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區房真的那麼重要嗎?能否告知各位大神一定買學區房的理由?

我與先生育有一兒一女,女兒一歲半,兒子五個月。目前家住二三線省會城市非市中心。目前同父母一起住的小區1200多戶,藍天白雲空氣清新環境極好,外圍環繞地區公園。先生名校碩士畢業,上進心極強,在新能源行業的研發中心,我在銀行工作,兩人工資負擔孩子較好的生活肯定沒問題,結婚時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在附近買了小套房100平方。身邊的朋友一直灌輸學區房的重要性,但我自己不喜歡擁擠的市中心,考慮到學區房買下去降低目前生活水平,要把自己用心買下的小套房賣掉,置換市中心50平方90年代的房子,這樣的房子居然要250萬以上,同時上下學來回堵車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讓我非常恐懼。我跟先生傾向給孩子舒適的生活環境,但我個人從小就是最好的小學初中讀出來的,知道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以現在越來越糾結,我和先生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也很迷茫,明白買或不買都有優勢和劣勢。希望各位有經驗的前輩可以為我解惑。


學區房,既能讓孩子上好學校,還能讓資產保值,這是大多數人買學區房的兩個絕對理由對吧?
我的近親里有5位老師,我去年年底也在輔導學校做過一段時間班主任,親生經歷過一些事情跟你分享下,你再做決定吧
先說我上班的這個輔導班,每天晚上有3個孩子必來自習,就是做作業。他們父母每個月給我微信上打飯錢,我在他們來之前把飯點好。
小胖子在我市最好的公辦中學念初一,喜歡吃肉,筆袋裡的零錢加起來能有200,做作業時候喜歡把鞋脫了,肥腳丫子搓搓筆杆子動得飛快,嘰嘰咕咕背書可快了,期末考試成績出來語文67,英語57,數學79,其他不記得了,只記得他說「老師,你知道我們班英語最低分是多少嗎?」
我說「總不會是個位數吧?」
他給我個讚許的眼神「答對!4分!就對兩道選擇題!」
這樣的人怎麼進你們學校的?
「學區房啊!我家也是學區房。」
我倒是挺喜歡小胖子的,逗他是不是學區房的孩子成績都差啊?
他說那也不是,不過成績好的學生和爸媽市政府的銀行的學生都是安排在前面幾個班的,學區房學生安排在後面幾個班。

你看,你以為依靠學區房進入好學校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錯了,這種學校幾十年的資源積累,中層和校長都是人精,在他們眼裡,家長是分三六九等的,生源自然也是。

再頂尖的學校能拿得出手的老師也就那幾個,好學校不是用好師資來撐的,好學校是因為生源好,生源好不是因為學區房學生的質量好,而是那些擇校考試的高分學生來撐起的場面。

你若真心想走學區房入學這條捷徑,那必須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施壓,讓孩子中考時候能達到該校的擇校考分數線,不然進去後分班,尖子班和學區班的劃分,你孩子沾不到這個學校的光的。

刺頭兒是我市市中心某公辦學校的初二生,性格特別陰鬱,點的飯不對他胃口他當場甩臉色不吃。大概父母是實權人物,從不和老師說話,每次家長會都是老師在說,他兩微笑,眼皮半蓋住眼珠子一副你隨意的姿態。

他入學時候數學考16分,語文34分,這回期末考試數學55,語文居然及格了,我問他「這個成績你急不急啊?馬上要初三咯」
他坦蕩蕩說「急什麼,我幼兒園念的機關幼兒園,小學實驗小學,現在這個初中也不錯吧?都是我媽花錢的,高中嘛,我媽說能考上最好,考不上就花錢啊,反正大學我肯定要出國的。」

孩子進入初中是15歲左右,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基本成形了,他自己有幾斤幾兩,其他人有幾斤幾兩,能和什麼人玩到一道,和什麼人不是一路的,一年下來涇渭分明。

每個學校都是個社會,是個更直白的利益社會,最能讓人服氣的始終只有一條——就是你的成績,如果你成績拔尖,無論你住哪兒都是眾星拱月的待遇。如果你成績一般,再一問你住哪兒?「哦,學區房啊。。。」你說那時候學區房對你是加持還是什麼?

幾個做老師的親戚總說讀書好不好那要看孩子自身想不想學,他要不想學或不是那個料,你就是把他放進再好的學校也就那樣,以前我不信,這回我信了。


兒子2歲時,我和老婆就開始琢磨著買學區房。之所以這麼堅定,是源於我成長的經歷。

我小學上的是我們縣一所普通小學。小升初,班裡只有三個考上了我們縣的重點中學(我是其中一個),而縣裡最好的小學,有近一半的學生能考上了這所中學。

後來又面臨初中升高中,我當時學習成績在班裡只是中等偏下,但也順利考上了這所中學的高中部,而其他幾所初中只有班級前幾名才能考上。

高考我是以全班第五的成績考上某211/985的,全班一本率大概是30%。而其他幾所高中,二本率能有個百分之幾就不錯了。

有了孩子之後,我就想,是什麼導致了這麼大的升學率差異? 思前想後,唯一的解釋也就是學校不同了。

兒子上了小學後,我才體驗到重點小學的厲害。一年級開始,每天就要寫2~3小時作業,而且作業決不能應付了事,家長必須檢查訂正簽字。(應付了事的,老師會各種方式點撥你)。每天孩子寫作業到很晚,大人孩子熬的不行,成績也就中等。

有時候我也懷疑這麼辛苦值不值得,直到考全市統一試卷才知道差距。孩子他們班平均分80幾,朋友家在普通小學(其實在深圳也算中等偏上了)成績前三的孩子只能考50幾分……

誠然,學校間的成績差異跟生源素質關係很大,但絕非全部!

