土(英語中英音變化大,美音變化小),比如你發「我知道」,把三個聲調誇張到一定程度來讓句子的語調變化幅度加大。作為一個東北人,我衷心希望大家明白以下幾點事實:
1。趙本山所有的小品,都是在遼寧話的基礎上加以誇大的東北化,並且故意醜化,以實現其表演的藝術效果(具體效果你們從題目就能看到了,真好)。不信你去看他的訪談,他說話是小品里那樣嗎?
2。東北有三個省,謝謝。三個省說話都不一樣,而且明顯有較大區別。另外,所謂「東北話」也有「東北腔」和「東北土話」的區別。
「東北腔」基本就是上面所說,比較直,比較豪爽,從語法,發音都能聽出來,但更多的是從整句話中體現出來的。
而真正不同的是「東北土話」,具體說就是發音習慣。
有個特例,遼南受山東話影響比較嚴重,特別是大連,大連當地人說話,我從來都是當外語聽的。
遼寧其它地方,以錦州為代表,平翹舌不分現象有些嚴重,多發成翹舌音,聽著比較繞(大概是這個意思)。比如從(chóng)來。
而吉林和黑龍江的方言比較接近,但也分地區。最典型的如四平,佳木斯(年輕人相對不明顯),沒有翹舌,都是平舌,如吃(cī)飯,上(sàng)面。說好聽點,是比較土,直說就是非常難聽。你能想像一個漂亮的妹子拿出電話,張口就是一句:你啥(sá)時(sí)候上(sàng)班哪,中(zōng)午出(cū)不出(cū)去吃(cī)飯了?——這TM完全就是災難。。。
說到這可以看出,遼寧話和吉、黑話之間差別較大。所以別統一歸類為東北話,受不了。
3。重中之重:不是所有東北人,說話都是東北味!據我個人、粗略、不完全的觀察,這與個人、家庭的總體受教育程度的相關性比較大,也與生活/工作圈子關係較大。圈子層次越高,說話越接近普通話。總之是經濟文化水平的問題。佳木斯也有說普通話很標準的,不論年齡;瀋陽也有一口繞舌沒法聽的。
另外多數城市裡的多數年輕人已經很注意平翹舌的發音了 —— 如此一個小改,就能讓「東北土話」更接近普通話。所以:
4。與南方很多方言的不同。東北話不論誰來評論,都是非常接近普通話的,大多數東北人,不論說話更接近「普通話」,還是「東北土話」,他在絕大多數場合都只說這一種話——因為他不會普通話!對他而言,這就是普通話,而且、確實,全國都能聽懂。不像會說方言的南方人(原諒我簡單粗暴的分類),普通話與方言可以當兩種語言講,還要想到什麼場合說什麼話。事實上,我是反過來的。
我聽著東北話會比較舒服聽著帶廣東、台灣口音的國語會比較不舒服。可能是我說話沒什麼口音的關係吧。
只是我在奇怪這等明明是很主觀的問題,為什麼你要當做客觀題來問啊。就算有你朋友和你同感,你不知道物以類聚這句話嗎?受不了講話有東北口音的女生。。不知為什麼,就是彆扭,台灣普通話很娘。。
趙本山小品看多了吧?南方地方台的相聲演員句號的口音聽著一樣土,港台劇里的一些老頭老太太拉著兒子吃飯和生人寒暄的情節也好不到哪去。讓覺得土的,大部分是內容,不是口音。在方言口音中夾雜著對新鮮事物的不理解,排斥甚至嘲弄;自嘲自己跟不上時代等等,都會產生土的印象。
= =你這個「大多數人」是怎麼得出來的
東北話的語調會給人一種缺乏禮貌、粗魯的感覺,如果不是理解東北話語境的人,很容易覺得自己正在被冒犯,說話聲音又大...南方話則聽起來就會感到比較客氣,有禮貌,音量又小更添溫和感。
即使是完全不懂的語言,人們大概也會因為發聲和語調產生主觀上的判斷吧,比如我就覺得泰語挺好聽的,電影裡面聽到都會覺得說話的人一定內心柔軟= =...當然,群體的文化和性格應該是和他們的語言有著相互作用吧~因為香港和台灣比東北富。
很喜歡東北話啊~~反而比較不習慣港台腔。 東北話聽著多豪爽,港台腔聽著不利索。不喜歡。
我是廣東人,但是廣東普通話我聽不下去。太彆扭了、我自己的普通話還好,別人聽不出是哪裡人。學校里好多東北人,最可笑的是他們都認為他們本土那種腔調就是最標準的普通話,別人提意見都不接受,不去說標準的普通話。他們之間交流也只有他們自己能聽懂。或許這才是最讓人不爽的原因吧!
這題討論的是「舒不舒服」,不是「好不好聽」,對嗎?
所有不自然的裝腔都會讓我感覺不舒服,無論東西南北。推薦閱讀:
※為什麼客家話、閩南話、閩東話在維基百科頁面上都使用拉丁化方案?
※中國哪些省的人對本省省會的認同感不強?原因是什麼?
※上海話的否定副詞應該寫成「弗」還是「勿」?
※周恩來說的話是什麼口音?
※聽不懂女朋友家鄉的方言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