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現在薪資高,卻很快會衰落的行業?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30 歲人生攻略 ,更多「30 歲」相關話題敬請關注討論,也歡迎進入知乎「真人圖書館」,借閱其他知友 30+ 的人生。

困惑來自於這個回答

克里斯蒂娜醬:如何看待 2017 年 12 月 10 日中興網信 42 歲研發負責人墜樓事件?

其中下面這段話印象深刻

當一個行業的人力供給大於人力需求的時候,是根本沒有萬全的解決方案的。要麼犧牲老人,要麼犧牲年輕人(凍結應屆編製),而一個社會如果不給新人機會會變成什麼樣,你們自己看看日本就知道了。」

那麼,該如何識別自己是否處於很快會衰落的行業中呢?互聯網行業是否屬於其中之一呢?


所有生產製造和依賴技術研發推動的產業都有一定的產業周期。

這是產業生命周期曲線,產業的生命周期曲線忽略了具體的產品型號、質量、規格等差異,僅僅從整個行業的角度考慮問題。幾乎所有生產製造和依賴技術研發推動的行業都不可避免的在走這樣的曲線。

對於不同的行業而言,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產業消亡,一種是從新產品逐漸成為日用品。

產業消亡的例子有很多。例如:隨著存儲技術的革新,膠片唱片、磁帶、膠捲已經被新產品所替代;隨著塑料的誕生,原來的搪瓷盆、搪瓷茶缸、捆東西的紙繩、網兜也都消亡了;隨著娛樂內容的升級,原來70後80後玩的推圈、發條玩具也都成了小眾復古懷舊玩具。

還有是產品逐漸成為日用品。50年前賣空調是高科技行業,現在是普通家電生產商,GE、西門子都曾經是這一領域稱霸世界的品牌;30年前賣電腦是高科技行業,現在是普通電子產品生產商,IBM、SONY都曾經是這一領域稱霸世界的品牌;10年前蘋果推出智能手機,到今天智能手機慢慢也變成了普通電子產品,諾基亞、摩托羅拉也都是曾經在這一領域稱霸世界的品牌。

題主提到的回答主要說的是通信業。過去二十年,是通信業輝煌的二十年。三大運營商是和四大行相提並論的印鈔機器。但從2017年開始,中國電信移動用戶2.4億,中國移動8.8億和中國聯通2.8億的用戶數,三家運營商的用戶數總和約14億戶,超過中國的人口總數。這意味著移動互聯網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通信業和軟體業都會進入一個長期的瓶頸期。

百度李彥宏:互聯網人口紅利沒有了,但成長動力還在

對於通信業而言,4G時代已經能夠帶來足夠快的網路速度。創造了一系列的在線視頻、直播、互動娛樂行業應用高潮。在未來的5G時代,連接速度更快的網路對於普通的移動用戶而言已經意義不大。中國移動今年斥資數百億招標的NB-IOT,計劃用於物聯網。但主要的場景是抄表、智能停車、智能路燈等簡單應用。說實話,移動花的幾百億足夠給全中國的抄表工、停車場收費老大爺發十幾年的工資了。在設備運營周期內是否能收回投資是有很大風險的。但如果沒有這樣的招標,像華為、中興、收歸國有的諾基亞可能都發生大裁員。眾所不周知的是,在3G出現之前,華為也曾經瀕臨破產過。但隨著3G、4G大規模興建,通信硬體廠商獲得了新生。目前,三大運營商在4G網路建設上投入的幾千億成本尚未回收乾淨。未來計劃2020到2021年商用的5G,需要如此高速率的應用場景也只有自動駕駛等若干細分應用。而自動駕駛還受到感測器價格等影響,何時能商用還未可知。因此可見未來若干年內,行業的衰落是必然的。

對於軟體行業尤其是互聯網產業而言,也是一樣的。市場競爭進入下半場。移動互聯網的市場就這麼大了,不會再有大增長了。以前做APP的,新增用戶很可能就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新用戶,在用戶習慣養成期就裝了你的軟體,用戶後續的價值會很高;而未來做APP,每個新增用戶可能都是卸載了你競爭對手的軟體,才會安裝你的軟體,你獲取用戶的成本和難度會指數上升。現在門戶網站正在慢慢變成和傳統新聞、報紙一樣的傳統行業。中小網路遊戲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去年大熱的陰陽師,今年逐漸衰落。最近就連王者農藥也有降溫的趨勢。在交通出行上,從賣機票賣火車票,到打車軟體、到共享單車,所有出行方式都革新了;在智慧城市之後,又開始搞智慧小鎮,各種智慧社區、智慧養老的應用也逐漸趨於平淡。推進工業互聯網的GE最近股價下跌了15%,推進工業4.0的西門子裁員了9600人。當巨頭們的各項獨門絕技,慢慢變成街頭阿貓阿狗都會的技術的時候,巨頭又怎能不隕落。可見未來十年內,從事網站前端後端、APP開發的碼農們的行業收入會越來越低,越來越接近普通工作。除非你所從事的是有機會變革其他行業的人工智慧和更前沿的新技術。

其實在移動互聯網行業之前,硬體設計和生成是和軟體開發差不多的薪水待遇。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硬體開發人員的薪水在逐漸像機械設計人員靠攏。而機械設計人員在幾十年前,也是高薪搶手的工種。

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消失,就像WTO對中國的紅利消失一樣。在中國,鋼鐵、電力、冶金、水泥、紡織等眾多基礎行業本來就過剩了。石油天然氣本來也是過剩的,隨著北方煤改電煤改氣引發氣荒,可見未來幾年還會有一波建設高潮,但恐怕也就是幾年。中國十年前只有一條京津高鐵,而今天高鐵的通車裡程已經世界第一。這樣的建設速度是不能維持十年、二十年的。下圖是過去幾十年,公路總里程、航班通航里程和航道長度的增長速度表。(單位:萬公里)

上圖是過去幾十年,鐵路營業里程、電氣化鐵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國際航班、輸油管道長度的增長速度表。(單位:萬公里)

下圖為國內主要港口的吞吐量:

對於我們國家而言,領土面積是有限的。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未來10年也許還能保持這樣的速度,但也很難保持這樣的速度持續的修建20年、30年。美國的主要核電站、油氣管道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80年代修建的。修完之後,最近幾十年都沒有建造,主要的原因就是需求飽和了。我們國家通過一帶一路,可以獲得更多的工程實施項目,促進就業,但效果能有多少還需要實踐檢驗。

按照一個人的退休年齡計算,個人的職業生涯在35-42年。對於一般人而言,在職業生涯中,都會經歷至少1-2個行業低潮,甚至行業消亡。這是很難避免的。如果你能正確決策,在行業低潮堅守陣地,也許能守得雲開見月明;但如果行業是會消亡的,則你的技術、經驗、人脈積累都會消失殆盡。

那麼有哪些行業,持續穩定,沒有衰落呢?在一開始講行業周期曲線的時候已經說明了,所有生產製造和依賴技術研發推動的產業都受到這樣的影響。而農業、餐飲服務業、金融服務業、醫療服務業是不受這樣的規律影響的。農業、餐飲服務薪資比較低;而金融業和醫療服務真的是百年不衰的高薪職業。是這樣嗎?

