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從事的職業並不是自己興趣的人,你們怎麼樣了?

相關問題 那些把興趣作為職業的人,你們怎麼樣了?


好吧。。這是我第三次編輯這個答案了。。老崩。。要死要死要死要死要死。。。

我現在大一,讀的專業自己比較喜歡。

所以講講我爸的故事,我爸是個老師。

我爸年輕時候是個多方面發展的標配文青,喜歡武術,哲學,文學, 音樂。

據他說高中的時候每天練武五六個小時,打遍鎮上無敵手,打出不少好兄弟,可是他深刻地在高二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能以後靠收鎮上的保護費給閨女買尿布餵奶粉啊。


據他說由於89年某政治事件大學生數目銳減,他遺憾地錯過了北大文學系和南大哲學系,莫名其妙地進入了某一師範。


據他說在大學他依然文藝勁頭不減十分蕩漾,自己辦了武術協會民謠樂團還將辯論隊發揚光大,由於他對某一哲學辨題理解得或許深刻以至於哲學教授三年後還叫得出他的名字。

後來的故事就一點不精彩,一畢業他就回了老家投身於教育行業,之後也就淺淺地換了幾個城市。


教書教書呀教書教書呀教書,他現在教了25年書了。


可能由於他年輕的時候身體練得好氣勢足,在老家的時候很皮的學生他也震得住。


可能由於他哲學的書看了很多心理學也有涉獵,所以學生問題都能處理得很好也給了很多人重要的幫助。


可能由於他玩過樂隊,所以他基本和我們這代人沒什麼代溝,我甚至感覺他的幽默感充實富足。

教書肯定不是他的興趣但是他在很認真的在做。


每年很多學生回來看他他特別自豪驕傲。

他現在就是個很普通的棒老師。

我問過挺多老師的,他們喜不喜歡教書,沒有一個給過我肯定答覆。但也沒人過於厭惡這個職業。


很少的人能將興趣變為職業並且持之以恆吧,如果能就萬幸,不能的話,也要尊重並做好自己的職業吧。


你的興趣會在不經意間給你的職業素養加buff。


總會收穫幸福感的。


首先我要聲明我從來沒有喜歡過我的職業,但是你得保住生存需求。所以我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開,包括我的父母都偶爾懷疑我是不是工作狂,說到底我真的很不喜歡我的工作,之所以拼,無他,賺錢而已。為什麼要瘋狂賺錢,因為要為我的興趣愛好負責,旅遊要錢,買書要錢,吃喝要錢,都要錢,所以再噁心的工作我都忍受著。

我想題主應該是想問如何忍受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我還是說出發點,為了賺錢,所以我要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比別人生猛,比別人高端,比別人上檔次,成為行業標杆,於是就有了實現興趣的資本。


正好抽空來答:

我從事的是財務,我自己的興趣很多,看球啊看書啊寫字兒之類的。

我從大二時候開始去會計事務所給別人當實習生打下手,到現在我大四了,也兩年多了吧。從事務所干到一般企業。你要是問我這是不是我興趣,我只能反問你,也沒有誰的興趣愛好是算賬或者開發票之類的吧?

說工作怎麼樣,具體也形容不出來。說到底,這只是一份工作,不用幻化出太大的意義。就是大家賺錢罷了,真的。工作不用說的那麼高尚,不過就是在老闆眼皮底下苟且8小時。你要是問我喜歡財務嗎?有一點,但真的只是微乎其微一點。我自己對數字很感興趣,平時和別人聊球也喜歡去搜羅數據,比如某球員傳球成功率多少,搶斷多少。可這不是決定因素。

做個無情的假設:要是明天汽車公司來找我當司機,1月1w,我會幹嘛?毫無疑問,我立馬就跳走。原因也很簡單:這只是一份工作,個人因素很重要不假,但最關鍵的還是錢。誰給錢多我就幹什麼,前提只要我願意去干,就這麼簡單。

完全不必因你的工作而哀嚎。工作8小時是一回事,但下班後是另一回事。知乎的GS說過一句,「工作8小時以外才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深以為然。

工作和興趣是獨立事件,毫無衝突。現今網路這麼發達,你可以去網易上公開課,可以去網上碼字,可以去網上發歌——網路能滿足你任何一種興趣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它不限定時間地點,不妨礙你正常工作,這是我們時代之福。

私以為,職業與興趣不同,值得慶幸才對。我喜歡碼字,要是你讓我每天寫8小時文章,我會反胃;有人興趣是打遊戲,要是讓你打10小時遊戲(很多電競選手每天訓練甚至超過10小時),他會瘋,再也不想碰遊戲。