即使你家孩子智商普通,但經過刻苦訓練,成績依然有可能超過那些高智商但不願努力的孩子;即使你天性懶散,當你身邊都是一些心氣很高的家長時,你也會不自覺受到影響;當你的孩子無心學習的時候,看到身邊都是一心只想學習的同學,也會悄悄收起玩心……

【大部分孩子既非天才,也不是完全沒有學習天賦】。在良好的學校環境和不好的學習環境中成長,成績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還有,家長是否重視教育對孩子影響很大,但是【好的學校會連家長一起教育】,會逼著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

以上。


學區房決定小學,小學對口中學,中學教育質量決定中考成績,中考成績決定高中,高中教育質量決定高考成績,高考成績決定大學,大學決定工作,工作決定工資,工資決定你能不能買起學區房。

學區房是階層固化的直接指示器。

當然這裡面可能有很多意外,比如你家孩子是天才,或者做生意賺了大錢,中間考出國,反正主流是如此。


沒有太大必要。

先說一個基本的概念:學校的教育質量不是看教師,而是看生源,生源的質量不是看學生本身,而是看家長。

新小區的居民一般都會就近入學,而能夠買得起新小區的居民,雖然算不上是富裕階層,但基本的經濟和教育水平是有的。這就保證了你孩子同學的水平並不會太差,跟外來子弟學校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小孩的成長環境。

買學區房的人很多都是有投資目的的,假如你剛好有點閑錢,再貸點款,弄一套小戶型的老房子學區房,那倒可以考慮。等孩子上了初中,把房子賣了(學區房主要看初中,小學沒多大意義),搞不好還能賺一筆。但如果你要把新房子賣了去擠那種破敗的老房子,感覺真沒必要。現實中確實有這麼做的人,但是考慮到你們的教育程度,買幾本認知心理和發展心理的書研究一下,並不會比師範剛畢業的老師差。省下來的錢給孩子報個英語培訓班,買一架子有趣的書我覺得更有用。

忍不住說兩句題外話,別看小看課外書,很多家長就知道讓小孩看課本刷題,覺得看課外書是浪費時間,其實根本就是看的書太爛,看的書太少。閱讀量這種東西對於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改變的是人的思考方式,對這個世界認知的方式。如果能在小學階段打好這個基礎,到了中學即便沒有名師指導,其學習能力也會比普通學生強。至於英語的重要性我就不浪費口水了,你們應該比我清楚。


第一:讀書這個事情,看天賦的。沒天賦的,放學區房沒卵用,有天賦的,放哪兒都有天賦,不要菜小就行。環境還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重點學校的環境還沒差到那個地步,至少上海沒有。

第二:那學區房的價值是什麼呢?學區房是一個利用了所有父母對於自己子女平庸的不甘心,從而向銀行貸更多款,買單價更貴的房子的一條優質的抗通脹渠道。並且不愁借不掉。這種不甘心,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根本不用考慮貶值,只要考慮政策風險就好了。

所有利用人性弱點賺錢的門道,都是發財的門道。

----------------------------------------------

有些家長不服,表示我沒見過垃圾學校的老師有多差。我只想說,呵呵。
分別在菜場小學和一本率接近100%的學校畢業的我,沒見過垃圾學校的老師有多差?
我不但見過垃圾學校的老師有多差,我還見過好學校的老師有多「好」。

我是都見過了,才來跟你們說這些的,摸著良心勸你們一句:如果孩子不是那塊料,不如早點花錢砸點出路出來,方為上策。比如,把你的學區房早點變成兩套房。這樣你孩子將來萬一工作普普通通,還能吃個租,體面生活還是沒太大問題的。

天賦這種東西,老天爺沒給你,就不要強求。就好像老天爺沒給你富二代的天賦一樣,老天爺對會讀書的天賦,一樣是很吝嗇的。不擅長讀書,就該去做其他的事情尋找擅長的事情,而不是花大錢讀書,這是取短補長。


我的小學是在丰台區前十名的小學讀的(丰台區的教育在北京是普通的水平),走路到學校五分鐘。我學習還算努力,成績一直是全班前五名左右。米粒姥爺主張自由和快樂,因此我沒上過任何英語、奧數之類的輔導班,而當時我丰台的同學們大都上了各種輔導班。

小升初,我們那時候還沒有「鎖區」(現在北京是鎖區的,不能跨區念初中),所以我陰差陽錯進入了一所非常牛的初中,海淀區頂級的市重點之一,X大附中(海淀區教育在北京算是最牛的之一了吧)。

進校之後,我才發現北京的小學和小學之間有多麼大的差別。我的同學們大多是重點小學畢業,比如中關村123小,史家衚衕,實驗二小等等。

英文來講,我小學四年級開始學英文,到小學畢業沒上過輔導班,只會26個字母和簡單的單詞,比如cake,apple這樣的。

我的海淀同桌,幼兒園開始學英文,小學已經背下來了一本牛津大詞典,能把十幾本厚厚的英文名著全文背誦,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等,英文流利又地道,跟外教對答如流、談笑風生,可以說跟我現在英文水平差不多,甚至更好(捂臉的表情在哪裡)。。。關鍵是,人家根本不像我們痛恨英文,而是發自內心地愛英文,愛閱讀。我上初中的時候,她已經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原著了。