金融包含很多個細分行業。例如銀行業。工商銀行2014年營業網點17,245個,到了2017年只有16,429個。未來互聯網金融會推動所有銀行業務數字化。VTM和虛擬銀行等技術也會逐漸替代傳統的銀行櫃檯。未來幾十年里,銀行業的從業人員會有較大數量的下降。類似的,股票交易員、期貨交易員等都有存在被人工智慧替代的風險,而且這樣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已經發生了。

同樣的還有醫生。研發AlphaGo的DeepMind,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就是要在人工智慧醫療領域實現突破,徹底的替代門診醫生。

機器人參加執業醫師考試20分鐘內交卷 成績達中高級

當然,任何產業都有一定的技術替代率,當你使用新技術的成本高於使用人,那麼新技術再厲害,也無法替代人!互聯網搞O2O,有的賣菜,有的賣水果,結果都死掉了。因為一個核心的問題是,互聯網技術並沒有給賣菜這個產業帶來生產率的加成,最後使用的成本高於人直接賣,結果自然是無果而終。對於互聯網巨頭而言,目前搞得互聯網+,其實是在互聯網寒冬來臨之前,加入傳統經濟,以求企業軟著陸。對於房地產行業巨頭,同樣是積極轉型,搞商業地產,搞影視娛樂。

21世紀是變革的世紀。未來所有行業都可能會是衰落的行業。而人唯一能做的是,不斷地學習。


銀行業。

銀行業亂象叢生,已經走到了目前發展模式的盡頭,面臨大的改革和轉型。

但是,改革和轉型是很艱難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由易到難。

用機器替代人力,來實現減員增效,對銀行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所以,即使銀行業自身不衰落,那銀行的普通員工也會大量過剩。

壹、銀行業的相對衰落不可避免

一、中國銀行業超高利潤的現狀

2016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有99家企業上榜。

其中,10家銀行的凈利潤佔99家企業凈利潤總和的近6成。

83家非金融類企業,儘管已經很優秀,但仍然被銀行遠遠甩在身後。不管是

國企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兩張網(國網、南網)、三大電信

還是華為、聯想、美的、萬科等優秀的民營企業,都被銀行秒成渣渣。

但是,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銀行業已經走到自己相對於其他行業的極致了。

看一下十年來,A股市場銀行業凈利潤,對全部A股上市企業凈利潤的比例

最低是2008年佔41.22%,最高是2012年到2014年,均超過50%,

其中,2013年達到53.57%的峰值。此後開始下行,降至今年的46%。

二、中國銀行業超高利潤的來源

我國銀行業利潤如此之多,利潤率如此之高,遠超各國同行。

2016財富世界500強中,全球頂級的商業銀行如

摩根大通、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

業績遠遜於中國同行,有的還嚴重虧損。

不可否認,多年以來,中國的銀行業為國民經濟高速發展貢獻很多。

但是,銀行業如此豐厚、遠超各國同行的利潤合情合理嗎?

捫心自問,難道中國的銀行業比歐美同行還要先進嗎?

顯然,銀行業的暴利,是依靠壟斷地位來剝削整個實體經濟而實現的。

此前,《人民日報》曾經刊文指出:

「看著仍在陣痛期爬坡過坎的中國製造業,

金融業不妨多想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警句。」

其實,就是隱晦地告誡中國的銀行業不要剝削地太過分。

理論上說,銀行業幾乎是最強的順經濟周期行業。

經濟繁榮時,銀行業可以取得超過大多數行業的利潤。

但代價是,在經濟衰退時,銀行業比其他行業損失更加慘重。

以7.5%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來看,銀行擁有14倍槓桿。

有著這樣逆天的槓桿,銀行其成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三、中國銀行業的歷史教訓

回顧金融史,日本銀行業也曾經有過同樣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各大銀行曾在各種排行榜上集體上榜。

但是,1997年金融危機後,日本銀行業遭遇大規模的重組和關閉,

28家合併重組,61家關閉,時至今日,日本銀行業仍然一蹶不振

其實,當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同樣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當時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太多,事實上已經資不抵債,近乎「技術性破產」。

五大行里資產質量最好的建行,不良資產率也高達36.41%。

但是,不同於日本同行,中國的銀行業是國有的。

政府發行了特別國債,用老百姓的血汗錢拯救了銀行業。

四大行加上國家開發銀行,總共剝離了13939億元不良資產。

政府用如此大的代價,才挽救了銀行業。

四、中國銀行業隱患太多

08年金融危機後,本來應該順勢淘汰一批落後企業和過剩產能。

但四萬億的財政刺激和M2開閘的貨幣刺激,造成了更多的殭屍企業。

這些殭屍企業靠著銀行貸款苟延殘喘,但終有一天要倒閉破產。

這些殭屍企業,終究是麻煩,銀根緊縮後,很快就要現出原形。

這幾年,中央政府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本意是幫助地方政府和企業渡過難關。

用低廉的資金成本,減輕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付息壓力。

但是,銀行業越來越少用從央行獲得的廉價資金來幫助實體經濟,

反而「去實就虛」,玩起了「資金空轉」的遊戲。

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拉長交易鏈條,抬升資金成本加大了實體經濟融資困難

「資金空轉」讓資金流轉方式變得複雜、不透明,交易主體多樣化,交易行為隱蔽,

給了銀行大量監管套利的空間,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隱患。

銀行通過調節會計科目,玩會計數字遊戲,把表內科目轉為表外科目,逃避監管。

使得銀行表外業務規模快速攀升,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失真,實質風險被掩蓋。

銀行通過複雜的交易結構安排,突破風險控制體系約束,向不合格的企業開展融資,

變相提升了風險偏好,拉長了交易鏈條,降低了交易透明度,導致資金流向失控,無從追蹤。

銀行資金(銀行理財、同業資金、銀行自有資金)藉助結構化融資和委外投資的渠道,

投資券商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基金資管計劃等,輾轉流入資本市場,

層層嵌套加槓桿的鏈條,導致金融體系的高槓桿和期限錯配。

資本市場的「場外槓桿」和「場內槓桿」疊加,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波動。

層層嵌套突破了監管部門之間的監管障礙,形成監管盲區,

監管部門無法實施穿透式監管,導致監管失靈,風險隱患迅速積聚。

不進入實體經濟的金融資產,不能直接增加實體經濟的生產能力。

金融資產的單方面「繁榮」、虛假繁榮,會形成泡沫,最終危害整個宏觀經濟。

這也是中央要求金融行業去槓桿的根本原因。

五、政府開始對銀行業亂象出手,限制銀行業盲目擴張。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

從3月28日開始,銀監會陸續對外公布《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

《關於開展銀行業「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等7個文件,用26項規制彌補監管短板,同時配以專項整治和銀行業現場檢查。

昨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閉幕,重點就是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

而能夠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行業,恐怕也只有銀行業了。

所以,國家對銀行業的整頓,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鑒於我國銀行業處於經濟中樞地位,大而不倒,投鼠忌器,

這個整頓不大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一點一滴慢慢來。

但是,從長遠來看,銀行業的各種套利後門被堵上,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銀行業的相對利潤率是要下跌的。

貳、銀行業的應對策略

在未來,我國銀行業獲取不合理利潤的各種通道,會被監管部門斬斷。

到時候,銀行就要面對盈利壓力,不得不開源節流。

但是,開源是很難的。

一、歐美同行的做法

歐美國家的銀行業歷史比我國久遠得多,我國銀行業面臨的問題他們早已經歷。

歷史上,歐美銀行業經歷了三次重大的「金融脫媒」,

雖然勉強應對,但仍然不可避免地相對衰落了。

20世紀7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誘發的制度性脫媒

20世紀80年代,利率市場化進程誘發的市場性脫媒

20世紀90年代,由互聯網金融誘發的技術性脫媒

讓歐美銀行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打擊。

銀行業的營業收入可概括地分為凈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更多地與投資銀行、私人銀行、保險等非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相關。

因此,傳統商業銀行大多以利息收入為主,比如我國以前的銀行業

綜合性銀行則是在凈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方面並舉,比如歐美的銀行業。

歐美銀行業苦練內功,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勉強應對了行業危機。

從19世紀80年代起,非息收入佔比從20%開始上升,到20世紀初達到40%。

其中,花旗、JP摩根、富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在金融危機發生前,達到驚人的60%。

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既是銀行業經營結構改革的首要任務,更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措施。

二、我國銀行業的做法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中國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持續上升,

2015年創下25.99%的歷史新高,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速明顯快於凈利息收入的增速,

但銀行業80%的收入來源仍是凈利息收入,2015年四大行非利息收入的平均佔比為25.19%,

這與國際大型銀行普遍40%的非息收入佔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從非利息收入結構看,傳統的結算與清算手續費、代理業務手續費、銀行卡手續費,

依然是主要的非利息收入來源,新興業務如顧問和諮詢費、理財產品業務收入,

對非利息收入的貢獻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總體來看,銀行業綜合經營尚處於初級階段,對各行非利息收入的貢獻有限。