與其讓工作毀了興趣,還不如兩者各自獨立。工作負責讓你生活溫飽,興趣讓你生活有趣——起碼我寧願選擇這樣。


有人說工作一定要選自己感興趣的,這樣每天八小時都可以過得很快樂。可八小時之外呢,還是用和工作一樣的興趣來填充的話未免有些單一吧。

我覺得,如果說不能把興趣變成職業是一種痛苦,那麼更大的痛苦是當把興趣變成職業後因日復一日的機械重複或者當興趣變成滿足生活經濟來源的唯一途徑而摧毀了興趣。就像相愛的兩個人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瑣事磨掉了曾經深厚的感情。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工作和興趣很好的結合,生活光鮮幸福。我只是覺得,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如果有條件選擇把興趣作為職業固然是好,但若不能把興趣變成職業也不必扼腕嘆息。

如果工作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可以逐漸培養興趣。若實在無法培養起興趣,那就在工作之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填補充實生活,一樣可以很精彩。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態。

因為有太多事不在我們選擇之內,所以生活不能十全十美。興趣未必要變成職業,就像喜歡的人未必一定要變成愛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漸漸我們會發現,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日復一日工作中,倒也覺得踏實安心。


剛剛入職半年多,我已經不想再幹下去了。但這份職業能給我穩定的收入,讓我不至於還依靠父母或者不至於餓著。如果真拿著興趣當職業了,我想也會有厭煩,最好的結果是有一份好的收入,去發展你的各種興趣。當然時間是個問題。總是要選擇更好的生活,別把職業當生活就好了。


眼中無「物」 心中有「理」

我不相信,如果不教書我還能過得下去。原因是,這樣就算我一點東西都想不出來時,我還能跟自己說:「至少我還活著,至少我還在做一些事情,有些貢獻。」——這是一種心理作用。

20世紀40年代,我待在普林斯頓的期間,親眼看到高等研究院內那些卓越心靈的下場。他們都具備了聰明絕頂的頭腦,因此特別被選中,來到坐落在森林旁邊的漂亮房子里,整天悠哉游哉地閑坐——不用教書,沒有任何約束或負擔。但等過了一段日子,他們想不出什麼新東西來,每個人心裡一定開始感到內疚或沮喪,更加擔心提不出新想法。可是一切還是如舊,仍然沒有靈感。

會發生這種情況,完全是因為那裡缺乏真正的活動和挑戰:他們沒有跟做實驗的學者接觸,也不必思索如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什麼都沒有!

在任何思考過程中,當一切進行順利、靈感源源不絕時,教書確實是一種妨礙,十分討厭。但有更多的時候是腦袋空空的,如果既想不出什麼、又沒做什麼,那真會教人瘋狂!你甚至不能說:「我在教書呀!」

而且,在課堂上時,你可以思考一些已經很清楚的基本東西。這些知識是很有趣、令人愉快的,重溫一遍又何妨?另一方面,有沒有更好的介紹方式?有什麼相關的新問題?你能不能賦予這些舊知識新生命?基本的東西思考起來並不難;而如果你沒想出什麼新東西來,沒關係,以前想過的已足以應付講課之用了。但如果你真的有什麼新想法,能從新角度看事物,你會覺得很愉快。

學生問的問題,有時也能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他們經常提出一些我曾經思考過、但暫時放棄、卻都是些意義很深遠的問題,重新想想這些問題,看看能否有所突破,也很有意思。學生未必理解我想回答的方向,或者是我想思考的層次;但他們問我這個問題,卻往往提醒了我相關的問題。單單靠自己,是不容易獲得這種啟示的。

因此對我來說,教書以及學生,使我的生命繼續發光發亮,我也永遠不會接受任何人替我安排一切——快快樂樂的不必教書。永遠不會!

《別鬧了,費曼先生》

愛因斯坦談他的專利局的工作


挺好的,毛爺爺教導我們,要干一行愛一行。

Ps:其實就算是從事我興趣的職業,我也不想上班。


我從來沒想過把興趣作為職業,不知道我是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


我喜歡旅遊看書玩遊戲,但是懶得寫遊記讀後感,更沒水平也沒興趣去當職業競技選手。


所以我的生活就是上班掙點工資(工作比較機械重複,但算不上特無聊),下班看書玩遊戲,有空了出門旅遊。


我覺得挺好的,工作能離家再近點就更好了。


人生要做的事還有很多,何必執念於工作與興趣,這兩者不是對立關係,有些東西可以介乎喜歡與不喜歡之間。 重要的是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興趣最好的老師,既然說是老師,那說明這是學習階段適用。

當你工作後,就不再是學習階段了,興趣已經不是最大的考慮因素了。

原諒我答非所問。


記得某位大師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進入初中後,學生在身體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條件。隨著知識、經驗、技能的不斷豐富,他們已不同程度地產生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的要求,這正是對初中學生進行美術教育,促進他們身心發展的良好時機。


推薦閱讀:

女性適合金融行業嗎?有哪些職位青睞女性呢?
技術大牛如何防止因行業飽和、技術變更、公司解體等原因被淘汰?
30歲,皈依受戒修行人,想找越老越吃香,有發展、有技能的工作,有推薦?
想報應用心理學專業,但家長不同意,該怎麼說服?
選專業應順從家人意見還是看個人想法?

TAG:職業規劃 |