數學來講,我沒學過奧數,沒參加過杯賽(對,那個年代北京孩子已經在大量參加奧數和杯賽了),入學考試時,我的數學非常努力地考了38分(現在還記得這個數呢)。

坐在我後面的男生,早已自學完了初高中數學,自習課沒事就做做大學數學愛好者的《吉米多維奇習題集》。在我眼裡,他就是數學天才。他非常謙遜平和,可我還是不敢向他問問題,他太聰明了,在他眼裡顯而易見、1+1=2一樣簡單的答案,在我眼裡有千山萬壑才能到達。。。

語文總是我的強項吧!我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寫作,作文經常發表在各種兒童雜誌上,獲過獎,還入選了「中國作家協會」下屬的「中國少年作家班」。

你們猜對了,我還是被虐得體無完膚啊。

我們語文課代表,酷愛古文,熟讀了原版西大名著、四書五經和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古書(我覺得她那時候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就能奪冠,哈哈),無聊的時候,喜歡把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名著翻譯成古文,並對比兩種語言的共通之處。。。你們能想像我內心跑過的一萬頭草泥馬么。。。

大牛們都是全才——每天早自習,她為了磨耳朵,會用10分鐘聽一首小甜甜布蘭妮、后街男孩之類的英文歌然後默寫下來歌詞。要知道,10分鐘只能聽三遍啊啊啊。

他們的父母,都是各省市考到北京的大學生,都是全中國的精英,這些精英的孩子一代代彙集到北京。

我的中學時代,大部分科目的老師都是鼎鼎大名的「特級教師」,還有幾位歷年各學科的北京高考出題人。他們都發自內心地熱愛所教授的學科,帶我們發現和欣賞各個學科之美。老師循循善誘,學生也出類拔萃,一點就透。

英文老師要求我們初中就背下來新概念3和4,當時很痛苦,現在卻能出口成章了;語文老師要求我們初中三年,讀完北師大中文系,大學畢業生必讀的書單,當時痛苦地讀完三五百冊「大部頭」,現在卻成了寫作的基礎。

2016年,西城區和海淀區理科650分以上的人數占整個北京的76.95%(近八成啊),東城區、朝陽區、丰台區、石景山區、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房山區、懷柔區、平谷區、順義區、密雲縣、延慶縣所有14個區加在一起只佔北京的23.05%。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也許你會說,我就是個普通人,沒想讓孩子上北大清華、哈佛耶魯啊,孩子上個本科就可以了。

再給你講個真實的故事,我媽,米粒姥姥,原本是西城孩子,高一的時候由於特殊原因,從西城普通高中被轉到了丰台普通高中。這所丰台普通高中全班沒有一個人上本科,她也只得上了大專;而她之前所在的西城普通高中,在那個年代,全班40幾個同學全都上了本科。她高一時在班裡是前十名。她為此悔恨終生。

環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在好的學校,優秀的老師和同學,帶著你家娃輕輕鬆鬆上一本;一般的學校,卻需要孩子單打獨鬥,克服更多的誘惑,努力10倍才能得到一樣的結果。


七歲半女童媽媽,在職13年高中教師,來答題。

先說結論,重要。

有條件就買,買得越早越好!

沒條件就好好教育孩子,輔導班擇校出國等等必要的時候都用上。千萬不要聽一些八杆子打不著的不買房的沒孩子的不了解教育現狀的知乎er,跟你講我朋友我認識的XX的故事。

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個資源分配問題。優秀的資源是有限的。沒錯,狼多肉少,這個現實你得正視。

至於什麼藍天白雲好環境。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城市,非學區與學區真的有差別嗎?

來,拋開孩子自身的資質,看一看買學區你能得到什麼。

首先是一棟升值空間大的房子。在中國近20年的發展中有什麼投資比投資房產更穩定?學區房更是好賣好出租。

其次,除了好的硬體,名師,還有良好的教育軟環境。教育不單單是考多少分數上什麼學校,而跟它相對應的綜合人脈也要考慮進去。你跟你老公給孩子創造的叫家庭環境,這是固定不變的。變數是你的大環境。你的鄰居,你孩子同學,校友,甚至孩子同學的家長......學區房可以幫你篩這個環境。有能力跟你買同一學區的家長你覺得素質會比你差到哪裡?孟母都知道三遷,你和你老公都受過良好教育,這道理不用我多說。

好學校和差學校的區別在哪裡?不是個體而是整體,不是特殊性而是一般性。你認識的xxx在讀書無用打架鬥毆惹事生非的環境中出淤泥而不染考上了名校,確實很可貴,因為100個孩子里難有一個這樣的,那99個都做了分母!在有些環境差的學校,孩子不混成小流氓,平安長大都是奢望。身為父母,想讓自己孩子在一個學風醇厚師資優良的好學校跟家境相仿的孩子交往,不需要分出額外精力去辨別環境,就跟著中等程度輕鬆養成學業,難道有錯嗎?

