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開設的心理諮詢門診與私人機構的心理諮詢有何區別?

請從諮詢師專業性、諮詢方法、諮詢效果、適宜人群等幾方面來分析。


我們首先假設心理諮詢門診和個人開業的心理諮詢其設置是一致的:以面詢為主,每個小節45-60分鐘。

這樣的話,一個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一周的工作小節數其實是有限的:20-30小節/周,800-1200小節/年。這個基本上就是對於一個成熟的從業者而言,在具備充足支持系統(督導、系統受訓,良好的休假習慣)下的滿負荷工作量了。倘若超出這個小節數,從業者將面臨較高的心理衰竭風險。

讓我們帶著這個基礎看門診和私人開業。

首先是收費。同等受訓程度與個案經驗的情況下,門診的收費要比私人開業便宜很多

然後是能夠收治和解決的問題領域。首先, 門診和私人 開業 一樣,無法單獨接診精神障礙等重症個案。在臨床的工作中遇到精神障礙問題的患者都會建議轉介給精神科門診乃至住院部。

第七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直至吊銷執業證書或者營業執照:

(一)心理諮詢人員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的;

(二)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在醫療機構以外開展心理治療活動的;

(三)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從事精神障礙的診斷的;

(四)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為精神障礙患者開具處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療的。

(以上內容引自精神衛生法。)

兩者的真正差別在於人格障礙和神經症上的治療問題。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通常需要一個治療團隊以及完整的治療體系,如TFP(移情聚焦療法),圖式治療,辨證行為治療;神經症的患者在多個治療範式上均有很好的效果。實際上有經驗的治療師與諮詢師在診治神經症上都有豐富的經驗(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是一個相對專門的領域,治療過程和用到的策略有其特殊之處)。按照衛生部對精神衛生法的詮釋,心理治療師可以接收人格障礙、神經症的病人,諮詢師不可以。而按照顯示市場目前的需求來看,排除青少年成長問題上的求助群體,大部分到門診和私人機構就診的都是精神障礙到神經症的個案,因為「一般心理問題」前來求助的比例其實很少。 而人格障礙、神經症與正常人群之間的界限其實很模糊,不少個案的社會功能、取得的事業成就甚至比大部分正常人要高得多。而心理問題的臨床界定也是一個很難分辨的事情。

拋開法律層面,在臨床工作中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間工作內容的差異其實不大。但出於來訪者以及諮詢師自身的利益與安全考慮,大部分諮詢師在面對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礙傾向,自殺威脅等情形會更多考慮轉介

討論完特殊情形,接下來可以談談一般個案的差別。和大部分人的印象相反,一些需要長程工作(半年以上)的個案更多的適合在個人執業或者諮詢機構接受諮詢。心理門診具有一定的公共衛生服務性質,低廉的價格這決定了大量的求助需要,這種情況下中短期的工作策略將會是首選,工作的焦點可能更多的聚焦在問題的解決、具體癥狀的緩解、配合藥物治療下更好地適應生活工作、恢復社會功能等議題。而心理工作中的個人成長、親密關係、生活規劃等方面則相對欠缺。

小結一下:心理門診和私人開業相比較,前者價格更為低廉,同時也意味著就診的人更多,資源的獲得較為困難,後者的收費更高,也更為容易預約;治療領域上,二者具有相當大的重合範圍,而前者與精神科更為緊密的聯繫以及公共衛生服務性質決定了 其更傾向於問題取向,後者因為法律和支持系統問題更傾向於成長取向

註:這裡面說的取向更多是傾向性,並非分明的區別。更為常見的情況時,從業者風格的個人差異大於兩個領域間的整體差異。

再提一個私人機構里更為常見的工作模式,那就是團體諮詢。團體互助小組尤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由於不是我個人的研究方向,就不贅述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團體心理諮詢的過程是怎樣的?團隊訓練和團體心理諮詢的區別在哪裡?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和討論。

(註:這裡不討論從業者的普遍受訓情況和評估從業者水平以及和求助者匹配度的問題,相關方面可以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諮詢師?以及我在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必須有豐富的閱歷和社會經驗嗎?下的答案)

(留白待續)


有以下幾點:

1.資費。醫院的資費是由國家管控,目前就幾十塊到100多塊左右,挂號費另算。諮詢是屬於治療費。所以……真的很便宜。

私人機構不同。目前起價北京基本都是300起,往上幾千的都有。定價屬於機構自身行為。

2.時長。醫院通常是沒有1個小時的,一般有半個小時左右。當然每個醫院不同,自然有堅持時長的(比如2炮),但是大部分時間短。畢竟一天得掛那麼多號啊。

私人機構通常偏長。人家是按小時收費的。有的諮詢師遵守1小時,有的不遵守,這個波動很大。

3.療程。醫院嘛,挂號制,挂號什麼情況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掛得上,也自己想掛就掛,不想掛就不掛。連續性差。

私人機構,通常是按療程購買。一療程通常是10次,各地應該不同。所以時間比較好約,靈活,並且自己交都交了,退款還麻煩,所以連續性較好。

4.諮詢師心態。醫院諮詢師工資低,但穩定,不至於做到諮詢才有錢,所以基本不存在銷售心態。

機構是純靠自己,做一個有一個收入,所以容易有銷售心態(不是必然有,只是形式不同可能造成影響)

5.療法問題。醫院療法趨於傳統,主要以談話為主,而機構里比較多元化,沙盤甚至帶咨客到實地都可能。


關於這個問題,小編特地去採訪了兩位簡單心理精神科顧問。來聽聽專業醫生的看法吧~

一般所談論的「醫院開設的心理門診」,可能更多的是指綜合醫院。我們先簡單區分一下綜合醫院與精神專科醫院有什麼區別?

精神科顧問王陽醫生 提到:精神專科醫院總體多年注重生物精神醫學模式,更加偏向「診斷和藥物治療」,主要面對心理癥狀非常突出以致於嚴重影響社會功能的狀況。精神專科醫院的心理諮詢或治療師在近十多年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從業者基本都是精神科醫生教育受訓背景

國內比較著名的精神專科醫院的心理治療在業內佔據較高的學術地位,如北醫六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北京安定醫院、湖南湘雅二院、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等。

綜合醫院心理門診的專業人員也主要是以醫學教育為背景,再對心理學或精神衛生學進行深造的專業人士。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主要面對嚴重程度不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包括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也包括尚未達到診斷標準的求助者。其中佔據更多比例的是情緒障礙或情緒問題,包括普遍存在的焦慮、抑鬱、強迫、應激等狀況。

相反,在專科醫院,可以見到更多重度狀況,如抑鬱的自殺問題、雙相I型、難治性狀況和精神病性狀況(如精神分裂症等)。綜合醫院心理科還承擔主要的院內會診,解決軀體疾病伴發心理狀況或併發症,心身醫學的案例相對較多。

社會心理諮詢中心等機構的專業人士大多非醫學背景,他們更多是學心理學或其他學科出身。主要幫助求助者持續存在的煩惱、心理衝突和由此帶來的社會功能下降與人際關係的緊張。社會心理諮詢機構還承擔促進求助者人格成長的任務

一些優秀的心理諮詢機構還會和醫療機構合作幫助心理障礙或精神障礙的患者,在這種情況下,精神科醫生從診斷和藥物治療角度幫助患者,而心理諮詢師從內在衝突、自我效能、應對壓力的處理模式、家庭動力等方面幫助患者更好的領悟自身心理衝突、學習健康的應對技巧、調整影響癥狀的家庭關係、恢復重建自尊和自我控制力,從而緩解心理痛苦,改善社會功能和人際關係,在精神障礙的康復期起到積極作用。

其中有相當出色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師為諸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進食障礙等病人提供了非常深入的心理治療,對獲得持續穩定的癥狀改善和自我成長起到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

從工作思路和優劣勢上也各有側重,比如醫療機構的心理科專家具有對癥狀的敏感、診斷的把握和風險控制的優勢,但由於這種標籤化思維可能使患者的自我被固化;而非醫學背景的諮詢師和治療師理論上更應該或更容易對來訪者或患者「去標籤化」,因為心理諮詢與治療比較注重同人格因素與人際動力進行工作,但相比醫生背景總體可能欠缺對癥狀和風險的把握。

但這種因教育背景不同的優劣勢在較高水平的專家層面應該是不存在差異的。總之,我不認為諮詢師或治療師是否具有醫學教育背景成為預測其諮詢與治療水平高低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條件。