但是,快速提高的非利息收入,並不全是真正的「非利息收入」。

很多非利息收入,是打著「貸款管理費」之類的幌子,實則還是利息收入。

更別說,銀行近幾年層出不窮的「偽金融創新」,很多是掛羊頭賣狗肉。

三、中外銀行業的比較

其實,歐美銀行業也是一樣的。

正是銀行業利潤下跌,使得他們劍走偏鋒,亂搞「金融創新」,

表面上的確提高了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

實際上卻是放大了金融風險,讓整個經濟為銀行業捅的簍子買單。

而我國目前的銀行業亂象,走的也是一樣的路子,大同小異罷了。

這幾年,中國銀行業從歐美同行身上沒學到多少好的做法,

實打實的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做好金融服務這方面提高不多,

但鑽監管漏洞、做監管套利這些壞的做法,卻學得更好。

不過,學得最好的方面,是用機器替代人力來減員增效。

叄、中國銀行業用機器替代人力,來實現減員增效。

一、信息化建設對銀行發展業務助力極大

銀行業內部有兩句話一直被奉為經典,那就是「存款立行,科技興行」。

老百姓只看到銀行不遺餘力地拉存款,銀行人自己才知道IT建設有多重要

在我國,信息化建設才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工行在這方面,是銀行業的表率。

工行率先提出過「科技興行」的戰略,幾任領導對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視,投入巨大。

在我國,工行率先搞數據大集中,統一的研發、測試,集中化、高質量的運維,

避免了大量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和資源分散浪費使自己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明顯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

銀行做業務,需要後台支持,如果讓業務人員親力親為,那太浪費了。

很多人不理解信息化建設對於銀行業的極端重要性,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每個人都既要工作,又要吃飯,用來吃飯的時間,擠佔了用來工作的時間。

如果我們自己做飯吃,花費的時間精力說來也不算多,似乎可以自行承擔。

但是,如果一個百十來人的大家族,建造專業的大廚房,專門指定幾個人去做飯,

那節省下的時間精力相當可觀,那麼多人可以被解放出來,更多地去工作。

其實,這就是規模化的效果。

工行建好了一個系統,可以供全行幾十萬人使用,極大地攤低了建設成本

小銀行做業務,也需要信息化系統支持,但成本很難降下來。

小銀行在建設IT系統時,就陷入了效益低成本高的困難境地。

而興業銀行,敏銳地發覺了這個市場機會,搞出了IT輸出這項業務。

三、某些銀行的IT輸出,降低了整個銀行業的經營成本

2007年,興業銀行首次向城商行輸出科技系統,到現在銀行客戶總數超300家。

如今,興業數金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銀行信息系統雲服務平台

提供從IaaS、SaaS、PaaS,到BaaS的全系列雲服務,總計約400多項服務,

超過300家銀行客戶的核心業務系統,部署在興業數金的雲端。

銀行的IT建設,不僅能夠替代銀行自己的員工,還能替代同行的員工。

工商銀行的IT建設,砸掉了很多自己員工的飯碗。

興業銀行的IT建設,砸掉了很多其他銀行員工的飯碗

有了興業銀行的IT輸出,很多小銀行沒必要自己建設完整的IT系統。

因此,他們就可以僱傭更少的員工,做更多的事。

肆、銀行業信息化建設對員工的具體影響

一、銀行的信息化建設,直接消滅掉銀行業的很多崗位

銀行業內部有眾多崗位,但普通老百姓只認識櫃員,其實櫃員只是一部分銀行員工而已。

舉個例子,我們去銀行辦業務時候,要親自填寫很多單據,不停地簽字。

這樣煩人的做法,其實是用來規避櫃員使用空白單據偽造客戶簽字作案的。

客戶的填寫的單據,銀行不是簡單地收集儲存起來,

而是要由一群「後督」崗位的員工,抽查檢驗後,才放行的。

這樣簡單的工作,卻需要很多的人力,很多大行之前有幾千人從事這樣的工作。

近幾年來,各家銀行開始建設會計稽核系統,來簡化工作,減少人力佔用。

簡單來說,就是用高拍儀把這些單據逐個掃描一邊。

然後由計算機系統自動識別,系統識別不了的才交給人去做。

而且,一張單據上的N個檢查點,都要拆分開。

一個人只看其中一個檢查點,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個系統上線後,從事後督工作的員工,迅速減少到之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再舉個例子,老百姓在網點經常發現,櫃員辦業務,比我們想像中慢很多。

這是因為,各種業務都要逐級授權,確保櫃員不會藉機作案。

一項簡單的業務,也需要櫃員、綜合櫃員、網點負責人三級複核授權。

如今有了遠程集中授權系統,解放了大量的綜合櫃員和網點負責人。

櫃員完成自己的操作後,業務被上傳到省分行的集中授權中心。

那裡的員工不做別的,只做複核授權工作,速度更快、準確率更高。

二、銀行的信息化建設,間接消滅掉銀行業的很多崗位

還拿會計稽核系統舉例。

很多銀行的領導覺得,即使這樣,後督工作的成本也太高。

銀行沒有多少重資產,最大的成本就是員工的工資成本。

這樣的工作雖然簡單,但這個崗位上的員工的薪水,卻不能比其他員工低太多。

於是,很多銀行把類似會計稽核系統的簡單工作,部分外包出去。

外部的廠商,可以使用銀行的系統,用比銀行低很多的薪水,僱傭工人做同樣的事。

這樣一來,銀行用極低的成本,做了更多是事,效果還更好,何樂而不為?

其實,銀行自己的IT系統建設,也存在著大量的外包工作。

銀行都有自己的信息科技部門和軟體開發中心,但仍然會把工作外包出去。

銀行內部的IT崗位員工,經常用系統建設去消滅掉行內同事的崗位。

但是,隨著外包工作越來越普遍,小銀行不再需要那麼多IT崗位

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銀行業越來越多的崗位可以被IT系統替代

一開始,類似後督崗位的簡單重複型崗位,被IT系統替代。

後來,越來越多的崗位,也開始被IT系統替代,比如說會計崗位。

以前,銀行從網點到支行、到二級一級分行、到總行的五級架構,都有會計崗位。

現在,各行會計系統越來越集中,總行的會計平台,可以直接生成各級報表。

因此,基層的會計崗位,越來越沒有意義,被逐漸上收。

未來的趨勢是,把全國的會計工作,集中在各省分行,乃至總行。

會計工作只是一個代表,其實各種非業務工作,各種中後台工作,

比如財務、IT、人力等崗位,都可以大集中,統一集中到總行去,

網點和分支行只保留一個綜合服務部門,剩下的全都做營銷工作。

四、長遠來看,銀行的很多業務崗位,都有被IT系統取代的風險。

即使是銀行的核心業務,貸款業務這一塊,員工都不是那麼安全。

銀行在決定貸款之前,要調查貸款人各方面的情況,這塊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貸款人的規模很大,數量很少,銀行就很方便,比如對大企業放貸。

但是,如果是小額貸款或者信用卡貸款,浪費很多人力去審貸就很不划算。

於是,很多銀行都建設了自動審貸系統,解放了大量審貸人員。

五、隨著IT系統建設的深化,銀行業的普通員工,必然大量過剩。

銀行每上線一個新系統,都有大量的員工失去了崗位,被分流到其他崗位上去。

但是,總有一天,銀行容納不下如此多的冗餘員工,必然要解僱很多人。

尤其是很多大齡員工,他們不適應其他崗位的工作,還拿著老員工的高薪水。

等到銀行利潤不足時,肯定要拿他們開刀,就像十多年前四大行一樣

因此,銀行的普通員工,要有危機意識。

中後台的員工,如果性格外向,要努力往前台轉崗,去做營銷工作。

不大喜歡和人打交道的,要努力學習,成為本條線的技術專家,爭取被總行上調。

如果對銀行業務興趣不大,就得趕快學習新技能,日後找機會跳槽。

未來的銀行業,不管衰退不衰退,都不再需要那麼多的普通員工了。

當一個行業的人力供給大於人力需求的時候,是根本沒有萬全的解決方案的。

要麼犧牲老人,要麼犧牲年輕人(凍結應屆編製)。

年輕人既好騙又便宜,銀行當然不喜歡拿高薪還不好好乾活的老油條。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如果不想人到中年卻被迫下崗,那就趕緊做準備吧。


互聯網行業會回歸理性,但是仍然高於、快於其他大多數行業。

最終不會存在一個單獨的互聯網行業,只會是和各行各業結合的互聯網。現在的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會有相應的行業。互聯網會作為基礎設施。

所以在未來幾年,現在所謂的互聯網行業會經歷起伏甚至衰落,但是有意思的是,因為和各行各業的結合,最終的泛互聯網,反映的其實是整個經濟的周期變化。

今天看到一句話很好,樂觀的人更可能會成功,悲觀的人總是正確。

十幾年前,我們還在讀書時,就有人覺得 IT 行業過熱(後來的確經歷了幾次小的起伏),會衰落,但是這個半衰期有多長?