再說,知乎都在談論階層固化,其實,誰不希望自己有一條向上的階梯?你孩子的同學,校友,同學的家長,其實也是孩子的人脈來源之一。你去看看你所在城市的既得利益者,企事業單位大大小小的領導家的孩子們,在哪居住在哪兒上學。你猜,他們會不會買學區會不會擇校?

最後,說說長見識這個事,上學讀書是開拓視野增長智慧的重要途徑。你要是認定非學區能比學區做得更好,無所謂呀。

如果沒條件,那就好好賺錢,給孩子擇校,必要的時候送孩子留學,都可以。

學區房不是必要條件,但是個加分項!有,也不代表家長可以一勞永逸。


寫了《大學之路》的吳軍老師,最近接受育兒公眾號『常青藤爸爸』的專訪,正好討論了學區房問題,摘錄一段對話:

常青藤爸爸:最近流傳了一個小段子,說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去問禪師:「我買不起學區房怎麼辦?」禪師說:「清華北大畢業的都買不起學區房,那你買學區房幹嗎?

吳軍:講段子歸講段子,段子常常會偷換概念,或者把一個不是事實的說成事實。其實,清華、北大畢業的人買得起學區房的可能性還是要比其他人要大的。

世界上不可能有絕對的平等,只能是相對的公平。教育資源永遠存在好與不好,而且在優質的教育資源不那麼足夠的地方,學區房這種方式是一個簡單、相對公平的提供稍微好一點教育的一個方式。

當然你可能會說,大家可以抽籤嘛!但是,抽籤的結果是會讓這個社會失去活力。如果都是靠運氣,誰還努力?那社會就沒有發展,財富不會積累。

學區房的概念起源於美國,它是基本上按照城市和郵政編碼來劃的。美國學區房的概念比中國要厲害的多,就是你隔著一條街,房價可以差五倍,在中國不可能的。在美國,學區好的地方,聚集著比較體面、富有的一些家庭,不好的學區的話,整個條件都比較差,這也是一個事實。

但是,有些時候事情也不是那麼絕對的,孩子上了重點學區未來就一定是成功的?沒有上好學區的孩子就一定沒成就?當然不是這樣的。

比如,你在一個差學區學出第一名,但你在好的學區可能辛辛苦苦也就是個中下游,你申請大學的時候,像在美國的話,可能第一名這個,機會要大得多。

再有,人需要自信。雖然自己做得很努力了,但老在班上排倒數,心裡很不舒服。那麼這種情況下,也許他換到一個差一點的學區名列前茅,反而很高興,得到了自信。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他低年級的時候申請一個很好的私立學校,被拒絕了,然後他就回到他原來的那個公立學校,這個孩子後來考上了斯坦福大學。之前拒絕他的那個私立學校,也就百分之十幾的孩子能上斯坦福大學,但是他如果在那個私立學校,成績可能根本進不了那百分之十幾的行列。所以有時候,寧做雞頭,不為鳳尾。

關於是否買學區房,每個人自己做決定,但是沒有說一種決定就一定比其他的要好很多。

==================

接下來,常青藤爸爸還和吳軍老師探討了這樣一些話題:

常青藤爸爸:有一段時間大家一直在提倡「快樂教育」,而最近有一種思潮,有點像是陰謀論,說其實倡導「快樂教育」是國外上層社會人實現社會分層的方式:他們是怕大多數平民階層家庭的孩子趕超他們,所以號稱是比如三點多孩子放學了就開心地玩兒,而實際上,國外上層社會家庭里的孩子非常辛苦,放學了要上各種輔導班,非常拼地在學習。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所以咱們國內不要去盲目地追求「快樂教育」,其實孩子還是需要花時間辛苦學習才能夠有成果。您對「快樂教育」這個事怎麼看?

常青藤爸爸:現在出國留學日趨低齡化,雖然這個東西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您認為孩子什麼時候出去留學是比較合適的?

常青藤爸爸:剛才您也說到了國際學校,現在其實也有很多中產家庭都在面臨這個問題,我到底讓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因為他們是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更快樂的因材施教的環境下成長,但是有一些家長有很高的目標,希望孩子將來能夠讀常青藤的名校,比如耶魯、哈佛、普利斯頓,就發現從中國大陸錄取過去讀名校本科的,國際學校基本一個沒有,反而是人大附中、南京外國語學校這樣的公立學校。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不是在公立的重點高中要比在國際學校概率要高很多?

專訪很精彩,全文請看:

學區房買不買?孩子何時留學最佳?- 將女兒培養進麻省理工的吳軍博士談中美教育


學區房很重要,但是無非就是生源的影響。

師資隊伍的問題在大城市其實差異並沒有那麼大,按照那位逃離北京的中科院老師的話說就是,只要讓我們中科院的子弟統一入學,哪怕這個學校是新成立的,都無所謂。但是,高教系統多年培養下的優質學校現在被市場拿走了,中科院子弟又要被扔到偏僻地區的生源差的學校上學,面對這種情況,是要孩子是親生的都會換學區,換不了就得跑了。

富人買好的學區最早的初衷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跟這些學霸們在一起學習,但是這種行為多了之後就會把經濟實力差一些的高教體系的子女給擠走,這也是富人不願意看到的,但這也不是太壞的結果,因為雖然學霸的子女是學霸的概率比較高,但富人的子女素質低下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花錢買一個好的環境,雖然把很多學霸擠走了,但多了許多富二代同學,這也是一種早期培養的人脈,因為富人的後代很大概率還是富人。但學霸的後代不一定就能成為富人,清華的學生買不起學區房,但清華的富二代畢業生一定買得起就是很好的例證。這只是從社會少數的富人階層來看學區房的問題。