大陸精神科醫生培養訓練中普遍比較欠缺心理諮詢與治療的課程和實務,缺乏必修教材、缺乏授課導師、日常工作中也缺乏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專門安排和機會。這個現狀與多年來精神醫學主要以生物學派為主有關,而生物學派為主又是與心理諮詢與治療欠缺循證醫學證據有關(或說在研究方法學上還存在有待修通的阻礙),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專業服務常年在國內醫療醫保機構不能獲得對等的價格回報也使得心理工作在精神醫學界常年難以獲得很大發展。

相反,非醫學背景的心理諮詢師和治療師總體還欠缺對精神障礙的癥狀與風險的培訓,缺乏在精神科機構或科室的見習或實習。然而,這種現狀正在逐步獲得改善,精神醫學界的優秀心理治療大咖一直活躍在心理治療的最前沿,與非醫學背景的心理治療大咖共同推動著相關教育、理論與實務在國內的發展。精神科醫療與心理諮詢與治療(以及社會幹預等)相互配合應該是理想的治療模式。

精神科顧問劉文娟醫生 認為,機構的心理諮詢師是從心理諮詢理論和方法角度出發來幫助來訪者。專科醫院心理諮詢的設置與此類似,可以提前預約時間。至於具體的治療方法,例如理論、流派就需要參照諮詢師具體的個人傾向。

而綜合醫院精神科醫生的工作步驟是:挂號-看門診-診斷-治療,與普通看病的流程區別不大。醫生會根據病史收集、針對性的精神癥狀訪談、體格檢查以及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對癥狀做出診斷,還會輔以心理量表的評估,然後決定採用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之後會定期隨訪,調整藥物等等。

目前醫院裡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也在開展,很多精神科醫生接受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培訓。但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病人還是在進行藥物治療。一個難以避免的客觀原因就是病人數量太多,醫生數量很少,很難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心理治療。

此外,我們以抑鬱症為例,仔細地區別了兩者的不同,詳情可以戳:醫學模式與心理模式下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各有怎樣的優點與局限? - 知乎

=========================================================

以上,希望能夠幫助你找到適合的自己的專業幫助~

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1.先說適宜人群吧,一般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鬱症(有明顯的自殺傾向),焦慮和強迫(已經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嚴重影響到生活),伴隨明顯的軀體化癥狀(胸悶.肌肉緊繃),需要藥物治療的一般還是去三甲醫院的精神心理科比較好。還有一些感覺太痛苦了期望短期內能夠快速抑制情緒的,也是可以去醫院的門診,當然是需要吃藥的。如果只是生活中某個具體事件帶來的的困擾,或者是婚戀情感,個人成長,家庭親子關係,職業壓力或者人際關係的問題,還有一些神經症患者(焦慮強迫抑鬱但是功能完整的)也是可以選擇社會上的心理諮詢機構。

2.醫院和社會諮詢機構的運作模式完全不一樣,心理門診的醫生每天都要接診幾十個病人,分配到每個病人的時間有限。一般諮詢的話也是30-40分鐘不等。你想,再有耐心的醫師每天遇到這麼多case也會乏,也會有沒耐心的時候吧。好一點的主任醫師教授級別的通常還帶研究生,去找他們諮詢旁邊還有學生圍觀,加上醫院人來人往,私密性要差很多。心理諮詢機構通常都是預約制的,而且有專門的諮詢室提供一對一的諮詢。如果你能希望更好的諮詢體驗的話,還是選擇專業的私人機構。北上廣現在已經有一些很成熟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了。

3.專業性的話,真的很難比較。很多人本來只是抱著去諮詢的心態去心理門診,結果醫生簡單刻板地問幾句就開了一堆葯的。也有好的有醫德的醫師,但至於能否遇上要看你的人品了。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的話,諮詢流程已經很完善了。諮詢方法比醫院的也更靈活豐富,經驗豐富,有資歷諮詢師很少只用單一的諮詢方法,最好是有紮實的精神分析功底(比如中德,中挪中高級培訓),然後認知,人本,完型,薩提亞家庭治療,敘事,催眠這些在諮詢的過程中都會綜合運用的。

4.不論是去醫院還是私人機構,很多心理問題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諮詢才有效果的。問題嚴重的,去醫院靠譜。一般的心理困擾,想要安安靜靜被傾聽被引導的,還是去私人機構找個諮詢師吧。