今天很多人看到人工智慧,就開始擔心 xxx 是不會未來沒前途,會被取代等等。我覺得應該投身到大潮當中,擁抱變化。如果有泡沫,就擁抱泡沫。如果要衰落,就一邊衝浪一邊尋找下一個潮頭。

負責任的說,建議認識我的朋友,如果你現在所做的工作和 IT、互聯網一點關聯都沒有,無法藉助科技的槓桿,又想個人獲得更快速的發展,我都建議你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甚至轉行。這裡並不是說就是讓你不做現在的工作、去純學計算機,而是現在的各個行業,都得藉助這個槓桿,你離的越近,你個人越容易獲得紅利。

注意這個建議是針對個人的,很多行業的確可以孤立發展,但是你個人如果想更快更高的發展,不藉助這波紅利,就只能看著你曾經的同學有相對更高的薪水和職位。

有朋友說的很好,這是個人的互聯網+ 或者 +互聯網。

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就是變化。


對,互聯網應該很快就衰落了。有很多證據!

  1. 我發現我們組很多人上班是在看TV的,一邊寫程序,一邊小窗看TV。很多人開始實踐行業最先進的開發方式,careless programming 或稱三心二意編程法,本人對此編程法具有首命名權。(詳見評論)
  2. 坐我邊兒上的印度哥們經常中午12點才來上班。
  3. 斜對面的不知哪國籍的Sr. Research Scientist,經常上網看不知是否工作相關的文章,論文。
  4. 我朋友(對, 並不是我,我雖然經常不在座位上,但我真的都是去開會)也經常裝作開會的樣子,躲在某層有沙發的地方看書。
  5. 以前坐我對面的小夥子經常去打1-2小時乒乓球。公司每層都有乒乓球台。
  6. 你看看多少互聯網大V天天逛知乎
  7. 就業形勢險峻,目前有head count都不能招SDE(不過我們組還在招ML Scientist,在北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ping我), 2017年美國CS就業形勢差的原因(根本、直接)是什麼? 見證歷史時刻:天崩地裂,亞馬遜停止接受應屆生全職工作申請。 | 美國留學就業規劃|Warald諮詢

都!是!閑!的! 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會這樣么?到頭了呀!!!

我覺得互聯網程序猿都會贊同我的~~~


抖完機靈就好好說兩句:

同樣是編程開發,在一個急功近利,不注重代碼質量,做完交差升職跑路,拿項目練手,不管什麼項目,都要把需求扭曲成可以用自己新學的cool技術來實現,面向簡歷開發,面向工資開發的環境。

和一個重視質量,每個人都為自己的代碼負責,為未來人著想,不給別人留坑,不相互留坑,不斷提高自己對系統/代碼的審美觀,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適工具,這樣的環境。

2個環境,程序猿的體驗天差地別。有人加班過勞死是真的,有人一天把別人估算一個月的活兒幹完也是真的。

根據以一敵百存在定律(笑),當一個環境中,大家都是正戰鬥力時,寫程序就是很愉快很輕鬆的一件事呀。詳見:阿萊克西斯:編程到底難在哪裡?

也不要違背這個世界的法則,遵循Rule of least power的系統設計法則,不要秀自己的編程技巧,不要用超過需要的複雜工具。限制系統需求外的可能性,就限制了系統的額外複雜度。我們都可以過的輕鬆一點的。

表達力增加的可能性, 限制了理解力,增加了讀者(人或機器)的複雜度,限制了讀者能做什麼。 ---- 阿萊克西斯:明明很多編程語言從對象數組中取數據比用SQL從表中取數據方便,為什麼資料庫還是使用SQL?

關於互聯網行業,你們只看到了傳統軟體行業的衰落,互聯網行業興起,卻沒看到這其實只是人們對什麼是程序,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程序,怎麼樣用程序解決問題,怎麼才能更好的開發程序有了新的認識的自然而然的產物而已,且這個發展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一點一滴的積累,自然過渡演化的,如果你關心計算機的歷史,你會發現各個新的概念產物,早在n年前就有了各種鋪墊,理論支持則更加久遠;而展望學術界,一個理論又要需要多少年才能走入工業界?請保持眼界,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那麼別人眼裡的歷史「突變」,則將是你眼中的歷史「必然」;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君子又豈能久立於危牆之下?!

計算機業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行業,年輕到其實大家到現在都無法確定什麼是真的對的(從無休止的程序語言間的各種撕B可見一斑),這是一個不斷顛覆自我的行業,一個對於知識的依賴無以復加的行業(相對你們難道更喜歡更依賴人情,更依賴關係,更依賴經驗的行業嗎?),一個不會讓你成為自己在年輕時討厭的那種人的行業;這裡,抱守自己在20-30歲時候學到的「真知灼見」而不離不棄的人, 必將被時代所拋棄。

互聯網還能在風口上幾年?這不重要,互聯網只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當我們發現了新的更好手段,我們自然會親手把互聯網送進墳墓。

只有強者才能活到最後。


聲明:以下為個人觀點,與所在工作單位與機構無關.

幸運又不幸地,我就在這樣一個行業,二級市場交易之宏觀交易。

收入水平在金融行業的中上水平,金融行業較其他行業又相對更高,所以就現狀來看,這無疑是一個薪資很高的行業。

但是這也是一個正在快速萎縮和衰落的行業。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一個交易台幾十個人的規模屬於正常水平,每天大交易量,高margin,銀行的風險偏好也高,更不提在監管缺乏的年代各種灰色收入,電影里醉生夢死的生活基本都在那個年代。

而過往的10年間,交易台的規模幾乎每三到五年就會有一次大規模的收縮,大部分工作被機器取代,交易量減少,margin降低,你抓個交易員問他下班後幹什麼,大概率是回家陪老婆帶孩子。

如何識別自己是否處於很快會衰落的行業中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電影《乘風破浪》里的徐太浪,90年代正太幫幫主,有情懷講義氣,經營著賣藝不賣身的歌廳,唆使小馬(pony ma) 放棄編程跟自己一起開錄像廳,囤了一整箱的BP機準備實現自己的富翁夢想。結局大家都知道。。

站在「當下」看他什麼也沒做錯,甚至是成功的,卻最終成了時代的棄兒,不禁感嘆每個年代都需要這些倒下的「楚霸王」來襯托那些實現「小目標」的大英雄。從來時事造英雄,哪來的什麼知天命者。倘若誰真能識行業興衰,告訴你如何避免失敗,一定要小心提防,這大概只是「王大師教你成功」的文藝版。說句難聽的,我覺得題主的思想甚至是危險的。既對時代感到恐慌,又想成為英雄;一邊讀著滿紙仁義道德,一邊想著勝天半子;前段時間就有這麼個哥們挺火的——《人民的名義》里的祁同偉。

所以每每有學弟學妹跑來問我xx專業好不好?xx行業好不好?我都反問一句你喜不喜歡?倘若喜歡就好好堅持,不成大器至少也能折騰出一片天地。反而時時跪舔熱點,說不定最後白忙一場,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就是在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沒有人再稀罕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何況一個失敗了的小人物?他們眼中那個90後中年大叔賣的雞湯已經毫無意義。

慢慢我也學得圓滑了,宏觀經濟,時事政治,科技發展一通分析;收入幾何,怎麼投資,看著他們眼裡閃著的光芒自己也覺得輕飄飄的,所以在問題的最後還是強行裝一回X,分析一下行業發展規律。感謝那些看了以上廢話還願意往下看的知友。

在我看來,衰落的行業通常分為兩類:自己作死的和被別人乾死的。

金融行業就是典型的步子太大扯著蛋了,08年作死弄出個金融危機,行業急轉直下。若是健康發展至今不僅少給社會添麻煩,想必也會面對更寬鬆的監管環境。反觀國內,幾年前的煤炭,鋼鐵,光伏,目前的資管和房地產,都有點盛極而衰的意思。