學區房成為焦點更多的還是因為它成了中產階級捍衛自己地位的很重要的一個堡壘,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中產階級是很容易返貧的,所以剛剛摸著門檻的新中產想得第一件事就是要坐穩了這個位置,並且督促公車司機趕緊關車門。

而學區房無疑成了最好的手段,所以大家都爭相去拿到這個門票,317之後被關在門外的人為何痛苦,那是沒把握住跨越階級最好機會的痛苦絕望啊!這種絕望在物質豐富的現在,和1942逃荒的人掉隊是差不多的。

這也是現在投資手段過於匱乏,社保體系不健全下的一種畸形現狀,除了房產,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了,大家都只能孤注一擲把全部身家押在房子上。大家都害怕一夜之間因為突發事件返貧,因為大家離上次貧困過苦日子的記憶並不太遠。賺錢成了社會的唯一主題,因為錢雖然不能買來幸福,也買不來全部的安全感,但是關鍵時刻錢卻可以用來買命。

我覺得學區房的問題在階級定格之後就不會是什麼問題了,富人區的孩子在一起上學,教育系統的子女在一起上學,白領的孩子在一起上學,工人的孩子在一起上學,大家都處在一個階級,生活水平見識閱歷大差不差,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攀比和焦躁了。也不會有工人的孩子看見同學假期去馬爾地夫度假,回家也要求父母帶自己去的情況發生了。大家相安無事,歲月靜好。

你是不是覺得很絕望,不想為此這麼拼,你可以用腳投票啊!事實上有能力的人都人肉翻牆了啊,你不想走,要麼你在這能賺到錢,出去就不行了,要麼就是你在哪裡都賺不到錢,歸根結底還是走不了。


個人覺得學區房最大的用處就是保值。先不論對你的孩子上學的好處,這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哪怕你的孩子不用你操心,只要學校屹立不倒,學區房就會穩步不跌。說白了,買房不就是為了投資嗎?

當然,買不買在你。


看其他回答都是說自身經歷,我作為教育強區里還行的公辦初中老師說下自己看法~

學校可以不要頂尖,但是絕對不要太差

先看你所在的區是否有好學校。和市中心的中上等(不一定是頂尖)學校比怎樣,如果有差距的話差距大不大。

差距太大必須考慮其他地方。但不一定要市中心頂尖。根據自己情況把握,兩三個小時通勤太嚇人。

以下說原因~

1、學校之間的差距

1.1 成績差距

碰上這類問題很多答主都會說,沒那麼重要,我當年也是普通學校然後現在blablabla……

這句話我贊同。但因為這句話而說不用買學區房我不贊同。

因為現在的學校(尤其城市!!!!!)的差距比很多人想的大太多。

我來廣州第一次看到學校的數量被嚇呆了……具體不記得了,剛隨便百度了下,說初幼兒園1628所, 小學938所 , 初中380所 ,高中120所。而我的印象好像比這個還多……然後我就想起了我的小學時代,我那裡(三四線城市的一個區)大部分孩子都是一個小學(子弟小學),後來才知道說我們那個地方有四所小學(我只見過兩所學校的校門……),初中好像也就這個數……小地方出來的我,當然也就是普通學校出來(小學初中都是子弟學校),然後高中上的市重點。

你說,一個4所小學的地方的學校差距,和一個1000所小學的地方學校差距,哪個大?

尤其是城市,在好資源一定是集中的前提下(別說人大附中啥的了,現在比較好的學校都是招名校研究生起步的了),差距更可怕。

這是大體上的區別。

具體一點。

剛查了下去年廣州中考各區平均分:

全市539.52

越秀601.84,海珠565.54,荔灣565.01 (老三區)

番禺562.61,白雲557.85,天河557.76,黃埔546.21,南沙546.01,增城495.52,花都476.99,從化427.40

再來張圖:(數據有細微差異,大家看對比就好)

看到越秀區和其他區的對比了么。。。[doge臉]

然後就「教育強區」越秀區再細分。

我屬於中上的公辦里的教師(最強的是民辦,育才實驗太逆天……),每次我們參加區統考下來評估成績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區平均太低了沒可比性」……然後再抬頭仰望上面幾個大佬……

有個學校很有意思,主打的是小班教學,每個班就20左右個人,上課有點自由式小班的味道。老師工資也挺高′_ゝ`

聽上去是不是很不錯?

但很可惜……他們學校小班的真正原因是……招不到生……………………

成績呢?在越秀區幾十個初中裡面不是墊底,倒數前幾名吧……中考平均分比大佬育才實驗低200多分那種……

而這還只是在一個區裡邊…………最強和最弱的還沒拿出來比……_(:з」∠)_

1.2 非成績差距

我們初三的好幾個同事對付不認真準備中考的學生都用過一種辦法:讓他家長帶他去隔壁兩個街區的一般高中門口晃一圈(只是一般的,還不算特別差那種)。大部分回來都老實了……

講真現在受政策影響(公辦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自行考試招生,只能接受電子派位),公辦初中的生源是越來越差了,但是畢竟學校底子和資源在那裡,學生接受的管理還是到位的……所以出去遛圈的學生都是之前覺得自己是老大很牛B那種,結果出去晃一圈自己接受不了一群抽煙染頭髮弔兒郎當的感覺……乖乖回來縮著了′_ゝ`