醫院的心理衛生部門的流程是,在你描述癥狀和問題的時候,抓取癥狀關鍵詞,失眠、易怒、沮喪等等,然後開藥。


200諮詢一次,重點是資質高低也是因人而異……總不能老去拿錢試吧TT


先別說醫院還是私人的。

目前絕大多數醫院,也是 沒有心理醫生的,有的更不靠譜,某個方面的執業醫生(與心理諮詢無關的),然後考了個心理諮詢師證書,就冠冕堂皇的稱為「心理醫生」了。

假設正規醫院的是心理醫生,是「執業」心理醫生,一般私人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職業證,請十分注意是職業證。

職業資格與執業資格的區別 這是官方的解釋。

說白了,心理諮詢師證書和電工證,都是職業技能證書。

雖然我們網站也有數百名心理諮詢師,都是先服務後收費。

心理諮詢行業更關鍵的還是經驗。


去醫院吧。我自己是學精神醫學的。精神衛生中心的醫生都有臨床的經驗,三甲的醫院是肯定有心理門診的,只有通過國家的考試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之後才能叫做醫生,而外面的一些機構只是心理諮詢師,這個證很容易考,有很多都是扯淡的,收費很坑。來湘雅二醫院,其精衛在全國有名。


啊啊啊…

我一個字一個字碼的長答案呢去哪裡了!!!爪機一閃竟然蹦出去了!第一次答題啊讓人情何以堪!

我來個現身說法吧~

1.醫院門診諮詢

2.心理機構診室

3.校園心理諮詢室

1.簡單介紹下自己的醫院門診諮詢經歷吧~12年,去過北京某知名醫院的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開了抗抑鬱藥物並推薦到該醫院的心理門診。 當時由一位醫生做了簡單催眠,應該是時長一小時一百元,(還是半小時555竟然記不清了…)

爪機太慢了一會再消失了我就沒法再愛了……&>_


最大的區別,自己開的需要聲望和名聲,在處理問題上肯定很認真負責。公立醫院諮詢師沒有收入壓力都是得過且過,很多都是給個測試題就定性了。


M


心理諮詢在國內實際上還在起步階段,醫院有一些精神科醫生有處方權,但是存在濫用問題,因為他們也很辛苦,收費又不高。個人開的心理諮詢室相對服務更好一些,但是沒有處方權。假設是不需要服藥的來訪者建議還是去外面的諮詢室比較好,如果是嚴重的需要藥物來調理的,可以去醫院檢查,但藥物的副作用也需要注意。如果在身心出現嚴重障礙,是需要身體重新調理平衡,我建議用中醫方法調理。


有一些醫院比較厲害的醫生自己出來開診所。。。

所以這個也不能以偏概全


本人因睡眠問題去三甲醫院失眠專病門診看病,醫生諮詢後給我做了一套測試,診斷抑鬱、強迫症、神經敏感之類的,建議我吃藥兩年,處方包括舍曲林,奧氮平片等。我不確定是否要吃,按理說心理諮詢師也可以解決這類問題,但沒有開藥的許可權,心理諮詢師是怎麼解決這類問題的呢?還有,到了什麼程度應該吃藥,望解惑

編輯不了問題,有關注的人看到能不能幫忙編輯到問題描述里?


醫保


能報銷


親身經歷 外面那些心理諮詢大多數都是冷錢 他們美辦法幫你診斷額病情 去正規三甲醫院做檢查看下自己是哪種病 是什麼程度的 還有該吃藥吃藥 正規醫院診斷之後開的處方葯


我覺得你還是去私人的診所就診


簡單的來說,醫院是能看精神病和神經症的,可以開藥,但是是個短短時間。心理諮詢機構能看各種心理問題和部分神經症,好的諮詢中心是能一直跟著來訪者使其成長的,過程相對要長,資費也高,一般是不能開藥的,但是現在一些大的心理諮詢機構也會配一些有處方權資質的醫生


推薦閱讀:

你認為戀愛的目的是婚姻嗎?
懶惰的人可恥嗎?
爸爸突然去世 每天被後悔壓抑的喘不過氣來 既自卑又迷茫 不是想逃避生活 而是確實過得特別痛苦怎麼辦?
感覺生活一團糟的時候要怎麼辦?
窮學生和富學生如何相處?

TAG: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