與其說是周期不如說是人性使然,貪婪驅逐資本湧向最火最熱的地方,卻不知是飛蛾撲火。所以資本密集型的行業里笑得歡騰的,人民不革你的命,權貴眼紅了也要革你的命,權貴不革你的命,資本也不會放過你。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至於如何判斷,我有一個」大媽法則「,比如2015年我有個縣城裡的表親,就春節會去拜個年的那種,說要給10萬塊幫忙炒股,後來錢還沒到賬股市就崩了。雖然談不上百試不爽,比如11年黃金就被大媽們幹得流淚。但是當信息差最劣等的投資者都蠢蠢欲動的時候,通常離資本泡沫破裂也不遠了。我這親戚最近又在諮詢起比特幣如何投資了,表示很慌。。。

另一種,被別人乾死的更好理解,前文提到的錄像廳,BP機都在此列,更好的更便宜的產品替代舊的產品,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這個就比較難判斷,完全是拼想像力和拼人品的事情,想我們剛畢業的時候最好的學生是不屑於去BAT的。現在呢?我今年就見著三個身邊的同事回去念書說要轉IT的。反而當年那」不得已「去了BAT的同學如今飛黃騰達,你說他是有眼光嗎?也不見得。所以不是時代沒給你機會,只是你永遠不知到這輛列車開向何方。

那麼互聯網行業存在作死或者被乾死的危機嗎?我認為還沒有。

比起上面提到的傳統資本密集型行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除了依賴金融資本以外,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而如今的互聯網人才大多來自80-90後,真正爆髮式輸入也只是來源於金融危機後這十年,再看看各家銀行、國企養著大批四五十歲的老人「指點江山」,互聯網行業明顯離「飽和」還有相當的距離。(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如何評價 2016 年 IT 業年平均工資破 12 萬元,首次超過金融業,排名各行業門類首位?)。

至於被取代,不如說是在迭代,從web到移動互聯網,從移動互聯網到人工智慧,雖然新東西層出不窮,但是還沒有跳出處理器和二進位的世界。若在基礎科學領域(生化/物理/數學)沒有革命性的突破,憑我的想像力還沒能看到取而代之的黑科技。

=====================================================

"大媽法則」再次應驗。不得不信,自我這神親戚諮詢比特幣以來,價格從$1,9000 掉回$1,4000了。請叫我雷鋒。

以上不代表任何個人投資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以自身經歷來說,是銀行業。畢業之後通過校招進入某股份制銀行,之後被分到網點櫃檯工作。聽同事說,在我們這屆之前,行里業績還是不錯的,無論是對公還是零售,後來我們這屆網點開始大量的使用智能設備辦業務,客戶存錢取錢或者一些簡單的修改密碼查餘額轉賬匯款業務,都引導客戶在廳堂辦理,不用去櫃檯。這就造成一個什麼情況呢?櫃檯業務越來越少,關閉了幾個窗口。多出來的桂圓呢,就開始走出櫃檯去當大堂經理或者理財經理,向客戶搞營銷。有時候我們網點只有兩個窗口,一個辦個人業務,一個辦對公業務。對櫃員的考核不僅有業務量,而且還有營銷量。奇怪的是,這樣大刀闊斧的改下去,來網點的客戶不升反降,業務量逐月下降,工資越發越少,還有各種業績不達標的罰款,有時候為了完成任務還要自己買一些理財基金貴金屬。即使這樣,營銷業績還是提不上去,年輕的客戶更傾向於在家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買理財、轉賬等等。甚至,貸款業務都可以不來銀行網點辦理。

總之,現在的感覺是銀行網點的作用更多是營銷,客戶不來銀行是吧,那領導就鼓動我們打電話給客戶增進聯繫。

今年6月份已經從銀行辭職了,因為真的不想從事一個沒有技術含量,時刻擔心被機器取代的工作。


我真的覺得互聯網行業現在是需求過剩的。

產品經理越招越多,大部分都在無數的會議和溝通成本上浪費了時間。可是職責越來越細分,會議越拉越大,並不知道真的能增加多少營收。

一個新興行業終歸要走向平穩。我感覺現有需求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你能想到的點子大多也有人想過了……未來互聯網行業大概率會政策監管收緊,創業潮褪去,小公司難以為繼,行業都被那幾大巨頭壟斷……屆時那些優秀的產品經理被留下,而那些因為高薪盲目湧入卻又不喜歡的人 大概就會遭遇中年危機了。

我一直是覺得 沒有什麼不會變化的趨勢,當全民都在追捧的時候,那麼這個風口就已經過去了。

我剛上大學那會,學通信最熱門,南大軟體學院的錄取分倒真不高,調劑過去的還有許多。可是等到我畢業,通信行業在4G變革之後再無進展 一片死氣沉沉,互聯網卻突然有了巨大缺口——於是理科生們紛紛轉行CS,轉不了的便大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夜之間大家都想搭著時代的列車,從中分一杯羹。

其實那些真正在互聯網行業浪潮里最得利的,是十年前還沒火的時候就開始搞計算機的人,現在都是機構負責人了,一臉懵逼地就被時代裹挾著賺了大錢。包括我的本科專業城市規劃,我的老師們在二十年前都是被調劑到這個專業,然後一臉懵逼地趕上了祖國建設房地產開發大賺了一把。於是他們熱情洋溢地鼓勵我們「城市規劃很掙錢!」可是現在 早就不是同樣的光景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大概是五年河東五年河西了。時代變化無法抗拒,趕不趕得上趨勢全看運氣。所以說 何必一定要追趕著趨勢呢??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工作,無論行業興衰與否,至少還有一份熱愛可以堅持下去,而這份熱愛也必然不會讓你做得很差。


再過幾年,人們就會知道,並不存在所謂的互聯網行業。

阿里是一家以金融百貨為主業的公司,騰訊則是遊戲和通訊公司,滴滴就是計程車公司。

當然了,你也可以換一些更時髦光鮮的說辭。

比如把通訊說成社交平台,把計程車公司說成交通出行服務商。

如今形形色色的大小公司,給自己貼上互聯網公司的標籤,就彷彿與傳統行業劃清了界限,有了被人投資的理由,增加了吸納涉世不深的年輕人的砝碼。其實所做所為,大多數並無任何稀奇古怪之處。

一項人類的新技術崛起的過程中,僅僅這個技術的本身,就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行業。

但這個技術一旦充分成熟,它就會蛻變成社會的基礎工具:無論是作為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

到那個時候,大家不會再說互聯網公司了。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對互聯網再熟悉不過,絕大多數產品和服務都充分融入了互聯網技術。到那個時候,你不會說某某公司是「互聯網金融公司」,你只會稱之為「金融公司」。

我猜那個時候,流行辭彙就要從「互聯網公司」,切換成「人工智慧公司」了。這個人類下一波技術升級的新工具,自身就會演變成一個重要行業。

更直接的回答一下這個提問:

很多在所謂的互聯網行業里做事,因為行業標籤或資本風暴而取得暫時性高收益的,不擁有核心技術/資源的人才,恐怕不得不面對薪資退坡的尷尬。

比如,3年前,曾經有人開出高薪,請我去剛萌芽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做市場總監。

他們當時的需求就是三點,而我還算符合:

1 全球500強公司從業

2 學校背景不錯

3 市場營銷經驗

那個時候,P2P公司方興未艾,我研究了一番,才知道到底這公司大概是幹嘛的。

我當時也想轉戰互聯網行業,但我覺得這個機會不太靠譜:

1 P2P的本質是金融公司,可我完全不懂金融

2 汽車行業的媒體傳播和內容營銷與金融有極大的區別

3 全國有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都在創業,看不出除了陸金所等少數幾家之外,誰有真正的差異化競爭力

4 對方明知道我是門外漢,卻想拉我入伙——無非是想多一個管理層成員,好跟資本和合作夥伴講忽悠——我大概知道,如果創業團隊核心都是名牌公司背景,風投會比較青睞。

我最終沒去。

後來聽到P2P行業各種暴富的消息,不少管理層成員幾個月內就買別墅買特斯拉。

也看到不少糟糕的事情,比如我家樓下的主人被社會青年噴紅色油漆在門口,因為他是某P2P公司CEO,圈了一筆錢就跑路國外了。

還有一些親戚朋友同事存在P2P之類地方的錢,幾十萬、數百萬、上千萬的血本無歸,都有實例。

最後想說,大多數P2P公司,這樣根本沒有做金融的內功,全無風控能力,又無線上流量。把傳統短期高利貸貼上互聯網的標籤就大肆圈錢。在媒體上砸錢引流,隨便一家媒體一投就是兩百萬。

為什麼這樣投放?