這是學校和學校之間。再說說班和班之間。

見過因各種原因從普通班換到重點班或者換回來的學生……只能說,環境對人一定有影響,或大或小而已。(幾乎)完全不受影響的,差不多幾年才出一個。

當然如果孩子底子真的不好,真的不用勉強要去重點班奧數之類…………害死人…………

2、關於學區房

其他地方我不清楚,這裡的政策是,學區房小學學位是直接對應1所小學,然後初中是對應好幾個,電腦隨機派位。

之前為了買房子到處跑的時候,注意到一個問題:雖然好像學區房到初中起的作用沒那麼大了,但是好學校是扎堆的。你對應的小學好,那幾個初中肯定都差不到哪裡去……而如果小學就一般,初中就不用看了……

之前有個家長跟我聊天的時候說,他家十幾年前買房的時候他老婆死守著必須在越秀學校扎堆區買個破二手樓,他嫌棄的要命,直到孩子要上初中的時候他一看自家房對應的幾個初中全是好學校,直呼老婆大人英明……′_ゝ`

沒錯所以我一堆學生的家長都是在這邊買了個破二手然後實際上不住這邊……

不過真的要根據自己情況權衡。我看我有些學生上個學要差不多一個半小時我都心疼……

如果題主真的要考慮學區房了,我有個建議。別光看小學,一定看看初中。因為學區房這玩意,越低越貴(同理擇校費,幼兒園&>小學&>初中),一般人未必承受的起那麼大的投入換不一定那麼高的回報。長遠考慮。當然還有一個,如很多人說的,學區房最重要的是保值……

當然還有個因素。很多人說,不是因為學區房的學校好,而是因為買得起學區房的人的孩子成績好……而我覺得,雙方互相影響吧。

3、其他因素

好了上面嚇完人了,說完了學區房的重要性,我們再談談性價比。

前一兩年我閨蜜問我(她在番禺區上班,白雲區和番禺區兩個地方交換住),兒子以後學校怎麼考慮,白雲還是番禺還是狠狠心在市中心。(在我上面的排名中,白雲番禺分別在第5和第4)

我給她的建議就是,先看你住更多在哪邊,然後看看那附近最好的幼兒園小學怎麼樣,如果覺得可以接受的話,可以考慮先。

當時我就跟她分析了我們當年自己讀書的情況和現在的情況差異(她是我高中同學,基本算一個地方出來的),結論就是,學校可以不要頂尖,但是絕對不要太差

上面1、2說的都是不要太差的原因。太差真的很可怕

下面是不用頂尖的原因。

還是學區房。附近有個小學比較牛掰,至少可以說是附近NO.1;包括很多同事都是買了那裡的學區房。都說那小學多好多好多好。

而作為附近一大圈小學的接盤俠(′_ゝ`……)的感想是:總體肯定是可以的,但每年一定會從那所學校來幾個奇葩……比如某班成績墊底那個,比如某班差點打老師那個……等等等等……

學校教育再重要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

上面說的成績墊底那個是我學生。他媽媽曾經哭著在我面前說:為了他學習我花多少錢都願意啊……(就是我沒時間啊…………)………………′_ゝ`

我真心覺得三種人沒必要為了學區房付出太多。

1、有錢沒方法管娃的(是沒方法,不是沒空)這種你真的沒辦法改變自己方法的話,需要能夠嚴格管理學生的學校(需要制度支持)。

2、經濟基礎完全不能承擔

3、孩子的天分確實不適合學習(重要!!硬把不適合活性思維的拖去搞奧數的例子太多!!!最後普通考試都搞不掂了!!!還打擊孩子自信心…………)

想到的大概就這些。

再就是其他答主所說的,中產階級資產保值了。

個人見解,交流輕噴~鞠躬


學區房這個問題太沒意思了。

其實很簡單,有關係的用不著學區房,教育系統玩的手法多的是。掛靠借讀上補習班,有關係的人根本用不著學區房這路子。以前最常用的就是把戶口遷到別人家裡,你就能上這個學校了。具體做起來需要一些門路。我初中是市重點,一個年級20個班只有三個班是學區劃片,其他17個班一人一學期5000的借讀費,別說學區,外市過來上的都多的是。高中省重點,不少人就是來借讀,學籍是掛靠在其他學校,最後高考回掛靠的學校就讀。我記得掛靠費三年下來也就七八萬。要是去買學區房上戶口,至少也得七八十萬。高考的時候家裡認識幾個浙大的老師,明確的說只要上了浙大分數線,所有專業隨便選。而211和985這樣的學校,每年找關係花錢進去的人也是有的,我的一個基友真實成績也就二本不到,當時就有門路能進武漢大學。最後他嫌武漢城市不好,最後去了其他學校。進武漢大學也就一百萬以內能搞定,比你花錢買啥學區房便宜不少吧?

學區房面對的是有錢沒關係的人,沒辦法只能靠錢來買。問題是如果你真有錢,讀私立送補習班請家教送出國,這些法子也是可行的。

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知乎在教育這個板塊上這麼不接地氣,天天喊著有錢才能買來教育質量,問題是根本用不著多少錢。很多問題可以靠人脈和關係來解決。一個勁的想用錢買學區房,這簡直愚蠢。有心思講什麼階級固化,不如多認識幾個資格老的老師和教育局的人,讓他們教教你有什麼門路。有錢人在中國談什麼階級,錢不如權沒聽過?


