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銀行會進行反向壓力測試嗎?

國外有進銀行行反向壓力測試,在確定虧損額場景下回溯原因,從而彌補正向壓力測試在尋找場景環境原因的不足。請問相較正向,反向具體流程是怎樣的呢?在模擬場景或者因素相關性方面有怎樣的區別呢?或者,這種方法在國內的局限性是什麼呢?謝謝!


謝謝@LLLLily邀請。糾結了下要不要回答,原因:1)問題比較冷,比較偏,技術性強,而且要是想講明白需要不少上下文,寫起來很累...;2)我很懶,邀請的問題都積好久了才慢吞吞回答。

但是這個是好問題啊,順手谷歌查了查中文有沒有這方面的,免得寫重了,然而就找到一點點文獻類的,一看還是沒有真做過這類業務的學者,原地畫餅呢。當然,我的回答也未必專業多少,但是畢竟歐洲某大行的Reverse Stress Test親身參與過,所以應該多少有點價值吧。

#直接切入正題:

反向壓力測試,一般簡稱RST,屬於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方法來分析一個銀行的違約。在歐洲這邊,比如我們行,主要是迫於兩大機構的"威逼",一個是Bafin的MaRisk,也就是德國金融監管局的德國風險管理最低要求,另一個是CEBS,也就是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國外很多大型銀行也是幾年前才開始建立一套比較成熟的分析流程的,所以國內的同行不急。

簡單來講:

  • 傳統壓力測試從上至下的假設與分析(top-down),可參見我另一個回答:銀行的壓力測試 (Stress Testing) 如何進行? - 錢糧衚衕的回答,也就是通過宏觀假設(GDP衝擊,匯率變動等)導致的評級遷移(下圖)以及市場風險等變化,分析得出對銀行的資本,風險權重資產(RWA),預期損失(EL),經濟資本(EC)等有多大影響,都是怎麼影響的(下下圖舉例)。

  • 反向壓力測試恰恰是反著來,即從下至上的假設與分析(bottom-up),也就是從各業務單元開始識別對應的風險,再結合宏觀假設,分析什麼情況下銀行違約(default)。

下面這圖講的就是反向壓力測試的流程:

#第一步: 一般根據銀行情況,列出所有風險業務單元,比如信用風險(CR),交易市場風險(TMR),非交易市場風險(NTMR),操作風險(OR)等幾個板塊,每個板塊下基於風險驅動因素(drivers)的不同列出最重要的幾個可能的事件和潛在損失:

這裡的工作都是分派到不同部門,基於平時的工作和專業,提出所有的事件可能,匯總。

#第二步:宏觀指標的假設可以參考之前那個答案,簡單來說就是,金融市場方面一般看美日歐,比如美國10年期國債3個月,6個月和1年的預測,關鍵匯率的變化(USD/EUR, JPY/USD);經濟方面,各國實際增長率,石油價格(Brent, USD/bbl)等等 - 大型銀行的話一般由研究類部門提供)

數據和假設等都齊了,開始壓力測試的模型運算,這裡需要考慮三種可能:

  1. 只考慮宏觀影響
  2. 宏觀影響,業務單元提出的主要風險影響(top risks)都考慮
  3. 所有風險全部考慮(最大壓力)

#第三步得出綜合性結論,各部門討論是否合理,上交委員會,反饋後修改等。

總的來說,雖然看似只有三步,但是每步都牽涉到銀行很多的部門和人力,所以是一個比較複雜冗長的過程,但是最後的結果嘛,見仁見智吧,我個人是覺得主要是為了應付監管(不是我說的,請勿引用)~ 但是整個過程,會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有利於平時業務的開展與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反向壓力測試的過程和結果並沒有考慮銀行的應對措施(mitigation measures),而應對措施是定義在銀行的恢復計劃里的(Recovery Plan framework),所以最終反向壓力測試結果中核心一級資本率結果並不真實(unrealistic)。

至於國內銀行方面,肯定會做,但是這種東西肯定是要監管部門推動,強制要求,而且如果做,不是光作一種壓力測試,這是一套系統,不僅包括壓力測試,還有很多其他的配套流程~

先寫到這裡吧,希望對你有用。


我們不做反向。


很多行都有資產負債管理 不論正向反向 都只是參考作用 畢竟模型和實際還是有差別的


推薦閱讀:

中國在2020年之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嗎
無差異曲線有可能相交嗎?
有純潔的商人嗎?
如果把上海劃給江蘇做省會,把南京劃給安徽做省會,長三角的格局會有所改變么?
中國人是不是瞧不起經濟不如中國的國家,以及人民?

TAG:經濟 | 銀行 | 壓力測試 | 風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