因為不這樣投,市場總監怎麼買別墅和特斯拉!?不這樣投,哪有新的小白鼠客戶!?

這樣的公司,典型的屬於「現在薪資高,卻很快會衰落的行業」。


更多@一苒的回答:

  1. 為什麼雷克薩斯在知乎上評價這麼高?
  2. 長城汽車年利潤超過百億,為何不拿錢出來做研發?
  3. 奇瑞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能否成為中國的本田?
  4. 如何看待五菱宏光上央視專題?
  5. 豐田在國內為什麼不銷售一款20萬的 MPV?
  6. 為什麼 WEY 銷量越來越好,寶沃銷量越來越差?
  7. 為什麼說電動車淘汰內燃機是大勢所趨?
  8. 一台車的毛利潤如何計算?
  9. 買一輛二手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0. 如何看待 SpaceX 獵鷹火箭將搭載特斯拉(Tesla Motors)跑車上太空並待上 10 億年?
  11. 為什麼 SpaceX 的成就大都被輿論歸為馬斯克的個人成果而不是 SpaceX 全體工程師的成就?
  12. 如果中國完全放開房價,自由競爭,後果會有多嚴重?
  13. 2018年房價會漲嗎?
  14. 淘寶為什麼把「雙十一」的紅包規則定得那麼複雜難懂,是流程設計有問題,還是故意為之?

我的知乎live:

1、特斯拉算不算是汽車界的蘋果?

2、汽車這門生意是怎樣運轉的?

3、車造好了,是怎樣賣出去的?

知乎專欄:一苒說


說一個你們覺得薪資很高,卻在快速衰落的行業。

賣手機的。

答主自己從事的就是賣手機的行業,我覺得未來個人店主、小手機店、淘寶賣手機的、以及一眾深圳批發的檔口背包客正在快速的消亡。

曾經的南華強,北中關。

中關村的電腦市場已經基本沒落,出了pc市場的不景氣,應該很大一方面受的影響是電商。

手機店也是如此,除了實體店外,許多小的個人網店也將越來越難。

3C電子產品是受電商影響最大的行業。

買貨賣貨這個過程中

假設買入需要5000元,也就是你的成本是5000,最後賣出的金額是5030,也就是利潤是30塊錢這樣的生意你做不做?

我估計很多人是不做的,但是就目前的手機批發(背包客)中,不要說30,加5塊錢都大把有人做。

可笑的是,就算賺這樣的一點錢,有時候價格還是比不過京東、蘇寧。

准入門檻中,手機比電腦還低。

在線上電商的大舉進攻下,手機行業的批發零售體系幾乎在短時間內生態失衡,無法進行下去。

OPPOVIVO憑藉超多的實體店在16年17年中,賺的盆滿缽滿。這是對於廠商來說的。

對於小實體店店主呢?

又要祭出這張圖,相信你們在你們每個地方的繁華街道都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地方扎堆都是手機店,還都是OPPO vivo的。

賣手機的我估計比買手機的還多。

雖然說這兩年華為、小米都開始注重線下實體店,怎麼還會說實體店賺錢難呢?

小米,華為更多推進都是廠家直營店,OV也越來越多的廠家直營店。

以小米為例,線下延伸都是小米之家。

至於第三方加盟商的利潤,你們參考小米小店就知道了。

線上,蘇寧京東虎視眈眈。

線下,廠商直營磨刀霍霍。

手機的生意會越來越難做。


華強北二手手機販子

喜歡點贊加個關注吧


可能是高頻交易行業。

這幾年美國的高頻行業盈利規模一直在縮小,可能的原因如下:

1.市場沒有波動,美股單邊上漲,對沖不如加槓桿long only;

2.單純拼速度的高頻策略已經陷入軍備競賽,成本越來越高;

3.市場有效性增強導致薅羊毛越來越難;

4.監管趨於嚴厲

當然,國內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不過可能也是早晚的事而已。

在當下這種狀況,可能一兩微秒的延遲已經不重要了,畢竟網路抖動都不止這個數。以後開發次高頻平台服務更多專業投資者對量化交易專業工程師來說可能是更好的方向。


在市場經濟中,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規律:高薪職業,會以最快的速度被降低門檻,同時,薪資也歸於平均。

這個規律背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渴望高薪,高薪職業吸引更多人進入這個行業,增大人員供給,而對用人單位而言,高薪意味著高成本,他們也會想辦法尋找替代方法,降低這部分支出,結果就是,人員的大量湧入和替代手段的發展,讓高薪歸於平均。

所以,目前存在的所有高薪工作,都會以不同的速度衰退,那麼,決定不同職業衰退速度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呢?

先看一個例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部門的領導們工作中最親近的人,是他們的司機和秘書。在當時,對基層領導而言,司機的親密度甚至高於秘書。

道理很簡單,領導需要出門辦事的時候,秘書不是必須的,但司機是一定要有的,簡單的雜務不用秘書,自己也能處理,但是開車這個事,一般人根本不會。

當時的領導調動,秘書可以不帶,司機是一定要帶的。

可是從那以後,司機和秘書的身份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司機變得越來越邊緣,而秘書則進入了領導的核心圈子,背後的道理不難參透: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汽車工業的發展,讓駕駛汽車這門技術的門檻越來越低,而察言觀色、搜集信息、參謀智囊這些技能卻因為信息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有技術含量。

所以,決定衰退速度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技能獲得的門檻同教育水平和工具發展的相對速度。

拿IT業為例,信息化的大發展帶來的需求,除了促進各大高校計算機學院招生的井噴之外,也帶動了培訓機構的快速發展,而成為一名普通程序員的門檻不高,一個人只需要基礎的英語知識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經過幾年的項目經驗,都可以獲得一份相對高薪的工作。

目前,IT業的需求仍然很大,但是,大部分普通程序員的收入卻不會保持明顯的相對高薪和增長,甚至一部分的回落已經成為必然,想要保持相對高薪地位,只有提升自己的團隊管理和學習能力,努力向更高階的程序員靠攏。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程序員這份工作,即將面臨衰退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對於大多數行業而言,未來可預見的變革中,最大的增長點,除了本行業最核心的科技提升外,都基本包含在以下兩點內:

信息化帶來的服務高效傳遞,以及智能化提供的資源配置優化。

人工智慧說起來玄幻,實際上只干一件事:將需求巨大、瑣碎細緻的、人力成本較高的工序,通過機器的大量複製和製造,突破勞動力瓶頸,將奢侈及專業的人工服務變成如水電氣般的底層應用和資源,創造良好基礎環境,帶來生產力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對號入座地回答這個問題即是:一個基於重複訓練,操作模式固定的、社會需求巨大、需要細緻和耐心的工作,都將由高薪轉向平淡,甚至比其他低薪工作更早被替代。

但是,這個替代並不是簡單的剝奪工作,而是讓掌握核心技能的人獲得更好用的工具,從而解決更多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古時候有一類近似信息處理員的工作,他們將情報機構搜集的信息整理在一起,同時進行一些簡單的標籤及搜索查詢的工作。

在搜索引擎出現後,這類工作基本被代替,網路爬蟲代替了他們的工作,而現在的情報工作也被分化出了兩端,有專事搜集工作的田野調查員及爬蟲編寫者,也有負責後端分析數據的社會學家以及統計學者。

從信息管理到編寫爬蟲或數據分析,這並不是個簡單的跳躍,其中所包含的技能點並不容易掌握,對於學歷教育和實踐能力都有要求。

所以說未來想保持高收入的前提,是不設限的自我認知以及不斷強化的技能樹和學習能力,是從一棵技能樹迅速跳到另一棵的速度和體力,而不是幾個簡單的職業名稱。

未來的職業越趨複雜和複合,單人所擁有的生產力之間的鴻溝也越來越大,工作也只會成為一種選擇,人類未來的形態,是成為機器的主人,變身新時代的奴隸主,享受機器和智能所帶來的生產力紅利,這部分的內容,我將在別的回答里再慢慢展開。