作為90年代住學區房出來的孩子來回答一發。

這個問題,對普通大眾來說(土豪愛咋咋滴),得分情況討論。

1.夫妻二人文化水平都高

個人愚見:買不買都可以。

如果經濟上比較寬裕,買了也不虧:學位有了,好學校有了,房子還保值,何樂而不為?

但如果買了之後經濟上會比較拮据,甚至因為賺錢而減少了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時間與精力的話,沒必要買。只要孩子去的小學沒有爛出名堂就可以了。只要你們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培養,以後考去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2.夫妻二人文化水平不高

個人愚見:能買就買,但要承受的經濟壓力瀕臨底線了還是別買了吧。

注意事項:住學區房的孩子也有好一些也是沒考得上本科的。如果你當初砸鍋賣鐵買了學區房,孩子學習不好的話請不要責罵他們說自己付出了那麼多,怎麼孩子不懂事之類。

如果不能保證這一點的話,建議你還是別買了,免得你累他也累。還不如去個普通的學校,自由發展,發掘他其他優點和才能,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

其實孩子讀書好不好,很大一部分的因素,還是取決於天賦和家庭教育。

我是從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本這樣一路讀上來的人,但我不是什麼優秀的人,也不是什麼學霸。因為從高中開始我就是鳳尾,重點學校里的學渣。所以學區房,的確是給了我一定的加成作用。不然我可能去不成重本。

當年我父母並沒有多在意教育資源,真的只是剛好住在學區而已。他們文化水平也是中等,大家都沒想那麼多,哪個學校近哪個方便就去哪個學校,包括初中、高中都是只考慮過3公里以內的學校。

學區房的孩子佔據比較好的教育資源,老師的教育水平也OK,打架鬥毆事件相對來說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但孩子的學習成績什麼的,還是要靠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天賦、家庭教育。

到了高中,努力什麼的已經不值得一提,所有人都很努力。到了這個時候,拉開距離的,就真的是家庭教育和天賦了。

年級名列前茅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出自知識分子家庭。老師也很實誠地說,這種學生,已經不是老師可以教出來的了。說真的,誰的造詣比較高,還真的不好說。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已經不是什麼努力,什麼學區房,什麼資源可以消除的了。

他們的視野,思想企及的高度,靈活的腦袋,流利的英語,跟其他人之間,是十幾年潛移默化的距離啊。本人自問學習上也算是問心無愧了,可是人家老媽是英語老師啊,天生就雙語環境啊。我作業不會做,問父母父母也不會,可人家父母是大學教授啊。又一後來去了北大的學霸,詩句都是信手拈來,懂的比老師都還多,人家爺爺就是高知。

所以學區房,的確會是孩子學業上的加分,但頂多就是

本來讀普通大學的料,可以去到211或者985;本來讀211或985的料,可以去到211+985。

但本來是讀中專的料,想靠學區房讓他去到清北……那…真的是痴心妄想。


有興趣的朋友請轉到 上海學區房 - 知乎專欄


教學質量的差距其實只是一方面,學區房的更重要的意義是給孩子劃分階級。學校的好壞決定孩子的圈子。如果在非重點學區的普通學校上學,孩子的同學家長可能是家門口市場賣菜的,開小賣部的,修車的等。而重點學區,至少你是本地土著,或是中產以上,或是政府官員等。雖然我們不應該人為劃定階級,或是搞職業歧視,但是現實里,孩子確實面臨這樣尷尬的問題。


不一定,1000w買了學區房,高考也成功,順利去學了土木。


我一直以為學區房不是選擇老師,而是選擇家長和同學


在原答案的上面補點兒對大多數回答的看法吧

大多數其實是沒孩子的,買不起的,還有幾線小城的。

回答目的就是對房價的不滿。不值得,所以沒必要,別買。

大多說孩子厲害放哪裡都行,舉例子自己就如何如何

首先,孩子如何,你不能隨便定性,他適合不適合,教育是必須的,好的教育是必須的,學校的教育並非僅僅是成績,所以好的學校,好的老師,整個環境好的概率大,我們願意讓孩子在好的環境去。舉個例,啥樣的都能舉出來,以自己為例的,你都不知道我們就是怕孩子成為你這樣狹隘的人,你那麼優秀?

班上學習最差的往往不是最調皮的,而是埋頭學習確學不好的。這類還有幾種情況

真學習方面有障礙

未開竅,成熟晚

未開竅,學習方法不對,沒遇到好老師

真的障礙的很少

而且,學習非惟一判斷教育成功與否關鍵,好學校,更包容,更多選擇,你去農村或者去那些高考名校,就知道學習了

你知道學習不好,我們學校體育老師帶著一幫高中才踢球的孩子甚至不咋會踢球的孩子都把他們帶到看體校足球專業那?沒機會上大學的幾個最後是博士,現在拿國家級課題

大多會說家庭教育更重要

所有的東西一定要對立起來?家庭重要,我們沒說不重要啊,家裡我們自己這樣了,我們自己努力,孩子天賦那樣了,那我讓他環境好點兒,加點兒外因不行么?都好不好么?

大多會說老師沒啥用

呵呵,只能呵呵了,沒見過好老師或者沒見過不好的

你自己天賦就那樣,你接觸的老師就那樣,但眼界差,就和這個沒關係了。你三流大學和北大,清華的老師,學校資源能比么?小學,初中的生源,學習能力差沒那麼多,所以顯得這方面差別不大,但是,老師,學校,同學,還有很多隱性差別實實在在在哪裡放著呢

……………

不說房子漲價因因素來說買學區房的想法。

我買學區房是讓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讓孩子受好的教育,將來能更好的做自己,能夠自己選擇的道路,我們不知如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只能一步一步從自己可以想到,可以做到的來實施。

我在我了解到的和接觸到並且希望得到的是,這些學區房的好學校,老師好,學校教學質量好,同樣學校的各方面配套就會更好,資源更豐富,也捨得投入。

我們都當過學生,單純學習上,同樣的東西好的老師就是讓你好理解,更容易學習,相應的你的學習壓力會更小。

更何況口碑好的老師在做人,教育方法等等都會更好。

不排除有不好的,或者沒用的,或者更在於人本身,但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幹嘛不提供更好的?是金子怎麼都會發光,但是採礦工程師和淘金的路人相比,前者更容易讓其更快發光。

回到學校,不好的學校還在考慮成績排名的時,好的學校已經在考慮特長,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等等。

越是大城市,越好學校越素質教育。

這些,我們很多時候羨慕國外小孩厲害,我現在還會感慨北上廣深身邊的一些孩子厲害。

想讓孩子成為這些厲害的別人的孩子,就先讓孩子接受和他們一樣的教育開始。

我一直不喜歡那些我農村出來的,我學校那樣,也考了好學校等等。

中國國足你看不起,但是人家是中國最好的,真的是最好的,很多隊員也會想自己在國外環境會更好。

那些以為自己也如何如何的,就沖這點兒,眼界就太低。

不是進好學校孩子一定好,是先選好環境,再說其他。

那些說重要在家長,在孩子的,這些完全不矛盾啊,一定要讓他從一個普通學校中脫穎而出,家長努力,自己努力才行么?

看過招商集團紅二代老大的介紹

人家十多歲在國家大局觀考慮世界,你生在那樣家庭會不會也這樣?

生不到?那別人孩子在努力考大學時,你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通過自己的知識,眼界來找到自己的路,這樣為人父母,還是做的到的吧?

------

我自己當年父母是縣裡最好的學校老師,自己考的是市裡最好的,很多市裡學生家長讓孩子去縣裡,我為了玩就是不上。

縣裡每天早上兩節,下午四節,晚上三節,天天一群人除了看書啥也不幹,市裡早上沒課,下午三節老師不管了,晚上兩節。學生會玩的學習好的多的是。

我學渣,從新選,還是不去上縣裡學校,如同很多高考出名的學校,除了一個高考,除了悶頭學習,啥都不想,那才叫頭二十年白活了。

………

對於自己教孩子的,不說很多真的不行的,就算很厲害。

我這麼說吧,單位提供食堂,但是做的不好吃,你會不會說沒事,我自己做的好吃。

到底是食堂好點好,還是自己厲害好?

有那個時間,還有更重要的事呢。

老師教好了,他能教的東西就不用你再教了


其實吧,學區房會影響孩子的學校。而學校這塊,一方面影響老師的水平,另一方面影響孩子的學習環境以及同學,或者說學習氛圍。雖然每個學校都有好孩子都有奇葩,學習也是要靠自己,不過在一個周圍人都在嗨和周圍都在學習的班級差距還是不小的。


有點道理,但是也並不是絕對的。我是農村讀書出來的,我讀小學的學校已經不存在好多年了,當然當年的教學質量在哪裡周圍也不算好的。

但是我確實也感覺到了,我們學校出來的讀高中的比城裡的讀高中的孩子少,而且學習成績分水嶺差別大。

我和我老公都算是不錯的學校博士畢業,開始覺得學區房要有要買最好的學校的對口房子,但是我們考察了所在區域最好的學區房,如果換到最好的學區房,那麼要麼一家人擠在市中心,要麼附近租大房子。最後我們選擇了折中的方案。買了個不算菜小的學校的對口房子。之所以不算菜小,是因為學校也算有特色,但是不是說隨便就可以進的,需要戶口對口房產對口,還有不能今年有孩子讀書,明年馬上有另外一家孩子讀書(防止學區房買賣頻繁)。這件事情定下來後發現,買學區房確實是階級的一種劃分吧,因為我了解到的,不少家長收入和階層確實像我們差不多,而且觀念也差不多,覺得孩子讀書要重視,但是也不能只為了他讀書就完全犧牲掉一家人的生活。但是這樣家長們其實也不鬆懈,小朋友們平時讀書習慣的培養以及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抓的挺緊的,我覺得這算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吧。

其實觀察下來,無論是否在好學校讀書還是不是,重視教育的家長,孩子的學習都差不了,從小閱讀習慣和思考習慣養好了,不愁學習不好,也用擔心將來孩子讀書會太差。


推薦閱讀:

購買學區房合適么?
在北京,買不買學區房?
南京學區房到底是怎麼劃分的?外地人要落戶買學區房,目前知道拉力琅,但是沒明白和南外關係…求高手?
投資移民PK學區房,哪個性價比更高?
如何看待教育部提出的「多校劃片」政策?學區房真的白買了嗎?

TAG:學區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