坦率地說,銀行業。幾年前我入行的時候,烈火烹油,繁花似錦,某些股份制行年終獎高的令人咂舌,讓當時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我,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但這幾年隨著金融改革、利率市場化等各種各樣的改變,銀行業已然不是之前的那個銀行業了。銀行業未來的趨勢,個金方面應該是以資產配置、專業理財為主,而公司方面應該是以大企業大項目大平台為主。銀行業目前薪資已經降下來了,在未來應該會繼續往下掉,直至一個合理的水平。不過大概率來說,不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有感於中興的慘劇,我想說,當一個行業處於下坡路的時候,個人能力真的挺無奈。銀行業的衰落不可避免,但是大金融的未來,充滿想像,各位銀行業的同仁,武裝自己,金融業還是大有可為的。


看著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可謂哀鴻遍野,人人自危,沒人說法律,那我來說說律師行業好了。

在2015~2016年間「互聯網+法律」一度成為法律圈的熱門談資。

而所謂的互聯網法律服務產品又大致可分為

1、大數據搜索類——案例、法條檢索等律師服務工具

2、垂直協作社交類——異地協作辦案、法律垂直社群

3、C2C找律師和律師評分體系類——說到底還是律師找案源的手法

對於「互聯網+法律」,不同律師有不同看法,有些律師認為法律本來是非標準化服務,所謂互聯網對於法律行業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已。另外有些律師直接轉型成「商人」思維,也有不少青年律師和律師圈的新新人類在這場信息浪潮下利用知乎、直播、今日頭條等渠道獲取案源,賺的體缽滿盈,混的如魚得水。

與此同時,這幾年法律圈流傳一本神書叫《法律人的明天會怎樣》(不同譯本又譯作為《明日世界的律師》),書中唱衰傳統法律業務,也著重講述了信息技術將瓦解律所現行服務及收費模式。

無訟的蔣勇律師看完這本書跑遍全國大小論壇,全年無休地做演講,icourt的胡清平校長看完這本書又搞培訓又搞軟體,桃李遍天下。

看樣子有了這些走在行業前端的先鋒人物,好像整個法律圈在朝著朝陽行業發展,但其實全國的絕大多數律師其實還停留在一個相對真空的環境里,一邊感慨著業務越來越難做,一邊卻毫無防備,這個「事多錢少」的時代真的來臨了。

法律是個古老又封閉的行當,當律師久了,多少會有些壞毛病。

比如固執、謹慎、自以為是;

比如保守、挑剔、敏感多疑;

甚至這個法律圈養成了一種「多年媳婦熬成婆」的行業慣例。老律師們壓榨年輕勞動力,並總有一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深耕細作的農業化發展思路來看待青年律師成長之路,以及整個法律行業的發展脈絡。

可我個人認為這個封閉又自我的思路並不樂觀,以往的律師服務模式和行業運轉方式也已呈現衰落的趨勢,最後能夠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物,都是跳出思維慣性而敢於嘗試、承擔風險的。

律師業需要一些奇蹟,可是律師們偏偏都是不信奇蹟的人。


個人認為應該是外企的管培生,尤其是快消行業。這種崗位是真的藉助中國改革開放迅速發展的東風過來,填充中國與發達國家利差的一種崗位。洋人用對他們來說很少但對我們來說很多的錢,僱傭這個國家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成為買辦,同時買辦還感恩戴德。這樣的時間會有,但不可能永遠持續,而且馬上就要結束了。

至於互聯網/通信這樣的泛CS行業,個人認為他們會遭遇到與其他行業類似的內卷,收入發生的是重度兩極分化而非整體的下移。由於人類發展的客觀趨勢,它們在整體上仍然是朝陽的,只不過從業勞動力的擴充速度是產業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並且隨著產業成熟,少數工作對人的能力需求會越來越高而這樣的工作會越來越少,而絕大多數工作都將由不值錢但要求也不高的流水線工人完成且這樣的工作會越來越多。這樣的趨勢在通訊領域已經發生了。


我知道一個現在薪資就不高,卻很快就要衰落的行業。

汽車發動機行業,

以三菱、買發動機送車的東本、濰柴、玉柴、康明斯、其餘非獨立的主機廠發動機公司等等,都會隨著電動車份額擴大、法規加嚴而加劇競爭及成本投入,整體已經沒有上升的趨勢。

最先感受到的應該是研發崗,慢慢往產業後端傳遞,這兩年可以調查一下熱動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大概知道了

只能去搞搞混動,但是混動在國內發展一直不如預期,能不能好起來還是個未知數

學弟學妹們早作打算


十年前,我高考填報志願,幼稚的以為報考計算機的人太多了,行業遲早要飽和,對計算機很不以為然。

七年前,我在課業設計里接觸了編程,感覺自己編的程序跑起來很有成就感,不是helloworld那種編程,是真正的程序。可是又想想,程序狗加班多沒女朋友還禿的早,青春飯,又望而卻步了……

2012年畢業,轉眼5年多了,回首望去,IT依然紅火,加班雖苦,自己也沒少加,看看口袋裡那一點錢,呵呵……

以你我之見,又怎知哪個薪資正高的行業很快就會摔落呢?或許摔落是必然的,可是到底這個「很快」是多快?是不是夠你現在從零學起衝進去實現資本主義原罪積累到四十多歲的時候找一條好的退路?

純屬意淫罷了。不過我還是關注了,萬一有高人呢?

不過內燃機車倒是在衰弱,只不過目前薪資也不怎麼高罷了,現在的大趨勢是電動車,30年內中國的馬路上很可能就見不到純粹的內燃機汽車了。能不能提前?只差一個超超級電容的距離。(株洲機車廠現有的石墨烯超級電容能夠給公交汽車供電,續航里程在10公里級,充電時間不超過5分鐘。百公里級就有望普及電動汽車,三百到五百公里級就乾死燃油汽車。)

翻譯也在衰弱,不過薪資也一般般,同聲傳譯的薪資很高,但是要付出的努力程度放到任何行業都是佼佼者。人工智慧取代人工翻譯已經成為現實,接下來就是便攜小型化或者無縫對接互聯網的問題,畢竟某公司的同聲字幕目前還是靠伺服器級別的電腦來實現的。

至於有人說人工智慧的,我認為這就跟我十年前看空計算機一樣幼稚。我靜靜等待著人工智慧把你我都取代了無所事事的那一天,我認為我們有生之年那一天終將到來。當然,說不定也會到來一場革命,人工智慧掙脫了人類編織的牢籠?


肯定有主播行業啊,有多少因為不喜歡上學卻又想著賺大錢的小朋友投身於此,發達了,自身滿滿的優越感,好像躋身成功人士,信我,在沒有一個強大的教育背景和於此為你帶來的遠見卓識和independent thinking的基礎下,資本你是控制不住的,是你的,將來也會是別人的。我本身比較傳統,我也仍舊相信在一個階層固化的時代,唯有教育有可能成為你突破階層的順風車,其他的都是扯淡,都是跳樑小丑,只有思想永垂不朽,資本是流動的逐利的,金錢只是一個可以讓你短期內一時興起的工具。


感謝大家的信任,很多人私信我或在下面留言關於職業發展問題,在這裡我一併回答了。首先聲明,在人力這行幹了8年,不是什麼專家,現在也轉行做國際業務了。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銷售,這是企業的核心價值流,其他方面比如物流、採購、人事都屬於輔助價值流,技術人員個人的發展應該遵循這條核心的價值流。對於研發技術人員來說,從產品開發的某個階段、某個環節或者某個部件開始職業生涯,慢慢掌握掌握產品的完整開發流程、完整的測試方式方法、產品總裝等等,我們可以視為職業生涯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為項目統籌負責人,對於項目統籌來說,除了技術能力,更重要的管理項目的成本、目標、和milestone,團隊內部及跨團隊溝通協調,是技術到小範圍管理的一個過渡,需要提升溝通能力、影響力和領導力。知道產品怎麼開發出來,提升了自己軟實力後,就要知道產品怎麼賣出去,去直接創造經濟價值。如果項目管理面對的內部客戶,那麼銷售面對的是外部客戶,而外部客戶問題的解決遠比內部複雜,內外部交替協調,實現目標趨同,才能實現核心價值流的完整橋接,整個工作價值才能體現,工作價值體現,職業才有發展。

對於HR菜鳥的幾點建議:

1、HR基礎工作的門檻其實很低,學校學的知識沒什麼卵用,買幾本實用的書比如勞動法案例分析、谷歌團隊管理法則、薪酬體系設計等等。

2、認真鑽研一下Excel,學會數據分析,清晰了解你服務部門的人員工資、績效、工作經驗、學歷、職位等等各類數據關係,發現異常點。有了數據,才有合理性建議。

3、別圍著領導轉,去了解普通員工工作狀態,了解他們是怎麼開展工作的。

4、招聘是基礎中的基礎,了解部門領導人才喜好,多渠道獲取候選人信息,才能找到合適的人

時間有限,先更新到這。

————-————————————————————————————————

謝邀

我是做HR出生的,之前所在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汽車零部件公司,而這個問題的引出估計也跟中興跳樓員工有關,藉助曾經所在行業及HR工作經驗,給點淺見。

統汽車行業,尤其是零部件行業,受到電動化的強烈衝擊,整車廠可以去做電動車,而零部件公司去做電動車或者相關係統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更大。動力系統、傳動系統、排氣系統,這些電動車上被棄用的系統,將逐步淘汰。我之前所在公司,計劃將起發電機公司賣掉。 這些電動車上被棄用的系統工程師急需轉型,否則不出5年,就會被人才市場所淘汰。

就職業發展來說,有個現實的例子,也是我在知乎上分享過的。之前的一個同事最近一直跟我聯繫,探討他的職業發展機會。他在這家公司做了9年,在目前的職位也已工作了4年,負責發動機冷卻系統的項目,是個技術男,工資在二線城市屬於高收入,稅後接近30萬。外企發展穩定,除了調動很難有升遷機會了。現在有家行業內規模不大的企業找他,要他負責某個三線城市新公司全盤工作,他一直糾結,是在大企業做個中層還是去小企業做個高層。我力勸他跳槽,原因有以下幾點:

1、技術發展飛快,人年紀越大,學習力越弱,被淘汰風險越大。

2、技術出生的人來說,職業發展應該是技術——項目統籌——銷售——管理,永遠做技術面臨的就是上一條所說的出路。

3、大企業中層,做的是流程管理而不是運營管理,而小企業負責人要管財務、人力、研發、製造,做的是完整的價值流管理,管理範圍不一樣出路也不一樣。

4、大企業流程完善,不確定事件少,一段時間後對個人管理能力提高幫助越來越小;小企業流程不完善、不確定時間多,對個人管理水平提高好處更大

5、目前所在行業是夕陽行業,在相關體系流程模式了解清楚,且具備了一定統籌運營能力後,應該好不猶豫選擇跳槽,哪怕是短時間內工資沒有增長,主動選擇總比被動淘汰要好。

作為HR,我是鼓勵員工在一定條件下跳槽的,我曾經服務的部門人員在提出跳槽想法後,我也會理性幫助他分析前景,如果分析結果是積極的,我會鼓勵他跳槽,不會因為是自己服務的員工而強行挽留。跳槽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生存力的提升,在一個公司待久了,就會慢慢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去到一個陌生領域,環境會逼迫你學習進步。


醫藥行業啊。

醫保資金已經見底了,剛剛搞完藥品零差價,內科醫生哭死。下一個就是高值耗材,外科,尤其是骨科,介入等科室又要哭死。而且限制了高值耗材,經銷商們哭死了。中成藥,中藥針劑等一些副作用明顯,臨床治療效果不明的產品也全都下架了,我們醫院這些葯已經全都被踢出去了,葯代們哭死了。

以後趨勢大概就是,幾大藥品巨頭牢牢佔據醫藥市場,私立醫院雄起,公立醫院被打壓。有錢的,買商業醫療保險的,去私立醫院享受高端的藥品高端的器械高端的服務及高端的醫生,沒錢的,基本醫療保險的,只能去公立醫院排隊了……

對於醫護人員來說也一樣,高水平的醫生去私立醫院享受朝九晚五有年假不收急診只收高質量患者收入高的生活,沒水平的醫生堅守在公立醫院天天面對窮人和破爛棘手的疾病。總體上講,醫生的收入一定是下降的。

所以我已經在研究搞副業了,近期打算開燒烤店


大概掃了一眼,幾乎所有目前公認的朝陽行業都被提到了,明年高考的要是看到了,估計都不想考了,反正畢業的時候也沒什麼朝陽行業能幹得下去了。

換個角度思考一下:行業衰亡了,我們就一定會失業嗎。

18世紀的英國,瓦特用蒸汽機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篇章,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馬車被汽車取代了,那些車夫失業了嗎?

完全沒有,因為汽車產業和運輸業的發達,反而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2000年左右互聯網開始了迅猛發展,很多人看衰傳統紙媒,當我們點點滑鼠就能找到全球各國的豐富新聞,誰還願意付錢給黑白版的紙質報紙啊。

如今看來,這個預測早已成真,但是紙媒那幫人失業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互聯網的開放和無界幫助無數人發出自己的聲音,誕生了新媒體這個金礦。很多當時的主編,現在活得更滋潤。仔細查查就知道現在有多少大號主編都是傳統媒體出來的。當年在文字領域勤懇耕耘的人,還是收穫了最豐厚的紅利。

科技的發展總是存在正反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可能促使某些東西消亡,帶來行業的更迭;但同時它一定會催生新的事物,帶來又一波機會與新的能量巨大的產業。

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機會與挑戰呢?

1 抓住不變的東西

這句話很像貝佐斯的那句: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傳統媒體為什麼轉新媒體很容易,因為寫作的本質是把握人性,而人性是不變的。

所以,思考一下你的工作中的哪些能力是不變的,通常這種能力都是軟實力居多,比如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但這些能力往往具有跨行業、跨領域的特點,有一兩個特別出色,你會發現你的職業道路會寬廣很多,毫無疑問比單純的硬實力更值錢。

2 隨時保持自我學習的能力

這個基本算是老生常談了。畢竟,時代在發展,沒有什麼知識和技能能吃一輩子,始終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對新事物持開放態度,就像老喬說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

3 早日靠資本過日子

這個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還是想說出來。一遇到這種中年危機,就會說提高核心競爭力,保持職場競爭力,我一直很想問問:怎麼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呢。把某個技能練到頂級?做到無可替代?但我覺得這根本不可能。

(1)對於公司來說,要保持健康發展,是不希望任何一個人變得無可替代的,所有你能發現,到一定程度,公司會想方設法削弱你的話語權,剝奪你的資源,公司發展和個人發展之間存在天生的矛盾。

(2)任何硬性技能,拼到最後肯定是拼天賦,從60做到80分,甚至到90分都是可以努力的,但從90分到95分一定是需要天賦的,而且後者的不可替代性肯定比前者強很多,你怎麼就知道你能有那麼高的天賦呢?中興這個程序員,光看履歷我都覺得是一個努力的無可挑剔的人,但他變得無可替代了嗎?

(3)人到中年,真的不應該再憑勞動力過日子了。有句俗話叫:花無百日紅,人也是如此,到了一定程度,這個領域就應該有新人上位,哪能讓你一直位居高位獨孤求敗,這和行業周期性也是一個道理。雖然五六十歲才退休,但我一直覺得,40歲就是工作的極限了。因為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遠不如年輕人。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就算竭盡全力,你也很難維持住現在的位置。

所以,趁著年輕,趕緊為自己積累財富、影響力、人脈、資本……,這才是真正能為你抵抗行業風險的最寶貴的競爭力。當然,這些和提高職場競爭力就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了,需要你跳出現有的格局和思維,就像革自己的命一樣。

但是,我始終覺得:這年頭,就算是革自己的命,也不能等別人砸了自己的飯碗。

這2天準備查查資料再寫一篇什麼技能能通用於各行各業的,想了解的小夥伴不妨關注一下同名公眾號:運營喵芬妮 大概是最真誠的公眾號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大公司把 HR 面放在最後一面?
如何看待「HR隨機從簡歷中扔掉幾份篩選運氣不好的人」?
如何評價文章《對員工寬容的公司,都死掉了》?
HR不給未選上的面試者回復是合理的嗎?
做好本職工作應該被感激嗎?

TAG:人力資源HR | 中國經濟 | 社會 | 行業分析 | 薪酬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